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会议制度

教师会议制度

教师会议制度

教师会议制度范文第1篇

一、教师权利的基本理论

教师权利既有公民基本权利的共性内容,又有其独特的个性方面。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岗的教师和行政管理岗的教师,公立学校教师与民办学校教师,其权利与义务不尽相同。虽然我国制定了关于教师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但教师权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往往只是被动的或者被迫遵从学校的改革措施以及人事政策。围绕教师权利属性、权利体系特别是高校教师的学术科研自由等,报告人分别从教师教育权、高校教师权利体系、教师学术自由与经费管制以及科研自由与教育职责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北京师范大学余雅风教授主张“把教育权还给教师”,教师教育权兼有权利的属性和职责的内涵。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自由是有边界的,应受到一定限制。教师教育权主要包括教学权、评价权和惩戒权。同时,这些权利的实现应有相关法律保障:首先,要明确教师的法律身份和地位,确立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公务员制度;其次,应规范教师聘任,限制政府在聘任合同中的强势条款;再次,应拓宽教师权利救济途径,除申诉外,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应纳入其中。中国政法大学王敬波教授在评议时指出,教育权与教学权有差异,教育权是具有公益性、国民性和阶级性的概念。

内蒙古科技大学李永林教授以教育部核准的六部大学章程中的教师权利条款为样本,对大学教师权利体系进行建构。他指出,章程应着重体现教师作为大学主人的地位,以上位法为依据将教师权利实在化、具体化,丰富各项权利的内涵,发展并明确新的权利形态,如教师人格尊严保障、职位保障以及社会服务等权利。应突出教师权利保障机构的专业性、中立性和权威性,以尊重权利、程序正当、申诉不加重处理等为基本原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焦志勇教授赞同李教授的基本观点,特别指出要防止大学章程建设的空心化问题,避免权利仅仅成为纸面上的优美文字。

中央民族大学郑毅博士以《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第25条为例,探讨科研经费管制与教师学术自由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该条规定有妨碍教师学术自由之嫌:一是影响了学术研究计划的制订和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二是导致了整体学术研究水平的下降,助长了虚开票据套取经费之风。为此,应取消经费的统一管理模式,针对来源不同实现管理制度的多元化,充分利用间接费用,并为纵向经费松绑,同时发挥教师在民主治校中的推动作用。山东大学肖金明教授认为该报告小中见大,但本办法是否适用全体教师以致妨碍教师学术自由值得商榷,建议大学应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改革通盘考虑。

北京大学博士后刘刚从国家法理论视角审视高校教师科研自由与教育职责。他认为,教育权的确定与国家培养怎样的国民、展现怎样的国家形象密切相关。我国采取非价值中立的教育模式,从现行宪法中可推出教师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义务。当科研自由与国家意识形态在教学场所发生冲突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国家从意识形态角度不能去评判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二是教师不能从科研成果得出的结论中去评判意识形态的对错。中国人民大学王旭教授认同报告内容,认为应处理好人权与的关系,解决好受教育权中给付不足和给付过度的问题。

山东大学相焕伟博士以高校教师权利体系及其保障与救济为题,对高校教师权利的法律依据、权利类型、制度保障及救济机制等作了报告。他建议应完善大学章程中的权利条款和教师聘用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让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适度分离。中央民族大学张步峰教授认为该报告体系化和类型化了教师的权利,强调将教师的学术自由放在高校教师权利体系的第一位,其他民利、福利报酬等均以学术自由为存在前提。

二、教师参与学校治理

民主管理是学校治理特别是大学治理的一个重要面向,参与学校的治理也是教师权利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民主代表机构,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均是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重要途径和依托。本议题五位报告人分别从上述机构及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等角度切入,对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途径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从而进一步为提升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效果提供方法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熊文钊教授探讨了教授委员会在我国的历史以及当下的发展,指出教授委员会在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就已存在,教授委员会的设置初衷是让教授集体分享学术决策权力。应明确《高等教育法》中的有关条款,避免将教授委员会误解为仅是院系的民主治理途径。应规范教授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选拔程序,使学术权力回归于教授等学术人员的手中。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谭晓玉研究员对熊教授的部分观点赞成,同时认为从“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是一种退步,教授委员会应以决策权力为主。现代大学制度的实现、教师权利的有效保障,须仰赖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结合。

华南师范大学胡劲松教授以《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中的条款为例,认为高校教代会在参与人事管理与监督中是以制度形态而非组织形态存在的,主要发挥的是信息交流和意见沟通的平台作用。教职工代表通过教代会参与人事管理是一种职务权力,是代表的职责和义务。要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必须使其有实体组织支撑。同时,要明确教代会的职权若仅强调参与管理,条款里只需要保留“讨论”就行,没有必要“讨论通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永华教授在评议时,回顾了教代会设立的历程,指出其南斯拉夫的引介背景,从原本的自治组织逐渐成为一种制度设计,作为教师民主参与学校治理的形式,故而教代会多起到建议、监督作用。在现行框架下,教代会很难有所作为。

