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农业的好处

新型农业的好处

新型农业的好处

新型农业的好处范文第1篇

一、贯彻实施《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

《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政府令第251号,以下简称《办法》)于2017年2月1日施行。确立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服务“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步入法制轨道。《办法》明确了市、区市、镇政府职责,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之常态化;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有效统筹农业、发展改革、财政、人社、教育、农机、畜牧等部门职责;要求区市设立培育专项资金,工作开展有了资金保障。规范了培训机构、培训计划和内容,出台认定基本标准和扶持政策范围,为各区市提供法律依据。 市农委下发贯彻实施《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的通知,有效促进区市落实各项规定和要求。

二、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市级公共服务事项目录。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四个事项――“教育培训”、“认定服务”、“扶持服务”和“优秀新型职业农民遴选”纳入市级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多数区市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当地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出台规范性文件《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公共服务规定》,规范发展市级示范基地和田间学校等承接主体,有序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政府购买服务。2017年市农委下发文件公布了首批118处农民田间学校和16处市级示范基地。

三、完善培训体系,夯实培训基础。

本着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机制、立足产业、精准培训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类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格局。发挥农广校、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在培训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以各类公益性涉农培训机构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西海岸新区在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培训中心创建了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农民田间学校,依托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园区,采取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认定农民田间学校118处和市级示范基地16处,有效解决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此外各区市根据各自实际,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安排部分培训任务到农大以及有关培训机构,有效利用社会优秀培训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四、创新机制模式,注重培训实效。

坚持贴近农业发展实际、贴近农村时令需求、贴近农民实际生产需要的“三贴近”原则,结合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学习特点,采用分段集中培训、实训学习、参观考察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时效性。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条主线,按照农业生产重点环节,分阶段安排以实现产业周期全覆盖。通过开展参与式、互动式培训,发展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在线管理考核,运用集中授课、典型介绍、案例教学、田间课堂、观摩研讨、技能实训、创业指导、视频教学等多种方式,激发学员学习热情,提升培训效果。充分利用云上智农、12316短信平台、青岛市农业信息网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在线教育培训和移动互联服务。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直通车的作用,送教上门,为学员经常性的技术知识更新、指导和服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跟踪服务,对重点对象,开展“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贴近帮扶指导。为学员搭建了相互联系的平台,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QQ群、微信群、联谊会等,促进学员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新型农业的好处范文第2篇

新形势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的关键措施,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因此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贴近农村生产生活、服务农民的优势,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核心,以服务“三农”工作为导向,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全力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重点打造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F代青年农场主,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主要任务:围绕吉林省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需求,充分发挥农广校“一主多元”主体作用,全力实施新型职业培育工程,加快农民实用人才培养,提升学历教育,广泛开展农民科技普及培训工作,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每年计划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2.5万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不少于50%,现代青年农场主800人,其他为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过程中,侧重打造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青年农场主队伍;将有深造意愿的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学历教育,将其培养成高层次人才。

培训模式:根据生产、经营和管理要求,开展系统培训和职业教育,并做好后续跟踪服务。在技能培训上,要分产业、分类型进行系统性、全程性职业技能培训,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要立足特色优势产业,按产业开展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全程分段式系统培训;对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要结合工种和岗位实际需要,以熟练掌握技术技能和提高岗位服务能力为目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农民教育上,采取适应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方式,为培育对象制定教学计划,授课计划,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创业发展条件。在跟踪服务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平台、QQ群等远程教学手段,传播信息、新技术,更新知识,并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指导服务。

2016年,全省有42所农广校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完成了8300多人的培育工作,占全省总任务的34%。为顺利完成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吉林省将进一步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强化农广校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设施建设和田间学校建设,打造“管理型”、“专家型”、“创新型”兼备的“全能型”农广校校长队伍,培养一支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能力突出、生产实践能力过硬的农广校教师队伍,遴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机构的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加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

新型农业的好处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三大难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145-02

