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集体经济运营模式

集体经济运营模式

集体经济运营模式

集体经济运营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实施策略。

市场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促进了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当前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很多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核心实力、往往通过重组、联合、并购等资本运作形式,形成共同合作与发展的集团式经济实体,以便于在相关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针对当前很多大规模集团企业来说,创新和优化财务管理的模式和手段,强化集团财务管理效果,对于促进集团型企业经济稳定经营和发展尤为关键。

1、集团财务管理的内涵特征。

作为当前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企业集团是以具有控制能力的母公司为核心,由相关控股、参股公司以及其他相对独立的企业组织共同组成的企业联合体。

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理财模式,集团财务管理通常是指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通过运用一定的方式针对集团企业资金的筹措、运用、分配、控制和预算等财务方面进行管理的活动过程。由于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集团财务管理以资本运营效益为中心。针对集团企业的资金运作过程实施全程管理,渗透于企业所有经济业务环节之中,相对偏重于企业资金筹措、运用和控制的过程效果。集团财务管理直接影响着集团企业的稳定经营程度。集团企业的财务业务具有协同特点,同样承担着提供公正、准确会计信息的责任,以满足集团资产优化运行的客观要求。

由于集团企业通常包含多种行业组成,其内部理财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具有较大迥异性。针对实施资产经营一体化的集团企业内部子公司进行优化调整资源结构,强化财务内部控制,加强集团企业的税收筹划和管理,使子公司能在授权范围内通过集团财务管理达到良好的资产经营状态,并充分反映其产业特性和资金运动规律。传统的财务管理一般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基本上是以记账、核算、报账为主的核算型财务管理方式,由于集团企业在资产组合上体现了多行业并存、联合经营及规模经营的特点,原有被动式监督运行模式应向主动式理财及资产经营方向发展。

2、常见的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通常需要一定的模式途径去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关系到集团企业的正常经营效果。常见的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2.1 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团企业实施集中财务管理,将各项财务经济决策进行集中管理,便于统一财务政策,充分发挥母公司的财务导向和调控作用,协调集团资金,发挥资源优势,降低资金投资成本和管理成本,完成集团统一财务目标,防范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集团财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容易挫伤和抑制下属企业积极创造性。

2.2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团企业根据内部各企业的行业特点,将财务管理决策权下放给子公司,充分发挥其财务管理的职能,母公司仅间接监督和管理子公司的财务运作。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下,各下属子公司在融资、投资和使用调配等财务决策权上具有很大的激励性和灵活性,能够保障财务决策的适应性,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

2.3 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混合型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强调分权基础上将资金筹集、使用、回收与分配融合于一体,参与市场竞争;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属于自下而上的多层决策的相对理想化的集权模式,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有利于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

3、新时期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策略手段。

新时期,为适应市场需求,实现有效合作与发展,集团型企业的财务管理策略应注意落实如下策略:

3.1 优化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明确财务管理权责。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财务管理效果影响着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集团企业要想基于市场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彻底转变传统式财务管理观念,加强自身财务管理职能建设,强化财务风险意识,集团母公司在获得经营控制权后,应及时构建集团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基于债权利相结合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集团企业内部各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提高集团财务管理效益。

3.2 加强集团内部产权结构调整,实施经营授权控制。

企业集团组份之间主要通过资本纽带连接关系来实现规模化经营,集团企业内部投资是集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集团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梳理和调整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优化财权和收益分配机制,强化集团战略决策等财务管理职能,对子公司对外投资等具体经营活动实施授权控制和分权管理,确保下属企业经济活动及财务管理的相对独立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完善集团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集团应根据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规模、经营水平以及公司成本控制特性等情况制定合理的整体财务管理目标,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督促子公司经营活动的自我管控,评价和调整,加强下属企业财务运转的动态监管和审计控制,及时发现解决相关问题,防范经营风险和资产流失,保证集团目标计划的有效实视。

