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办公模式 校园网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Importance of Campus Network Office Mode in Secondary School

REN Yuning

( Lvliang Heath School, Lvliang, Shanxi 033000)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ditional office model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 campus networ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ampus network, summarizing the campus network in the hardware construction and in educati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 specific examples Campus network model in vocational schools of the importance of office. Vocational schools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so that the campus network to play a greater role.

Key wordsvocational schools; office model; campus network

近年来,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是国家今后一项长期的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这又为中职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但是目前,有很大一部份中职学校存在着“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就业难”等问题,离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尚有很大距离。而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中职学校传统的办公模式与现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

1 传统办公模式带来的低效率与高效率要求所形成的矛盾

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下,各种文件的传递都需要通过工作人员手工进行,以公文处理为例,需要以经办人员为中心,传递给不同环节人员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费时费力,效率也难以得到提高。

在传统办公模式下,还存在一个领导不在办公场所与事务处理所形成的矛盾。学校领导由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经常异地出差而不在办公室,导致许多公文及事务无法办理,尽管目前可以通过传真等方式进行函件传递,但这些传递方式存在着安全性不够、质量得不到保证等方面的缺点,因此也对学校办公效率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传统办公模式下,学校上级机关为了宣传政策法规,经常以举办会议的方式进行人员召集及内容宣讲,由于参加会议领导身处各地,需要通过各种交通工具才能够到达会议举办地,这种信息传达的方式也同样存在着效率低、费用高等特点。

2 传统办公模式带来的高额费用与降低办公费用要求所形成的矛盾

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下,信息的主要载体是纸张,信息传达的主要方式是会议。为了履行学校本身的职能,经常需要耗费大量的纸张,形成各种文件,召开各种会议,传达各种精神,讨论各种问题,最终形成了“文山会海”的局面,使学校的办公费用一直居高不下。

3 传统办公模式带来的部门独立与协同办公要求所形成的矛盾

由于学校是由各个科室所组成,各个科室虽受学校统一部署管理,但却是独立办公,各科室之间协作性较差,如由于天气或者特殊情况学生科所做出的学生开学时间调整未与教务科及时沟通,教务科未能及时通知教师推迟上课时间,造成教师来上课而教室里没有学生的情况。诸如此类问题就需要各个科室之间协同办公,才能够满足要求,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下,难以及时达到这种要求。

介于高效、节约、实时的要求,信息化对于中职学校在办公模式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网络的构建,校园网只是信息网络的一部分,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中,更重要的还在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这要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将建设校园网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会为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科学决策性和办事效率,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等发挥重要的作用。

3.1 什么是校园网

校园网作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办公的重要基础设施,承担着学校的重要角色。随着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教与学不可避免的与网络发生密切的联系,师生通过网络检索和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校园网已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校园网特点就是把分布在校园不同地点的多台电脑连接,按照网络协议相互通信,以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为目标的网络系统。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和资源是校园网的生命力。校园网络具有距离短、延时少、相对成本低和传输速率高等优点;它的低层协议较简单,控制选择等问题大大简化,因而又具有组网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校园网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传递。这是校园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之一,用来实现电脑与电脑之间传递各种信息,使分散在校园内不同地点的电脑用户可以进行集中的控制管理。在校务部门建立网络服务器,可以为整个校园网络提供各类教学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管理。

(2)资源共享。①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接入DDN或ISDN,很容易将校园网连接到internet,这样,网络内的各电脑终端不但可以互通信息资源,而且可以享受网络服务器上的相关数据及internet网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信息资源,校园网在教学活动和办公中的作用也将成倍地增强。②硬件资源共享。网络中各台电脑可以彼此互为后备机,一旦某台电脑出现故障,它的任务就由网络中其他电脑代而为之,当网络中的某台电脑负担过重时,网络又可将新的任务转交给网络中较空闲的电脑完成。

(3)方便教学。网络可以进行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取代语言实验室进行更生动的语言教学,也可以利用大量现成的教学软件,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校园网络不但可以在校内进行网络教学,还很容易同外界大型网络连结,形成更大范围的网络交互学习环境。

3.2 建设校园网的重要意义

校园网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校园网是学校信息基础设施。校园网的规模、网络性能、应用水平和普及程度已成为衡量一所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校园网的建设将会给中职学校带来三个改变:

第一个变化:多媒体的校园。从教学应用的角度而言,通过实施校园网整体方案,原来的教师、学生和网络三者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将通过多媒体的教育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第二个变化:网络化的校园。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而言,实施校园网整体方案,学校能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采用先进的管理软件,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首先,利用计算机存储量大、处理快速的特点,在减轻学校管理者工作量的同时,为学校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丰富的信息。其次,因为学校办公、信息交流和通讯方面有了合适的管理平台,从而使学校逐步跨入电子化、无纸化办公阶段。

第三个变化:开放的校园。网络化的校园不仅仅指校园内部的管理效率大为提高,它还包括学校的开放程度的提高。通过在服务器上开发的校园网站,学校可以面向学生家庭开放、面向社会开放,促进社会与学校的交流和沟通。从宣传效果而言,通过交互网页的新媒介手段,学校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

校园网的建设对于中职学校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相对于传统的办公模式,校园网又为中职学校的新型办公模式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呢?

(1)网页浏览服务(WEB):学校建立自己的Web站点,作为学校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不仅可在校内外了解学校的重要信息,而且还可通过专门网站实现凝聚校友、集团化信息交流、网上参观等功能。学校的教职工也能通过校园网访问Internet,检索出能为备课和德育教育所用的素材和题材。(2)电子邮箱服务(Mail):在校园网中建立学校自身的电子邮箱服务器,为校园网用户提供邮箱及电子邮件服务以达到信息交流、收集意见的目的。(3)文件传输服务(FTP):在校园网中建立学校自身的FTP服务器,为教学和管理提供数据交换空间,为学生提供作业存贮空间,为校园网用户提供常用软件、教学资源的下载等服务。(4)教务在线:教务处可以有关教学方面的信息;教师可以登录系统,完成学生成绩的录入;学生可以登录系统,进行网络选课、成绩查询等。(5)精品课程建设网:包含了学校已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精品课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优秀的课程资源。(6)电子图书资源:图书馆设有光盘镜像服务器1台,购买了多种网络数据库,包括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SPRINGER-LINK数据库、万方电子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宏数据库、书生之家电子图书等,满足了广大师生信息资源的需求。

现代的办公模式已经完全依赖于校园网,校园网建设应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它是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是现代化学校建设的必经之路。中职学校的发展为校园网建设提出了紧迫的需求,校园网的发展又提高了学校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在工作中的实时性,提高了中职学校整体形象和综合素质,因此加强校园网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校园网在中职学校办公模式中的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磊.基于校园网络安全防护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9).

[2]徐明.浅析高中校园网建设[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1).

[3]顾晓冬.校园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08.

[4]邹B.数字化校园网络安全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9.

[5]朱庆友.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设计与实施.华东师范大学,2010.

[6]沈忠诚.ACL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9).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第2篇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高校统战工作是我党统战工作的重要领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全面准确把握做好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的意义,充分发挥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的优势促进高校建设,从而保证高校稳定、健康、和谐的发展。

第一,做好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有助于保持高校发展的人力支持。高校人才济济,集中了众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归国留学等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加强高校统战工作,采取大团结大联合的工作方针,把高校优秀的党外知识分子统一到战一战线中来,形成强大的“人才库”和“智囊团”为高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民主政治和管理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持。

第二,做好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有助于推进高校政治管理民主化。高校统战工作中党外知识分子层次高、民主意识强,发挥他们在高校重大事务中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为高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进而推进高校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的特点

(一)高校统战工作范围不断扩大

新时期的高校统战工作范围将随着社会高校新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扩大。一是新时期高校的新形势。随着新时期,高校的合并重组、连续扩招、民办高等院校的异军突起,使高校的学科门类增加、学校规模扩大、教师队伍壮大。二是高校统战工作领域的拓展。随着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成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成员。高校统战工作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一国拓展到多国,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从无党派拓展到民主党派。

(二)高校统战工作环境日益复杂

高校统战工作处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新阶段国际形势下,统战工作环境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网络多方面环境的挑战。国际反华势力利用台湾、西藏、宗教、“人权”等问题,通过网络舆论工具对我国进行牵制、遏制,西方国家打着“宗教自由”旗帜,利用网络对别国进行“西化”、“分化”、邪教思想参透。这可能会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政治意识、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产生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淡化民族意识、加剧社会分化。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环境日益复杂,创新高校统战工作方法,加强高校统战理论研究。

