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改进报告

改进报告范文精选

改进报告

改进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行财务报告预测财务局限性

一、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由资产负债表、收益表(或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构成的现行财务报告三表体系,虽能基本满足使用者对企业真实、公允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现行财务报告将报告重心放在硬性资产上,而对一些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以及有关企业无形资产的信息则不能准确反映,从而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预测的需要。由于在财务报告中无法得到这些重要信息,投资者不得不转而寻求其他信息渠道,从而增加了信息搜寻成本和信息风险,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联机实时报告系统(OLRT)和企业的网络化,为财务报告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了便利条件。但这一便利条件并没有被利用,会计依旧是个封闭的系统。

此外,由于现行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事项必须以货币计量为基础,因而使一些非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如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软资产(如知识产权、职工智力等)无法在财务报告体系中得到充分揭示。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劳动者付出的主要是智力劳动,在产品或劳务的价值构成中,知识含量占相当大的比重,知识资本已成为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风险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披露的要求

在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用户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市场经济下,信息用户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同时,用户对信息的质量要求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现代企业经营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如参与其他行业经营而导致的风险、所从事行业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市场风险以及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选用不同金融工具所形成的交易风险。财务报告应当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充分披露这些风险信息。但按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指标内涵及其计量原则,是无法充分揭示企业面临的末来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信息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普遍采用,企业经营中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现行财务报告由于受传统会计理论的制约,既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的机会与风险及其以未来期间合约履行为立足点的特性,也不能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等问题。

二、对现行财务报告进行改进的原则

(一)充分提示(披露)原则

现行财务报告应扩大揭示范围,力求做到充分提示。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定量信息、确定性信息和企业整体信息,而且要尽可能地多披露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不确定信息和企业分部信息,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并据此作出正确决策。

首先,应重视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动,如不对这些信息加以披露,就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决策方面发生失误。

其次,应注重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仍把信息披露重点放在实物资产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实物性资产价值量的大小与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在减弱。在现行财务报告制度下,投资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不管金额有多大,一律作为当期费用,这样处理使人力资产价值被大大低估,而费用则大幅度提高,从而引起财务报告数据的失真。因此,应把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问题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

再次,要重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揭示。披露这部分资产价值的信息及其未来获利能力的信息,将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价。在知识经济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财务报告应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无形资产的财务信息,突出无形资产的重要性。

最后,要对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非财务信息一般包括:(1)企业经营业绩信息,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与服务等;(2)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评价;(3)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4)背景信息,包括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企业发展目标等;(5)企业消耗自然资源的情况。对这些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将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

(二)实时报告原则

现行财务报告是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按年、月进行编制的。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者是有用的,据此他们可以大致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年甚至以后几年的财务状况。但在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经营活动不确定性增强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企业将有可能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情况对财务信息进行实时计量。因此,应在保留现行定期报告模式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随时产生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使企业外部人员适时得到企业动态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三)前瞻预测原则

在坚持真实揭示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应增加有关企业未来经济活动所面临机遇和风险的前瞻性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1)前瞻性信息,即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管理部门的计划等;(2)背景信息,即有关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以及企业发展目标等信息。

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用文字或数据在报表附注、招股说明书等处加以说明。三、改进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构想

(一)编制社会责任报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企业经营成功与否,不仅有赖于其财务状况的优劣和盈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投资者在关注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的同时,还应重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有很多好处。一是在货币资本的支配力逐渐减弱,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贡献比例日趋增长的今天,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二是货币资本的支配者公布企业对社会的贡献额以及贡献额的分配情况,将有利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三是公布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额及其分配状况,对协调劳资双方、各种资本供应者、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化解利益分配中的矛盾,有积极的作用。四是了解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将有利于国家科学地制订宏观决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披露的要求和内容也不相同。但有关社会责任最主要的方面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公益事业、职工就业和培训、职工劳动保护和休养、资源环境的保护以及城市的改造和开发等。

我国企业在实务中可以通过其他财务报告或以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对外披露。增值表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完善的社会责任报告方式,我国应抓紧研究增值表编制方法,出台相关准则,尽早将增值表纳入我国财务报告体系之中。

(二)编制预测

财务报告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都急需了解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状况,要求得到有关企业未来的预测信息,尤其是财务预测信息。根据前瞻预测原则,管理当局应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作出预测。但投资者仅根据现行财务报表中的历史信息已不足以预测企业的未来,也不可能简单地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去推论企业的未来。同时,由于报表使用者在自身的经验、技术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存在不足,致使其无法对企业的未来情况作出合理的预计。