近年来,新乡市把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路子。可是,在全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整体推进过程中,有些县(市、区)或者进展缓慢,或者萎步不前,或者始终没有什么突破。最近,作者在部分县(市)、乡镇和村庄调研发现,畏难情绪是阻碍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推进工作的主要障碍。这些畏难情绪主要来自“三个问题”:农民的思想观念不适应,整合后农民居住、耕种不方便,群众经济承受能力较弱。新乡市长垣县南蒲办事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他们通过规划把28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整合为五个新型社区,并且全面推进。在整合过程中,他们以破解群众“三大难题”为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蓬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新乡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畜牧生产加工基地。和中西部其他城市一样,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问题成为制约新乡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瓶颈。城乡发展不协调、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等等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绊脚石。面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历史性的改革任务,从2006年起,新乡市就开始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探索,创造性地实施“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程,创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命题,新乡的决策者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科学谋划了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即: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构筑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体系、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四大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管理体制、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三新农村,加快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步伐,逐步实现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消费方式四个城市化,最终走出一条以不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可以说,新乡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走的是一条“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它的特点是以打造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两个载体对接城乡。一个是以城带乡、产业转移的载体,促使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一个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城市化的载体,缩小农村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的差距。这样可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使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和城市相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就业结构的城市化、消费方式的城市化、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公共服务的城市化,从而构筑转移农民、壮大农业、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机制。

二、三大难题破解的方略分析

第一,破解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难题。观念问题直接制约着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推进的力度。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引领未来。新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推动一切工作、破解发展难题的总开关,是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崛起的原动力。早在新型社区建设之初,南蒲办事处就抓住了“转变观念,变小农意识为现代新型农民”这个牛鼻子,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1.以节约土地为切入点为群众算明白账。2003年南蒲办事处新一届班子到位后,围绕如何解决节约用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为群众算了一笔账。办事处所辖区域面积83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只有46平方公里,其余的37平方公里都是村庄、道路、河渠占地,尤其是村庄占地户均达1.1亩,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浪费。如果对办事处所辖28个行政村进行整合,预算可腾出1.2万亩建设用地,将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巨大的潜能和发展空间,越来越紧张的用地形势将转化为越来越突出的发展优势。

2.以宣传教育促进干部群众观念转变。从2004年开始,办事处就印制了多种精美宣传村庄整合的图册,并录制了光碟,在各村无偿发放和播放,以详实的数据,深入浅出地为群众讲解村庄整合的意义、整合后的效果,并提出了村庄整合所需资金、土地耕种不方便等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逐渐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并多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洗脑换脑,让他们亲身感受、亲耳聆听村庄整合的美好前景,逐步使村庄整合、新型社区观念深入人心。

3.以整合教育资源进行适时引导。农民是最实际的群体,宣传得再好不如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新型社区优越的硬件环境所带来的好处。按照“整合村庄、教育先行”的思路,结合村庄整合的设想,办事处2004年投资1 420万元对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将26所小学、6所中学合并为8所小学、两所中学,一则为村庄整合奠定了教育资源优先共享的基础,再者也让群众感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对下一代教育的影响。

第二,破解整合后居住、耕种不方便的难题。以一个或几个姓氏为村落居住生活,以一家一户为庭院居住劳动,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这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联结起来的整体。新型社区建设是对这一整体的冲击,这势必会出现来自群众方面的阻力。再加上社区建设主要以楼房居住为主,且远离责任田,给居住、耕作带来诸多不便。为了破解制约新型社区建设的这一难题,南蒲办事处进行了大胆尝试。

1.高水平设计符合农村实际的住宅模式。在设计住宅时,他们没有照搬城市居民居住楼房的设计模式,而是结合农民居住习惯,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简洁适用”的原则,聘请高级别的设计专家开发出了适合现代农民居住的楼房,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农民要求。同时,结合新型社区建设,还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

2.以价廉物美的多层住宅吸引农民。为减少单家独院的需求量,吸引农民自愿向多层住宅居住,办事处除在价格上制定优惠政策外,还组织农民代表到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新型社区参观学习,让农民亲身体验和感受楼房居住带来的现代文明。参观回来后,群众报名主动要求居住楼房的人数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因此办事处将原规划的六个社区缩减为五个社区,进一步节省了土地。

3.以增收为目的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办事处为了解决群众耕种不便,进一步提高农民土地收益,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农民最大限度地向二产、三产转移。同时,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林果业、农业观光旅游业、花卉业等。目前已引导群众栽种速生丰产林9 000亩,王家潭生态园也正在积极筹建中,这不仅使每亩土地的产出由原来的几百元提高到两千元左右,而且有效缓解了村庄整合后耕种不方便的压力。