三、做好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

十八届三中全会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第二十次统战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是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委要坚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抓好统一战线工作,建立健全统一战线工作体制机制,切实加强统战部门建设,推动统一战线工作迈上新台阶。加强党委对高校统战工作的领导,提高党委的高校统战工作全局意识是做好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建立协调完善的高校统战工作机制。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全面部署,宣传部积极宣传,行政部大力支持,搭建了学院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工作网络系统,宣传部利用高校BBS网站、宣传栏、校报等阵地搭建统战工作宣传平台,高校其他部门全力配合的统战工作机制。二是实现高校统战工作制度化。高校党委领导要建立健全高校统战工作制度机制。首先,高校党委领导把统战工作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坚持高校统战专题会议制度。党委把统战宣传纳入党委年度宣传工作计划,定期举行高校统战工作计划学习和各学院党总支统战工作汇报制度。针对统战工作汇报出现的问题,党委及时商讨解决,总结经验。其次,高校党委建立党外人士建言献策政策制度。党委针对高校热点、难点问题和教职工共同关心的问题应多征求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把党外人士、民主党派纳入到高校统战工作范围内。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11-03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我国各层次、各阶段教育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则是素质教育中的重点。为了有针对性地有效开展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切实提高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笔者以所在的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试图提出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二)调查对象

2013级在校生,包括了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这一对象已经完成了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学习。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人文素质”的整体印象。第二,对学院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收获、满意度、建议等。第三,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认同度、建议等。第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等。

三、调查的结果

1.调查结果的基本情况。本次问卷调查一共发放381份,回收381份,其中有效试卷356份,有效率93.4%。调查对象包括了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从整个调查数据来看,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于每道题的选择比例没有明显的区别,例如,对于“人文素质的了解”一题,分四个选项:A非常了解 B较多了解 C不多,有点了解 D一点都不了解 分开来看,两类学生都是选C的最多,其次是B,再次是D,最后是A。在整套问卷中,两类学生的答题结果都类似这种情况。调查的初衷是想将两者区分来分析研究,实际来看并没有其必要性。因此,在后面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将两类对象的数据综合一起。

2.调查结果。①对“人文素质”的了解。该道题旨在掌握学生对“人文素质”的了解程度。63.48%的学生选择了C,即“不多,有点了解”,而仅有5.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②对学院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收获、满意度、建议等。这一方面共设计了9道题,包括大学一年级开设的10门“职业素养与能力”课程(即公共基础必修课)的学习反馈、公共选修课的反馈、对课程的建议。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学习公共基础必修课的调查情况如表1。

公共选修课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被调查的一年级学生已经选读了一个学期的公共选修课。他们对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情况如表2。

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能够培养的主要的人文素质能力,居第一位的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60.66%),居第二位的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9.29%),居第三位的是创新能力(55.71%)。另外,有75.47%的学生建议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③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认同度、建议,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和途径。调查的结果反映了学生所处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他们素质能力培养的影响。

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思想的瑰宝,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继承并发扬其中的精华。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历经曲折。目前,从中国的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传统文化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认同。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的一个分支,高职生的态度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四、调查结果分析和思考

体育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情况如何?综合以上表1、2、3、4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整体来说,对于“人文素质”,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对其了解程度非常有限,63.48%的学生选择了“不多,有点了解”。什么是人文素质?其实就是人的智商和情商的综合体现,而其中情商的表现要更多。“情”,关乎于“人”,向内包括了个人自身的各种特点、行为方式,向外包括了对他人、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态度、观点、行动等。笔者在教学中问及学生知不知道“人文素质”,很多学生听说过“人文素质”一说或一词,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的学生还是似懂非懂、模棱两可。其实,大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是素质的体现,但是他们并不能从理性上认识到它的存在和观察到它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对其是一种笼统、模糊的认识。

第二,人文素质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和途径来实现。课程教育是关键之一。在高职院校体现或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一般是公共基础课,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体育高职院校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体系的构建趋于稳定。但是,从调查来看,学生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很满意”仅占10%多点,“一般”占了44.71%。以笔者所在学校而言,截至目前对公共基础必修课的改革主要是课程内容的整合,淡化学科化教学体系,融合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培养。这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下一步该如何深化、细化?“职业”素养与能力是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我们的高职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前者,这无疑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方面,只有39.68%的学生认为自己所选的课程“比较有用”,这种有用度还是不高的。在现实中,据笔者的观察,公选课的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要比必修课松散、随意,稳定性不强,所以,对公选课的设置、管理还是需要花点时间和加大力度的。

