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改进作风研讨发言材料

改进作风研讨发言材料

改进作风研讨发言材料

改进作风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第1篇

一、精心组织意见征求,切实查找突出问题

为了进一步引深我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查找影响财政部门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使财政党员干部更好地为民理财,促进科学发展,我们专门制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意见。通过窗口发放、深入单位、首问服务台等多种形式,发放征求意见表40余份,从依法理财、办事效率、为群众服务、应对金融危机等十个方面征求服务对象意见,收集意见56条,对我局党员干部的依法理财、党风作风等关系科学发展方面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民主生活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对于征求意见表评议的结果,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将其作为分析检查报告的基本依据。

二、加强指导材料撰写,努力确保“两稿”质量

民主生活会发言稿和大讲述稿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两个重要材料,为了确保材料质量,我们从加强材料指导和把关入手,采取三项措施,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和大讲述会打好基础。

一是专门召开指导会。一把手亲自参加,股级干部全部参加,聘请专人对民主生活会和大讲述稿进行指导,从文章结构、基本思路、问题归纳详细予以讲解,使全体同志对“两稿”的写法有了深入的认识,更好的写出质量高的发言材料。

二是严把材料关口。为了开好民主生活会和大讲述会,我们从准备工作入手,严格把好材料关口,做大两不过关。对于思路不清,查找问题不深不予通过,要求进行修改;对于内容应付了事,措施不切实际的不予通过;有力落实了“四不上会”要求。

三是反复进行修改。对于不过关的材料,要求进行反复修改,直到形成高质量的发言材料。先后对10余份发言稿进行了集中修改,理清了文章结构,提炼了好的观点,使质量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两种形式,开好民主生活会

一是通过分组讨论,确保覆盖全局。按照局班子成员分工,分成四组召开民主生活会。由分管领导主持,相关股室全体人员参加,无论是股长还是科员,都要求做到畅所欲言,从思想、方法、作风等方面查找自身不足。副局长*同志在小组民主生活会上,要求本着交流工作思想认识,互相协作,取长补短的原则,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综合股股长*对于办事程序繁杂的问题,从思想认识的角度谈到:“自己以前也曾感到有些程序过于多,但是没有从思想上进一步认识,不够重视,满于现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自己深刻认识到思想认识的差距。今后的工作中,要多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站在提升行政效能的高度,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方法,力求人民群众满意。”预算股科员*同志在分组民主生活会上,结合自身工作情况,从工作作风上剖析道:“以前总认为热情服务、踏实工作就是作风优良,在学习调研中,对于群众反映的财政资金事后监督不足问题,自己才发现仅仅在局里热情服务还不够,还要对于拨出的资金多跟踪、多督查、多问效。”分组讨论时同志们还就工作创新,与时俱进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在如何破解难题,立足岗位做出贡献,促进财政事业科学发展上形成了新共识。

二是通过集中讨论,实现思想统一。全局性的集中讨论由局长*同志主持。他首先从自身实际出发,站在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的高度,要求全体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为*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在他的带动下,班子成员纷纷就各自情况积极进行发言。大家不仅畅谈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认识和体会,而且对工作的问题不避重就轻,客观真实地交流了经验做法。分管局长还就分组民主生活会的情况进行了交流讨论。最后,*局长要求学习实践领导组办公室要做好会议记录,搜集好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好的心得体会和发言要做好整理,扎扎实实总结好这次民主生活会,为下一步的分析检查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改进作风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服装材料学;形象化;启发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70-03 一、引言

服装材料学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服装表演与设计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服装专业学生从事服装设计、服装新产品开发、服装材料艺术设计、服装市场策划、服装评论等工作的基础理论,具有学科知识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该课程教学是现代化服装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1]。

服装材料学主要讲述服装材料的组成要素、构成方式、类别及其风格和性能特征以及材料在服装造型、成衣工艺、消费市场等领域的应用知识,具有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内容更新快的特点,且现在各大纺织院校对该课程的课时安排均较少,因此授课内容与课堂讲授时数常常产生较大矛盾,如再加之教学方式单一,极易使学生产生课程深奥枯燥、单调乏味之感,进而丧失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服装专业学生主动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更好掌握课程内容,挖掘学生在服装设计开发方面的潜能,满足当前服装人才市场发展需求,近年来我院对服装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如下一些方面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

