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重视 统筹兼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47

统筹兼顾,顾名思义就是顾及到方方面面。英语教学涵盖很多的方面,比如单词、语法、口语、书写、阅读、写作等等。统筹兼顾地教学就是希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能够全面顾及,全面讲解。这样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英语学习就会更加妥善,从而促使英语学习的平衡发展。因此,教师统筹兼顾的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笔者将就笔者个人观点从三个方面分别讲述高中英语统筹兼顾教学的要点。

一、学会驻足

驻足,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对于教师来说,恰当地驻足是教学活动中所必须的。在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并不是马上能够得到学生的响应的,特别是在语法的讲解方面。这时候需要教师的驻足,留一点空隙给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学会联系知识点与实际举例,让他们学会回味,在这片刻驻足中去领略英语。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才有可能将知识点真正地传递给学生。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驻足。高中三年中的英语内容并不少,而且也并不简单。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学习并且掌握第二门语言,这需要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汉语的逻辑思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的学习。因而,在整个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更为广泛地关注、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让英语驻足。此时的驻足是为了让学生消化所有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总结过去学习、掌握英语的经验,让学生巩固知识,并且调整心态继续后面的学习。整个英语的学习是联系紧密的,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使用。学生只有全面地掌握知识点,才不会让英语知识脱节,才不至于在学习上杂乱无章。因而,英语教学中的驻足,不管是课堂上,还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前后学习的知识,希望能够统筹兼顾新旧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除了英语本身,教师和学生也需要驻足,根据个人的工作状态和学习状态,找到一种最佳的方式,找到一种最适合的心态,找到一种更适用的方法,然后整装待发。学会驻足,统筹兼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去己糟粕,取己精华。

二、手口并重

就现实生活中的英语教学来看,英语口语和英语书写这个天平并没有被广大教师所掌握。或许是受到社会现象或者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多的教师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的口语。确实,在社会逐渐国际化的今日,英语口语是重要的。并且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哑巴英语”的现象是广为存在的。学生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英语,笔下的功夫远远超过嘴上的功夫。为了让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英语,教师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了英语口语方面,不断地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口语教学上。逐渐地,学生的口语有所进步了,但是这样的教学去让学生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口语学习比书写更重要。因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将会偏向口语,而忽略了英语书写能力的锻炼。淡当然,同样的,也有教师只重视英语的书写能力,而忽略了英语的口语。他们认为高中生学习英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高考中的任务,要取得高分,就必须学会答题。因而,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书面上,教学做题方法、分析方法,教学写作模式、写作用词也成为了让其教学的重点。当然,这些都是教师的良苦用心,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努力。但是我们需要统筹兼顾学生的平衡发展。就像是学习口语,我们还要面临考试;学习做题,我们还要面临听力。由此可见,英语的口语和书写其实是不分家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的是手口并重。教师可以好好地利用英语早读和晚读的时间,在这段时间让学生跟着录音模仿学习英语口语。大声地朗读能够激发个人的自信,能够激起对英语的热情。在课堂上,利用读单词或者听听力的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写,在说英语的同时写英语,在听英语的同时写英语。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又能锻炼他们的书写能力,同时也兼具了听力的练习。总之,相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会找到一种平衡的教学方式去统筹兼顾英语的手口学习。

三、学会公平与宽容

统筹兼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内控;统筹兼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现代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就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与高效,但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需要多方面的进行统筹兼顾。

一、企业建立内控的重要性

1.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可靠保证及客观要求

现代生产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计划、组织及管理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想实现预定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及竞争能力,就需要一套统筹兼顾的内控制度,对企业内部的经济业务往来活动制约、组织、考核及调节,可以说,企业内控是现代生产发展的产物,统筹兼顾的内控制度是企业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及可靠性保证,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管理水平,就要对企业内控进行统筹兼顾。

2.内控制度是企业财产及资金有效保护的重要手段

内控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对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及各职能部门进行职责分工,对于企业的每项业务活动都不能允许单个人及单部门进行处理,必须要两人以上去完成,并有相应的程序制约,这样严格的内控制度,能够使企业的权责匹配,各司其职,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企业业务的准确性及财产的安全性。

