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科学学科评估

管理科学学科评估

管理科学学科评估

管理科学学科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评估;评估体系;高等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7-0044-05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建设者的教育体系,高校则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实践者,是为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讲话时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管理出质量,科学、规范、务实、创新的高校管理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有力保证。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对高校管理进行了三个方面卓有成效的探索。一是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推动高校树立科学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以教学为中心,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评估,加强实践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是组织实施“211”和“985”工程,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三是积极推动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三项政策的实施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用明显。就首轮高校教学评估而言,其最大的作用在于促进了高教战线和全社会质量意识的觉醒,明确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学工作的方向,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强化了教学管理,确保了教学质量。正如某高校领导所言,评估使质量意识和抓质量工作至少提前五年,评估促进了我国高校由过去重视规模扩张向重视质量内涵发展转变,评估是质量战略的重要转折点。2011年,教育部正式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尽管教学评估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功不可没,但教学质量并非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部,教学尽管是高校重要的基础工作,但也只是高校工作的一部分。同时,评估也还存在标准过于单一,内容针对性不强,学校区分度较弱,评估主体及范围受限,外部参与度不高,评估体系欠缺等问题。因此,构建高校管理评估体系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一、构建科学发展的高校管理评估体系的依据

1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高校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观,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方法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时展需要的人,就要把促进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的知识素养、广博的思想内涵、成熟的实践能力、充沛的创造激情和高远的人生追求的时代新人作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人的任务要靠教师完成,没有一流的教师,很难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因此,要充分发挥和激发教师的自主性,积极挖掘教师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是知识的生产地、人才的孵化器和科技进步的发动机,同时还是探求真理者的聚集地。高校肩负着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科技创新的神圣使命,其发展并非暂时或一时的权宜之需。我国高等教育尽管已经迈入大众化时代,高校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别、多特色的多样化特征,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宗旨没有变,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责没有变,在多层次、多类别、多特色、多结构、多主体等多元化背景下加强对高校的管理,提高高教质量统筹兼顾就是最根本、最切实、最正确的方法。

2 高教质量的多维性奠定了高校管理评估体系化的基础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和动态的概念,它涉及一种教育模式所处的背景、机构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存在于一个系统、机构、项目或领域的特别的标准。显然,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层次性、发展性、情境化等理论品性和实践表征,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型或可以用数字进行表述的定量。因此,以往单一的教学评估不足以考量高教质量的全部内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的发展既要重视“硬实力”的建设,更要注重“软实力”的增强,尤其要把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基础、科学研究为关键、师资队伍为核心、管理服务为重点、人文素养为根本的高校内涵建设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坚持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独特性与综合性结合,特殊性与整体性结合。把与质量相关的多维因子进行系统综合形成检测高教质量的高校管理评估体系。

3 高校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化,质量的多元化催生了高校管理评估体系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多样性特征愈加明显,主要表现在:(1)办学主体多样化。高校改变了过去完全由国家、政府办学的单一模式,发展“一主多元”的办学模式。(2)办学形式多样化。(3)培养目标多样化。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4)教学内容多样化。不同学科、专业均有不一样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5)培养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必然带来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化,既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质量,也不能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质量标准来衡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质量。每所高校都应有各自的定位和性质,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不同的质量标准形成了不同的评估内容和评估形式。一所好的大学,一定是有特色的大学。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就没有社会影响力,更谈不上具有竞争优势。特色可以是办学理念特色,也可以是学科特色、科学研究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拥有和培养了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坚持的理念特色是实行最优的本科教育、最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当然,大学绝非只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专业训练场,更非单纯被“就业率”指挥的职业培训所,而是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塑造下一代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我们培养的学生即使拥有了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能拥有高尚的品格、远大的理想和端正的操守,我们的教育也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不成功的教育何言质量呢?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高等教育质量多元化的要求以及高校管理评估的复杂性,那种把单一教学评估作为检评高校管理和高教质量的做法是很不完善且存在着巨大缺陷的,为提高高教质量,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有必要构建一套差异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科学发展的高校管理评估体系。

