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盈利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财务分析显得愈来愈重要,财务分析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正确评价企业过去,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现状,评价及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满足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盈利能力是不仅关系到企业所有者的投资收益,也是企业偿还债务能力的重要保障,企业的债权人、所有者以及管理者都十分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通过对罗欣药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为利益相关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促进企业改善经营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一、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位于中国商城,山东临沂。于2005年12月在香港H股挂牌上市,自2006年开始公司连续进入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和中国十大最具成长力药企,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罗欣集团是一家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香港上市公司,荣获“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十大最具成长力药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省级AAA级信誉企业”等称号。

二、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也称企业的资金增值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无论是企业的经理人员、债权人,还是股东(投资人)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重视对利润率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公司维持较好盈利能力水平是实现财务管理根本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本途径和保证。盈利能力是企业财务分析的组成部分,也是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盈利能力分析主要包括:资产净利率、股东权益报酬率和销售净利率等。

1.资产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

表1 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012年总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是企业所有者获得的剩余收益,常用于评价企业对股权投资的回报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从上表可以看出,罗欣药业资产净利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尽管净利润相对数呈上升趋势,但该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的。其经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需改善加强。

2.股东权益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也称净资产报酬率或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与股东权益平均总额的比率。该比率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股东获取投资报酬的高低。

表2 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012年股东权益报酬率

权益净利率是反映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既可以反映资本的增值能力,又影响着公司股东价值的大小。该指标越高,说明盈利能力越好。罗欣药业的股东权益报酬率是下降的,说明其盈利能力也随之下降。提高该比率,可以通过增收节支;同时,可以在资产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的情况下,提高财务杠杆(提高财务杠杆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

3.销售净利率

表3 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012年股东权益报酬率

销售利润率是通过净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间的比率关系来分析销售活动获利能力的指标。销售净利率越大,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表3表明公司盈利能力在下降,应降低和节约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

4.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是指企业本年净利润总额增长额与上年净利润总额的比率。

表4 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012年净利润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该比率越高,说明盈利能力越好,发展能力越强。罗欣药业2010~2011年净利润增长率大幅下跌,2011~2012年降幅稍有放缓。说明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应及时寻找新途径、新市场以改善经济效益,提高发展能力。

5.每股利润。每股利润,也称每股收益,是公司普通股所获得的每股净利润,它是股份公司税后利润分析的一个重要目标。

表5 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012年每股利润表

每股利润的高低与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有密切的关系,每股利润越高,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罗欣药业三年来每股利润逐年增长,但涨幅不是很大。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罗欣药业的盈利能力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罗欣药业盈利能力状况不佳,三年来除每股利润外其他指标呈下滑趋势。由于医改和医药监管的变化,罗欣药业花重金打造自己的第三终端直销系统。前期巨大的费用开支导致了销售费用每年翻倍的增长进而使盈利能力下降。收入端成效一旦释放,企业的整体效益就会提高,盈利和发展能力将随之加强。为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我为企业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企业应该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以最经济适用的方式建设运营,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缩短资本资金占用时间。争取在生产经营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做到成本的最优化,降低成本费用。第二,需充分认识到行业内部与外部的变化,紧跟国家政策,及时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方针。医药行业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行业,医药界需要坚持诚信、互利的营销略。建立强有力地人才基地,研发新产品。

通过对罗欣药业的盈利能力的分析,本文简单的反映了罗欣药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一般而言,人们比较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分析可为以企业确定其发展方向和改善经营活动提供依据,也可以为企业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相关信息。

参 考 文 献

[1]刘颖.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现代商业.2010:241~242

[2]王芳.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探索[J].中国总会计师·月刊.2009:88~89

[3]赵荣荣.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经济师.2009:109~110

[4]叶智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财政监督.2008:47~48

[5]叶智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财政监督.2008:47~48

[6]任小平,袁纵云.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工作研究.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药行业 中药行业 专利

专利对制药行业的重要性

专利对制药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制药行业是技术创新高度密集的行业,具有高研发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特点。一方面,从技术上讲,还原解析一种药品相对于研发来说难度要小得多,费用也低得多;另外一方面,药物的成分还必须公开,告知医生、患者以方便使用。这均导致新药非常容易被模仿制造,专利因而成为保护新药最有力的手段。当前国际上的制药巨头都是依靠专利保护其领先地位,专利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高达40%。David E•Webber(2003)的研究说明,相对于化学、石油、机械、金属制品、冶金、电机、仪表、办公设备、汽车、橡胶、纺织等其他行业,专利制度对制药行业创新能力的保护最强。

