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金融专业技能

互联网金融专业技能

互联网金融专业技能

互联网金融专业技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

互联网金融是个发展迅速的新兴事物,逐渐成为近年来普通民众乃至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热议的话题。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为我国金融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同时,除了要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培养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金融管理人才之外,更需要广大职业教育院校,尤其是中职院校培养足够数量的适应互联网金融工作环境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规模城几何级数增长,未来几年行业人才需求的矛盾将突出地表现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方面,因此,职业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面向互联网金融环境的专业人才培养更是迫在眉睫。

一、互联网金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传统金融存在着诸多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二者提供金融服务的媒介不同,两者在服务文化、服务对象以及主要客户市场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必然导致互联网金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

1. 对细分专业方向的专一型人才需求需求远大于基础宽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传统金融业销售的金融产品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在严密的金融监管体制下,金融产品创新缓慢,主要靠客户关系销售产品,强调金融产品营销;互联网金融时代更强调金融产业的内在价值,通过互联网体验使客户认可产品。因此,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产品的基础设计及产品服务上,将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展现在客户面前。

2. 第三方服务机构对金融专业人才需求迅速增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于庞大而复杂的数据网络,产品的基础设计、包装、销售、服务越来越依赖于传统金融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新增就业岗位从过去会计、银行柜员、保险推销员、证券公司营业员等,迅速向金融数据收集分析员、金融产品网络客服、征信调查员等转移。

3. 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传统金融行业强调的行业文化与行为准则存在许多的矛盾和冲突。互联网金融当前处于“低准入、宽监管”的环境下,创新能力不足的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环境的要求。

二、适应互联网金融的中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未来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将持续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未来互联网金融对人才的需求必将是能熟练将互联网技术优势与金融技术融会贯通的专业人才。因此,我国职业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适应互联网金融的中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改革专业课程设置

职业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应增加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知识,强调金融产品基础设计与网络营销知识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与金融数据收集分析、信用征信、投资者风险评估相应的课程体系。同时,紧密结合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未来政府监管部门必将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使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因此,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高瞻远瞩,增加金融法律法规方面的课程,培养既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产品技术,又能在金融法律法规方面有全面了解,能够在金融法律法规范围内熟练开展金融产品设计、营销及售后服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依据互联网金融的地区发展差异制订差异化培养战略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互联网金融在不同地区的发达程度差异很大,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而精确的定位,在培养的过程中,各有侧重。然后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各职业院校根据本校的教学资源,构建适合本院校、本地区的培养模式。例如,在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重点培养农村信贷、农产品产业投资等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在外资聚集的沿海发达地区,可以重点培养外汇市场交易、外资企业投资管理方向的专业化人才;在传统商贸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重点培养网络信贷、保险等方向的职业化人才。

3.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互联网金融时代要求我国职业院校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仍然采用高校教学的理论教学法、西方案例教学法等主流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更加高效的校企合作,通过金融专业实训基地和模拟实训室,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各种新开发的互联网金融模拟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技能。同时,加强职业院校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联系,联合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

4. 改善职业院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的效果。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多个基础模块、基础技能的综合化教学,需要全社会、行业、企业及多个政府部门的通力配合。因此,必须将政府监管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金融专业培训机构等多方面的人才资源,有选择地整合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资源,通过引进各方面的人才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训机会。

5. 创设开放式的联合办学方式

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变革日新月异。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具有全行业、国际化的视野。职业院校必须全力开拓学生与行业企业交流的机会,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还可以开拓学生的国际交流机会。例如,可以尝试进行企业员工与专业学生混合培养的模式;尝试互联网金融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尝试定期聘请国外行业专家来校交流、讲学的模式。通过创设开放式的联合办学方式,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变革更直接、更迅速地进入职业院校的课堂,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专业技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产物。从狭义上讲,互联网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数据中心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讲,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机构等外部环境,包括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网上支付、网络证券、网络保险和监管主体等。因此,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即成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显著区别。这种深度融合给金融业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和创新理念的变化。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信息化和虚拟化。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价格是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所提供的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市场的信息特性,还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例如,经营地点虚拟化――各类金融机构的网上营业厅;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多虚拟成金融数据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经营流程虚拟化――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运营管理采用信息化的运作方式,由核心业务系统、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等组成的集成平台处理所有业务。