二、构建科学发展的高校管理评估体系的意义

1 有利于实现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和提供创新的科研成果,就是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实践者就是高校,因此,高校管理责任重大,具体细化到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理论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能力方面还有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要做。做好这些纷繁复杂的工作,仅凭个人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及高校管理层的热情与努力是不够的,人的惰性与生俱来,“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尽管勤奋不堕者有之,但我们偌大的高等教育事业不能仅寄希望于少数有志之士,而是需要建立一种外在的管理机制来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完善与各项预期目标的实现,但这种机制又不能把高校自身的工作过程管得过多过死,这样会泯灭了高校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会束缚高校工作的手脚,制约高校的健康发展。既不能管得过死,又不能放任自流,那就只能从高等教育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出发,结合高校的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因需而异,建立一套科学发展的高校管理评估体系,以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2 有利于校正高校发展中出现的偏差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高校的办学条件逐步改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高校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掩饰地说,高校的科研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高校每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70%以上。尽管成绩显著,但困难和问题也不少。比如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德育工作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任务还相当艰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等等:高校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三乱”现象得以根治,新的“三怪”现象却有所抬头。一怪:灵魂缺失。有些高校忙于“圈地”、“盖楼”、“抢大师”,曲解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重视有形的“大地”、“大楼”、“大师”,轻视无形的办学理念和高校文化建设。二怪:教授不“授”。表现之一是现在有些高校急于出科研成果,不安排教授上课,进行单一科研。表现之二是有些高校的院士、教授、博导成了“明星院士”、“明星教授”,整天忙于社会事务与人情应酬,无心学术,也没有时间给自己的学生授课。三怪:弄虚作假。一是师生个体作假,如有的教师无心学术,抄袭他人成果;有些学生为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明码标价找“”帮忙。二是学校有组织的弄虚作假。如校方为应付上级检查,安排平时不讲课的老师在检查期间讲课,组织学生补做假试卷,补填假材料,补办假程序等等。某些高校的部分怪现象从侧面揭示了加强高校全面管理,提高高教质量和办学水平,建立高校管理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 积极促进高校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校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影响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力的强弱。总书记从国家战略意义的角度,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为高校管理指明了工作方向也是向高等教育工作者布置了艰巨任务。从人力资源角度看,高校的战略规划和目标是国家利益最根本、最现实、最直接的反映。因此,高校为谁培养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培养怎样的人才是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高校管理评估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就是对国家利益的最好维护与实现。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近些年来,学校找准教师教育特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定位,苦练内功,在学校管理中实施“三评”计划,即(1)开展以增强师生社会责任感为重点的办学思想、理念大评论,目的就是号召全校师生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突出围绕为谁办学,怎样办学,办成怎样的学,怎样办好学等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彰显师生员工的主人翁精神。(2)开展以突出教学、管理、服务为重点的“三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评选工作,目的是提升教学、育人、服务的水准,开展工作竞赛。(3)开展以推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为重点的“桂子山学者”评优活动,将学术成果多、科研能力强、专业水平高、思想政治素质好的教师特聘为“桂子山学者”,并成为学科带头人。通过评优、聘优、奖优、学优等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各项管理质量全面提升,呈现出毕业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学校的社会声誉高、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评价高、学校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成效高的新气象。科学发展的高校管理评估体系就是要帮助高校把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融入学校的规划、管理与发展的全过程。

4 对推进各类学校高质量管理起着示范作用

高等教育在教育大家庭中是高层次教育,高校好比是大家庭中的“大哥哥”、“大姐姐”,其行为和习惯很容易被“小弟弟”、“小妹妹”们接受并效仿。换言之,高校对其他各类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教育理论家梁启超先生在谈学风问题时曾说:“大学为全国最高之学府,大学学风足为全国学风之表率,是则鄙人所不能不以此责望于我大学生诸君,祈有以表率我全国之学风,而改善我全国之学风者也。”梁启超先生从学风的角度,指出了大学的表率作用。同样,今天的高校也可以把促进高校质量发展所取得的管理评估成功经验推广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或其他教育之中,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更好地为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教育管理评估体系及评价制度参考。

三、构建科学发展的高校管理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

1 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高校管理评估体系构建工作的始终

对高校管理的评估要树立科学评估的观点,要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评估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要全面真实,要把当前的发展与今后的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要把局部的发展和整体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把重点的发展与一般性的发展结合起来。增强评估科学性、准确性,减少主观性、随意性。

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评估主体特征

高校管理评估主要涉及高校的管理、科研、教学、服务、就业、校园文化等诸方面的内容。对各项内容的评估应充分考虑评估对象的主体特征,如科研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服务的主体是学校职工,管理的主体是专职行政人员和教师,校园文化的主体既包括师生又包括职工等等。根据不同的主体设计不同的目标及评估内容与方式,要寻找能够最佳实现和传达这种目标意图的评估指标,不可“一锅粥”或“一刀切”。

