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学职业方向

金融学职业方向

金融学职业方向

金融学职业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岛财富管理城市建设 高职金融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2014年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等11个部门联合向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标志着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式获国家批复,青岛市成为我国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在财富管理试验区的带动下,青岛金融业迎来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15年末,青岛市金融业增加值、金融机构数量、上市企业数量等主要金融指标较“十一五”末均实现了翻番增长: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58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6.3%,为“十一五”末的2.5倍,银行、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达到221家,是“十一五”末的1.5倍。基金等各类金融类企业近500家,为“十一五”末的2.5倍。全市外资金融机构总数增加到34家,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地方准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19家,同时,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海尔财务公司、青岛港财务公司、中路财产保险公司等的出现也逐渐填补了青岛市金融业态的空白。

二、青岛财富管理城市建设背景下对高职金融人才的要求

青岛市金融业的飞速发展为青岛高职金融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同时也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人才需求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瞄准青岛财富城市建设的发展机遇,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大量涌现,青岛金融业态和金融格局正逐步完善。特别是非银行类新型金融机构、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大量出现为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这类岗位的基本要求为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具备金融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营销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此外,随着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增加,对柜员、客户经理、经纪人、操盘手、保险人等基层一线岗位人员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这些岗位,主要要求具备熟练和精通业务,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执行力。

(二)职业素质要求

1.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由于金融行业高风险的特殊性,要维护金融业良好信誉,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具体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谨慎,廉洁自律,言行谦恭,长于协作。将良好的职业素养记于心,融于实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远离违法犯罪,维护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同时,遵守职业道德,自觉提高素养,更是每位金融从业人员的基本义务和事业成功的保障。

2.具备复合金融知识。随着财富管理的专业化、多元化成为我国财富管理的主流,要求金融专业毕业生能够适应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具备综合的金融知识,熟知各项金融产品,熟悉、了解金融市场的总体情况,能够综合运用不同行业的金融知识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

3.具备熟练业务操作技能。金融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追求更高效的为客户服务,更准确的满足客户需求,这要求金融从人员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具体包括基础的业务处理。比如,柜员等一线员工应当掌握点钞、传票算等基本技能,客户经理等基层人员应当具备开发客户、产品营销技能等等。熟练掌握金融行业相关业务的操作技能,进入工作岗位后才能够快速上手,从而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4.创新能力。金融业的灵魂是创新,创新能力是金融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金融行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需要从业人员能够快速分析市场环境,把握客户需求,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创新产品。因此培养“适应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的金融人才显得尤为必要。

三、基于青岛财富管理城市建设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紧跟青岛财富城市建设步伐,以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金融混业化为背景,明确高职类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将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服务银行、保险、证券、新型金融机构、第三方金融中介机构的金融营销人员和一线岗位从业人员为主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二)深化“课证融合”,深入推进“双证书”制度

金融行业一般要求持证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往往与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并能准确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的能力,具备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金融行业的门槛,根据这一现实情况,要求学生毕业时取得一门职业资格证书,即实行双证书制度。同时,在日常教学设计上,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理财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科目融入教学内容,同时采取“以证代考”的方式。取得证券、银行、保险、理财资格证书后可免修相关科目考试。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一本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取得毕业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三)深化“课赛结合”,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通过以赛促教的方式,如在校内组织金融技能大赛、证券投资大赛、金融产品知识和营销大赛等比赛,邀请金融行业机构和专家来做评委并做专业点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银行技能大赛、投资理财技能大赛等活动,一方面带动师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扩大了专业影响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升专业素养

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由于金融行业对安全性往往要求较高,所以较难实现经常性带学生在校外金融机构实习实践,因此实践教学的重点就放到了校内。通过在校内设立投资理财咨询公司,为全校师生提供投资理财咨询服务,一方面解决了金融专业学生实践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在校内开展的咨询业务实践,分析解决真实案例,学生可以充分锻炼实践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操作占比,比如在《金融营销》课程中,分小组完成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市场调研,最终由每个小组推选1~2名同学到台前来用PPT演示其调研内容,同时聘请行业专家进行评价打分。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

参考文献

[1]青岛市金融工作办2015年终述职报告.

[2]马翠莲,财富时代来了,上海金融报,2014.

