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工业化发展

新型工业化发展

新型工业化发展

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第1篇

(一)鼓励企业做大

1.对年开票销售收入新达到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企业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15万元。年开票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开票销售每增5亿元奖励5万元。

2.对开票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且当年增幅100%以上的企业奖励10万元。

以上奖励,均按就高原则,不重复享受。

(二)鼓励企业纳税

1.对入库税收新达到500万元的企业奖励10万元,新达到1000万的企业奖励20万元,以此类推,每增加500万元奖10万元。

2.对上年入库税收100万元以上且在当年入库税收增幅达30%以上的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

以上奖励,均按就高原则,不重复享受。

(三)鼓励企业重组

1.对当年经省级批准新组建集团的企业给予定额补助5万元。

2.对兼并、收购、控股本县范围内其他企业的,免缴兼并过程中发生的本县权限范围内的各类行政规费。

3.对兼并、收购、控股本县以外的优质企业并在纳税,新增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按新增纳税额县级留成部分的50%给予奖励。

4.本县企业引进县外战略投资者且战略投资者注册资本在3000-5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的,经县审核认定后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元。

(四)鼓励企业做强

1.对入库企业所得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所得税比上年增加额县级留成部分的50%给予奖励。

2.对经权威机构认定当年新进入全国行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给予一次性30万元的奖励。

3.对全年在“三比二争”竞赛活动中获得县工业企业综合经济实力20强的企业,1-3名奖励20万元、4-8名奖励15万元、9-15名奖励8万元、16-20名奖励5万元。(竞赛办法另行制定)。

二、鼓励招引好项目

1.设立项目建设特别贡献奖。对引进和落户建设投资额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的镇(区)分别奖励商住用地指标30亩、50亩、100亩,同时分别奖励引进项目有功人员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投资额每增加1亿元,奖励标准同时增加1个百分点。该项奖励待项目竣工达产、达效后兑现。

2.企业通过自主招商引进新办的企业,经县审核认定后,引进企业可将新办企业投产后所形成的开票销售、入库税金合并计入,连续三年予以计入享受奖励政策。

三、鼓励企业有效投入

1.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纺织业(含丝绸、化纤产业)升级改造项目当年新增生产性设备投资额500万-1000万元、1000万-2000万元(含1000万元)、2000万元(含)以上的分别按生产性设备投资额的3%、4%、5%给予奖励。奖励分二期兑现,项目竣工投产和达产达效各奖50%。项目竣工投产次年入库税金净增额为项目奖励资金总额3倍(含)以上的,兑现达产达效奖励。对经审核认定的高新技术转让费视同设备投入给予3%的奖励。

四、鼓励产业集中集聚

1.支持各镇建设新的特色产业园区,对各镇新建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园区,经县评审认定后,按照产业园区的规模,给予50-100万元的配套补助资金。(具体细则另行制定)

2.支持各镇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生产平台,对当年营业收入超200万元的技术、信息、咨询、培训等生产平台,按其缴纳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的50%给予奖励。

3.当年获国家、省商标名牌基地、区域名牌基地、生产制造基地称号的,分别奖励申报单位20万元、10万元。

4.对当年新确认一个中国名牌、驰名商标产品奖励20万元(行政认定);对当年新获得出口免检产品奖励10万元;对当年新确认省级名牌、省级著名商标、省级出口名牌产品奖励10万元。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和特色产业园加大品牌宣传,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视的宣传投入达到200万元、100万元以上的,县财政分别给予宣传投入10%和6%的补助。

5.对由我县企业起草、制定国家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含行业标准)、行业联盟标准并正式的,分别奖励10万元、8万元、5万元。

五、鼓励企业科技创新

1.对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超过3%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除外),引进和购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和检测设备,一次性给予设备购置价格20%的补贴,单个企业当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对与高等院校联合共建独立注册的研发机构,科研成果形成销售后按新增开票销售的1‰予以奖励。

2.通过国家重点新产品、省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且性能指标经权威机构认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别给予3万元、1万元奖励。经认定的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奖励2万元。