3 评估体系中应增加外部元素

对高校管理评估不只是教育部或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其有关联的上游和下游单位、组织或个人均可以作为外部元素参与进来。如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学生家长等等。同时要处理好相关成分结构的比例和组合关系,如直接相对人与间接相对人的组合,狭义相对人与广义相对人的组合,受益相对人与受损相对人的组合,现实相对人与潜在相对人的组合等。评估体系应做到在多样化和广泛性中体现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4 构建评估体系应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高校管理评估体系的构建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评价指标的确认、测评要素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采纳、评价范围的确定、评估过程的增减、评估人员的组合、评估结果的公布等等都应体现上述原则。评估的目的是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优、评建结合、奖优激劣。如果违背上述原则而暗箱操作,弄虚作假,“为了评估而评估”,大搞形式主义,那就失去了评估的真正意义。

5 评估体系的构建应步入法制轨道

为保证高校管理评估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有必要将高校管理评估体系构建纳入法制化轨道,以规范评估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者可究,减少评估工作的随意性、主观性、投机性;增强评估工作的稳定性、客观性、权威性、准确性。让高校管理评估工作在法制轨道上发挥更大作用。

四、结语

管理科学学科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估;B/S 结构;决策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51-03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政府为稳定和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引导高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建设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高校自主办学、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对高校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发展现状的一种最全面的检阅和综合会诊[1]。要做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高校必须建立长效、稳定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目前,河北经贸大学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多年来教学和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大多数教学成果资料的统计仍然停留在人工处理阶段,如教师的教改成果、学生的创新成果等分散于教师、学生个人手中,学校、学院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教学数据与教学成果管理系统,致使这些数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教学质量评估中统计数据不全、佐证材料不完整;同时教学评估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因此研究开发一个网络化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十分必要。本系统的设计目标是为各类教学质量评估提供实证性的决策依据与支持。

一、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方法与范围

2013年12月5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审核评估坚持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五项基本原则,实行目标导向、问题引导、事实判断的评估方法[2]。

评估范围主要包括学校的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以及学校自选特色等7个方面,24个二级指标,65个观测点[3-4]。

学校定位与目标包括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3个二级指标,下设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等 7个观测点。

师资队伍包括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投入、教师发展与服务4个二级指标,下设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情况等8个观测点。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课程资源、社会资源5个二级指标,下设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培养方案的制订执行与调整,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与选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共建教学资源情况等15个观测点。

培养过程包括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4个二级指标,下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等13个观测点。

学生发展包括招生及生源情况、学生指导与服务、学风与学习效果、就业与发展4个二级指标,下设学校总体生源状况,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等10个观测点。

质量保证包括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和质量改进4个二级指标,下设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等11个观测点。

评估范围涵盖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及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投入,教学经费、教学设施及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情况,教学改革及各教学环节的落实情况,招生就业情况,学生学习效果及学风建设情况,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等。

二、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本系统的设计目标是为各类教学质量评估提供实证性的决策依据与支持,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融入到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中,使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反馈等工作真正适合实际的工作业务流。为教师、辅导员以及各级教学管理人员、领导提供一个管理教师教学成果、学生竞赛获奖等教学信息的平台,从而高效统计各类教学运行数据,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与效率,使教学质量评估真正成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系统功能的设计

本系统可以为多层级的教学评估管理提供决策支持,针对教师、学生辅导员、教秘、系主任、学院领导等各类用户设置了不同的权限。系统分为教师基本信息管理、教师教学成果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学生成果管理、就业信息管理等模块。利用该平台可以完成教师基本信息统计,教师教学成果分析统计,学生成果分析统计,毕业信息及就业信息的统计分析等工作,能根据需要生成报表并打印。系统能够以PDF文件的方式保存相关的佐证材料,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系统功能分为以下五大模块。

1.教师基本信息管理。该模块完成教师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职称、学历和学位及获得时间、毕业院校等)的修改、添加、查询、导出、统计等功能,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教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情况,分析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从而实现对教师基本信息的高效管理,为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提供依据。

2.教师教学成果信息管理。教师教学成果包括教研项目、论文、学术交流、获奖、自编教材等,教师成果信息由教师本人录入到系统,包括相关的PDF文件,教学秘书审核,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成果与学术交流等情况进行查询和统计分析,导出需要的各种报表。学校领导可以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制定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相关政策措施。

3.学生信息管理。本模块完成在校生的基本信息以及毕业信息的管理。基本信息包括学号、姓名、入学年份、专业、班级、英语四六级成绩;毕业信息包括毕业时间、是否具备毕业资格、是否获得学位、是否签约、签约单位等。毕业信息由辅导员维护。相关人员可以统计各专业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就业率,从而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制订、执行与调整提供依据。

