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范文第1篇

价值链价值链结构模型

互联网产业链包括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商、信息产品运营商、最终网络用户。而随着宽带的普及、技术的发展和商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信息产品运营商作为网络媒体信息产业的核心环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日益加大,以其为核心建设的价值链不断延伸,价值链的作用日益显现。价值和利润正在以多种方式高频率的向网络媒体信息产业转移,传统产业的价值贡献因此被重新界定。

就互联网产业链来看,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这些环节的业务分别属于不同的企业来经营,而在这些企业中,提供内容和应用服务的信息产品运营商越来越成为互联网产业终端价值的服务集成平台,因为对于最终用户来讲,他购买的不是技术设备,也不是网络,而是应用,是有用的信息资源。而且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应用性产品和信息增值服务所产生的价值将会越来越大。互联网产业链上的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以提供应用性产品为核心,以用户购买应用性产品为价值目标之实现。作为面向终端用户的提供内容和应用信息服务的信息产品运营商就成为推动互联网产业链上的企业由“企业价值链”向“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因此,对处于互联网产业链主导地位的信息产品运营商进行分析是系统研究网络媒体信息资源价值链的基础,也是互联网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网络媒体的发展已经从经营易“注意”的传统媒介商业模式时期,进入集传媒、通信、商务等多元化经营阶段,打破了以广告营销为单一收入的对传统媒介赢利模式的复制,步入价值来源多元化时期。如网络游戏、网络远程教育等信息产品的在线交易与消费、在线信息交易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的电子商务的应用、网络即时通信功能的普及,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产品进入电信业务产业链,成为电信产业链的增值服务内容提供商,使网络媒体信息产品形成了由信息材料采集编辑加工销售客户的价值链,同时使信息产品有产能销,实现赢利。

网络媒体信息产业价值链就是以互联网产业链上的信息产品运营商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把信息产品运营商与其上游的信息材料供应商和下游信息产品营销渠道商消费用户以价值传递的方式相链接,构成网络媒体信息产业价值链。在此基础上,在信息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系统中,从最能体现网络媒体信息产业价值中枢作用的流通节点分析,跨越生产商经销商消费用户之间的信息鸿沟,实现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三流合一。

网络媒体以网站为主要经营组织,网站成为网络媒体信息产品多元化经营的载体。以网站为网络媒体信息产业经营的单元来分析,网络媒体信息产业的价值构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广告收入,另一类是非广告收入。其中广告收入主要来源于网络产业的传媒和通信业务;非广告收入主要来源于网络产业的电子商务业务与部分通信业务。比如网站SP就是把网站信息分类打包,借助电信渠道进行信息销售,送达电信终端。这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电信渠道商充当了第三方物流的角色。

网络媒体价值链

作为互联网产业链上的信息产品运营商就担当了把买卖双方置于同一价值网中的价值中枢,使卖方可以直接面对买方,直接面对消费者,从而减少交易成本,减少市场信息需求的传播延误。

互联网产业链中的信息产品运营商成为电信产业链中的内容提供商之一,使电信产业链得以不断延展和深化,处于一个新的价值网络形成之中。互联网产业链和电信产业链的关联是基于网络媒体信息产业供求关系的呼应,是竞争合作建立的。一方面互联网提供的短信服务促使电信企业向增值服务转移;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提供平台的短信业务吸引的用户也成为提高网站浏览人数的因素,加快了互联网增值服务商赢利的速度。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网上支付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而电信平台和互联网平台的互联,使得手机用户的支付空间得以拓展,为他们开辟出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多元化支付渠道。短信价格简单明晰,收交费模式日趋成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网上支付问题,使价值得以实现。

尽管如此,由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业务关联,网络资源和用户的共享,渠道互补,使电信产业链已经在进入一个互动依赖的价值网络,不再对应单一的价值链条。

网站作为网络媒体信息产业经营的组织者,最初的经营意识和商务模式则是对传统媒介赢利模式的复制,广告收入成为支撑运营的主要收入和运作核心,电子商务只是作为概念激励网站经营者和相关组织为概念的实施而努力。强烈的广告意识在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体现最明显。他们大把大把的为网站作广告,购买“注意力”,为“注意力”的售卖投资,同时又在网络新闻上较劲,以期一览而过的网民能驻足长留,成为自己的忠诚客户。“点击量”、“注意力”、“眼球经济”成为网站发展初期最时髦的概念和奋斗目标。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终端到终端的业务价值链过程,价格的合理,收费模式的成熟,终端的支持以及应用认可度等都为网络媒体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可以实现价值的想象空间。如TOM在线宣布为用户提供音乐服务的“TOM音乐无限”就是力求把所有与音乐有关的无线增值服务捆绑成一个统一的平台。这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新业务模式,是移动互联网关联的信息服务案例。无论是互联网产业还是电信产业,在互通互联业已启动的时代,总要的是提升自己整合信息增值的价值链再造能力。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范文第2篇

自媒体节目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然而,宽松的网络环境、较低的制作要求,使自媒体节目“草根”现象严重,节目的制作、运营水平良莠不齐,同质化竞争及营销策略的欠缺,使得大量节目夭折。尤其是我国的女性节目,边缘化现象明显,而且很多节目因为经营不善而难以为继。本文从自媒体营销策略的角度出发,以女性节目《彬彬有理》为例研究其营销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媒体节目运营需要互联网思维,并尝试着总结出几条有益的营销策略,供当下自媒体女性节目运营参考一二。

关键词:

