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藏品管理

数字化藏品管理

数字化藏品管理

数字化藏品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藏品 RFID MVC 手持机

藏品是一种珍贵的物品,对其进行管理从早期的纸质材料发展到使用数字信息进行管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智能信息处理应用领域比较广泛,可以为管理者进行智能推荐,对某一种展览所需的藏品进行个性化推荐,节省用户的时间,使藏品更好的展示给观众。为博物院的藏品在安全性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为管理者更好的维护藏品,便于跟踪藏品的状态,并能够准确定位到藏品地点。

1 引言

数字信息化的发展,使藏品在安全性上得到极大的提高,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部门的藏品比较多,纸质人工管理比较麻烦,不能及时准确的定位藏品的状态。如,一件藏品外出展览,要经过一整套手续,随着展览的次数增加,外出的藏品也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问题不断出现,此件藏品是否在库中?什么时间能够回来?此件藏品是否具有代表性、外出展览次数多少?是否已经完好保存?这些问题。只通过纸质材料管理比较繁杂,不容易查阅,缺少统计分析。为解决这些问题,数字信息化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具、智能识别等技术都已经广泛应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移动互联已进入4G时代,网络的发展促使智能产品的研发速度。利用这些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通过物联网、互联网、 智能化的方式解决藏品定位管理等问题。

2 系统总体架构

本文通过RFID技术解决藏品管理中存的问题,如藏品状态数据不能及时更新等,不能高效的利用藏品资源。系统实现及时的掌握藏品的动态信息,提前做好接收存放工作。通过传感器技术及时的掌握库房存放藏品数据信息。提供藏品出入库的合法性;库房管理员快速的盘点藏品;掌握藏品出入库情况;及时反映目前藏品的动态信息等功能。

藏品管理系统满足管理者对藏品的有效管理,对藏品进行跟踪;为藏品建立动态数据信息,包括藏品的过去、当前、未来的工作记录和藏品展出的数据信息,为藏品展出等活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体现藏品的价值和历史记忆。因此,藏品管理实际是处理藏品在动态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信息,对于这些无损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它包含藏品展览数据的变化,统计分析藏品活动记录,并推荐在某一种场合下更好的完成文化的展示。

藏品管理系统具有的功能包括藏品数据库资料的管理、藏品出库管理、藏品入库管理、展览管理、保险和赔偿、查询藏品的基本信息、查询藏品的动态数据信息、门径报警系统、手持机盘点藏品、输出藏品外借报表、输出藏品交接报表数据、提醒藏品目前的状态。

系统实现相应的功能,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

图 1:动态藏品管理系统整体设计

藏品的描述是通过数据、图片、3D模型、影像资料等信息存储。动态数据库和藏品基础数据进行交互,保证数据的安全。

RFID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这就意味着,在博物馆藏品上以合适方式安放电子标签后,对藏品的盘点统计和信息管理可以达到远程、非接触的目标。或者说在博物馆数字化将物与其信息分离后,通过RFID技术,结合原有的藏品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我们终于使得实物藏品及其信息再次一体化了。

带有RFID标签的藏品实现动态管理的基础,每一件藏品都有一个ID号,通过手持机或门径系统对其读取操作,实现对藏品的动态管理。手持和门径系统能读取藏品的ID号,并能完成数据的上传下载。

手持机具有查询藏品的基本信息和动态数据,准确的定位藏品位置;具有清点藏品的功能,将所用本库房中所有藏品数据下载到本地,显示目前在库中的藏品和已经外借的藏品数据。大大提高清点藏品的工作效率。实现对藏品的动态管理。

门径系统具有报警功能和提示功能。将不合法的藏品通过门径系统时,出现报警,提示管理员不能将藏品拿出库房,并将数据上传到服务器,记录工作过程。通过检验的数据可以入库,否则,入库藏品无效,请求重新确认。合法的藏品通过门径提示用户有哪些藏品已经出库,记录数据库服务器并记录操作人、操作时间等数据。

3 系统实现

为了快速的进行有效开发,采用NET MVC设计模式。此模式是在NET开发环境下,使用MVC3设计模式。在MVC3模式中,选择使用Razor引擎,即View部分采用Razor语言,它灵活的运用到开发环境中,提高代码的维护效率。