3.对企业技术创新除享受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外,另按研发费用实际抵扣的所得税额的10%予以奖励,最多不超过30万元。

4、对新创建的检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经国家、省新认定的分别奖励20万元、8万元。

5.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专家团队,继续执行委发〔〕10号文件的优惠政策。

6.对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投资100万元以上,且认定为国家、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企业(项目)或试点企业(项目),分别奖励8万元、5万元。对于第一年使用云计算中心软件服务的工业企业,使用费用在5000元以上的,县财政一次性奖励使用企业1000元。

六、鼓励企业节能减排

1.凡当年获省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部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新列入省级以上低碳经济试点企业、试点园区的,分别奖励5万元、8万元;循环经济(含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年投入500万元、1000万元、2000万元以上经县级审核验收的项目,分别奖励5万元、8万元、10万元。

2.对纺织、化工行业和年耗标准煤3000吨以上重点耗能企业当年采取工艺、技术、设备改造和强化管理等节能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且年节能达500吨标准煤、1000吨标准煤、2000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分别奖励4万元、8万元、10万元。对印染、轻工等高耗水行业年节水量达10万吨、20万吨、50万吨以上的企业,分别奖励3万元、4万元、5万元。

3.对当年完成能源审计并通过审核的企业奖励5万元。

七、鼓励融资和平台建设

1.县设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引导基金1000万元,用于对初创型、成长型、科技型小企业专项扶持(具体细则另行制订)。

2.继续实行上市企业扶持政策,相关扶持政策与企业发展目标、上市目标挂钩。

3.鼓励规模以上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以一年期计算,中长期贷款按同期银行基准利率的20%奖励担保企业,短期贷款按同期银行基准利率的10%奖励担保企业。

4.对牵头组建中小企业金融、人力资源、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政策服务平台的单位,每家给予50万元补助费用。

5.创办工业设计园,对新引进的工业设计企业三年免交房租,连续三年形成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企业。

6.对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省级产业研究院,经审核认定后,每家给予100万元补助费用。

八、鼓励企业管理创新

1.鼓励重点企业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对新引进的职业经理人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三年内实行全额奖励。

2.对管理流程被列入部级、省级重点信息化项目的企业给予奖励。获得部级、省级的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

3.凡获得国家质量奖、部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励10万元;获省质量奖、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励5万元。

4.对重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实施培训计划,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对全县重点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的高管人员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

九、鼓励企业开拓市场

1.对企业参加政府组织或安排的各类展会,摊位费按5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2.对船舶配套企业获得国外船级社资质认证的给予认证费用50%的补贴,最高不超过10万元。

3.对省级以上品牌企业在市外新设立品牌专卖店且开票销售达到200万元以上的每家奖励5万元。

十、其他鼓励政策

1.对新进定报企业奖励企业经营者5万元,各镇完成年度新进定报企业任务数奖励5万元,每超额完成1家再奖励2万元。

2.对全县行业(商会)实行专项考评,年终评选6家运作规范、企业反映良好的协会(商会),分别给予6、5、4万元的奖励。

十一、组织领导和实施时间

1.政策考核兑现工作由县新型工业化领导组办公室扎口牵头,县财政局、统计局、国税局、地税局、国土局、科技局等有关部门参加并负责提供相关数据。企业对照条件,符合条件的自行申报,并经所在镇签署意见后报县发改委,相关部门联合核实,形成兑现方案,对外公示后报县委、县政府审定。对弄虚作假套取优惠政策的,一律取消奖励资格,并由县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2.对工业龙头、骨干企业和工业成长型企业实施滚动培育,经县政府审定授予铜牌。继续实施“三比二争”竞赛考核活动。对列入“131计划”且实施“一企一策”的企业每年进行目标考核,将绩效目标与会议纪要政策兑现挂钩,企业可按照本政策意见申请奖励,结果计入台帐。不享受“一企一策”时,可享受本意见的单项奖励政策,奖励就高不就低,不重复享受。单个企业奖励以对地方财力贡献额为最高限额。“三比二争”奖励作为竞赛性奖励,单独计奖。