在现实中,财务预测信息即使不公开,也会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播,为少数投资者利用,并可能由于误传而误导使用者。因此,企业有必要按照规范的要求披露财务预测信息。目前,我国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中公布盈利预测信息。虽然这些预测信息缺乏可靠的保证,但它毕竟能克服历史信息的不足,增强用户决策与评价的相关性,所以理应成为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预测信息的提供也应当注意成本与效益,并加强规范和监督,提高其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一般可采用上年、本年和下年三栏结构来编制预测资产负债表、预测损益表和预测现金流量表,来披露有关的预测信息。

从披露的内容上讲,最佳的披露形式是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但实际中编制准确、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难度很大,可行性差。许多国家也仅是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每股收益的预测数据。笔者认为,编制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不但在技术上存在困难,更重要的是没有使用价值。因为不同的人从自身利益角度去考察同一家公司,必然会因其对收益和风险的态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既然如此,企业就没有必要编制全面的预测财务报告,只是应在表外尽可能详细地披露与预测企业未来价值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企业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信息,为财务报告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价值趋势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

(三)编制全面收益报告

全面收益是指某一主体在报告期间内,除与业主之间的交易(股东投资、股利分配)外,由于一些原因所导致的权益(净资产)的增减变动。全面收益应分为已确认且已实现的净收益和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其他利得及损失。现行财务报告中的收益是建立在币值不变假定基础之上的,在经济活动相对简单、币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该收益与全面收益差异不大,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也可作出较为正确的决策。但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商品市值变动更加频繁,那些因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未实现收益由于得不到确认,使得传统会计收益与企业真实的全面收益的差异日益扩大,现行收益表已无法真实反映企业本期间接全部收益。再者,将未实现增值弃之于收益计算之外,使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导致以后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与相关成本进行了错误的配比。因此,我国企业披露全面收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由于我国商品市值变化大,一些企业,特别是老企业持有资产的现实价值与会计账面资产价值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是一种预算损益,将它揭示出来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状况。二是披露全面收益可以有效遏制企业操纵利润或粉饰业绩的行为。将未确认的利得或损失通过诸如资产置换等方法转变为本期损益是最常见的操纵利润的方法,如果采用了全面收益报告,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更真实。

编制全面业绩报告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企业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一是扩充收益表,使其涵盖财务业绩的所有项目。其做法是将收益表分为三段:首先是经营利润,区分列示持续经营项目和临时性经营项目的收益;其次是例外事项,包括处置固定资产的收益或损失、与重置或重建有关的成本支出及变卖、处置经营项目的收益或损失等三项;最后是列示非常项目,即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以外的非正常和偶然性的事项。二是单独编制全面收益表,将其作为传统收益表的补充。三是与权益变动表合并,共同报告全面收益的各项组成部分。

(四)编制分部报告

分部报告是通过将企业所有附属机构的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按地区、行业和产品类别等分解归类,向各种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集团不同分部的财务信息,使信息使用者及时了解各行业、各地区分部的具体情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1年的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信息分部报告》,就要求上市公司提供行业及地域的分部信息,并已于1997年正式出台了《分部报告》会计准则。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披露分部信息也作出了有关规定,要求上市公司按行业、地域分类,提供前后两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的信息。财政部在其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中,也要求将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作为公司对外提供的四个附表之一。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披露的分部信息仍然较少,分部划分也不够明确,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改进报告范文第2篇