4.学生成果信息管理。本模块完成学生成果的管理,学生成果分为各种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科研立项、论文、作品。学生成果由学生所在班辅导员负责录入系统,并将相关的佐证材料以PDF文件格式上传到系统。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查询统计学生参与科研和获奖的整体状况等,根据导出的各种报表,相关管理部门可以评估学风建设的措施以及实施效果,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

5.就业信息管理。本模块实现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管理,就业信息包括就业时间、签约单位、联系电话、用人单位调查反馈、学生工作情况跟踪反馈等。本模块可以调查毕业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可以跟踪学生的职业发展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就业信息由就业办管理员负责维护,相关领导可以查询、统计,统计结果可以为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措施制定、学校的综合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二)数据库的设计

根据教学评估范围以及系统设计目标,本系统主要提供教学过程中的实证信息,由此设计出该系统的核心数据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ER图

本系统包括教研室、教师、论文、项目、奖项、会议/交流、学生评价、教学事故、辅导员、班级、学生、学生奖项、学生项目、学生就业14个实体,6个多对多联系,2个三元联系。基本涵盖了本科教学与学生培养中的信息。

三、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

(一)系统设计模式

本系统采用的B/S模式开发实现,开发平台为Visual Studio 2010 +SQL Server 2008,以C#为开发语言。为了使系统具有清晰的结构,更高的效率和容易维护、扩展,本系统采用多层软件体系架构设计模式[5],如图2所示。

图2 软件多层架构

数据库层(DB,DataBase): 数据库的物理实现。本系统使用SQL Server 2008 数据库管理系统,依据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转换为22个关系模型,创建22张数据表以及相关的存储过程、视图。

数据模型层(Model):即实体模型,包括各数据库表、视图的逻辑模型。是表示层与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传递数据信息的实体。本系统包含22个数据模型实体(Model),对应数据库层中的22张数据表。此外,增加了1个用户表,用以管理用户权限。

数据访问层(DAL,Data Access Layer):主要实现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包括实现创建数据库、创建数据表、打开关闭数据库连接的公共类,以及访问操作23张数据表的数据访问类。数据访问层与下层数据库交互,为上层业务逻辑层提供数据服务。

业务逻辑层(BLL,Business Logic Layer):主要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是对数据的业务逻辑处理。业务逻辑层是核心,应该根据系统功能设计的框架,将有关的功能(业务)定义出来。业务逻辑层与下层的数据访问层交互,并将结果返回到上层的表现层中。本系统的业务逻辑层包含23个类,完成相关的业务功能,例如用户身份验证,教学成果的登记、查询、统计以及其他核心业务逻辑等。

表现层(USL,User Show Layer):即网站的各个WEB页面,是用户与系统的接口。表现层与下层的业务逻辑层交互。本系统网站的设计开发,采用HTML+CSS+

JavaScript设计了5种不同角色的母版页,用C#编写后台代码,调用BLL层相关的业务逻辑,实现系统预期功能。

(二)功能实现

1.教师模块。教师登录系统后,可以修改个人信息,可以添加自己的教研项目、论文、会议、获奖、自编教材等教学成果信息,并且可以按年度统计分析这些信息,可以查看历年学生评教情况。

2.班主任模块。班主任登录系统后可以添加、修改、查询所带班的学生项目、获奖等成果信息等;添加带班学生的英语四六级成绩、毕业资格、学位资格;添加、统计分析带班学生的就业信息。

3.系主任模块。系主任登录系统后可以查询、统计本系(教研室)的师资结构;查询、统计分析本系(教研室)的论文、项目、获奖、交流进修以及教学评价信息;管理本专业开设课程,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情况。

4.教务管理人员模块。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用户进行管理,添加班主任、领导、教师、系主任等不同角色的用户;管理班级、专业、教研室等基础信息;审核师生的论文、项目、获奖等信息是否完整;统计分析师资结构;统计分析教师情况、教研项目情况、获奖情况、会议交流情况等;查询统计学生的项目、获奖信息,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毕业率、学位授予率等;可以导出到Excel表,作为教学评估的依据。

5.教学评估人员(领导)模块。教学评估人员(领导)根据评估指标,如:统计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年龄构成、学位构成、职称构成等),按年度查询统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查询统计教师的教学评价情况;查询统计学生的项目、学科竞赛、获奖情况;以及毕业生的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就业情况等。

在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国家强调高校要以自我评估为基础,要求高校逐步建立完善的自我评估制度,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监测机制,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形成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6]。因此加强教学运行数据的收集、统计与分析是本科教学评估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证性评估的依据。本文设计实现的本科教学评估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对教学运行数据的收集、统计与分析功能,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实现的系统平台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还不能自动给出评分,某些功能与技术还需要完善。

参考文献:

[1]孙燕.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应确立的主流意识探析[J].

