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行医学模式

现行医学模式

现行医学模式

现行医学模式范文第1篇

1我国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中面临的挑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传入,对改变我国的健康观念、医学观念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尤其是丰富了我国的医学体系和医学教育模式,一大批新兴学科如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经济学、心身医学、行为医学、卫生管理学等由此而生并开始发挥作用。[1]目前,国内医学界在推动医学模式转变方面无疑取得了一些理论进展,但现实转变依旧困难重重,客观上面临着严峻挑战。

1.1我国医疗资源不足与人口众多的矛盾仍然很突出新医学模式需建立在医疗资源富足的基础上。回顾近几年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情况,不难看出,尽管国家在医疗卫生事业上投入很大,但是由于基础薄弱,我国医疗资源不足与人口众多的矛盾仍然很突出。2002年,我国的GDP总额为10.4万亿人民币,卫生总费用5084.2亿元,占GDP的5.3%,但是这笔开支的63%是由患者个人承担的,人均403元。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实际比例是1.6%~1.7%。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城市人口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是2622元,而根据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2003年农村居民住院人均费用是2236元。2003年,31%的农村居民和47%的城市居民生病后不去医院就诊,而是到药店购药自我医疗。在农村,有40%~60%的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中西部地区,患病农民因为看不起病、住不起院,在家里死亡的估计在60%~80%。[2]医疗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衡以及城乡差别突出,使新医学模式的转变面临现实困难。

1.2发展缓慢的中医学与快速膨胀的西医体系矛盾尖锐从理论上讲,新的医学模式与中医学医学模式有“同归”之处。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谈及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前景时,提出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然而随着西医的中国化,中医学失去了主流地位,传统医学的缓慢发展与西医体系的快速膨胀,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导致生物医学体系下培养的医务人员与患者在疾病诊治方面均缺乏人文精神。这导致西医工具理性过分张扬,中医却发展缓慢。对健康和疾病理解过于片面以及科学成果的滥用,导致了医学科学的非人性化和医疗危机的产生。

1.3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道德建设明显滞后的矛盾的解决方式还在探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的社会道德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相对于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道德建设与发展仍呈现明显的滞后状态。道德缺失现象层出不穷,给现实社会造成侵害,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医疗行为,如目前群众反映较多的少数医生给病人开大处方、过度检查、滥用进口药、收红包等医德问题。这些问题使医患之间产生了鸿沟。可以说,医德医风建设问题,既是社会议论的热点、人们关注的焦点,又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难点。医疗行业职业道德的缺失,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深层弊病。

2加快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对策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到,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我国现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学者曾提出:问题是如果将这一舶来品仅停留在概念和理论阶段,不把它与我国的实情相结合,不把它的一些观点上升、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不形成具有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的系统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社会体系,它就因为缺乏社会动力系统的支持而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3]

2.1加强执政理念与新医学模式理念的有机结合

新医学模式下的知识是高度综合的,它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三大领域;另外,医学模式的转变需要以项目为中心,联合多学科进行交叉综合研究,研究周期长,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因此,如果没有卫生行政部门有远见的决策和强有力的组织、经费支持,单靠个人的分散研究是难以推动医学模式转变的。在新医学模式的合理性得到理论确证之后,决策部门是否采纳,并去组织实施、设立相应的研究建制和机构就上升为问题的关键了。有关部门需要树立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理念,建立起与现代医学模式充分匹配的心理、社会大环境。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而医患关系,特别是农村病患在就医中产生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抓好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构建医患之间的信赖与和谐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2.2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育

新医学模式中的社会、心理干预,主要的手段不是技术设备、药物等硬件,而是健康教育、组织管理等软件。[4]针对医学模式转变的困境问题,笔者认为,改进、强化医务人员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非常关键。医务人员是整个医疗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医学模式的一线实施者,加强他们的素质培养,是实现医学模式转变的一条现实可行的低成本路径选择。不断改进、强化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非意味着要求临床医生为患者提供心理、社会专业方面的诊断和治疗,而是希望教会医学生、医生如何做一个受患者尊敬的好医生。[5]目前,很多医患关系问题起源于医务工作者语言上的问题,如与患者交流时,语言生硬、缺乏温暖,甚至使用恶意语言。[6]可以说,医务人员人文素养、职业素养是实现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行医学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营医院;盈利;模式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医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尤其一些民营医院以“新型服务模式”走入人们的视线,迅速抢占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在医疗服务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卫生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营医院的异军突起为改变供需不平衡的医患格局及民营资本完全进入医疗市场实现公平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的民营医院无论数量上还是规模上,与公立医院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在国内医患矛盾、医患纠纷连连出现,医患双方互不信任的状态下,北京新兴医院虚假广告被媒体狠批,上海长江医院又曝出将孕妇当不孕病人诊治的丑闻,使得民营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究竟,我国民营医院该以何种角色出现,而又该以何种模式实现盈利呢?