摘要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部门及其附属机构向国家权力机关、决策机构、资源提供者、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有用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在其披露内容上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改进。关键词政府财务报告问题改进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部门及其附属机构向国家权力机关、决策机构、资源提供者、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有用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从内容上来说,政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必须全面、真实、可靠、透明,能够充分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使政府财务报告既能够为国家权力机关、政府决策机构宏观决策服务,又能够为政府管理服务,同时还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需求。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都在不断地丰富、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而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从其披露内容上来看不仅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差甚远,而且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改进。一、我国现行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三大报体系组成。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附表等报表组成;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和报表说明书等报表组成。这一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是在1998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开始实施的,与当时的形势是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组织,这样一套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我认为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没有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承担的债务情况反映政府所承担的债务情况的财务报告主要是资产负债表。目前,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一级政府承担的债务情况的项目主要有三个:“借入款”项目反映的是按法定程序由中央政府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数额举借的国内和国外债务,以及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国务院特别规定举借的债务;“与上级往来”项目反映的是在预算执行期间本级财政对上级财政形成的债务;“暂存款”项目反映的是在预算执行期间财政对预算单位形成的债务。这样看来,目前政府财务报告披露的政府债务范围过窄,没有披露政府的隐性债务。长期以来,我国着重强调政府财务报告是为政府的预算管理服务的,因而一些与政府的预算收支没有直接关系的重要债务信息被忽视或遗漏,如政府欠发工资、社会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承担的各种借款、国债的未来还本信息负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等,因为它们都不涉及当前的预算支出,对于这些情况,不仅社会公众难以进行监督,财政部门也缺乏准确的了解。(二)没有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的核算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教育等事业单位会计都不进行成本核算,对内不计算成本,对外也不报告成本,因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不能帮助使用者评判政府的运营成本,特别是有关的服务成本,如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目前就众说纷纭,社会公众很难从政府财务报告中得到权威的评判信息。除了没有如实地反映政府的运营成本外,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也没有如实地反映政府的投入产出情况,不能准确地反映政府的运营绩效和受托责任,如政府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这一重要的信息并没有一个完整披露,这和当前我国强调的公共绩效管理理念有较大的差距,不利于公共绩效管理的开展与政府受托责任的强化。(三)不能如实地提供国库现金管理方面的信息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目前,这一改革在全国已基本完成。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后,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活动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导致国库现金大大增加,但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既没有提供现金流量表,国库对外也没有公布“国库现金日报表”及“国库现金月报表”,这就没有如实地披露政府国库现金管理方面的信息,如国库现金的流入、流出及结存情况,政府对国库现金余额采取了何种运营方式,取得了怎样的运营绩效,制定了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机制等,社会公众知之甚少。(四)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不科学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有关报表的项目设置不科学的内容很多,这里笔者重点谈谈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问题。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按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一会计等式设计资产负债表,其结构为左边为资产部类,包括资产和支出两大类项目,右边为负债部类,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三大类项目,因而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上,既设置了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又增加了收入和支出两类项目,这样的项目设置显然不科学。从国外政府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我国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其项目设置均不涉及收入和支出两类项目,因此,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在项目设置上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没有与我国企业会计接轨,同时还与收入支出表中的项目造成毫无意义的重复。(五)没有包含审计报告,降低了政府财务报告的可信度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信息不很透明,预算如何编制、如何执行,财政资金如何使用,产生了什么效益,社会公众对这些不十分了解,尽管每年三月份财政部部长代表政府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国家预决算草案的报告向社会公布,但报告过于笼统,缺乏必要的审计监督,不仅社会公众看不懂,专业人士也不一定明白。另外,某些政府部门长期大量违规使用资金,国家审计署近几年每年都审计出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违规资金,如2005年审计署审计长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4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时,披露了中央部门违规资金高达90亿元。对社会公众而言,不包含审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二、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改进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同其他各国政府财务报告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的债务我国政府的债务目前主要包括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的债务,国债的未来还本付息负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社会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等。这些债务有些已按收付实现制的确认条件,在会计上得到确认,并已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如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的债务,而更多的隐性债务在会计上没有得到确认,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也没有予以披露,如国债的未来还本付息负担,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等。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市场经济国家能够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也应改进对政府债务信息的披露,对于符合权责发生制基础下负债的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的政府债务,财政总预算会计应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项目予以披露;对于不符合具体的负债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无法量化的政府隐性债务,应在政府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以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二)增加政府运营表、资本性支出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报表从2000年以来,我国逐步开展了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工作,但目前的绩效考评主要是为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是为预算管理服务的,如在预算管理中引入了绩效预算的思想,对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但目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明显示滞后于财政绩效管理改革,不能真实地提供政府的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这方面的信息,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借鉴外国的经验,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政府运营表、资本性支出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报表,将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转变为顺应公共绩效管理潮流的,以披露国家预算执行信息为重点,并能全面地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的综合性财务报告。(三)增加现金流量表目前,我国学术界正在进行预算会计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在政府财务报告中是否增加现金流量表意见不一。但笔者认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应增加现金流量表,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在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国库现金的流入、流出数量及余额大大增加了,为了加强对国库现金的监督管理,政府财务报告必须全面、真实地披露国库现金流入、流出信息及政府对国库现金余额的运营信息。第二,随着我国政府履行的受托责任越来越广泛,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年度的现金流量情况是他们进行分析评价和作出各种决策必不可少的信息,特别是今后我国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度变为权责发生制后,这方面的信息更为重要。(四)资产负债的项目列示资产负债表应是反映政府某一时点静态财务状况的报表,而我国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的资产负债表都列示了收入和支出项目,这就说明现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会计期间动态财务状况的报表,因此,有必要删去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支出项目,改为按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设计新的资产负债表,仅列示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建议在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中,在资产类项目下增加列示政府投资资产、对内贷款、对外贷款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资产;在负债类项目下不增加列示国内债务、国外债务、借入转贷资金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承担的债务;在净资产类项目下增加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贷款基金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资资产。(五)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审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必须接受客观、公正的审计,只有在此基础上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才具有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政府行政当局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社会公众、立法机构等使用政府财务报告,由于使用政府财务报告的立场与提供政府财务报告的立场不一致,政府行政当局提供的政府财务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会受到使用者的怀虑,这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或其他社会审计机构以其公正、中立的身份通过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提供客观、公正的鉴证报告,使政府财务报告取信于使用者,以解除其受托责任。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审计报告,借以保证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参考文献:[1]丁鑫.我国现行政府财务报告的弊端及完善建议.财会通讯.2006年第10期.[2]林华.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3]王庆成.建立全面的政府和单位财务报告制度.事业财会.2004年第5期.[4]河南省财政厅《.非企业会计改革问题》.项目组.对政府会计改革的意见.预算管理与会计.2006年第9期.[5]李建发,路军伟.对政府会计改革两个问题的看法.预算管理与会计.2006年第1期.[6]求知.我国财政债务核算及披露问题研究.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年第11期.[7]天津市财政局《.政府会计改革研究》课题组.政府财务报告研究.预算管理与会计.2006年第8期.