大学教育,2014,(2).

[2][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

[Z].2013.

[4]李小梅.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研究及运用[J].高教

发展与评估,2014,(2).

[5]何银川.基于 MVC的多层架构的OA系统的设

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2013,(6).

管理科学学科评估范文第3篇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教学经费经费管理对于高校本科教学而言,确保教学经费投入的合理性、使用的有效性以及管理的规范性是十分重要的,是保证本科教育和教学评估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高效的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经费的管理中,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和解决。

一、高校教学经费管理现状

对于高校自身的教学活动而言,教学经费的合理投入和使用,是保证其顺利进行的前提和经济基础,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质量,对于整个高校的管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随着重视程度的加深,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本科教学投入的教学经费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有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部分高校的教学经费占据学费收入的40%,而2012年则增至50%,教育事业的年增长率为15%。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个院校对于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管理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事业费用投入不足

随着素质教育和全民教育的推行,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也使得教学经费逐年增加,但是教学经费的投入与学生增加的幅度并没有实现同步,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教学经费投入标准,即学费收入用于四项教学经费比例不低于25%。甚至部分学校对于教学事业费的投入低于教育部规定的20%的标准,使得教学业务、教学设备维护等基本教学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基本教学环境难以保证,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设备费用分配不合理

一直以来,部分高校在对教学设备费用进行分配时,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使得有限的教学经费难以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资金浪费。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设备经费进行分配时,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目标性较差,完全凭借经验进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各个部门缺乏整体意识,一味关注自身发展,在经费分配时进行争抢,分到相应的经费后,对于自身的实际需求不够了解,盲目进行设备采购,导致重要的大型设备缺乏购置资金,而一般性的设备却出现重复购置,也有部分设备在购置后长期闲置,没有得到合理应用,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3.教学经费管理不完善

部分高校由于认识的不足,并没有对本科教学经费进行单独管理,而是与其他经费共同管理和核算。例如,某高校将本科教学经费、研究生业务费等在财务管理中统一使用,没有进行明确的醒目划分,难以做到专款专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不利于本科教学经费的统计和管理,也容易出现费用的挤占和挪用现象,影响教学经费的正常使用。

4.存在教学经费的挪用和挤占

由于教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都设置了二级院校,将教学经费进行了分摊。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本科教学经费存在一定程度的挪用和挤占现象,造成经费的使用不合理,教学资料和设备得不到及时补充,试验和实习教学环节薄弱,严重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二、加强教学经费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由于高校教学中存在的经费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14号)对教学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管理进行了规定,并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对高校教学经费的管理工作进行督促。为了保证教学经费的合理利用,高校自身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成立了专业的评估机构,以确保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其基本解决措施如下:

1.对本科教学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对于财务管理而言,要根据相应的规定和标准,将本科教学经费进行明细核算,将其独立出来,实现本科教学经费的专款专用;而对于管理人员而言,要加强对于经费的核算,对各项开支的明细进行严格把关,避免不必要或不合理的支出,减少资金的浪费。

2.加大教育事业费的投入力度

要在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加大教育事业费的投入力度,以达到或超过教育部的规定和标准为目标。要确定经费投入的优先级,优先考虑计划之内的教学需求,切实保证教学的顺利、高效进行。例如,加强基础课、专业课等的建设,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要求,确保学生收益的最大化。

3.对教学设备费用进行合理分配

针对设备费用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要成立相应的设备评定小组,对各部门申报的设备费用进行审批,根据实际需求对费用进行合理分配,保证基础课程的顺利展开,同时重点投资一些高等设备,如电子化物理实验室、专科实验室等,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对设备费用进行分配。

4.加强对教学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力度

要加强对于二级学院教学经费的管理和监督,防止资金挪用、挤占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可以对经费的负责人进行监督,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财务监督,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避免不合理的费用支出。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本科教学经费对于高校本科教学的作用和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要确保做到专款专用,保证其切实用于本科生的培养。要加强对于经费的管理,切实保证其可以得到充分、合理和有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周雪竹,李兆荣.高校教学经费管理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6):805-807.