3.4 强化集团财务资金预算管理,规范财务管理程序。

资金运营管理是集团财务管理的重心,集团主管部门应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构建财务资金结算中心,针对集团生产经营等资金进行筹资运营和动态监控,规范和完善财务资金的审批程序,强化集团资金金的集中管理,实行统存统贷。严格各子公司的财务运作程序管理,杜绝资金账外循环。充分发挥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的资金融通和调控管理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集团资金实力。

结束语:

总之,企业集团属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期,构建和完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加强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和策略研究,对于促进集团企业稳定发展和高效运营有着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集体经济运营模式范文第2篇

一、当下文化产业规模经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环节的模糊。

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在国内的生产和销售等环节都体现出非显著性的问题。意味着这些环节还没有形成规模,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就导致文化产业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各类文化产品取得的收益会被拉低。只有扩大规模才能降低文化产业中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才可以把非显著性的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变成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的显著性规模化经济。

2.影响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因素。

文化企业自身条件存在缺陷,它本身的成本构成是不可控的,服务业是文化产业的一大构成部分,然而它的购买成本和销售成本、乃至储藏的成本和运输的成本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产品在销售方面的水平也良莠不齐。外在方面再加上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会受到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欣赏水平的影响,还有同行之间不同性质的竞争,将文化企业的未来变得不可确定。特别是对于国内现在还不成熟的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来说,其本身复杂的构成会让文化产业对规模经济的不可把控性大大增加。

二、文化产业规模运营的模式分析

1.企业的集团化。

将一个控股的大企业当成领导核心,对旗下的子公司建立资产上的控制,带动子公司及分公司的发展,化零为整,把大企业的优势渗透到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各个方面,整合比较优秀的资源,形成对外的集团优势,还可以发展集团的各项业务,不断扩大集团的规模,尽快实现集团文化产业的规模经营。增强产量获取的规模效益,可以降低一定的企业生产成本。

2.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

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独立经营企业的优势和资源汇聚到一起建立相互合作的战略联盟,可以分散市场风险和共享优秀文化资源,生产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减少培育新产品的人力物力,还能把握住优秀产品在市场上形成影响的先机和提高优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企业合作形成产业链。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连锁产业的发展壮大渐渐形成了新的市场力量。在国内连锁店声势浩大的市场环境下,文化产业可以吸收借鉴连锁店总部成熟的运营模式和经营方式,将集团的本部优势通过数量的扩张分散到各个不同区域的连锁店里,开源节流的减轻了总部的财政负担和降低了连锁店的经营成本,文化产业规模规模才能具备雏形。

4.企业资产和产权的并购。

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另一个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或产权,从而控制、影响被并购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增长等经营目标的行为。文化产业的并购可以横向并购,也可以纵向并购。相同的行业或者生产产品较接近的企业并购是横向并购,而行业不同但是有些生产环节可以与本企业产生联系的并购是纵向并购。企业并购主要还是为了通过对其他企业的优势的吸收来缩短企业发展需要的生产时间和营销费用,提高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经营效率。

三、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模式创新方式

1.多种模式提高文化产业市场集中率。

运用企业的集团化、优势互补、构建产业链和企业并购等方式,来发展生产有形文化产品,例如文化用品、高端设备和印刷出版等的产业,以及提供影视传播、休闲娱乐和旅游经销等服务产品。不同的文化产业需要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来运作才能取得最大化的效益,只有结合实际来选择经营方式才能提高企业在文化产业市场方面的占有率。

2.各类媒体综合经营发展。

文化产业规模经济要做大做强不仅依靠本行业的发展,还依靠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大型的文化产业一定会实现各行业的紧密联系,形成不断循环的集约型企业综合集团。不仅要做好主行业即本集团的生产型文化产业,也要不断发展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型文化产业,将相关行业例如会展、餐饮、服装、地产等行业一网打尽,互相促进达到子公司和谐共赢的局面。

3.实现异地标准消费。

用集资、招标和托管经营等种种方式,拓宽文化产业的品牌连锁的辐射面,让文化产业从当地走出去面向国内各地区的市场,把文化产品对于文化消费受众的精神需求作为市场的导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贴近生活的文化服务。通过对人员的统一培训和对服务管理的流水线生产,产生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品牌效益。

