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问题与对策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a global difficult proble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studied it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but few of them dealt with this problem in china's western area. the western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layout of big cities and vast rural areas,multi-nationalities residence and vulner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referring to both foreign and native experiences,the paper presents some 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is place under the principle of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ject,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fundamental collective services,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coordinating the region union and the cooperation”.

key words: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synthetic supporting reform experiment;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是一个世界难题。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重庆和成都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南部的深圳、东部的上海浦东、北部的天津滨海之后,中国首次在西部地区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批准重庆市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以省为单位的改革试验区,是中央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和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重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两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显著的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收入差距、城市化滞后、城乡劳动就业不协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农民市民化缓慢、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等方面的矛盾与问题严重阻碍着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笔者紧紧围绕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在全面把握西部地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格局的条件下,详细剖析阻碍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体系。

一、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

(一)国外学者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

从历史上看,各国在发展初期都经历了城乡关系失衡的非良性互动状态。发达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经济和城市经济领域。然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及其区域二元社会经济文化结构问题的研究则集中在较广泛的领域和视野展开。其中,刘易斯(w. a. lewis)(1954)提出的“二元经济论”、 费景汉、拉尼斯(john c. h. fei、gustav ranis)(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乔根森(d.w. jorgensen)(1968)提出的“二元结构模型”、 哈里斯、托达罗(harris、todaro)(1970)提出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 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1957)提出的“地理二元结构理论”等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出发,把城乡关系成为其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他们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城乡关系、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资本积累、技术选择、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口增长极变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形成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霍华德(e. howard)(1898)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 沙里宁(e. saarinen)(1910)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 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932)提出的“广亩城理论”、 芒福德(l. mumford)(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城乡发展观”、 麦基(t.g.mcgee)的亚洲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20世纪开始的“城乡边缘区理论”、 岸根卓郎(岸の根卓の男)提出的“城乡融合设计”概念等从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对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二)国内学者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志的城乡关系论对计划经济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骆子程等学者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本线索,系统分析了城乡矛盾的特殊性、演变过程、体制原因及影响后果,并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思路。接着,周叔莲(1996)、郭克莎(1996)、金碚(1996)、王建(1996)、王积业(1996)、农业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1998)等学者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21世纪初期,曾菊新(2002)、张平军(2004)、周一星、石忆邵和张翔、柴彦威、金艳、曾磊、鲁奇(2002—2005)等学者从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对城乡统筹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目前,党和国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对学术界提出了重大的研究课题。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重庆和成都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学者们对其中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可以发现:其一,国外学者研究的理论大多是在发达国家城乡关系问题并不明显的条件下创立的,且一般把城市与乡村分离开来研究,这对发展中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针对性明显不足;其二,国内学者多数集中在宏观层面,围绕社会热点就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展开应对性和政策式讨论,紧紧围绕城乡关系问题展开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一般散见于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之中,而针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性进行重点研究的更不多见;其三,国内大多数学者主要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城乡统筹问题进行研究,而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问题缺乏相应的研究。因此,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成果,结合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其原因,运用投资学、运筹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理论来研究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符合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及政策建议。

二、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存在阻碍着城乡统筹战略的顺利实施的主要问题。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思想观念上的制约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观念思想制约是限制城乡进一步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一,“等靠要”、“为搞实验区而搞实验区”等消极思想限制了人们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不利于重庆市在制度上进行自主创新,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第二,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必须要做好近期与远期目标想结合的战略规划,戒除一蹴而就式的改革观念。第三,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传统观念和做法,人为地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

(二)城市化进程滞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对工业、农村对城市的依存关系日趋增强。但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滞后,使得城市负担不断加重,削弱了城市的先头带动作用。表现在:第一,整体城市化水平偏低,决定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处于较低的水平。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低,2006年仅26.9%。第二,区域差异显著。2006年都市城市化率达到61.5%,而其他地区城市化率分别只有20.8%。第三,城镇体系建设不合理。城市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中等规模城市出现断层,影响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及城市化进程。滞后的城市化进程减弱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不利于统筹城乡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城乡劳动就业不协调

