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产业现状

医药产业现状

医药产业现状

医药产业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071-02

0引言

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生物医药产业开启了新的时代。作为一项有着巨大发展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发展高科技的内在要求和趋势方向下,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内在要求和动力下,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刻不容缓。

无锡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理所应当地承担着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使命。

1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在无锡市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无锡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药品生产企业占5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近300家,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有60余家,传统生物技术产品生产企业20余家,另有一批生物医药研发机构。无锡市目前在江阴、惠山、马山、新区四地建立生物医药重点园区,分别是江阴百桥国际生物科技孵化园、无锡(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无锡(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中国太湖生命科技产业园,载体规模共计约40余万平方米,入驻生物医药企业约430多家。

无锡政府要求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紧抓,将无锡打造成为全国“生物(医药)谷”的战略逐步成形。在此过程中,无锡市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从无到有,快速推进,其中一些园区在华东地区已具备一定知名度。具有“华东药谷”美誉的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10万平方米载体顺利竣工,第一批50家企业装修入驻阶段;尤其,药明康德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国际干细胞联合研究中心”、“国际单克隆抗体研发中心”等三个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无锡(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是由惠山经济开发区与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合作建设,已有A、B、C三个区,集聚生物医药企业50多家,海内外博士近80人,硕士及专业人才数百人。无锡新区建立了以生命科技产业为发展方向的太湖国际科技园,目前无锡市最大的生物医药产学研项目“人乳铁蛋白奶牛生物反应器产业化项目”落户新区,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预计年销售达150亿元。

2无锡生物医药发展的优势及劣势

2.1 无锡生物医药发展的优势无锡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经济水平,同时,政府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新兴产业之一,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生物医药专家学者。①区位优势。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产业,它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其产业布局主要分布在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水平发达、科技能力强、人力资源充沛、投融资环境较好的京津沪、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②政产学研合作基础优势。无锡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推动无锡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实力,特制订《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2009-2011年)》。为了深度挖掘无锡生物医药发展潜力、充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与生产能力,无锡各个生物医药园区不断加大与著名院校以及国内外研发机构的合作交流,引入科研机构和高级人才。③人力资源优势。无锡作为长三角发达地区的领头羊,近年来经济发展蓬勃,生物医药产业、物联网技术等高端新兴产业受到了高度关注,尤其是生物医药行业已成为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产业,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专业团队与高端人才。④综合配套及载体建设优势。无锡非常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综合配套和载体的建设,因为相比其他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端技术产业,对载体和配套有更高的要求[2]。无锡先后确定了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的“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无锡新药开发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提升设备、提高服务推进了平台项目优质发展,向企业积极开放,为配套设备不完善的中小型企业或研发团队提供试验、检测等相关服务;无锡市政府与南京大学签署协议,联合建设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

2.2 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劣势无锡生物医药虽具有先行优势,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资金投入不足,融资体系不完善。

2.2.1 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不仅是制约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内多数城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问题。正在研发的创新型生物技术药品65%来自北美,25%来自欧洲,7%来自日本,国内生物技术药品原创极少,多为仿制药、旧药新做。尽管无锡众多生物医药企业着力研发创新药、药品新剂型,但是鉴于企业规模有限,竞争激烈,多数企业都徘徊于低产品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低产品利润的恶性循环之中。

2.2.2 科研成果产业化率不高生物医药科研成果不能完全产业化或者产业化比例不高甚至偏低是另一个突出的问题。以马山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区为例,自开园以来,入驻了大大小小11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多数企业都是由海归博士领军的高端专业团队,并曾在无锡市“530计划”评审中获得评委的一致肯定。但其中大多数企业的产业化能力不显著。主要原因有:①支持产业化的设备、技术落后。②技术链上下游研发水平差距较大。③产业缺少规模经营。