金融学职业方向范文第2篇

(一)开设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服务意识培养的专门课程新形势下,国内绝大多数开设金融专业的高职院校都已意识到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将来的就业、职业发展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平稳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纷纷加大了在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金融职业道德标准。开设了公共必修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一系列道德修养类的公共选修课,开展相关讲座,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中穿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但总体效果并不明显。对此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金融专业针对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增设了《金融礼仪》课程,建立金融行业服务意识,规范服务标准。同时还开设了《金融法》课程,专门强调金融行业自身的职业道德准则和操守,用金融企业真实的案例说明违反金融法规的严重后果,引起学生们高度重视,达到自律的目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职业道德观。

(二)利用顶岗实习推进金融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依托企业平台,建立并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与校园联手打造企业所需人才,这样既满足了企业提升整体人才素质、保障后备人才选拔的需要,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学生在校园内打下理论知识基础后,深入到企业一线去实习实践,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在真实的工作背景下,体会岗位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执行标准,促使学生直观而迅速地建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金融专业依靠合作企业平台,积极开展了包含职业素质教育在内的广泛合作,例如在专业课堂上引入真实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模拟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工作过程来完成,来自金融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和校内专职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学生整体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将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纳入到评分体系当中,给出学生与金融机构实际工作相类似的评价,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金融机构的职场氛围。专业实训室的布置体现金融企业的要求,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邀请金融一线人员走进课堂向学生宣讲企业精神和真实案例等。

二、正确把握新形势下金融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信誉至上是金融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金融机构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因此金融职业道德中把诚实守信放在了首位。金融机构必须在群众的心目中树立起信得过、靠得住的形象,才能取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得以进一步发展。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要积极塑造现代人格,按照“信誉至上”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不蒙蔽、不欺骗群众,树立诚信第一、童叟无欺的职业道德意识。遇到问题时要本着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原则来处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赢得客户的信任与支持。同时,金融从业人员必须严防任何形式的差错,坚持认真细致的工作风格,注意力集中,高质量的为客户办好每一笔业务。

(二)提供优质服务是金融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金融企业在整个经济运行中起着命脉的重要作用,竭诚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工作需要是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安身立命之本。优质服务不仅包括高标准的服务质量,快捷的服务效率,还要有和善的服务态度。热情周到,亲切自然的服务态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维护金融企业的信誉,增进客户对金融企业的感情,深入开展金融业务,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金融从业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对自身的尊重,充分体现出优良的职业修养和道德风范,从而可以稳固并提升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运转中的重要地位。

(三)提高效率是金融职业道德的特色准则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入金融业,推动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业中的货币利率、汇率以及联行资金往来随时都在发生变化,金融业的经营活动、财力状况、偿债能力也在时时变化之中,期货交易和股票行情更是瞬息万变,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结算实现了地域性、全国性的联网,收付速度大大提高,对资金流动、资本融通及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顺应这一高效的服务环境,提高自身业务操作水平和效率,掌握先进的操作方法和精湛的业务技能,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上乘的服务,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站稳脚跟。

三、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思路

(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突出特点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在金融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将课堂学习与企业实习、定岗实践相结合。深入各级各类金融企业和相关企业的金融部门进行问卷调查,多方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岗位能力要求。在深入调研、座谈、走访学习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研究,结合金融专业特点和毕业生就业方向,确立若干门实用的核心“工学结合”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与工学结合的金融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开展教学,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列为重点,体现在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之中。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由于目标明确,具备一定的挑战性,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的实践性强,学生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自主性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进行项目的组织、策划、设计、实施,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通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项目运行过程中使学生深刻领悟到金融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内容及其重要性,达到既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同时又强化了职业操守的教学目标。

(二)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既要注重如何“导”的明确,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如何“学”的扎实,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了解学生特点,确定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设定项目内容和教学目标必须基于对学生特点的全面了解和综合把握之上。虽然同一年级的学生其年龄相仿,但不同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个体差异,理论知识的基础不同,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同,对高职阶段所学内容的理解、领悟的程度等均有所不同。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开展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之前,需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事物的认知成熟度和个人学习态度,已具备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在金融职业道德方面已具备哪些相关思想认识基础。要重点挖掘出学生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欠缺之处和学生乐于接受何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以上这些内容明确学生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在此基础上设定具体的教学项目和教学目标。