城乡劳动就业不协调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问题的根本所在。表现在:第一,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较弱。目前,西部地区城市优势产业培育不足,导致城市劳动承载能力的不强,已经成为城乡就业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三,城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不匹配,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而影响到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不平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严重制约着重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约着西部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表现在:第一,基础建设投入的不平衡,城市投入的总量高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础设施投入的不平衡,2006年,西部地区城市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为农村的14.29倍。第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不能分享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第三,医疗卫生水平的不平衡,不健全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远远滞后于城市。第四,科技文化的不平衡,科技文化的投入、应用推广等城市大大超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衡阻碍了农村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城乡间发展差距,对统筹城乡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五)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

收入分配不合理不仅影响了西部地区消费与投资结构的协调,而且从长远来看关系统筹城乡的成败。表现在:第一,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要高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7年的5 302元上升到2006年11 5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 692元增长到2006年的2 87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18倍,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1.69倍。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出扩大的趋势。199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3.13倍,到了2006年达到了直辖以来的最大程度,收入差距扩大了4.03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隐性收入,其城乡居民的实际差距将会更大。第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总体小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30年间的绝大多数年份中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要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而且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变动态势极不稳定,不利于差距的缩小。

(六)农民市民化缓慢

农民变市民速度的缓慢,不仅不利于农民增收,还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是影响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主要障碍。表现在:第一,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目前仍然有5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非农就业的适应能力差和就业及收入的不稳定制约农民转化为市民。第二,农民市民化障碍重重,在体制制度及意识观念等方面的阻力较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二元体制下的户籍政策,农村的土地制度,不平等的教育体制,歧视的就业政策等制度层面的制约因素,以及法律意识、思想观念等其他方面的因素,都将对农民市民化进程产生阻碍作用。

(七)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制度障碍,削弱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表现在:第一,户籍制度不统一,制约城乡二元制结构的改变。第二,土地制度不健全,农村宅基地还在增长,没有实现居住性转移。第三,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全市还没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劳动和社保局分支机构在全市覆盖不广。第四,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不彻底,基层财政转移支付面临诸多问题。第五,农村金融制度发展滞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完成,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水平较低,农业保险发展迟缓。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是造成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主要原因,导致政府政策向城市倾斜,形成了封闭的城乡关系,造成了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机制的缺失,不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完善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规划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这必然要求制定详细的战略实施规划。战略实施规划主要包括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目标包括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近期目标: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成有西部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全国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

远期目标:努力把两个地区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懈奋斗。建成有适度差异的具有新型城乡特点的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

(二)深化思想认识,破除落后观念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统筹,同样也是思想观念的统筹。第一,破除旧有的城乡差别观念。传统的城乡差别、收入差别、工农差别等观念严重阻碍城乡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因此应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观念,以新观念促进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以新观念引导新发展。第二,破除改革中的“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点在于体制制度的改革,打破旧有的体制束缚与制度障碍,进行体制创新,从制度与体制中释放出新的生产力,并以新型城乡一体化制度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第三,避免改革一蹴而就的心态。“急于求成”、“为搞实验区而搞实验区”等心态不仅不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而且将会加大统筹城乡改革的难度。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制定远期与近期相结合的战略规划,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第四,破除改革“避重就轻,求稳怕乱”的思想。统筹城乡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旧体制,在于某些统筹土地、户籍及社保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只有破除改革“避重就轻,求稳怕乱”的思想,树立积极进取、敢闯敢冒、超前思维等观念才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三)加快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首先要做大城市经济圈,扩展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空间和容纳能力,逐步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协调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城市经济圈的壮大一方面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撑和科技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民变市民进程。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发展优势产业以及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等方面。

1.突出城市产业发展带动作用。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对农村的经济带动作用主要依靠产业的带动作用来实现,通过城乡产业的链接与融合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这两个地区是传统的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是传统的优势产业,但目前应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制度创新,一方面对现有产业进行整理和升级的同时积极培育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主动将产业链向郊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城镇地区延伸,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来促进当地城市化建设和农民市民化进城。

2.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城市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将有利于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以及发展统筹城乡战略的顺利实施。