第三,实现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途径之二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从校园软硬环境、价值观的引导、榜样式人物的力量、校园活动的参与锻炼等方面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言行。调查主要涉及到了校园的软环境、价值观、校园活动。从数据看到,学生对校园活动的参与度、认同度都不是很理想,经常参与校园活动的学生只有14.02%,有39.82%的学生认为社团多,但是活动太少,有35.95%的学生认为活动不能很好地体现大学生的文化追求,而只有9.54%的学生认为校园活动形式创新多样,能体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校园的价值观往往体现在校训方面,有着形而上的特点。虽然被调查的学生有47.37%认为学校的校训有激励作用,但是这个数据仍让我们感觉到校训对学生产生的力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校风学风是学校的软环境。56.9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校风学风对自己有负面影响,这是一个非常难堪的数据,基本上可以评价为校风学风不好。那么,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生希望通过一些什么平台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我们设计了竞争平台、学生社团、角楼平台、社会平台、宣传展示平台等5类,有66.61%的学生喜欢学生社团平台,有35.63%的学生喜欢宣传展示平台,其他三类都有60%左右的学生喜欢。可见,利用好、建设好这几类平台还是很有必要的,也会产生很好的影响。

第四,实现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途径之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所谓国际化发展的影响,整个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似乎出现了一个断层。高职大学生对此的认识和学习也是不容乐观的。被调查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阅读或学习过,但是了解掌握程度不高。不过,他们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很有必要大力宣传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提高综合知识素养,增强文化底蕴,他们还倾向于学习饮食文化、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第4篇

BBS网站建设

要利用BBS引导高校舆论导向,首先应该建设一个高效、安全的BBS网站。

建设前期,做好如下的准备工作:第一,硬件准备。要有一台高性能的网络服务器和一条连入校园局域网或Internet的高速网络线路。第二,人员准备。要求有网络线路维护人员(用来确保BBS网络线路的畅通),网站设计和管理人员(用来设计网页、美化界面、管理程序),BBS中板块管理人员即版主(用来管理BBS中的用户账号,设置和管理BBS议题,审核和管理BBS中的言论),当然以上人员可以一人多兼。第三,软件准备。BBS软件既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开发,也可以利用网上成熟的免费软件(如动网论坛等)进行简要设置、美化,拿来使用。

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可以实施具体步骤来建设BBS网站:第一,安装调度好服务器。包括操作系统、WEB服务器和FTP服务器软件、网络数据库系统等。第二,安装调试好网络线路。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的设置调试等,确保服务器能正常访问互联网。第三,上传调试BBS软件。通过前面调试好的FTP服务器软件,将BBS软件上传至服务器,不断优化、美化、调试,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安装调试好BBS软件后,管理员就可以用客户端浏览器通过WEB方式登录到BBS管理界面,对BBS进行基本的初始化设置了,如设置基本信息、设置板块议题及版主等,完成这些设置后,Internet上的用户就可以登录该论坛进行账户注册、灌水发帖等操作了。

BBS投入正常使用后,还应对BBS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以保证BBS能健康稳定地运行。

建设好高效安全的BBS网站,只是做好了开通BBS的前期准备,而要利用BBS来引导高校网络传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面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简要阐述。

高校BBS中的传播者与受众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传播只是一种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活动,即代表特定社会集团利益的媒介组织中的媒介工作者通过各种大众媒介,作用于受众,把被其视为符合群体规范及把关人价值准规的信息制品传送给受众,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

而在高校BBS中,传播活动不再仅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活动,更多的是点对点、多点对多点的传播,传播者也不再只是专业媒介中的职业传播工作者,普通的高校学子也可以是BBS上的传播者,这样,在BBS中传播信息更加难以控制,而且传播者与受众可以进行更好的交互,BBS中的传播者将某一观点或事件贴到网上,受众可以马上对这一观点或事件进行评论,或支持,或批判,并能将评论信息贴到网上,传播者随时可以查看受众的反馈意见,这种便利快捷的交互性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是无法比拟的。

