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工业化意见

新型工业化意见

新型工业化意见

新型工业化意见范文第1篇

9月25日至26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情况的报告。会议对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情况的满意度进行了票决,在33张表决票中表示满意的9张、表示基本满意的23张,表示不满意的1张。

会议对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大沿江开发、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为抓手强化组织推进,新型工业化理念逐步深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升,全市的新型工业化迈出可喜步伐。

会议同时指出,当前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尤其是有的把信息化仅仅看作是某个环节的事情,甚至把信息化视同一般的办公自动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水平有待提升;产业层次较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任务比较繁重,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不相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大;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度仍然偏低,尚未形成良好的错位发展格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总量不大,产学研合作度低,整体创新能力偏弱;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

对此,会议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组织引导,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要真正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上重要位置,按照中央、省、市有关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组织、调控和推动作用,切实理顺工作思路,量化阶段性目标,明确工作重点,制定扎实举措,提升组织推进水平,形成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合力。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考核办法,制定有效的产业引导、创新激励等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各级干部要带头学习与新型工业化有关知识,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

2.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导,实行工业化和信息化互相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并进的道路。认真执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动向,强化产业政策的严肃性和时限性,严格市场准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继续坚持以大沿江开发为主战略,以园区建设为主平台,以招商引资和项目投入为主抓手,大力发展船舶制造及配套、汽车及配件、石油及精细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鼓励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电力电器等三大高新产业,改造提升特色机械、特钢冶炼、纺织服装、特色食品等四大传统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十大产业板块,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实施一批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型服务业重大项目,着力为制造业提供低成本、高技术支撑,特别是金融企业要切实改进对科技创新企业、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品种,提高贷款总量。要切实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为制造业基地配套、支撑服务的能力。

3.加快产业集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坚持科学规划,增强规划引导力。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从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分工和集约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合理布局三次产业区域,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修编工业集中区规划,重点打造三大开放开发主体功能区,对现有的镇工业园区按照产业类型进行合理整合,着力打造专业性的工业园区,并相应建立市镇联动的开发机制和体制,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引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做强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地做好招商选资工作,大力推行产业招商、规划招商,继续围绕十大主导产业,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重点引进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生态环保型、产业带动型、税负贡献型的优质龙头项目,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提升。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矢志不渝地做好存量优化工作,注重在现有产业中培育一批团队创新能力强、产业层次高、产业带动力大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导机械制造、特色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同类同质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强强联手,合力打造旗舰型、基地型企业集团,以此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产业集聚。

突破要素约束,优化发展条件。结合我市实际,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留足建设预留地;利用好有关部门审批重点建设项目农用地转用指标,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投资率和产出率,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大力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户宅基地复垦,加快存量土地的清理工作,缓解增量用地不足的矛盾。引导金融单位把信贷投放的重点放在拉动全市增长的重点企业、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上。继续举办好银企合作、金融与项目的对接活动,大力度引进民营担保公司,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组织对外招工和技能培训,缓解企业用工难的矛盾。

4.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

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通讯、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产业,选择部分机制健全,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推动企业引进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牵引辐射作用,带动我市的科学技术进步。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做到两手抓:一手抓信息化建设。政府要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纳入重点扶持企业的技术改造计划之中,给予支持;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完善高速宽带接入的电信、计算机联网融合。一手抓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引导机械、纺织服装、特钢冶炼和特色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企业紧紧围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关键环节运用信息技术嫁接改造,以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核心,改造生产过程的控制技术,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为重点,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改进生产方式,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通过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推动产业升级。

积极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要聚焦政策资源、环境资源和各种手段,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加快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抓好引进消化再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提升竞争能力。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要认真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工作,加快建立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人才支撑体系,打造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技术水准的技工型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人力资源优势的更好发挥。

5.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精心打造“绿色”制造。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等行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改变原材料的投入等手段,实现副产品的利用和回收产品的再利用,优化生产工艺和制造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产品的绿色度。

新型工业化意见范文第2篇

(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达到1.2%以上,拥有国家和省认定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共性技术中心15家以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个。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5%。

(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左右。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0%。

(三)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培育一批重点产业,纺织服装、木制品、酿酒食品3个主导产业规模企业销售收入均达100亿元以上;做强一批大型企业,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20家以上,其中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亿元企业20家;建设一批集聚园区,形成1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2-3个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