2.2.3 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回报周期长、资金投入高、受益风险大的特点。相比国外生物医药产业资金投入多数来源于企业支持的局面,在中国多数城市,即便是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发展较高的城市,如上海北京等,资金投入多数来源于政府。但单靠政府投入毕竟是有限的,无锡市出台了“530计划”“”等政策扶植生物医药企业,给予了优质项目、高端团队一定的资金扶持,但是政府的投入毕竟非常有限,对于高投入的生物医药行业而言,政府的资金资助往往只是杯水车薪。

3加快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探索具有无锡特色的生物医药研发模式,围绕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关键问题,一下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化能力、完善融资体系、深化制度政策这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3.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开发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的着力点,也是助推器,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上去的卓有成就的进步才能真正的推动并加快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因此,创新应该是无锡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基本立足点。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现状,注重突破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开发。

3.2 提高产业化能力,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目前无锡四大生物医药园区总共引进的近500家医药企业多数规模普遍偏小,企业竞争力不足。这些多为尚在发展期、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需要通过提高产业化能力,增加企业收益和利润,从而实现企业规模化发展。①加大基础研发,提升产业下游技术发展水平。②实现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合作、人才合作、资本合作等方式,把自身的技术特点在得到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资本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依托当地政府资源,寻找有发展潜力的相关企业,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创业风险,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③延伸产业链,发展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产业。

3.3 完善融资体系,重视风险投资对生物医药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据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探寻适合其发展的融资体系,推动该产业快速发展。①搭建政府、银行、企业和担保机构“四位合一”的融资模式。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优势,引导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金融机构的资金更多流入生物医药产业信贷领域。②全方位、多形式引进生物医药风险投资。无锡滨湖区、新区每年春秋两季举办的经贸节不仅促成多个重大签约项目,带入上百亿的资金投入,而且给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搭建了桥梁。通过召开风投洽谈会、经贸节等方式,为风投机构寻找优质投资项目创造了机会,也为企业融资创建了新的平台。③发展生物医药风险投资机构,培养专业风险投资人才。鉴于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培养一支具有生物医药专业知识背景的风险投资人才队伍也是当务之急。

3.4 深化制度改革,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推动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增强无锡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吸引力,将无锡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新城要在政策环境上做足文章。①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政策。②政府加大融资支持政策。除了政府的直接资金支持外,通过加强对风险投资的引导和管理,规范投资市场行为,使生物医药企业融资过程更为规范化、制度化和透明化。③在财税、地价、基础资源、后勤服务等方面为卓有成就和颇具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量身制订一系列深入的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医药企业聚集,发挥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效应,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④引导多重运作模式。政府通过积极引导,以企业发展需要为根本原则,开拓多方合作、技术、资本、人力等多种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有效推动初创型企业的发展,促进园区产业链的完善和运作效率的提高。

4结语

虽然无锡生物医药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在无锡市政府的扶持下,通过建立江阴、惠山、马山、新区4个生物医药重点园区,创建载体,搭建平台,紧密联系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产业化能力,完善融资平台,申花政策制度,生物医药产业一定会成为无锡经济发展腾飞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尹宝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模式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

[2]林园.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10,(4).

医药产业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药产业现状 分析政策 建议

一、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参见《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I》。

二、存在问题

(一)缺少核心技术,科研能力还需加强

目前,江苏省医药产业在新药研发投入上还是以跟随战略为主,多为仿制,没有研发出完整知识产权的药物。97%的化学药是仿制药,生物药整体产业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中药天然药物停留在原有基础上。从研发投入上看,江苏省内医药制造企业平均科研支出仅占销售额的3%,即使是研发导向型的生物医药公司研发投入最高也只有销售额的5%~8%。[1]总的来看,研发多为政府直接投资,民间资本由于风险承担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2]而国外跨国医药巨头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了15%,印度药企也占到了8%~10%。[3]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政策是影响医药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需要给予积极的产业扶持。如上海市政府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制定了《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相关扶持政策的具体细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4]山东作为医药大省,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从融资、补贴、奖励、土地等多方面开展政策扶持,促进了行业的发展。虽然江苏省各区域都认识到了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并将资源投入其中,但和上海、山东等地相比,相关扶持政策力度不足。