改进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政府财务报告问题改进

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部门及其附属机构向国家权力机关、决策机构、资源提供者、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有用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从内容上来说,政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必须全面、真实、可靠、透明,能够充分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使政府财务报告既能够为国家权力机关、政府决策机构宏观决策服务,又能够为政府管理服务,同时还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需求。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都在不断地丰富、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而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从其披露内容上来看不仅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差甚远,而且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改进。

一、我国现行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三大报体系组成。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附表等报表组成;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和报表说明书等报表组成。这一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是在1998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开始实施的,与当时的形势是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组织,这样一套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我认为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承担的债务情况

反映政府所承担的债务情况的财务报告主要是资产负债表。

目前,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一级政府承担的债务情况的项目主要有三个:“借入款”项目反映的是按法定程序由中央政府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数额举借的国内和国外债务,以及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国务院特别规定举借的债务;“与上级往来”项目反映的是在预算执行期间本级财政对上级财政形成的债务;“暂存款”项目反映的是在预算执行期间财政对预算单位形成的债务。这样看来,目前政府财务报告披露的政府债务范围过窄,没有披露政府的隐性债务。长期以来,我国着重强调政府财务报告是为政府的预算管理服务的,因而一些与政府的预算收支没有直接关系的重要债务信息被忽视或遗漏,如政府欠发工资、社会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承担的各种借款、国债的未来还本信息负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等,因为它们都不涉及当前的预算支出,对于这些情况,不仅社会公众难以进行监督,财政部门也缺乏准确的了解。

(二)没有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的核算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教育等事业单位会计都不进行成本核算,对内不计算成本,对外也不报告成本,因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不能帮助使用者评判政府的运营成本,特别是有关的服务成本,如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目前就众说纷纭,社会公众很难从政府财务报告中得到权威的评判信息。除了没有如实地反映政府的运营成本外,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也没有如实地反映政府的投入产出情况,不能准确地反映政府的运营绩效和受托责任,如政府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这一重要的信息并没有一个完整披露,这和当前我国强调的公共绩效管理理念有较大的差距,不利于公共绩效管理的开展与政府受托责任的强化。

(三)不能如实地提供国库现金管理方面的信息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目前,这一改革在全国已基本完成。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后,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活动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导致国库现金大大增加,但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既没有提供现金流量表,国库对外也没有公布“国库现金日报表”及“国库现金月报表”,这就没有如实地披露政府国库现金管理方面的信息,如国库现金的流入、流出及结存情况,政府对国库现金余额采取了何种运营方式,取得了怎样的运营绩效,制定了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机制等,社会公众知之甚少。