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第2篇

一、发展产业集群,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汉川市依托现有的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着力优化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加快产业集群步伐,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

1、优化区域结构

以汉川经济开发区、马庙纺织工业园区、福星开发区三大园区为载体,按照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提升、高质量服务、高效益发展的要求,去年投入1.4亿元完善园区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园区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着力推进 “三大园区”并驾齐驱、竞相发展,科学制定产业和企业布局,引导相关产业、重点企业向“三大园区”聚集,集群发展。马庙工业园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纳入湖北省支持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2、优化产业结构

制定并推进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包装制品、童车、能源等七大产业倍增计划。着力打造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个百亿产业”。以福星集团、永和安集团等为龙头,聚集金属制品企业89家,建设全国金属制品基地;以汉正服装工业城和际华3509、名仁纺织为龙头,放大马口镇作为全国制线名镇的品牌效应,聚集纺织服装企业133家,纺织规模160万锭,制线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建设华中纺织服装第一城;以银鹭食品、达利食品等企业为重点,聚集食品加工企业66家,建设湖北食品加工城。三大产业集群提供的工业增加值和税收均占全市85%以上。

3、优化企业结构

大力推进“小进规”工程,汉川市新培植了小太阳童车、合兴包装等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实施技改扩能,加快技术进步,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名优产品,抢占国内外市场。去年新增或重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突出精品名牌创建,“福星”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福星系列纲丝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二、坚持项目带动,增强新型工业化活力

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跑项目、上项目、建项目,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发展活力。

1、积极向上争项目

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重点策划了汊湖湿地保护、汉蔡快线、刘家隔家具环保生态园等一批高新技术、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重大项目。加大跑省、跑部力度,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去年获得批复的国家计划内在建项目50个,总投资9.2亿元,申请中央到位资金1.6亿元,为加快汉川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2、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全面推进5个投资过10亿元项目、27个投资过亿元项目和62个投资过千万元项目建设。对银鹭食品工业园、众信百汇、福星药业、亨威铝业等大项目,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力争早竣工,早投产;对在建的福星科技扩规、永和安扩建、名仁、妙虎扩能、白石湖生态旅游开发等项目按照保投资、保工期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力争按期或提前投产、发挥效益;对已有投资意向的德州科技工业园、洁丽雅扩能等项目加紧跟踪,力争早签约、早建设。

3、完善项目推进机制

全面落实重大项目包保责任制和督办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无缝对接,保姆式服务。定期召开项目进度督办会,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同时,实行半年一兑现,年终结硬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三、大力招商引资,拓展新型工业化空间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手段,坚持县域经济就是招商经济的理念,牢固树立“外商内商都是客商,内资外资都是投资”的观念,全面开展招商引资。

1、注重产业招商

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等为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重点围绕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包装制品、童车、能源等优势产业产业链延伸,开展产业招商。引进相关企业,发展上、下游产品,实施产业配套。依托达利食品、福源盼盼等食品加工企业,现已引进了宏腾包装等食品包装企业16家。

2、组建小分队招商

建立健全一个发展规划、一名市级领导、一个主管部门、组建一个行业协会、引进一批项目的“五个一”工作机制,组建小分队专班招商。凡是有项目、有意向的,由市领导带领小分队主动出击,各乡镇也常年派出小分队,捕捉信息,引进项目资金。在招商引进中,十分注重投资密度、税收额度、环保程度、链条长度和科技高度,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税收高的“三高”企业,着力提升招商质量。去年,全市引进高技术企业23家,新增产值23.2亿元,增长21%。

3、开展回归招商

在完善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筑巢引凤招商的同时,充分发挥汉川在外人士多、老板多的优势,广泛利用乡情、友情、感情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汉川商会、行业协会和汉川籍“四有人士”的作用,大力开展“访百引十”活动,实施回归工程。去年引进了有一定规模的回归项目183个,到位资金28亿元。