在缺乏研发数据时,丰富的专利数据既可以作为企业层面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替代指标,也可以作为产出替代指标。专利指标研究的权威Griliches(1990)指出,尽管存在各种困难,专利统计数据仍然是分析技术变化过程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指标。在得不到详细的研发数据时,目前专利数据至少能够作为衡量公司间发明活动水平差异的一个替代指标。在我国,上述结论有其特殊意义。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数据很难获得,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专利数据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利用企业层面的专利数据进行研究的尝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收集

医药专利数据虽然是公开的,但是要把专利数据变成可供研究使用的数据,还有不少障碍。企业实际控制的专利在专利库中记在不同的申请机构名称下,比如其分支机构的名称、企业收购的其它企业的名称、企业的原名(因为企业改制的原因,在我国企业更名的情况非常多)等等,甚至申请专利的分支机构也会更名。但是,政府专利机构收集的专利数据库只是把每一个专利记入每一个申请人名称下,不考虑申请人是否属于相同实体,也不记录更名、并购信息。

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年报、半年报以及上市材料都是向全社会公开的,信息的准确度也比较有保证,本文以上市公司医药企业为样本。由于多元化经营对利用专利数据进行的研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Griliches,1990),在选择样本时不考虑主业不够突出的医药上市公司。企业样本确定及专利数据收集的具体办法是:

首先找出深沪交易所依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指引标示的医药制造类公司,根据财务数据库提供的信息,选择 “医药制造”业务上利润和销售收入两项都占50%以上的公司,去除不稳定因素(如主业变更),最后保留62家公司。然后,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上数据库(该数据库区分中药药品和西药)中查找各公司注册的所有药品,判断该公司绝大多数药品是中药还是西药,将该上市公司列入相应行业。最后全部上市公司按行业分为化学制药31家,中药24家,混业经营7家。为了方便对比研究,本文排除7家混业经营上市公司。最后,以各上市公司母公司和2002年纳入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为统计对象,在国家公开的专利数据库中进行全面查询,统计各公司3类专利的4年积累申请数。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的比较分析

1993年到2002年间,化学药和中药两个行业共55家上市公司共申请专利825件,其中发明专利248件(约占总数的30%),实用新型专利64件(约占总数的7.8%),外观设计专利513件(占总数的62.2%)。按照专利类型和申请企业所在行业分类,55家样本企业从1993年到2002年的专利申请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

我国制药企业专利申请以外观设计为主,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数量较少

无论是化学药行业还是中药行业,外观专利在全部申请专利中均占有一半以上,中药企业甚至接近70%,平均每家中药企业拥有14.29条外观专利。化学药行业和中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分别占总申请数的7%和9%,比例相差不大。但是化学药制造行业的发明专利占总专利申请数的39%,而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只有25%的水平。

化学制药企业各类专利申请都少于中药企业

化学制药行业平均每家企业在统计范围内只申请了5~6条外观专利,而中药行业企业的平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是14.29条,专利申请远远比化学制药行业活跃。对比平均每家企业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化学制药行业也和中药行业有较大差距。

我国制药企业平均专利申请水平低下

通过对样本企业中位数的分析,发现我国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水平较低。化学药样本企业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中位数均为0,发明专利为1,说明一半以上企业几乎没有专利申请行为。中药样本企业情况稍好一些,但是整体而言专利申请数量也非常少。专利数量平均数能够达到15条,主要得益于少数样本企业(如白云山、同仁堂)申请的专利数量非常多,是专利申请大户,拉高了样本企业整体平均水平。

制药企业专利水平与业绩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思路

为了考察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水平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采用方差分析方法。首先对化学药样本企业和中药样本企业按照专利类型和专利水平进行分组,然后用方差分析判断组间财务数据有无显著差异;最后对结果加以分析。