(四)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不科学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有关报表的项目设置不科学的内容很多,这里笔者重点谈谈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问题。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按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一会计等式设计资产负债表,其结构为左边为资产部类,包括资产和支出两大类项目,右边为负债部类,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三大类项目,因而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上,既设置了

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又增加了收入和支出两类项目,这样的项目设置显然不科学。从国外政府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我国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其项目设置均不涉及收入和支出两类项目,因此,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在项目设置上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没有与我国企业会计接轨,同时还与收入支出表中的项目造成毫无意义的重复。

(五)没有包含审计报告,降低了政府财务报告的可信度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信息不很透明,预算如何编制、如何执行,财政资金如何使用,产生了什么效益,社会公众对这些不十分了解,尽管每年三月份财政部部长代表政府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国家预决算草案的报告向社会公布,但报告过于笼统,缺乏必要的审计监督,不仅社会公众看不懂,专业人士也不一定明白。另外,某些政府部门长期大量违规使用资金,国家审计署近几年每年都审计出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违规资金,如2005年审计署审计长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4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时,披露了中央部门违规资金高达90亿元。对社会公众而言,不包含审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

二、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改进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同其他各国政府财务报告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的债务

我国政府的债务目前主要包括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的债务,国债的未来还本付息负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社会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等。这些债务有些已按收付实现制的确认条件,在会计上得到确认,并已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如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的债务,而更多的隐性债务在会计上没有得到确认,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也没有予以披露,如国债的未来还本付息负担,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等。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市场经济国家能够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也应改进对政府债务信息的披露,对于符合权责发生制基础下负债的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的政府债务,财政总预算会计应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项目予以披露;对于不符合具体的负债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无法量化

的政府隐性债务,应在政府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以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

(二)增加政府运营表、资本性支出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报表

从2000年以来,我国逐步开展了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工作,但目前的绩效考评主要是为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是为预算管理服务的,如在预算管理中引入了绩效预算的思想,对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但目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明显示滞后于财政绩效管理改革,不能真实地提供政府的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这方面的信息,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借鉴外国的经验,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政府运营表、资本性支出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报表,将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转变为顺应公共绩效管理潮流的,以披露国家预算执行信息为重点,并能全面地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的综合性财务报告。

(三)增加现金流量表

目前,我国学术界正在进行预算会计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在政府财务报告中是否增加现金流量表意见不一。但笔者认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应增加现金流量表,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在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国库现金的流入、流出数量及余额大大增加了,为了加强对国库现金的监督管理,政府财务报告必须全面、真实地披露国库现金流入、流出信息及政府对国库现金余额的运营信息。

第二,随着我国政府履行的受托责任越来越广泛,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年度的现金流量情况是他们进行分析评价和作出各种决策必不可少的信息,特别是今后我国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度变为权责发生制后,这方面的信息更为重要。

(四)资产负债的项目列示

资产负债表应是反映政府某一时点静态财务状况的报表,而我国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的资产负债表都列示了收入和支出项目,这就说明现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会计期间动态财务状况的报表,因此,有必要删去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支出项目,改为按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设计新的资产负债表,仅列示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建议在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中,在资产类项目下增加列示政府投资资产、对内贷款、对外贷款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资产;在负债类项目下不增加列示国内债务、国外债务、借入转贷资金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承担的债务;在净资产类项目下增加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贷款基金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

拥有的资资产。

改进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报告;改进;策略

一、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分析与评价

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其间经历了几百年的演进过程。三表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高科技和知识化的发展,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会计界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强烈批评。批评的焦点是企业的财务报告没有跟上时代快速变革的步伐,没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比如现行财务报表只关注过去不重视未来,主要提供货币信息,非货币信息无法在表内予以反映,而财务报告赖以存在的基础或根本目标是决策有用性,即为当前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用户制定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一旦广大信息用户对财务报告的作用失去信心,或者他们在决策的过程中无法通过报表分析获得令人满意的信息,那么与日俱增的不满情绪无疑将会不断削弱会计的重要地位。当务之急是找出问题的症结,再采取措施予以改正,下面从几方面加以分析。