二、优化筛选知识点,突出教学重心

尽管服装材料学的内容繁杂,涉及知识面广,但其重点大致可分为二大部分,一是服装材料的基本组成及其结构性能,二是面料的外观风格和服用性能。这两部分内容相互间既具有一定独立性,更具有内在联系。服装材料的特性是由纤维、纱线、织物组织结构和后处理这四个方面决定的,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拿出近一半的课时就纤维的基本性能、纱线形态、织物组织结构以及后整理工艺进行重点讲解,并且在讲解过程中应时时注意突出该部分知识与面料外观风格和服用性能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服用性能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纤维的性能,因此在介绍纤维材料时,应着重介绍各种纤维的力学性能和热学、吸湿性能,以及造成这种性能差异的原因,即纤维结构的不同,同时举例说明对服装面料风格与服用性能造成的影响。又如,在讲述织物密度时,让学生比较夏、冬季节服装的不同织物密度以及和透气性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到服装材料的选择是和它的主要性能相对应的。在这部分内容中也涉及到不少物理和数学公式及其推导,作为艺术类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在不影响到面料成品性能的定性解释情况下,除了最基本的概念与公式外,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有选择的介绍。

对于服装专业的学生而言,服装材料学的教学目的应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服装材料知识,恰当地进行面辅料的选择和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抓住选择面料时必须考虑的两大主要方面,即面料外观风格和面料服用性能,围绕着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例如,应重点介绍服装外观风格的基本概念、评定及影响服装外观风格和舒适性的主要因素,使学生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能够恰当的进行面辅料的选择和搭配。

服装材料学课程看似内容繁杂,但教学重点明确,且大部分知识具有内在联系,因此,授课教师只要做到围绕教学目的,优化筛选知识点,突出教学重心,讲授主次分明,就能使学生抓住重点,减少直至消除对本门课程内容繁杂的偏见。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注重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服装材料学涉及知识多、内容更新快、理论性和实践性强,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只能使学生更易感觉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抓不住重点,进而失去学习动力。因此,除了在授课内容上要做到优化筛选知识点、突出教学重点外,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如下几方面对本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1.加强形象化教学。服装材料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实物性均较强的课程,其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仅靠语言文字的讲述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课程中一个主要内容是有关服装材料用纤维、纱线、织物的结构与性能特征,并列举了众多实例,包括从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到涤锦腈等各种合成纤维以及功能纤维、高性能纤维,品种繁多的花式纱线,各具风格特点的服装用织物,对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如果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叙述上,则极易使学生产生单调枯燥感,且相互容易混淆、记忆不深,但如能采用形象化教学模式,给学生展示实物样品或图片,并通过语言文字加以概括和总结,不仅能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有较系统的理性认识,而且通过亲眼观察、亲手触摸、相互对比,使学生的认识更形象、生动、具体,记忆更加深刻,通过“实物感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也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授课老师平时就要注重相关素材的收集、整理和归类工作,并且由于服装材料的更新速度快,素材收集将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另外,对于课程中具有一定理论深度或比较抽象的知识,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课件演示的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如成纤、成纱基本原理与过程、织物的染整及后整理、皮革的加工过程等,教学过程形象直观,可使复杂、抽象的信息简单化、形象化和生动化,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感性认识。

2.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讨论式教学。启发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特别是服装材料学课程面对的主要是服装和艺术专业的学生,且课程本身内容较繁杂,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启发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学生在亲自参与中集中精力,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最终释疑、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服装材料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如在讲解纱线对织物外观和性能的影响时,可启发学生从纱线的结构、组成、性能等不同方面对织物外观和织物舒适性、耐用性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讨论和说明;又如在讲授服装面辅料章节时,安排学生在给定环境条件和要求下进行面辅料的选择和搭配,画出时装效果图,并根据所学纤维、纱线、织物相关知识,说明选择的依据及搭配理由,并由学生进行评价,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说明。

在启发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授课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注意引导和控制好时间、把握好程度,不能喧嚣吵嚷而流于形式,也不能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而大多数学生回避或敷衍了事。教师应着重抓好课堂的动态考核,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避免简单的对错评判,应让学生充分地争论,通过辩而明理,尽最大可能以多元思维方式引出多元思维结论[2]。