MVC模式是一种软件架构模式。它把软件系统分为三个部分: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在NET框架下,完成藏品动态管理系统。

藏品动态管理系统完成界面如图2所示。

4 系统测试

该系统已经通过省级软件质量监督检验部门的测试,并得到检验合格的测试报告。软件已经完成试运行,用户体验良好。

5 总结

采用B/S结构完成藏品动态管理系统,采用WIN CE完成对手持机的开发,和对门径报警系统的开发。实现藏品的动态管理,大大节约了管理员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藏品的透明化。

数字化藏品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藏品数据库 藏品管理 博物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053-01

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历程走过了几十个春秋,从最初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触角逐步地扩展到了科学研究、文物保护、展览陈列、公众服务、 图书档案、行政管理、设备运维、虚拟博物馆等各个方面。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藏品数据库的建立是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关键因素。数据库是将逻辑相关的数据组织起来的一个集合。数据库技术是一种用计算机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对数据进行编码、组织、分类、存储、检索、更新及维护。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引入数据库技术以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都使用数据库来存储、操纵和检索各类数据。在博物馆事业中引入数据库技术,利用数据库技术对博物馆藏品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将替代传统藏品卡片式的管理方式,大大提高藏品信息管理力度。藏品管理,一直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核心。在藏品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藏品数据库系统,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博物馆利用各种数字手段,对以藏品为核心的相关资源进行信息采集、存储,形成完整的数字内容体系,通过藏品信息数字化,建立藏品数据库系统。

一、藏品数据库建设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对于博物馆而言,藏品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何建立一个规范、有序、标准的藏品数据库,应该成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使用传统的手工填写纸质总账、编目卡、藏品档案等方法,文物藏品的管理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博物馆的文物数据采集、记录项是完全一致的。一般是根据自身的保管条件、藏品的数量、种类,以及保管人员的业务素养,形成了各个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高低不同。再次博物馆藏品数量和种类繁多,出入库手续繁复,重复性的工作量巨大,使得藏品管理和藏品信息的应用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文物资源信息难以更好的应用于文物保护、文物研究,展览陈列、公众服务等工作。尤其是当各博物馆的信息化深入发展下去,准备结束各博物馆信息孤岛的局面而实现资源共享之时,藏品数据库建设的问题就立刻成为拦路虎。建立藏品数据库的目的不仅是替代传统的藏品卡片式管理,提高藏品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还在于能便捷地利用文物信息资源,更好的管理和保护实体文物,并由文物数据库系统衍生科学研究、文物保护、展览陈列、公众服务、影像处理、虚拟博物馆等辅助系统。

二、数据库技术改变博物馆的传统展示

藏品是博物馆展陈的核心,藏品数据库系统为博物馆展陈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没有藏品数据库,博物馆的现代化展陈会成为无源之水。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仅仅以视觉方式难以全面表达、传递这些展品、事件、人物所蕴含的信息。以藏品数据库系统为基础的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藏品数据库系统提供和处理海量文物信息,包括文物基本信息、二维照片和三维动画,结合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交互技术使博物馆展览陈列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化。发达国家的展馆无一不是全面、深入地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来表现本国的技术发展水平,而这些数字手段都离不了数据库技术。现代化的博物馆陈展俨然是数据库技术、视觉技术、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的竞技场。

三、藏品数据库是虚拟博物馆的基础和依托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深入应用,传统形式上的博物馆开始产生了分化,人们可以不再亲临博物馆的展厅,而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的处理、传输技术,远程参观、研究文物。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博物馆被形象的称为“虚拟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是对实体博物馆的辅助与延伸,实体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则是虚拟博物馆的基础和依托。一个完整的虚拟博物馆必需的组成部份有:藏品数字信息、存储处理服务器、展示平台 软件、计算机网络、客户端。从藏品数字信息看,它完全来自于其所依存的藏品数据库,虚拟博物馆的所有资源均以此为基础进行加工、提炼。不然,虚拟博物馆就成了无本之木,失去了依托。从存储处理平台看,虚拟博物馆所需的所有资源数据库必须依靠藏品数据库的软件和硬件配置。藏品数据库建设和影像数据库、镜像数据库、陈列展览档案数据库、教育活动数据库等都是虚拟博物馆存储平台的建设内容。离开藏品数据库的支撑,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只是一个空壳。利用藏品数据库系统,虚拟博物馆将有形的文物资源虚拟成数字化信息展现于计算机网络世界,可以突破博物馆管理和展览上的时间、空间、环境、地理区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功能,造就 “永不闭馆”展览。

