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煤炭产业调研

煤炭产业调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煤炭产业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煤炭产业调研

煤炭产业调研范文第1篇

[摘要]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首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研究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淮南市作为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困难,依据煤炭产业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重点有所侧重,寻求适合淮南市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使煤炭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型,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 产业结构调整 淮南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日益突显。城市发展中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即“三危现象”和矿山、矿业、矿产、矿工即“四矿问题”频频出现。淮南作为开发煤炭资源而兴起的城市之一,不例外会遇到种种发展问题。因此在资源未枯竭之前城市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关于淮南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的探讨,对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改造和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特点。煤炭资源型城市其发展与一般性城市明显不同。大多是“大企业、小政府",“大国有、小民营",“大工业、小市政”;以资源立市,靠资源兴市,经济结构单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城市建设以资源开发为核心,城市发展对资源型产业具有高度依赖性,两两互为依托、兴衰与共;城市化水平的低层次性和城市社会发展高工业化的虚假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传统交通运输设施相对完善;企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高度混合。

2.产业结构特征。产业结构单一型、超重型、稳态型。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产业结构单一,重工业比重大,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大,加工工业比重小,且大都处于产业链的前端,产品的加工程度相对较低,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不发达,比重偏低。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1.产业演变―转型理论。在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中,最著名是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趋势。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侧重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比重变化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库兹涅茨法则”。其后,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对工业化的演进规律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分析了消费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理。

2.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由于自然资源具有消费需求周期规律,即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其储量和产量会日渐减少,开发成本将不断上升,同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也会逐渐发生转变。因此,各资源型产业也都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并被新的产业所取代的产业生命周期。

三、淮南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分析

1.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上图显示的是1990年以来淮南市产业结构基本情况及变化特征。从1990年以来,第一产业由于其比较优势差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18.8%下降到2008年8.7%,18年间下降了10个百分点。但是,淮南市的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居高不下,经过略微的波动过程后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1990年的55.4%上升为2008年的61.1%。第三产业在经过短期增长之后缓慢下降,由1990年的25.9%上升到2000年40%,然后下降到2008年的30.2%。可以看出,淮南市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存在的问题。(1)产业布局分散,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淮南市布局“点多、线长、面广”。淮南市多数企业沿着淮南铁路及淮河流域分布,形成了线状和带状的空间结构体系。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上,受煤矿区逐步扩展、矿井彼此分离以及主要工业企业分散布点等因素的影响,淮南市形成了典型的分散型城市布局,分成了南部、北部和西部三大片区。(2)区域经济二元结构明显,矿区型企业与周边地区融合度差。淮南市遵循的是“煤炭资源优势资源初级开发和重工业企业形成城镇的形成”这一发展模式。管理上,也是先有企业后有政府,而且企业的形成是国家在人、财、物上强力投入的产物,这种以国家“植入”的方式建成的“飞地”与“孤岛”与地方经济的协调性差、相关度较低,有的甚至是完全脱节。(3)其他问题。如基础性产业地位不牢固;支柱产业过于集中,调整缓慢;产业的外向程度低,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等都亟待解决。

煤炭产业调研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 经济发展方式 若干思考 问题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232-01

1 我国煤炭经济发展历程

1.1 煤炭经济发展历程

煤炭和石油是我国传统能源,为了实现煤炭供给的平衡,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煤炭行业进行了不断的调整,煤炭企业大致上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首先,粗放式发展阶段。粗放型和集约型都是经济增长的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通过数量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1978年到1997年是我国煤炭企业粗放式经济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煤炭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得以调动,煤炭供应趋向过剩。其次,1998年到2001年是煤炭行业艰难转变的阶段,省级地方政府加强了对煤炭企业的管理。再次,从2002年到现在是煤炭行业初步转变的阶段,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大,煤炭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煤炭市场的供给和调控能力得到提高,煤炭安全生产的形势好转,煤炭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能力增强。