(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45%提高到5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降低。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五)生产业明显加快。现代物流业营业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形成2-3个成交额10亿元,5-10个5亿元的大型专业市场。

二、优化产业结构

(一)提升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到“十一五”末,三大主导产业达到百亿规模。纺织服装业:围绕原料、面料、终端产品三个环节,提高纺织产业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加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积极发展化纤纺织业,改造提升传统服装工业,创建*服装名牌。重点打造*“纺织工业城”,全市形成200万纱锭、1亿件服装的产业规模。木制品产业:积极推进林木一体化,发展木地板、家具等终端产品。加快林纸一体化建设,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发展制浆及造纸等深加工产品。重点推动*“家具制造业基地”和*“木材加工基地”建设。酿酒食品业:加快洋河、双沟等重点企业的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档、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市场占有率。2010年,洋河、双沟总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乳制品、肉制品、粮油制品、水产品、果品等,做大做强娃哈哈饮料等重点企业。

(二)培育壮大两大新兴产业。到“十一五”末,两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均达到50亿元。新能源工业: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加快三个县、*经济开发区2×1.2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骆马湖、洪泽湖4.95万千瓦和20万千瓦风力发电、宿城开发区2×1.2万千瓦垃圾发电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国电*热电有限公司二期工程(2×60万千瓦发电机组)和市开发区北区、三县开发区热电厂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全市总装机容量达到160万千瓦。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市布点建设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新型包装材料业: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为支撑,以彩塑集团为龙头,加快实施“环保型热收缩膜、金属化膜、PET薄膜等彩塑包装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大力发展高档彩印包装、绿色印刷包装、绿色包装材料及制品等新型包装材料。

(三)做大做专特色基地。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内培外引力度,重点打造船舶修造、农产品加工(高效外向型)、织带、电器照明、金属压延加工、蓄电池、玻璃及深加工、塑胶制品等基地。到“十一五”末,特色基地销售收入均达到20-30亿元规模。

(四)加快发展生产业。物流业:大力发展仓储、加工、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加快培育交通物流、恒通物流、中联物流等重点物流企业,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整体竞争力。加强物流专业设施整合,加快*国际物流中心和运河国际港建设。科技服务业:强化工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设纺织服装、木制品、酿酒等50个全市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金融保险业:积极做好全省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努力引进省级金融、保险、证券机构和投资性公司在*设立分支机构,加快设立市区农村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机构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强化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和服务体系,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商业服务业:加快发展*义乌国际商贸城、淮海建材城等区域性特色市场、专业市场,加快“千村百乡”市场工程建设,引导发展法律、评估、会计、审计、咨询、广告、策划、就业等中介机构。

三、调整工业空间布局

(一)重点发展块状经济。强化六个省级开发区和湖滨新城开发区、苏宿工业园区发展定位,加快“八区”块状经济发展。*经济开发区坚持“外向型、高起点、国际化”的发展方针,大力发展资源利用型、技术密集型、出口创汇型工业,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出口贸易加工业基地。市湖滨新城开发区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休闲旅游度假产业、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生态产业,加快建成生态型、功能型、人居环境优越的湖滨新城。苏宿工业园区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重点承接苏州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等城市功能的综合开发,力争建设成产业转移的集聚区、外向带动的先导区、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新城的示范区。*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呼应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重点培育木材深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等行业。*经济开发区以棉纺织、木材加工和电子照明为鲜明特色,加快建设“纺织工业城”、“家具制造业基地”和“照明工业城”。泗洪经济开发区重点加快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水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群和规模优势。*经济开发区利用*港新港区集输运能力和大运河的岸线资源,发展大运输量临港、临河工业项目,形成以彩塑包装、能源、玻璃深加工为主的发展格局。宿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加快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以及商贸物流业的发展。

(二)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加强集聚区规划,鼓励跨区划合办产业集聚区,引导企业向集聚区集中、转移,加快“入园进区”步伐。进一步提高省级开发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增强集约化发展水平。加大对乡镇工业集聚区的扶持力度,开展创建市示范产业集聚区活动,组织申报省重点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化工企业向化工集中区搬迁转移。

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一)加强技术进步工作。鼓励企业加大技术中心投入,确保省级、市级技术中心企业开发经费投入分别达到销售收入的5%和3%以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并向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倾斜。建立以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为导向的工作机制,每年重点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的大项目,全面提高重点项目推进的水平和效率。

