首页 > 文章中心 > 防洪专项规划

防洪专项规划

防洪专项规划

防洪专项规划范文第1篇

根据水利部开展《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全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水利部分)》、《全国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水利部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为了按期高效优质完成规划编制任务,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内容

(一)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

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主要任务是加大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力度、加快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等。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2、确定3000km2以上的江河主要支流河流名录,提出治理重点河段、治理项目。依据国家已批准的流域防洪规划和我省的相关规划,我省黄河流域的渭河干流及泾河中下流河段,长江流域的汉江上游汉中平川段,要提出治理重点河段、治理项目。同时做好汉江安康段、嘉陵江上游汉中段、丹江商洛段及黄河主要支流洛河、伊洛河、延河、无定河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向流域机构和水利部汇报,争取支持。要以流域为单元绘制江河主要支流重点治理河段位置示意图。 4、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对于老化失修严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涉及防洪安全的大中型病险水闸,在安全鉴定的基础上,确定除险加固名单、实施安排。

5、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确定水文测站布局,提出中小水库防汛报警通讯系统建设方案;以优化水库调试运用方案为原则,确定我省配合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二期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洪水资源化水平,提出洪水管理科学技术研究的有关建议,以及洪水保险制度的设想和实施步骤。绘制我省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分布示意图。

防洪专项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程序

引言

长期以来,虽然河流治理问题一直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是,河流治理多数是局限在大江大河的治理工作中,致使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相对迟缓,面对着一系列的问题。大部分的中小河流都面临着尚未治理或虽经治理,但工程质量较差,灾害频发等问题。由于中小河流治理问题所造成的灾害有以下几个特点:局部地区暴雨强度大、洪涝灾害突发性强、涨势凶猛、洪峰流量大、预防难度大、而且发生频率高等。极其容易造成泥石流、冲毁道路村庄、堤防决堤、淹没农田等重大灾害,造成巨大损失。中小河流所造成的各种灾害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此,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对中小河流的治理。

1 中小河流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防洪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河道萎缩情况严重

相对于大型河流来说,中小型河流的特点是洪水暴涨暴落,源短流急。由于许多中小河流的防洪设施少,特别是中小河流沿岸的县城、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等人口聚居地的防洪标准低,设施少,更有甚者是很多地区处于不设防状态,一旦遇到洪水就造成重大洪涝灾害。一些对中小河流资源利用不当的行为造成了该流域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再有无节制的采砂、拦河设障、随意往河道倾倒垃圾、沿河违规违建侵占河道等现象更是使得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降低。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1.2 分布偏远,地址条件相对复杂

相对于大型河流,中小河流大多处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城镇、山区,进而造成交通不便利,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相关工作不能充分的开展。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低,用于治理中小河流的专项资金不能到位。由于该流域地质条件相对复杂,诸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都严重的制约了对于中小河流相关治理工作的开展。

1.3 民众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机制落后

由于民众现阶段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致使民众环保意识不强。近年来,由于“两工”政策的取消,群众的投劳农田水利组织方式和投入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逐渐减少,相应的,对于水利设施的管理水平没有相应的提高,依然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水利方面的专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高水准的技术队伍不足。

2 中小河流的治理对策

2.1 综合治理,统一规划

针对中小河流的防治与治理必须要科学论证,全面规划。按照防洪保护对象的不同程度,以及相应的规范标准,给洪水提供足够的通道,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有条理的治理,最终达到根治洪涝灾害的目的。根据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发的现实状况,以综合治理为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分别从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出发,提出中小河流治理的任务、原则、规划方案和治理目标,并且按照一定的程序选定出综合治理的总体方案以及实施程序和主要布局。在整体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整体目标,规划好各方面的关系,规划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左右岸,上下游,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关系;协调好近期和远景的关系;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的关系;相应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关系;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一定把握住实事求是的行业风格,重视对河流基本情况的实地考察,以及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与此同时也不能放弃以往在治理规划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具体要求要充分的听取,从而分重点、分批次的有序、有效的进行规划治理。