高校BBS中的传播活动,除了传播者不同于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之外,受众也不再只是单纯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的互动性,使BBS中受众与传播者不仅地位“平等”,而且能实现身份互换,受众可以成为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BBS中的受众可以主动地通过网络信息,成为传播者,掌握话语权,他们可以对国内、校内重大事件作出迅速反应,形成声势,造成舆论,甚至可以左右事态的进展。

高校BBS的议题特征

由于BBS中传者与受众的特殊性,高校BBS的诞生使得传播学上的全民参与、网状辩论、空前多元的理想模式成为可能,这样模式的开放性、独立性与自主性完全跨越时空、打破院别与语言障碍,使得传播者的传播事件与观点能更为迅速地在校园网上传播。

以中国科技大学瀚海星云BBS在2008年10月7日的热帖论题为例,来简要分析BBS议题的特征。从热帖议题分析,可以看到:高校BBS中热点分散、观点多元,用户可以在BBS中,无论是涉及“7000亿美元泡汤”这样的重大经济事件,还是涉及“这个闲话(笔者注:献花)规格很高啊”这样重大的政治事件,还是涉及小到“杭州湾跨海大桥不错”这样的民生事件,都可以自由地发表各自意见。同时高校BBS热点贴近时事、贴近生活,大学学子可以将生活中发生的国际、国内事件即时通过校园BBS到网上,进行讨论。如:2008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总书记的带领下,集体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为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当天晚上网友siletliter于19:16:41在瀚海星云海阔天空版的热帖就发出了“这个闲话规格很高啊”议题进行讨论。但从热帖的内容及回复上看,校园BBS情绪化,缺乏深度,缺乏连贯性。由于网络上相当一部分人上网的目的是进行情感交流与情绪发泄,因此校园BBS话题转换十分频繁,表现出交流者极强的情绪化特征,主题不断转换,跳跃性大,而且缺乏对议题的深入探讨,缺乏连贯性。

从以上对校园BBS议题特征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到,校园BBS作为校园网络上一个多元开放的舆论阵地,观点纷纭,良莠不齐,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会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因此,建设好BBS,管理好BBS,特别是正确引导与建构校园BBS议题,对维护与发展高校学子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BBS议题建构与管理

还是以中国科技大学瀚海星云BBS议题构建为例,来简要探讨在构建高校BBS时应该如何合理设置其议题。

先看瀚海星云BBS,在论坛主板块上,设立有“本站系统[系统][转信]”、“部门组织[部门][团体][高校]”、“信息论坛[论坛][新闻][信息]”、“我们的家[院系]”、“电脑技术[电脑][系统][网络]”、“学术科学[理工][科学][经济]”、“文化艺术[文学][音乐][艺术]”、“休闲娱乐[休闲][感性][闲聊]”、“体育健身[体育][运动][]”、“瀚海特区[特别][新板][部落]”等十个大类,涉及学校、学院、学习、文化、体育、生活等各个方面。

从例证中议题的设置可以看到:一是在高校BBS内设立不同主题的大类板块,如瀚海星云BBS,各论坛内再进一步划分为更加细致的子板块讨论区,以此来导向论坛的具体讨论内容,从中科大瀚海星云BBS论坛主类板块和子板块的规划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二是在具体论坛中应根据社会热点,阶段性地设立临时讨论话题。在这一点上,高校BBS应该借鉴商业BBS,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先后设置的神七、和谐社会建设、时评杂感、喜迎党的十七大等议题,将灵活性与倾向性融为一体,引导、规范高校学子对热点事件的评议。三是根据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等与学子在网上直接交流。利用名人效应,既使论坛剧增人气,同时也引导了某议题的正确发展。同样借鉴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如针对教育部京剧进学校的提议,人民网在教育时评中请到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教务处处长蔡达峰教授发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既表明立场,又提出担心并给出课程建设意见,有立场有深度,可以正确引导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只是对高校BBS议题构建的建议,议题构建好之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运行过程中,还应对其进行控制与管理,这种控制与管理,主要是通过各级把关来实现的。总版主(相当于传统媒体的主编)做好对BBS的总体规划、板块设计、版面风格定位等工作后,分版主则建立可以根据栏目精华区、引导话题(包括提供向导)、维持版面秩序(包括调节气氛)等。有些版主还担任言论编辑、论坛主持人的角色,还可以设立主题。