4.企业和集团互为补充。

市场风险越来越大是市场经济的整体趋势,将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变成规模化和多元化的经营,增加区域竞争能力和加强产业的指向作用,就可以把经营的风险结构变成企业互补的循环圈。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取得经济收益。

5.产业规模经营效果预测。

将联系密切的大量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企业关联机构的支持和推动作为基本经营体系,从文化产品的特色和高质量上抓起,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信息含量和水平,有了各单位和各企业的资金基础和人力资源,就能在空间上将文化产业变成既有竞争也可以互补的优秀产业集群,当这样的大规模集群取得更大规模的经营优势时,就可以在受众群体中间产生集聚效应,同步提高体制内各公司的竞争优势。

6.企业连锁加盟。

连锁经营日益成为零售业、服务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而连锁加盟更是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功运营模式与加盟者的资本相结合,以较低的资本投入和风险,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市场份额。通过在不同地域开设连锁店,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熟经营模式复制到不同地域的连锁分店。通过连锁店数量的扩张可以极大地分摊整个连锁店的固定经营费用,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四、结语

集体经济运营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SWOT分析;连锁经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9日

一、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

经济型酒店又被称为“有限服务酒店”,其最大的特点是房价便宜,其服务模式为“B&B”(住宿+早餐)。我国经济型酒店最初的发展始于1996年,上海锦江集团下属的锦江之星是中国第一个经济型酒店品牌。进入21世纪,各种经济型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数量在急剧增加。根据中国市场调查网的统计,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时间短、速度快。2003年,随着携程系的创业者季琦、郑南雁等人先后创办如家、7天连锁、汉庭等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中国经济型酒店数量飞速增长。根据Inntie Report 2009年10月的数据,从2003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型品牌连锁酒店数量和房间数取得了100%和98%的复合增长率;酒店数和房间数分别达到了2,805家和312,930间。

2、相对数量少、行业集中度低。中国的经济型酒店,特别是经济型品牌连锁酒店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经济型酒店在住宿行业中的占比和行业集中度都还很低。中信证券行业研究显示,中国经济型酒店与星级酒店的数量比从2000年的0.34%提高到2008年的19.66%,8年增长近60倍。统计表明,经济型酒店作为住宿行业中的朝阳产业在这几年飞速发展;但相比较发达国家经济型酒店与星级酒店7∶1的数量比,中国经8济型酒店的占比还严重偏低,相对整个行业而言经济型酒店相对数量还很少。

3、市场需求旺盛、发展空间巨大。兴业证券的研究报告表明,若以国内游规模、消费者住宿消费额意愿、中档住宿单位数量三个指标测算;如果中国的人均出游率、人均中档客房数达到美国一半的标准,我国目前的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客房供应量还有近70倍的增量空间。不难看出,我国的经济型酒店市场需求旺盛,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型城市的经济型酒店需求非常突出,市场条件比较成熟。仅北京一个城市,经济型酒店品牌近20个,酒店达上百家。

二、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界定及SWOT分析

(一)连锁经营模式界定。连锁经营模式是经济型酒店运营的主要方式,这种模式是使酒店企业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的有效方式,即经营同类酒店的若干个企业,在同一总部管理下,按照统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共同的经营活动,以求得规模优势和共享规模效益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态。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从经营模式看共分为直营连锁、特许经营模式、战略联盟模式以及兼并收购模式。

1、直营连锁。直营连锁是资产所有者独自投资、直接管理的一种经营模式,它是一个企业最初的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在进入一个区域时,往往采用直营连锁模式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在这种模式下,酒店总部对每一个分店进行直接投资、直接管理、直接经营,总部与各网点的连锁分店建立起紧密的关系,实行的是纵深式管理。直营店模式最开始的投入较大,但却有利于统一的管理,可以积累稳定的资产,有利于酒店企业的形象塑造。我国锦江之星、如家快捷、宜必思等经济型连锁酒店最开始入市时均以直营连锁的模式拓展市场。