自媒体;女性节目;《彬彬有理》;营销策略

从互联网技术诞生的那天起,就预示着人类传播史将迎来巨大的革新。“多对多”的交互式传播模式开始挑战“一对多”的传统传播模式,传播开始呈现出“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动态过程。声、像、图、文的统一数字化处理让传播变得更便捷的同时,也减少了制作成本,自媒体节目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如果从1994年第一个女性节目《女性世界》算起,中国的女性节目已经走过了32年,在发展过程中,女性节目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等不同阶段。时至今日,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女性节目开始与新媒体结合,创立一个有别于传统电视节目的新平台,这算得上是女性节目发展的有益尝试。就目前女性电视节目和自媒体节目的现状来看,呈现出普遍边缘化现象,无论是在节目时段、节目经费上,还是在关注度、社会地位上,都处于不乐观的情形,一些女性节目因为经营不善难以维持。自媒体有着先天的优势,能通过即时互动平台了解用户的诉求与感受,为媒体扩展了多元化的盈利渠道。女性节目如何利用好自媒体的优势得以发展,需要从实践中去探索。

一、自媒体的商业模式

对自媒体节目而言,好的商业模式的挖掘是至关重要的,依据知名媒体人吴伯凡在其主编的《这,才叫商业模式》中的观点: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及能力、盈利模式,构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传播介质与传播载体的革新,给自媒体节目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多种可能。

1.广告、软文推广。这是一种传统、普遍的商业模式,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需要吸引广告投放。目前,自媒体节目的广告价格并不低廉,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里进行图文并茂的宣传,单日起价10000元/账号,较低的制作成本,增加了自媒体节目的广告边际效益。

2.会员制。传统的电视节目每周定时出现在荧幕上,而自媒体节目则更像一个“小盒子”,静静地待在互联网的数据系统里等待着受众将它打开,这个“小盒子”不断吸引着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用户,一旦用户肯定了这个节目,就很容易成为付费会员,享受更多的权益。这种社群经济在《彬彬有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彬彬有理》会不定期举行会员的线下活动,如相亲会、茶话会等,实现了用户与制作团队之间更深层的沟通,也使节目拥有了一种稳定的商业模式。

3.产品与服务收费。当自媒体节目的用户产生爱屋及乌的心理时,就会把对主持人的崇拜或者对节目的信赖延伸到产品和服务上去,自媒体人通常会在其微店上出售相关产品或课程。

4.打赏。打赏模式是一种出于用户自我意愿,为内容提供者支付一定额度金钱以示“赞赏”的商业模式。“打赏”能够实现媒介内容与商业模式的对接,制作者可以根据用户的打赏情况提供满足其个性与需求的产品或内容。

5.版权收费。如今各大视频网站都在“抢滩”独家视频,为争取独家支付价格不菲的版权费用。2014年6月,《彬彬有理》以其精准明晰的受众定位及忠实活跃的用户群,吸引到了爱奇艺PPS百万金额的独家视频版权费。

二、《彬彬有理》的节目简介

《彬彬有理》是一档以“中国首个女性励志自媒体视频脱口秀”为定位的节目,其包含了网络脱口秀视频、微信公众平台、线下俱乐部活动等多种内容。节目的创办宗旨是彰显当代独立女性的态度、观点,致力于打造一档能为都市女性白领解压的时尚、实用脱口秀。据笔者统计,截至2016年3月9日,节目共播出88期,在题材选择上分布如图。《彬彬有理》的运营模式比较丰富,除独家版权外,还有更多的活动集中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其盈利点也倾向于微信平台的运营上。其推出的以微信为载体的女性成长闺蜜互助平台“秘问蜜答”,一上线即获得“粉丝”的自发关注、提问及解答,已成为目前基于微信平台最活跃的女性微社区之一。大量的用户积累也为其微店带来了较高的人气。本文根据《彬彬有理》节目的互动形式,总结出其媒介运营内容,具体情况见表。

三、《彬彬有理》营销策略探析

自媒体节目制作的门槛低,使得行业竞争激烈,在这种背景下,自媒体女性节目想要“抢滩”成功,需要制定出适合自己节目的营销策略组合。自媒体女性节目兼具自媒体及女性化的特点,一方面,自媒体节目的运营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将节目内容做精做专,吸引与节目志同道合的用户,打造出规模庞大的社群;另一方面,女性作为节目的主要受众,有其特有的媒介接触习惯及消费行为。只有把握了自媒体女性节目这两种特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本文尝试着对自媒体女性节目《彬彬有理》的成功营销策略进行探析,以此映射到当前自媒体女性节目的运营策略当中。

1.细分市场,精准定位。近些年,自媒体节目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各式各样的节目充斥着视频网站,其中大部分并没有明晰的受众定位,导致其市场地位尴尬。少数几个定位精准的节目都很有代表性,如《罗辑思维》将自己的用户群定义为“爱智求真的有志青年”;《晓说》将用户锁定为20~40岁的男性,这种精准的用户定位是互联网思维中重要的营销策略。《彬彬有理》的定位也非常明晰,为国内首个基于网络视频和移动互联网的女性社群,关注都市白领的生活、情感问题,用户群中女性的比例占八成。精准的定位使得其在广告投放、用户社群建构、会员组织发展上更便捷、高效。

2.主持人个人魅力的全面体现。在节目的视觉符号中,主持人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符号。与传统节目主持人单纯的角色设定不同,自媒体节目的主持人往往也是节目的创始人和制作人,主持人能够利用对内容的选择制作、对主持风格的把握,塑造出一个符合用户心理需要的形象,这种贴合了观众情感需求的形象更容易引起关注。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认为,一定的符号消费是需要满足用户内心需求与欲望的。《彬彬有理》的节目创始人、制作人和主持人路彬彬,曾经是传统媒体人,凭借着早期专业的媒介素养及多年的资源积累,创办论坛、设立企业、主持电视节目,在公众心目中是一个成功的现代女性。无论在节目中,还是微信平台的闺蜜群里,路彬彬总以“见多识广、独立自主”的知心姐姐形象出现,这让许多现代都市女白领对她既有一种崇拜的心理,又将她当做闺蜜一样倾诉生活的点滴。这种个人魅力在自媒体时代创造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在其微信平台里聚集了70万的用户,拥有了庞大的消费群体。