3.开展市场调研和网络检索。作为服装材料用的纤维、纱线、织物的品种、规格繁多,且随着市场需求、科技进步等在不断推陈出新,教材内容常常滞后于现实发展,对于服装材料学课程来说,这一现象尤为突出,这是由服装材料学课程的特点决定的,这就要求授课老师一方面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知识、课件的更新,素材的收集,同时在教学上采用较灵活的教学模式,如开展市场调研、网络查新和检索等,以适应本课程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教学经验,在进行市场调研和网络查新时,最好将一个班的同学自行组合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3~4人为佳,以小组的形式到商场、超市、面料市场进行调查、素材收集,了解和探讨不同式样风格、不同使用场合、品牌服装对服装材料的选择、搭配,以及人们在选择服装时对材料的重视程度、服装材料对服装款式的表达效果等。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进行相关内容的检索和查新,如在讲授新型服装材料章节时,可以让学生以新型服装材料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等为内容进行调研检索。无论是市场调研还是网络检索,最后都应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以总结报告、调研论文或者多媒体课件形式在全班讲解交流,并由老师做出点评。

在服装材料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开展市场调研和网络检索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服装材料的最新产品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有效促进课堂与市场、理论与实践、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满足当前服装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

四、改革成绩评定方式,注重学生能力考核和评价

成绩考核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检验,而且对教学过程又起到反馈性的指导作用,它的内容与形式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向[3]。服装材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传统的以笔试闭卷为主的单一考核模式,不但无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针对传统考核存在的弊病,并结合服装材料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提出课程总评成绩的考核采取平时成绩与笔试成绩相结合,且各占比50%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是教师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和实验中的表现等的综合评价,除包括出勤成绩、作业成绩外,更重视对课堂讨论、调研、资料检索、总结综述、实验等方面的评价;对于笔试成绩,采用闭卷考核方式,在试卷内容上除了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定义的记忆和理解外,更应注重体现对知识纵深关联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逐步打破学生只要根据老师上课的重点或老师点划的考试重点进行死记硬背就能容易获得高分的现象,另外,试卷要做到难宜控制适度,分值比例合理、重点突出。服装材料学课程采用这种多方位的综合性评定成绩的方式,既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参与性,主动开展探索和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结语

服装材料学是服装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现代化服装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该课程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内容更新快。作为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优化筛选知识点,突出教学重心,构建与学科发展、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及时更新授课素材和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逐步建立起更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对服装材料学课程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能扎实掌握服装材料学的相关知识,又具有一定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当前服装人才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东生.服装材料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J].纺织教育,2006,(3):61-62.

[2]姚桂珍,钱旻.服装材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9):254-255.

[3]孙斌,王允.关于服装材料学教学的改革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09,(5):119-121.

改进作风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第3篇

一、计划要求

1、个人自学。全体党员干部要联系岗位工作实际和个人思想实际,边学习边思考,每个专题要形成个人学习成果,以心得体会方式记录。2、科室讨论。各科室围绕专题,安排专门时间开展集中讨论,每名成员都要围绕专题进行发言,并在讨论基础上形成支部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报活动专班。3、中心组学习交流。中心组成员要在自学和调研基础上,事先准备发言提纲,交流时要紧紧围绕讨论的专题,紧密联系本人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注重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4、全体党员集中研讨。组织召开全体党员专题研讨会,开展集中交流。并邀请工作对象、服务对象、基层群众代表参加。分局讨论形成的成果,要在专题研讨会上作交流。

二、检查情况

好的方面:一是组织严密。各科室及时召开科务会,传达学习4号文件及计划要求。在工作之余,专门安排时间组织科室讨论,针对业务科室实际工作情况,对照专题认真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明确了工作规章制度。二是态度端正。在讨论活动中,每名党员干部都能思想重视,积极参与,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自我反省,查找差距,每个专题都撰写了个人学习体会。三是材料齐全。科室在组织讨论过程中,记录了详细的会议讨论记录,上报了科室讨论成果材料。大部分党员干部按照要求撰写了质量较高的心得体会。组织讨论较好的科室:办公室、法规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检查,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党员的认识不到位。个别党员参与活动的自觉性不强,参加讨论态度不端正,具体表现在笔记记录随意、参与科室讨论发言有走过场的现象。二是成果材料和心得体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内容篇幅较短、不结合工作实际、不按照专题讨论,有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成果材料质量不高。三是讨论内容落实不全。有的科室和个人没有按照计划要求,而是选择其中内容组织了讨论,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落实完学习讨论内容。