2.引入真实工作任务,设定以道德教育与技能训练并行的教学项目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将金融专业课程内容划分为多个项目。每一门主干课程中每个项目都包含不同的目标层次,具体说就是知道、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由低到高的六个目标层次。每个项目在操作过程中又可根据其不同的工作任务要求和岗位技能操作标准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以项目为导向,能够使学生进行各类有针对性的活动,而不是简单盲目的忙碌,从而能够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断领悟新知识,提升职业操守和风险意识,锻炼综合职业能力。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这门课为例,按照工作任务不同,可以分为五个教学项目,即对私储蓄业务、对公存款业务、挂失止付业务、开具证明业务、支付结算业务。储蓄业务项目中又可分为活期储蓄业务、定期储蓄业务和其他储蓄业务三个子项目。如教师在讲解活期储蓄柜面开户业务时,可以创设银行工作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柜员和客户来完成业务的办理。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每个环节的操作要点、风险控制要求以及职业道德规范。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变身为引导者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开展教学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型,教师一改往日的定位,不再是控制课堂的权威角色了,而是变身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观察者、倾听者、协调者和评价者。由学生按照不同的场景和工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设计该任务中每一环节的工作流程和要点,协调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明确各环节中对金融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要求按照标准和规范来完成工作任务,并将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服务礼仪等各项职业道德标准纳入到任务考核当中去。譬如在《理财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照不同年龄段将客户划分为若干个群体,为每一群体客户设计若干种相应的理财方案,推广相配套的理财产品。在每一群体里还要根据每个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其量身定做适合的理财方案。为每一任务创设具体的情景,由学生扮演金融机构的理财专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进入不同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体验真实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深入领会到这个岗位对职业道德素质的具体要求。这样一来,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学习的主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大大加强。

金融学职业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与越来越高,而金融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型金融形势的诞生,成为能够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也因此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有着与其他高等教育院校不同的特征。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历上并不占优势,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就业率,就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入手,为了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明确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实用性金融人才。然而,目前来看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重理论轻实践等,导致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加快对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出更加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其金融教学发展的重点。

二、高职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但是高职教育作为社会教育体系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起步较晚,其发展初期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金融领域更是瞬息万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出现更是颠覆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也为金融从业人员打开了新的研究方向,而传统的高职教育思想仍然停留在基本的期货、保险等交易中,思想比较保守,仅依靠传统的金融专业知识迟早会被社会淘汰,旧的金融教学思想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急需改变。

(二)金融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大都沿用了本科或者专科阶段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更新周期长,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却不重视实践,各个教材之间的关联性很差,有些内容甚至交叉重复,部分内容已经不再适应现代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目前涉及范围不断扩大的金融业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将来就业等的发展。其次,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教学模式依然是以理论为主,忽视了实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不具备让学生真正体验金融行业发展的渠道和条件,导致大多数学生只能纸上谈兵,被课本上的固定理论和内容束缚住,没有实践经历,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掌握准确的侧重点,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就业。因此,探索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教材和内容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高职金融专业教学的需要

当今社会对金融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除了需要研究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之外,师资队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而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高职院校教师的虽然有一定的金融学理论基础,但是由于没有真正经历过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缺乏实践经验,例如,当学生需要了解现实中的期货操作。了解在期货交易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目前国家对于期货出台的最新政策,面对这些问题,没有期货交易经验的教师就很难准确的向学生回答,影响教学效果,并且大多数解释只是只能停留在表面,并不能完整的解决整个问题,不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现代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

三、优化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模式的途径分析

(一)学校应加强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合作沟通

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是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特点来看,其教学内容应该是更加偏向实践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更加理想的工作。同时,金融专业内容不同于专业技术上的问题,为了能够适应现实生活中金融行业的各项要求,学生就必须要从单纯的理论教学中走出去,更多的向金融企业靠拢,让学生在学校里就有机会将理论作用于实践,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发现自身学习水平的不足,以此来激励自己,找出自身的兴趣点来集中研究和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实力。为了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首先,学校应该选择资信和声誉都信得过的企业,与之进行沟通和接洽,以免学生进入资质差的公司接收到错误的金融信息,危害学生的职业生涯,也损害学校的名誉;其次,学校在与企业沟通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自身职业能力的评估,多向企业推荐优秀的学生,满足企业对优秀的金融人才的需求,通过对优秀学生的推荐和选拔,激励全体学生努力学习,不但提高自身金融专业能力,还是对企业负责,是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必要条件;最后,学校要经常性的邀请企业中的高级金融人才来学校开讲座,或者讲课,通过这些讲座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了解日常金融交易中常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使学生逐渐向现实的金融行业靠拢,更有利于金融教学的改革和学生金融知识水平的提升。