3.抓住用户情感需求,聚集“粉丝”社群。在麦克卢汉的观点里,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部落化到非部落化,从非部落化到重新部落化”的过程,而互联网时代为用户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不同时空的人在这个空间里重新“部落化”,用户被聚集在这样的部落社群,通过“粉丝”效应和社群机制达到“社群经济效应”。自媒体女性节目同样如此,以《彬彬有理》为例,其节目以路彬彬的个人魅力为纽带,将用户聚集成一个网络社群,在网络社群中保持用户的黏性和品牌价值的传播。《彬彬有理》微信公众号中的“秘问蜜答”平台已经成为了微信平台中最活跃的女性微社区之一,每天都会有大量用户在上面提问并相互解答。女性用户在媒介接触时偏向情绪化体验,希望能有一个平台展露心声、答疑解惑,《彬彬有理》正是抓住了女性用户的这一需求,以情感化策略俘获了用户并赢得了其信任,为自媒体女性节目的商业化探索提供了参考。

四、《彬彬有理》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企业通过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科学地分析,在企业管理营销过程中,SWOT分析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分析方法。《彬彬有理》作为一档较为成功的节目,对其进行SWOT分析,无论对其本身,还是自媒体女性节目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1.优势(S)。首先,拥有活跃的“粉丝”社群和女性微社区。它充分利用了平台“去中心化”的优势,实现了用户与自媒体人之间点对点的互动沟通,实现长尾效应;其次,线下的会员活动让用户的参与感、代入感更加明显,这是一种动态而真实的交流过程,打破了互联网虚拟空间的限制;最后,新鲜大胆的话题能激起观众的兴趣,节目中经常给出不同于普通大众的观点,但节目主持人总能借用古今中外的知识将新的观点娓娓道来,不觉说教,但能给观众带来新的见解和思考。

2.劣势(W)。第一,过于追求“眼球经济”,节目常常选择一些较为敏感、争议较大的话题,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播发量,但是作为一档女性节目,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属性;第二,运营模式虽然较为成功,但是创新不足,与其他类成功的自媒体节目运营方式差异不大。

3.机遇(O)。音频软件能满足对都市上班族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彬彬有理》可以将音频节目出售给音频软件商家,如喜马拉雅、蜻蜓FM等,吸引更多的用户。跨平台的伸展为实现节目的多渠道、多介质营销提供了更多可能。4.挑战(T)。首先,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今天,面对竞争对手的节目创新,需要寻找适合自身的创新模式;其次,在这个注意力为王的年代,不能为了获取注意力而忘记社会责任,需要平衡好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的双重属性;最后,对于用户的差评,需要认真对待并寻找解决方案。

五、互联网思维对自媒体女性节目运营的启示

“互联网思维”不仅是传播介质、传播载体的革新,也不仅是数字化制作给行业发展带来的革新,它更是一种优化媒体内容,吸引“粉丝”社群的营销思想。互联网思维是不断地优化自身内容、形式、平台,以此吸引用户主动“抱团”,形成社群经济。自媒体女性节目需要的就是这种互联网思维,“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现代信息社会与传统工业社会的一个区别在于连接方式的不同,传统工业社会是一个大规模生产、传播、销售的思维方式,而互联网思维是基于现代技术将用户、市场、产品等商业生态解构与重构,为用户和企业创立一个平等、共享、开放的平台。

1.互联网思维下的节目品牌人格化。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在当下很多成功的自媒体节目中都有体现,其中,影响力颇大的《罗辑思维》主讲人罗振宇在节目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很多观众说节目每期的主题设置很难寻找出规律,实际上节目就是这样“随意”,只要内容能够吸引节目组,并且有足够的信心把握,那么下一期内容就是它了,这都是取决于节目组的心情。该节目发起的“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完全没有给用户任何福利承诺,但是三期的会员招募期期火爆。节目并不是“只要你交钱就让你当会员”,反而每期限定会员人数上限,这期没有行动就只能等到下期了,而预定会员总人数是10万,如果会员达到10万,就不再招募了。这种“你不欣赏我,我还不带你玩儿”的态度,不但没有让用户讨厌,反而吸引了66000名付费会员,轻松入账会费4000万元,不得不说节目的真性情和高质量内容是吸引用户的法宝。对于自媒体女性节目的运营而言,由于它带着自媒体的“基因”,与其他成功的自媒体节目一样需要以互联网思维为运营的核心,优化节目制作,树立一个真性情、知冷暖的形象,为商业化积累“粉丝”群。同时,作为女性节目,受众群以女性为主,女性的需求是多样的:购物、情感、社交、技能等,内容不够丰富还无法满足女性群体的需求,应利用好日新月异的各种新媒体平台丰富节目的营销渠道和产品内容,才能在激烈的自媒体节目中突出重围。

2.互联网思维下的用户社群化营销。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分散性实现了内在的重新聚合,它将分散的需求聚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共同需求,这可以称之为互联网社群。这些用户之间基于相似的爱好需求,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话语权也在不断扩大。对于用户而言,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聚合的社群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熟悉感和归属感,这种“强关系”和“弱关系”编织了一个大网,即便社群里一小群人的需求,都有可能影响其他人形成大规模的需求,这就是社群的力量。对于自媒体节目而言,只要社群有需求在,就能更有效地推进自己的商业活动,庞大的用户社群更会吸引商业生态里更具规模实力的企业联合。自媒体女性节目如何应用好互联网思维非常关键。首先,是打造优质的视频内容和鲜明的品牌形象来吸引用户的主动连接。如《彬彬有理》通过围绕女性情感、职场、人生等话题,并经常抛出一些犀利、有亮点的观点,这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加上主持人广博的阅历为节目赢得了大批忠实的“粉丝”;其次,打造良好用户体验的社群平台,巩固连接。来自天南地北的“粉丝”聚集在彬彬有理微信公众平台,“蜜友们”互相交流,特殊的日子便开通直播间与用户互动,巩固社群关系;再次,实现多平台互动,增加连接量;最后,延伸节目的商业形态,确保“连接”的持久性,如举办各式各样的线下活动等。而且,《彬彬有理》在第二季播出前,节目组并没有因为第一季的结束而消失,而是推出姊妹篇——《男人真相》,这向用户表明了他们未曾离开,减少了因为“换季”而流失用户。所以,当下自媒体女性节目的营销策略应当围绕互联网思维,在节目内容、形式上寻求创新,对于已经招揽到的用户要用心经营,维系好“粉丝”社群。个人魅力的变现是自媒体商业化的关键,然而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想要维持主持人持久的吸引力是很困难的,因此,要拓宽营销渠道,更重要的是建立稳定的品牌,完善节目的运营管理体系。