三、下步工作要求

1、继续完成“6个专题”讨论内容。未完成六个专题讨论的科室和个人按照要求继续完成讨论内容,成果材料收集整理好上报活动专班。

改进作风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第4篇

一、勇敢尝试期

面对社会的多元化和新一轮课改对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我和几位老师从2002年下期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尝试。

当时,我对研究性学习还不太了解,在实施过程中不顾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研究课题盲目求大。记得,我实施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就是“苏轼研究”,这样的研究课题对大学中文系本科生都有可能偏大,何况是阅读面窄、不能上网的农村学生呢?结果是学生研究来研究去,无从下手,兴趣全无。

我冷静地反思,清醒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必须从最有可能实现的课题下手。我从课本中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入手,在分析到课文中苏轼很想建功立业但又不免流露出“一樽还酹江月”的消极情绪时,我适时提出研究课题“研究苏轼‘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然后,我又补充了关于苏轼生平和创作等一些材料,而且,还带学生到多媒体机房,告诉他们如何通过电脑搜索材料。学生觉得容易下手,积极性空前高涨,我又趁机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发言中,有的学生结合苏轼的儒佛道思想分析,有的结合苏轼的生平分析,有的结合苏轼的创作分析,有的甚至联系到怎样做人。应该说,尽管这次课题依然偏离了农村学生的接受现实,而且材料也主要由我提供,但结合当时农村教学现状,应该说我还是勇敢走出了尝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为进一步摸索研究性学习夯实了基础。

二、阵痛摸索期

2003年以后,多媒体逐渐在农村教学中应用,我校也建造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学生也能比较熟练地操作电脑,搜索资料。在这研究性学习发展的大好契机下,我开始认真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我发现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的活力。于是,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我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但我忽视了农村教学的具体环境。

如我在对《勾践灭吴》一文展开的研究性学习中,我本意是让学生结合《勾践灭吴》没被教材选入的部分,让学生在准确地掌握文言语法后,分析刻画人物手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我放任学生发言,又忽视了农村学生对文言语法知之甚少、文言积累不够的现状,导致学生讨论偏离课题,甚至出现了“不能贪财色”“消灭贪官”“要得人心”这样的言论,整个课堂顿时失去控制,一节课下来毫无所获。这次课题研究又给了我教训:在农村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还要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校正和督促。

应该说,经过这段研究性学习的阵痛摸索期,我在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展示等方面吸取了许多教训。但是,我一直坚信:只要我们农村教师能正视这些误区,正确认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一定能走出误区,迎来研究性学习地蓬勃发展。

三、蓬勃发展期

2006年下半期,我校积极改善教学条件,让多媒体走进了教室。学校也经常请专家来讲学,给我们农村教师带来了最新的教研教改信息,全校掀起了一股研究性学习的热潮。

在这样的契机下,迎来了我校市级示范性学校的评审验收,我有幸代表学校上一堂研究性学习课,我上的研究课题是《时势造英雄――谈社会环境对李白、杜甫诗歌的影响》。我直接在学生多媒体机房上这堂课,我将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分析李白的社会环境对他的诗歌的影响;第二组分析杜甫的社会环境对他的诗歌的影响;第三组对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分组完毕后,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头查找资料,我则穿插其间,适时指导、点拨、督促,组织他们进行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对有特殊困难的同学或小组进行个别辅导。最后,每个小组写好课题报告,并且确定发言人,发言内容包括研究的方法、途径、成果以及研究的困难和收获。当时,学生积极性十分高涨,人人争相发言,他们得出的结论也让我惊喜不已:有的学生谈到了盛唐的繁荣开放熏陶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有的学生又说即使在盛唐,李白的很多诗中还是流露出未能建功立业的遗憾,这说明社会环境并不能决定性地影响诗风;有的学生谈到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是因为他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同时也与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有关;有的学生又试想如果杜甫生活在盛唐,他的作品是否还是现实主义风格;有的学生甚至大胆想象如果李白和杜甫互换时代,他们也许都不会青史留名。一时间,学生热烈地参与讨论,我只是站在旁边,适时地引导和启发他们,所有早已准备好的结论都无须多言,学生已经替我作出了完美的总结。