一、什么是医院盈利模式

所谓盈利模式指按照利益相关者划分的企业的收入结构、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目标利润。人类营销发展史上,盈利模式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产品推销阶段:品牌营销阶段(定位理论:让顾客多掏钱购买);商业模式阶段:羊毛出在牛身上(错位理论:让顾客少掏钱购买)。因此,今天的盈利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模式。

医院盈利模式相应的就是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为组织所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业结构及对应的业务结构,和医院所获得的目标利润。

二、当前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现状和学术研究现状

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全国非公立医院数量达到6240家,占到医院总量的30.7%,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民营医院的床位、医师以及护理人员只占到总量的1.4%、9.4%和0.8%,门诊量、入院人次只占全部的7.7%和2.9%。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010年12月,广东省共有民营医院138所,占全省医院总数2410所的5.72%。其中综合性医院91所,专科性医院38所,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院9所。民营医院投资总额达4011亿元,其中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仅17所,民营医院所占据的医疗市场份额仅为3%左右1。

(一)当前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财政拨款仅占全国各公立医疗机构支出总额的10%—15%,医疗机构单靠财政拨款难以维持运行,更难切实保障医护人员合理待遇。“用3%的资源保障了世界22%的人口的健康”的伟大成就,是以牺牲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为代价的。因此,以药养医政策出台后,药品收益成为医疗机构主要收入来源,或者称之为“第一盈利模式”。其后,医院全面倾向于购置和大量使用医疗仪器、检查与检验设备,在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更多地成为一种盈利手段,即“第二盈利模式”。在此之下,出现感冒也用CT来确诊、出现哈医大附二医院550万元、深圳市人民医院128万元天价诊疗费用等等事件。目前,我国民营医院更大程度上依赖第一、第二盈利模式来生存、发展和获取利润。未来一定时期内,随着政府“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院对依靠患者获取收益的这两种盈利模式的依赖会因逐渐受限而减轻。取而代之的,是寻求一种新型的模式,理论上称之为“第三盈利模式”,笔者将另文探讨。

(二)关于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学术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于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研究较早,研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但是相比民营医院发展的实践来看,对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还是对于民营医院盈利模式划分方法的分析,本文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国外学者Gapenski从民营医院盈利影响因素的角度来分析,提出组织、管理、病人成份及市场因素。组织因素包括医院规模、所有制形式、系统状况及教学状况。管理因素包括劳动强度、非业务收入成份、债务利用、服务成份及设备使用年限。病人成份因素包括病例成份、门诊服务、亚急、管理服务、无偿服务及平均住院天数等。市场因素包括医院集中程度、当地工资水平、医生密度及病人收入水平2。

第二,学者陈绍福,王丽华等提出:我们借鉴国外营利性医院的发展规律,针对我国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探索性地提出五种医院赢利模式,即医院顾客解决方案、医院专业化服务利润、医院低成本利润、医院创造附加价值医院价值链的控制等,需要营利性医院按照“以顾客为中心”和“以利润为中心”的原则进行医院设计,使医院走人合理合法的利润区3。

第三,国内学者范芳荣,欧阳霞等认为营利性医院赢利模式由医院对环境的假设、医院对自身目标的假设和医院实现盈利目标的优势等三部分基本要素组成,我国营利性医院主要有四种典型的赢利模式,即基于渠道的赢利模式、基于服务的赢利模式、基于价值链的赢利模式和基于知识的赢利模式。

现行医学模式范文第3篇

1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医学模型)定义

医学模型也称为医学概念是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哲学是对人类健康和疾病,充分认识到彼此的观点有关,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医学实践逐步形成,观察处理思想和方法相关的问题,是一个医学实践指南。

主要内容包括医学知识和实践,以及医学模式对应的识别模式和行为模式中,前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知识,这是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实践的行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这是医学的方法。医学模式的指导医学实践的形成。

1.1传统医学模型的重点是治疗疾病的传统医学模式,是二级预防。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医疗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和医疗水平的现状,并逐渐暴露其缺陷,而新的医学模式的客观需要。

1.2现代医学模式的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粹的生物学观点宿主疾病,并研究其动态平衡环境的原因。现代医学模式是一个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前列,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主要的重点是病人的护理,社会,关注服务改进。

1.3医学模式医学发展迅速,和医生必须依靠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客观要求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医学模式。在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在所有方向上许多人的疾病,如慢性治疗,预防,以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更好的为人。

2发展医院预防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2.1是为人们提供卫生服务的保障发展预防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基本保障,可以让人们接受的卫生服务不仅限于从前的医院、卫生院,大大增加人们接受服务的机会,使卫生服务落实到每个家庭与个人,更好地方便群众、为群众服务。

2.2深化卫生改革人们很多的健康问题在基层就能够得到解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更加有利于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完善。积极进行医院预防保健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与经济体制.