台湾省政府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林莉婷委员介绍了台湾教师工会及教师权益保障的概况。教师运动早期在台湾受压制,教师组织历经教师人权促进会、教师会和教师工会三个阶段,现为教师会与教师工会并存。教师工会具有团结权、协商权和争议权。雇主不能借故不予协商,否则会受到法律制裁。教师加入工会自愿,非成员不享有工会谈判争取到的条件。台湾的教师组织当前处于一个尴尬的转型期,受到家长团体、校长团体及教育行政机关的敌视,在赢得教师与社会的支持与认同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安徽大学程雁雷教授结合大陆高校的教代会与教师工会,认为两岸在此方面有比较的价值,台湾的经验对大陆学校在保障教师权益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西南政法大学朱玉苗博士从教师学术自由讲起,认为对教师学术自由的侵犯主要来自同行,需要规范和落实同行评议制度,应让教师参与大学治理、教师治校而非校长治校,以及推行学术组织民主。他认为,同行评议类同于行政确认,是一种行政权。因此,同行评议应当遵循行政法中的相关基本原则。陕西师范大学陈鹏教授在评议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一方面要从法学和法教义学的角度去看待同行评议,评议公开是否可行须看其在实际中的运行效果;另一方面需要多了解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即使是教育法学研究也应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

三峡大学潘爱国博士就当下我国大学面临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剖析,梳理了两种权力在中外大学的流变,认为大学行政权力兼内外之分,外部主要是政府管理权力,内部行政权成为外部行政权的延伸。大学改革要理清内外部权力,明确内部行政权力为大学自治权,外部行政权力应在法律规制下行为。要突出大学学术权力,以学术权力为主导构建大学权力关系。首都师范大学蔡海龙博士同意潘博士关于大学内外部行政权力共谋现象的判断,认为需要着力解决大学本身以及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随着法制的完善和大学章程的建设,问题终会得到解决。

三、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既关系到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也影响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特别是发生人事纠纷时如何救济。在高校中,以北京大学2003年开启的人事制度改革最为引人注目,也引发了学界对教师聘任制度、职称评定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本议题从高校教师聘用、终身教职、职称评定、收入分配改革以及教师评价等方面对教师人事管理制度进行细致研讨。

武汉大学法学院江国华教授认为当下中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存在畸形,聘用合同为格式合同,其条款的制定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不存在通常意义的双方合意。导致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分配不均衡,特别是在解聘和续聘问题上,学校不存在与教师的协商机制。高校应成立代表教师利益与学校谈判的组织,当前的教代会和工会均起不到这种作用。应解决好集体合同与个性合同的关系,解约条件应事先明确规定,以自动续约为原则。中国人民大学杨建顺教授认为上述观点值得肯定,矫正畸形的聘用制度须理清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重新审视大学教师权利与大学使命。

惠州学院袁文峰教授结合我国实际,对引借终身教职制度提出己见。该制度以保障学术自由为目标前提,但获取终身教职者亦会不思进取,学术研究止步不前。我国从2000年前后开始有意识地推动终身教职制度,与国外的旨趣不同,更多地带有奖励性质。我国大学管理体制以及教师在大学中的现实地位均不能与国外相比,实施该种制度须改善大环境。清华大学于安教授点评时认为终身教职制度选题较好,契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人事制度改革的重任。现在高校决策体制里有很强的寡头式趋向和寡头式治理的危险,缺乏民主式的支持,应加强法律在这方面的保障机制。

“重实体,轻程序”的法治难题在高校中也表现明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成协中研究员从程序正义着眼,探讨了大学教师职称评审的程序问题。他从三个涉及职称评审的实例讲起,指出现有的职称评审组织是省级政府成立的高校评审委员会和国务院部委的高校评审委员会,高校本身不具有最终的评审权。评审中涉及信息公开的问题,还涉及是否同行评议的问题,这些都关涉程序正义能否实现,应发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在此方面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陈征教授认为最好将职称评审规范的制定程序也涵盖进来,使程序正义向前延伸;对职称评审进行后续公开,使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接受评价结果,使程序正义向后延伸。

北京大学张冉教授以一次模拟法庭为例,阐述了高校教师聘任中的法律问题。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有三类:一是基于身份和时代背景获得的终身制;二是通过竞争获得的终身制,即第一聘期经评估合格,与学校签订终身聘用合同;三是介于上述两类之间,经过规定的聘期,考核合格即可续聘。其存在的问题是续聘评估如何进行,是否须事先告知,不予续聘是否说明理由及给予辩护的权利,劳动合同法能否适用于该种聘用合同。西北政法大学管华教授认为,教师身兼三种权利成分,即作为宪法上的公民、作为一般的从业者劳动者,以及作为一个教师职业的从业人员,教师的权利应主要是学术自由。而聘任制度应围绕这一权利来设计。

当前事业单位改革正逐步推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何凤秋研究员报告了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热点和难点问题。高校教师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占比大,如何保障教师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协调是一个问题,且绩效工资被异化,造成教授比科研干部的工资少,教师变成“计件工人”。高校收入分配改革应体现行业特点,以区别于其他事业单位。可引入民营资本,改善治理结构,实现差异化和层次化的改革效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张世诚主任点评认为,收入分配改革,需要遵循“福利是刚性的,只能往高改,不能降”,要兼顾各方利益,让教师的日子越过越好。