管理科学学科评估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纳税评估是 现代 税收征管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对于加强税收管理、提高征度质量、增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现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纳税评估从机构的质量、指标的采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针对不足之处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纳税评估的质量。

纳税评估工作是国家税务总局加强税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通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下同)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是介于申报征收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道“过滤网”,具体表现为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实现对纳税人整体、实时的控管,以促进纳税人的真实申报和提高税收监控管理水平。纳税评估工作是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税收征管工作一次“质的飞跃”,是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是强化税源管理和监控,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税收内部基础管理制度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因此,在现代税收征管中需要全面实行纳税评估制度,以加强税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增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一、开展纳税评估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一)开展纳税评估的必要性

1、开展纳税评估,是当前税收征管环境的需要。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环境不甚理想,税源监控乏力,大量的税源不能转化为税收,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 经济 不发达,现金交易普遍,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偷税、漏税、骗税现象突出,税收流失严重;二是一些社会中介机构、 会计 从业人员执业素质不高,申报信息失真严重,税企之间信息明显不对称;三是社会各部门对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支持、协助不够,没有形成社会综合治理的氛围,社会舆论对税务工作支持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税收 法律 体系尚需完善,税收执法手段刚性不足,威慑力不强;五是税收征管现代化程度较低,虽然 计算 机 网络 技术在日常征管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征管的科技含量、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计算机的管理功能、分析功能、数据处理和交换功能、监控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需要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帮助税务机关了解哪些税源有问题,需重点掌握,而纳税评估,则能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

2、现行税收征管体制不够健全,需要开展纳税评估加以完善。主要表现在:(1)部分单位把税收工作重点片面放在稽查和征收环节,对征管基础工作重视不够,从而导致管理弱化,漏征漏管现象较为严重;(2)税务部门提供纳税服务有限,税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桥梁联系,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心中无数,知之不多,从而缺乏对税源变化的有效监控;(3)机构设置不合理,征管岗责划分不清晰,征管各环节不能紧密协调,形不成合力,突出表现在: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职责不清,各环节缺乏相互制约的信息传导机制,造成相互扯皮、责任不清、效率低下甚至腐败,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局面,征管查整体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开展纳税评估的作用

1、有利于增加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提高申报质量,融洽征纳关系。(1)在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普遍不高的环境下,通过经常性的纳税评估分析,可以有效地对纳税人的纳税状况进行及时、深入的控管,及时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提高他们依法纳税的自觉性;(2)纳税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当事人见面,通过约谈或质询等方式让对方说明、解释,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解释,帮助他们提高纳税意识的有效途径;(3)纳税评估对一般涉税问题的处理,解决了纳税人由于对税收政策不了解、财务知识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税现象,减少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直接冲突的可能;(4)纳税评估通过计算机对纳税人整体纳税情况的监控,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公正,有效控制了偷税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减少了纳税人进入稽查的频率,起到了服务纳税人,优化经营环境的目的。

2、提高了税务机关的执法能力,形成了工作合力。首先,纳税评估作为一项新的税收征管形式,它具有前瞻性、及时性和反馈性,它不但能发现、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起到督促、监控和检查的作用,而且也可以发现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其次,纳税评估是连接征收与稽查的有效载体。纳税评估通过对申报资料的稽核,成功的为“集中征收”增添了有效的“后续”,在征收和稽查之间增加了一道“滤网”.是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的结合点,可以有效防止两者之间的脱节与断档,做到了申报资料的最大利用,使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再次,纳税评估是税务稽查实施体系的基础,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税务稽查整体效能的发挥。一方面纳税评估经过评估分析,发现疑点,直接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不仅可避免稽查选案环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且可使稽查的实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另一方面,纳税评估有利于稽查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并对稽查实施产生制约。有利于发挥税务部门的整体效能。

二当前评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纳税评估的机构有待落实。纳税评估工作的推行与开展,要以专业化组织机构设置为保证,目前,大多数税务部门没有在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纳税评估机构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纳税评估工作在组织机构上得不到保证。

(二)纳税评估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要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全方位、大容量、多角度地搜索和掌握,要求评估人员依据国家的税收政策及自身综合知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多层面对税源状况、纳税行为进行细致的案头分析,逐步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善于从掌握的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很多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看看表、翻翻账、对对数的浅层次上,使评估工作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纳税评估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一般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 企业 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一般这种评估指标的测算结果都直接与行业正常值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该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型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和评价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经常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的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效果。