六、结语

女性节目发展至今,由原来的频道化阶段慢慢融入了新媒体阶段。自媒体女性节目可以说是自媒体节目中较为弱势的一类,国内的自媒体脱口秀节目大都以满足男性受众为主,如《袁游》《晓松奇谈》《罗辑思维》等,女性自媒体节目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研究上都非常少。CNNIC在关于中国移动互联网女性用户的年龄结构调查中发现,19~35岁的女性用户占调查人数的57%,以此来看,自媒体女性节目还有一定的市场成长空间。始终把握住互联网思维,打造活跃的社群平台,凝聚用户力量,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是推进中国自媒体女性节目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靳磊磊.探究网络自媒体节目传播特色[J].今传媒,2014(12).

[2][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13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3]肖凭,文艳霞.新媒体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唐兴通.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策略与方法(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转型 融合 制度

2015年,“互联网+”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股强劲的驱动力,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传媒业变革。最近两年电视受到新媒体前所未有的冲击,收视和广告不断下滑,有人担心电视会像报纸那样出现“断崖式”下滑。因此,电视转型的愿望和需求更为迫切。然而,怎么转?最大的难题在于媒体融合和电视转型的路径选择上,是选择“互联网+”还是“电视+”?成了中国电视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互联网+”还是“电视+”?

“电视+”的发展空间。其实“电视+”不是今天才有,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电视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多元化的产业经营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如电视购物、影视城等。但相比当时收入丰厚、操作简单的电视广告来说,这些经营项目不过是小儿科,不被重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崛起,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电视台不仅办起视频网站、手机电视,“电视+电信”的产物IPTV也发展起来了。然而,电视作为内容产业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太大改变,主营业务还是节目制作和播出,还是采用以节目置换广告的经营模式。尽管有了多种经营,但在传统媒体思维主导下,始终是小打小闹,形成不了大气候。诚然,我国电视产业化的提升空间还很大,“电视+”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后这三、四十年里,依靠政策支持和资源垄断,电视台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日子还是过得很滋润的,电视作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家庭媒体牢牢占据第一媒体的位置。即使有了互联网,电视人也不以为然,坚信传统电视的视听传播地位不可撼动。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近年来电视界提出“电视+”的理念,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行业思维:立足电视,拓展外延,以我为主,谋求发展。潜意识里就是不想被互联网吃掉,维护自己的独立性。然而,2014年互联网广告首次超过了电视广告,2015年电视台的广告收入进一步下滑,有的地方台广告下降还十分厉害。这到底是怎么了?是电视自身出了问题?还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重新认识互联网。不是我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太快。自我感觉良好的电视人一直把它的竞争对手互联网视为一种新技术或一个新渠道,其实互联网不仅仅如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视在传播技术、视听效果、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优势已不明显,而网络视频的内容丰富大大抵消了高清电视带来的技术优势。而更为可怕的是新一代互联网的出现,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加入,互联网技术背后的商业逻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技术,也不仅仅是新的传播渠道,而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发展思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兴媒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是基于互联网的媒介平台。BAT崛起的商业帝国攻城略地,网络视频异军突起。为什么网络视频发展迅猛?为什么视频网站不差钱?因为它们背后有强大的媒介平台,媒介平台能够聚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传统媒体根本难以匹敌。这是一个“平台为王”的时代。

最近两年,网络视频在TV端、PC端和移动端全面出击,传统电视步步为营,艰难狙击。虽有广电总局的保驾护航,干掉了一个个盒子,稳住了融合竞争的制高点,然而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光靠保护会有很大发展。在“用户至上”的今天,在什么时候看电视(视频),在什么地方看,用什么方式看,是由用户来决定的。面对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电视,我们不禁思忖,“电视+”还能走多远?

“互联网+”的世界。笔者曾应《人民论坛》的邀约,撰文介绍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它不限于互联网行业,而是由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思维革命,笔者把它概括为三大要义:颠覆性创新、开放弈,合作中共赢。这些思维方式对于互联网是与生俱来的,但在电视业却难以舒展。囿于传统电视的体制和机制,“电视+”的开放性和聚合性要比“互联网+”差很多。UGC、移动社交、自媒体的出现,让互联网拥有更加广泛的节目资源、用户资源和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世界有多大?那要看它的本质是什么?“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供需重构。过去我们看电视就是欣赏节目,现在看电视还可以抢红包,满足了观众新的需求。在“互联网+电视”的融合场景中,电视观众变成了手机用户。过去我们通过节目来经营观众,先有产品再有观众;现在我们通过经营粉丝来生产节目,先有用户再有节目。粉丝文化、社群经济、二次元、移动社交重构了“电视――用户”的供需关系,“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来埋单”的思路盘活了产业,创造了新的商业价值。在“互联网+”的视阈中,电视不仅可以看,还可以玩还可以用,未来电视将成为一个多维空间。