3.探索农民变市民的创新模式。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农民变市民,目前农民变市民进程主要是受到现有体制与机制的制约,因此,加快农民市民化必须进行模式上的创新,打破旧有的体制和制度。尤其是在城乡结合地区,农业产业化及农民市民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可以优先考虑在城乡结合部率先进行农民市民化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四)加快农村自身发展,提高农村对城市的支持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快农村自身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发展城乡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任务。

1.加大农业发展支持力度。现有农业投入水平较低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瓶颈。因此,稳定提高对农业投入的比重,增加支农投入的总量,是促进农村、农业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

2.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3/4,而且在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出现大规模的劳务输出现象,发展劳务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而且发展劳务经济既增加了农民收入来源,也使进城农民提前适应了城市工作与生活节奏,增强了城市适应能力,为农民市民化创造了有力条件。因此,劳务经济可以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组织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第二,突出企业优势,创新就业模式。第三,发挥政府作用,做好就业服务。

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第一,建议逐步建立起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失地农民以土地换住房、社保等制度。按照总量不变、占补平衡原则,合理调剂区域建设用地指标;通过互建工业园、财税分成等方式,与库区的对口支援区县及其他地区协调建设用地指标,保证统筹城乡发展用地需要。第二,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流转方法,明确流转程序,配套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按照“承包地换社会保障、宅基地换住房”的原则,采取置换或回购土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第三,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村民集资、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在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区修建标准厂房或职工公寓出租,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村收入,逐步实现工业向园区(基地)集中、人口向新型社区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从而实现促进农民市民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4.加快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基础,包括资本、人力、技术等。目前困扰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本和技术,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现有农村财政金融体制较为落后,对城乡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不够突出。同时也不能发挥出对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资金支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而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多是粗放式经营,技术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相对不足,又加剧了其他生产要素的耗用。主要措施为:第一,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分配合理的公共财政制度;第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尝试土地入股、以地换资等资本筹措方式;第三,尝试建立农村银行,激活农民或农村自有资金;第四,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发展“业”在内的政府或私人的现代融资渠道;第五,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支持力度,着重解决关系农业发展的节水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突出问题。

(五)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城乡协调互动作用

1.确立战略工程地位。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明确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顺利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先导和根本。

2.建立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体系,消除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在工资、社保等方面的差别。

3.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

4.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改革是完善政府职能,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第一,加强政府在统筹城乡进程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强化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第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5.构建开放型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要实现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还要以一种开放型思维,将重庆市、成都市更好地融入到区域经济、全球经济的合作中去。加强相互之间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鼓励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支持外地优势产业、企业“引进来”。

6.建立健全预警监控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触动和涉及到各组织、各部门以及个人的利益与矛盾,存在着潜在的改革风险与挑战。因此,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土地流转等风险监控机制,建立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利益诉求和保障机制,建立各项改革措施的信息披露机制将能有效规避各种创新的潜在风险和降低各项改革的制度成本。

7.优化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在统筹城乡的过程中,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至关重要。城乡统筹中的资源配置不是资源的平均配置或均等化配置,而是需要针对城乡发展的不同需要和特点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资源的优先配置,对农村地区的公共资源配置采取有针对性的倾斜。

参考文献:

[1] davidson. e. h. etal. time-income series econometric modeling of the aggre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s expenditure and in the united kingdom[j]. economic journal,1998(80):205-227.

[2] lammas.prem.s. wealth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n a developing economy[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vol. 14. no2.spring,1992.

[3] harvard. american agricul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234-245.

[4] holly r. baucus. urban-rural migration in the usa:an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j].regional studies,2004,38(6):643-657.

[5] william.p.brolone.the failure of national rural policy[j].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6(7):123-156.