四、实施城镇化战略,搭建新型工业化平台

注重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一体化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反哺新农村建设,实现融合共进,协调推进。

1、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抢抓荷沙沿线列为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的机遇,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整合项目,集中投入,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整体联动。重点在马口镇、沉湖镇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推进省城乡一体试点镇脉旺镇的试点工作,力争把马口至田二河沿线乡镇打造成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明星走廊。不断拓宽福星“以企带村”、湾潭“回归建村”和广东汉川温氏“兴区强村”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沉湖镇福星村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名村”。

2、实施产业兴镇

没有产业作支撑,小城镇就缺乏持续发展的依托。汉川着力实施一镇一品、一地一业的发展模式,突出产业特色,激活小城镇发展,先后培育了马口纺织、华严糖醋加工、分水医药包装、沉湖五金铝业等特色产业,带动了城镇发展。依托庙头红菜苔协会和杨林辣椒协会,激活庙头、杨林等城镇发展。同时,在小城镇开展文明城镇、卫生城镇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素质和城镇管理水平。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以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增收。依托优质粮棉和水产品,大力发展汊湖绿色水产、祥飞米业等农产品加工业。引进了银鹭食品等部级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壮大了达利食品、温氏养鸡等龙头企业,支持山乡酱醋、超人食品等扩规上档。以城隍炒业、麻河莲藕协会等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促进了蔬菜、莲藕等农产品直接进超市。去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111亿元,被评为全省农产品加工先进县(市)。

五、提升行政效能,优化新型工业化环境

着力把环境建设作为第一品牌、第一资源、第一竞争力,以平安汉川创建为抓手,积极营造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环境。

1、强化责任抓环境

建立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责任制,从市“四大家”领导做起,要求市“四大家”领导和乡镇场、科局“一把手”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层层签订责任状,将改善环境的硬指标量化到人,对重点项目实行“四包”:包引资开发,包矛盾化解,包环境治理,包建成投产。严格兑现考核奖惩,对考核优秀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和重奖,对考核不过关,尤其是影响环境的干部从重从严查处。2009年,市委、市政府对优化发展环境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重奖,一次性兑现奖金52万元,并对4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投诉问题进行了查处。

2、健全机制抓环境

重点推行“六项制度”。一是重点企业保护制度。成立了项目建设促进办公室,设立了企业投诉中心,颁发了收费明白卡。二是服务承诺制度。各职能部门通过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企业服务代办制度。企业在组建、报批、建设过程中的一切手续,由项目办指定专人负责免费代办。四是企业宁静日制度。规定每月6―28日为所有企业和重点在建项目“宁静日”,期间,除公检法和安全生产等特殊部门外,其余任何部门不允许进入企业。五是“政风行风热线”受理制度。接听热线电话426个,收到短信投诉32条,梳理归纳为具体问题56个,群众满意率达99%。六是开展百家企业谈环境评部门工作制度。将市直部门按工作职责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将行政执法、经济管理、公共服务全部纳入评议范围。同时,组织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职能部门进行视察评议,并将评议结果通报全市,公开曝光。

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第3篇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以转型升级“6+1”专项行动为抓手,狠抓各项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扩大内需促进工业平稳增长;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两化融合和维护网络信息安全。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左右,利润增长13%;信息消费规模超过2万亿元,增长25%左右,电信业务收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8.4%和25%。

2014年各项工作都要体现改革创新的精神、思路和办法。要以转型升级行动计划“6+1”专项行动为抓手,突出重点、集聚资源,努力完成好6个方面工作任务。

一是培育新的需求增长点,保持工业平稳运行。优化工业产品供给,满足居民对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新兴消费领域产品的需求。实施工业产品质量品牌创新专项行动,提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节能高效家电、新型电光源的推广力度。大力培育信息消费,支持4G加快发展,2014年底前4G商用城市超过300个,用户超过3000万。落实“三网融合”推广阶段实施方案,加快将业务双向进入扩大至全国,力争IPTV用户数突破3300万。制订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开展第二批信息消费试点市(县、区)建设和智慧城市试点。落实新版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认真履行核准职责,完善管理程序,依法加强监管。加强经济运行动态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的监测分析,强化市场导向和服务企业意识,做好要素保障和政策协调,努力促进工业平稳运行。