(四)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各环节的关系不够理顺。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与征收、稽查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评估工作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工作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起到促进作用;其次,评估工作是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滤网”,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评估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在与征收、稽查等环节的联系过程中,因工作衔接、资料传递等程序没有一种明确的机制加以限制,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评估与征收的不理顺、评估与稽查的不理顺。

(五)信息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纳税评估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税务机关内部各岗位在日常征管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资料、数据,以及外部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料。因此,资料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评估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但是税务部门自常形成的数据资料真实性较低,成为制约评估准确性的限制因素。

三、对提高纳税评估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设立纳税评估机构。鉴于纳税评估内容广泛、专业性强、人员素质要求高的工作特点,根据工作需要,税务机关应设置专业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估范围、评估手段的确立、评估内部工作管理等事项,保证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强化培训,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从事评估工作;其次,坚持学习经常化、制度化,使评估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学习、勤实践,精通业务知识,掌握各项税收政策,熟悉 企业 财务制度,精通财务核算方法;再次.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人员的培训,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 计算 机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素质,培养出一批能够胜任评估工作的“专家”。

(三)完善评估方法,提高纳税评估的工作实效

1、实行分类评估管理。对大型企业集团或重点税源,依靠计算机 网络 、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 会计 电算化和 电子 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利用纳税评估软件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对个体工商业户l,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个体业户的平均经营水平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得出一个定期内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较为合理的应纳税定额。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一是注重调查,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评估基础指标测算的基础上,对纳税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经营额、经营成本、流动资产等指标进行纵横向对比分析和综合测定,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好评估“量化”分析,以准确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 规律 ,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评估的实施提供真实的指导信息。二是建立模糊分析体系。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经营能力、经营规模等方面,实现对经营情况的全方位分析,应用 经济 指标,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 科学 性、准确性。

3、简化工作程序,规范评估运作。首先要简化工作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合理确定工作程序和文书,增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其次是规范评估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评估工作质量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工作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工作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四)依靠科技手段,提升纳税评估的水平

1、结合税收征管实际,开发纳税评估软件。税务机关要以综合征管软件为核心,以税收管理员制度为基础,以各行业相关税收预警指标为参数,开发出符合税收征管实际的纳税评估软件,提高纳税评估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管理科学学科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本科教学评估 问题 趋势

一、本科教学评估现状

从1985年开始以来,我国的本科教学评估走过了探索与立法阶段、实践与完善阶段和全面开展阶段。现距2008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结束已有5年,评估工作中存在不足,我们需要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合理地修正评估计划和细则,更好地促进高等院校发展。

(一)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评估指标体系中教育投入和产出比例不协调。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工作的依据和具体评估工作实施的标准,但现存的评估指标体系过多关注高校的投入,比如硬件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调整、学科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虽然投入是提高高校质量的基础,但大学并非有大师和大楼即可,有效、合理利用资源才是提高质量的根本所在。高校提供的自评材料和评估专家依据评估指标进行的评估多关注高校的投入,以数量化的资料评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质量并不能完全反映高校的真实状况,更容易造成高校为了迎接评估工作过多地偏向于增加投入,完全没有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加大办学风险。

评估指标体系过于单一,并未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分类而设。目前,虽然首轮本科教学评估已经完成,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情况而设的。不能因为工作刚起步而降低要求,现存的评估指标体系虽能大概覆盖本科院校建设的基本面,但指标体系的区分度不高,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并未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应对,在中国,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第一梯队的大学,这些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是为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如山东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此类高校更多地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白领人才,本科教学中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

(二)评估主体存在的问题

本科教学评估,其主导者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必然为评估主体之一。本科院校的评估自述材料也是评估的重要参考,被评高校作为评估客体的同时扮演评估主体的角色。首先,作为评估主体的教育主管部门主导性过强,我国采取的是行政式、民主集中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非常有利于利用国家的力量恢复破败的高等教育,但我国一直延续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体制,将教育看做是政府部门而进行行政命令式管理,对于高校遵循教育规律的自主发展非常不利。在本科教学评估中,最大的评估主体是各级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这样对高等教育的评估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政府的行政行为,且不论这种行为的教育合理性有多大,这种评估只能引导高校趋向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而社会各界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则很难反映在评估中。其次,被评估高校自主性过低,作为评估工作的另一主体,本评估高校在接受评估机构和评估专家评估的同时,也要进行自评,很多高校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递交材料较为真实,但不排除某些高校存在迎合政府心理,一方面,自我评价严格按照政府规定,严重缺乏高等院校所应具有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为了在评估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某些高校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这不仅有失公平,而且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两大评估主体存在的问题都会影响评估工作实际效用的发挥,评估工作很难达到引导高校健康、有序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方向引领、人才智力支持的作用,使得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劳民伤财。