信息技术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融合与共享,它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博物馆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向,随着博物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随着单位环境的变化,博物馆的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也需要不断的优化和深入。而博物馆信息化中,藏品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将深刻地改变博物馆的藏品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不仅能提升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等职能工作,更能对发挥博物馆陈列展示、教育、服务大众的社会职能起到推进作用。加强藏品数据库建设研究,使藏品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真正做到既科学先进,又合理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化博物馆发展的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华.浅谈网络信息资源采集技术.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2).

[2]赵秀琴.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文教资料,2010(26).

数字化藏品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问题;措施

一、前言

博物馆藏品指的是博物馆依据自身性质、任务和社会需要搜集并经过鉴选符合入藏标准,并完成登记、编目等入藏手续的文物和自然标本,它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本文从博物馆及藏品的概念入手,分析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方法。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馆藏藏品数量的增加、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以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的管理工作不规范。博物馆藏品的管理是一项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博物馆藏品管理虽然建立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并未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比如,对于入库的藏品并没有严格按照接收、鉴定、登帐、编目、入库、建档、保管、提用、统计、注销等工作程序对藏品进行登记管理,甚至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藏品管理工作人员随意地填写编造,出现各种无号、错号、重号的现象,一旦藏品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调动和变迁,没有做好接管工作就会给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没有严格按照安全操作的规定来提取藏品,无意间造成人为的损坏。第二,博物馆缺乏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由于人手不够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导致藏品因为缺乏人手专门看管而容易丢失。

二是管理措施不当,保护技术落后,致使藏品损坏严重。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措施不当,保护技术落后,致使藏品损坏严重,表现在:一是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与保存条件相对滞后,设备设施简陋,没有结合藏品的质地、级别和种类分别设置符合各种文物藏品的专门库房;二是博物馆藏品的库房环境不好,没有考虑藏品的避光、防火、防水、防潮条件,对所有的藏品都是采用统一的形式,没有分门别类的采取专门的保护和管理的措施,致使藏品受到严重的损坏,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作用没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三是藏品的保护和技术滞后,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潮流,比如我国的博物馆藏品包含很多信息,但是大都是采用手工操作、文字描述,再配合相关的图片进行说明,工作效率较低。

三是管理人员素质有限和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下,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首先,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没有熟练掌握藏品管理或者有关于藏品保护相关的专业知识,知识范围和视野狭隘,不了解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不具备博物馆藏品管理、养护等方面的能力;其次,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系统中人才结构不科学合理,由于工作性质和待遇报酬等因素的限制,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中具备高学历、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才不多,也难以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且专业性强的专门人才,造成人才的断层与资源结构不和谐,真正能够从事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人才寥寥无几,最终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蓬勃与健康发展;再次,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水平有限,缺乏电脑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无法适应与满足网路信息化时代下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从而阻碍藏品信息资源的开采利用,导致藏品管理的工作效率低和质量不高;最后,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高,缺乏“服务大众”的思想观念,平日里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对策

针对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存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保护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健全和完善博物馆藏品的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优化博物馆馆藏结构和特色,实现藏品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素质和思想水平。