2、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指特许权拥有者授予特许权经营者一种获得许可的特权以从事经营的行为。在这种模式下,由总部酒店的技术和丰富管理经营作为后盾,对各连锁加盟酒店经营技术和管理方法做出统一指导。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规模扩张需要走低成本战略,特许经营模式对于酒店总部而言,只需将规范化的管理方式、经营技术及经营理念通过受让或转让给加盟者,就可以实现规模扩张;对于加盟者而言,只需支付一定的加盟费用就可直接套用酒店成功的经验和技术,降低投资风险。目前,国内运作成熟的经济型酒店已经逐渐向特许经营模式转化。

3、战略联盟。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要改变目前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状,就应当联合起来集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酒店资源和优势,构建战略联盟。建立战略联盟有助于了解市场形式、风险共担、资金、管理、技术共享,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降低采购及运营成本。

4、兼并收购。兼并收购模式是另一种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促进酒店发展,扩大经营规模,有效降低进入壁垒,并获得原有酒店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各种资产、企业经验和市场份额。经济型酒店的并购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横向并购,即在酒店及其替代产品之间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或同地区酒店之间的并购,可以实现规模经营,增强酒店集团的市场竞争力;另一种是纵向并购与联合,即酒店与提供互补产品的企业,如旅行社、旅游交通企业、旅游商业企业、旅游景点等之间的并购与联合行为。兼并收购模式主要适用于发展成熟、规模较大的经济型连锁酒店,目前国内并不常见,如家这样的品牌连锁酒店曾采用过这种经营模式。

(二)连锁经营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分析

首先,经济型酒店以连锁经营模式控制成本以实现竞争优势。经济型酒店通过连锁经营采取统一的采购系统、订房系统,批量采购,降低酒店的固定成本投入,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资金优势,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企业知名度,实现竞争优势,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目前,我国有实力的经济型酒店都选择了连锁经营的发展模式,如锦江之星、如家等。

其次,经济型酒店通过连锁经营实现标准化以改善整体服务水平。连锁经营模式中,总部负责选址、培训等总体服务方案,酒店的开发设计、标准化的设施设备、操作程序、技术管理、广告设计等,均由总部酒店集中完成,各连锁店通过总部的督导、培训,以保证其在服务产品、店名店貌等各方面的统一性,满足消费者对于标准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使宾客无论何时在哪个连锁分店都能享受到标准、均质的服务。

再次,经济型酒店通过连锁经营模式借助信息资源共享以降低运营风险。经济型酒店通过连锁经营模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中央预定系统和免费的预定电话,各分营店之间可以共享客房数据库和客户信息档案,通过分析客户信息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客户需求,可以有效稳定客源,降低连锁酒店运营风险。

2、劣势(Weaknesses)分析

首先,主导品牌知名度欠缺,产品缺乏特色。我国经济型酒店由于资金、技术、经营者素质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其市场竞争力还有待提高。一方面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大多酒店只能通过降价来吸引客源,最终陷入恶性竞争的误区;另一方面大多数酒店产品大众化程度严重,缺乏特色,有效竞争手段不足,难以造就知名度广泛和美誉度良好的品牌。因此,经济型酒店要通过连锁化发展,必须借助品牌效应,否则无法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产品服务辐射范围也会受到限制。

其次,经营理念尚不成熟,标准化体系不完善。与发达国家酒店集团相比,我国经济型酒店一直以来长期沿袭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模式,导致其管理理念仍处于落后阶段,一方面我国经济型酒店其运营方式、服务对象、员工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酒店集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需要汲取某些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另一方面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标准化工作体系,我国经济型酒店缺乏科学的管理理论的指导,导致其管理制度尚不严密,管理权责不尽明晰,甚至出现员工工作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低下的情况。