[6] 白雪秋.党的一代领导核心统筹城乡发展思想之演进[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3):111-114.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居民 基本养老保险 统筹 问题

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事业的新发展,是十八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于对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认识,就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具体阐述,并由此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一、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1.统筹层次低,各级财政投入不足。首先,省、直辖市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模式主要是“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对于各基层县(市、区)而言,个人缴费基金储存于财政专户之上,这就使得这部分基金难以实现统筹使用,也无法有效实现保值增值。而“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两部分支付方式,一方面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让政府面临巨大的风险,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长久化推进极为不利。其次,政府补贴主要源于三级政府(中央、省、市(县))的基金投入,但在省、市(县)级方面,财政出资相对较少,且对于县级政府的补贴采用“依据指标划拨”的方法。对于一些贫困县市,政府补贴的压力较大。财政吃紧,出现“寅吃卯粮”的问题。指标划拨”的方法。对于一些贫困县市,政府补贴的压力较大。财政吃紧,出现“寅吃卯粮”的问题。

2.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突出,制度激励作用欠缺。首先,在制度衔接的过程中,缺乏对实际情况的综合考虑。如:一些被征地的农民,其不仅享受了“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而且也享受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其次,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中,一些试点地区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的制度模式,若与现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衔接,势必存在衔接的苦难。再次,制度的激励作用欠缺,并具体表现为:一是对于多缴费参保人的激励比较欠缺,尚未实行“多缴多补”的有效激励机制;二是对于缴费年限长的参保人员,制度激励作用不明显,各省市也尚未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缴费年限长的参保人员给予更多补贴。

3.居民参保意识淡薄,制约统筹工作的稳步推进。从实际来看,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筹发展仍存在较大阻力,这一方面就来源于城乡居民参保意识相对比较淡薄。首先,在传统养老方式的影响之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部分城乡居民对其不够重视;其次,一些城乡居民认为缴费时间长,且收益比较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居民参保的积极主动性。因此,社会诸多因素和观念的影响之下,我国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发展仍是一个过程,需要进一步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的意识。

二、强化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策略

1.进一步明确财政补贴产权,维护好城乡居民的合法权益。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中的个人缴费难以统筹使用,存入于个人账户之中。但对于政府补贴部分,是不能继承的。这就要求,对这部分不能继承的基金的归属权进一步明确,并通过审理专门的账户,并建立“分类补贴”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再分配。如,依据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对其相关的养老保险福利进行延伸。诸如参保者在养老金的领取之前出现死亡,那么可以依据投保者的缴费年限所在的分类补贴标准进行补贴,确保城乡居民的合法权益。

2.逐步完善财政支持机制,做到财政投入充沛。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筹面临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逐步完善财政支持机制,做到财政投入充沛,实统筹发展的重点。地方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性,一方面要确保城乡居民保险基金做到“专项利用”;另一方面要 结合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遵循“弹性原则”,强化政府的财政支撑。

3.妥善处理好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推进统筹工作新进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新型农保与原城市养老保险的融合,如何实现各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直接影响到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妥善处理好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相融合。一方面,制度衔接要确保公平、公正,这是统筹发展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城乡保险体系,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事业的统筹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基础。

总之,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之举。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在财政投入、制度衔接等方面,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事业的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金融

一、前言

2008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近几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城乡金融发展不协调,农村金融相对薄弱。从发展趋势上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活力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一)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缺口大。国家统计局测算到2020年,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5万亿元左右,未来15年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1700元至4900元,按8亿农民计算,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大约在13600~39200亿元之间。(二)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市场在农村组织不够完善,城乡金融机构的建设失衡。正规的金融机构种类单一,中国农业银行已经由农业转向城市,由农业性质转向商业性质,农村信用社是现存的唯一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其他形式的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并不受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因此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1]。(三)贷款渠道不健全。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分布比较少,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地区分散化规模的贷款成本较高,农村大部分有价值的生产资料的性质决定了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导致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向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