一是完善博物馆藏品的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和健全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藏品管理的工作程序。严格按照接收-鉴定-登帐-编目-入库-建档-保管-提用-统计-注销等工作程序对藏品进行管理,按照规定办事,并且要不定期地检查藏品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地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同时将具体的工作分配落实到每个藏品工作人员的身上,对于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能力突出的工作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而对于忽视和违反藏品管理规章制度要依法进行处罚,保障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二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藏品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随着现代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博物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藏品信息化管理指的就是坚持利用藏品管理软件完成藏品信息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以网络作为技术平台,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则实现藏品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和应用,优化博物馆藏品的结构和特色,保证博物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素质和思想水平。在博物馆管理工作人员中展开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让他们充分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上肩负从事藏品保护与管理的重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认真履行藏品管理办法、遵纪守法、淡泊名利、吃苦耐劳、宁静致远、忠于职守、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促使博物馆藏品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锻造一流的人格品质,使整个博物馆形成良好的氛围环境,切实保障藏品的安全。

数字化藏品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4-0063-02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化博物馆的产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传统博物馆突破自我、实现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大胆尝试,在文化教育传播领域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尝试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需要努力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很多。

一、数字化博物馆的概念及内涵

数字化博物馆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引入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科研保管、日常管理以及教育传播等过程中,借助于外部的因特网、微信平台等来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数字化博物馆给广大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服务新体验,将现实中的实体文物以数字化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搭建数字展厅,实现了传统博物馆难以实现的展示功能;依托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网络虚拟博物馆,实现藏品在线展示。数字化博物馆在传统实体博物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传播功能。数字化博物馆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主导,采用人机互动式,为观众提供服务。该服务突破了传统形式上时间、空间的束缚,是对传统实体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二、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优势

(一)智能化

数字化博物馆将现实中的实体文物以数字化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死板的文物焕发了活力。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可以亲身经历到数字化虚拟出来的历史时代。搭建的数字展厅,实现了以往传统博物馆中难以实现的展示功能,观众们可以在古人中间穿梭,在历史场景中拍照留念,倾听古人的声音……新的多媒体互动技术的应用,使数字博物馆更加智能化,提供动静结合的体验模式,既可以加深观众对历史的了解,还能激发兴趣。

(二)交互性

数字化博物馆借助三维立体技术和网络虚拟环境搭建陈列展厅,可为观众提供最佳的展示效果。如湖北省博物馆在对曾侯乙编钟及其他七件乐器进行高精度文物模型复原时应用了数字技术,观众可以通过触控屏来弹奏乐器。在这种虚拟场景下,观众既可以尽情感受古代乐器发出的韵律,又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一些博物馆还充分利用了移动设备,如手机微信平台、平板电脑等,通过虚拟主人公带观众游览景点,让观众在家就能领略历史风情和人文魅力。这种全新的互动技术增强了数字博物馆的交互性,让古代文物动起来,让历史重新焕发生机,活在了人们的身边。

(三)信息化

数字博物馆的信息化优势主要体现在博物馆的建设、管理中。如博物馆馆藏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应用其中,实现了文物信息整理、收集、加工、存储、研究、展示的现代化、信息化,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信息化技术还应用于博物馆的安保系统和内部管理系统,既增强了馆藏文物的安全性,又能够高效衔接博物馆的相关职能部门,信息沟通更加及时、快捷。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各N资源的开放和共享,让人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历史文物藏品,还促进了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加快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对策分析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政府接连出台相关的政策导向支持,我国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机。因此,要抓住机遇,多措并举地大力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步伐。

(一)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文本、静态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达到用户跟计算机实时互动效果的新型技术。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音频技术、影像技术、触摸屏技术、场景组合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打破传统形式上的静态展览,使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功能更加立体化、空间化。全新的动态效果,增加了陈列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多媒体音效更具渲染力。声音是最具渲染性的传播介质,利用多媒体音效技术,可以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聆听历史的声音,再现时代场景,极具感染性的音效拉近了观众与古代历史的距离。

多媒体立体画演示。立体画就是利用摄影成像技术,使画作呈现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连续动态播放,极具流畅性和观赏性,很好地渲染和突出了陈列的主题。

触摸屏的应用。触摸屏凭借其灵活、方便的优势可以更好地为观众提供浏览、查阅等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博物馆中,使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形式更加直观、生动,呈现出来的内容也更加丰富。目前很多博物馆结合影像和音效技术,强化了触摸屏的人机交互功能。

总之,多媒体技术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精彩、更具趣味性的参观体验,这仅是一种辅助手段,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仍旧不能脱离历史现实,需要严格按照相关史实真实呈现。