(二)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全力支持教学模式优化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想优化金融教学必须首先优化师资队伍,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通过高水平的教师提高学生的金融专业学习水平是当前优化金融专业教学的重要途径。首先,学校应提高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师的入职门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让更多学历高,基础知识好的人才前来报考,逐渐提升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其次,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的金融知识培训和讲座,将教学内容现如今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学习,帮助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经济发展规划;最后,要展开多种形式的研讨会,对如何改革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做出仔细认真的分析,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金融人才为教学目标,研究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金融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为优化教学做出贡献。

(三)优化金融教学方式和手段,更新金融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职院校金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方式和手段更是采用了最传统方法,即教师主动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程的主导,学生占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方法俗称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消磨掉他们的热情和兴趣,影响将来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因此优化教学手段和方式极为重要。首先,应该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教师应该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讲课的节奏和侧重点,以学生的合理需求为课程的出发点,保持住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更加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当代社会金融业的发展状态,也能让学生有强烈的代入感,深刻的感觉到金融业给实际生活带来的各种影响,加深对金融行业的理解,跟有利于将来金融专业知识的学习;最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的实践与理论课程应该是均衡的,既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也要通过不断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优化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做出贡献。

四、总结

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使命,对其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是现代社会经济金融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金融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应该做出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模式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通过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当下国家对教育改革的重视,相信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一定能够做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金融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聂作财.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2012(5).

[2]曾卉.优化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30).

[3]刘新良,于秀丽.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4(9).

金融学职业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人才;职业化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were described.Then the basic model of analyz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s.Ffinally, for the main problems of China’s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the growth pathwasproposaled.

Key Words:finance,personnel,professional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4-0049-04

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次贷危机的发生,将导致世界金融格局的巨大变化,既给我国金融发展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是金融人才资源的竞争。在后危机时代,如何根据金融人才的客观成长规律,构建系统的金融人才成长模式,明确成长路径,是推动金融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关键。

一、金融人才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一)人才的概念

所谓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成长就是成才主体通过创造性劳动,在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的同时,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的过程。人才成长包含了两方面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因素:一方面是人力资本,即物化为人才中的专业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是人才所赖以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贡献的基础,是能力素质的主要内容,人才成长必然伴随着人力资本积累;另一方面是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即人才做出的贡献。创造性劳动成果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最终目的,也是人才的最终检验标准。

(二)金融人才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金融人才,就是具有一定的经济金融专门知识或专门技能,从事金融业的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贡献的人。总的来看,金融人才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一是人力资本的专用性。金融人才主要从事金融工作,人力资本是专门的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技能,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一方面,金融人才从事金融工作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其职业转换成本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结构及金融文化是决定金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金融人才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软环境”,不同机构、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别,对金融人才的创造性成果有显著的影响。

二是人才要素的决定性。金融业是资金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也是高风险行业,人的因素在金融运行状况、金融经营绩效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金融业而言,人才资源不仅是第一资源,而且是关键资源。 这也决定了金融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在金融机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三是人才成长的职业化特征。金融人才成长的职业化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职业资质来看,特定的金融业务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特定的金融专项知识和专项技能,如从事信贷营销和风险管理的职业资质就各有不同;二是从职业意识来看,金融业既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又是服务行业,需要严谨、规范的从业意识;三是从职业道德来看,金融业务的对象,就是风险的识别、定价和管理,要求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因此,从成长路径来看,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金融人才的人力资本积累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才能取得较好的职业资质,人力资本积累的成本高、时间长,金融人才的最优成长路径是专注于特定的金融领域和金融业务,从而呈现职业化成长的特点。

(三)金融人才分类

金融人才可以按照多种维度进行分类:一是从人才个人主体的属性来看,可以按照人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称结构进行分类。二是从人才工作性质来看,可以分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又可以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进行细分,如研究分析人才、营销销售人才、交易结算人才、风险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人才、审计监督人才、人力资源人才、行政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法律人才、投资银行人才和资产管理人才等。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行业还拥有不同的专属人才,如银行业的公司银行、个人银行人才,证券业的期货和基金管理人才,保险业的运营和精算人才。从结构来看,专业技术人才是金融人才队伍的主体。三是从工作机构来看,金融人才可以分为金融管理部门人才和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人才。金融管理部门人才身份主要是公务员或者参照公务员管理;而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人才主要是企业人员身份。此外,从金融从业资质来看,按照持有的金融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可将金融人才分为不同的类别。