(三)人才外流

虽然南京市医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喜人态势,但是南京高等院校的医药类优秀毕业生大量外流。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2016年毕业的博士离开南京的占毕业总人数的47.54%、硕士60.57%、本科生58.32%,作为全国医药类人才培养的中心,却出现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导致本地企业在人才的选用上捉襟见肘,这个问题需要得到重视。[5]

(四)产、学、研脱节现象严重,导致技术创新链条断裂

江苏省的医药产业在产、学、研结合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目前南京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学研链条,但是在产学研交接的部分却做的不是很到位。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间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劳动、合作交流少的问题。产学研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不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就不能发挥交叉的优势。高等院校主要是将科研的精力放在知识创新上,科研机构则侧重将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可供实际应用的技术,而企业是研发成果的需求者,企业的任务是将可行的技术成熟化、工业化,做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并进入市场中销售。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大多偏向于理论,缺少对于市场的关注。企业从成本效益多方位考虑,又不可能维持同高校、科研机构一样的理论研究能力,三者的脱节往往就会导致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的脱节。长此以往,缺少市场的检验,科研就失去了动力。[6]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政府引导,科学组织医药产业发展

医药产业是永恒的朝阳产业,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都是优先发展产业。但是,正因为其重要性使得各地的众多高新医药产业园纷纷建立,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加强医药产业的政府引导,提高产业的组织程度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十二五”期间,江苏医药产业有发展规划、重点市有医药园区,但政府统筹认真抓规划落实不太到位,有的规划实施无人问津,制定的优惠政策很原则而不能落实,致使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状况严重,已经与山东、上海等省市有明显差距。建议省政府协调好医药产业重点产区的市政府,共同统筹安排医药产业建设与发展中的各项重大议题。[7]

(二)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江苏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医药产业是个特殊的民生产业,政府必须给予积极地扶持。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民用经济产业发展政府干预很少,但对制药产业却制定了完备的法规政策。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医药大国对医药产业规划、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人才培养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我国各省市对医药产业的发展都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其中上海的政策措施比较完善和更具操作性。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市发改委、市科委印发的《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对上海医药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如上海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化资助基金,给出了补贴、减税、免税、奖励、优先纳入医保目录等各种各样的优惠扶持政策。

积极推进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应当认真借鉴上海等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已有的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展开改进。建议省委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拓宽政策支持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江苏医药产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在土地资源利用、银行信贷、科技资金投入等方面明确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一批重点医药产业群和成长性中小医药企业。[8]

(三)加快转变医药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江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医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医药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经济领域的又一场深刻变革,是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医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注意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改变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实现产品转型。为此,一是要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例如江苏在中医药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优势,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是保持优势乃至扩大优势的必由之径。二是要加大节能减排措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医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当权衡医药国际市场的分工,在加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将原料药生产控制在一定的份额内,彻底改变“产品出口,污染留下”的落后状况。三是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要在加强研发、制造环节的同时,注重流通、使用环节的开发完善。

(四)加强创新研发,把江苏t药做大做强

医药创新对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是由于医药开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工程,目前医药研发不足,致使医药产业长期以仿为主,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必须突破这个障碍;另一方面,当今江苏医药产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成熟期,需要通过提升产业的生命周期曲线,从而跳跃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层面。

加快江苏医药创新研发,一要建设好、发挥好南京“药谷”及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新药研发的主力军作用,完善新药研发、检测的全省性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药谷”新药研发的核心带头作用。二要重点扶持泰州、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四大研发板块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作用,合理规划各个板块的研发重点和产品结构。三要加强和改善新药研发的下游服务,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服务水平,完善药物评价服务体系,加强新药研发的基础性建设。四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新药研发的主体地位,加快医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五要加强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他们创造条件,特别要充分吸引和组织海归医药人才队伍,在研发保障和政治、生活等多方面接纳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优势和作用。