因为多数企业的专利申请数较低,每一次方差分析仅将样本企业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类型专利4年积累申请数的中位数为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累计专利申请数小于中位数的企业称为A组,累计的专利申请数大于中位数的企业成为B组(可以分别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角度进行三次分组)。采用中位数作为分组指标,主要是因为不管是哪个分行业、哪种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数为零的企业都不少,在分组时考虑平均数会被专利申请较多的企业拉高,专利申请多、但不是特别突出的企业容易分进低专利申请组。

方差分析结果及分析

在业绩指标确定上,本文拟与盈利能力和企业规模两方面考察专利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本文选择了7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是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5个指标,而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是代表企业规模的2个指标。对A组和B组企业2002年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制药行业的专利申请水平总体上与企业盈利性水平和规模正相关。统计表明,在10%以下置信水平,存在组间差异的指标绝大多数都显示B组均值显著大于A组。本文选入的所有指标都是正向指标,指标值大就说明企业盈利状态好,规模大。因此,专利申请与企业绩效和规模有着总体上的正向关系。

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与企业盈利性显著正相关,但是在化学制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依照发明专利分组时,化学制药行业的两组没有一种盈利性指标和规模指标有显著差异;而中药行业的两组之间有利润总额、总资产收益率2个盈利性指标有显著差异。但中药企业在企业规模指标上没有显著区别,更加印证了两组中药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显著差异。

化学制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进行方差分析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B组在2个盈利性指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企业规模指标(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显著高于A组,显著性水平达到5%以上。

化学制药行业外观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进行分组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较多的B组有3个盈利性指标非常显著地优于A组,这3个指标分别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此外,表示企业规模的职工人数和资产总计指标也非常显著。中药企业的两组之间业绩只有资产总计1个指标存在较显著差异,盈利性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以上分析结论与我国化学药和中药现状是吻合的。在化学药行业,我国主要从事仿制制剂药生产,尤其是原料药的生产,自主研发的新药非常少。例如,欧洲主要生产商已经停止生产的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等原料药产品,主要产地集中在我国。在缺乏研发能力,生产同质化产品的情况下,基本竞争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一方面,通过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营销提高客户的品牌认知度。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正是通过提高这两个环节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业绩。

而我国中医药行业与化学制药行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中药行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以当前资金与技术实力,中药企业通过努力,有能力进行自主研发。像太极集团、同仁堂、成都地奥这些企业正是因为拥有自己的拳头中成药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获得快速成长。因此,体现新药能力的发明专利与中药企业的业绩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在线医疗信息服务;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6203

1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和需求不断增强。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寻求健康医疗信息的方式,网络已成为广大网民了解医疗保健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事实上,早在互联网商业化的初期,医疗信息服务方面的内容已经出现在网络上,国外最早出现的医疗信息服务类网站包括“健康网景”、“健康门”,国内也有不少老字号如“39健康网”、“伽马医生”、“寻医问药网”等。

随着互联网商业化的深入,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快速建立并迅速抢占部分市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然而,调查表明:只有2692%的网民认为在医疗卫生服务类网站质询能得到及时答复,而不满意率高达41.03%,同时35.09%的网民认为答复可信度不高。此外,众多的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盈利模式模糊,至今未能实现盈利,平台长期健康发展存疑。由此可见,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存在较大的质疑。

因此,本文以目前国内典型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从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和“好大夫在线”等三个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比较分析,期望进一步揭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内在机制,对医疗健康服务类网站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研究方法与信息来源

2.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三个典型的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医疗健康服务类网站的发展方向和内在机制。案例研究依据研究目的与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案例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与描述性案例研究。探索型案例研究往往是界定一个研究问题前试探性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通常用于因果关系的探索;描述性案例研究是在研究前就形成和明确一个理论导向,并以此作为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它一般要求在研究前明确分析单元。本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案例研究法,通过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的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分析,发现阻碍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壁垒。其中的分析单元是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2.2信息获取方式

本研究采用多元化的资料收集渠道从而获得相互映证的信息,搜集公开出版物与“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相关的资料;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的相关报道和网站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收集用户在相应论坛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的体验评价及建议。

3典型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比较分析

39健康网()是广州启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网站,该网站是中国历史悠久、规模巨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网站。该网站开通以来,依托三九集团的品牌效应,凭借强大的医药专业背景支持、坚实的互联网技术研发与经营管理团队,迅速发展壮大,在我国在线医疗行业占有一席之位。