二是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以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提高并严格执行能耗、环保和安全等行业准入标准,推动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落实2014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推动出台进一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重点引导钢铁、水泥、船舶、光伏、婴幼儿配方乳粉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开展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研发攻关和示范,建设一批节水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以航空、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等装备为重点,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提升基础配套能力及产品可靠性。研究制定推进产业合理有序转移的实施意见,创建若干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区,提升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水平。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企业创新政策环境,落实促进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继续开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建设一批企业主导的产业创新联盟。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兴业态,组织实施重大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加强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在交通、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继续推进无锡示范区建设。加快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编制印发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拓宽军民技术信息交流渠道,推进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促进军工与地方经济融合。

四是激发企业活力动力,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针对当前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负担重、融资难、行政干预多等问题,加强政策协调和公共服务,激发市场活力、企业创造力。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推动实施全国统一的收费清单管理模式,将减负惠企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大国发14号文件落实力度,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政策环境。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向,要从支持单个企业更多向购买公共服务、服务体系建设和创新融资等方面倾斜。完善细化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推动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的政策覆盖范围。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培育认定一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五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信息产业支撑能力。两化融合着力点在于营造良好环境,确立标准标杆,汇聚政策资源,激发企业行业的内在动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和实施指南,完成国家标准立项,推动形成国际标准。在各省市和重点行业选择500家企业开展贯标试点,争取2014年内200家以上的试点企业基本达到标准要求,鼓励各地更广泛地发动企业参与贯标达标。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建设民爆、农药、国家化学品、稀土等重点领域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全面落实“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第4篇

研究以重庆为案例。重庆市自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以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回顾和总结近年来实行新型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教训,对于今后的工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着力构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测度重庆市新型工业化水平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传统产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较高,部分即将重点发展产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和措施,以期为新一轮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F4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6-0024-07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工业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新形势,特别是在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使其高端制造业逐渐向本土转移,而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国家凭借资源要素成本优势不断吸引传统制造业向外转移,对中国工业发展造成“双重挤压”。长期以来,中国工业发展战略一直依靠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进行出口贸易,产品附加价值率不高,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当国际形势变化时,国内需求不足,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便充分暴露出来,加之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工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迫切需要进行战略性的转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在“十二五”规划纲要及最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新型工业化提出新的要求,要推进自主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这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为中国工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市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中国西部的工业重镇,肩负着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重庆直辖15年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以来,工业发展不断提速,近两年来增速位居全国第一。2011年,重庆市工业生产总值为4 690.46亿元,占GDP的46.9%,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3.3%,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也应当注意到,重庆市工业增加值仅排在全国22位,工业规模还不大,实力还不强,科技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2012年8月,重庆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的《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对重庆市工业现状和面临的形势进行了科学的研判,明确了今后的重点任务,制定了未来的战略规划,进而对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就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趋势和各工业产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新一轮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吕政认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过去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区别在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方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1]。任保平认为,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2]。简新华、向琳则认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信息化为带动,集约型增长为主,机械化与就业相协调[3]。辜胜阻、郑凌云提出,区别“新”、“旧”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在于向以民间资本推动、技术创新为竞争优势、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强调人力资本开发和集约型集群发展模式等五个方面转变[4]。刘世锦则指出,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融合和改造是新型工业化最为重要的标志[5]。

(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必要性

黄范章认为,引进发达国家的过剩资本和先进技术,与中国在劳动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相结合,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同时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低污染、低耗能的可持续发展[6]。郭祥才指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7]。何国勇、徐长生认为,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比较优势的提升需要以后发优势为动力,而后发优势的发挥也需要靠比较优势积累和创造,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依靠两种优势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增长[8]。