改进作风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文报刊阅读》课 能力 素质 转变

教育部2004年1月下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读懂国内外英语报刊这一评估要素,界定了对阅读英文报刊水平的标准和层次要求。据有关数据表明(最好有数据证明),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在三年级开设了《英美报刊阅读》这门课程。由此可见,《英美报刊阅读》这门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然而,由于该门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新开课程,于教师而言,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就从介绍《英文报刊阅读》课程内容入手,探析该门课程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什么是英文报刊阅读课程

“英文报刊选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当代英语报刊文章的指导性课程,也是建立在扩大英语语言的应用和研究基础上的应用型课程。它通过对西方文化、科技、社会、历史、宗教、风俗传统等背景知识的介绍,通过对这些领域中的一些相对专业词汇及用法的介绍,指导学生提高相对专业性英语文章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比较系统地掌握阅读英文报刊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的各类报刊知识运用到日常的语言实践活动中。

二、学习英文报刊阅读课程的意义

英语报刊阅读在英语学习的意义是由英文报刊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英文报刊为英语教学提供大量真实地道的信息资源从各方面各层次促进了学习者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从而使阅读成为掌握现代英语最为实用的途径之一。

1.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动机是积极学习的源泉和原动力,兴趣是间接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5%~6%的学生在课外能去读英语课外读物。而语言作为载体和工具的功能也只有在学习者利用它去获得信息的时候才能真正体验出其价值。学习者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最具成就感,乐于通过阅读去获得他们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而报刊作为一种时事英语,迎和现代生活节奏,突出阅读话题,在学习真实和生活真实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兴趣时,就能集中注意力,情绪高涨,充分发挥学习潜能。随着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明显提高,阅读不同题材的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现在大多数的英语报刊内容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是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准确了解当今社会的好途径;特别是选择了那些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文章,如足球、体育、电影明星等,学生愿意花时间阅读,弄懂他们感兴趣的题材内容。

2.扩充词汇量,拓展学生文化知识面

词汇量是提高英语学习的瓶顼因素,而词汇量不是整天泡在单词堆里就可以提高的。阅读是扩大和巩固词汇容量的最好方法,通过阅读英语报刊上提供的更多的英语背景知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学生可以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好英语。而这些都是英语学习的非语言制约因素。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英语报刊对培养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意义显著。报刊文章的各种内容语言新颖有趣,词语丰富易懂并且实用。通过阅读英语报刊广泛接触到英语表达的各种文体风格和英语的最新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文章的基本结构、信息表达及语篇模式等语义衔接手段的意识,可以有效地掌握各种阅读技巧(根据词根、词缀和上下文猜测词义,略读、跳读和分辨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等)和逐渐提高理解能力(对词、句、段落和篇章的理解和分析推断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英语报刊可以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让他们感觉有话题可写;可以极大地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词汇运用的准确性,学生可以充分借鉴报刊中同类题材的词汇和句型;还有助于学习各种文体的篇章结构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如何阐明段落主题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衔接和转换技巧,养成英语逻辑思维习惯。大量阅读英语报刊,熟悉并掌握地道英语表达方法还能避免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由于母语干扰、文化差异等因素造成的语法和语用等错误。英语报刊的特色与优势给英语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习者只要认真学习,仔细揣摩英语报刊的词语、句式、语言表达、篇章段落组织方式和逻辑结构并加以体会和不断的实践练习,假以时日,一定能逐渐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5.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报刊、杂志内容包罗万象,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环保、人口、科学技术等各种可议性很强的话题都有所涉及,为学习者认识和了解外国社会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信息来源;且提供了各种社会场景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范例,其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都是语言交际的鲜活材料,大量的语言信息和专业知识信息为交流和语言输出做了充分的准备。实践证明,阅读大量的英文报刊可以有效地延伸和补充学生的语言学习,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培养语感,克服无法真正身处英语环境的不足,摆脱英语交流中无话可说的困境,真正培养和提高灵活运用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6.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其他综合素质