中小学教师权利也是本次会议关注点之一。首都师范大学罗爽博士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聘任制作了发言。义务教育教师聘任有两大困境:一是市场机制配置与义务教育公共性间存在张力;二是因《义务教育法》的修改使其失去法理基础,学校不再是独立的法人,不能与教师构成平等的合同主体,义务教育本身发展的不平衡会在困境中加剧。基于此,应明确义务教育教师职业的公共性、专业性,由政府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同时建立专门的人事仲裁机制,与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并行不悖。中南大学徐靖博士认为,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教师有利于教师的自由流动,义务教育学校与教师间签订的合同最好确认为行政合同,这有利于教师权利的救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苏宇博士解读了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教师有就其教学、科研活动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许多其他权利的保障以其实现为前提。评价面临五大难题:标准的确定性、主体的正当性、时机的适宜性、对象的异质性、行为的真实性。应对之策为:让受教育者做评价主体;对评价主体课以成本;完全市场下成本自负;教育公平下政府与评价者分担成本;设置成本支付上限;限制师生共谋空间;细化和简化制度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周详博士认为,教学未受重视,是人为将教学与科研学术分离,拒之于学术共同体讨论范围之外,引入“教学学术能力”或可缓解。

四、教师权利救济制度

有权利,就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真实的权利。无论是在法律文本之中,还是在规范章程之中,教师权利都应以一定的救济制度来保障,否则权利仅仅是纸面上的文字。目前,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纠纷不在少数,各种救济途径还不太畅通,拒绝受理、延缓推脱的情况时有发生。本议题由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六位专家担任报告人,围绕教师申诉、行政复议、司法救济等阐述了教师权利救济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之策。

教育部法制办公室王大泉主任阐述了建立教师申诉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教师申诉存在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法律规定可操作性不强,二是与其他相关制度缺乏整合,三是制度本身缺乏程序规范和明确界定。该制度之所以必要,是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新型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也是适应教育人事改革趋势和推进教育法治的客观需要。教师申诉属于行政监督机制,对因教师特定权利产生的纠纷处理,公办与民办学校的教师在适用上应有所区别。应明确期限、管辖等,加强制度的包容性和后续救济程序,使其可以接受行政复议。北方工业大学刘泽军教授对本报告深表赞同,但也认为申诉规则需要检讨,出台专门的申诉办法应照顾到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鱼霞研究员围绕教师申诉制度作了报告。教师申诉兼具有行政争议和民事争议的性质,是一种混合的制度。校内申诉应细化明确,建立校内申诉、校外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之间的衔接机制,明确公开、说明理由、告知、案卷、听证、调解、回避、合议等制度,规范非正式申诉程序、正式申诉程序、听证程序、申诉决定程序及申诉结果的审核和送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洪海博士赞成上述基本观点,指出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之间是否有比较优势,在大学治理转型和大学章程建设时期,须审视大学教师的特殊身份,考虑司法审查的终局作用。

天津师范大学魏建新教授将解聘教师放在法治视野中解读,认为对教师既不能神化,也不能工具化,应将教师作为法律中的人来对待。解聘是一种法定的、惩罚性的行政行为,需要考虑利益的平衡。在救济方面,应赋予被解聘者充分的程序性权利,包括事先告知、说明理由、陈述意见等。在设计申诉制度时,应强化举证责任制度,以做到证据充分。国际关系学院毕雁英教授认为,须明确诸如聘用合同与聘任合同、开除与解聘等概念,进而界定教师的身份是公务员还是特殊的劳动者。同时,申诉与行政复议及诉讼的衔接,需要相关法律作出调整。

台湾高雄大学张永明教授介绍了台湾教师权利保障及司法实务情况,指出大学教师有学术自由,中小学教师有讲学自由。解聘教师须经系、院、校三级教评会,且应说明充分的理由。在教师申诉委员会的组成上限制性别比例,以体现男女平等。申诉非必经程序,教师可直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起复议。教师工会成立后,在权利保障上更有优势。大陆与台湾同为大陆法系,但台湾司法审查的介入会更公正地处理相关争议。国家行政学院韩春晖教授点评认为,台湾的经验不能完全套用,在国家管控教学内容、校内行政人员与专任教师的冲突、司法审查的限度等问题未解决之前,台湾经验很难适用。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程琥庭长结合司法实践,对教师工伤保险权利作了报告。当下教师还不能当然享有工伤权利,仅能按照工伤保险来补救。就工伤保险权利而言,缴费主体应为学校;发生工伤后,学校或工会应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实践中较为困难的是工伤发生时对工作时间、地点和原因的认定问题。此外,终身教授在达到退休年龄后,发生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也须给予关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伏创宇博士评议时认为,将教师工伤纳入《工伤保险条例》可能存在问题,以工作原因作为认定工伤的主因有失偏颇。司法中举证责任可能不利于教师,法院应主动裁量,将工伤的内涵明确化。

首都师范大学蔡乐渭教授以“公立高校开除教师的司法救济”为主题作了汇报,开除决定意味着高校与教师的既存法律关系解除,与行政机关的开除异曲同工,是行政行为,有必要将开除决定纳入到司法救济的范围,这可能会因其“内部行政行为”的性质而受到阻碍,但其接受司法审查的趋势不可改变。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耿宝建法官从我国司法实践和教育大环境出发认为蔡教授文章的结论是好的,但不具备可行性,全国除了公立高校还有民办高校,除了高校还有医院等,司法应给予普遍性的关注,而不是仅给予某一类群体救济。行政诉讼制度不是最先的,可能也不是最好的,但会是最终的。

教师会议制度范文第2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

学校成立了以以校长为组长的行风评议领导组,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落实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安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将行风建设列入学校工作日程,责任到人,详细制订工作计划,并联系实际,制订出确实可行、有效的措施,使行风建设与行政、业务工作有机结合。