(二)开展挂创、创牌和企业上市工作。深入开展“百名专家兴百企”活动,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合作形式,提高挂靠效果。积极引导企业增强运用品牌参与市场竞争意识,努力形成一批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经营规模化的品牌群体。“十一五”末,确保创建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80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以上,省著名商标60件。加大对创牌工作的考核和奖励,每年明确创牌工作计划,纳入年度经济工作目标考核。将税收作为品牌建设的重点考核指标,对地方税收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家、省、市名牌和商标给予重奖。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进程,认真研究证券市场新变化、新要求,支持有条件企业制定和完善上市计划,加强与证券公司联系合作,推进企业在境外和国内主板、创业板上市。“十一五”末,全市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

(三)提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水平。以21家省、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试点企业为重点,在项目建设上加大力度,努力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业务知识培训和企业上网等方面加大引导力度。重点推动企业实施以ERP为主的信息化工程项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广苏华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网上销售的成功经验,“十一五”末,全市实施ERP项目企业占规模企业的50%以上,市级以上新产品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比重达到40%,建立网页的规模工业企业比重达到80%,网上销售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五、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一)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突出抓好电力、化工、建材、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重点考核20家年耗能1.4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企业的节能。严格控制能耗增长源头,对年综合能源消耗总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达不到行业标准和要求的,不予核准备案。

(二)积极实施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积极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培育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示范园区。严格控制化工、造纸、冶金、印染等行业的项目建设,禁止建设投资额2000万元以下的化工项目。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提高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加强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建立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机制。

(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支持企业通过改进设计和技术进步实施清洁生产。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都要实施清洁生产,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指导企业建立和实施清洁生产的标准体系。实施100项高水平清洁生产改造方案,形成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建设一批“零排放”企业。

(四)加强安全生产。加大企业劳动卫生安全保障措施投入,加强安全生产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检查监督。

六、提高组织化程度

(一)建立领导服务体系。建立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专门负责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市、县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每位市、县级领导干部负责挂钩联系一个产业、二个大项目、三个重点企业,充分发挥领导的扶持与带动作用。加强部门协调,经贸部门要发挥政府职能在产业环境培育和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加强对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和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时通报情况;发改委、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支持工业发展的措施,切实将各类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落实到企业;金融、电力、国土、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创新工作方法,全力缓解生产要素制约,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强化产业政策导向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产业准入门槛,切实发挥《*市工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有效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符合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加大对鼓励类投资项目,特别是对我市产业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

(三)加大新型工业化投入。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以上,主要用于对市、县区规模企业在税收贡献方面的奖励和引导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名牌产品的发展及对重点企业技改贴息、研发资金补贴、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等,鼓励和扶持辖区内企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财政资金扶持,争取在总量上有大幅增长。

新型工业化意见范文第3篇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技术改造是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投资活动,是实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新时期技术改造的内涵,对技术改造的路径、对象、范围、性质和重要作用进行了明确阐述和界定。一是明确指出技术改造的路径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二是技术改造的对象不仅包括企业基础设施、生产设备等生产载体,还包括产品检验测试条件、生产服务平台、信息化水平等支撑能力的提高。三是强调技术改造从本质上来说不仅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投资活动,更是实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对于技术改造的新要求

最近,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技术改造是关键时期解决关键问题的关键手段,技术改造工作应实现“五个发展一个转变”,即由设备更新为主发展到对生产全过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总体改造;由单个企业的改造发展到整个产业链的配套改造;由单纯的生产制造环节改造发展到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领域延伸;由分散布点企业的改造发展到促进工业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化;由对企业个体的支持发展到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持;由使用、掌握技术向控制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转变。因此,技术改造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主线,聚焦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更加注重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更加注重产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产业转移和集聚发展。

加强技术改造对于促进山东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改造是推动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宝贵经验,已经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十一五”以来,我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递增18.8%,2012年达到9075.8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42.9%提高到2012年的65.1%;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与2005年相比,制造业技改投资占全省技改投资的比重由83%提高到2012年的91.3%,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改投资占全省技改投资的比重分别由18.1%、9.5%提高到37%、35.6%。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了全省工业结构调整,企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工艺技术加快升级,产品质量显著改善,产业层次大幅提升,工业实体经济基础日益坚实。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仍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攻坚时期。我省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全球产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工作是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落实好《指导意见》和《贯彻意见》对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技术改造工作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内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单列一节,专门对企业技术改造做出了明确部署。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将“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作为“十二五”时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二五”规划都对企业技术改造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贯彻意见》全面落实了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对技术改造提出的各项要求,明确了目标,细化任务,强化了措施,为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打下了基础。