“寻医问药”成立于1999年,致力于百姓健康和医疗专业人士服务平台的构建。“寻医问药”依靠自身多年来对医生、医院资源的沉淀积累,成功搭建了由健康资讯、医药搜索查询以及独具自主特色的“有问必答”社区共同构成的医患交流平台。

“好大夫在线”起步于2006年,创立之初,“好大夫在线”聚焦于为中国患者提供就医参考信息,建立了互联网上第一个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查询系统。在众多医生和患者的支持和参与下,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好大夫在线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3.1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均致力于让国人更健康,有着相同或类似的目标客户人群,均在诊疗服务、医疗资讯等方面提供服务,并在服务手段上均开始重视与客户人群的互动。作为国内主流健康类网站,这三家网站在各自的服务模式如下:

医师评分“39健康网”和“寻医问药”提供的在线自助体检服务有效的让用户实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医疗资源。“好大夫在线”主打的海外就诊服务可以让患者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医患交互平台的推出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极大程度上方便了用户,拉近了医患的距离。

然而,这三家网站在网站内容方面大致相同,没有独具一格的特色。在服务方面依旧没有走出传统健康网站的老路,缺乏有效服务形式譬如基于个人健康管理的电子病历服务。“39健康网”和“寻医问药”提供的健康知识大多数专业性太强,普通老百姓难以读懂,适应性差。医院及医生的信息的共享有效的引导了患者的就医,信息却不具有权威性。

3.2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运营模式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图139健康网的运营模式

注:现金流服务流信息流。“39健康网”拥有国内各级医院、医生、药品及个人医疗资料数据库,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主导,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引导用户的就医、药品选择。通过投放在线广告,提升医院、药店的曝光度和知名度。

图2寻医问药的运营模式

注:现金流服务流信息流。“寻医问药”结合医院优势为医院创建数字化医疗运营服务平台,为合作医院展示医院简介、医院动态、医院设备、特色治疗等基础信息,直接为医院与患者之间搭建桥梁。通过为医生建立个人博客,打造医生独特的个人名片。“寻医问药”为药店提供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上商城直接销售药品及医疗器械。

图3好大夫在线的运营模式

注:现金流服务流信息流。好大夫在线拥有中立客观的就医经验平台,患者可以为自己喜爱的大夫投票、撰写感谢信,分享如何选择医生、交流就医经验,共同对抗疾病。好大夫在线独创“按需分配”的门诊预约系统,允许患者直接向医生提交病情,预约门诊号。在分诊体系的帮助下,保证病情需要的患者优先获得医生的门诊机会,而医生也能把宝贵的时间、精力用于自己擅长的病例上。

3.3盈利模式的比较分析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药上市企业;股权结构;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63-04

近年来,中国医药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失真状况较为严重,给投资者带来了不便和损失,同时也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会计信息失真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医药企业高层领导者过度盈余管理所造成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和个人谋利益,通过使用会计的和非会计的手段,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的操作。现实中,公司治理结构中股权结构的缺陷更为医药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因此国内外学者对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做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对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Beasley和Dechow [1~2] 等人。对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到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等方面,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大股东一旦处于绝对的控股地位,就容易以牺牲小股东利益为基础而具有强烈的掠夺财富的动机 [3]。管理层持股可能会产生利益趋同效应,即管理者持股有助于和外部股东利益趋同,加强其余公司价值的一致性,减少管理者剥夺其他股东财富的动机,这样会降低盈余管理的可能性[4];另外,管理层持股也可能会产生管理者防御效应,特别是在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有动机通过操纵盈余来获得股票收益,这样则大股东容易侵占小股东利益[5]。

中国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参差不齐。大多数国内学者研究认为,股权集中度对盈余管理有影响,但影响的具体形式不一样,有学者认为盈余管理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U形关系[6~7];也有研究表明,盈余管理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负相关[8~9]。股权性质与盈余管理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也没有一致结论,有研究得到肯定的结论 [10];也有观点反之[7~11]。流通股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我们国家的流通股比例太小,不足以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因此其与盈余管理之间基本不相关。