二、广泛宣传,积极发动

在行风评议准备阶段,校领导首先组织全体老师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做好组织发动宣传工作,制订了《行风评议工作实施方案”》、《行风建设及教师职业道德‘六要六不准’规定》、《校务公开制度》等规章制度。同时,多次向全校教职工深入动员,进一步端正全体教师加强行风建设的思想认识。

三、深化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机制。

针对行风评议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深化和规范的校务公开制度。并设置意见箱及举报电话,虚心听取意见,及时做出反馈。进一步规范校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办法和资料的归档。通过校务公开制度,把学校的重大决策、教师聘任、财务收支、物品采购、基建项目、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教职工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置于广大教职工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增加透明度,实行阳光作业,调动了广大教工职的积极性。

四、坚决治理乱收费。

严格控制收费项目,严格按一费制标准收费,公开收费依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收费使用结果、常规性收费如学杂费、书本费这些收费项目,在每季度开学前进行公开,并印发给学生家长,接受社会监督。

五、注重师德建设,营造良好师风。

师德建设是行风评议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展 “师德之星”评选和各类评优、评先活动,树立典型,铸造师魂,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以榜样要求人,以榜样规范人。深入开展“师德教育集中整顿”活动,组织教师全面开展新时期师德形象大讨论,开展“讲师德、比奉献、塑形象”活动,倡导奉献精神,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校领导充分利用本地的反面教材,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大会必讲,小会常谈,全体教职工都能自觉执行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六、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1、学校把严格教学常规管理看作学校日常工作重要一环,把贯彻落实《教学常规管理规定》作为学校工作管理的重点来抓,加大检查力度,以严治教。一方面,深入了解掌握教师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听课、教研等全面情况,及时纠正教师存在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坚决查纠随意调课、停课、请人代课等现象,确保正常教学秩序,促进良好教风形成。

2、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把其当作教学常规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教学应以后进生的实际出发,实行因材施教、分类要求,保证后进生留得住、学得进;建立班级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各班还要设立“进步奖”,对成绩显著提高的后进生进行表扬、奖励,激励后进生奋发向上,进而形成“比、学、赶、超”氛围。

七、立足解决问题,有的放矢,扎实有效地做好整改工作。

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实践。通过召开民主评议行风领导组成员、行风评议代表座谈会,党员民主生活会及与教师个别谈心等方式,广泛征求基层及社会各界对领导及教育改革措施、方案的意见。我们针对行评中广泛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及行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如校务公开如何制度化?如何杜绝极个别教师体罚学生现象?怎样防止学校乱收费反弹?如何防止学生辍学,如何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我们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将存在的问题分解到责任到人,逐条逐项抓好落实。

八、民主评议行风的主要成效:

1、提高服务意识。通过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在新时期内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为保证师德规范的严格执行,认真进行师德教育和师风检查,把师德师风建设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多角度地评价一位教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使教师能依法从教,能依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会议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国;大学和学院治理;董事会;校长;教师评议会

大学治理是指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决策的结构和过程,涉及大学内部权力的配置与行使。大学治理的制度安排和效率对大学自身乃至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美国高等教育的强盛与其独特的大学治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一、美国高校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

美国学院和大学治理模式是在殖民地时期奠定的,当时采用的学术法人和外行董事会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并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强大产生深远的影响。殖民地时期形成并不断巩固的外行董事会和校长治理结构,确保了高校的灵活性和持久性,为美国高等教育今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一)殖民地时期:以董事会为主导的学院治理结构

殖民地学院主要借鉴了英国牛津学院(今名牛津大学)和剑桥学院(今名剑桥大学),荷兰、苏格兰和爱尔兰高校,以及欧洲大陆和英格兰高级中学的管理结构和运作模式[1]。这些学院移植了牛津学院和剑桥学院的“学院制”和法人结构,借鉴日内瓦学院、莱顿大学、爱丁堡大学、都柏林大学的外行董事会模式,设立了由外界人士组成的董事会来管理学校。殖民地学院的董事会制度包括双重委员会结构和单一董事会制度两种模式,董事皆由校外人士担任。9所殖民地学院中,哈佛学院(今名哈佛大学)、威廉・玛丽学院和罗得岛学院(今名布朗大学)采用双重委员会管理结构,其他6所学院采用单一董事会管理模式。随后建立的绝大多数美国高校都仿效耶鲁学院(今名耶鲁大学)的单一董事会制度。因此,单一董事会制度逐渐演变为美国高校治理的主导模式。

董事们来自校外,往往既无时间也无兴趣去管理学校,而学院的教师通常年纪较轻且经常变动,难以胜任管理岗位[2],因此,衍生了美国高校的行政首脑制度,即董事会遴选并授权大学校长作为人来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执行董事会的各项政策,大学校长没有任期限制。殖民地学院的规模一般都很小,因此,校长熟谙校内所有事务。

(二)南北战争后:以校长为主导的大学治理结构

美国独立以后,战争所引发的财政困境使得“大学需要经营并具有一定的规模和预算”的理念迅速传播开来,这对美国大学治理结构调整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尽管董事会从法律地位来说依然是美国高校的最高权力机构,但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管理职能的增加以及学科的分化,大学校长改变了以往集牧师、教师和管理者诸多角色于一身的传统身份,转而全身心地专注于大学的行政事务。19世纪下半叶以后,校长逐渐在大学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越来越多的大学校长进入董事会,成为董事会的当然成员(Ex Officio Member),董事会赋予校长一部分权力。