(三)如何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在于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如何走好工业发展之路。曹建海、李海舰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调整所有制结构,转换政府职能,使生产组织逐渐社会化,以信息化为带动,积极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发展教育,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工业协调、稳定、可持续的发展[9]。陈佳贵、黄群慧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体制改革四个方面提出未来的工业发展战略,认为走新型工业化要重视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明确三次产业的战略使命和发展定位,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10]。

(四)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

如何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测度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是评价一个地区、一类产业新型工业化程度的重要内容。陈佳贵、黄群慧及谢春、李健通过构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水平[11-12]。朱南、刘一及庞瑞芝、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中国新型工业化效率[13-14]。渠爱雪、林春艳、李世英、罗永乐则是运用层次分析、因子分析等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测算某一地区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并比较不同地区新型工业化程度[15-19]。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理论研究较为成熟,实证研究则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新型工业化的实证研究中,尽管不同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指标设计和数据来源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现阶段中国新型工业化水平还不高,东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程度略高于其他地区。同时,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分析某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鲜有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测度和比较一定区域内不同类型产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本文所做的研究有望填补这一空白。

三、研究设计

(一)方法选用和数据来源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它将决策问题的相关元素分解为目标、准则和方案等不同层次,以一定的标度将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层次化、数量化分析。层次分析法可以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主观排序,并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为其赋予不同的权重,建立具有层次性的指标体系。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系统的关联度分析方法,根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衡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对样本量的多少没有特定要求。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解决了实证分析需要克服的问题,从逻辑上讲,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正好可以分析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2004-2012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数据处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趋势的研究,采用2003-2011年这一时期共计9年的统计数据;第二部分是对重庆市各工业产业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测度,采用2011年的截面数据,按行业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由于2012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有较大改变,没有工业增加值的统计数据,本文采取数据模拟的办法,对过去几年的数据进行回归预测,得到2011年重庆市各工业产业的工业增加值。

(二)指标选取及权重计算

笔者在参考相关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由目标层、领域层和基础指标层所组成的3层次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11-19]。其中,目标层为新型工业化水平,领域层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科技含量、经济效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人力资源,每个领域层下面又包含几个具体指标。在建立指标体系后,需要对各指标进行赋值与计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一步,构建判断矩阵对各指标进行一对一比较,并用“1~9”标度法按其重要性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第二步,对标准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标准矩阵,再按标准矩阵的行求出平均值便可得到对应指标层权重

。第三步,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各指标是否有满意的一致性

。经计算,领域层一致性比率为0.1,基础指标层一致性比率均为0.043 8,均小于或等于0.1,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到如表1所示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四、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趋势

(一)灰色关联度测算

设Xtj为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在第t年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选择t年中第j个指标的最优值记为X0j。为消除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无量纲化后的数据和第j个指标的最优值,分别记为λtj和λ0j。按以下公式计算第t年第j个指标与第j个指标最优值的灰色关联系数。

从中可以看出,重庆市自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以来,在2003-2008年这一时期内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达到最高值,但是自2008年以后新型工业化水平开始逐年下降,2011年的新型工业化灰色关联度数值仅相当于2007年的水平。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影响到中国金融体系,但却严重影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产业的发展,重庆市的工业产业也受到冲击。由于内需不足,加之产品出口受阻,进而导致产业的产能过剩,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只能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减少产品产量,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维持企业的市场份额。重庆市工业产业在2008年的科技费用投入为历年之最,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爆发金融危机的2008年,新型工业化的灰色关联度数值最高。随着国家“四万亿计划”的提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使得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在2008年受到阻碍后又开始高速增长。尽管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使重庆市工业总产值在2008年以后得到快速增长,但同时也抑制了工业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大中型企业失去了科技研发投入的动力,致使在最近几年内工业总产值虽然逐步提升,但是产业科技投入费用却逐年下降。尽管近年来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工业产值能耗和“三废”排放量逐渐降低,资源和环境问题得到改善,但总体来看,新型工业化水平仍然

逐年下降,重庆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重庆市新型工业化水平分析

设γi 为重庆市第i类产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按照前述灰色关联算法计算各工业产业在2011年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程度的灰色关联数值,得到36个工业产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如表2所示。