(二)思维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除了引进了互联网技术,也不可避免的渗透了互联网思维――普惠、平等、自由,具体表现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定制化、大众参与和低门槛。最直观的变化是金融产品的更新迭代加快,尤其是在创新过程中经常突破传统金融产品研发规则,实现快速的破坏式创新。

(三)高效化和低成本化。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技术使得金融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业务处理方式更加先进,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不仅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还为客户提供了更丰富、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这一趋势大大缩短了金融市场各方参与者获取、分析和反馈信息的时间,极大提高了金融市场效率。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互联网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服务的同时,由于无需承担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以及软件系统人均服务成本边际递减等特性,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此外,随着互联网金融使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趋于充分和透明,金融市场供求方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非中介化趋势明显,可以有效降低金融市场供求各方的交易成本。

(四)金融混业化。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推动了金融混业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原因是:首先,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始终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因此本质上需要在客户层面将客户的银行账户、理财账户、证券账户和保险账户等账户层面的信息有机统一起来;其次,互联网思维的引入使互联网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同时技术能力的不断进步又大大降低了产品研发门槛,因此快速发展的金融产品比较容易摆脱监管的束缚,绕过原有分业经营壁垒的趋势愈发明显;第三,互联网技术加快了金融市场的运行速度,同时提高了金融市场的非中介化程度和透明度,金融机构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收窄,规模经济作用日趋凸显,因此金融机构全能化,提供多元金融服务成为大势所趋。

(五)易受相关法规政策影响。互联网金融是近年的新生事物,尤其在国内还处于发展初期,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和法律约束,行业未来走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易受相关法规政策影响。国外最典型的案例是2008年上半年,美国Lending Club公司因一系列资质和授权事宜被美国政府叫停票据发行业务,此后苦苦支撑,直到10月14日才恢复了新的投资者注册手续。国内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余额宝”们是否应该缴纳存款准备金的激烈争论,缴与不缴相去甚远。由此可见,未来国家层面如何制定政策和法规将可能决定性地影响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商业模式,甚至生死。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

(一)基于互联网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因此互联网技术的技术风险自然延伸到互联网金融。

第二,技术解决方案选择失误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案与整体外部环境的兼容性差,极大地影响系统与外界交互的效率。目前大型系统平台均采用系统集成方式搭建,即整体架构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建而成。所以在选择技术方案时既要在横向上考虑到与原有业务系统的兼容性,又要在纵向上考虑到与后续开发系统的对接。此外还要考虑与外部系统的对接。纵观互联网金融的系统平台,没有一个是孤立存在的,这不是偶然,而是互联网金融天然继承了互联网互联互通的属性,因此与第三方系统交互是必然。一个沟通低效甚至不稳定的系统平台注定要被互联网金融边缘化,因此在选择技术方案时不能闭门造车;二是技术方案可持续扩展能力差,短期内被新的技术淘汰。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不必赘言。以网络银行架构举例来说,CS架构虽风靡一时,但是迅速让位于BS架构。因为从互联网金融快速创新的属性看,BS架构更具优势。但是,当我们审视传统金融行业时,却依然有采用CS架构的系统平台,究其原因是技术方案选择造成的路径依赖;三是黑客攻击系统漏洞造成的系统宕机、数据被修改或窃取等安全风险。漏洞风险对客户的损害最为直接,而涉及到金融业务则使得这种损害更加严重,因此此类风险巨大。如何更好地防范漏洞风险一直是信息技术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但是,根据以往经验,新的技术发展与漏洞被攻击几乎成了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伴而生。因此,在具体实践中要足够重视系统风险。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导致的创新风险。互联网思维可能引发的风险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对于传统金融规则认识不足,不能深刻认识到这些规则背后的风险防范意义。非传统金融机构在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后,由于相关人才和经验储备不足,导致对各种风险认识不到位,存在隐患。尤其是对流动性风险认识不足、潜在危害较大。主要表现在理财资金远大于债权资金,有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沿袭互联网不惜成本抢占客户的思维,盲目吸引资金流入,但却疏于后台管理,没有足够的债权进行匹配,这就非常容易形成庞氏骗局,稍不注意就会触碰法律红线。

第二,选择性忽视规则有意进入法律上的灰色地带。非传统金融机构在此方面表现较为激进,传统金融机构也稍有涉足。因此,相关法规政策制定者要提高警惕,以免其在危险领域形成利益集团,届时难以根除,甚至难以规范。