1.2 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煤炭行业虽然经过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转变,但是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问题,煤炭行业经济效益增长仍然依靠煤炭价格提高和产量增长,煤炭产业循环经济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差。其次,政府对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持力度不够,很多国家政策很难落实到实处。再次,环境治理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

2 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2.1 我国煤炭市场逐渐饱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增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受到企业的重视,更多的节能材料和环保材料应用到各行各业中,煤炭的需求量大大减少。据估计,未来5年,我国国内煤炭消费总量会大幅度降低,这和我国煤炭供给能力的整体增强趋势是不符的,煤炭供给和煤炭需求呈现相反趋势,煤炭行业经济发展方式若不及时转变,煤炭会呈现大幅度的过剩。

2.2 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滑坡

首先,煤炭产品要素成本增加。近年来,企业职工薪资加大,人力资源成本是煤炭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成本的加大直接就导致了煤炭生产成本的加大。我国加大了对资源税的征收标准,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加重,企业的经济效益滑坡。其次,非煤产业经济效益的解决。近年来,非煤产业经济效益规模扩大,但是物流、机械、铝业和建材等非煤产业经济效益较差,煤炭企业的还贷压力较大。

2.3 煤炭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煤炭产量持续增加,这种增加主要是依靠生产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而不是依靠扩大经济规模、依赖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和经济结构调整来实现的,煤炭产业的技术进步非常缓慢,较大的人力资源成本也降低了生产企业的效率。煤炭企业应该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整合企业内部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发展核心技术,完善企业组织治理,提高生产人员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 关于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

3.1 煤炭产业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

随着各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十二五”必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时期,经济发展方式会出现实质性的转变。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这会对煤炭企业的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向平稳发展的转变,煤炭行业的领导和主管人员要达成共识,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性转变。首先,煤炭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对煤炭资源、开采技术、环境容量、市场需求和灾害防治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实现煤炭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其次,煤炭企业要树立集约发展的观念,依靠生产要素的合理构成来实现经济的增长,推动煤炭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煤炭企业要树立发展理念,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3.2 煤炭产业的战略性调整

煤炭和石油都是传统能源,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传统能源,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悖的,煤炭生产企业要推进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调整战略结构。首先,煤炭行业要加快现代化煤矿的建设,对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实行淘汰制,关闭不具开采条件和改造条件的小煤矿,提高大型煤矿的产能比重。其次,建立公平和开放的煤炭市场体制,依靠现代物流业来形成新的煤炭流通和储配体系,进一步完善煤炭价格机制。

3.3 推动现代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煤炭生产已经接近顶峰,煤炭产业演进方式转变,煤炭企业急需向现代产业发展。我国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政策措施,确定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我国煤炭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条件,实现煤炭经济的转型发展。政府要实现煤炭企业的主导,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的结合,促使煤炭行业的资源整合和重组。中央和地方要明确煤炭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激励力度和政策向导,加大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环境治理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力度,推动我国煤炭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发展循环经济。此外,政府还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增加产业投入,推动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进展。

3.4 提高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煤炭企业要转变依赖投资建设、整合小煤矿和兼并重组等外延发展的方式,重点的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遏制企业投资冲动,实现企业内部增长机制的建设。首先,企业要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利用,实现煤炭生产工业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提升煤炭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其次,煤炭企业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吸引并培养企业内部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内部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煤炭企业还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

4 结语

近年来,煤炭消费增长速度趋缓,煤炭供给呈现过剩趋势,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滑坡,非煤产业经济效益问题亟待解决。经济发展方式是在一定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阶段下,经济发展的实现方法、实现途径和实现模式。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粗放发展、艰难转变和初步转变三个阶段的发展,但是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煤炭消费增长速度呈现趋缓局势,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煤炭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进一步转变。

参考文献

[1]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2011年煤炭经济研究工作要点[J].煤炭经济研究,2011(1).