(二)建设藏品数据库系统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藏品的多媒体展示,更重要的是基础藏品数据库的建设。完整的藏品基础数据库是建设数字化博物馆的重要基础,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博物馆在藏品数据库建设方面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认为藏品数据库建设工作耗时较长,不能一蹴而就,于是把发展重点都转向了多媒体的陈列展览建设,从而形成了多媒体展示技术很先进,但是藏品内容过于单一的尴尬局面。建设藏品数据库系统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重头戏,应根据博物馆内馆藏文物的种类来进行科学划分,采取不同的数字化技术,逐步建立、完善综合数据库。

加强馆藏品的信息管理。传统的藏品管理工作量非常大,需要人工对藏品进行分类、整理、登记、编码、维护等,耗时长,而且藏品也极易损坏。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就是把藏品的年代、材质用途、历史背景、外形结构、颜色、出土地址等进行属性编码,录入数据库,进而建立起馆藏品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检索、对比、分析等工作。

为专题展览提供便利。藏品数据库应根据博物馆展览的需要,设计出历史、革命、自然、探险等专题,并进行分类。 如展览陈列需要某件明代的瓷器,只要按照时代和质地组合检索,就能迅速找到符合条件的所有器物,并进行比较、挑选,省去了进库房逐一比对查找的麻烦,可谓事半功倍。

(三)完善博物馆网站建设,提高社会关注度和认知度

随着网络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外很多博物馆都建立了自己的专属网站。博物馆网站作为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一部分,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博物馆网站打破了传统实体博物馆受时间、地域、气候条件的限制,可以向全球观众展示馆藏文物,更好地宣传了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底蕴。虽然我国博物馆网站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藏品的展示展览功能,忽视了互动性;网络营销效果较差等。

因此,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网站的相关功能。网站页面设计要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激发浏览网站的兴趣。观众在网站中可以浏览更多的藏品信息,还能够轻松检索出相关藏品背景、出土过程、历史年代、人物介绍等相关信息。其次,实现或强化与观众的互动。可以设计一些与藏品文物有关的小游戏,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了解到藏品的一些常识和历史背景。最后,充分利用平面媒体、有线电视网、移动数字平台等展示博物馆网站,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四)建设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人才队伍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除了可以模式化的信息系统,还包括文物信息管理及应用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博物馆的信息管理人员既要精通信息化技术,也要精通博物馆文物管理知识。所以,当前博物馆应该加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是加强在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快推M现有人员的职业道德再教育和专业素质能力建设,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发展计划,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二是建立博物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从业人员的利益,改善目前博物馆人员结构不合理现状。三是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博物馆在建立人才聘用制度的同时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对内可以实施竞聘上岗,任人唯贤,杜绝滥竽充数;对外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择优录取。适当提高博物馆所需要的专业高级人才的福利待遇,既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又能有效避免人才外流现象的发生。

四、结语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博物馆已经难以满足社会民众的文化需要,数字化建设在未来博物馆发展中将会占据重要席位。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博物馆顺应科技信息发展趋势的需要,更是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一种全新的媒介。目前我国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各博物馆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利用好数字化信息技术,不断尝试创新,积极推进博物馆建设由数字化向智慧化、智能化升级。

[参考文献]

[1]赵秀琴.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0,(9).

[2]王裕昌.浅谈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J].甘肃科技,2010,(10).

数字化藏品管理范文第5篇

Abstract:Against the problem abou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digital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copyright in collection digitalization;copyright of database in library;broadcast rights in internet;hypertext link in internet resource guide,and give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such problems.