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教师逐渐从教授多种科目的短期助教转变为长期从事特定专业领域教学和研究的全职教授,他们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取得了学术事务治理权。大学教师的学术事务治理权主要通过教师评议会得以确立和实施。教师评议会制定颁发毕业证书和授予学位的标准,享有增加或者删减课程、聘任教师等权力。虽然董事会拥有最后的决定权,但是新教师的聘任必须由院系推荐提名。

(三)二战以后:共同治理结构的确立与盛行

二战后,教授权力的增长是美国大学治理结构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随着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高等教育权利保障政策的逐步确立,大学教师和学生要求参与学校治理的呼声更加强烈。集体谈判制度的出现不仅维护了教师的权益,而且改变了美国高校原有的治理模式。大学教师不仅控制着课程、教学、研究等领域的学术治理权,而且开始参与大学管理,董事会逐渐设立教师成员代表席位。1966年的《学院与大学治理声明》(Statement on Govern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指出,董事会、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之间应该相互依赖、理解和沟通。大学的重大决策既需要首创精神,又需要学校全体人员的参与;校内各群体在不同事务上具有不同权重的发言权,谁对具体事务负有首要责任谁最有发言权。教师对课程安排、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学术研究、教师队伍发展等学术事务负有首要责任,因此,对上述学术事务,董事会或其授权的校长只在特殊环境下享有最终决定权,且必须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该声明建议,大学在校、院、系各个层面都建立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组织机构。由此,美国大学和学院“共同治理”(Shared Governance)的基本模式得到确立,董事会、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管理。2002年的调查显示,美国绝大多数高校采用了共同治理结构,约90%的四年制大学和学院建立了参与学校治理的教师评议会[3]。教师评议会日益成为美国大学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美国高校共同治理的制度安排

共同治理是美国高校的显著特征之一,要实现有效的共同治理,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对不同群体的责任和权力做出合理、清晰的界定。董事会虽然享有法定的最高权力,但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管理系统和以教师评议会为代表的学术管理系统通过分权制衡,与董事会形成了相互制约又彼此依赖的关系,三方各负其责、相互依存,使美国高校在尊重学术自由和服务社会的前提下自治运行。

(一)董事会的职责与权力

董事会制度是美国高校治理结构的基石[4]。它是致力于维护高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内部管理层之间关系的保护机制,也是一种内在的监督机制[5]。正是董事会的存在,使美国大学既独立于外部政府的严密控制,又免于受内部某一主体的控制,并在大学内外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董事会既履行其受托人职责,又能促进学校长远的战略发展。

董事会是美国高校的法定代表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其权力通常在创立该校的特许状或学校章程中加以规定。董事会可以将自己的部分权力授予校长、行政人员和教师,但应该保留提出质疑和挑战的权力,当其断定被授权者的决策或建议与高校的使命、名誉和财务状况不一致时,可以取消这些决策和建议。有些权力必须由董事会来行使,而不能授予个人或者群体,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受托的方式持有学校的财产并使受益人利益最大化,聘任和评估校长,监督学校相关机构的管理工作,审批预算,筹集资金,管理捐赠,确保足够的物质设施,监控教育项目,审批长远规划,在大学与社会之间发挥“桥梁”与“缓冲器”的作用,确保大学的自治[6]。美国高校的董事会根据大学特定的需要,建立常设委员会监督学校各方面的运作,有时基于某些特定目的临时任命特别委员会。聘任和评估校长是董事会的首要责任,理想情况下每年评估一次,评估内容主要是校长的工作表现,目的是帮助校长更有效地开展工作,这也是校长对董事会负责的一种表现。

(二)校长的职责与权力

美国大学校长是董事会的人,依据董事会的授权成为学校的首席行政长官,对内领导和管理大学的运作,对外代表学校。具体来说是,确保学校在符合董事会的政策和学术规范的前提下高效运转;维持学校现有资源并开发新资源;对学校绝大部分非学术性活动具有最终管理权;争取外界对学校的理解与支持。为有效实现董事会制定的政策和目标,校长组建包括教务长和副校长在内的高级管理团队,拓展和履行校长的领导和管理职能,并在高级管理团队下设立职能办公室,开展具体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近年来,随着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以及州政府教育经费的削减,美国大学校长将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交给教务长,以便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公共事务和筹集经费。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开展的调查发现,自2001年以来,大学校长绝大部分时间用于筹集经费、统筹预算、维护社会关系和制定战略规划[7]。其中,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大学校长用于筹集经费的时间最多,其次是问责与评价,资本运作花费的时间排在第3位[8]。可见,筹集经费在美国大学校长的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主要原因是美国高校从殖民地学院起,就是植根于当地的机构,依赖学费、捐赠以及财政补贴来维持运转。因此,美国高校的校长从一开始就不得不以创业者的形象出现。[9]

(三)教师评议会的职责与权力

教师评议会是教师代表和学校行政管理机构交流的主渠道,是校长、教务长和副校长的重要咨询机构。在董事会授权下,教师评议会代表全体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发挥重要的咨询、审议和立法职能。教师评议会对有关大学发展事宜的所有决定享有建议权,在课程、教学、学术研究、教师晋升和终身教职评定、教师学术休假、绩效工资,以及与教育过程相关的学生生活等领域负有首要责任。通常来说,教师评议会由教授或以教授为主的学术人员组成,包括当然成员和选举产生的成员两大类,其中选举产生的成员是主体(一般由教师组成),这确保了学术共同体对学术事务的有效控制。