英语报刊中蕴含着大量有关国家社会、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资料,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差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英语报刊时可以认识、了解这些差异性,从不同的话题和价值观差异中体验异国文化,培养文化意识,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报刊杂志蕴含大量的信息,从丰富的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对所阅读的信息加以准确理解,科学分析并归纳。信息的提炼过程就是抽象思维,综合概括的过程。通过分析层次,解析篇章结构,写段落大意,概述文章内容等训练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纷繁复杂的英语报刊杂志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展现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西方报刊都声称自己严格遵循新闻客观、公正的原则,但作为传播西方文化的主要媒质和手段,由于不同的政治背景、偏见和倾向,其必然渗透了西方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形态。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作者的遣词用句,篇幅处理中辨析出作者隐藏的观点和态度倾向。经常阅读英语报刊,可以了解不同的政治观点和立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别能力,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多视角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养成既获取信息又辨析观点的习惯,而不是被动接受报刊编辑和记者的观点,从而使英语报刊真正为我所用。报刊所报道的内容及话题贴近实际的现代生活,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适合讨论的议题,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面对变化万千的世界,学生可以从报刊上了解到新动态,新发明,新观念当然也有许多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凸现出来的新问题,在讨论和思索过程中,学生们一方面不仅可以了解文中的见解和看法,还能引发出自己更为新颖独特,更加科学的看法,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发表见解能力,开拓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如何深化英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

1.传统教学目的的转移

《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报刊选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报刊和杂志的能力。通过熟悉英美报刊、杂志的文章的一般特点,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篇章布局、语言技巧及文体修辞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报刊教学大都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的,采取的也大多是传统的语篇知识型阅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全面能力发展的要求。端木义万教授在“第五届高校英语报刊研讨会”上指出:“英语报刊具有内容新颖、语言现代、资料丰富和语言丰富的特点。我国高校英语报刊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门课的潜在素质和教育价值,提升英语报刊的教学价值。”所以英语报刊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提高阅读技能,还应根据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思维能力、提出见解能力及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闻素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以实现成功的、和谐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目的的转移对教学方法和模式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延伸和扩展了英语报刊教学的功能。

2.教学内容的转变

目前,国内大学的英美报刊课教材内容主要分时事新闻、专题报导、专业内容三类。各类教材各具特点:以时事新闻为线,以硬新闻(hard news也称为纯新闻,主要指涉及严肃话题或事件的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教材能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通过独立阅读及时了解所发生的状况,但使用周期短;以专题内容为线,以软新闻(soft news则不涉及严肃话题事件的新闻)为主要内容分的教材题材广泛,趣味性强,但缺乏时效性且学生需要查阅背景资料,学习见效慢;以专业方向为线,学术文章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往往与新闻和报纸脱节,专业性强,内容晦涩难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报刊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资料;遵循新旧材料、时事新闻和专题报导相结合并兼顾专业需要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学单元既应包括以专题为线的专题报导;软硬新闻结合的介绍专题的历史、背景、最新动向及前景;针对课文中的词汇、语法、文化知识及对课文的理解做出的解释;还应包括选自与课文相关的来自报刊网络的软新闻或专题报导评论等补充阅读。另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更换恰当的教学材料,并适时地补充新的信息,以丰富教学资源使其更加符合教学的新要求。

3.教学理念的改变

英语报刊课教学从其特点来说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并非被动接受重视灌输,而是主动创建知识结构,即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外界信息并在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消化、整理、改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过去,由于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够充裕,任务重,英美报刊课教学极易被教师当作精读课或泛读课来上。课堂上,教师往往从词汇的释义、句子的理解、层次结构的解析到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写作特色、语言风格特点等都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采取满堂“灌”和唱“独角戏”的方式,教师成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令学生完全陷在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中,并无形中让学生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是英语报刊选读课的指导思想,该思想的贯彻具体体现在通过各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兴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教学自主参与程度。这一思想与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倡的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是一致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彻底地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自身积极参与、实践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其知识索取、知识运用和知识创造的综合协调发展。