关键词:数字馆藏 知识产权

Key words: digital collection;intellectual property

作者简介:程争锋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专业信息管理与社会经济信息化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14-03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以及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数字馆藏已日益成为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数字馆藏,是指数字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通过自行开发、购买、租用、设立镜像、建立URL链接等方式获得的,具有保藏价值并能够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各类数字资源,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和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等。由于数字馆藏无论是物理形态还是使用方式上都与传统馆藏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数字环境下往往难以适应馆藏发展的新特点,从而难以对各类新型数字资源予以有效的保护,进而造成当前数字资源侵权案件的屡屡发生;然而如果在数字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立法中过分强调产权人的利益,又将会与图书馆知识传承和文明传播的社会使命以及公众获取和利用知识的合理权利发生激烈碰撞,从而使得问题更加趋于复杂化。正是基于此,数字馆藏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已日益受到图情界的广泛关注。

1. 数字馆藏建设中的知识产权分析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也称智力成果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在数字馆藏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各类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和采购,还是数字馆藏的实际利用和服务,都会涉及到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问题,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规避和解决,必将引发数字馆藏建设方与知识产权人之间的法律纠纷,从而严重影响图书馆馆藏数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1.1 馆藏作品数字化中的著作权问题

著作权,又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所享有的独占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部分。

图书馆在数字馆藏建设中,不可避免地要对本馆收藏的各类印刷版作品进行数字化加工,使之成为可供用户通过计算机阅读和网络获取的数字化资源;而依据我国著作权法,除了各种法律法规、官方文件、历法等客体以及超过著作权保护期限的作品以外,图书馆的各类馆藏文献均受著作权法保护。针对图书馆馆藏数字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可以依据作品的版权状况和图书馆数字化的目的分情况予以解决:

①对于不在著作权法保护范围或已超过著作权保护期限的馆藏作品,可自行进行数字化处理,而无需考虑版权问题。

②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属合理使用范畴,即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地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因此,图书馆出于陈列和保存版本而进行的例如古籍善本以及稀有图书的数字化处理,可依据“合理使用”条款进行作品著作权的规避处理,但要注意其适用对象仅限于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而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即已经损毁或者濒临损毁、丢失或者失窃,或者其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且在市场上无法购买或者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的价格购买的作品。

③除上述情况以外的馆藏作品,图书馆要对其进行数字化,必须获得著作权人的许可授权方可实施。然而,由于馆藏作品数量众多,著作权人分散,要依靠图书馆通过与作者一一谈判的方式来获得授权在实际工作中显然并不实际,但图书馆仍可利用著作权集中管理制度、与出版社进行合作等方式,尽可能解决数字化作品的版权问题。

1.2 数字馆藏利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问题

数字馆藏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馆藏资源,其利用的便捷性和服务的广泛性有赖于网络传播来实现,因此数字馆藏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必须解决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问题。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民提供作品,使公民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是由著作权人享有的一项财产权,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其他人不得擅自将其作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图书馆将数字形式的作品搭载在网络上向公众传播,无论是联机用户从网络下载作品,通过有形载体制作了比较稳定的复制件,还是仅仅进入用户计算机的随机存储器,都构成了对作品复制并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的行为,因此必须受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制约。由此可见,图书馆若想通过网络将数字化作品提供给用户使用,必须经著作权人许可,否则即构成侵权行为。

然而,著作权法对于著作权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在数字化馆藏的网络传播问题上就将束手无策。我国于2006年7月1日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针对图书馆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制定了特别条款,规定图书馆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或依法为陈列或保存版本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然而,该规定的适用对象范围仍限于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另外信息网络传播的范围也仅限于本馆馆舍,从而极大制约了用户对数字馆藏利用的范围和渠道,同时也涉嫌侵犯公众信息自由获取权利的嫌疑。此外,图书馆通过网络向本馆注册用户提供数字化馆藏,改变的仅仅是馆藏文献的提供方式,实质上应属图书馆借阅这一传统业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因此,只要图书馆通过网络向注册用户同时提供的电子文献副本数量(即某作品并发访问用户数)不超过该馆藏文献印刷版的数量,就应属合理使用范畴,图书馆无需经过著作权人同意并支付报酬,但如果并发注册用户数超出馆藏印刷版文献数量,则应根据超出的数目向著作权人支付相应报酬。

1.3 馆藏数据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数据库是指经系统有序安排,并通过电子或其他手段单独加以访问的独立作品、数据或其他材料的集合,它不单单是对印刷版文献的数字化处理,更包含了数据筛选、组织、加工、存储等各个环节的创造性劳动。在图书馆数字馆藏建设中,数据库的开发和采购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无论是图书馆自行开发馆藏特色数据库,还是购买商业化的数据库产品,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数据库的知识产权问题。