3.内控制度能够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有效地防止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内控制度对企业的会计资料也有着严格的控制措施,像对会计资料进行稽核、复核,从而保证账簿、凭证、报表和会计记录的准确,经过核对能够及时地发现错误,给予纠正,以保证账账、账证、账表及账实间相符,并有效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正确性。内控制度还能够有效地防止舞弊行为及贪污盗窃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很多违法案件的发生就是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使得贪污盗窃分子才有机可乘的,因此,对企业内控统筹兼顾是很有必要的。

二、企业内控现状分析

1.企业内控没有得到重视,内控环境欠佳

内控环境是企业内控的核心部分,是其它要素基础,对企业内控的贯彻及执行起着直接的影响,但现在我国的企业内控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很多企业的经营者对其内控制度的建设并不重视,很多部门机构没有进行专门的管理,人事安排也没有达到制度管理需要,无章可循及有章不循的情况较为严重,还有些企业由于经济性质的原因,受到政府干预较多,没有执行内控的独立空间,这种内控环境对内控制度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2.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信息共享低,沟通不畅

很多企业经营者的风险意识较低,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信息系统、新产品的开发及新技术的应用等风险估计不足,其预防措施的要求也不高,很多企业只追求眼前的既得利益,不能对企业的长远目标进行考虑,与风险相关的内控制度也就无所涉及了,还有些企业,尤其是些小型的私人企业及家族企业,设立的内控制度,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没有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着手,而是从现有的规章制度上进行摘抄,仅停留于纸上谈兵,不能有效地执行,内控缺乏可操作及实用性。

内控要有效地进行,还需要企业的良好信息系统进行支持,某部门能够及时地获得其他部门的工作情况。在我国,很多企业信息不能共享,各部门间沟通不到位,各自运行,使得企业的有效资源得不到合理地配置,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管理者在做决策时,信息往往不全面,致使经营决策面临着较大的失误风险。

3.企业内控活动不当,内部监督也不到位

我国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董事会的权力都集中在法定代表人身上,这使得权责基本上都集中在内部人身上,对于企业内控活动的开展很不利,内部审计本应该是企业内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企业的内控监督体系不健全,甚至没有内部审计机构,还有些企业设立了内审机构,也只不过是个摆设,有名无权并不能开展审计工作,这也严重影响了内控的有效性及执行力,还有些企业建立了较为严格的内控监督机制,但是监督的内容不是很科学,也不够全面,注重的是事后的监督,对事中、事前监督控制不够,也没有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审计人员工作的开展不能得到有效地鉴证,其内控措施不能得到有效地落实。

三、企业内控中的统筹兼顾

1.要健全企业内控需要对企业实际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兼顾

企业对相关内控的法律法规的要求要收入相应的内控管理体系中,像《企业内控基本规范》,尽量做到不漏建、瞒建,防止实质性漏洞的出现,同时,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内控制度的建立。企业的个岗位人员在进行业务处理时,必须要遵循内控制度的基本要求及程序,各部门的业务岗位人是主要的责任主体及执行者,要对企业的风险控制文档、实施证据、控制措施及岗位流程进行编制,以此对业务处理关口把好关,同时,相关的牵头部门组织,要及时地进行指导、培训及监督,以使企业的内控体系建立的更为完善。

2.要对企业内控环境及内控认识进行统筹兼顾

要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需要内控环境的支持与保证,内控环境对企业开展内控活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内控环境包括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及管理者的素质等,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入手,首先是企业管理者的素质需要提高,像管理者的知识水平、新思想的接受程度等。其次是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建立起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及政企分开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企业管理层对内控的正确认识,突破原有的内控观念,树立新的内控观念及精神,并延伸到企业的每个环节中,尤其是对企业内控中的风险管理及风险防范意识的统筹兼顾,使企业的内控能够更有效地发挥。