煤炭产业调研范文第3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很难改变;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继续保持增长,煤炭总量仍将保持适度增加;为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将逐渐显现,为煤炭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国际能源供需形势看,国际政治经济动荡,中东局势错综复杂,我国大规模进口油气资源仍面临诸多风险;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核电发展速度将适度放缓;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还受到技术、输送等条件制约;据有关权威机构分析预测,到2035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占50%以上。煤炭工业仍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必须看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国际碳减排的压力增大;煤炭粗放的生产和利用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强化;全国煤炭生产重心越来越向晋陕蒙宁等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集中,一些传统的煤炭调出省变为调入省,运输瓶颈制约短期内还难以有效缓解,全国煤炭供应保障的难度增加;煤炭安全绿色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亟待提高,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煤炭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还面临着许多风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要发展安全高效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研发示范,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按照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部署和构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保护好、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高度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度关注煤炭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煤炭经济发展质量

1.1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调整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实现煤炭工业由粗放发展方式向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在各主要产煤地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1)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全国煤矿数量由2001年的近3万处减少到2005年的2.48万处,“十一五”期间,通过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与小煤矿整治,累计关闭小煤矿近1.0万处,全国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到2011年的1.4万处左右,小煤矿产量由占全国总产量的45%下降到22%。(2)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目前,全国已建成年产120万t以上的大型煤矿661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8%;其中,建成年产量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现代化煤矿40处,产量占全国的17.3%;特别是在鄂尔多斯、宁东等煤炭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建成了以千万吨煤矿为生产主体的矿井群。(3)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28亿t,占全国总产量的87%;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为依托,以煤炭资源开发为龙头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我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稳步增强。(4)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发展壮大。通过推进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全国已培育形成了年煤炭产量超亿吨的企业集团7家,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5)以煤为主、多元产业格局初步建立。在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的基础上,多数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大力发展煤电、煤焦化、煤炭物流等相关产业,煤炭企业逐渐由传统的单一煤炭生产企业向以煤为主、产业融合、综合性的能源企业集团化方向发展。

1.2煤炭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突破点总结煤炭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充分考虑我国煤炭产业布局与资源开发特点,“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煤炭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力争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1)坚持分类指导,加强煤矿办矿标准体系建设。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开发条件差异性大以及中南、西南地区煤炭供应保障难度大的特点,决定了在较长时期内部分地区小煤矿仍将是区域煤炭供应保障的主体。坚持分类指导就是要对中小煤矿集中生产地区,提高办矿标准,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生产,提高煤矿安全保障程度和稳定生产能力,努力维护区域煤炭供需平衡。(2)大力推进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在资源条件较好的矿区,要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与中小煤矿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提高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3)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为依托,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实施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煤电、煤化工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大型综合性能源企业集团。(4)积极推进煤炭物流产业化发展。支持发展第三方煤炭物流。推动煤炭物流企业改革重组,实现综合化、一体化、规模化发展。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参与铁路、港口、储配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物流企业。