虽然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他们大多数是将所有行业综合在一起进行整体研究,对细分行业的研究几乎没有。针对中国目前医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问题屡见不鲜的现状,本文从医药行业角度来研究中国医药上市企业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对于优化医药企业的股权结构,遏制过度的盈余管理现象,使医药行业更健康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1.股权性质及流通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股权分置改革使国家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股东通过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等方式,获得了流通权,因此将股权性质分国家股和法人股的研究意义已经不太大了。然而,笔者对医药上市公司报表的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为国家控股的医药企业占了研究样本的47.5%,国家控股比较明显,理论上来讲,国家控股容易产生主体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现象,导致企业的管理者容易进行盈余管理,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深化,事实是否如此,仍需进行实证检验。虽然股权分置改革意味着不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下降,流通股比例的上升,但由于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还处于转型期,中小投资者的地位在短时间之内并没有根本地改变,医药企业流通股大多分散于小投资者手中,流通股东无法通过投票机制对管理层形成约束,容易出现用脚投票和“搭便车”的现象。因此,还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形成监督和约束。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提出假设1:中国医药上市企业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为国有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流通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不相关。

2.股权集中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模式下,大股东可能会使用超过其股权比例的权利,通过内部交易、投票权和对会计行为的控制影响等手段牺牲其他小股东的利益,实现自己的利益目的。而适当分散的股权反而会使大股东在相对控股股东的监督和制衡作用下,积极参加公司治理,监督管理层,减少其为了自身利益进行盈余操纵的机会。从中国医药企业的股权结构现状来看,医药上市企业一股独大很明显,股权的过度集中无疑会增加大股东让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的机会,使企业财务数据有利于自身的利益。而股权制衡度越大,则说明股权相对而言比较分散,企业各大股东实力相当,有利于其互相之间形成监督机制,同时也可以增加经理人的权竞争机制,因为实力相当的大股东们都可以通过竞争机制选拔自己看中的企业经营者,而不会出现“一股独大”情况下产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假设3:股权制衡度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

二、样本选择及模型构建

(一)样本及统计软件的选择

本文的研究期间为2007―2009年,笔者选择了截至2006年12月31日前在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且在2007―2009年间公布了年报的所有A股上市医药公司为研究样本,经过筛选及剔除无效样本后,共得到80家医药上市公司的240个有效样本值。财务数据主要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的医药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计算过程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完成。

(二)变量的选择

1.自变量的选取。本文分别用医药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是否为国有、流通股的持股比例来衡量股权构成;而股权集中度则选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股权制衡度来描述。具体计算如下所示:

第一大股东性质(NATURE)若为国有股,则NATURE=1,否则NATURE=0

流通股持股比例(LG)= 无限售条件流通股股数 / 总股本 股权集中度(C1)= 第一大股东持股股数/总股本

股权制衡度(SH2-5/C1)=上市公司第二至第五股东持股和/第一大股东持股股数

2.因变量的衡量。目前对盈余管理衡量运用比较广泛的是总体应计利润分离法,它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将除去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之外利润,即应收应付项目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水平的大小,即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越大,则说明盈余管理的程度也越大。结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的现状,本文选用了最常用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估计模型――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结合上市医药企业的具体情形在其基础上增加了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主营业务成本变动额两个变量,构建了本文的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

■=α1■+α2■+α3■+α4■+α5■+α6■

其中,NDA t:t年的不可操纵应计利润;A t-1:t-1年的总体资产;REV t: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t-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REC t:t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与t-1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之差;PPE t:t年的固定资产原值;IA t:t年的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GOSTt:t年的主营业务成本变动额;t:事件近期年份。

α1、α2、α3、α4、α5、α6为公司特征参数,由以下模型进行回归得出,即:

■=α1■+α2■+α3■+α4■+α5■+α6■+εt

α1、α2、α3、α4、α5、α6是α1、α2、α3、α4、α5、α6的OLS估计值;TA t:t年的总体应计利润(等于公司第t年的净利润与经营现金流量的差额);εt:为残差(即以总资产衡量的t年可控应计利润,因为遵循随机游走的特点,所以可把它看做残差)。

我们用DA t表示第t年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用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下式中正差额说明管理层对盈余作了向上的调整,而负的差额表示管理层作了向下的调整,|DA|越大,则表示对盈余调整的幅度越大。

■=■―■

由于盈余操纵有调高和调低两种情况,因此本文采用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DA|)的大小作为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