3.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管理效率、风险控制及信息系统进行统筹兼顾

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需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及管理效率进行统筹管理,内控的流程不能太繁琐,要简洁和优化,对运行成本进行节约,但关键的内控措施及基本的环节是不能缺少的,要管理控制好风险,尤其是企业的重要风险。要控制企业风险需要对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统筹兼顾,当传统的企业业务处理方式被现代的信息系统代替之后,业务的风险也就发生了改变,其信息系统本身就存在着控制风险,内控系统应该及时地进行跟踪建设,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期就要对内控风险进行控制,最好请相关部门介入及跟踪,共同把好关。

4.要对企业内控中的内审、监督及评价机制进行统筹兼顾

要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需要建立相应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监督机制,有效地改变以往的事后监督方式,对企业的各项业务都要进行全程的监控,对可能的风险因素及时地发现,当然在监控的过程中,要注意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监督控制,从而保证内控机制的可靠与高效。内审是内控中的重要组成,内部审计和内控是检查与被检查、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内审对内控系统能够起到再控制与再监督的作用,要有效地对内控制度进行执行,就要加大内审的监督力度,内审机构应该对企业内控执行情况随时地进行检查,对企业的各项规定进行监督落实,对于发现的重大缺陷要及时地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进行报告,对企业的内控制度进行改进及完善,当然也可借助会计事务所及政府部门等外部的审计力量对企业内控进行双重的监督,以使企业内控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独立的评价。

四、总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成为现代管理的要求,要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需要对内控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内控环境、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管理效益、内部审计及监督机制等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统筹兼顾,以使企业内控确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建杰:对我国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J].经济师,2007(08) .

[2]张晓红:浅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J].齐鲁珠坛,2008(05).

统筹兼顾范文第3篇

“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18个字道出了2012年经济工作的六大目标任务。

“稳”字当头沉着应对复杂形势

自2011年以来,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和美国经济陷入高失业、高负债的困境,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回望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回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严峻形势下,“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成为2012年经济工作基调。

“在经济增速逐级放缓,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出口下滑的复杂形势下,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稳’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指出,“稳,是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保持经济总体良好态势的重要前提。”

专家表示,2012年的六大目标任务,除稳增长外,控物价、促和谐等目标任务也透露出“稳”的信号: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从2012年经济目标任务可以看出,中央大方向没有改变,对于整个经济的平稳回调的态势能够接受,强调的是不再把政策重点放在追求过高增速上。这是2012年整个宏观政策的基调表现。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表示,目前经济增速在回落,但不能下得太快,国内就业压力比较大,一些紧迫的民生问题也有待解决,所以要稳住。

“2012年主要是要稳住物价,控制货币量突然过速增加。同时要密切注视国际价格的因素,如油价、粮价等,防止输入性的物价压力。”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

调结构、抓改革力促稳中求“进”

“如果说2011年的‘稳健’重点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那么2012年的稳健则更多是推动结构调整,维持经济平稳增长,不出现大起大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

“一定要利用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王一鸣表示,“中国经济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的根本还是在于推进改革,加快市场化机制为导向的改革,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2012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握好各项目标、任务之间的平衡,稳中求进”。也只有坚持稳中求进,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困难和挑战,破解面临的复杂问题,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顺利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周天勇表示,从2012年来看,一方面税制方面要进行一些力度较大的改革,如促进服务业的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的改革,减轻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成本,努力减轻小微企业税负等。另一方面,政府职能也要改革,从执法监管更多地向为企业服务转型。

扩大内需重点落脚改善民生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民生,这也是做好今后工作的根本目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可见,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要更多立足国内需求。而拉动内需的重点,更多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2012年出口格局较弱,投资需要培养新的增长点,2012年消费对GDP贡献的占比较2011年会有明显提升。”巴曙松说,“财政扶植的投资需更多地围绕民生,以此带动带动消费需求。”

周天勇建议,2012年财政支出的更多比例要调整到民生方面。农村养老体系、城市居民养老体系要逐步完善。同时完善医疗制度改革,减少百姓医疗成本、改善医疗服务。

“积极的财政政策原来是直接增加政府开支扩大需求,下一步更多在于减税,让利企业,增强和培育企业发展能力。着力扩大内需,注重改善民生。”张立群说。

“稳”字当先 协同求“进”――解析2012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着力点 王宇 何雨欣 吴雨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财政货币双政策基调的基本稳定,分析人士认为,政策基调不变之中有变化,2012年财政货币双政策将协同发力,推动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财政政策结构调整是看点