教师评议会参与学校共同治理,主要包括院系和学校两个层面,其中管理的重心在院系层面。校级教师评议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校的学术政策,审核学院的教师聘用、考核和职称晋升名单,认可、批准和监督课程,就预算和行政事务向校长提出建议,确保校内教育资源的高效使用等。与校级教师评议会相比,院系教师评议会负责的事务更多,权力也更突出,几乎包揽了学院的全部事务:制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位要求及课程设置;审核新的学位和课程;监督学院行政管理;任命和留用教师、评定职称和终身教职;确定教师工作量;评审与发放学生奖学金,制定教师奖励政策。无论校级还是院系教师评议会,通常都设立常设委员会和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相关学术事务。这些委员会都是学校或学院的服务性组织,不是行政机构,教师在大学章程及其细则的条款下,都有义务自愿参加。

三、美国高校治理的特征与启示

(一)分权与制衡

美国高校的内部管理权力被董事会、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管理体系和以教师评议会为代表的学术管理体系分别掌管,三方各司其责,分权制衡。董事会对高校进行宏观治理,首要责任是聘任和评估校长;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管理体系对学校的非学术性事务进行具体管理,执行董事会的决策;教师评议会代表教师对学校的学术事务享有立法权,对其他事务享有咨询和建议权。在权力关系上,董事会将许多权力委托给校长,但校长要对董事会负责,接受董事会的监督、任免与评估,这一制度设计既保证了校长权力的充分发挥,又限制了校长权力的无限扩张;教师评议会在学术事务上具有立法权,这使教师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行政权力的干扰,而校长是教师评议会的当然成员,且教师评议会的重大决策需经董事会最终审核,该制度又保证了教师学术权力的合理运用。

(二)学术自由与有效治理

有效的治理实践和学术自由是密不可分的。治理结构虽不能保证学术自由,但如果在学术事务上教师不具有首要权力,那么这种不合理的治理结构将危及学术自由。可以说,尽管学术自由不是有效治理的充分条件,但它却是有效治理的必要条件。美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与发展历史,显示了大学教师在学校治理,尤其是在学术事务中权力和作用的变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殖民地时期大学教师并未成为一个自治的专业团体,因此,学校的治理和管理权限都交予董事会及其人校长。随着大学教师日益专业化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在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等专业组织和大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董事会及其校长将课程、教学、专业设置、教师聘用和职称晋升、入学和学位授予标准、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教育资源管理等学术事务的立法权和决策权交给广大教师的代表――教师评议会,有效维护和保证了学术自由,使学术事务的决策不受短期管理和政策变更的影响。

(三)大学自治与外界适度参与

与欧洲高校相比,美国大学校长拥有更多的权力,当美国高校的规模日益增大且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来管理时,美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设计确保了管理人员只对校长负责,而不是对教师专业组织或州政府负责。通过聘任管理人员,以校长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体系有效维护了美国高校的自治。另一方面,以校外非学术人员为主体的董事会制度既为外界影响高校提供了途径和通道,又避免了外部对学校内部事务的直接干预。校长和教师对高校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大学校长可能过多地受制于一些更直接、更急迫的具体事务,教师可能更多地局限于特定的学科和专业,以校外人士为主体的董事会代表了社会的利益诉求,在高校与社会之间发挥“桥梁”和“缓冲器”的作用,使高校既不受外界的完全控制,也不受内部共同体成员的独自支配,持续积极应对社会的需要和变化。

参考文献:

[1]Cowley W. H. Presidents, Professors, and Trustees [M].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Inc. 1980: 17.

[2]和震. 美国大学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9.

[3]Minor J. Understanding Faculty Senates: Moving from Mystery to Models[J].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2004, 27(3): 343-363.

[4]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The Control of the Campus: A Report on the Governance of Higher Education[R]. Princeton, NJ. 1982: 72.

[5]王绽蕊. 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结构、功能与效率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4.

[6]John W. N. The Nature of Trusteeship: The 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oards[M]. Washington D. C., 1982:12-15.

[7]Bryan J. C. The American College President Study: Key Findings and Takeaways[EB/OL]. http://acenet.edu/the-presidency/columns-and-features/Pages/The-American-College-President-Study.aspx, 2015-03-13.

教师会议制度范文第4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育整顿活动顺利进行

我校对这次教育整顿活动十分重视,成立了由校长朱其贵同志为组长,副校长*文同志为副组长,教务处、政教处、办公室、各年级组、各科组等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把各项内容的组织安排具体落实到每一位领导小组成员,责任到人,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日程表,安排详尽的实施方案。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

教职工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如何,是这次教育整顿活动能否收到成效的关键所在,为此,校长做了题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动员报告,分析了我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这次教育整顿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作风正派,业务素质强,适应现代教育形势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全体教职工从依法执教、依法治教的高度对师德师风教育整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由于认识到位,思想上重视,大家都能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这次教育整顿活动,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宣传动员,学习教育,提高认识

在学习教育阶段中,学校召开了动员大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会议上的讲话》、《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年修订)》、《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大地震英雄教职工谱》、《《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以及与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在此活动中,我校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学习有内容、有记载、有体会。