第三,破解群众经济承受能力难题。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入住,平均每户最低需要投入10万元。单纯依靠农户自身积累建房资金,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也是制约农民入住新型社区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南蒲办事处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1.以城建开发为手段壮大政府财力。南蒲办事处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实施融城战略,先后将所有县城南北干道南延,拉大城市框架,带动了城建开发。政府财力壮大后,加大了社区公共事业投入力度,道路、水电、休闲广场、服务中心、中心小学、幼儿园和卫生室都是由政府投资兴建。

2.以民营经济发展为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南蒲办事处以三个工业小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政府财力,为村庄整合提供资金支撑。同时,随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劳务经济的不断壮大,群众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另外,南蒲办事处积极推进农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承包土地收益。同时,办事处还多方联系,为入住农户提供贴息或无息贷款,进一步帮助农户较早地向新型社区集聚。

3.用财力吸引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居住。办事处通过制定“三免费、三优先、一减免、一补助”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购房。即:免费提供宅基地,免费参加合作医疗,免费参加技能培训;高中以上学历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助学助教补助,优先招工,优先参军;办理宅基地使用证只收取工本费,每户补助2 000元现金或者10吨水泥。同时确定通过村庄整合腾出的土地仍由集体经营、集体受益、群众分红,使群众既得到眼前实惠,又有长远利益,以至于在南蒲新村社区建设时报名农户超过了计划入住户数的290%。

4.分类推进多轮驱动。在实践中,南蒲办事处创造性地采取了“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有力地推进了新型社区的建设速度。所谓“抓两头”,就是在社区建设之初,通过激励和引导机制,让两部分人首先带头向新型社区集中,一部分是家庭比较富裕且资金雄厚的农户,一部分是家庭急需建房而原宅基不允许建房的农户,再加上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居住城市化,生活城市化,就业城市化”的吸引,因此这两部分人很容易向社区集聚,这就会起到极大的示范促进作用;所谓“带中间”,就是指家里有刚建成不久的新房,且资金也不是太宽裕,这部分人向新型社区集中的积极性不高。当大部分村民集中到新型社区之后,村里只剩下这些较少部分人,这时,由于集体不再继续向原村庄提供公共服务,所以道路、水电、生活等居住环境逐渐恶化,迫使他们向新型社区迁移。对于极个别家庭特困户、五保户等,政府可采取免费居住、租赁入住、分期付款等形式保证全体村民入住新型社区。

新型农业的好处范文第4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出,新型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要把加快培育新型r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鼓励发展、大力扶持。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蓬勃兴起,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粮食规模经营户不少面临经营效益降低、经营风险加剧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行,人工及租地费用上涨,特别是受到信贷保险、设施用地、人才引进等方面条件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有不少困难,需要政策扶持。另一方面,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存在带农助农能力不强、与普通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自身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需要正确引导。《意见》立足于构建扶持政策体系,在现有政策措施基础上,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际,从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金融信贷服务、扩大保险支持范围、鼓励拓展营销市场、支持人才培养引进等六个方面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支持。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的精神和要求,不断优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积极有序推进。

要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正确处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之间的关系。多次强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要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决不能忽视普通农户。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对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小规模的兼业农户仍然会占大多数,这是我国特殊的国情、农情决定的。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优做强,同时也不能忽视、削弱对普通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的政策扶持;既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竞争力,又要增强其辐射带动农户发展能力;既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也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通过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就业吸纳等多种模式,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带动更多普通农户参与规模经营,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共生、共舞、共赢。

要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把握好加大政策扶持和市场化导向之间的关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市场主体,其成长发育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发展的规模要与发展的能力相匹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在培育新型主体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多用市场的办法推进生产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配置,多用市场的力量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育壮大。政府要重点做好引导和服务,决不能搞行政命令,更不能拔苗助长。发挥好政策引导作用,优化存量、倾斜增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既要在政策上扶持和倾斜,又要通过市场选择、优胜劣汰,避免“大呼隆”;既要多路径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还要把握好适度原则,防止“垒大户”,努力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新型农业的好处范文第5篇

7月5日,本刊记者就洛阳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对该市农业局局长归宝辰进行了专访。

记者: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您认为应该是怎样一个概念?