3.控制变量的选取。考虑到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等对企业绩效以及盈余管理均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文本引入以下几个控制变量:(1)公司规模(S):用公司当年主营业务收入(REVt)的对数值来衡量,即S=Ln(REVt);(2)资产负债率 (DAR):用以衡量企业的资本结构,等于公司债务的账面值除以总资产的账面值;(3)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企业绩效的控制变量,ROE=当年净利润额/总资产。

(三)模型的构建

模型一: |DA|=β0+β1* LG+β2* NATURE +β3*C1+β4*

C1*NATURE+ b1*S+b2*DAR+b3* ROE +ε

其中,β0,β1,β2,β3,β4,b1,b2,b3为个变量的特征参数,ε为残差。模型一主要用于检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性质及股权流通性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模型二:|DA|=β0+β1* SH2-5 / C1+b1*S+b2*DAR+b3*ROE +ε

其中,β0,β1,b1,b2,b3为个变量的特征参数,ε为残差。模型二主要用于检验股权制衡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三、实证分析

用搜集的2007―2009年年度横截面数据对模型一和模型二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结果(如下页表1、表2所示):

从表1和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7―2009年各年以及三年综合的总体回归方程的F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在0.01的检验,说明回归方程整体显著,具有统计上的意义;R2值整体来讲都不高,这可能是因为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很多,股权结构并非直接对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产生影响,同时根据众多学者研究经验,这也是使用横截面琼斯模型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这并不影响统计结果的准确性;D-W值都在2附近,说明回归模型的误差项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满足回归模型的线性假设;此外,通过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和预测的一样,不管是三年的总体样本还是每年的各自样本,流通股比例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性不显著,回归系数均没有通过检验,这和假设1一致;结合国有股是否为国家股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并没有通过检验,可见股权性质对盈余管理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深化,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股权性质的概念正在不断的淡化,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也可能将越来越小。

2007年和2009年的股权集中度,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也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2007―2009年三年总体样本的回归也证实了这一点,且其正相关关系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这和假设2一致。

从上页表2可以看出,2007―2009年三年的股权制衡度与盈余管理均呈负相关的关系,虽然2008年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余两年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在10%的检验,t检验均通过,大样本的回归也说明股权制衡对盈余管理的大小呈负相关,假设3通过检验,说明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比例越小,第一大股东越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对盈余管理进行操控。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从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两个方面,研究了2007―2009年中国医药上市企业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通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无显著的关系;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对盈余管理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医药上市企业股权性质与盈余管理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1)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和假设2一致,可见中国医药上市企业的股权过分集中会增加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股权制衡度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与假设2相符合,说明合理的股权制衡度对遏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优化股权结构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easley M.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433-465.

[2]Dechow P.M.,Sloan,R.G.,Sweeney,A.P..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 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by the SEC[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6,13(1):1-36.

[3]La Porta Rafael,Florencio LoPes-de-Silanes,Andrei Shleifer,Vishny Robert.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54):471-517.

[4]Warfield,Terry.D,John.J.Wild,Kenneth L.Wild.Managerial ownership,accounting choices,and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20:61-91.

[5]Fama,E.F.,Jensen M.C.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es,1983,(26):301-325.

[6]张国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机制关系的实证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7]李常青,管连云.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4,(19):48-53.

[8]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28-36.

[9]蔡吉甫.会计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当代财经,2007,(6):109-113.

[10]刘凤委,汪辉,孙铮.股权性质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基础上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6):96-105.

[11]蔡宁,梁丽珍.公司治理与财务舞弊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126):80-84.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Ownership Structure on Earnings Management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Listed Companies

CAO Yang,SUN Quan-xia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Business,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1169,China)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第5篇

世界上著名的企业都把R&D看作企业的生命,无不投巨资于R&D,R&D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判定一个国家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必须加大R&D投入,提高R&D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作为六大支柱行业之一的生物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生物经济在21世纪20年代将会到来”这是美国《时代》早就曾预测到的。大量研究发现,研发能力就是生物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医药行业的进步是靠新技术与新方法推动的。英国《金融时报》2012年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2家是医药企业,强生、辉瑞和诺华分列前三位,其2012年研发投入分别为76.65亿美元、78.7亿美元和93.32亿美元。可见,R&D活动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持续有效地开展生物医药行业的R&D活动?哪些因素影响生物医药行业R&D支出?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企业资源观是在考虑到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更注重企业内部的差异性,可以解释在相同外部环境下企业取得不同绩效的原因。“财务资源”是指各类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具有支付能力的资源的统称。财务资源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大小,要看能否合理地利用财务资源更为重要。因此,本文在财务资源视角下,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出生物医药企业R&D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企业财务资源加大研发力度,希望能给企业的经营决策以及R&D投资优化提供建议,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加快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假设 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假设:

(1)企业规模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虽然以熊彼特为代表的观点认为:规模大的企业比小企业更有利于创新,因为大企业具有规模效应其承担研发失败的风险能力也更强。可是,迫于强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加之在如今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使得产品更新换代特别快,为了仍能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许多小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类,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并且小企业组织协调更为容易,为其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企业规模与企业R&D投入强度负相关

(2)盈利能力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已有学者通过研究证明了加大研发投入可以提升企业的业绩。如徐欣,唐清泉(2010)就证明了研发能够促进业绩增长。研发活动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它的成功可以为企业提供核心竞争力,因而带来超额利润,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即盈利能力。但是反过来,当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强时,它是否会加大研发力度呢?一般认为,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越能进行充分的资金积累,逐渐累积的超额利润会为企业开展R&D活动提供资金,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盈利能力与企业R&D投入强度正相关

(3)负债水平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R&D投资决策会受到资本结构的影响。首先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由于高负债水平企业财务风险大,加之研发投资有高风险,收益不确定性,债权人出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很可能限制将借款用于研发投资项目。我国银行业,在考虑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会偏爱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使高负债率的企业研发活动也很难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其次从企业自身角度,高负债率的公司面临着破产的压力,当准备以举债来支持研发投资时,往往可能会遇到更高的债务利息要求,这就加大了融资的成本。所以企业不倾向于利用债务融资来支持研发,而更喜爱依靠内部资金。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负债水平与企业R&D投入强度负相关

(4)企业内部现金流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许多进行R&D投资的企业都会遇到资金困难,而提高企业内部资金持有水平能有效改善融资困境。优序融资理论曾指出,企业因投资而面对融资问题时,内源融资会排在第一位。主要是因为它受限少,既不需要支付费用也不需要和债权人签订契约。特别是对于研发这种特殊的投资项目,因受融资约束的限制,想从外部的融资渠道为企业进行资金融资有很大的难度。另外,R&D投资回收周期长,收益滞后,要使研发活动顺利进行必须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所以研发投资对于企业内部现金流是否充足极为敏感。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4:企业的内部现金流与企业R&D投入强度正相关

( 二 )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由于自2007年以后按新《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研发支出的数据更为全面,所以本文选取2007年至2011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为了保证样本的有效性,筛选方法如下: 2007年至2011年财务报告中披露R&D支出的公司;剔除2007年至2011年间曾被ST的公司;剔除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根据以上原则共筛选出样本观测值163个。2007年至2011年各年度样本值分别为19、25、30、38、51。研发支出总额数据从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附注中得到,本文其他数据来源为国泰安数据库。数据处理由spss18分析完成。

( 三 )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一般衡量一个企业研发投资情况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研发投资的绝对额,一种是研发投资的相对额。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大多使用研发支出总额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这一相对指标来衡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按2007 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可以准确得到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的数据。因此,本文也选用该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和创新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研发投入强度(RDI)=研发支出总额/营业收入。(2)解释变量。企业规模,本文企业规模以资产负债表中年末总资产取自然对数来衡量,其定义如下:企业规模(SIZE)=LN(年末总资产);盈利能力,根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理论,权益净利率(ROE)是衡量盈利能力最全面的指标,因此本文采用权益净利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权益净利率(ROE)=本期净利润/期末所有者权益;负债水平,企业的资本结构通过资产负债率可以得到合理的反映。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通过负债筹集的资金占总资产比重,可以看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故选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负债水平。资产负债率(LEV)=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内部现金流量,在衡量企业现金流动性时,通常选用的指标是现金流量比率,该指标能更好的看出企业现金的充足性与流动性。因为它是在考虑到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条件下,看企业内部现金流量是否充足。现金流量比率(CFR)=经营活动现金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期末流动负债。(3)控制变量。除了以上的解释变量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对R&D投资强度产生影响,由于本文站在财务资源的视角,所以不将这些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而选做控制变量加以控制:股权集中度,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股权集中度会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产生影响。本文选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来衡量:股权集中度(CSTR5)=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合计;企业成长性,现有研究表明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一般对于研发创新投入的更多,因为托宾Q值常用来衡量企业业绩或公司成长性,故本文选用托宾Q值。托宾Q值(Q)=(流通股市值+优先股市值+负债)/总资产账面价值。