(五)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江苏医药的竞争力

规模经济在医药产业中占有重要优势,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而且高度聚集的产业具有超长的生命力,可以延缓产业衰退。提高产业集中度,必须全力培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从形成到壮大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径,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链才能不断延伸和快速膨胀。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医药企业的联合、重组和兼并,改变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状况,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促进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医药骨干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需要政府加强对辖区企业的综合服务,出台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发展规划,积极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发展。[9]

(作者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简介:沃田,男,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医药产业。通讯作者:陈磊,中国药科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1] 吴哲明.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2] 石斌.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 曾铮.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况及其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4-38.

[4]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制订的《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14版)》的通知[J].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18):29-31.

[5] 中国药科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中国药科大学,http:

///s/1/t/96/7e/a0/info32416.

htm,2017-01-11.

[6] .坚持产学研一体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求是,2006(09):39-41.

[7] 贾晓梨,王贵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12-13.

医药产业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OTC;新产品;终端五力模型;原则

一、引言

终端是实现OTC新产品销售的最后一跳,也是促成消费者购买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OTC新产品的上市工作而言,在传统4P基础上确定价格、渠道、促销等策略之后,终端的策略是推动产品销售的策略核心。

二、医药行业OTC药店零售终端的现状分析

(一)药店零售终端的类别

根据目前国内药店零售市场的情况,按药店目标消费人群的不同,国内的药店大致可分为以下5种:传统药店(主要零售各类药品);社区便利药店(零售售药品,兼营日用品等);专业或专科药店(主要销售处方药或某一类药品,如肿瘤科、糖尿病、皮肤科用药等):平价药品超市或大卖场(主要零售各类药品,以低价吸引顾客);医院新特药零售药店(多为医药流通企业和医院联营,专门针对该医院开出的处方而设)。

(二)OTC药店零售终端的现状特点

第一,单体药店的数量越来越少,连锁药店越来越规范、系统,各连锁药店的跨区域、跨地区经营越来越多,数量和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第二,经营面积小,店员素质差的小型药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销声匿迹。部分低于40平方米的药店被淘汰出了药品零售市场,而取而代之的都是符合国家GSP认证要求的规范的药店。这将使我国的药品经营企业严格依法经营,日常的管理也将进一步规范。同时规范化的管理也提高药店的工作效率和店员基本素质与专业知识。

第三,市场环境竞争的加剧使药店单品利润普遍降低,提高药店整体销售额即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成了药店经营的主体思想。同时经营重心转向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不断在购物环境和服务水平上进行调整,以适应来自消费者的压力。

第四,药店经营多元化。从单纯卖药品到卖健康,再到卖健康美丽、健康便利。例如,增加保健品、名贵中药材,增加非药品如化妆品、日用品等健康相关的产品,以及引入方便食品、饮料、日常消费品、、电话卡、公交卡、报刊、打字、复印、干洗、冲印、订票、公用电话等服务项目来提高药店整体盈利水平。

第五,加强与供应商及生产厂商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药店场地资源获取非销售带来的利润增长,如产品上架费的收取,店内产品广告费,产品卖场陈列、堆头,产品促销活动费用以及厂家促销人员的管理费用等等。

面对终端药店的改变,OTC厂家相对应的终端工作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尤其是在目前药店连锁加盟的火热事态下,药店的特性已经不能简单地把药店分为A、B、C三级进行管理和工作了。

三、医药行业OTC新产品上市的终端策略原则

OTC新产品的药店终端策略,在渠道策略的基础上,要紧密围绕“终端突破、侧翼进攻”的工作核心,多样化、多途径、多方式、多手法、针对性地夯实“终端竞争”基础,全面提升OTC新产品在零售终端的铺货力、陈列力、宣传力、促销力和活动力,从而实现“提升终端销售”的终极目的,全方位实现OTC新产品的销售拓展。

为确保终端策略的实施效果,在新产品上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是在战略上重视和落实终端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必须在现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优化工作流程和方式,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使品牌资源在终端有最大的产出。