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一方面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带来的发展机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社会经济水平差距的缩短,经济型酒店在行业内的支撑作用已日益凸显。国际经济型酒店发展历史表明,普遍的国内旅游是现代经济型酒店兴起的坚实基础。随着我国民众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正逐渐走向成熟,自主观念推动了消费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长住型商务人士,在满足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已不再盲目追求服务档次,开始由豪华酒店转入经济型酒店同样享受周到服务,进而可以节约大量的管理费用。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国内经济型酒店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入世后,国外酒店集团更容易地进入我国酒店业市场。目前,国外酒店投资者和酒店管理公司都已形成共识,近一段时间内在我国发展高档酒店已不是投资酒店的最好选择,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是酒店的新机会。假日集团、雅高、万豪都有明确的在我国发展经济型酒店的动机,万豪还专门请咨询公司做了我国未来酒店业发展报告,结论是经济型酒店是一个新热点、新机会,比高档酒店有发展前景。国际经济型酒店品牌经过多年历练,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和方法,积累了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经济型酒店有品牌要求,也看好连锁客源预订中心,接受特许经营方式,国外酒店集团也看好我国的市场和经济型酒店发展的良好契机。

4、威胁(Threats)分析

其一,国外经济型酒店进驻我国市场将产生品牌冲击。国外经济型型酒店的进入直接影响着我国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市场和经营格局,尤其是国外大型的经济型酒店集团,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卓越资本运作能力,对我们民族的经济型酒店集团和品牌来说的确是一种潜在的威胁。2002年美国纽约美兴国际企业集团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美兴”品牌的经济型酒店,在欧美酒店市场大获成功的“宜必思”经济型连锁酒店进入天津,六洲集团也到上海发展其旗下的“快捷假日”连锁品牌。

其二,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信贷资金和融资筹措愈发困难。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一般单体规模较小,同时又作为一种新型业态,在当前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其融资、信贷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此外,由于尚未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我国经济型酒店难以获得信贷资金和证券市场的支持,愈发加剧了融资方面的困难。

其三,我国政府层面的行政干预对经济型酒店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经济型酒店在国内酒店业发展中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地位,由于中低档次的经济型酒店绝大多数是国有体制,小到日常经营、大到产权转移,很容易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这对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健康发展可能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

三、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选择

(一)连锁经营模式运行的制约因素

1、传统管理体制限制和制约了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当前,行业内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体制对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运行较为不利,经济型酒店在连锁经营的过程中往往重视了形式而轻视了实质,每个酒店都比较注重店名、装修、标识上的统一,而在管理体制上仍沿袭单店操作的模式,各自为战,各顾自家,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和客户需求方面的共享。而恰恰是这种传统管理体制上的制约,使得众多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空有连锁之名而无连锁之实,无法得到充足的市场份额,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规范而健康运行。

2、自身实力不强的经济型酒店现状阻碍了连锁经营模式高速运行。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经济型酒店往往面临资金不足、分店设置缓慢的局面,难以提供充足的经营人才。连锁经营模式的出现使得经济型酒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不足、分店扩张缓慢的局面,但无法解决实际困难,一些连锁酒店自身实力不强的现状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

3、经营体制不规范制约了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高效运行。规范的酒店企业经营机制是经济型连锁酒店规范化运作,增强自身竞争力,争取市场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许多经济型连锁酒店仍属于国有企业或大型民营企业,缺乏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产权不分、权责不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此外,管理者在管理上随意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导致连锁经营过程中的失范。同时,产权状况不明晰使得总店、分店之间关系复杂,组织结构混乱,管理层分工不明,责、权、利不清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的有效性。

4、专业化管理人才缺乏的现实制约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长期运行。专业化人才是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的关键因素,目前缺乏既精通连锁经营又掌握酒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些连锁经营者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方法,且不注重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特点和客群定位,无法达到连锁经营的真正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应势而生,经济型酒店人员配置非常精简,组织结构层次少,要求员工技能多样,一人多岗、一职全能的要求让许多服务人员摸不到头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长期运行。

(二)连锁经营的模式选择。纵观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的发展路径,我们发现不管是如家、锦江之星还是国外经济型酒店集团,大都采取的是标准连锁的自营店,由于目前经济型酒店在我国的发展属于初期,市场还不成熟,而标准连锁自营店模式的优点就在于便于统一管理,便于容易控制。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酒店行业市场时机的日趋成熟,国内经济型酒店的连锁经营路径将不仅仅是以标准自营连锁为主,而是以特许经营为主,兼顾经济型酒店战略联盟和兼收并购形式。