2高度关注煤炭科技创新,努力提升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10多年来,煤炭工业坚持科技兴煤战略,煤炭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在关键技术攻关、新技术开发、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全行业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14个,大中型煤炭企业多数建立了省、市级技术中心,建6立了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攻克了一批制约煤机装备制造的难题,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推进了煤炭科技进步,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大幅提高,有力推动了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0年,全国大中型煤炭企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9.2%。以三维地震技术为基础的高精度煤田地质勘探取得突破;年产600万t煤矿工作面综采成套装备研制取得成功,年产千万吨综采成套装备井下工业性试验进展顺利,煤矿机械国产化水平大幅提高;煤炭洗选、清洁转化与低碳利用技术与装备研发取得新进展;褐煤干燥与提质技术研发进入示范阶段,煤炭气化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年产100万t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煤炭间接液化实现工艺示范,世界上最大的年产60万t煤制烯烃项目建成投产,煤制天然气技术及产业化理论已趋于成熟。以煤矿瓦斯防治为主的灾害防治技术体系逐步建立,煤矿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救援技术和装备研发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必须看到,煤炭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关键技术攻关和大型装备制造能力亟待提高;煤炭资源开发与消费强度还将不断加大,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的诸多科学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煤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率低,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为此,新时期,煤炭科技要继续推进科技兴煤战略,加快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煤炭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要充分发挥专业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类科研机构的力量,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新机制,提高煤炭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煤炭科技服务与技术咨询平台的作用,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推进煤炭科技资源与实际需求的有效衔接。要组织开展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煤炭高效转化等基础理论研究,推动资源精细勘探和煤矿井下超前探测、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煤矿绿色开采、高效辅助运输、安全避险与应急救援、大型煤炭加工转化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力争在基础理论、重大科技攻关、大型装备和关键部件研发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高度关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努力提高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原煤入洗能力,推进煤矸石、矿井水、煤矿瓦斯利用,加大煤层气地面抽采与利用,推行煤矿工作面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推进洗煤水闭路循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全国已有11家煤炭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矿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煤矸石、煤泥和洗中煤综合利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600万kW,利用低热值资源1.3亿t;全国煤层气抽采115亿m3,利用量53亿m3。其中,井下瓦斯抽采92亿m3,利用量35亿m3;地面煤层气产量23亿m3,利用量18亿m3。矿井水利用率达到59%,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40%。为进一步推进煤炭工业节约发展和清洁发展,应加大以下工作力度。(1)提高煤炭资源精细化勘探程度,查清资源状况,为优化矿井设计、提高资源回收率奠定基础。(2)树立煤炭科学产能理念,根据矿区生态环境容量,实行煤炭产能总量控制措施,保障合理需求。(3)加大原煤入选(洗)比重,鼓励原煤全部入选(洗),实现精煤外运,中煤、煤泥与煤矸石综合利用,促进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发展。(4)加大力度推进煤炭绿色开采示范工程建设,支持煤矿工作面采用充填、保水等开采方法,减缓地表下沉,维护矿区地下水径流场。(5)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土地复垦投入,恢复矿区生态环境。(6)推进煤与煤层气(瓦斯)共采,加大煤层气抽采与煤矿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攻关,完善政策措施,做好地面煤层气抽采与煤矿生产的衔接工作。濮洪九:新时期煤炭工业健康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煤炭产业调研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转型;煤炭;经济增长;山西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6日

一、引言

煤炭能源是我国能源体系的支柱,是我国相对能够自给自足且较为廉价的能源。我国煤炭地位的提升主要来自于需求的拉动,2002~2012年是我国煤炭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自2012年以来整个煤炭行业处于低迷状态。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煤炭行业自身生命周期发展规律的综合影响下,煤炭需求大幅下滑、煤炭的价格也随之持续下降,致使煤炭行业面临寒潮冲击,煤炭库存屡创新高。自2009年中国从煤炭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以来,中国对国外煤矿的依赖度逐年提高,同时由于国内优质煤源较少,且附加于煤炭资源上的各项税费较多,国外煤炭具有质量与价格的双重优势,这就导致在国内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需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对煤炭的需求。国内学界建立了能源(Energy)-经济(Economic)-环境(Environment)(即“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框架,应用多种研究工具对“3E”系统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借鉴前人经验,在“3E”基础上提取出环境(Environment)-经济(Economic)-煤炭(Coal)(即“2E+C”系统协调发展)研究框架,以研究山西省煤炭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E+C”连锁反应:经济增长扩大煤炭消费,煤炭消费的扩张会使环境恶化进而制约经济的增长。