版主不仅对BBS栏目把关,还应对其所管辖的BBS栏目内容进行把关。版主具有选择、取舍来帖的权利。同时,在BBS议题的引导与建构中,良好的激励机制也是导向议题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版主可以根据上网者的表现,如上网者对该网站的忠诚度(上网次数与时间长短)、发帖的数量与质量等,奖励一定的经验值与虚拟货币,而对表现不好的则降低他的经验值与虚拟货币以示惩罚,对特别好的文章与观点论坛也应积极推荐给传统媒体(如学报、校报等)发表,实现传统媒体与BBS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屠忠俊主编:《网络传播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武俊生:《网站建设与实现点滴》,《电力学报》,2004(2)。

3.陈粟、陈冰:《网络:虚拟的公共领域――以BBS上的议程设置为例》,《新闻界》,2005(1)。

4.苏海涛:《从“伦敦地铁爆炸事件”看BBS议程设置特点》,《今传媒》,2005(9)。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第5篇

近年来,高校校园网络迅速发展,高校网络文化正逐渐渗透到校园活动的每一个角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更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空间和内容, 丰富了广大师生生活、学习和娱乐的需求。但不容忽视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变得纷繁复杂,各种思想的交融和碰撞,使得世界观尚未成熟的高校学生在多样化中陷入混乱状态。在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道德法律观念不断淡化、行为失范……这些现象是对高校文化管理的严峻挑战。重视与研究高校网络文化的管理,已经成为十分紧迫而艰巨的课题。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还不能充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不健全,全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校园网络文化管理的专门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编制,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导致推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许多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要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管理,提高其管理效能,就必须优化组织结构,建立有效工作机制,规范网络运行,强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

健全舆情分析机制,增强信息管理的实效性

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在“议程设置”理论中提出:大众媒介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个事件和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使之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高校应建设统一协调、反应灵敏的网上舆情反馈机制,通过“议程设置”,促进网络舆情的理性化,控制有害信息,形成健康的、强势的主流舆论。

同时,高校要加强舆情信息工作的针对性,把舆情分析的重点放在关乎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方向性、全面性的问题上,密切关注BBS、Blog、QQ群等网上交流平台,及时收集关于时事、教育、社会现象等有价值的舆情,做到信息汇总、分析、上报的制度化、常态化,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意见;

另外,舆情信息工作的着眼点是为了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因此,舆情调研绝非一次性的静态调研,应坚持经常性、连续性。高校要组织研究人员,定期提供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状况、未来趋势等信息,据此提出建议,为发挥网络民主交流、校情反映、舆论监督作用提供有效保障。

健全联系协调机制,确保管理环节的衔接性

中央已经建立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在协调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事宜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高校应当参照这一做法,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方位、运行快捷、联系方便的协调机制,使人、财、物等各类资源达到合理的配置,最大地发挥管理效能。各校要明确部门的统导责任及岗位职责,把协调联动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并把工作任务量化、细化,使协调联动工作形成部门职责清晰、权责匹配对等,符合协调联动工作实际的责任体系,扎实有效地推进协调联动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各个部门也要加强日常联系,及时沟通情况,统一工作步调,形成管理合力。

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部门也要主动配合宣传文化管理部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等加强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切实领导、组织协调及督促检查,共同推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实现管理制度的高效性

健全网络管理问责制,是提高校园网络管理执行力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当规范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问责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制定合理健全的高校网站绩效考核标准,对问题网站坚决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高校要逐步扩大和规范问责的内容,并不断深化责任追究层次,扩展与细化责任追究的范围,使那些无益于目标实现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行为得到及时纠正,使问责制成为覆盖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各个环节的严密体系。

高校要重视对问责结果的应用,依法、依规追究失职责任、失察责任、政治不良影响责任、效能低下责任、教育不力责任、督查不力责任等,发挥问责制在事后惩戒中的作用,从而保证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等现象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高校的网络文化安全。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是确保高校师生员工通过互联网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校全面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面对高校网络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寻找对策,解决矛盾,开创高校管理工作新局面,实现高校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①李昕:《政府危机管理下应急机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23卷第3期

②徐洪刚:《网络环境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广西高校思政管理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题)》,2008年10月

③周丽莉孔华史原:《加强高校互联网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对策研究》,《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