(三)基于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互联网金融主要在四个方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第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推动了破坏式的产品创新、金融机构混业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这些都将缓慢加大全球金融体系的整体脆弱性;第二,由于互联网金融加快了全球范围内信息传播和金融资产配置速度,因此一旦出现问题,留给补救的时间极短;第三,互联网金融加大了出现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概率。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年轻的领域,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处于迅速扩张期,从业者人数增长迅速,良莠不齐,潜在较大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甚至,有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金融恶意钻营漏洞,里应外合挪用沉淀资金和洗钱等盈利;第四,信用评估的风险。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引入大数据思想,运用客户产生的海量数据等对客户信用进行信用评估。但是这种新模式的引入存在未知风险。首先,理论层面这种模型涵盖的信息是否可以全面真实的反映评级对象的全貌,或是否比原有信用评级方式更具优势,仍未可知;其次,技术层面这种模型在代码实现的过程中是否科学有效,也较难把控。另外,在传统金融领域进行类似比较激进的业务模式创新,都存在类似的未知风险。

除了以上提到的风险外,诸如利率风险、经济周期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传统金融风险也广泛分布于互联网金融中。这些风险与传统金融风险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由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介入使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有了扩展和加强。

(四)法规政策风险。自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以来,已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提及互联网金融,并鼓励其发展。据此可以推断,未来一段时期内互联网金融可以获得较为宽松的法规政策环境,但是未出台的法规政策始终是不确定因素。比如,未来谁是监管主体,监管主体的态度以及采用何种方式监管,再者立法如何以及各方如何参与博弈,都是未知风险。但其中的关键是相关立法的出台实施,诸如涉及个人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专利权保护和刑事等方面的法律直接关系到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利益,并很可能直接改变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甚至让一些规范性较差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从市场上消亡。

(五)基于快速创新的专利竞争风险。随着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加快,未来用专利保护金融创新产品将成为各方抢占金融市场制高点的利器。但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专利布局不容乐观,甚至还停留在“装点门面”的表面上。主要原因是当下国家层面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专利保护规划和引导还不成熟,存在大量灰色地带,也没有特别典型的侵权诉讼案例,所以各家企业对此类专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但是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大量注重专利保护的外资企业涌入,中国与国际接轨制定相关法律将是必然趋势。届时,更加规范和严苛的法律将使灰色地带极度收窄,没有专利的企业将会面临极端困难,要么交纳高昂专利费,要么立刻退出,但无论怎样都意味着巨大损失。即便我国企业想尽办法能在国内回避此类问题,但当进入国际市场时,仍必须面对他人的专利壁垒。所以,专利风险不容小觑。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一)尽快确立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以统一各方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战略层面达成共识,一方面便于互联网金融领域各层次后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为混战的互联网金融指明方向,便于参与者调整自身,同时加强自律。目前,由央行牵头相关部委制定的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指导意见出台在即,各方拭目以待。

(二)加强技术风险的防范。加强技术风险防范可以分为监管主体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两方面:一是在监管主体方面,监管主体参照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风险防范措施,出台符合互联网金融要求的技术风险防范措施。主要措施应包括预防措施、应急措施和准入退出机制。就前两者而言,经过业界长期实践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方案。而后者则需要制定新措施,一方面要尽快建立互联网金融准入标准,设立门槛,坚决禁止技术不达标的企业进入;另一方面要配套与准入标准相对应的退出标准,对于准入后安全生产不能达标的企业,要坚决强制其退出。二是互联网金融机构方面,一方面要符合技术风险监管要求,不触碰监管红线;另一方面要考虑安全生产以外的技术风险,如技术方案选择风险。对前者而言,互联网金融机构要建立与监管相配套的风险防范机制,严格风险防范执行流程,并随监管变化及时更新。鉴于目前监管措施仍未出台,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在沿用之前技术风险防范基础上针对互联网金融特征进行尝试性的改进。对后者而言,主要是互联网金融机构技术实力的较量,此外还受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人员配置、发展战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比较稳妥的风险防范建议是选择主流的技术方案本地化。但是这样可能会阻碍企业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所以企业要权衡利弊。