作为宏观调控中与货币政策并列的两大手段之一,我国财政政策将在2012年继续锁定“积极”这一关键词。专家表示,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财政政策虽然同样为“积极”,但其中含义已有微妙变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此时我国宏观政策仍需保持稳定,财政政策更是要延续已有的‘积极’基调,这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至关重要。”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指出,与过去两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相比,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在着力点上已进行调整。

金融危机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增长,现在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注重保增长,另一方面要向调结构发力,这将会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中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

令人关注的是,对我国2012年财政政策,会议提出了“结构性减税”内容。对此刘尚希指出,结构性减税实际上是与调结构、转方式一脉相承的,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结构性减税的时机已经到来,通过税制的调整与完善,可以为服务业、小微型企业等减负,以此促进经济的转型。

货币政策稳健之中有微调

对于备受关注的2012年货币政策走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决定了我国货币政策仍然需要保持稳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虽然目前不断走高的物价已经有所回落,但其在历史上仍属于较高位置,目前货币政策还不具备转向的条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时也提出,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之所以强调预调微调,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正变得更为复杂,此时宏观政策需要提前应对,需要根据实际状况作出细微调整。”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

种种迹象表明,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已有所显现,与以往每到年底银根就有所收紧不同,从2011年10月份起银行信贷投放力度已有所反弹;曾于2011年连续6次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也于不久前首次下调。

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如何微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货币和信贷政策都将进一步加大结构性调整力度,做到有扶有控。

“央行日前召开会议提出要‘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这实际上是央行对货币政策如何微调的一个诠释,那就是信贷投放虽保持一定程度增量,但一定是定向宽松,是对有利于结构调整的行业和领域进行支持,而绝不是全面宽松。”郭田勇说。

“双政策”助推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分析人士认为,与2010年相比两大政策基调看似一样,但不变之中有变化,不变的一面体现了“稳”,变化的一面体现了“进”,“双政策”将合力助推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一方面要稳,一方面也要讲求‘进’,在‘十二五’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必须在结构调整方面、在关键领域改革方面有所推进。”清华大学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说。

记者注意到,在2012年的税制改革进程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但提出了结构性减税,还提出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

“这五项改革一定程度上凸显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总体规划,正是中国经济力求有所‘进’的一面。”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说。

统筹兼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帷幕。

2006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在全国全面开展,作者有幸参加了佳木斯市市域范围内共计二十余项新农村建设规划。现结合工作中的体会,谈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1误区之一:认为高楼大厦才是向着美好生活的图腾,贪大求洋“大跃进”,盲目模仿,“拿来主义”盛行。WWw.133229.COM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人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新房建设,从而搞大拆大建,拆旧房盖新房。不少地方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盲目照搬、模仿华西村及大邱庄的建设模式。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导致了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思路的偏离,以致产生了诸如“厕所贴瓷砖、兵马俑般的别墅群,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追逐的样板。

1.2误区之二:急功近利,基础设施盲目超前化。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的承受能力和村集体的经济支撑力,一味地下指标、压担子,派任务。不经论证,不结合当地实际,就准备上马污水处理厂;设想从几十公里以外往村内接燃气管道等等,忽视客观规律,务虚不务实,总想在自己的任期干出个大名堂,取得大政绩,忽视了新农村建设的长远性和艰巨性。

1.3误区之三:本末倒置,“村容整洁”成了“粉饰行动”。有些地方完全曲解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中“村容整洁”之含义,舍“生产发展”之本,追“村容整洁”之末。大搞村容村貌治理和绿化硬化运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更多的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其实,发展生产才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发展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1.4误区之四:“生产发展”变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一些地方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生产发展”来支撑,但在实现“生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又不可避免回到前些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上。这样做的后果将会导致,小加工厂房随处可见,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而“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节约型新农村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要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是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推进,而且要注意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作指导。

2.1坚持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新农村建设及规划。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的战略决策。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它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思考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要求来部署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勇气来推动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标准来检验新农村建设。