( 四 )模型构建 建立计量模型如下:

RDI=β0+β1SIZE+β2ROE+β3LEV+β4CFR+β5CSTR5+β6Q+ε (Ⅰ)

三、实证检验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各年份生物医药类企业的R&D投入强度均值都在1%―2%之间,总体来看比较稳定。除了08年上升的幅度比较大以外,逐年还是呈现出了一定的上升趋势,可以看出生物医药类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在加大。从样本总体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我国生物医药类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5%,说明研发投入强度还是比较低的,企业的创新活力不够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其中最小值为0.001%,最大值为14.99%,说明仍有企业对研发创新不重视,企业重视程度存在明显差距。通过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医药类企业总体的研发投入强度均值仅为1.55%,与外国生物医药类企业相比研发创新相对薄弱,还有很大差距。结合我国国情及生物医药企业的特点反映的问题是:首先,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起步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其次,从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研发数据披露情况来看,只有少部分企业披露研发支出,除了一少部分企业是因为不愿披露,大部分企业是由于没有研发投资,所以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内部科研投入不足。最后,结合生物医药行业特点,当研制的新产品一投入市场,马上就会出现大量的仿制品。这必然会对研发新产品的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害,也大大降低了企业自主研发的动力。因此我国生物医药类企业表现出R&D投入强度不高的现象。

( 二 )相关性分析 在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之前,对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进行检验,并且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变量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可用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大部分影响因素与研发投入强度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影响因素的选取还是比较合理的。其中SIZE与RDI的相关系数为负,并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证明假设1成立。LEV与RDI在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证明假设3也成立。CFR与RDI也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并且系数为正,与假设4相符,证明了假设。控制变量托宾Q值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ROE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 三 )回归分析 从表(3)看出,模型的F值为10.302,对应的P值为0.000,远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说明模型整体是显著的。Durbin-Watson值接近2,模型不存在自相关。Tolerance和VIF值也显示自变量不存在共线性问题。表(3)的结果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基本一致。其中,企业规模的回归系数为负,并在1%水平上显著。这与假设1相符,企业规模与R&D投入强度负相关,说明中小企业在研发活动中更加积极更有灵活性。企业研发投入的多少并不是根据企业资产规模来决定,可能更依靠于企业的创新意识。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首先,当企业规模足够大时,管理者容易满足于现状,缺乏研发的积极性。其次,规模小的企业更容易建立研发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管理者也能够参与其中从而提升研发决策的效率。因此规模小的企业研发力度更强。这一实证的结果与客观事实也是吻合的,目前我国60%以上的专利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70%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中小企业已成为研发创新的主力军。净资产收益率的系数为负,并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能证明假设2成立。说明盈利能力与研发投入关系不紧密,同时从侧面说明,盈利的企业当投资机会比较多时,更倾向于保守,往往把资金投到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上,对研发投入非常有限,反而是一些盈利状况不佳的企业将创新作为企业的救命稻草。所以增强领导人的忧患意识与战略眼光尤为重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很大一部分企业仍依靠低成本来获利,而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资产负债率的系数为负,并在5%水平上显著,与假设3相符。分析原因可能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当企业负债水平高时,就意味着企业同时也有着很高的财务风险。高负债水平,必然需要一定的稳定的现金流来偿还利息。如果企业将现金流投入到研发活动,由于现金回流难以保证,这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偿付风险,威胁企业的生存。所以在高负债率的情况下,即使企业意识到研发投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会出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选择先图生存再图发展的战略决策。现金流量比率系数为正并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企业内部现金流与R&D投入强度显著正相关,这与假设4相符,表明内部现金流对研发的重要作用。企业进行研发活动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因为研发属于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外部融资会受到约束,银行等外部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不敢轻易向企业伸出橄榄枝。所以企业需要凭借自身的力量来进行研发。作为控制变量的股权集中度也与R&D投入强度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