(三)加强监管。加强监管是目前呼声较高的风险防范措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四)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风险暴露不充分,在高收益的诱惑下很多投资者对风险认识并不到位。所以,要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互联网金融提供者必须向投资者提示风险,并不得夸大预期收益和进行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宣传;二是相关机构及时预警互联网金融风险,披露典型案件;三是加大基础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应对互联网金融投资门槛低,广大投资者的金融知识储备参差不齐的现状。

(五)提高专利保护意识,采取专利保护措施。首先,互联网金融机构要转变专利保护观念。充分认识到面对快速创新的激烈竞争,专利权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力武器;其次,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制定专利保护措施时要覆盖专利保护的整个周期,包括专利研发阶段的保护,专利申请阶段的保护,专利应用阶段的保护以及专利被侵权阶段的保护。必要时应聘请专业机构参与专利保护措施的制定;再次,国家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机制,简化专利申请流程,并采取有力措施保护专利权不受侵害。

互联网金融专业技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89-01

引言

目前,大学生就业模式已呈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而在新时期“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金融市场的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基于此,本文对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初步(创业模型的选择),进行了研究。

一、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初步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第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并制定了发展规划[1]。如今,“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我国市场经济、金融企业逐渐趋向了“互联网+”转型与改革发展。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越发凸显,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大学生以及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成为缓解就业形势的重要途径。毕业生创业也受到了政府的关注与政府政策与经济的大力支持,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研究意义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初步研究,是学生创业方向和制定发展目标的基础也是关键步骤。资料显示,在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模式的确立,是高职学生成功创业初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对高职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的高职学生创业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选择,换言之,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方向,它不仅符合高职院校学生职能性的教学目标,也有效缓解了我国就业形势[2]。其次,“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发展和个性特长、爱好选择创业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体现。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的高职学生创业,不仅提升了学生自身素养,也使学生在创业学习、交流、选择中培养了创新创业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是在基于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普及应用的基础上得以提出的。“互联网+”的提出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国各行业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形成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与此同时,“互联网+”改变了传统金融产I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企业与新型行业尤其是新媒体行业的叠加发展,为我国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建设前景。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淘宝、微信、京东等。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初步研究

由上述分析可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研究主要是对高职学生的创业模式的研究。由于“互联网+”是现今金融经济发展的全新形态代表,“互联网+金融”较传统的产业发展与革新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发展空间以及发展前景的广度与深度宽且深,从而导致在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模式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为学生创业初始所需的创业资金、创业平台、发展方向、人力资源提供了不同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职能性的教学特点,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创业发展更具有发展优势。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基于社会需求对人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可直接应用于社会建设中,便于学生创业资金的获取。但正是由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使得高职学生在创业初始所选择的创业模式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业发展平台的方向。因此,高职学生在创业初步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以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经济实力、个好、综合能力,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创业模式,从而为创业的成功打下基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模式具体如下:

首先,知识型创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知识型创业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利用当今信息通讯技术将互联网与知识有效结合,从而形成的全新企业类型。该类型无需太多资金,但在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方面具有较高要求。

其次,经济型创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经济型创业是在基于“互联网+创业”体系下,在互联网上执行经营业务的模式。经济型创业适合具有一定资金支持且善于人际沟通、熟悉网上沟通流程的高职学生。例如,淘宝、微商等企业的兴起。

同时,服务型创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服务型创业,主要是指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服务行业的有效结合,实现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的一种创业模式。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服务类型创业模式,适用于在既定区域范围内工作的高职学生。例如,快递邮件的代取、搬家服务等。学生可根据自身所处位置,以及资金成本,通过市场分析,从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服务类型,进而实现成功创业。

与此同时,技术型创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技术型创业,主要互联网发展,金融经济转型下以技术为基础实现收益的创业模式。技术型创业,顾名思义需要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技能,且该技术要能够与互联网或金融行业经济转型发展实现沟通与联系。例如,为其他行业与个人建设网站、网址等技术型企业,或是专职为企业提供远程技术服务等。

此外,“互联网+金融”背景的培训型创业,则是基于互联网建立的培训服务类型企业的创业模式。培训类型企业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猛、项目类型广泛的行业之一,培训类型企业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培训条件和服务便利。因此,培训类型的创业模式需要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的专业技能,且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如英语培训、计算机技术培训等教学能力。

与上述创业模式不同的还有“中间商创业模式”。该模式是在基于互联网技术上,为供应商与消费者进行服务并从中获取一定经济利益的创业模式,如房屋中介网、婚恋网等。该类型适用于人脉以及物质资源较强的人群进行创建与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社会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学生如何实现自主创业的初步成功,已成为高职学生以及相关人员思考的重点。而对新时期背景下创业模型的认知与了解,有利于高职学生创业初始的选择,为高职学生创业过程的成功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吴智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8):106-110.