(一)总体情况分析

从2011年重庆市各工业产业新型工业化水平的灰色关联数值和排名看,重工业部门的新型工业化程度优于轻工业部门,表明重庆市工业仍然以重工业为导向。制造业的新型工业化程度高于采矿业和能源生产供应业,排名前10位的产业中有8个属于制造业,同时排名前5位的产业均是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产业,表明制造业是重庆市工业的主导行业,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新型工业化程度较高。重庆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仪器仪表、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分别排名第1、3、4、5位,远远高于其他产业部门,表明具有工业基础的产业部门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普遍较高,集群效应对产业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重点产业部门分析

(1)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重庆市正在着力发展的高新科技产业集群,重点打造6 000亿笔记本电脑、2 000亿信息服务、1 000亿通信设备及物联网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建成集成电路与元器件、光伏与LED、智能仪器仪表等相关电子产业。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1万亿元的目标,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11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仅排在第15位,电子信息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科技投入和研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相关零部件生产等配套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尚未形成产业集群。

(2)汽车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是重庆市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正在建设的主导和支柱性产业集群,以发展3 000亿级的乘用车和1 000亿级的摩托车两个产业集群为主,同时发展微型车、商用车和特种车等3个百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由轨道交通、风电成套、数控机床、环保安全装备、船舶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页岩器装备、内燃机、大型铸锻件、基础零部件等10个百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庆市将成为国家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世界摩托车之都,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工业总产值1万亿的目标。从2011年的数据看,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分别排第3、4、5、11位,表明重庆市汽车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环境良好,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3)消费类制造业。消费类制造业是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以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主。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带动农业产业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农业生产产值和食品加工产业产值的稳步提升,重点药品企业全部通过新版GMP认证。医药制造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排名第2,仅次于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已经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农副食品加工业新型工业化水平排名仅为19位,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综合化工产业。综合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是打造天然气化工、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是建成资源优化配置、竞争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化工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2 000亿元。但就2011年的情况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新型工业化水平仅排名第19,产业发展尚未达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产值能耗较高,工业“三废”污染严重,迫切需要加大在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

(5)材料产业。材料产业以发展钢铁、铝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铜材料、玻璃及深加工、水泥及制品等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主。力争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的建材基地,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工业总产值2 500亿元。但是金属制品业和非金属制品业在2011年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排名中分别排在第14和第36位,新型工业化程度低,主要问题在于这两个产业的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依然采取粗放型增长模式,产品科技含量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另外,非金属制品业的产值能耗和工业“三废”排放量都很高,不符合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要求。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HT〗

本文构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3-2011年的年度数据测度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分析重庆市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使用2011年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截面数据计算各工业产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并对重点产业部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发展以2008年为拐点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近年来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使得工业产业新型工业化水平与2008年相比有所下降,重庆市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2)制造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高于其他工业产业,新型工业化水平排名前5位的产业都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3)传统优势产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新兴产业,具有工业基础的产业部门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普遍较高;(4)作为重庆市未来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综合化工及金属、非金属材料等产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产值能耗高,污染较为严重。

为此,重庆市应该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一,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产业集群优势突出,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生产、生活服务业协同发展,对于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重庆市各产业新型工业化程度的测度也表明,具有雄厚工业基础的传统产业新型工业化水平较高。因此,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是重庆市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今后应该继续做强做大“6+1”支柱产业体系,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汽车工业和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制造等行业的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第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根本要求。应该着力提升工业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专项计划,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同时,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合力开展技术公关,进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使企业逐步转变为依靠技术改造和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

第三,重视节能减排。降低工业能耗,减轻环境污染既是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重庆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中,不少产业还处于高能耗、高污染发展阶段,不符合新型工业化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要求。今后应该重视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合理使用资源,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和对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产值能耗,减少工业“三废”排放。坚持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之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要义。

第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保障。新型工业化战略要求重视人力资本开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和优势。今后的工业发展中,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力保障,特别是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人口红利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产业科技研发人员的培养,增强对创新型团队和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以人力资本投入带动工业经济增长,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参考文献:

[1] 吕政.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3-6.