2.2 加强水利方面的专职人才队伍建设

为建立起专职人才队伍,首先建立起能吸引专职人才的用人机制,为科技专职人才建立起宽松的施展才华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加大水利方面的专业知识普及力度,努力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建立起一支技术精湛、作风顽强、思想素质过硬的适应水利建设需要的水利职工队伍。

3 专项治理项目程序

3.1 狠抓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进度

根据各地区对于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任务,制定出前期工作以及项目建设的年度实施意见,并且在项目前期做专门布置。对中小河流前期治理工作进行通报,以起到较好的警示和督促作用。

3.2 健全制度,规范项目建设

根据国家相关单位下发的政策,同时结合地区各自特点,明确项目责任主体,针对工程的初步设计报审、资金管理、投资计划下达、绩效评价、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3.3 加强考核,促使项目有序实施

为了确保中小河流工程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设立专门的奖补资金,依据绩效评价制度进行奖励,并使评价指标与下阶段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安排挂钩,与上级投资计划挂钩,对于项目建设进度好的单位,提供资金。与此同时,争取将中小河流治理与农村水利工程以及区域治理的实施结合起来,在来自政策、资金、项目等各方面的支持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小河流项目建设治理的整体投资效益。

3.4 因地制宜,大力扶持财力相对薄弱地区

根据各地区地域的分布特点及各地区的具体财力情况,设立中小河流治理的专项资金资助办法。其中,针对财力最为薄弱的地区,要有重点倾斜。

3.5 强化人员培训,提高建管水平

开设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法人的培训班,邀请在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工作、项目管理、招标投标、质量管理、设计工作、财务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专家进行授课。

(1)绩效评价,确保项目发挥效益。

(2)针对各地区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工作,并上报相关部门。

(3)重视宣传,扩大影响范围。

重视网络宣传,安排专业摄影人员到现场去取景并制作邮册,强化宣传手段;举办“强化管理,积极推进,加大投入中小河流治理”的专家在线访谈,相关领导在线回答网友问题等方式宣传治理项目建设。

(4)严格检查,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建立工程进度、质量巡查制度,资金使用月报制度,安排专职人员对地区在建项目进行抽查,确保工程安全、干部安全、资金安全。

4 结束语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民生工程,不仅关系防洪安全,同时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要统筹安排,合理建设,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出中小河流治理的综合效益,为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防洪专项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防洪体系;依法治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长期以来,重庆市十分重视防洪工作,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组织体系、防御体系以及现代化管理体系。但是,从实践中意识到,防洪减灾工作中还有一些值得整改的不足和问题。因此,强化依法治水,加大防洪建设和管理投入,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升级强化防洪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建设,打造和建设最先进的防洪减灾管理系统及工程,是摆在重庆市各级政府、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

1 以依法治水为原则,加大防洪管理投入和工程建设力度

1.1 依法建立和营造良好的防洪减灾环境,加大必要的投入。国家防洪法和防洪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建立,为全国各地依法抗洪制洪提供了可靠依据,我们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本地区洪区管理办法。一是要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抗灾防灾保障系统有效运行。二是着力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要加强防洪抗灾行政执法先进装备建设和有效手段,强化依法治水管水意识,进一步完善管理系统建设。三是加强建立和维护行之有效的水利工作秩序。严格执行国家和重庆市有关的法律法规,对河道、山区、堤防、水域等洪区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管理。通过各种形式的执法检查和专项执法行动,坚决惩治非法侵占河道、非法取水用水、非法采砂占地等恶行,严厉打击破坏国家水利工程和国家防洪设施等不法行为。

