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责任领域 利益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外的发展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在1924年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需要的责任结合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的因素在内。

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多德——贝利论战中,两位学者就“企业的经理人是谁的受托人”展开了大讨论。多德教授指出:企业对雇员、消费者和公众负有社会责任,尽管这些社会责任未必见诸法律为企业的法定义务,但应当成为企业管理人恪守的职业道德。而贝利教授认为:商业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股东营利,企业管理人惟对股东有相当于受托人的责任,如果要求管理人对股东之外的其他人负责,那么,所有者控制企业、管理人应对所有者承担受托人义务的企业法规则就会被削弱乃至颠覆,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名义下,各种各样的利益群落都会向企业提出财产要求,作为市场经济基础财产私有就会被动摇,结果将导致类似一场经济内战的社会财富再分配。

随着争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应该包括“经济、人权、贫困、社会福利和环境等”。卡罗尔对社会责任进行了更详尽的分类,他认为任何给定的企业行为和责任都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自由决定责任。经济责任是企业必须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法律责任是企业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履行其经济责任;道德责任是企业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准则、规范和价值观自由决定责任是企业所具有的意志和慈善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最早以企业社会责任命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该书主要从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为我国的企业社责任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袁家方的研究过于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比较狭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逐渐深入。杨瑞龙等人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2000年以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比如,刘连煜的《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卢代富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谭深等的《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等。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不成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责任领域的许多重要术语彼此混淆,阻碍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

克莱森曾经指出:“研究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这一领域还存在最基本的问题未解决: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社会表现、企业社会责任、或企业社会响应的定义能够提供一个框架或模型,使我们能够系统地收集、组织、分析与这些概念有关的企业数据,学术界也还没有开发出一个能够提供这种框架或模型的理论。关于三个概念的区分,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角度讲,这些概念的意义没达成共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表现常常混淆,甚至与企业公民的概念也常常混淆,这些术语使用上的不一致使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非常困难,阻碍了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的步伐。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测量工具仍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大量学者使用自我报告法、案例分析法、慈善捐款额分析等方法。测量工具不统一,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就大,难以互相比较,且成果难以推广。以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例,在美国,每年在管理学等学科领域重要学术刊物上均大量刊登有关此课题的研究报告,仔细研究后发现,在同样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却很不一致,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测量方法的不一致。

最后,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测评工具及实证研究成果绝大部分是欧美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完成的,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仍待证明。

总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在对传统和主流企业理论关于股东利益至上观点的质疑中发展起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则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现实背景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两种结构性变化趋势——企业股权不断分散和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促使企业只对股东负责企业的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企业巨型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导致公众对企业的不满,迫使企业主动承担起各种社会责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系统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比较少,目前的研究还不成熟。

参考文献:

[1]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审计;社会责任审计要素;理论结构框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146-02

一、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原则及要素分析

(一)构建原则

1.完整性。完整性原则,一方面包括理论结构的完整性,即在这个框架中不仅包括作为审计理论体系基础的审计基础理论,还包括与审计实践密切相关的审计应用理论;另一方面,指的是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即在这个框架中应该包括审计理论体系中的所有相关的要素[1]。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责任审计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虽然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实践落后于理论的发展,但是不能把二者分离开来,否则就是空洞的、不科学的。

3.易操作性。社会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审计对象――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的特殊性,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也不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因为在这种审计过程中,仅仅掌握一般的审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责任审计人员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人才,所以他们才能应付内涵丰富的企业社会责任。因此,有一个易于理解的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结构,来指导实践,使得社会责任审计实践易于操作、顺利推广,是至关重要的。

(二)要素分析

1.社会责任审计目标。指的是在社会责任审计环境下,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的要求,审查和评价审计对象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地和最终结果。社会责任审计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2]。

2.社会责任审计环境。指的是一定时空状况下,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实施审计时所面临的各种宏观和微观因素之和。宏观因素包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方面。而微观因素则是一个企业自身所面临的关于社会责任的各个方面。

3.社会责任审计假设。它是在社会责任审计实践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但是又不是社会责任审计实务的一般归纳和描述,而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的逻辑关系以及这些逻辑关系的高度抽象。社会责任审计假设是建立社会责任审计科学的先决条件[3]。

4.社会责任审计准则,是社会责任审计人员在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时必须恪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是社会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判断依据。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规范,二是法律条文没有明确规范的但社会一般公认的规则。社会责任审计标准体系主要应由污染控制标准、噪音控制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就业水平标准,职工教育和培训投资标准、生产安全保障标准、社会保障标准等组成,作为审计判断的依据。