二、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基本模式

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是金融人才素质能力建设。建设一支适应金融市场化、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队伍,必须从构建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模式出发,使个人的职业目标、兴趣爱好与组织的需求、战略发展相契合,实现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与金融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

(一)金融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从人才个人能力发展的阶段来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具有渐进性和阶梯性。按照对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创新,人才成长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从人力资本的积累来看,主要是学习、掌握最基本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创造性成果来看,能够胜任金融业的基础业务工作。第二阶段是应用阶段,从人力资本的积累来看,已经全面了解、掌握特定金融领域、金融业务的金融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好的工作经验,并能够独立从事有关金融业务。第三阶段是扩展阶段。在此阶段,金融人才已经具备特定金融领域、金融业务的专长,并能够就该金融领域进行基本的业务指导。金融人才也成长为业务骨干。由于金融业的智力密集型特点,金融人才成长为业务骨干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积累过程。第四阶段是指导阶段。金融人才全面并较深刻地掌握、理解特定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够就业务流程、工作技能等提出创新思路,同时能够对特定金融领域提供较好的业务指导。金融人才成长为业务专家。第五阶段是领导创新阶段。金融人才不仅对本金融领域有深刻、领先的理解,而且具备相关金融领域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制定并指导实施特定金融领域的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专业理论创新。金融人才成长为资深业务专家。

以上金融人才成长的5个阶段,是相互衔接、依次递进的关系,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和基础。第4、第5阶段是金融业高层次人才阶段,是金融人才人力资本“质”的飞跃。成长为专业和资深专家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投入,而金融专家和资深专家的数量、质量,决定了金融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二)金融人才的职业化成长路径

从金融人才的职业化成长路径来看,由于金融的专业性强,金融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此为基础才能胜任相关的金融管理工作。因此从人才成长路径来看,金融管理人才均从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而来,和专业技术人才存在相互转换的基本关系。因此,金融人才按照其职业发展的路径,分别呈现专家型人才(I型人才)、系统型人才(T型人才)和管理型或复合型人才(∏型人才)的发展路径(图2):

对于刚步入职业发展起点的员工,由于知识、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不足,只能在他人的指导下承担简单、辅助类工作,其专业的能力处在阶段1。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逐步能够独立承担简单的、例行化的工作,其专业能力发展到阶段2。再进一步,员工成长为本专业领域的骨干,具有本专业领域的技术专长,并为他人提供专业支持,其专业能力进入阶段3。当员工专业能力达到阶段3、成为业务骨干后,职业发展主要有三种路径:其一,能力向深度发展,即向阶段4和阶段5方向发展。人才在成长上具有“精”、“专”的特点,最终成长为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级专家。其二,能力向广度发展,即向阶段4’和阶段5’方向发展。人才在成长上具有“广”、“杂”的特点,最终成长为跨专业(或领域)的高级专家,但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提升较慢。其三,向管理方向发展。当员工的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除了可以继续往深度或广度方向发展外,还有一些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可以转换通道向管理方向发展。由于工作性质、任务和对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管理人员在业务能力提升上有一定程度的弱化。

如果员工的专业能力非常精深,但综合、协调等能力相对较弱,这样的人才就是I型人才,即专家型人才;如果员工的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这样的人才就是T型人才,即系统型人才;如果员工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同时又有很强的管理技能,这样的人才就是∏型人才,即管理型人才或复合型人才。

金融人才成长的5阶段特征和职业化成长路径,主要体现为金融人才的“五级双通道”的职业化成长模式。从横向上来看,由于职业目标不同,分别有管理通道和专业通道两条通道,其能力要求又各有不同:其中管理通道突出的是群众公认和驾驭能力,而专业通道突出的是本专业的研究及操作能力。从纵向上看,每条通道划分为1-5个不同的级别。员工在成长为专业骨干之后,可以根据自身特长、意愿及组织需要,选择不同的发展通道(图3)。