已有的研究煤炭能源经济的文章大都从煤炭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和煤炭资源转型角度出发去研究煤炭的可持续发展及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有的研究从提高煤炭高效清洁利用角度破解能源困局、践行能源革命,甚至有的研究提出解决当前煤炭资源问题的根本是要“去煤化”。倪维斗在“能源大讲堂”曾指出:到2050年,我国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用于发电的比例也将越来越大。盲目的“去库存”、急刹车会使目前的能源结构骤然失衡,因此强调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软着陆”的必然选择。而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是提高煤炭生产技术,只有在技术上有创新、有提高,才能实现高效清洁。

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发展与山西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经济增长与煤炭生产之间的长期双向因果关系和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促进煤炭消费。当前山西省正处于产业转型过渡时期,经济增长缓慢,在进口煤冲击和碳减排等发展约束前提下,社会对煤炭的需求是下降的。故煤炭行业寻求转型,实现高效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就是必须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逐渐过渡。如何在需求结构转换背景下提高煤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希望通过对需求结构转变背景下提高煤炭对经济贡献的研究缓解当下山西省经济发展缓慢问题,有效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煤炭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二、提出问题

2015年山西省全省GDP增速3.1%,而全国GDP同比增长6.9%,山西省GDP增速远低于国家GDP增长水平,显然,山西省煤炭在遭遇寒潮、陷入萧条之后,经济增长也随之严重落后。山西省经济下行、煤炭行业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供大于求,煤炭需求下降导致煤炭市场的供求失衡,煤炭供过于求使得煤炭价格下降,煤炭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以动力煤为例,从表1可以看出煤价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2015年12月355元/吨的煤价不足2011年煤价的一半,增长率为-58.7%。(表1)

2001年左右我国进入工业化初期,2010年我国服务业首次赶超工业比重,2012年我国煤炭价格开始出现下降,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处于低附加值的煤炭企业走向滑坡。但是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2014年中国煤炭消费占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中国煤炭消费量还是很大的,因此短时间内煤炭仍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消耗。

同时,从图1煤炭能源消耗量及趋势线可以得出,能源消耗总量逐年递增且大致呈线性递增,而煤炭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比重自2008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其中2011年有一个较小幅度的上升,但2012年之后直线下降。尽管煤炭消耗占比下降,但仍处于66%以上水平,这足以说明煤炭仍是中国能源消耗的主力军。因为我国各行各业的主要燃料能源仍然是煤炭,因此倘若按照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自2016年开始用3~5年时间使煤炭行业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较大程度压缩煤炭产能,中国涉及使用煤炭的各企业成本都会面临增加,当然也会进一步减缓经济增速。,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煤炭市场主要靠需求拉动,山西省煤炭市场活跃的关键原因是煤炭市场消费的增加,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该考虑如何在资源枯竭时期扭转乾坤?如何在需求和产业结构转换背景下提高煤炭对山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如何在煤炭需求疲软时期如何提高煤炭对经济的贡献率?

三、模型建及回归结果分析

(一)理论模型与数据处理

注:(1)这里煤炭就业人数由山西省采掘业就业人数代替;(2)山西省煤炭价格出厂指数用的是煤炭及炼焦工业出厂价格指数代替;(3)煤炭进口量1999~2009年使用海关进口主要商品数量,2010~2014年为进口主要货物数量;(4)煤炭生产加工技术高低用煤炭的投入产出总效率表示。