或许有人认为“互联网+”会让电视“丧权辱国”,丢失原有的阵地。但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这一阵地已成了“不毛之地”,守住又有什么用?况且能否守住还是一个问题。或许有人认为传统电视缺少互联网基因,“互联网+”存在先天不足。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笔者相信通过后天努力是可以改变的。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电视,用“互联网+”推动媒体转型,是电视媒体实现突围的正确方向。

不少电视人把“互联网+”理解为“+互联网”,以为只要一上网就会化腐朽为神奇,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简单地把节目搬上互联网并不就是“互联网+”。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另一个误区,把“互联网+”视为只是进入一个虚拟空间。“互联网+”不是空中楼阁,它一定要接地气,一定加上传统产业才能形成从线上到线下的商业闭环。因此,媒体融合和电视转型的理想模式一定是“互联网+电视”,两者不可缺一。媒介融合的本质是产业融合,对于电视业,“互联网+电视”才是真正的融合。电视的社会资本和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结合起来才能玩得转,走得远。那么,谁来主导呢?是“互联网+电视”,还是“电视+互联网”?笔者认为应该是“互联网+电视”,“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媒介,更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重新构造世界的结构性力量。”①在今天,互联网不仅是技术手段还是基础设施,互联网不仅是一个产业还是一种新思维、一种新文化。我们一定要用先进文化和创新思维来促进中国电视的网络涅。

“网台融合”是趋势

要深刻理解“互联网+电视”还要从制播分离和台网关系的演变说起。

从制播分离到网台融合。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开始利用互联网,主动建构多种传播平台,将互联网优势直接引入电视节目生产中,化被动应对为主动融合,变台网联动为网台融合。“互联网+电视”让我们重新思考制播关系并且超越这一关系,理由有二:其一,电视节目不限于制作和播出两个维度,更要充分考虑产业经营。当收视率已经到达天花板的时候,我们要创新节目运营模式。其二,制播不要停留在节目运营这一微观层面,要嵌入到台网关系中,要通盘考虑它与“互联网+电视”生态圈的关系,要让节目运营对接各种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制播关系已让位于台网关系。首先,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台”,什么是“网”。台即电视台,它是传统媒体时代的一种媒介组织和媒介组织形态。在过去,电视台同时扮演内容提供商和渠道运营商两个角色,随着制播分开的推行,制作公司开始把内容提供这一块剥离出来,但它与电视台合作中议价能力并不强。然而,当新兴媒体崛起之后,“剧情”大变,有实力的制作公司渐成香饽饽。“网”不仅指电视网和电信网这样的物理网,更重要的是指虚拟网――互联网。新兴媒体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媒介组织,它的媒介组织形态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媒介平台,它不仅是综合服务提供商,还是强大的内容集成和分发平台。此时,制作公司有了另一个合作方,就是拥有强大平台和雄厚资金的新兴媒体――互联网公司。在制作端,电视台、制作公司和视频网站三方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在PC端要靠新兴媒体,在移动端也要靠新兴媒体,在TV端还要借助新兴媒体来推送。传统电视与新兴媒体之间形成了台网联动的关系。

台网联动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类是电视主导型,即制作和播出均为电视台主导,目前大部分电视剧还是争取以卫视播出为主,这仍是当下一种主流的模式;一类是网络主导型,如爱奇艺携河南卫视打造的《汉字英雄》,此类节目越来越多且发展很快,尤其是综艺节目。前者有一种极端情况,就是电视台使用自己网络播出平台进行台网联动,如采用独播战略的湖南台。后者也有一种极端情况,就是完全在网络上播出,如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目前,后一种有愈演愈烈之势,相继出现了《奇葩说》《偶滴歌神啊》等完全不与电视台合作的网络节目。这说明在台网联动的舞台上,新兴媒体日益想做主角。

电视台播完之后,网络再跟播,这是传统媒体时代的逻辑。如今,经过多年积蓄实力的视频网站不断发力,网剧开始与电视剧分庭抗礼。从《匆匆那年》《盗墓笔记》到如今的《暗黑者2》,网剧逐渐登上大雅之堂,过亿点击的“现象级”节目不断涌现。制作质量的提升、非线性播出的模式,都让网剧具备了逆袭电视剧的可能。“视频网站+电视剧制作公司”联合出品可能会出现网络先播、电视台跟播,或者网络、电视台同步播放。这意味对电视台将有可能失去对最核心资源――节目的掌控,进而出现空壳化的危机。

多屏时代的生态圈。多屏时代的运营模式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台网联动;第二阶段为网动;现在是第三阶段,为网台融合。毫无疑问,互联网是一个比电视更为强大的播出平台,新兴媒体已经全面进入多终端,先是牢牢占据PC端和移动端,并进入TV端。相比之下,电视台这个相对封闭的播出平台,很难与之抗衡,合作是大势所趋。从2015年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视频网站继续发力投资原创节目可以看出,未来视频网站自制节目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传统电视媒体面对的不仅是年轻观众的不断远离,更是互联网更多优质内容所带来的挑战。视频网站在节目营销和运营上已形成了一套“网络+移动+互动+衍生”的完整节目运营体系,台网联动必将走向网台融合。

问题是电视台能否抓住网台融合的主导权,让融合发展为我所用,就看电视台能否把“互联网+电视”这篇大文章做好。春晚微信摇一摇的双屏互动只是“网台融合”的初步尝试和初级开发,它既非电视台主导也无直接收益。东方卫视与阿里巴巴合作的《女神的新衣》(现更名为《女神新装》)试水“电视+电商”,可谓网台融合的积极推进。在这种合作模式中,观众可以在收看节目时打开手机直接扫节目的Logo或“摇一摇”,就能立刻购买节目同款定制的产品。借助明星艺人的影响力、召唤力,直接完成一件商品从制作、展示到推荐再到购买的全过程,并直接打通电商这一销售环节,让观众群体的强大购买力全额输出。2015年6月30日,由深圳广电集团、寰亚传媒集团、阿里巴巴影业集团、上海文广集团发起,国内十余家区域中心城市台共同投资的长篇都市生活轻喜剧《饮食男女》举行项目启动及联合签约仪式。《饮食男女》是在国内首次结成内容全产业链、播出多渠道、营销多角度的战略合作,也是实现O2P全面运作的一个探索。创意引导、主动出击,变简单浅层的制播分开为深度紧密的网台融合。我们要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网台融合新模式,这才是电视转型的根本出路。