第二,加强技术改造工作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工业是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战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出路也在工业。必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引导各类要素向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聚,推动工业发展从外延粗放、数量扩张型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第三,《指导意见》和《贯彻意见》的实施为企业技术改造营造了良好环境。技术改造贯穿于工业化进程的始终,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企业技术改造,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新时期、新形势对技术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尚存在认识有待深化、长效机制亟待完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指导意见》和《贯彻意见》的实施,有利于解决当前技术改造工作存在的问题,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的激励和支持,提高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技术改造的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转型升级。

新时期山东省技术改造工作四原则

新型工业化意见范文第4篇

日前,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农广校将发挥怎样的作用?为此,农民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刘天金。

 

记者:《意见》出台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贯彻落实好《意见》有何重要意义?

刘天金:一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然要求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转型的要求和农民转变的结果。没有新型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当直面这个新形势。综合考虑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工农就业收益均衡、城镇化特别是农业人口市民化步伐等因素,专家测算我国至少需要培训一亿以上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何等浩大的工程。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的是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其鲜明特征是高素质,这对教育培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抓住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件大事。

 

二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极其不适应的基本状况。当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依然面临资源总量不足和体系不健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资源分散进一步加剧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其原因是主体不强难以发挥资源聚合作用,农民教育培训“无利可图”也难以催生社会资源,表现为“月亮不圆、星星不亮”。

 

三是全国农广校系统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农广校是国家兴办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养兵千日”必须有所担当。农广校经过33年的改革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十分宝贵的存量资源。农广校办学融现代手段于传统方法,集自上而下“顶天立地”之优势,在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

 

《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基于农广校作为专门机构的职责所在、五级办学体系的基础和主渠道作用的地位所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意见》的贯彻落实,事关农广校主体地位能否真正确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能否有效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战略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记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怎样一个体系,如何构建这个体系?

刘天金:《意见》明确,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这个体系有两个关键,一是加强主体,要靠建设;二是激活多元,要靠机制,双管齐下体系可成。所以,《意见》要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建设,建立完善多元参与协作机制。

 

记者:《意见》强调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有哪些主要内容和具体举措?

刘天金:《意见》强调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广校建设。

一是解决定性入位。《意见》明确了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体的基础地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础依托的根本定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农业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主力军的本质定性,要求保持和稳定农广校系统办学特色,确保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三不变”。

 

二是加强职能建设。《意见》明确了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依托农广校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作为保障和服务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职能机构的性质,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的职能。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意见》要求落实农广校专职办学人员编制、选齐配强校级班子、完善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办法,改善专职教师待遇,建立与职能任务和办学要求相适应的专职办学队伍。同时,要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兼职教师队伍。

 

四是改善设施条件。积极推进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研究制定各级农广校设置标准,完善与办学要求相匹配的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

新型工业化意见范文第5篇

当前,河南省农业农村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工农业互促共进、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态势。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日前,河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指出今年要做好的重点工作有:抓好粮食生产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抓好农民增收工作,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以上;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和主食产业化,推进农村土地集约经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提升农业整体效益;推进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民生,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标准和覆盖范围,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力度。

抓好粮食生产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加快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继续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积极推进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围绕保面积、增单产,通过落实政策、统筹资金、集中布局、配套服务,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产创建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集中打造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全年力争建成高标准粮田90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实施意见》提出着力突破薄弱环节机械化,突出秋粮生产机械化。支持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鼓励购置粮食烘干设备。完善农机农艺融合协作机制,推广节本增效农机化技术。加强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网络设施和智能调度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机检验、检测和监管体系,不断提升农机服务水平。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全年选育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

农民增收渠道拓宽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党的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而河南省目前农民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实施意见》着重强调,要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提出通过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等四项关键举措,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实施意见》要求用5年时间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采取奖励补助等办法,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等。

加大涉农补贴力度 打破农民融资难瓶颈

尽管近年来对种粮农民的各类补贴不断提高,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辛辛苦苦一季粮,不如打工一个月”的现状。《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农民收入持续较快提高。要完善补贴机制,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工作。同时,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

《实施意见》要求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打通困扰种粮农民多年的贷款难、融资难的瓶颈:加大金融政策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加大对科技型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和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信贷支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

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实施意见》强调,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城乡平等、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人身安全。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