5.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人员对重大错误的被审计的社会责任事项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即对存在重大错误的被审计事项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二是因法律诉讼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即因前一种可能性的发生而使审计师面临诉讼并遭受损失的风险。

6.社会责任审计程序,是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和步骤。社会责任审计程序应该分为:社会责任审计准备阶段以及实施阶段。其中,准备阶段包括:熟悉审计环境,编制审计计划方案及预算等。实施阶段则包括:根据初始评审的结果以及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对信息资料和相关系统作出评价和鉴定等[4]。

7.社会责任审计方法,指的是审计人员在利用相关审计资料以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手段。在不同的审计程序中应使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准备阶段一般使用的审计方法是直接观察法、查询法、调查法(面谈或问卷调查);而在审计实施阶段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询问法、内控制度调查表法等。

8.社会责任审计报告,是指审计人员正确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综合所收集到的各种证据,根据所选定的审计依据形成正确的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过程。报告阶段是前面工作的总结,审计报告的优劣关系到审计成果。

二、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具体构建

(一)逻辑起点的选择――社会责任审计目标

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开展某种逻辑体系的渠道和途径,是构成社会责任审计体系的出发点。笔者认为,以社会责任审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是比较合适的。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要达到的预定结果,它具有包容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二)具体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试拟出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三)构建分析

1.社会责任审计环境受制于审计目标,不能超越审计目标随意构建。审计系统的运行通过目标来适应环境,目标表明了为什么要设计这一系统,是决定审计环境这一要素的基础。审计目标直接反映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审计环境不是最抽象的因素,经常变动缺少稳定性,不适合作为逻辑起点。所以说社会责任审计目标决定社会责任审计环境,审计环境应列为第二层次[5]。

2.社会责任审计假设是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归纳出来的,目前还无法对其本身从逻辑上加以证明。虽然它是社会责任审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责任审计结构赖以建立的基础,更是开展审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但是应该列于后一个层次,因为不可能依据审计假设来推导出审计目标和环境。

3.社会责任审计准则在理论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审计准则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产生,是对实践的提炼和总结,是对审计实务的成文性具体指导规范[6]。

4.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是连接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桥梁,是审计应用理论的开端。审计风险、程序与方法、报告受制于审计标准,是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依照社会责任审计准则要求,运用相应的审计方法实施审计程序,最终形成社会责任审计报告,作为社会责任审计行为的最终结果[7]。

参考文献:

[1]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1.

[2] C W 尚德尔.审计理论[M]. 汤云为,吴云飞,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98.

[3] 罗伯特 K 莫茨,侯赛因 A 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 肖泽忠,冯跃,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32.

[4] 徐政旦,谢荣.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2.

[5] 王金会.现代审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究[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8):41-44.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治理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 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13-02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各方的不断努力与配合。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现阶段,经济发展平稳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近些年,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已被列入各大公司的议程,《财富》和《福布斯》等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将“社会责任”列为参评标准之一,可见,对于企业而言,社会责任的践行不仅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发展自身的需要。

一、公共治理理论及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介绍

“治理”(Government)一词原为“掌舵”的意思,指在控制、引导、操作时的行为和方式。自1898年世界银行提出“治理危机” 以来,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开始在其各种报告和文件中频频使用公共治理的概念,并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了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可见,治理理论是由许多不具备明确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灵活地反映着多样化的规章制度或个人态度,主体不仅有政府,还有来源于超越政府之外的制度和人的结合体,讲究的是多元、民主和合作化的意识形态,其核心主张是以合作、协商、伙伴关系来确定共同的目标,通过合作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实现有效治理,进而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在充分理解政府不是公共治理的惟一主体,应该确立多元主体治理范式,通过分权给利益共同体实现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也应该看到这种多元主体间是相互依赖、互动的伙伴关系,应实施网络化管理,共同抗拒风险,由政府和市场的二元化结构向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三元化结构转变,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明确政府是有限的而非全能的,同时政府的职能要由最初的统治到管理再发展到现代真正意义上的治理。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RS,由英国学者Oliver Sheldon于1924年提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有不同的界定,取得广泛认同的基本含义是:企业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要求进行决策并采取行动,它使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关注消费者、股东、雇员、政府和社区等相关者的需要,扮演社会角色。其内涵不仅包括基本的经济和法律责任,还包括伦理、慈善等责任,具体内容可概括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员工责任、环保责任、慈善责任和社区责任。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问题上,我国一直以政府推进为主,制定政策法规,奖励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惩罚损害社会利益的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不断发展,对该问题不断深入探讨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要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光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公众、社会组织和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二、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一)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种力量