我校在师德师风学习教育阶段,每周学校组织一次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集中学习,并在学校网站上公布了我校教师在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中的相关报道。教师学习笔记人均达2000多字,收到心得体会58篇。

在学习教育阶段,我校注意了几个结合:一是与“*大精神”相结合;二是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和强化教育科研相结合;三是与做好学生安全工作、学生巩固工作;四是要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相结合。通过深入学习,全体教师把握了*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会议上的讲话的精神实质,并将其转化为了内在的精神动力,促进了职业道德的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学习讨论中,教职工积极参与,热情很高。通过学习讨论,大家形成了共识:教师肩负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和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老师们还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实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树立教师形象,依法执教等方面深刻认识到师德师风教育整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机会。

三、认真对照检查,自我教育

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全体教职工撰写自评报告,进行全面深刻、实事求是地查摆问题,并通过年级组和科组会议逐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自我教育活动中广泛开展了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社会评学校的“三评议”活动,学校组织发放各类评议表册900多份,办公室对评议活动中收到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归类反馈。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召开不同形式的讨论会,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自查工作重点做好了“三比三看”。在个人自查的基础上,由学校组织,采取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等形式,了解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师、学生、家长等提出的学校、教师个人存在的问题要梳理成条,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通报。对学校或者各处(组)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在班子会上进行了通报,对教师个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学校指定了有关领导“一对一”的通报,并督促其认真整改。

经过认真的反思和自查,大家一致认为,多年来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年年上台阶。同志们也为此付出了辛劳,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智育教育的研究、管理和考核,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研究少,管理考核机制有待完善;重中考科目,轻非中考科目。

2、师德师风方面,同志们在自查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同志事业心不强,钻研业务少,教学成绩差;教育学生缺乏耐心,方法简单粗暴,在部分教师中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管理缺乏爱心,少数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一味严厉要求,对品德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心不够,是学生流失的原因之一;教育观念陈旧,以分数定优劣,以考试论成败的观念依然存在,未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少数教师纪律观念淡漠;法制观念不强,个别教师节假日在校外参与与自己身份不相符合的活动;还有个别教师言行不规范,不注重仪表,不能为人师表。

3、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思想品德、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机制基本形成,但不少教师重“管”轻“导”,习惯于用条条框框去约束管理学生,行之有效的、灵活的引导教育方法和活动少;部分教师缺乏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信奉“严师出高徒”,忽视了“亲其师,信其道”;有些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中存在成人化,简单化倾向;团组织工作具有一定活力,但方法成旧,工作效果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发挥其在青年学生中凝聚力;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一般,虽无严重违法、犯罪和不安全事故发生,但学生中还存在一些违纪、违规现象,如个别学生打架、抽烟、上网吧等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全体教职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整改方案,提出了改进措施。各部门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本部门的整改措施。学校综合各个方面的情况,制定了综合性的整改方案。

四、认真整改,建章立制

教师会议制度范文第5篇

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今年4月份以来。学校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为核心,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和优化教育环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分别通过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召开意见征询会、发放意见调查表表等形式,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中。广泛征询意见,制定整改方案,凸现整改效果。其中,学校召开了7次意见征询座谈会,聘请了2名行评监督员,发放了30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了282份问卷调查表,上门走访了28名服务对象;梳理出10个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整改台帐;落实整改措施,把整改贯穿到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全过程,以显著的整改效果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健康发展。现把我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分工明确,领导重视。

校召开了学校行政领导班子会议,校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明确了学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学校健康发展为任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校行评工作组织机构,校行评办设在校办公室,负责行风评议日常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级负责层层抓,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为强化责任,学校将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同时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了学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方案,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职责清晰,措施有力,方法得当。

二、人人参与,广泛宣传。

学校领导在会上作了动员讲话,学校召开有全校教职员工参与的动员大会。深刻剖析了校开展该项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要求从建设依法行政、依法执教的教师队伍的高度来看待工作,从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教育形象的角度做好工作,同时要求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公布了学校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方案。紧接着学校行评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行评阶段工作布置会议。层级签订行评责任书。向家长行评公开信(致家长的一封信)发动教职员撰写行评学习心得,组织教师参与行评知识测试,制定行评具体工作安排计划。聘请行评工作监督员(以行文通知形式、颁发证书)悬挂横额,张贴宣传标语,完善政务公开栏,公开服务许诺。大力宣传我国的教育形势和学校近年的教育效果,并指出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宣传政风行风评议的意义和作用、评议内容和要求,营造良好的行评氛围。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行业自律,恪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切实维护教育形象,增强做好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接受监督,健全机制。

肇庆市端州中学聘请了来自社区单位、家长和教师等同志为政风行风评议监督员,为了政风行风工作中引入监督机制。并召开了政风行风评议监督员座谈会”广泛征求2名监督员对我校政风行风的意见和建议,与监督员建立互动的联系机制,共同构建和谐端中。校还及时设立了举报、投诉电话和电子信箱,主动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

四、征求意见,拓宽渠道。

广泛征询意见。经统计,学校分别通过召开意见征询座谈会、发放意见征询表等形式。学校共发出了30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了282份,收回率达94%认真组织召开了7次“政风行风评议意见征询座谈会”78月份,学校领导干部还主动上门走访村支部、家长等服务对象,走访共约28人次,及时记录走访对象提出的意见,并作了细致的整理与汇总。

五、建立台帐,梳理问题。

端州中学征集了对学校政风行风的意见和建议共近50条,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征询意见。这些意见和建议来自各个阶层、代表民众心声。校行评办对社会各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意见进行了归纳整理,找准在政风行风建设中存在问题,梳理出以下10个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

学校床位缺乏。1适龄学生增多。

2中学如何创建成为更优质的品牌学校?