互联网金融专业技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37

我国互联网的进入大众视野起源于2013年年底,余额宝横空出世,自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拉开了大幕。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有传统的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产品创新、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2014年腾讯推出理财通、2015年的蚂蚁聚宝、京东金融、卡拉卡理财、小米金融、2016年的微理财,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丰富了我国金融产品体系,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对高职金融类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职金融类专业应结合自身现状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落后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学的指南,决定了一个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前许多高职金融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滞后,已经不能落后于时代和信息化对金融的要求。以我校为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保险、证券行业基本操作业务技能和营销能力,能够胜任保险或证券营销、客户服务、基层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并能从事银行、担保公司、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等金融相关行业营销及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以看出我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是比较务实且具有时效性,但是主要培养人才的方向还是集中于传统金融企业的一线服务人员,而忽略了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大量的就业机会。

1.2 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金融发展的现状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脚本,只有教学内容选取得当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目前很多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也没有及时根据日新月异的金融发展进行调整。以我校为例金融管理专业目前开设的主要专业相关课程主要有金融学基础、银行综合柜台操作、银行基本技能、保险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操作实务、金融产品营销实务、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个人理财等,明显可以看出缺乏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课程。

1.3 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松散

课程体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的体现,也是培养一个一个学生基本依据。目前大多数高职金融类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大的方面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具体展开时又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个性化发展模块。总体来看在高职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而过多的笔墨放在了基本素质模块中开设的课程,而压缩了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并且个性化发展模块之间油柚很大的重合,整个课程体系相对较为松散。

1.4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除了以PPT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外,其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不多。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而且对于经济金融生活中的最新的发展情况,缺乏必要深入的分析。有的老师上课时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化,实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2 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对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1 从单一的金融人才需求到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传统的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单一。高职类院校的学生由于学历的特点大多数金融企业主要从事的是一线服务岗位,所以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自我表达和客户的沟通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高职类院校学生优势在于上手快。现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门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单一话,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强调的是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即懂得金融相关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同时掌握相应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并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较高的风险管控能力。

2.2 从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到多元化的金融就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类院校传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证券公司柜台服务人员、证券公司后勤人员、证券投资顾问;保险公司电销人T、保险人与经纪人、保险公司后勤人员;银行柜面人员、银行大堂经理;小贷、担保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营销人员、内勤人员;各类中小企业的出纳、会计核算等。而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非金融企业涉足金融行业,催生了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有别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就业岗位,更多的注重学生的营销和沟通能力。

2.3 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到课堂知识点的需求

老师是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知识的载体,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当今,需要我们教师也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我们在课堂中介绍相关互联网金融产品是不能空讲,必须是建立在对该产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由于教师的天性,很多老师个人理财形式相对较为保守,甚至是根本没有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投资,这样在教学时肯定是比较教条的。所以在教学时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职金融类专业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分析

3.1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三方支付、P2P贷款模式、阿里小贷模式、众筹融资、互联网整合销售金融产品以及互联网货币。高职金融类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不能再把眼光放在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和传统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而是要抓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就业积极影响,顺应时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没目标。

3.2 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以往的传统的金融知识点介绍,一定要按照金融行业最新发展的现状介绍和整合教学内容。使得高职类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真正的能反映目前金融市场的变化,而不是与现实脱节,让学生受益。

3.3 重构教学课程体系

结合互联网企业对金融类专业人才规格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构建了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符合金融类职业资格标准、满足安徽经济特定需求、融合创新创业意识的“岗位课程+认证课程+订单课程+创业课程”的“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4 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采用翻转课堂、MOOC、微课堂等教学方。通过模拟实训、多专业综合实训、校外中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等“体验式”教学手段,强化金融仿(全)真性实习,通过动手动脑的实战训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职业氛围,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全真或仿真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非常直观地感受实际现场的氛围,可以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实训的兴趣,提高实训效果,也能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尽快适应环境。