第一阶段,经济型酒店发展初期的特许经营模式。经济型连锁酒店在采用特许经营模式时,正确选择特许经营的方式是关键。目前,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最常用的特许经营模式是特许转让,特许方提供品牌、生产及经营中必须遵循的方法和准则以及产品、技术方面的培训,确保业务有效运行。

第二阶段,经济型酒店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战略联盟模式。我国经济型酒店战略联盟的实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联盟方式,根据治理结构的不同建立战略联盟,可以进行股权联盟和非股权联盟,股权联盟最常见的做法是建立新实体或者通过股权投资和相互持股的方式共同经营。非股权联盟是一种合作联盟,联盟方只保持合作关系,不需要建立法律实体;根据在价值链环节上的不同位置建立战略联盟,可以进行竞争对手联盟和顾客伙伴联盟。

第三阶段,经济型酒店发展逐步趋向的并购模式。并购模式是我国经济型酒店实现集团化发展后的趋势,经济型连锁酒店开始时都是单一品牌、单一细分市场的企业,形成规模发展后,对其他经济型酒店进行兼并和收购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经济型连锁酒店集团多采取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与联合两种运作方式。横向并购是在经济型酒集团之间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或同地区酒店之间的并购。纵向并购与联合是经济型酒店与提供互补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与联合,这种模式直接关系上、下游企业结成联盟,形成纵向生产服务的一体化,有利于相互沟通与融合,获得共享和互补效应。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发展的市场现状,通过对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界定后,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我国经济型酒店目前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指出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既面临机遇、优势,又面临挑战和威胁,但是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多于威胁,并总结出我国经济型酒店的连锁经营的路径,即作为发展初期的我国经济型酒店的连锁经营应以特许经营为主;当经济型酒店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时,再兼顾建立战略联盟和采取兼并收购的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集体经济运营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规模经济;运输企业;集约化

我国道路运输企业的规模经济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状态,甚至与道路运输市场开放以前相比有所倒退。目前道路运输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经营方式落后;运输生产缺乏有效的组织,效率低下;经营主体之间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所提供的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差。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信息技术大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国际经济一体化等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对于运输业特别是道路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位移上,还体现在运送速度、时间和货物安全上,道路运输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推动道路运输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创新其现在的经营方式,探究更适合其发展的新模式。

一、道路运输企业规模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1.分工与交易费用

当道路运输市场劳动的交易费用系数足够小于中间产品的交易费用系数时,中间企业就会从道路运输市场中出现。如果分工在道路运输企业之间发展,则每个企业就会越来越专业化,道路运输企业的平均活动范围和规模也会缩小,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如果分工和专业化在道路运输企业内部发生,则一个企业中每个工人的专业化水平和一个企业的范围及规模将同时提高,企业的平均规模就会提高。

2.市场容量

规模经济的实现受限于市场容量,道路运输业由于其特殊性,市场容量包含经济发展与运输需求、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程度和道路运输业市场容量三层涵义。

3.管理与技术

从管理看,一类是生产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输生产的全部过程,与企业的运输设备密不可分,目标是实现生产率与生产能力的配套。包括车辆和员工岗位安排合理化等等。另一类是经营管理,是除生产管理以外的一切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组织企业运输生产所需的货源并且控制非生产过程的成本。对于所有的道路运输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可以不断压缩的空间,可以不断挖掘潜力,将管理力的作用发挥到极限。从技术看,一方面,装备技术的发展使道路运输企业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益,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

4.产业的发展水平

运输需求作为派生需求,在其发展初期,运输主要作为企业满足企业自身生产的需要,专业化程度较低。随着运输需求的增多,市场的扩大,为专业化提供了需求支撑,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内部分工链条的延伸,运输市场效率进越来越高,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协作程度进一步加强。

5.企业关系

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竞争与协作,这两种关系对于道路运输企业经营方式有重要影响。