未来电视台会从线性传播转向非线性传播的模式,转向互联网这个主战场,必须告别单纯的制播分开,进化到网台融合的新型关系,电视台要兼为投资人、发起人、创作人,实现“一鱼多吃”,更大程度上挖掘内容产业的内在以及衍生商业价值,包括广告植入、IP授权、付费业务乃至电视台等其他平台的发行收入。正如一些学者所提出的,电视台应主动嵌入微视频,实现线上、线下呼应;借助互联网,实现产品动态扩展;多平台传播,实现生产流程再造。笔者认为,还必须在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上考虑融合创新。未来电视就是一个大视频行业,网台必将融合为一个多元庞杂的视频生态圈。对于电视台来说,网台融合不仅仅是制播关系的转变,更是一场从运营模式到思维方式的变革,是一个从体制机制到形态业态的创新,甚至可以说是一场传媒产业的革命。

“体外循环”是出路

“互联网+电视”的路向虽然明确,但“网台融合”的实现却很不易。我国电视媒体成功转型须迈过三道坎:体制、思维和人才。思维前面讲了,如果迈过前道坎,人才问题也不是太难解决。

媒体转型的制度创新。要迈过三道坎最重要的是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应认真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充分借鉴国内外传媒治理的成熟模式,从理论指导、组织架构、发展政策、市场机制四个维度形成广电治理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做到‘谋定而后动’,进而实现由事业单位向新型现代传媒企业的蜕变。”②“以政府为主导,将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配置资源结合起来,在新闻传播领域进行分类改革,关键在于理论创新,即跳出传统市场经济的观点,引入社会、传播学、公共经济学、系统哲学等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实际系统运筹,找到‘能开这把锁’的那把‘钥匙’。”③那么,这把钥匙又是怎么样的呢?资深广电人李向阳认为:“在完善新闻传播体制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运用二维分类标准体系,结合各地实际,科学推进新闻传播机构的分类改革。” ④看来电视与新兴媒体融合要“合”中有“分”。

郭全士指出:“媒体融合仍然以传统媒体为主体。虽然说媒体融合理论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的融合,但是其融合主体依然是传统媒体,希望传统媒体能够融合互联网媒体。其逻辑前提依然从传统媒体的优势和角度出发,这恰恰是传统媒体干不好互联网业务的深层次原因。”⑤为此,他提出一个自生理论,所谓“自生理论”,就是在传统媒体的现有体制内做出体制外的制度安排,按照互联网业务和新业务的发展规律,给予充足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促进互联网业务和新业务的自我生长、自我发展。“自生理论”与现有的媒体融合和媒体转型理论存在着本质性区别,其强调的既不是对现有业务的修修补补,更不是现有业务的简单升级,而是孕育出能够更好满足用户需求、与市场有效对接的新业务和新项目。那么,这种自生式融合的主体又是什么?如果不清晰或者缺失的话,这样的融合也难有成效的。为此,笔者提出“体外循环”的做法。

融合创新的制度设计。“体外循环”是一个医学词汇,指的是应用人工管道将人体大血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从静脉系统引出静脉血,并在体外氧合,再经血泵将氧合血输回动脉系统,血液可以不经过心脏和肺而进行周身循环的全过程,又称心肺转流,主要应用于心脏与大血管手术中。体外循环技术发展于上世纪50年代,它使得复杂的心脏畸形手术成为可能。在这里的“体”指的是“人体”,而本文借用“体外循环”一词,指代的是中国电视媒体的一种新的运营模式,即把融合创新的运营主体置于体制之外,唯有这样才能放开手脚推进融合发展和媒体转型。

其实,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有一段不短的时间了,在现有的体制内也作出了许多努力,做出了不少探索,但成效并不明显,基本上没有达到转型的预期目标。这是由国有媒体的事业单位属性所决定的。大量事实证明,在事业体制内是无法应对瞬间万变的传媒市场和错综复杂的产业融合,这也是融合发展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所在。可见在原有体制框架内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媒体融合的,更谈不上产业融合,转型难以成功。唯有“体外循环”才是媒体融合的破冰之旅。

那么,“体外循环”的主体又是什么?这个“体”有两种理解,一是传统媒体的体制,二是市场主体。传统媒体的基本属性决定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而媒体融合的本质又是产业融合,所以这种融合必须在体制外,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运营必须是市场主体,才能很好地运行起来。也就是说通过产权改革、股权管理以及配套措施的制度安排,在传统媒体体制外构建起新的运营主体,也就是完全的市场主体,按市场规律配置资源、经营决策、开展业务、资本运营及产业发展,同时在集团公司和“转企改制”的子公司层面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切实建立起面向市场的体制和机制。诚然,要真正实现“体外循环”还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内转外”恐怕是这项工程最大的难点,哪些业务需要转到体制外运营?如何进行剥离分割和内外对接?项目管理怎么做?产业经营怎么办?这些都根据媒体功能、产业属性、融合定位、发展目标来做出科学、严谨、协同、巧妙的创新设计。黎瑞刚两次离开SMG,在体制外通过资本运营都做出来了一番事业,也让我们看到“体外循环”的成功希望。

这里还有一个案例可以借鉴。2000年的时候,中国不允许外资进入互联网,而到美国上市实际上就是引入外资。这道题难住了不少想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新浪为此想出一个“遇到红灯绕着走”的办法,即一家公司不能上市,就把它拆分为三家公司。于是,新浪互联做网站,挣来的广告收入归新浪互动,其他各种收入则以技术支持费用的名义转给了四通利方,而后两家公司跑到美国去上市。新浪就用这种办法绕过政策限制而实现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目的。这个为许多互联网公司效仿的“新浪模式”实际上就是“体外循环”中由内转外的成功案例,也是媒介管理中的规则协调创新。

“体外循环”还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宣传主管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的支持,制定适应媒体转型的政策法规,指导和规划我国广电传媒产业发展。我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电视媒体一定要下决心,树信心,还要付诸行动,推动传统电视向混合制多元化的新型电视转型。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

①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经济观察网,http://.cn/2015/0205/272205.shtml.