资本的逐利性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具有释放负外部效应的冲动,在追求自身利益实现时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很难有效约束企业带来的负外部性,若处理不当,反而会加剧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换言之,就是如何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

对于外部性解决的主要方式是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但都存在一定缺陷。就市场调节而言,需具备一系列条件,如完善的市场价值体系、环境和资源的定价等,但其价值的体现非常困难,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就政府干预而言,政府干预一般采取直接管制和经济政策激励两种方式,同样受到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如信息不对称、与企业利润目标的冲突等,不能完全解决市场调节遗留的所有问题,因而可能出现政府失灵的状况。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就是要使其成为第三种力量,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失灵。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有自律的作用,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会妥善处理与生态环境及与社会的联系,自觉保护环境和消费者利益,减少政府的监控成本;其次,企业社会责任有广泛的渗透作用,会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树立全局意识;再次,企业社会责任能够起到持续激励的作用,影响下一代企业成员传承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引导企业长期行为,使企业社会责任永续发展。

(二)有助于企业实现利益的双赢

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是一种双向行为,一方面企业作为经济主体,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其经济责任,进而获得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对于提升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青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会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更好实现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在企业的经济责任外,还有环保责任、慈善责任、社区责任等。环保责任的践行可以促使企业改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慈善责任的践行可以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社区责任的践行可以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营环境,密切企业与社会的共生关系。因此,无论从企业还是从社会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都是一种双赢,既是对社会整体效益的贡献,也是对企业社会形象的提升,对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

三、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途径

(一)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首先,政府主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法规实现的效果,即贯彻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其次,通过自身的行政资源对企业进行教育和引导,培植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从观念上规制企业行为。再次,对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予以鼓励表彰,对未能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造成直接或间接负面影响的企业予以大力度的惩处。

(二)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

社会组织,如工会和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规则来规制企业行为,在行业中对企业行为进行积极监督。另外,公众是企业直接面向的客户群,公众的认可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公众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将货币选票投向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三)企业自身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牺牲企业利益来满足社会的发展,而应看到在责任履行背后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是一项长期投资,对企业形象的塑造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这是企业首当其冲的社会责任,还要积极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地位,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是保证企业自身赖以生存的基础。另外,员工责任是保证企业自身高效运营的必要条件,慈善责任是对企业良好形象塑造的有效途径,社区责任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基础。因而无论从企业自身还是从其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长期繁荣发展必不可少的隐性投资。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规制,更离不开社会组织、公众和企业自身的努力,在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推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6.

[2]罗伯特•罗茨(著),俞可平(译).新的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7-115.

[3]汪向阳,胡春阳.治理:当代公共管理理论的新热点[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4]包国宪,周云飞.中国公共治理评价的几个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J],2009(2).

[5]田祖海.美国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版),2005(3):18.

[6]陈佳贵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财务战略 共生理论 结构方程模型

作者简介:

孙 伟(196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李炜毅(1986-),女,山东莱州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一词源于1924年美国学者Oliver Sheldon的著作《管理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性的资源消耗和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突显,已经危及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已演化为企业总体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在考虑社会责任时,通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面对现实要求,不得不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次要的或辅助的工具强行附加给企业财务战略,这无疑会导致资源和能量的极大浪费,既不利于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也不能带来积极的社会影响。这种错误认识源于企业将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战略对立起来,忽视两者之间相关关系的忽视。企业生命的运动是互为制约的运动,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隶属于统一的一个共生系统。从共生理论角度看,一个企业的成本的发生过程是企业和其外界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企业的成本的发生不一定构成对企业的财富的摧毁。因此,企业应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待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战略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共生理论中,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经济性和社会性契约的集合体或契约网络,利益相关者按照契约与企业进行资源与能量的交换并获取各自的利益,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必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才能推动企业运行与利益实现,理论上这种利益必然超过单个主体各自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的回报,因此,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共生关系的判定。当把企业社会责任当成一个共生体来看时,其共生单元包括企业、股东、员工、债权人、供应商、竞争者、消费者、政府、广大社区、自然环境等,利益相关者各共生单元之间是高度关联、高度共生的。根据学者对于生物共生的长期研究,人们发现:对于共生系统,共生单元之间必定存在多种共生关系。在企业集群生态系统中,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有企业与商业伙伴的共生关系,有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共生关系,有企业与广大社区的共生关系等,在企业内部也还存在多种共生关系,如企业与股东的共生关系,企业与员工的共生关系……,等等。共生单元间存在竞争关系和共生合作关系,通过共生界面(如产品种类、规格、技术标准、信息交流、社会关系等等)可以进行正常的资源、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企业作为高度开放的共生体与其共生环境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除了要注意社会责任引起的企业自身与共生单元构成的相对封闭的共生圈内的物质、信息的交流对企业财务决策产生的影响,还要关注由于共生单元对企业的认同度增强,通过社会舆论将这种好感传播,从而间接影响企业本身的财务战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的支持,财务战略通过资源的配置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共生理论构建如图(1)所示理论模型。因此,需要检验的假设:

H1 企业社会责任正向影响共生关系

H2 共生关系正向影响企业声誉

H3 企业社会责任正向影响社会声誉

H4 企业社会责任正向影响企业财务战略

H5 企业声誉正向影响企业财务战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共生关系、企业声誉、企业财务战略为由多个假设性潜变量所构成的理论概念,而所研究的问题又存在因果性关系,适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作为研究方法。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搜集 本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7点量表测量(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判断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本研究中涉及的四个潜变量分别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共生关系(Symbiotic Relationship)、企业声誉(Corporate Reputation)和企业财务战略(Corporate Financial Strategy)。题项均来源于国内外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所采用的量表题项,在对这些题项进行分类整理后结合本次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最终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量表、共生关系量表、企业社会声誉量表、企业财务战略四个量表,其中,企业社会责任量表由内部社会责任两个题项(CSR1~CSR2)、外部商业伙伴责任四个题项(CSR3~CSR6)、公共责任两个题项(CSR7~CSR8)组成,共8个题项 ;共生关系量表由六个题项(SR1~SR6)构成;企业声誉量表由五个题项(CR1~CR5)组成;财务战略量表由融资战略四个题项(CFS1~CFS4)、投资战略两个题项(CFS5~CFS6)利润分配战略两个题项(CFS7~CFS8)组成,共8个题项。由于研究者受各方面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考虑到问卷质量和回收难易程度,问卷采取的是便利取样原则,发放对象与研究者之间主要是熟人关系:一方面由于填写者与研究者之间是熟人关系,问卷的填答质量与回收率都比较高。另一方面填写者大多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除在读的硕士同学其他人员来自企业,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情况比较了解,能够准确理解问卷的内容,这样的研究样本具有理论上效度和信度。本研究共发放正式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77份,回收率88.50%;其中有效问卷163份,回收问卷有效率92.09%。如果回收的问卷存在缺项未填或全部量表填同一选项的,视为无效问卷,予以剔除。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样本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 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前,必须考察样本的信度,以确保测量的质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个潜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值均满足不小于0.70 的要求。因此,可以认为样本的信度都通过内部一致性检验。随后,本研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多指标项的潜变量进行效度检验,在进行因子提取之前,先进行样本充分性检验,即样本充分性测试系数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一般认为,KMO值在 0.5 以下表示题项变量间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若所有题项变量呈现的KMO值大于0.8,表示题项变量间的关系是良好的。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统计值显著性概率小于等于显著性水平时,可以作因子分析,累计解释方差的比例大于50%,说明该多指标项的潜变量符合结构效度的要求。效度检验结果见表(2)。通过前文变量效度和信度的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共生关系、企业声誉、企业财务战略等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要求,可以用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二)初始模型的验证及修正 本研究运用AMOS软件画出结构方程模型,图(2)椭圆形代表的是潜变量,矩形代表的是显变量,其中:企业社会责任属于外源潜变量,共生关系、企业声誉和企业财务战略属于内源潜变量,同时,系统自动设置了27个显变量的残余变量(e1~e27),3个潜变量的残余变量(e28~e30),它们的路径系数默认值均为1。在此基础上,根据假设关系共设置了6条因果路径(企业社会责任共生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声誉、共生关系企业声誉、共生关系企业财务战略、企业声誉企业财务战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财务战略)。通过路径图可以更清楚表现出本研究的初始模型构架,对初始模型适配度检验如表(3)所示。其中CMIN/df的值为 2.343,小于3,符合要求;RMR的值为0.077,大于0.10,符合要求;GFI值为0.949,高于0.90,符合要求;PGFI值为0.630,大于参考值,0.50符合要求;NFI值为0.665,低于0.9的参考值,不符合要求;CFI值为0.772,不符合要求,RMSEA值为0.091,高于0.08的参考值不符合要求。把表(3)中指标的显示值与参考值比较可以看出,虽然部分的适配度指标如CMIN/df、RMR、GFI、PGFI、PNFI等都符合了要求,但是有三项适配指数NFI、CFI和 RMSEA 未达到参考标准,这说明初始模型并不能与样本数据很好的拟合,但这也不是对本研究提出的初始概念模型彻底的否定,因为很少有模型只经过一次运算就能够成功的,其余指标还是比较符合给出的参考值的标准。