三、当前我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与国际金融同业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绝对数量大,相对规模较小

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人才总量在总体上不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仍然偏小。2003-2007年,中国每万名从业人员中金融业从业人员平均为48人,而同期美国有423人,日本为249人,法国为287人,德国为281人,韩国也有174人,分别是中国的4-9倍②。根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金融人才在中国市场的获得难度约是美国的3倍,称职的高层管理者的获得难度约是美国的2.5倍。

(二)高层次、国际型人才相对匮乏

当前金融人才队伍存在“五多五少”的结构性问题:一是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二是操作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单一领域或行业人才多,满足金融综合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少;四是营销人才多,研究开发和风险管理人才少;五是熟悉国内金融的人才多,而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人才少。以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特许金融分析师)为例,截至2006年中,美国CFA占比达到60%左右,而中国占比不到1%。

(三)人才效能提升较快,但绝对水平相对较低

2003年以来,我国金融人才效能在逐步提高,但与国际同业横向比较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截至2007年,我国金融人才效能与德国相当,但美国高于我国6倍之多(表1)。

(四)金融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随着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科学的金融人才培养、流动机制初步形成,金融人才活力显著提高。但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体制机制仍然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管理部门仍然主要实行干部“身份管理”的基本模式,金融业的高层次人才在管理和使用上缺乏统一调配机制。二是金融人才的市场化评价体系较为混乱,从业资格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种类较多、相互重叠,客观上影响了对金融人才的科学评价。三是缺乏金融业统一的职业分类体系,一方面影响了金融人才职业成长规划和人才流动,另一方面影响了金融机构内部人才职业化成长通道的构建,降低了职业培训效能。四是金融业薪酬形成机制正处于体制转换中,科学的薪酬激励机制、体系尚未建立。

四、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路径构建

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遵循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模式的要求,在统一金融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金融机构的战略发展要求,在金融机构内部构建人才职业化成长通道,形成金融人才成长和金融机构战略实现、金融人才市场化流动相结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一)统一金融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

主要是根据岗位需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内在要求,将金融人才科学划分为不同的职业类别。以此为基础,统一构建金融业从业资格、特定职业资质和专业技术职称等金融人才评价体系,形成覆盖全面、评价科学、激励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金融人才市场化成长、培训、流动的基本制度。

(二)构建金融机构内部的人才职业化成长通道

根据金融机构组织战略和运行特点,依托统一的金融人才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建设金融机构标准化职位体系,明确职位的履职内容、专业知识和资质要求,开展职位分析,明确职位评级,并相应建立宽带薪酬制度,从而构建金融机构内部的人才成长通道,为金融人才提供明确、具体的职业规划路径。金融机构可以依托标准化职位体系和成长通道,从招聘与调配、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等方面,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管理制度,推动实现专业人才的职业化成长

(三)制定金融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应从金融业发展改革全局的角度,指导金融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同时以规划为指引,针对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专项实施重点工程,加大海外引才力度,加快推动金融国际职员的培养选拔,建立重点培养体系,带动我国金融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注:

①职业化(professional)一词有三种解释:一是遵循某种专业标准开展工作;二是具有某种专业特长或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三是全身心投入到给定的工作并视之为职业或靠它维持生计(引自《美国传统词典》)。

②数据来源:CEIC。

参考文献:

[1]宋德福.八年人事制度改革行[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2]韩平,齐小东,万重山等.中国人民银行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内部资料,2007.

[3]韩平,齐小东,万重山等.中国人民银行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内部资料,2008.

[4]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选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5]杨士秋.王京清.公务员法配套政策法规文件汇编[M].中国人事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6]徐颂陶等.人才理论精萃与管理实务[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7]朱兴佳.白京红.职位分析与评估[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金融学职业方向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金融创新业务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金融市场需要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是职业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金融行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从金融行业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入手,提出了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目前金融证券行业发展呈现新趋势,中国中产阶段不断壮大导致的理财需求的增加,金融品种创新、金融营销手段创新、金融服务创新是金融行业新特点,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不断深化,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是主要趋势。整个行业由价格竞争、营销竞争转向服务竞争创新,新趋势对应用型金融人才在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金融专业主要面向金融行业一线岗位,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需要把握行业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培养的人才才能“适销对路”。