图书馆在数字馆藏建设中,自行开发的数据库能否受著作权保护是一个关系到图书馆切身利益的问题。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取得著作权的必要条件在于其必须具有独创性,即作品是作者自己独立的创作,而基本不是或完全不是抄袭他人的作品。因此,数据库是否属著作权保护范畴,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独创性。数据库主要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内容数据两部分构成,对于图书馆自行开发的管理系统和加工、录入内容数据的数据库,无疑凝聚了开发者的创造性劳动和智慧结晶,符合独创性要件,理应受著作权法保护;但如果图书馆在数据库开发过程中采用了其他软件厂商提供的现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而仅仅是进行了数据的加工和录入工作,那么该数据库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往往会引起各方争议。其实,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进行数据库内容建设过程中,通常都会对各种信息进行评价、筛选、著录、标引等处理,而这些工作不仅要求操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需要付出相当多的复杂智力劳动,因此同样包涵了开发者的创造性劳动,其作品同样应受著作权法保护。此外,即使数据库制作方仅仅是进行了简单的数据采集和录入,其作品不符合独创性条件,但由于该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根据“辛勤采集”原则,其作品仍可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而从各国的司法实践来看,多数国家也在著作权法中将包含有作者独特思维和创造性劳动的数据库作为演绎作品来加以保护,并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或专门制定法律法规对数据库进行保护。因此,对于自建数据库,图书馆拥有使用和许可使用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图书馆也负有保护其数据库知识产权不受侵犯的义务,在使用过程中应对用户的恶意下载、对资源的非法使用等侵权行为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图书馆在自建馆藏特色数据库的同时,出于经济和技术等层面的考虑,还会购买数据库商提供的成熟商业数据库产品,然而图书馆作为商业数据库的使用者,同样要注意尊重和保护数据库厂商以及数据库所收录作品原作者的知识产权。一方面,在资源采购的预评估阶段,应该全面考察备选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如所收录资源是否已获原作者授权,数据库商是否拥有对其开发数据库的自主知识产权,数据库使用了哪些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等,并在购买协议中对数据库产品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明确约定;另一方面,在数字资源使用后评估阶段,要对用户侵权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办法,产品反侵权技术手段的实际应用效果等予以考察评价。

数据库建设除了涉及著作权外,如果数据库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使用了某种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型要件的专利技术手段并申请了专利,那么数据库开发者还拥有对该技术的专利权,其他数据库商或图书馆若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使用该专利技术进行数据库的开发及其他相关活动,都会构成对数据库原作者的侵权行为。

1.4 网络资源导航建设中的链接问题

图书馆数字馆藏的对象不仅包括传统形式馆藏的数字化作品及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还涉及因特网上的各类学术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馆藏数字资源,具有数量庞大、来源广泛、类型多样、更新迅速等特点,因此图书馆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加工组织主要还是通过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的方式来实现。

图书馆建立的各类网络资源导航,为用户方便高效地访问因特网上各类高质量专业化的学术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丰富了图书馆自身的虚拟馆藏。但是,由于网络资源导航主要是采用超链接方式在不同网页或同一网页的不同部分之间进行跳转,因此在方便用户获得最大限度访问自由度的同时可能会在图书馆与原始网站所有者之间引发知识产权纠纷。

图书馆网络资源导航中所使用的链接主要分为系统内链和系统外链两种。其中系统内链就是在图书馆网站内部不同网页或同一网页的不同部分之间建立的链接,由于链接网页和被链接网页同属于一个服务器,因此一般不涉及侵权问题;而系统外链是图书馆网站与其他外部网站或网页之间的链接,设链方和被链方分属于不同的主体服务器,因此很容易产生法律纠纷。