因此,OTC新产品上市的终端建设重点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原则一:突出和优先保障重点。好钢用在刀刃上,抓大放小。将终端药店及终端工作重新进行评估分类,将有限资源集中在重点终端使用,重点终端重点保障,优先投入,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的投入产出。首先,对终端进行详细的科学记录分类,筛选并确定目标终端。通过用制定的表格对药店终端信息进行详尽的记录,并对其进行对分类,有效地实现OTC及终端建设工作的重心划分,使OTC的工作开展更加有效,终端建设的投入更具有针对性。终端信息化管理:通过5级15位编码实现终端资料信息化管理,方便资料的分类管理及分析应用。例如,终端编号:510080-21A0041AE(见图1)。其次,从OTC队伍负责的110家目标药店中选取80家作为重点保障药店。为了规范管理,要对每个OTC人员的维护目标药店数界定为110家。出于OTC新产品上市的效果考虑,每个OTC代表重点保障的目标终端总数为80个。其中,销售好的终端数目约占40%,为32个,但要投入60%以上的精力:销售一般的终端数目约占60%,为48个,投入40%左右的精力(见表1)。

原则二:强调标准化和可执行性。在现有的终端执行力的基础上,制定严格但切实可行的终端执行标准,必须保证所有的目标终端能够按照相应的基本标准投入,投入率100%,达标率100%。若要进行更大规模的投入(如大型堆头、户外、橱窗等),必须由市场部统一规划、审批方可投入(见表2)。

原则三:分阶段实施,加强监控,力求实效。整个终端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同时要在组织上保证专业引导和监控管理到位,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效果(见表3)。

医药产业现状范文第4篇

>> 北京地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模式研究 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现状及展望 北京地区高职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北京地区P2P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 红豆挺进生物医药领域 生物医药领域投资渐趋细分 在生物医药领域自由驰骋 生物医药领域平台促进创新 北京地区银行业交叉销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倍道兼进,腾飞的北京生物医药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工业园区现状及发展模式 环北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北京地区大学生网购风险认知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热点与前沿分析 北京郑氏润慷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 增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网站.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OL]. http://.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3134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OL]. 2006-02-09. http:///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 htm.

[4] 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 叶仙蓉.药学人才培养与国家自然基金人才项目的概况分析[J].科研管理,2013,10(10):142-144.

[7] 王长锐,孟宪平.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评审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9,(1):34-36.

[8] 彭英,姜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4~2013 年药理学资助项目的回顾分析[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11):1485-1492.

[9] 付剑江,毕明刚,陈君,等.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0-13.

[10] 陈治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年夯实基础研究,谋求源头创新――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J].科技潮,2010,(12):12-19.

[11]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启航2014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网站.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OL]. 2014-07-10. http:///cms/jh/106695.htm.

[13] 陈斌.目前企业科研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中国市场,2011,(44):21-22.

[14] 马廷灿,曹慕昆.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看我国各省市基础研究竞争力[J].科学通报,2011,56(36):3115-3121.

医药产业现状范文第5篇

随着科技发展和医疗观念的深刻变化,我国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正逐步得到世界的青睐,这为我国中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七五”以来,中药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由中药农业、工业、商业和知识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然而,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它面临着国际跨国医药公司纷纷投资天然植物药的严峻考验。如何指导和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竞争力,积极应对挑战,是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从中药及中药产业内涵分析的角度,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1 中药产业内涵的初步分析

1.1 中药的内涵

由于尚无明确界定,笔者仅对几组概念[1]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尝试给中药做出一个完整的界定。

1.1.1 中药与植物药(草药)

所谓植物药,又称草药,多未纳入任何医药理论体系,仅按民间经验使用,与我国民间草药没有什么区别。西方国家出于对中医药的误解,把中药纳入其植物药的管理范畴。而中药绝非植物药,不能将中药降低为草药,中药与植物药的主要差别如下:

1)中医药有系统、完整的理论,有浩瀚的文献,遵方用药有规律可循;西方植物药仅凭零散的经验使用。

2)对中医药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建立了一定的医事制度,历史悠久;西方植物药则成形于近几十年。

3)中药讲究炮制,讲究药物四性五味和归经;西方植物药应用生药,不懂炮制后药性之改变。

4)中药多用复方,讲究君臣佐使;西方植物药一般用单味药,偶用复方,多则四味,亦无君臣佐使之说。

5)几千年来,中医药曾是我国唯一的医疗保健体系,直至今天,各种急性病、慢性病,仍在使用中药治疗;而西方植物药仅用于可以自我诊疗的轻浅病症。

最后,中药的定义应该更宽泛一些,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而民间所说的草药大多指药材或是饮片(晒干后的药材,整株,往往不分根、茎、叶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饮片)。但是,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有的草药由于逐渐广泛使用,可以过渡或上升为中药。

1.1.2 中药与天然药物

虽然中药多数来源于天然,但将中药等同于天然药物,则是不对的。因为天然药物与中药是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区别如下:

1)解决的问题不同 :中药要解决的是中医临床诊断后认定的症结,服务于辨证施治的需要;天然药物要解决的是现代医学诊断出的疾病,服务于现代医学临床的需要。2)研究对象的区别:中药研究的对象包括天然动植物药,也包括矿物药,甚至包括化学药品,如升红丹、轻粉等;另外还包括一些生化药品,如豆豉、神曲等。而天然药物的研究对象就是指天然的动植物药材。

3)研究的方法不同:中药研究是按照升降浮沉特征、对应人体的变化、采用君臣佐使的配伍方式制备的。天然药物研究是按照和现代化学药物研究同样的方式来进行的。

4)研究者不同 :不懂得中医的基本道理就无法研究中药;不懂得现代药物研究就不能研究天然药物。换言之,研究天然药物的人可以对中医一无所知,研究中药的可以不熟悉现代药物研究。

5)药物范畴上有所区别:中药不仅很多源于天然药物,而且有很多化学合成药物,且有些饮片的炮制也是化学过程。

1.1.3 中药与传统民族药、化学及生物药物

以藏药为例,首先,理论不同。藏医的理论主要讲究药物的生长、性、味、效以及五源(水、土、火、风、空);另外,讲性、味、效是临床用药的理论基础。藏药的药味有6种(甘、酸、咸、苦、辛、涩),其中以苦味为最佳药物效果。由于藏药一般生长在海拔3 800多米的雪峰上,药物没有被污染,药物的有效成分没有受到其它物质的干扰和破坏,所以药效比中药还要起效迅速。另外,藏药治病的最大特点是直入病灶,直接抑制病毒,从机体根本上去治疗。中医是二元论,藏药药理是四元五味。

其次,藏药的采集与中药也不同。中药是根据季节去采集,而藏药是在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集。

中药与化学及生物制品的概念辨析可归纳于表1。

总之,中药是和中医理论体系密切相关的一个复杂概念。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适当地将中药的概念内涵通俗化,即指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其中尤为强调的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各项用药工作[2]。

1.2 中药产业的内涵

1.2.1 中药产业的定义

中药产业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事中药的经营和研究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部门。该部门以中药为专业范围,围绕对中药的各种需求进行分工和合作,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各种资源进行组合,产生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1.2.2 中药产业的范畴

中药产业的范畴对应的是中药产业的专业范围。根据中药产业专业范围的不同来理解中药产业,中药产业概念有大、中、小之分。小产业限于对中药药品的开发与经营;中产业包括对以中药为原料的一切有形产品的开发与经营;大产业涵盖对以中医药为资源的一切有形产品和无形知识的开发与经营。