二、运输业形成规模经济的条件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保障

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四通八达、高密度、高等级的公路网络正在形成,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社会性为运输规模经济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因而运输企业可以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主要从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着眼,积极开发创新先进的运输组织技术,强化运输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拓展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不断强化实力和扩大经营规模。

2.运输市场中企业竞争的推动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运输市场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多种行业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份额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战胜小企业,最终形成只有少数大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态势,这也会促进运输规模经济的形成。

3.多种运输方式各有所长

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其自身的技术经济特性,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有利于体现运输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如,道路运输的机动、灵活、方便、门到门等特点,是其他运输方式无法替代的运输优势。所以社会需要更具广泛性,运输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运输企业经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灵活性高。

三、创新道路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的途径分析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环境下,道路运输企业如何才能做好集约化经营,是道路运输行业继续考虑的问题。笔者将从合理组建企业集团及推广使用先进的运输设备两方面进行分析。

1.合理组建企业集团

适当扩大道路运输企业的规模是推广集约化经营的基础。因为没有规模化企业就不能实现规模化效益,所以道路运输企业必须走组建企业集团之路,形成规模效益,实现规模经济。换句话说,组建企业集团是借助资本集约促进资源集约。这就需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消除不合时宜的市场规则,通过合理合并运输资源,实现行业兼并、合并或者并购,这个资源包括车辆、企业、线路经营权、战场、人员等。

第一,企业并购是指大企业采用控股、购买等方式收购小企业,扩大自身规模,这样就能有效合并小企业的运输资源。企业一方面要对自身股份制进行改造,促进企业内外各种资产有效重组,同时还要做到运输的跨层次、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兼并及合并;把高速客车及高速共组作为载体和依托,重点建设在客运或货运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跨区域企业;引导同一区域内运输企业之间组成有机的经营团体,其好处是快速扩大规模经营,还可减少小企业之间的矛盾与竞争。以企业产权为桥梁,有效实行资产重组,创建及发展跨区域的大规模道路客运集团,对其实施集约化经营,在大规模经营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第二,扩大道路运输企业的车辆规模。扩大车辆规模的途径有两个:收购其他中小企业车辆或者购买新车。在购买车辆时,应选择适用性强的车辆类型和档次。集中购买车辆可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投入,同一个厂家的客车,采购1台、10台、100台,在价格上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因为零部件相同,还可减少维修部门的零部件库存。寻找合适机会兼并同线路客运车辆,减少同一线路的运营企业,组建运营联盟,形成利益合体,提高客车的运营效率。

2.推广使用先进的运输设备

使用先进的运输设备,有利于高科技成果在运输企业的应用。道路运输粗放型经营的特点是不注重高科技在运营活动中的重大作用。道路运输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运输设备的信息化;公众服务及安全监管的信息化。运输设备的信息化主要指:为运输车辆安装物流系统优化技术、GIS、GPS等,实现运力、资源等信息的收集及共享,对车辆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监控,促进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快速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及调度水平,降低空驶运输、无效雏形、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实现客车运输的快速响应、高效连接、合理组织及准时精确。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及改进道路运输企业的管理流程,使企业管理更加高效、系统,全面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的运载功能,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降低环境污染,促进道路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集约化经营是当前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尽管运输企业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是也应认识到集约化经营的条件和优势,运输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利用各自的优势来发展集约化经营,从而提高运输业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集体经济运营模式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公路客运在与铁路客运进行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局面,铁路客运给公路客运

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面对这一形势,公路客运必须对自己的战略重新定位,找准适合自己并能发挥自己优势的目标市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公路客运要通过并购做强做大,取得规模效应。对目前的态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公路客运并购的必然性,然后从公路客运自身的问题研究出发,结合公路客运的特点,指出横向并购应是公路客运并购选择的主要模式,并对公路客运并购的规模效应进行了分析。 l公路客运企业并购的必然性