一、充分的行业调研,明确与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深度分析行业与企业,精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要建立由专业教师、校外专家与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座谈会,与行业专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专业论证会等形式,形成专业调研报告,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精准定位,形成专业培养目标。根据金融市场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对课程结构与课时安排进行优化,更加凸显了专业特色,更好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使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吻合。

2、解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明确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方向

金融专业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分析金融行业职业岗位:一是通过毕业生调查。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调查,与毕业生举办座谈会,分析毕业生在金融行业主要的职业岗位,明确职业岗位标准;二是通过教师企业挂职锻炼。高职专业教师要求实务能力强,对行业企业精准把握,需要教师经常到企业挂职锻炼,金融专业可以把教师企业挂职锻炼与行业调研结合起来,调查金融机构公司的职业岗位及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分析每个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根据金融专业人才需求可以确定的方向有:证券期货方向、银行方向、投资理财方向、保险方向等。

二、遵循“工学结合”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创建校内实践平台,使真实业务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为实现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可以推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金融专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实行“课证结合”、“课赛结合”、“工学结合”,结合相关金融企业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强化实践教学,建立金融实训室的基础上,可以与企业合作,创建校内实践平台,把企业真实的业务引入实践平台,紧紧依靠校内实训平台与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真实的经营性实训,使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体现金融专业特色。

2、根据金融行业持证上岗的要求,建立“课证融合、课赛结合”的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金融行业标准化、证书化从业的要求,建立“课证结合”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专业在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的同时,根据行业发展要求,把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助理理财规划师考试等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资格证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形成“课证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资格证书考试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双重要求,把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与课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金融是虚拟经济,技能培养有其独特性,竞赛是一种金融专业非常好的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专业可以实行“课赛结合”,举办如股票模拟投资大赛、期货模拟投资大赛、理财方案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技能,完成上岗证与技能培养双重目标。

3、引入企业资源,建立了“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着力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金融专业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就专业调研、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及师资队伍建设进行广泛的合作,充分利用了行业企业资源,为专业学生提供来自行业企业优质的培训,提升学生技能。

三、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它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从专业这个层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建立一支充分满足教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一是优化结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关注点的变化,制定培训内容,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教师顶岗实践机制,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深入金融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挂职顶岗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金融机构第一线了解行业与岗位。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进理论教师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二是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而且熟习本金融行业、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专业可以针对这些行业企业兼职人员,开设讲座类课程或实训课程,并在教学时间上灵活机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兼职教师作用。否则时间上的冲突与内容的不适合,许多兼职教师将无法承担相关教学任务。

四、建立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1、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任务,实现课程资源优质化、网络化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建立优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学,课程资源建设的标准要按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标准解构重构课程内容,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职业岗位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环境、情境、场景,确定课程资源建设任务,解构与重构课程资源,资源在数量和类型充分满足教学需要;课程要实施操作性强,实训项目设计合理;课程资源做到最小化,即一个概念一个资源,一个(组)案例一个资源,便于灵活组合,及时更新;现在网络十分发达,完成建设的所有课程资源课程可以在网络上,所有资源实现了网络共享,供学生学习。

2、根据行业与专业特点,编写了适应职业教育特色教材

教材是教学载体,一本合适的教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至关重要,金融专业相对而言,专业群体数量不大,教材开发较少,特别是适合高职高专的具有可操作性,训练性较强的教材教材相当缺乏,针对这种现状,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参与,组织编写核心课程教材,编写模式可采用任务驱动,根据学生就业岗位与工作任务要求,对整个教学内容序化,对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重构,结合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分模块进行整体结构设计,教材编写尽理做到了内容丰富,业务流程清晰,技能训练设计合理可操作,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特点,有效实现目标具体化、实训流程化、内容序列化、学习任务化,体现学生所练的是企业所用的、教师所教的是岗位所需的、企业所要的是我们所培养的,教材中每个项目的完成至少有一家企业业务骨干全程参与和全力投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保证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内容的有用性、实训的针对性。

五、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度措施。专业建设内容丰富,涉及的面比较广,规范有效地管理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重要因素,学校就必须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有关兼职教师管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实训室管理等。二是经费措施。专业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硬件与软件的投入都比较大。因此,需要学校在经费方面要大力支持;三是获得行业企业支持。获得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通过双向交流和合作,就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四是合理规划,责任到人。专业的建设总目标明确可行,根据总体目标,制定专业的建设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规划,明确任务,责任到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