从中药产业的产业链来看[3]: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知识经济产业构成了一个中药产业体系。中药的第一产业即中药农业,由中药材采集、捕猎和栽培、饲养构成了整个中药产业的基础。中药的第二产业即中药工业,体现了以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中成药制剂和中药保健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中药产业化主体和发展方向。中药的第三产业即中药商业,以药材、饮片、中成药、保健品等市场供应和原料采购为主要内容,以及与中药产业紧密相关的加工、储藏、运输、服务业,也包括中药的出口贸易和合作,是联结中药农业与中药工业的桥梁和纽带,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商业贸易。中药的第四产业即知识产业,是以技术创新和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也是发展中药的先导产业。

从中药产品的功能性来看,中药产业涵盖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各种用途产品的经营和开发,中药产品包括中药药品、保健品、食品、护肤美容品、其他用途产品(如天然色素、天然香精、天然农药、各种天然工农业辅料等)。

从中药成分的差异性来看,中药产业包括对中药材、饮片、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中药有效成分、中药化合物等的开发和经营。

从中药的指导理论来看,中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中药产业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的开发、经营。

从中药的民族特性来看,中药产业不仅包括对汉族人使用的中药的开发和经营,而且包括对中华各民族药物(如藏药、蒙药等)的开发和经营。

2 内涵分析对增强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启示

根据内涵分析,结合我国中药产业自身现状,不难发现,我国中药产业要走出国门,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身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体系。笔者从内涵分析的角度,提出增强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2.1 中药内涵的启示

从上述概念辨析中,很难对中药下一准确定义,但在中药产业发展的全过程,都应该贯穿中药产业内涵这样一条主线。首先应有意识地突出中药的内涵,强调与其他医药的区别,并坚持自身的独特性,形成中药产业的竞争优势。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当明确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即具备哪些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才能称作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这是确定中药概念内涵的基础和准则。笔者认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况,以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即确定机体的状况(包括病因、病位和病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或预防措施;若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的状况时(因尚可采取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根据机体状况,确定疾病机理,选择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药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又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具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则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4]。

第二,将中药概念的内涵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对应起来。具体来说,中药概念的内涵应包括下面3个主要方面:1)药物本身的独特性能表述,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2)药物功效用中医药学的术语和指标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3)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组成复合药物,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而发挥作用。配伍时,还要考虑各种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总之,具备上述基本内容的药物可称为中药。

第三,还需要明确中药的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药指汉族传统草药,广义的中药还包括民族药(即我国其他民族传统使用的草药)及民间草药(即民间流传的仅根据经验使用的草药)。

2.2 中药产业内涵的启示

2.2.1 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最有前景的知识产权领域,加强对中药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刻不容缓,国家应当加大保护力度,研究其范围和形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从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进行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并且应加快制定和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及制度保障。

2.2.2 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制定质量标准

中药产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需提高产品质量,而标准则是质量的基础,只有执行高水平的标准,才能有高质量的产品。而从目前发展现状不难看出,我国中药产业在行业管理上不很规范,尤其是在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方面还处于一种初级状态。所以,制订适合中药特点又能被国际社会接受的质量控制标准,对于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5]。

2.2.3 培养适应国际化需要的中医药人才

面对国际市场的巨大商机与挑战,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产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适应需要,尤其是国际化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加快人力资源的培养,为中药产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积极创造能使高素质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开发-产业化的人才队伍,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2.2.4 注重中药资源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个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竞争力,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对有限的中药资源而言,可持续发展之路更是刻不容缓。近年来,由于管理无序和过度开发,中草药资源逐年减少,由此可见,通过政府鼓励乃至强制中药资源的保护,建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势在必行[6]。

参考文献

1 李佛基. 中医中药概念探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5):346-349.

2 萧笛. 什么是中药[J]. 家庭中医药,2006,(1):13-14.

3 洪净,张相勇,杨龙会. 中药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J]. 中医药发展论坛,2002,9(4):1-4.

4 秦旭华,金沈锐. 中药概念与内涵的衍化[J].中医研究,2006,19(10):4-6.

5 王耀刚,段宏泉. 建设现代化的人才队伍-中药现代儿的核心战略[J].中草药,2006,37(1):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