三、统筹城乡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思想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所做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我国继续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提出六项农村制度建设任务:“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党中央在部署工作时第一项就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提出了关于农村金融制度的目标。以城乡发展为视角深入分析农村金融的瓶颈,并提出相关对策,努力实现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为原则进行改革。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站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加快农村金融发展。加大国家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相关政策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整资金在城乡的配置,满足农村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2]。(二)改革农村商业银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商业银行,解决农民贷款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是以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农民存款、贷款、汇兑等金融需求为目标,是打击农村高利贷的关键。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储存能力,深入农村吸收存款,增强农村商业银行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农村服务银行。发挥农村商业银行功能,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三)加强有关农村金融法制建设。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农户和中小企业,治理逃脱金融债务行为。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形成成熟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有效扶持农村金融机制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成本调节商业银行向农村倾向。鼓励农民以家庭小组形式担保贷款;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农业规模的形成。将土地作为一种资本投入的方式,使农户或小企业能得到应有的股权和收益。并要为当地的龙头企业或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并对农村地区的金融风险进行调控,通过国家相应出台的保证措施,来化解风险危机。特别是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应充分发挥监管者的监管责任和义务,革新面对城镇金融监管观念,不断优化监管技术,实现监管力度和效率的“双提升”。初次之外,在金融秩序的维护上,要做足基础工作的调研,对农村地区的金融贷款流向进行把控和监督。(四)完善农村发金融建设的有关政策。首先,要对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进行完善和补充。其一,可通过政策鼓励,使相关的银行主动投身于对农村以及农业发展的金融业务服务中去,进一步提升信贷投入。其二,应对农民低压难、贷款难的相关问题,针对地区特性对银行的贷款机制加以改进。其三,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硬性要求相关银行为本地区的农村商户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确保金融资金风险有效降低的前提下,将该地区的收支存款投放于本地区的信贷放款上。(五)城乡统筹银行的建设。当前在我国尚未建立明确的城乡服务专属银行机构,在城乡统筹领域中依然存在很大的金融空缺,尤其是在基于解决城乡土地流转的资金问题、农村个体创业资金问题、创新企业的金融扶持问题、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等多个问题上,由于多数商业银行以服务于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或政府管控的商企等原因,在上述问题的解决上,无法支撑我国成效统筹金融的发展[3]。其次,在金融统筹的立场上看,需加速建设市场与政府相联结的资金统筹体系,让制度的革新成为当前城乡综合配套革新的关键和亮点,通过学习国外现金的资金统筹观念,将本土的金融统筹进行优化,从根源上解决我国城乡统筹中的弊端和缺陷。同时,也要结合当地自身的情况,设计并制定出符合地区发展的金融统筹规划,实现本地区的金融统筹的发展。再次,针对城乡统筹计划中,要进一步拉近城乡发展差距的愿景,应设立咱们的统筹实验基地,设立“存款、放款、汇兑”等多个业务。作为城乡金融机构,应肩负起“三农”金融服务的基本责任,同时要为城乡土地流转资金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建立其真正为农民服务的金融统筹体系,并严格的执行下去。

四、结语

农村金融发展中,城乡统筹的作用不可忽视。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进行监督。金融机构应积极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城乡金融统筹计划的实施工作。同时我国也应建立健全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城乡统筹的发展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真正让农民感受到农村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将“三农”问题真正落实到实处。

作者:李杨 单位:天津市宝坻区郝各庄镇政府

参考文献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 统筹城乡发展 内涵 途径 战略

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发展滞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确保到二零二零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建成全面的、高水平的、发展均衡的小康社会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一、城乡发展失衡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然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当今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都证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要求。建国初期,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我国效仿苏联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农业服务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国家偏向政策,从而城乡二元体制和以工业化为特征的城市经济与以传统农业为特征的农村经济并存、对立。另外,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的资本,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农村发展受到抑制。

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于我国现代工业基础的建立,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城市化进程,带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我国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快速建立完整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发展严重失衡所暴露出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社会进步、公共福利、劳动就业等许多方面,即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居民占有的社会资源较少,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广大农村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较少,由此导致农村居民社会地位和各方面权益的不平等的国民待遇。

在我国经济具有相当基础之后,国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破除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障碍的必要举措。统筹城乡发展可以解决发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关系不协调问题,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考虑,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推动整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内涵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五个“统筹”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提出来。5个“统筹”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五大“统筹”战略中,统筹城乡发展居于首位,因为统筹城乡协调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重大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党和国家在谋划城乡关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时,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问题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通盘考虑,紧紧把握城乡一元发展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联系综合起来考虑,统筹安排,统筹解决,具体做法是构建城市和农村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平台,建立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高水平、更全面、更均衡的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和理念是要实现真正的城乡机会平等,消除制度歧视成本,增加农民受益。当然,实现机会平等并不等于不顾现实的强制实现城乡各项制度和政策的统一,而是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着力解决发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促进传统二元结构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谐平等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1)消除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确保城市公民与农村公民政治权利、社会体位的平等。(2)实现城乡经济效益的协同,统筹城乡产业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利用产业政策的诱导作用,让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根据自身资源要素禀赋等条件,着重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和可以互补的产业,并且实行城乡统一的金融政策,保证村镇企业资金供给充足。(3)实现城乡空间整合,调整与优化我国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互动、分工协作。(4)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生态环境系统,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的融合。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战略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是新时期我国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增收,改善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因而,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的实质。“三农”问题是关于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实际存在的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只有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逐步实现,才能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实现大量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全国统一的市场化轨道上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