但目前我校的中考备考依然局限于毕业班,3虽然学校一再强调备考从起始年级抓起。不少非毕业班的任课教师备考意识淡薄。备考工作欠缺连贯性,学校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如何进行教师的培养,4学校教师主要由中青年教师组成。加速教师的生长,培养名师?

5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有何做法?

6如何提升班主任的能力?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7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管理。

8如何规范学校校园平安管理?

9如何规范学校教师教学行为?

10代课老师的待遇问题。

学校多次组织召开分析会,针对梳理进去的十个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品牌建设”师德建设”校本培训”学生管理”平安建设”教学管理”床位紧缺”等七大关键词,建立整改台帐;明确整改责任领导和整改责任股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目标和整改措施,狠下功夫,抓好落实,分步推进,努力解决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

六、落实整改,制定措施。

促进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学校通过建章立制,1完善规章制度。为了提高管理效能。优化了内部管理。一是明确了学校教师和办事人员的礼仪及行为规范;二是建立学校的工作制度。校党政领导和处室干部进一步增强了依法行政、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意识,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协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围绕上述的热点难点问题新建或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包括有《平安教育制度》教师对学生仪表仪容教育监督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家长会制度》家访制度》中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校园平安应急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处置预案》学校污染病报告制度》依法治教实施方案》校车管理细则》等。此外,教师培训、绩效工资、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不时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严格管理,规范行为,促进了办事部门干部进一步改变作风,大办实事,服务基层和教师。四是健全规范财务管理的工作制度。为了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出台了中学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的规章,强化和优化了对教育经费收支的监管和调控。

狠抓落实。一是调整2010年下半年中学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二是制定了学校品牌建设方案》推动学校品牌建设和发展,2突出重点。重点是突破、发展、树品牌;三是加强师德建设,弘扬高尚师风;四是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化学校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七、效果可人,亮点纷呈。

构建了和谐端中,经过扎实的整改。全校上下呈现继续发展、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具体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教师专业化学校取得新突破

1中考效果喜人

积极配合,刻苦拼搏,2010年中考我校取得优异成果,实现了以文化为主,体艺类跟上,全面发展,再创辉煌目标,向社会,向家长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今年中考上重点线人数在全县中学中名列前茅,上普中线人数创我校历史新高。美术、音乐、体育上线人数增加。教育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团结协作。

2素质教育结硕果

体艺类跟上,中学坚持文化为主。全面发展的育人特色,坚持情智并举的办学理念(重智力,更重情感,尤重品格)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效果,效果喜人。

校教师在各类各级的评比、惩办活动中获得了不少的奖项:其中论文评比类,近两年多的时间里。有5人次得部级奖励(2人次一等,3人次二等)8人获得省级奖励、17人次获得市级奖励、84人次获得县级奖励。

有5人次获得省级奖励、11人次获得市级奖励、有26人次获得县级奖励。荣誉类中,竞赛类中。获得部级荣誉有6人,省级荣誉8人,市级荣誉31人,县级荣誉35人次。

13人次获得县级荣誉;竞赛类有4人次获得省级奖励(其中有2人次属于体艺方面)14人次获得县级奖励。学生方面:荣誉类有3人次获得市级荣誉。

加大硬件建设2.积极扩大办学规模。

为我校的扩招奠定了基础。今年在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去年我校新建了栋宿舍楼解决了学生的住宿问题。投入资金440多万元,学校扩建了1栋教学综合楼。

树和谐校园新风3.加强师德建设。

不时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思想大解放”有关文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礼仪教育,学习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进行了教师法制教育考试,提高了广大教师依法从教意识,做遵纪守法和教书育人的表率。根据需求为班主任推荐班级管理的相关书籍,进一步完善德育研讨制度。规范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研讨系列,引导班主任研究新时期班级管理战略,不时提高班主任队伍的专业操守和专业水平。

创设更多展现学生风采培养实践能力的德育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扬端中“爱心教育”优良保守,加大对违纪学生教育与管理,培养学生维护公物、珍惜美丽校园的意识,构建和谐校园新风。沟通体系不时完善,学校呈现出稳定、协调、有序、容纳、文明、向上的和谐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健康生长,更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每月学校文明班评比中,文明班比率达98%其中标兵班比率超过40%违法犯罪率为零。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4.重视校本培训。

因应教师成长的周期性特点,关注广大教师的生长。引导教师合理规划教育生涯,从过去以外出学习或理论培训为主转到基于本校实际而开展的校本培训”

各教研组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普查”及“优质课例展示”活动,学校举办了优秀教师讲坛。引导教师认真备课、积极听课、科学评课,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从活动中受益。通过校本培训,有力地加快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

认真落实校务公开5.加强依法行政。

增加办事透明度。及时更换了校务公开内容,认真推行校务公开。把事关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公布于众;做到办事公正公平公开,积极接受群众监督,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透明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和国家、省和市制定的收费政策。收费项目、收费规范及时公布在校务公开栏上,没有违规收费、代收费等情况发生。

构造和谐育人环境6.落实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