本文使用1999~2014年16年的数据作为样本,用Eviews6.0对数据进行普通最小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R2值为0.996,说明拟合的比较好;并且D.W.值≈2.24,说明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即无自相关,可以对以上数据进行回归检验。X2、X3、X4的P值较大,说明山西省煤炭产量、价格、就业人数对山西省GDP影响不显著。全国煤炭能源消耗、全国煤炭进口数量和山西煤炭投入产出总效率对山西省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六个影响因素中,山西省煤炭投入产出总效率对山西省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显著,这里煤炭处理技术越高,其投入产出总效率越高,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越明显。虽然全国煤炭的消耗对山西省经济起推动作用,煤炭的产量对山西省经济也起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可持续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这使得煤炭过多的产量在山西省成了抑制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此外,煤炭的价格在山西省经济发展上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自产煤炭价格越高,其竞争力越弱,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小。尽管价格对经济增长起作用,但这里的结果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考虑了煤炭的进口,由于进口数量的增加使得山西省煤炭并不能高价销售,因此造成产能过剩的现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绘制出山西省煤炭各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四、基本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需求和产业Y构转换背景,以1999~2014年山西省煤炭和经济增长为例对山西省煤炭对经济增长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煤炭生产加工技术高低对山西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要提高山西省煤炭资源对山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是核心,“去产能”兼并重组是重点。山西省煤炭发展靠的是需求,在需求疲软期继续增加煤炭的生产并非明智的选择,应国家号召煤炭产业也应实施供给侧改革。而煤炭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单纯的“去产能、去库存”,而是要从实质出发,对效率低、能耗大的亏损小企业进行兼并重组。2015年很多煤炭公司由于业绩低都在亏损边缘,这正是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的大好时机;通过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整合煤炭市场,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提高煤炭企业的效率。但是,上述分析也提到了,虽然现在煤炭需求较先前有所下降,但煤炭仍是我国能源消费的首要选择,因此“去库存、去产能”只是短期决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山西省经济增长缓慢的问题。

(二)新理念、新动能、新空间、新福祉和新方式。要在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转换的背景下提高煤炭对山西省经济的推动贡献作用,就必须在煤炭经济注入“新理念、新动能、新空间、新福祉和新方式”以达到煤炭能源的转型。而要想成功完成煤炭能源的转型,煤炭企业必需注入新思想,加强企业创新,最主要的是技术创新,从上面回归结果很明显可知煤炭的高技术对经济增长是起推动作用的,因此山西省要成功完成煤炭转型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包括洗选煤技术的创新和生产低碳高效煤的创新。此外,还应该同时提高煤炭能源加工创新,通过煤炭能源加工的创新来提高自产煤炭的质量,降低自产煤炭的成本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通过公司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及销售渠道的创新,在不同方面扩大国内对煤炭及高附加值产品的有效需求。

(三)延伸煤炭产业链,生产高附加值的低碳环保产品。经济增长沿产业链发展,产业链越长,说明资源利用率水平越高。延伸煤炭产业链,一方面可以提高煤炭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煤炭利用率。产业链的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高附加值的表现,煤炭作为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是山西省的宝贵资源,但山西省不能仅依赖低级的煤炭开采作为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而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并且通过技术的升级和产业的优化以使煤炭资源达到最大化利用。

(四)政府和政策制度的支持。任何改革和转型都离不开政府和中央支持,虽然在政策上已经有很多关于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件,但具体如何实施以及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很少。当下是煤炭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山西省经济改革和产业升级的转型时期,但是针对煤炭的政策大多是如何减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煤炭行业是沉重的打击。尽管有关于如何提高煤炭利用与清洁能源等相关政策支持,但在沉重打击后并没有对煤炭行业在化解过剩产能和技术改革方面给予资金支持,这使得山西省面临转型和资金缺乏的双重打击。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在需求和结构转换背景下加大对煤炭企业的政策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吴青龙,王云,郭丕斌.空间距离演变视角的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J].经济问题,2016.3.

[2]李莉.我国典型煤炭经济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山西省为例[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煤炭产业调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态文明;煤炭产业;转型发展;措施;山西省

山西省作为能源大省,长期将煤炭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使山西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现有的以“煤炭经济”为主的传统经济模式加以转变,要逐渐向低能源低消耗方向转变,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驾齐驱,实现山西煤炭产业转型良性发展。

一、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1、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1)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山西省依靠煤炭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然而大部分煤矿并没有将煤炭资源加工转化而主要是以销售原煤为主。煤炭资源有限,所以要摆脱过去依靠煤炭产业生产的旧思路、旧方法,转变传统的以煤炭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要通过掌握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势及未来发展前景来实现煤炭产业的逐步转型发展。