(三)评估取向存在的问题

评估为哪般?这是关于评估取向的问题,国家和高校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本科高校进行评估,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体高等教育的质量。但在上轮的本科教学评估中暴露出其他评估取向,值得关注,并及时给予纠正。如,将本科教学评估作为管理高校的行政手段,用整齐划一的指标体系规整所属高校,对高校管理过于微观严重影响高校自主性的发挥;部分高校以应对检查的取向看待评估,没有认识到评估工作对于本校建设的重大意义,只是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在自评中大谈建设成绩却较少涉及不足之处。这种种不正确的评估取向使评估作用大打折扣,不能发挥评估结果对于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

二、本科教学评估改革趋势探究

本科教学评估作为一种舶来的高等教育管理手段,在中国的历史还很短,能否恰当本土化是其实际效用大小的关键。中国的本科教学评估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已经落下帷幕,上述评估建设工作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都值得重视,更重要的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究改革的趋势,革新评估理念,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要创新评估制度,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

(一)改革评估理念

评估理念是评估工作的风向标,对具体的评估工作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二十一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无论是从量性统计资料还是从质性分析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并不高,质量提高任重道远。国外本科教学评估对于高校的促进作用明显,在于评估理念正确。在中国由于特殊的教育管理体制,高校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存在,各高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是上下级的关系,因此教育主管部门指导评估的理念是行政式、命令式的;部分迎评高校以迎合检查的心理对待,并未真正遵循教育自身规律。知识的客观性决定高校发展的自主性,高校的发展是内部需要的满足,而不是依靠其他外在力量。为此,本科教学评估应该在遵循教育规律,特别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高校为主,充分尊重高校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性;摒弃以行政管理为目的的评估理念,坚持评估目的是促进高校发现不足、不断改进;坚持本科教学评估的辅助地位,决不可因为评估而打乱高校原有的办学秩序。

(二)完善评估体制

建立合理的评估体制是评估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的本科教学评估体制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完善的评估体制导致评估工作不能完全实现预设评估目标。合理完善的评估体制应成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评估展开的常态依据。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受益群体不断扩大,同时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多元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和完善评估体制成为必然。建设政府主导、借助中间专业评估机构、尊重高校的评估主体地位和自主性的评估体制成为目前评估工作中体制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要规范政府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地位和职能①。改变以往政府集中管理高等教育的模式,改变过去为便于管理而注重高校间的共性建设的做法,明确政府在评估工作中的主导地位而并非主体地位,形成体制化模式,避免过多干扰高校建设。政府主要的任务是通过立法、规划等手段为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其次要加强专业评估机构的建设,在现阶段,本科教学评估应在政府主导下,由专业的评估机构和高校一起进行评估,充分体现管理、评估相分离的组织体系原则,有利于加强高校和社会的沟通交流。

(三)创新评估制度

本科教学评估不仅需要认识论上的合理性,即高校发展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更需要事实上的合法性,即以法律将评估工作制度化。首先是坚持评估指标的分类管理、评估指标的多样化,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在同一类高校内部,能够适应不同高校的不同特点,比如新建院校和老牌高校的评估标准应有差距,对于新建院校要侧重于其生长力的评估,定量评估应占主要地位。对于老牌高校而言,评估重点应放在院校声誉和软实力的评估上,主要应用质性评估;在不同类型高校之间,要针对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和教学型这三类不同的高校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针对这三类高校的不同任务设置相对应的评估指标,比如针对教学型高校,评估重点应为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于科研型高校而言,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实力和潜力应为重点评估对象。其次是严格控制评估过程,严惩评估中的作弊行为,包括评估机构、专家和迎评高校。评估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是造成部分评估结果公信力不高的原因,特别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因急于通过评估,提高学校社会地位,采取一些不太合法的手段,如贿赂评估专家,自评材料夸大其实,甚至是造假。这不仅对于其他高校而言不公平,而且打乱了评估工作的正常秩序,应严厉制止,保证评估过程的公开、公正。再次是评估结果只能作为高校建设和政府宏观管理的参考,杜绝任何形式的排名现象,过多关注评估的排队作用就会淡化评估的出发点,造成导向性错误,引导各高校盲目追求教育之外的东西。

注释:

①夏季亭,帅相志,宋伯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成效与改革取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96-203.

参考文献:

[1]夏季亭,帅相志,宋伯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成效与改革取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94-95,196-203.

[2]于华波.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浅探[J].江苏高教,2005(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