4.教学形式的转变

基于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应摆脱过去的以“讲授”和“介绍”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无论是课程设计、教材内容、还是课堂组织、课后作业均要考虑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实践。笔者认为,教学应采取“课内互动参与+课外积极实践”的模式,总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上,除做必须的难点讲解和介绍必要的背景语境外,教师应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学:

(1)提问――抛出一些知识型或思维启迪型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索取信息能力、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2)讨论――报刊课的小组讨论注重以意义为中心,讨论题目与现实实际活动有密切关系。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协同沟通,观点交流修正与补充,促进语言交际的好形式。

(3)演讲汇报和辩论――学生汇报讲演给学生提出了一个真实的任务,无论是对文章观点的辨析,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还是复述、转述或者表演读到的内容,都给了学生一个完整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辩论通常是由教师布置一些与现实世界实际联系紧密的题目,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既有双方主辩手的发言又有双方组员的自由发言,活动紧张而有序。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系统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课外学习应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确实可行的实施读、说、写三个方面的训练。课堂外,教师通过布置多种形式的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指导学生将语言实践延伸到课外。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计划在课后阅读除教材以外的材料,查阅有关资料,按老师要求写出读报笔记或读书报告并由老师定期作指导性讲评;定期组织课外专题讨论;可以亲手编辑小型英文报,举办时事报告等活动;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搜集相关的新闻材料和报纸上的具体新闻信息。这些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学习活动,学生很感兴趣,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探究知识的动力。

5.教学手段的转变

英语报刊阅读教学要求教学信息量大,内容新,且内容展示具典型性和系统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网络的普及,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外语学习提供了空前优越的条件,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大大丰富且优化了外语教学的内容,使其更具时代性和高效性。在当前教育技术环境下,多种媒体由于其具备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使用其作为教学的辅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媒体课件建立报刊英语学习库能使学生以更多形式和更高效率输入英语语言素材,改善学生英语语言输入的途径和效果,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完成英语语言输出的过程。报刊英语和多媒体的优化组合所展示的动态的视角,立体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造性,也有利于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发挥其主导作用,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环节,突出互动,提高教学效益。因此,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作为一种新兴现代科技教学手段,不仅是未来报刊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

四、深化英文报刊选读课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因素

提高英文报刊阅读课教学的质量,推动该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综合考虑教师、教学材料、技术支持手段等方面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直接关系着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深入的程度。

1.教师

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英文报刊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其教学改革的核心。报刊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扎实的语言功底,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丰富而广博的英语学科理论,较高的业务工作能力和科研工作水平,并能娴熟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才能有效把握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的目的。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1)专业业务素质水平。报刊语言体现着语言发展流行的最新趋势,内容包罗万象。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学习本专业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积累大量最新最鲜活的教学材料,并能驾轻就熟地用最时尚的语言来展示教学,才能激起学生最大程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科研工作能力。科研工作是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经验是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对象是最有研究价值的科研对象。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探索,研究并总结其特点,逐渐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提高了其科研能力;而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又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优化教学效果。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结合,有效地推动了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入。

(3)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到英语教学的各门学科中,作为专业的英语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还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会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先进和强大的功能,为教学提供便捷和优质的服务,促进教学效果。

2.教学材料

以往,我们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因此,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排除有争议的问题,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因此,教材就是要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如今,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这种转向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英文报刊选读课所选择的教学材料早已不止于教科书这种单一的形式了,报纸、杂志、网络资源等触手可及,我们在使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材料时必须发挥文字、音像、网络的综合作用才能满足教学的新要求。

3.技术支持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从硬件设施的完备、软件技术的开发,到多媒体应用和计算机网络化,这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也给英语教师带来极大的方便。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有:多媒体及网络、语言实验室、广播、电视、录像、幻灯片等。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视频和音频结合、互动、实时等多种感知的优势,教师将它运用于教学中,能使课堂变得形象生动,使教学更富有直观性,教学过程更加活泼有趣,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而且还能增加课堂容量,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结束语

英文报刊本身所具备的综合性、实用性、时事性和创新性等诸多特点,决定了阅读英语报刊对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意义举足轻重。所以,高校校园内开设英文报刊选读课程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增进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延伸和拓展英语报刊教学的价值应该受到更多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使其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端木义万.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3]于志明.论高职英语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新西部,2008,(14):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