②任陇婵:《广电治理制度创新的四维顶层设计及驱动》《南方电视学刊》,2015(1)。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范文第4篇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years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operation practice of new medi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mode of new media forms.

关键词: 新媒体;诞生与发展;运营模式

Key words: new media;birth and development;oper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012-02

0 引言

今天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让人们应接不暇。公众对媒体的传统认知是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然而残酷的现实是:新媒体正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和速度颠覆传统媒体。什么是新媒体?它以怎样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是人们需要了解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从事大众传媒业的行内人士亟待认识的基本问题。

1 新媒介形态的诞生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媒介的主要支撑技术是网络通信,目前主流三大网络是通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网。为了交流方便,互联网技术通过统一地址、统一数据帧、统计复用三大手段,把通信、计算机和广播三大网络以及现存所有的网络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网。在电信运营商系统(联通、电信、移动),互联网已经完成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的整合;在广电系统,互联网技术正在大规模渗透,最终完成广播网的互联网化。互联网已成为现代网络技术的代名词。

由于互联网技术打通了全世界的网络连接,出现了所有网络形态都汇聚到宽带IP网上的局面(IP over Everything),进而不断诞生出大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介形态,极大促进了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所以说,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催生出各种新的媒介形态。

2 新媒体的起源

互联网著名公众服务业务有邮件、论坛、网站、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电子商务、短信、微博、微信、IPTV、互联网电视等,而所有业务形态都呈现出承载于互联网之上的趋势(Everything over IP)。整体而言,这些应用同时具备两大基本特征:首先这些应用的起点基于个人通信;其次是信息服务业务。当私有交流演变成群体分享时,传播的特征就出现了,而这种局部现象进化为公众共享时,一种新媒体形态可能就诞生了。因此可以断定,新媒体起源于互联网,发迹于个人通信的信息服务业务。随着技术平台的不断提升,媒介交流的速度、种类和便利性不断提高。需要强调的是,伴随着每一次重大科技跃进,媒体形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

3 新媒体的成长

3.1 成长期大大缩短 就从雏形走向普遍大众应用的时间周期而言,传统媒体如报纸经历了上千年,广播经历了半个世纪,电视经历了30余年;而新媒体的典范,如万维网(www)只经历了若干年,微博经历了3年,微信仅经历了1年。很明显,新媒体成长的时间越来越短。

3.2 用户总量和增长速度极大加快 在手机、个人电脑和电视机三大主流终端中,手机和个人电脑已是完全互联网化的终端,手机和个人电脑的用户总量已经远远超过电视机用户总量,近年来,随着IPTV逐步普及,电视终端彻底互联网化指日可待。所以,新媒体必将囊括所有用户终端。用户增长速度最典型的案例是微信,微信仅1年就发展到1亿用户,截至目前为止已达6亿用户之多,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3.3 产品生命期大大降低 绝大多数新生媒体形态都来去匆匆。即使在短期内形成巨大影响力的幸运儿,如客户端、微博和微信也绝无可能形成当年传统媒体那样持久和垄断的影响力。因此,新媒体的产品生命存活期较传统媒体大大降低。

3.4 服务导向代替大众化娱乐 就娱乐服务而言,传统媒体是大众普遍娱乐,而新媒体则强调以服务为导向的娱乐体验。娱乐体验的消费模式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互联网的巨大存储优势;其次借助搜索引擎的智能推荐,使用户可以在海量内容中快速检索、互动和分享。这种主动性、个性化的传播优势远大于传统广播电视的粗放传播。

4 新媒体运营模式

4.1 服务导向 新媒体运营的第一要务是弄清用户需求。在产品爆炸、传播过度的今天,普通用户的心智往往不能清晰地描述自己的需求。大数据应用可以在海量的历史陈迹中发现大众对媒体细节的好恶,从而在创造和组织产品之前明确目标客户。在产品过剩、渠道竞争过度、媒体垄断性急剧下降的现实下,贴近用户的服务导向思维至关重要,从新媒体角度看,传统媒体血拼内容质量的做法,已是远古时代的劳动方式,内容生产仅仅是新媒体生产链中一个环节而已。

4.2 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有两个作用:一是符合用户感受;其次通过无偿服务培养用户习惯。用户体验主要通过终端门户来实现。包括两部分:用户界面设计和平面视觉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包括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结构等;平面视觉设计包括色调搭配、样式、质感等。一个优秀的用户体验应该是让用户感觉不到“门户”的存在。尤其要密切关注下一代的习惯和感受,一个好的产品由于用户体验不好而夭折的例子不胜枚举,腾讯QQ和微软MSN的竞争历史就是佐证。

4.3 刚性需求 用户体验的终极目标是把目标用户的弹性需求变成刚性需求。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无偿服务扮演着催化剂的主导作用,直到演进为用户的一种生活方式,蜕变为刚性需求。

4.4 后向收费 从免费用户体验服务开始,慢慢培养用户粘性,最终达成市场有偿交易,这就是引导用户的后向收费模式。这种收费模式特征是低成本、可持续、大用户量的长尾效应。