(2)高能源消耗的产业结构。煤炭属于高能耗的产业,因此在发展煤炭产业过程中会使生态环境遭到更严重的破坏,不利于山西省经济的健康稳定成长,因此要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步伐。

2、山西资源环境现状

(1)省内煤炭资源开采量大。山西具有丰厚的煤炭资源,其通过大量开采开发煤炭来发展经济,而没有将煤炭资源进行加工转化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资源浪费严重。山西煤炭产业从最初的开采方式一直到最终的加工都是对煤炭资源进行了初加工,导致煤炭资源的大量浪费。许多小型煤炭企业对煤炭大量开采,直接进行销售,没有对其进行深加工,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通过调查最终得出山西煤炭产业集中化程度低、设备落后,利用率低,从而造成煤炭资源在很大程度上的浪费。

(3)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山西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时期,一直以粗放型的工业模式发展经济,由于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采,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煤炭的开采过程中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对地下水资源以及地表河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当前,山西省领域内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态势呈现上升的趋向。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模式是需要山西省长期坚持的方向。

二、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能源利用率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艰难

为了加快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虽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之前山西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第二、三产业比重严重失调,未来的经济形式不容乐观。与此同时,煤炭行业监管力度不够,许多中小型企业为了追求利益随意开采,小企业主们的设备简易、资金匮乏使得煤炭能源的利用率低,同时投入产出不相配比。能源利用率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将会阻碍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地顺利实施。

2、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较少

山西经济主要依靠煤炭矿产资源,但是在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较少,导致山西经济排名处在全国经济的末端。政府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没有培养出大量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导致人才的流失,进而影响了山西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进程。

三、推进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有效措施

1、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的转变

推动山西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其实质就是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要并驾齐驱。如果想要协调山西经济发展速度与生态环境问题的矛盾,就要在转型的过程中,促进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创新新的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1)调整产业结构。山西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把煤炭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工业,忽视了现代服务业,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在坚固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高新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的引进,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做好引导工作,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山西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力度。

(2)促进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是改进其自身结构的缺点,使各生产要素完美结合,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在转型中要始终坚定贯彻生态文明方针,结合山西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山西煤炭产业转型的道路,进而加快产业转型,从而使山西煤炭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构建绿色能源基地

(1)提升高科技创新水平。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具体措施:一是科技创新。山西省必须突破原有陈旧的发展模式,在技术方面进行科学创新。二是人才培养。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三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西方的工业化早于我国很多年,基本已经完成了由污染到治理的过程,所以说西方的很多治理经验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以此来弥补自身发展的缺陷。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要加大资源的反复利用,既能加大资源的利用率,又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煤炭通过提炼加工,或者对使用后的煤渣通过废弃物再利用开发其他产品。不断提高生产技术,达到清洁生产,慢慢降低污染物的排出,提高环境保护质量,进而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要求。山西省一直以来作为传统的能源大省,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但是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我们不能单单只是一味的开采利用,要以煤炭为基础,延长煤炭产业链。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坚定地走转型之路不动摇,想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定选择。山西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以生态文明为引导,大力发展持续健康的经济。

3、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塑造山西煤炭产业新面貌

在煤炭产业发展中要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发展是为了让人们受益,享受更好的生活。要把煤炭生产工人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提高人文关怀。要提高煤炭工人的生活质量以及改善生产工人的工作环境,以有利于构建山西和谐发展新格局。所以,我们要以生态文明为发展方向,这样做的优势是可以改变山西煤炭产业的面貌,有效的促M山西煤炭产业向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纯清.转型发展为主线,为实现山西经济跨越发展而努力[N].山西日报,2010.7.

[2] 于法稳,胡剑锋.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 焦有梅.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推进山西可持续发展[J].中国信息报,2010.

[4]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J].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11.

[5] 黔南都匀.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J].贵州日报,2015.11.

[6] 马红霞.低碳经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