[2] 任保平.新型工业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J].经济学家,2003(3):4-11.

[3] 简新华,向琳.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4(1):32-38.

[4] 辜胜阻,郑凌云.新型工业化与高技术开发区的二次创业[J].中国软科学,2005(1):15-22.

[5] 刘世锦.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5-9.

[6] 黄范章.从世界的视野看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03(6):50-54.

[7] 郭祥才.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3(6):4-13.

[8] 何国勇,徐长生.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J].经济学家,2004(5):16-22.

[9] 曹建海,李海舰.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03(1):56-62.

[10] 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4):4-16.

[11] 陈佳贵,黄群慧.工业现代化的标志、衡量指标及对中国工业的初步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3(3):18-28.

[12] 谢春,李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11(3):74-80.

[13] 朱南,刘一.中国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5):3-16.

[14] 庞瑞芝,.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经济研究,2011(11):36-47.

[15] 渠爱雪.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经济地理,2006(1):55-59.

[16] 林春艳,姜慧.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8(2):58-63.

[17] 李世英,李亚.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的数据[J].当代经济科学,2009(9):28-35.

[18] 李飞,宋玉祥,潘志.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估及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J].经济问题,2009(12):123-125.

[19] 罗永乐.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动态分析――基于西部大开发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2(2):27-32.

Research on Level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 Chongqing

HUANG Qinghua,LIU Han,CAO Zuwen,ZHANG M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P. R. China)

Abstract:

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观

1 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背景

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这既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严峻挑战,应对不当就会使得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差距拉大,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2012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2%。我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为3.31:1。东部地区的GDP是西部地区的4.78倍,这说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失衡现象。

1.2 产业结构不合理

迅速成长的工业未能对农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改造和服务,结构升级较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制约作用相当突出。

1.3 就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15%左右,但第一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还在50%左右,未来20年,还需把2.2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难度很大。

1.4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劳动生产率较低

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2012年,我国能耗36.2亿吨标准煤,占全世界消耗的21.3%,我国近十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超过0.8,单纯依靠投资和高消耗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减小。

1.5 资源将约束我国实现工业化

按照人口比例,我国要实现工业化需要的石油、钢和其他资源是一个天文数字,显然因循工业化国家的老路,我国很难实现工业化,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

1.6 传统工业化对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的经济发展没有摆脱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目前我国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频繁,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概念,产业之间、产业内部相互协调,保证各产业都能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2 新型工业化道路特点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体现在,一方面它相对于我国原有的工业化道路是新型的,另一方面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是新型的。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它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将信息化同工业化的进程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第二,它是可持续环保型的工业化。它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

第三,它是有效配置资源和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的工业化。能更加充分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超常规发展。

第四,它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3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方式

3.1 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国家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订相关法律,如《专利法》,对知识产权实行保护。打破垄断,准许民营资本进入,引入竞争机制,保证信息技术与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大对核心技术的开发与研究的投入,争取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应加强人才培养,如普及计算机知识,加强信息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经济等专业。加快国家现代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如技术传输、超高速网络系统、大型系统软件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真正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2 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与高新科技发展相关的信息产业以及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要超前发展, 同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促进节能减排。

3.3 加强科技创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工业化应依靠科技进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力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政府出台政策,如企业的研发支出可以从纳税收入中扣除,这样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真正面向市场需求搞科研开发。对应用开发研究性的科研机构,转化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性的技术中介机构,实现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对从事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领域,国家要重点扶持,争取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税收扶持政策、风险投资机制,金融的支持作用,鼓励科技人员创业。

3.4 加快人才机制的创新。

科技的创新最终取决于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政府应该加大教育经费的支出,让教育经费支出占GDP超过4%,我们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工人。企业也要加强对职工的再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国家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区、行业、所有制之间的流动,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让市场机制去重新配置城乡及其各自的劳动要素。

小结 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有时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郑新立,周喜安.中国: 21世纪的工业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