在适配度检验的同时,测定了模型的路径系数。其中企业社会责任到财务战略的直接路径系数非常小为 0.031,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P=0.113>0.01)。由此可以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战略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本文据此对初始模型进行调整,将企业社会责任到企业财务战略的直接路径剔除,得到了新的模型M2如图(3)所示。图(3)显示的是在初始结构方程模型中剔除了路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财务战略以后的模型,对调整以后的模型再次进行适配度检验,得到的各指标具体如表(4)所示。数据与调整后模型的适配度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型调整后各项适配度指标均比原来有所改善,原来不满足参考条件的三项指标都更接近参考值要求,因此该模型通过检验。在此基础上,测定模型路径系数,模型路径估计及检验值见表(5)。由该表数据可以看出,该模型中所有路径系数在 P=0.01 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可见调整后的模型中每一条路径都具有统计显著性。

(三)路径分析和假设验证 通过图(3)和表(5)最终修正模型所显示的路径系数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到共生关系的路径系数为 0.736(P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是通过企业与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和企业声誉对企业财务战略产生正向作用的,这种作用的效应非常显著。研究结论对企业启示在于:一是要认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将企业社会责任仅视为一项工具,必须将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到与财务战略相同的高度;二是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来培育企业与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提升企业声誉,从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战略之间的匹配与整合,改变相互脱节的现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道德风险综合治理典型案例库研究”(项目编号:10BGL006)阶段性成果,同时受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资助

参考文献:

[1]沈弋:《企业经营管理与社会责任之战略耦合——基于企业共生理论的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徐光华、沈弋:《企业共生财务战略及其实现路径》,《会计研究》2011年第2期。

[3]程大涛:《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集群组织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4]李心合:《嵌入社会责任与扩展公司财务理论》,《会计研究》2009年第1期。

[5]袁纯清:《和谐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范文第5篇

[摘要]在我国上市公司均向社会提供其社会责任报告的背景下,对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针对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趋势方面表现出的“两多一增”的特点,结合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混杂、结构各异的现象,总结出社会责任报告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和第三方审计制度、引导企业社会责任与主营业务有机结合、明确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标准等建议。

[关键词]价值链;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15-03

作者简介:韩东(1980-),男,黑龙江宾县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孟祥革(1983-),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殷国文(1981-),男,黑龙江双城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学士,研究方向:经济学。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QY201110)。

由于环境污染、产品质量问题和公益慈善透明度不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加剧,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现今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但是以往均是从企业社会责任或企业实践单方面来考虑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2010年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结合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的经营活动出发,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满足企业获利要求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链理论概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不同的学者和机构都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定义。20世纪初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美国管理学大师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社会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我国学者袁家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世界银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会与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1971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三个中心圈”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而在众多的阐述中最被广泛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当属由阿奇·B·卡罗尔提出的“卡罗尔结构”,他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抽象的范畴。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了明确的内容,并突出了经济因素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重要地位。

综合以上观点,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所使用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主动考虑包括股东在内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其对企业各方面的期望诉求,积极满足其利益要求的行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供应商、债权人、员工、客户(消费者)、政府、社区和环境等。

(二)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于 1985 年首先提出来的。波特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由各种各样的活动构成,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就称之为价值链。价值链的价值活动可分为两类: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是生产经营的实质性活动,是产品从原材料的初始形态,逐步实现增值,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支持性活动是用来辅助基本活动

而且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企业的支持性活动并不分别与每项基本活动发生直接的关系,但可以提供一个稳定、有效的环境支持整个价值链的运行。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操作、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链理论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本质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会通过价值链上的各种价值活动影响外部环境,同时外部环境影响着企业价值链上的各种价值活动。也就是说企业生产过程中,企业价值链上的各种活动必定会影响外部环境,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是消极影响;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外部环境的同时企业本身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这种环境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只有企业利用价值链理论来整理归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社会影响,并对这些社会影响进行调查、排序和整理,才能尽可能地消除企业价值链活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寻找并利用某些企业活动使之既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又能创造企业利润。