1.2 加大管理资金投入,确保防洪制水工程管理和建设的稳定性。一是要在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力量同时,以政府为主体,切实发挥政府对防洪制水工程建设的主导作用,确保防洪制水工程管理和建设的稳定性、长久性。二是要积极倡导城市水事管理工作的公益性。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多手段、多渠道筹措资金,做到稳定国家主渠道,开辟社会各界新渠道,追加投入,加快建设步伐。三是要以行政手段强化专款专用意识。近年来,重庆市防洪减灾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城市防涝抗洪等一系列水事工作得到顺利进行。在进一步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同时,还要强化资金专款专用意识,要以行政手段甚至法律手段进行管理,确保防洪工程安全有效地运行。

1.3 加大规划宣传力度,让城市防洪规划具有强有力的刚性。一是要使全社会各行各业对防洪规划了解、熟知,通过多种渠道向他们宣传灌输防洪规划意义、作用、重要性。在行业自律中带头自觉遵守及保护防洪规划及一切设施。二是要使城市防洪规划具有强有力的刚性。各级政府、专业部门要确保绝对的权力,对防洪规划贯彻实施的领导、监督、检查。三是各级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地区防洪管理法和条例办事,为确保防洪规划实施,要依法办理涉及建设管理区域的行政许可,做好防洪区域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建设和科学管理。

1.4 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打造一个过硬的科研、管理团队。一是要大胆培养、引进防洪减灾制水人才,提高城市防洪制水科技、管理整体水平。二是提高科技研发水平,积极创建广泛、宽松的学术环境,设立多种学术科目,在抗洪减灾理论领域有所突破。三是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组建一支具有很高设计、规划、管理水平的决策层组织,提高抗洪减灾指挥系统决策水平。

2 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是加强防洪减灾的必要手段

“洪泛区域”就是洪水易发区域。实践证明,对于“洪泛区域”的管理,单靠硬性的管理措施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而一些非工程措施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是要管理好洪泛区域内建筑物、防洪专用物资以及法规允许的其他用于经济、文化、交流等活动物资。要严格遵守高、宽、轻重、易于搬迁否等指标,以备洪水到来快速、安全转移出去,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二是在允许开发利用洪泛区域开展合理的经济、文化等活动中,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保障措施予以配合,而“洪水保险”就是最好的举措。即凡在洪泛区域内开展各项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单位团体或个人,都要上缴规定的洪水保险费,用于防洪减灾管理专款专用。

三是加强洪泛区域群众应急措施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在区域内设置必须的、明显的标识,让群众一目了然地知道哪是重点区域,哪是非重点区域,哪是应急撤离通道、哪是应急防御区域。并且配备必须的救护组织和救护器材以及预警器材,确保国家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四是加强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在洪泛区域内要具备良好的预警系统设施,比如水文、雨量、气候、洪涝程度、堤坝情况以及指挥决策等信息和数据,均准确无误地通过各种渠道向区域内颁布,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将洪涝损失降至最低。

五是灾难发生后,在国家拨集的救灾款和国际援助款项基础上,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力量积极筹措救灾资金。对受灾群众予以必要补偿,尽快恢复各行业生产,保障公共活动正常运转,群众生活正常运行。

3 升级防洪信息、预警系统建设 确保防洪工作顺利开展

3.1 加强培训提高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信息化队伍。一是要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业内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要适当走出书本、课堂,到洪泛地区进行强化模拟防洪训练,增强现场感。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挖掘专业人才,充实信息化队伍,及大地满足防洪管理工作的需要。三是注重培养一批具有实用性、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团队,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目的。

3.2 加强决策机构透明度。一是要充分利用洪泛区域内的宣传机器,大力宣传防洪减灾预防常识,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二是加强洪泛区域内各行各业、广大群众防洪抗洪预防演习,做到有备之而无不及。三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及手机短信形式,向区域内各行各业、广大群众公开防洪抗洪组织领导人的信息以及工程排险、转移避险、监测预警责任人信息,以及预警信号、预警方式、转移路线等,使各行各业,广大群众能够及时准确与防洪组织取得密切联系,确保发现险情时及时、安全、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场地。

3.3 升级预警系统,完善预警机制。针对重庆市地理环境实际,结合可能发生洪水地区的可能,在派人到实地监测存在危险情况下,升级强化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如没有设置监控的地段要及时补充设置,随时监测和收集可能发生洪涝情况,及时洪情信息,保证群众及时转移。