第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以制度创新为主,实现城乡平等。对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各级政府要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视野提出统筹城乡的战略、对策。统筹城乡就是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如果政府能够从制度供给方面消除现行制度、体制对农村的歧视,为城乡一体化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那么这种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将是很有效率做法。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是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稳扎稳打,不可急功近利。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差距 统筹 发展

一、引言

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也正是差距的存在才促进了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差距也是一种发展的动力。但城乡差距过大,就会成为发展的障碍。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过大的贫富差距会让低收人人群产生不平衡心理,加之我国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因而极易引发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现有的经济学研究中,大量的文献表明:过大的收入差距问题会导致社会政治秩序的动荡,同时也会增加社会暴力行为,影响社会投资水平和生活福利水平(Alesina,1996)。因此,研究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问题具有现实性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乡统筹的研究中关注较多的是城乡一体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空间统筹理论(以霍华德为代表的田园城市理论,提出在工业化条件下实现城乡结合的发展道路)、产业化筹备理论(以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依据,指出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剩余劳动力由传统劳动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问题)以及要素统筹理论(以佩鲁、缪尔达尔等人为代表,强调以城市为中心的资源要素从城市到乡村的流动来带动乡村发展的观点)。

纵观以上理论,它们一般把城市与乡村分离开来研究,同时,西方城市发展观和增长正统论一直占据研究主流,导致诸多研究都是站在城市的角度研究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没有将城乡经济发展纳入明确的分析框架,没有跳出城市并站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研究城乡经济发展关系。但它们均表明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城乡一体化,而该发展进程则是由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最后实现城乡一体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城乡经济发展关系问题在形成机理、演变过程、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应该采取的对策措施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当我们面以地这一特殊问题时,可能无法也不能够照搬国外现成的研究结论。

(二)国内研究综述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时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我国是在解放以来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和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因此,国内对城乡统筹的研究历史较短,研究不够深入。在理论层面研究上,林毅夫、刘明

作者简介:胡雨嘉(1989-),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南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兴(2003)从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的解释,城乡差距或者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剧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日趋背离了本地的比较优势;蔡云辉(2007)发现西部地区的城乡统筹存在很多困难,比如中心极核的辐射作用乏力、城乡分割的历史积淀与惯性较强、财政支持力度小、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等,因此需要根据这些问题逐一进行解决;刘莉(2007)提出,应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合理的公共支出结构和方向,让财政政策在城乡统筹中起到资源流动的导向作用,以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保证城乡经济的公平发展机会;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从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就业、农村市场开拓和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三、结论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城乡关系的研究总体上是以对策性应用研究为主,而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则显得相对薄弱。可以发现国内就城乡关系问题所涉及到的诸多子问题,如城乡分离与对立的根源和影响,消除城乡分离与对立的路径,统筹城乡发展微观基础和宏观政策等有所研究,紧紧围绕城乡关系问题展开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一般散见于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之中。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城乡失衡问题日益严重,这与我国长期推行的二元财政政策密切相关。为此,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政策、技术、体制支持,笔者认为三者之间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最重要的还是财政反哺。国家应尽快通过调整和优化其收支结构,对城乡两个不同活动主体的基本地位、权利、责任和义务重新规定和认可,使城乡差距得以弥合而不再扩大,最终逐渐实现城乡共享经济繁荣统筹发展。因此,从我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现状来看,还需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一,城乡经济发展演进机制。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有其特殊性,这需要我们从其发展历史人手,找出其演进的基本规律和机制,为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