链出式链接在用户点击该链接后,浏览器在显示被链网页内容的同时,其地址栏也会自动跳转到的新网站或网页的网址,网页上将不再包含设链者的任何信息,从而保证用户可以清楚地获悉自己已离开设链网站而跳转到一个新的网站,因此,采用链出式设链方式链接到其他网站的主页,一般不会出现侵权问题。然而,如果设链方采用的是深层链接,即跳过被链网站的主页而直接链向该网站的内容网页,则可能会侵犯被链网站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因为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网站作为一种汇编作品,其作者同样享有对作品的著作权,因此设链方如果绕过主页对网站内容直接设置链接,一方面可能会改变作品的顺序或略过作者的版权声明,破坏了网站的完整性,从而损害了作者的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人身权,另一方面,商业网站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依靠用户对其主页的访问量统计和主页广告的点击率来考察,因此图书馆绕过其主页设链的行为,必然会影响网站主页的访问量,从而进一步损害网站所有者的商业利益,构成对著作权人财产权的侵犯。

链入式链接则如同将外部网站的网页内容直接拉入本网站网页,用户在点击链接后,浏览器在显示被链网页新内容的同时,其地址栏显示的网页URL地址并不发生任何变化,因此用户往往会误以为所浏览的仍然是设链网站自身的网页内容,从而对被链网站作者的著作权构成直接侵害。图书馆在建设网络资源导航时,如果未经网页作者同意而设置此类链接,则类似于私自篡改作品著作权人并公开发表的剽窃行为,从而将直接损害被链网站作者的署名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

针对上述网络资源导航链接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图书馆完全可以采取措施予以有效规避,从而将侵权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2.数字馆藏建设中知识产权纠纷的对策分析

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断深入,馆藏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与纠纷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策略来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和应对知识产权纠纷,成为图书馆在数字馆藏建设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结合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图书馆在数字馆藏知识产权问题上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2.1 积极参与知识产权立法进程,推动我国相关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无论是立法组织还是司法实践都起步较晚,因此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存在诸多空白和漏洞,亟待相关部门尽快完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框架,为数字馆藏建设中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提供法律依据。作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中的重要主体和社会公众信息权利的合理代言人,图书馆无论是从自身权益出发,还是考虑公共信息利益,都应积极参与到知识产权的相关立法工作中,从图书馆和公众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出发,通过提供专业性的意见建议等形式,影响知识产权立法进程,从而维护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传承者和传播者的神圣使命和公众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正当权利。

2.2 推行和完善著作权集中管理制度。

我国著作权法对著作权人权利和图书馆权利均作了诸多规定,这些权利有些可以通过作者与图书馆之间的直接协商来行使,有些则无法通过双方的直接行为来行使或直接行使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就需要通过著作权集中管理这一中介手段来予以解决。通过著作权集中管理机构这一中介组织,著作权人的权利得到了统一行使,避免了著作权人独立维权的尴尬,同时图书馆也免去了同著作权人一一谈判这一费时费力的工作,而且利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集中大量的著作权后管理所具备的规模效应,也将极大提高著作权的行使效率。

2.3 采取各种技术措施避免侵权行为发生。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防火墙技术、加密解密技术、IP控制技术、防复制技术、并发用户限制技术等新的技术手段纷纷出现,从而为图书馆从技术角度解决各种知识产权问题提供了可能。实际上,在数字馆藏服务过程中,多数恶意侵权行为均非本馆注册用户而是非法用户所为,因此图书馆可以采用各种权限设置措施,尽可能将数字资源的流通渠道和使用范围限定在合理范围,例如通过网络IP地址限定或用户名/密码登陆方式,将访问者限定于本馆注册用户;同时针对非法用户的恶意侵权行为,还可利用加密等防复制技术增加恶意侵权的难度,从而有效避免非法用户的恶意访问和下载。

2.4 加大宣传,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在我国,无论是图书馆界还是广大读者,对知识产权制度都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通过积极开展宣传和培训,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图书馆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内容、期限、地域范围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知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图书馆正式用户的某些非恶意的侵权行为,并促使图书馆员及时发现和认真思考新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使数字馆藏开发和利用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滕斌 李梅泰. 浅议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 情报学报,2006(10)

[2] 张永军. 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究[J] 现代情报,2006(9)

[3] 周振伟. 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中的著作权问题探析[J] 图书馆工作研究,2006(6)

[4] 谭九生,高俊宽.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