归宝辰:新型职业农民是今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主体。所谓新型职业农民,就是有较高知识、有现代技能的农民,是复合型农民,他们不仅要有市场的分析、预测、驾驭、管理能力,还得有农业生产经营的指导、管理、技术应用这样一种能力。

记者:为什么说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要想发展壮大,必须以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核心和支撑?

归宝辰:我国农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不走这样一条路,中国的传统农业从根本上就进入不了现代农业,中国农业发展的效益也就进入不了高收入高效益的状态。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人才支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新型职业农民不是过去“老把式”普通农民,而是有知识、有技术、有头脑、有远见的新型农民,他们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决定因素。

记者: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归宝辰:目前来看,现在愿意从事农业、真心热爱农业、真正懂得农业,能把农业搞出“花样”的人不多见。具体可以从两方面讲:一方面,经过科研院校培养出来的人,不能说他们不懂农业,但是这些人又不是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另一方面,现在农村也涌现出来了一些生产能人、经营能人,他们包括种植、饲养方面的,也包括农业经营方面的,但是这部分人当下还太少,具体表现为财弱、智弱、体弱,因此可以说现在的农业生产主体队伍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状态。

记者:对于我国农业生产主体的现状,国家找到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方法予以解决,但这些生产主体的来源是什么,在哪里呢?

归宝辰:对于农业生产主体的来源问题,我认为,第一是国家已通过一定的技术、知识教育培养的青年群体,他们包括各类大学生,而不仅仅是农业专业大学生。第二是对土生土长“农村能人”的培养,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把泥腿子培养成农业通”。这部分来源,一个是返乡农民工。二是我自创的词:“非二代”,意思是说,农村早年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他们经过多年打拼有了自己的企业和原始积累,现在都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时期,这部分“农民工”也在转向农业领域。这些人有的是资本进入,有的是产业进入,并取得了农业的成功经营。他们的孩子,也“子承父业”,可说是“非转农”第二代。第三是农村毕业的高中生、中专生或是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等。根据实际调研和观察,他们所学的专业与市场结合度并不大,但这些人经过大学的熏陶,他们的智慧得到了开发,农业又是最有作为的“双创空间”,他们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自然会有新的思路和理念,是农业生产主体的新来源。

记者:您刚才讲到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在于三类人群,那么在这三类人群之外的人是否需要培养?如果按照年龄分,对他们的要求分别是什么?

归宝辰:刚才我们提到的三类人群,他们大多是“80后”“90后”,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对于这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能与市场对接,处在高端的位置,就像现在的白领、CEO。而对于“70后”“60后”,甚至年龄更大的农民群体,也是需要培养的,从客观上讲,他们是现在的从业主体,也必须懂农业。但是,由于这些人普遍受到自身内在文化的制约,因此只能教他们基本的技能,力争把他们培训成为生产技能型人才,具体讲就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各类技术员,如整枝修剪、检验检测、农机手等直接去操作的主体。

记者:为什么说“精准培训”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归宝辰:河南省每年大体要培养20万新型职业农民,重点要培养的是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员、家庭农场的经营人员、农业企业的管理层人员等生产主体经营人员。对于这部分人的培训,我们称为“精准培训”。通过培训这些高质量、高素质的“农业精英”,就可以影响一大片、辐射一大片、带动一大片。所以,它是整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记者:通过上述交流可以看出,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数量化的培训还是占主要投入比例,那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会不会最终流于形式呢?

归宝辰:这个问题可能会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咱们中国这种文化观的影响,中国人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就是说,在农业上,农业的补贴都是普惠制,普惠制从理论上讲是调动所有农民的积极性,实际上对于基层来说,效果未必好。从这个角度讲,是会存在流于形式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想办法、搞创新。如我们搞了个“CEO培训计划”,就是着重要求农民质量的培训,这一计划是着重培训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人员。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只要善于钻研、善于创新,立足农业产业需求,培训也就不会流于形式。

记者: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您有哪些心得体会?

归宝辰:心得谈不上,讲几点实际感受。一是在选学员、搞培训前,一定要做好认真细致的调研,要把真想学、积极性高的学员选出来。二是不要忽视“土专家”,一些土生土长的“农村工匠”,他们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采取实用性很强的方法,更易让农民接受。三是要顾及农民的情绪,要及时察觉和了解他们的切实需求在哪里,想方设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四是培训要带给农民新理念、新观点,这样才能抓住农民的心理,丰富他们的知识,从而在实际种植、饲养过程中起到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