1确认与计量。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都是以某一主体过去的交易事项为基础,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予确认。然而,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发展,像期货、期权之类的衍生金融工具过去却没有任何实际交易事项可言,一项合约的签订仅仅预示着将来或能发生的一系列财务变动,如保证金户头上账户资金随着市价波动而不停变动,以及对冲、履约、交割等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收益等。其次,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仅把重点放在存货、厂房、机器设备等实物性资产上,极少关注商誉、知识产权、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而在当今新时代,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正是这些传统会计报表上不曾露面的因素。因此,企业的市场价值已严重地偏离了权责发生制下的账面价值,高薪企业尤为突出。

2报告的及时性。即何时披露财务报告方为恰当的问题。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要计算会计主体的利润实现情况,从理论上讲,只有等到会计主体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结束时,才能通过费用的归集和比较得以准确地计算,但是此举实际上根本行不通,因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这是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是不间断进行的,他们希望随时得到决策所需信息,而基于会计分期假设而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具有滞后性。

3企业的概念。即会计计量的对象,一般一个企业便是一个会计主体,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当一些企业为了分散风险,抢占市场,在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经营迈出了很大的步伐,另一方面,在全球性的企业兼并浪潮之下,许多企业从物质资源的控制、技术力量的吸收以及竞争力的增强着眼,合并的对象往往是跨行业、跨地区或跨国界。因此,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大型企业集团在未来必将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在控股经营的情况下,母公司及其控制的子公司各为独立的会计主体;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则将母公司和子公司这独立的法律主体所组成的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将其各自的财务报表予以合并,以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各地区各行业往往相差悬殊,反映总括信息的合并财务报表就显得过于笼统模糊,无法有效揭示母公司及其联属公司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经营绩效、财务状况,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

4信息分配的渠道与中介。即应通过何种方式提供财务信息,历来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报告模式至今依然广为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二:(1)对外提供标准格式的财务报告,对企业而言比较经济;(2)用报告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的共同或类似的信息需求。但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上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别。

二、可行的策略

当社会进入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时代以后,世界将发生巨大变化,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最具价值和最重要的资源不再是物资资源,而是信息和技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会计的性质也进入了一个变革时代。由于现行的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因此对财务报告的改进势在必行。

1全面业绩报告。编制财务报告的首要重点是通过收益及其组成内容的计量提供关于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收益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一张收益表后存在着相当多的利益关系。

传统的会计收益主要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指本期已实现的收入与其相关成本、费用的差额,又称损益。可归纳为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基于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是一种交易的结果。这样如果企业的资源或状况已发生变化,如果没有相应的交易发生,往往无法加以确认。二是建立在会计分期的假设上。三是根据收入实现的原则确认收入,任何收入都必须是已实现的。四是按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费用。五是收益是收入和费用正确配比的结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而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对收益方面进行研究,蕴涵一定的哲学理论,即经济学收益,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经济学家费雪和希克斯所持的观点。费雪认为,经济学收益具有三方面涵义:得到心理满足的“精神”收益,获得服务的“真实”收益,收到现金的“货币”收益。希克斯提出的收益则是:一个人在期末与期初同等富裕的情况下,所可能消费的最高数额,而非可能支出的最高数额。从以上两种观点可以看出,经济学收益也强调资本保全。引入企业一样,资本得到保全后,才能计算收益,即在期末时点上比期初点上财富的增加。但上述两种观点有一定区别:前者认为收益就是消费,后者认为收益是消费加资本增值。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比较,总得来说有两点不同,其一,资本维护的概念不同,会计收益考虑货币量,强调名义资本保全;而经济学收益则强调实物资本保全。其二,资产计价不同,会计收益资产计价遵照历史成本原则,而经济学收益则更侧重于现在价值。

事实上,现代会计理论的收益概念也的确在朝着全面经济收益的方向发展,会计界逐渐注重经济收益的概念,试图形成一种新的会计收益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

以特定期间的增减来定义收益。但也存在问题:资产能否作为企业的全部财富,资产的确认和计价问题如何解决。

已实现和未实现的重构收益决定模式。侧重表达已实现和未实现收益,提供有用信息,更注重决策有用目标。

目前可能的暂行方法是:一方面在期末运用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等计量属性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加以调整,以反映市场变化的影响;同时在表外尽可能披露企业各项资产、负债等项目上所存在的风险和报酬因素,以使最终反映的会计收益贴近企业在过去期间“财富的净增长”。