2.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管理学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整体的发展既要考虑其中发展最快的那一部分,更要重视“短板”。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是,农村的发展出现明显的滞后,是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花大力气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要因地制宜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的经验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多年积累起来的人文因素紧密联合的,还有一个就是经济水平。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调整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功能,注重展示当地文化的传统风貌和深厚底蕴,充分展现新农村的地方特色。

3.结束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种种误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统筹兼顾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07 — 02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它是职业教育的层次上移到高等教育阶段后,形成的一种较为独特的高等教育类型。由于培养的人才规格类型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学术型或者理论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具有很多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应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思路、方法和举措,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笔者认为,如欲提升高职院校培育应用型、实用型职业人才的能力,打造高职院校特色办学、质量兴校的良好品牌,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应宏观考虑、统筹安排、协调推进,逐步形成各环节要素优势互补、相互支撑、良性循环的生动局面。

一、科学合理地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

专业是高等学校组织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和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遵循以下要求〔1〕。

(一)专业设置的规格应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的特征,应该以一定学科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来设置专业;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则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规格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规格不同,同时体现着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教育的专业规格必须要体现出对高级实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基本素质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知识结构方面,所学理论知识在于“够”而不在于“多”,也不在于“广与深”,就是要坚持“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应该以够用为度,不刻意追求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学术性;在能力方面的要求,是高职专业规格特殊性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二)专业设置应适合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种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地方性和行业性,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应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也称人才培养计划或者培养方案)是学校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方案,是组织和管理教学、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指导性文件。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编制,是在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内容应体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一)高职院校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

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原则。

2.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3.突出应用性与针对性的原则。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更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原则。

5.坚持产学结合的原则。

(二)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1.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根据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努力体现学校办学和专业发展的特色。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细化、具体化的描述。一般包括对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结构。

3.修业年限。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修业年限为两至三年,管理、财会类专业一般为两年,理工科专业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的修业年限可适当延长,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高等职业教育修业年限为五至六年。

4.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高职学生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课和实践实训课三大部分。公共基础课板块包括思想道德、外语、人文、计算机、体育和专业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课程。理论知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两部分。实践实训课按照有关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工作能力的需要来设置的实践性课程。

5.教学进度表。教学进度表是各门课程具体的实施规划,表中一般包括各门课程的学分、学时要求以及各学期周学时的规定要求。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基本途径。”传统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在课堂或者实验室内进行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是主要方式。虽然也有一定的实习课时,但无法完成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为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光靠课堂、实验室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应有所创新,才有出路。实践证明,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就是一个较好地选择。

(一)“产学研相结合”的要求

“产学研相结合”是指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本质是校企互动、互惠互利。“产学研相结合”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的制定、教师的聘任培养、教育资源的互相利用、科技开发攻关到学生的就业,学校和企业相互配合,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建立“专业设置咨询委员会”的方式,集思广益,广泛听取企业家的建议和意见,邀请他们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修订。在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科技开发攻关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将具有较强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派送到企业生产前沿,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管理,在具体的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二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不仅在教学中为学生带来大量的生产案例与实践经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的专业理论优势和科研优势,与学校合作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攻关。

(二)“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也是高职院校组织教学的一种具体形式。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中比较典型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2〕:“订单式”教育,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1”式教育,如,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工交替”式,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全方位合作”式,如上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合作式,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双定生”式,如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双证书”式,如天津职工大学等等。以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虽然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但由此不难看出,只要高职院校敢于探索、善于探索,有效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科学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的认可度就会大大增强,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的满意率也会有所提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关键。高职教育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及高职教育重视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实践背景或者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即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具备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的双重素质,成为“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原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2003年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价的意见》(讨论稿)又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并且对“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认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a.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且具有讲师(或者以上)的教师职称;b.既有讲师及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c.主持(或者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或者社会效益。

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的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老师,担任兼职教师。”建设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节约办学成本,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综上,统筹兼顾不仅是总揽全局的科学发展理念,更应该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高职院校的发展引用这一宝贵思路,是现实的抉择,也是谋求更好前景的必然。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则寄托着千万学生家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机遇失不可得,只有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高职院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一定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