二、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亦日益加深,与此同时,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现代社会与广大公众对企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定期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全球优秀公司的通行做法。本文以我国企业2010年公开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趋势、企业构成以及具体内容做多角度的分析,为促进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一)报告趋势

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趋势方面来看,表现为“两多一增”。即总体数量多、以“社会责任”为题的数量多和经第三方检验增多。

2012年5—6月,898家中国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同比增长了18%,其中工业企业639家。在报告名称方面,以“社会责任”为题的报告相比于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占到报告总数的3/4,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题的报告在缩小,还有少部分报告采用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公民报告”、“持续经营报告”、“环境·社会报告”等名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审验是反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企业社会责任100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中国本土企业中,超过半数(7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第三方审验。而上榜的全部外资企业中,约3/4(76%)的报告都有三方审验。与2010年相比显著增加。

(二)报告的企业构成

从报告的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企业数量增长比上年有所下降。外资企业数量有明显上升,但整体占报告比例很小。上市公司数量继续上升,仍占到报告企业的多数。报告的企业所属的行政区域已经覆盖除澳门外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取得了零的突破,了第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

从行业来看,报告仍集中在部分行业,数量较多的依次为其他制造业(不包括纺织、医药、汽车、造纸、电子制造的其余制造类行业)、金融、冶炼、电力、运输仓储、信息科技、房地产和化工行业等。报告数量整体增长较为平均,其中增长较快的有金融、电信、电子制造、石油和天然气行业。

(三)具体内容分析

1对社会责任战略、风险和机遇的分析有所提升。超过六成的报告中提到了社会责任战略,但是对战略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的不多。在披露的报告中,多数报告对其利益相关方的情况进行了披露,并列出了公司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同时依据重要性的程度进行排列。其中,有半数报告能列出利益相关方关心的主要问题或期望,以及企业对此的回应。

2在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方面,管理信息完善与绩效信息相对缺乏同时并存。从内容完整性和信息质量上来看,员工管理的内容是最完善的部分。具体内容有“员工的管理培训体系”、“健康管理制度”、“安全保障制度和平等雇佣制度”等。在员工责任绩效方面大部分报告只有基本信息,而几乎没有对员工权益保障等重要信息的披露。

3在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方面,重管理轻责任。多数报告在产品和服务的管理方面阐述最多的是“产品/服务的管理体系”和“产品/服务的创新机制”;而只有半数左右的企业对客户反馈(投诉)机制和客户满意度情况进行了描述,很少有企业说明反馈(投诉)的比例和投诉处理的情况。

4在对环境的社会责任方面,“节能减排”和“绿色办公”占主要地位。多数企业均阐述了公司总的环境保护方针、目标以及降低能耗的政策、措施,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和减排情况以及能源、水或原材料的使用和节约情况等。

5在对社区的社会责任方面,公益慈善最完善、社区建设内容多样。在公益慈善方面,绝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企业公益慈善的制度,具体说明了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在社区建设方面,不同企业根据其行业或企业运营的特点,在对周围社区的影响以及对社区或当地社会的贡献方面进行了描述。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并结合价值链理论,可得出如下结论:1报告的总体数量在增加,并且能围绕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披露信息,但是信息质量仍需提高;2现行社会责任报告多专注企业成绩的宣传,而相关企业绩效指标较少,同时负面信息披露较少;3第三方机构审验和点评非常少,导致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可信度偏低;现行社会责任报告缺乏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制度,故其可信度偏低;4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杂乱,针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阐述不明确具体,多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向模糊,与企业所从事经营活动相差甚远,多为完成制度所规定的最低要求;5缺少统一的行业社会责任标准,没有充分发挥行业优势。

为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加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力度,需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继续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同时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和第三方审计制度。其次,引导企业社会责任与主营业务有机结合。企业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必须选取与自身的业务有交叉点的社会问题制定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计划,这样既能提高企业利润,又能履行社会责任。第三,明确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标准。不同的企业由于所处行业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经营范围,其价值链的重心和所关注的利益相关者也有所不同,因此它们应承担不一样的社会责任。所以只有明确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标准,才能真正调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优势。

[参考文献]

[1]吴丹红,罗幼喜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通讯,2010(2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