公路客运有其自身的优势,如机动灵活、直达性好、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但是近年来公路客运为什么在与其他客运方式竞争的过程中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呢?究其原因,一是在外部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公路客运没能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目标市场不清晰。在现今的形势下,公路客运应该调整自己的战略,将目标定位在中短途和铁路延伸不到的线路,避开和铁路的正面接触,大力开发和挖掘这些线路的价值,是公路客运新的生存之道。二是公路客运行业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运力与运量失衡,运力资源浪费严重。由于人们对高速公路客运的特殊要求认识不足,对经营者的准入条件要求不足,进入门槛过低,使公路客运在一些区域市场陷入完全竞争的格局,使客车使用公路的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地体现,运输的整体效益不佳。

2)集约化程度低。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加上人们对竞争的理解偏重于形式,把“准入”作为放开市场的控制条件,这就造成经营者分散、独立。

3)客运组织秩序混乱,妨碍运输 网络 的形成由于运输经营主体众多、分散,利益主体很难统一不利于运输组织的统一调度,给公路客运的高效组织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公路客运存在的问题,以目前的市场结构和组织形式是很难解决上述问题的。公路运输是网络运输,只有网络化,集约化,才有规模经济。要做大做强客运行业,就必须走一条兼并重组的道路。并购引起产业和资本的集中,集中导致垄断,垄断产生市场竞争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改变。只有完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才能有成熟的市场经济,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 规律 。公路客运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决定了公路客运企业必须走并购集中的道路。

2公路客运企业并购的模式选择

一般来讲,按照行业相互关系,企业并购可以划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3种并购模式。客运提供的是服务,按照客运服务特性和目前整个客运市场竞争的状况来看,公路客运与铁路客运和航空客运更多的应该是客运服务链上的上下游关系。铁路客运和航空客运经营的 自然 垄断性以及铁路和航空巨型集团公司的存在决定了公路客运没有实力进行上下游的纵向并购。况且,纵向并购最主要的目的是节约交易费用,在公路客运自身经营没有达到最有效配置和远离规模经济的情况下,纵向并购是不现实的。在混合并购方面,实证结果显示:我国 交通 运输企业存在多元化经营行为,并有扩大的趋势;但多元化经营的实施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值,相反很多情况下混合并购严重地损害了公司利益;公路客运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用性和公益性,所以其经营的专一性尤为重要。同时,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如果一个行业处于成长阶段及成熟阶段的初期,那么在这个行业中的企业随着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和竞争压力的增加,进行横向并购来提升行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可以为它争取到更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如果一个行业处于成熟阶段,行业集中度已经很高,产品的供给能力过剩,利润率呈下降趋势,则该行业中的企业为了保证生存就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此时,如有进一步横向并购的空间,企业仍会选择横向并购。 3并购的规模经济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横向并购一个最重要的动因是追求规模经济,其原理是谋求利润最大或者单位成本最小。按照 现代 运输经济学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 网络 经济的到来,以及现代通讯技术、 计算 机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撑,包括公路客运在内的各种运输方式,均具有规模经济性,而公路客运规模经济性更为明显一些。这是因为:公路客运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网体系具有四通八达、公用、高密度的特点,从而为公路客运网络化运营和不断提高其规模经济性奠定了基础;公路客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社会性使公路客运规模经济的实现条件得到简化和便利,运输企业可以不投资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仅从自身运输能力的提高、拓展与相关同类企业的合作,强化运输生产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适时采用现代运输组织技术和加强现代技术应用等方面,就可以形成运输规模经济效应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公路客运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如机动、灵活、方便、门到门运输等,其社会需要更具广泛性,运输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运输企业经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灵活性要高。公路客运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并不是说公路客运企业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形成规模经济。竞争性运输市场结构由于更多地表现为经营主体多、小、散、弱、服务替代性强等特征,非常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垄断性运输市场结构由于更多地表现为经营主体少、集中度高、服务差异性大等特点,十分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从动态的运输市场竞争过程来看,对于某一区域、某一时期而言,其市场容量是相对固定的,企业为追求更多的市场份额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战胜小企业,最终形成只有少数大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从而导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形成垄断性市场结构。客运企业追求市场份额、扩大企业规模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实现运输规模经济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输企业之间的横向并购是实现垄断性运输市场结构的基本途径,而企业并购的重要动机之一就是要实现运输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