4 加强洪泛区域闲置土地管理,营造城市大环境统一和谐的良好氛围

随着重庆市向国际大都市迈进步伐加快,土地价值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观念越来越强烈。而洪泛区域闲置土地的利用,更应该被重视起来。

4.1 要在国家防洪法和防洪条例前提下,完善符合重庆市洪泛区域闲置土地管理条例,杜绝集体或个人商业活动的乱开发乱占地行为,统一规划、统一利用,让闲置土地充分发挥作用,为提高城市国民经济总产值做贡献。

4.2 要充分利用洪泛区域闲置土地、荒地、堤坝周围及防洪抗洪工程周边区域开展绿色植被、塑雕景观、特色围栏等工程,用以改善周边环境,形成洪泛区域独特靓丽的景观,营造重庆市大环境统一和谐的良好氛围。

总之,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不仅保障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为打造城市良好的综合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2005-09-27

防洪专项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当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引言

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历来是我国防洪工作的重点。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步骤之一。为了进一步做好城市防洪工作,有必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城市防洪工作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城市防洪工作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并根据新时期城市发展蓝图提出城市防洪减灾对策。随着我国小城市及县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对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小城市及县城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对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存在的水利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探讨小城市及县城城区水利建设的要求和方法。

当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小城市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仅为五年一遇或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小城市、县城几乎年年受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浙江省嘉兴市一个市洪灾损失就达40亿元,除4亿元为城市中心区的损失外,其余大量损失为分布在市辖城镇,可见,小城市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1998年,湖北来凤县遭遇了近50年一遇大洪水,城郊龙洞河水库河堤防洪标准过低而溃堤,洪水淹没了近大半个城区,给该县受灾居民造成了很大损失。

二、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1998年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经分析,长江发生1998年大洪水主要是气候异常、暴雨过大、河湖调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具体表现在堤防问题、分洪区未准备好、围湖垦地,洲滩民垸、干支流上游生态环境破坏、干支流防洪水库不够,下游河湖局部淤积、山区河道和泥石流治理重视不够等因素。可见,小城市、小县城的生态系统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城市防洪。

三、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小城市、县城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

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1998年,某市实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根据内河中蓄滞洪区的面积和排涝要求确定了排涝站装机容量,并实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因城区面积扩大,将该蓄滞洪区所在地划为新城区,新区建设中将蓄滞洪区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造成原有排涝装机容量不足。

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一、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专项城市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市、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二、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98—1999年,北京市对该市中心区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对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等项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和赞许,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些做法值得发展中的小城市及县城借鉴,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迁的老路。城市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

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三、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

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防洪专项规划范文第5篇

1当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小城市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仅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小城市、县城几乎年年受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浙江省嘉兴市一个市洪灾损失就达40亿元,除4亿元为城市中心区的损失外,其余大量损失为分布在市辖城镇,可见,小城市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

1.2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1.3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小城市、县城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1998年,某市实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根据内河中蓄滞洪区的面积和排涝要求确定了排涝站装机容量,并实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因城区面积扩大,将该蓄滞洪区所在地划为新城区,新区建设中将蓄滞洪区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造成原有排涝装机容量不足。

2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2.1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专项城市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

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市、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2.2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98—1999年,北京市对市中心区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对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等项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和赞许,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些做法值得发展中的小城市及县城借鉴,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迁的老路。城市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2.3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城市(城区)的供水质量、生态环境的协调美化要求越来越高,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水利建设要求也相应提高,其所需资金较大。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办水利的办法筹集资金。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并制定一些扶持政策,向受益企、事业单位集资来支持城市水利建设。

通过向银行等机构贷款方法来筹集资金。江西省上饶、景德镇等六个设区市以财政担保形式,通过低息日元贷款,筹集到了城市防洪治理所需的资金,目前该工程已进入了招标投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