改进报告范文第5篇

1.公允价值计量与全面收益。从SFASNO.130《报告全面收益》中列示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项目都是由于脱离历史成本计量而采用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现行价值计量形成的。而会计确认的过程至少有两个阶段:一是初始确认,即在项目取得或发生时将数据输入会计系统进行记录和报告;二是再确认,即对初始确认后的项目,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项目的初始确认与再确认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在初始确认时,采用现行价值与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得出的结果常常是相同的。历史成本代表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是经济业务发生时的现行价值,但初始计量后即成为历史价格;在再确认时,现行价值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初始计量之后,即使所持有的资产没有发生变化,但如果通货膨胀、技术更新、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使得资产的现行价值发生变化,并且如果这种变化符合会计确认的标准,那么,在报告期内就必须进行重新计量,结果也就必然产生未实现利得或损失。

2.净收益与全面收益。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30)《报告全面收益》对全面收益概念和净收益概念进行了区分。根据SFASNO.130,净收益与全面收益都是由收入、费用、利得、损失要素构成,但全面收益包括的范围比净收益要广,净收益被归为全面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

SFASNO.130列举了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予以确认的属于全面收益但不属于净收益的项目,如外币折算调整项目、可销售证券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等。SFASNO.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的颁布,又增加了新的全面收益项目:现金流量避险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包括对预期的以外币标价的交易进行避险的衍生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这些项目都是未实现的。因此,按照实现原则,它们都不能够包括在净收益中。为了便于区别,SFASNO.130将包括在全面收益之中但不列入净收益的项目,统称为“其他全面收益”。

3.资本保持概念与全面收益。所谓资本保持,是指只有在资本已得到维持或成本得以补偿之后,才能确认为收益。根据资本概念的不同,又分财务资本保持和实物资本保持。收益是扣除业主交易的影响后,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主要分歧在于期初与期末净资产采用何种标准来量度。FASB指出,贯彻实物资本保持概念,要求存货、厂房、设备及其他财产按照其现行成本计量,现行成本的变动应作为“资本保持调整数”,直接列入权益,不作为资本所得。而财务资本保持概念则不要求采用特定的计量属性,价格变动的影响包括在资本所得内。FASB所定义的全面收益是以财务资本保持概念为基础的。FASB认为,采用财务资本概念可以保证财务报表之间的相互勾稽。而且,FASB在论述计量单位时强调,除非通货膨胀率增大到偏差程度无可容忍时,否则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各种项目,将会继续使用名义货币单位计量。由此可见,全面收益一般是指名义货币的财务资本所得。企业从开始到结束整个期间内的全面收益就等于其现金流入与现金支出的差额。

由于全面收益确认了一部分尚未实现的收益,因此,有人批评说,按照全面收益分派股利和缴纳税金不能非常有效地保全企业的实物资本。但这并不能成为未实现收益而拒绝确认其为全面收益的理由。因为分派股利、缴纳税金以及保全实物资本基本上是属于财务决策的内容,而不是会计的职责。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首要任务是真实、全面、公允地报告企业当期各种交易、事项或情况的财务影响,以提供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而这正是全面收益的计量目标。要做到这一点,现行价值计量似乎比历史成本计量更具有优越性。

二、全面收益报告形式的选择

1.全面收益现行的报告形式。从英国、美国、新西兰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颁布的有关财务会计准则来看,对全面收益大致采用两种报告形式。

一种报告形式是两表法,即除传统收益表外,增加一张业绩表或在权益变动表内报告其他全面收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1992年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报告财务业绩》中,规定企业编制“全部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表”。全部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表与全面收益表两者格式基本相同,都是从传统收益表的净收益开始,增加除净收益以外的全面收益项目,包括固定资产重估价、外币报表换算差异、持有用于销售的长期证券的公允价值变动差异等,最后报告全面收益总额。IASC修正后的财务会计准则第1号也允许企业编制“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表”,或在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其他全面收益,但不要求报告全面收益合计总额。英国的全部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表、美国的全面收益表以及IASC的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表都被称为第二业绩表或第四报表。新西兰只允许采用权益变动表报告其他全面收益。另一种报告形式是一表法,即扩展损益表。美国FASB在SFASNO.130中也允许企业编制扩展损益表,即在损益表的净收益下,列示其他全面收益项目,最后报告全面收益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