5 新媒体运作方式

新媒体运作流程一般包括市场调研分析、商业模式、产品策划、门户设计、技术开发、内容制作、产品销售。按照互联网思维,新媒体运作方式所有的焦点都应集中在产品和服务上。

5.1 媒体的互联网化 新媒体是互联网化的媒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主导权由公众媒体向大众用户的大规模转移,传统媒体是以媒体人的角度诠释社会、主导娱乐;新媒体则是用户以自己的方式观察世界、分享快乐。大众用户是业务主导,而媒体角色则转换为搭平台、做服务,这就是媒体互联网化的全部含义。

5.2 产品是媒体 在新媒体思维范畴内,产品就是媒体。产品主要由三个要素决定,即商务模式、用户体验、技术研发。其中商务模式是指产品给媒体本身带来现金流的方式。产品的优劣由以上三个要素的交集共同决定。

5.3 服务为引擎 与传统媒体的主人姿态完全不同,新媒体产品则是绞尽脑汁为用户鞍前马后服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垂直搜索、智能推荐、碎片利用、共同分享。用户借助垂直搜索可以快速达到目标产品,是打造一个高效门户的重要手段,是从外部加速的方法。根据大众用户的离线海量历史数据痕迹,不断挖掘新的模式,自发主动地向特定用户推荐匹配产品,是从内部加速的方法。日常生活存在大量的碎片时间,从门缝中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无线业务最核心的手段。分享是人们通过交际满足自尊的本能需求,在分享中信息得以扩散和传播,进而形成媒体效应。

6 结语

总之,新媒体在带给大众用户几乎无限应用空间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是生死存亡。对传统媒体而言,这种转型是极其痛苦的,但是,只有最彻底地颠覆自我,才能探索出一条求生之路。

参考文献:

[1]晓蔚.中国新媒体迅速成长[J].共产党员,2008(09).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范文第5篇

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业务的冲击,运营商沦为管道商的趋势加剧,特别是2013年以来虚拟运营牌照的发放、铁塔公司的成立,让运营商们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等死”显然不是运营商们的作风,而看得见的出路只有开展互联网业务,但基因不对,开展互联网业务是一种“找死”行为,除非基因突变。中移动新媒体公司如果能够“突变”成功,其互联网业务的成功几率会大大增加。因此,中移动新媒体公司第一个要战胜的对手不是BAT,而是移动自己。

早在2003年,四川移动学习韩国经验开发了手机彩铃业务,率先成立了音乐基地。此后,这种模式开始被复制,阅读基地、动漫基地、游戏基地、视频基地等先后9家基地成立。这些基地担任中国移动各类数据业务的开发、运营和维护。经过十年的发展,基地业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处于运营商体制内,越来越难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方式、难以支持中移动深度参与的互联网业务运营的梦想。市场化改造是中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第一步,在4G战役打响之际按照市场化规律来运作互联网业务,新媒体公司应运而生。

虽然成立了新媒体公司进行集中化运作,但仍处在中移动体制之内,而且相关业务的市场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新媒体公司可能的机会点在哪里?

首先,在现有业务中,手游、手机动漫、手机阅读等业务市场竞争激烈,但市场集中度低,新媒体公司有机会出线。新媒体公司的每块业务,早就有不止一家的互联网公司在做,而且都有了稳定成熟的模式和市场份额。

例如手机视频业务,有代表性的成熟公司优酷不但积累了足够多的内容资源,而且移动端的用户已经超过了PC端。

而彩铃、音乐、手机阅读、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更是五花八门,无数企业虎视眈眈、前赴后继加入竞争行列,但食肉者永远是少数,也没有人敢说可以独霸江湖。以手机游戏为例,2013年手游公司超过3000家,几乎每天有6家手游企业诞生,市场集中度很低,如果某一个有实力的企业大手笔运作好了,脱颖而出的机会还是存在的。

其次,中移动资源丰富,4G已经开始建设并遥遥领先,可以充分利用4G网络资源开展新型的互联网服务。

专业的互联网公司已经飞速发展了若干年,运营商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辟新的业务领域。中移动正在建设4G网络,并拥有千万级的4G用户,4G网络为移动带来了超过52%的数据收入增长,依托4G网络开发新型的高速互联网业务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所不具备的优势点。

虽然中移动新媒体业务存在出线的可能,但不论是管理、资本还是市场运作上仍然存在种种变数,总体上建议中国移动对待新媒体公司持“资源上支撑、管理上放手”的原则。首先给足了支撑,在业务运作和管理考核机制上脱离中移动的管理,借鉴互联网公司的管理机制,用用户和市场杠杆来平衡、促进新媒体公司的发展。

其次,改变现有的思维方式,用互联网思维去发展互联网业务,熟悉互联网规则、利用互联网规则:

1.适应互联网业务的“天使”开发特点:腾讯用无数个应用开发项目的落败才造就了一个微信。移动新媒体公司要具备大量的新业务开发意识和试错意识。因为没有人知道下一个成功的爆发点会在哪里。

2.适应互联网业务越来越短的生命周期:互联网业务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喜新厌旧的速度难以想象,例如一些手游,可以迅速在朋友圈内兴起,也可能在一两天以后就被其他游戏取代。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开发创新。

3.建立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业务模式,做好客户服务,倡导全民参与,用户既是开发者、也是消费者。

4.收购、并考虑引入民营资本。互联网业务参与者众多,发展战略明晰而且具备实力的互联网企业,会通过收购来发展业务,例如阿里,自2005年至今收购了近30家企业迅速壮大。对于移动新媒体公司,通过收购一方面能够快速地介入新兴的互联网业务市场,另一方面能够稀释中国移动的管理密度,加快市场化的进程。

5.免费。这对于运营商以利润为中心的惯性思维来讲是一个挑战,但一定要适应并且遵守这个“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