3.5 注重教师实践能力、互联网思维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可以通过培养与引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素质稳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就需要大量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实践的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同时也需要聘请校外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共同构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我们实行教师顶岗实践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实践锻炼,下互联网金融企业顶岗实习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

3.6 继续引入和深化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校企合作

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市场具体指导学校专业开发与建设工作。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我邀请互联网金融行业专家共同制定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邀请行业骨干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拟定教学计划,聘请企业的实践专家和行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实训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知识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为了突出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特点,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应用实例,实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将最新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教材。充分发挥了校内教师理论强,校外一线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体现“知识新、内容实”的高职教材特点。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积极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毛金芬.“互联W金融”下高职金融课程整合的效率评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396.

[2]陈意新.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4):156158.

[3]潘美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高专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12):2022.

互联网金融专业技能范文第5篇

2013年到2015年,全国互联网金融P2P网贷平台增长迅猛,约每年增长4到5倍。但近段时间以来平台违约、跑路案件频发,仅2015年初至2016年2月,跑路、倒闭、停运的 P2P 平台就已超过1000 家。e租宝的倒闭,更是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给行业发展蒙上巨大阴影。对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互联网金融的提法已由往年的“促进健康发展”改为“规范发展”,而3月2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互联网金融将逐渐纳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陆书春表示,建立良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有三个方面的难题需要破解。一是从互联网企业的角度来看整个行业的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等一系列的风险考验,从业机构普遍的风控经验和能力与传统机构还有差距。二是从互联网金融监管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监管缺少数据支撑。当前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各级监管部门也还无法全面掌握行业底数,难以及时预判风险。三是从互联网金融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风险防范意识不够,一方面容易轻信高收益的宣传,另一方面承受风险能力也较低。

2016年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在历经了数年的粗放快速发展之后,互联网金融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2016年又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互联网金融如何规范发展,应用好新兴的技术,服务好实体经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次大会紧扣这些热点问题,就 “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与智慧金融”、“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关键领域及投资”等重大议题做出了深入的建设性探讨。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表示,移动互联网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为共享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共享金融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网贷、众筹、供应链金融、相互保险、财富管理、金融基础设施的共享等。不管是现在的互联网金融,还是未来的区块链金融,都可以视为是共享金融的表现形式。共享金融的主体功能是去中介化,但不去中心。共享金融和传统金融面临着再平衡,要发挥共享金融中(分散化的)个体承担较多风险的优势,降低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发挥共享金融满足多样化需求和传统金融满足专业化需求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

会上,大会主办方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创始会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教授领衔了《互联网金融十大趋势报告》,以众多图表、数据分析,阐述互联网金融十大发展趋势。大会主办方北京大学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主任宋敏教授宣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将在下一个学期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硕士课程。此外,采用“网络评选+大数据筛查+业内顶级专家评选”的互联网金融十大律师、互联网金融十大创新城市、互联网金融十佳第三方服务机构等新金融风云榜的首轮评选信息也进行了首次公布。

黄震提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十三五”总体向好的趋势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究竟怎么样来把握机会,怎么样共生共享?他认为“十三五”的发展规划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明确了新的发展理念,最终实现共享金融。而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实现最后的共享发展的。

行业创新与合规管控并重

近日,2016融资中国互联网金融峰会在北京召开。参会人员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伍旭川,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爱君,融资中国杂志执行副主编寇建平,以及国内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大佬级企业家,专注互联网金融领域投资的投资界精英参与。

进入今年以来,随着监管政策的落地,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十字路口,发展进入了分化期。在此背景下,峰会以“合规、创新、升级”为宗旨,以“专业、实战”为出发点,邀请监管层,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VC/PE、上市公司,行业协会、第三方研究机构及互联网金融投资人,从行业监管、行业创新、一级市场投融资及平台资产端、资金端等方面展开探讨。

伍旭川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的专题方面,以“互联网金融怎么了”作主题演讲。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主要风险与监管、改进的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市场化方面,他认为政府要建立机构的市场化风险处置、市场退出机制以及建立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和风险防范的长效监管机制,研究探索分类分级监管。在对这个市场的主体――投资者方面,认为政府监管方面要完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除了企业内控和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也是重中之重,伍旭川表示,在这个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实质性的改变,比如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