2.3提高国民整体身体素质人们的健康意识得到提高与完善,在意识的指导下人们逐渐重视自身的健康,每个个体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那么,整个国民的身体素质也就得到了提高。

2.4符合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人们就近接受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一方面在基层就能得到预防保健知识、技能的普及,从而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又保证了基本疾病治疗的需求,不仅降低了疾病发生的几率,更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

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预防保健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全速发展的时期,这二者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方向,顺应了时展的特点,也适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院预防保健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是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与实现,还需要更多人的探索与努力。

现行医学模式范文第4篇

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文章从中西医课程比例、课堂教学模式、中医学制问题、考核模式、师带徒和临床跟诊模式等五个方面,以学生的视角,对现代的中医教育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学生视角;中医教育;教学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迎来了生机勃发的春天。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了让中医药事业更好地壮大,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帮助中医药领域人员认识和提高中医理论和技术水平,我国开启了从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到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转变。但是,名老中医的匮乏,中医学生毕业后转行的高概率,中医教学模式的西医化等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为了全面地了解现代中医教育模式,从学生角度为中医教育模式的完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我们科研小组于2015年1—3月以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四所中医院校之一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另外,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高等院校从大一至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也参与了本次的问卷调查,确保了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中医药高等院校在校中医学生(主要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包含网络问卷)和个案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68份;并深度访谈了10个个案样本。课题组成员认为,本次调查统计结果与访谈纪录基本上能够从总体上体现“中医学生眼中的中医教育”。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中医学专业态度的基本情况

根据回收的668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70%的被调查者选择中医学专业是出于个人意愿,“他人劝说”、“高考分数决定”、“接受调剂”、“随意选择”等原因加起来不到31%。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当代中医学生对中医专业的学习抱有浓厚兴趣。但对比众多高考状元削尖脑袋选择就读名牌院校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热门专业的境况,我们不难看出,中医学在高考的报考中还是归为“冷门专业”。当我们问到被调查者是如何看待中医时,其中近70%的同学表示自己是相信并热爱中医的;另有超过20%的同学虽认为中医的一些理论不太能接受,但仍喜欢中医;而不相信、不喜欢中医的同学则占据了很少的比例。我们想通过这一情况来阐明:中医高校的学生是相信并热爱中医的,调查入学前就了解中医又热爱中医的学生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看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2.学生对现代中医教学模式的看法

(1)中西医课程分配比例调查显示,在目前所学的中西医课程当中,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医、西医均掌握不精”。另有28.07%的同学中医课程掌握得比较好,7.74%的同学西医课程掌握得比较好,只有不到8%的同学认为自己中西医课程均掌握不错。在进一步询问“中西医课程比例是否合理”时,约40%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或者“不合理”,只有不到20%的被调查者认为“合理”。通过以上结果说明,在当今中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四六开或三七分”的中西医课程比例导致中医学生既缺乏中医思维,又无法很好地掌握西医知识,最终出现“不中不西”的尴尬现象。由于中医理论有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较为抽象的东西,而西医有一套我们从小就接触的科学推算和实验程序,知识结构的反差与思维方式的冲突在学习中医理论过程中难免发生碰撞,尤其当中医理论与西医知识相矛盾时,怀疑猜测的心理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丧失对中医的学习信心。因此,中医院校是否能通过合理调整中西医课程比例,进行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使中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增强学生对中医的融会贯通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课堂教学模式调查学生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时,56.3%的被调查者持“基本满意”的态度,选择“满意”的人占了近33%,只有10.1%的同学对课堂教学模式持有不满意态度。有超过30%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不完整,课堂内容不够充分”、“希望课堂教学方式更生动些”。另外,有超过1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太认同或不大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课程分类过细过多,各学科课程过分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缺乏能够适应未来医学临床的综合性课程”。总结上述调查,可以看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的,而且学生也表示此种教学方式对快速掌握大量的知识是卓有成效的,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有时也会扼杀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积极性和兴趣,加上中医理论本身抽象、学习难度大,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于是,我们对“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上什么样的老师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95.6%的学生希望教师博学多才,知识面广博,并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在讲授理论时联系临床,同时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交融,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帮助学生掌握比知识更深层面的思维方法。个别学生在调查中,还直接写明某某老师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除此之外,也有2.5%的学生认为教师知识点掌握牢固,课堂教学紧扣考点也是增加课堂教学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3)中医教育的考核模式对如何看待当今中医教育的考核模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人对这种考核模式持“基本满意”的态度,选择“不满意”的同学远多于选择“满意”的同学。诚然,到目前为止,笔试仍然是检查中医教学效果和考核学生水平的主要且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因为它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作用和地位,偏重知识和记忆,对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能力培养关注不足,导致了“笔试成绩拿高分,临床实践不过关”的现象。因此,能否实施进一步降低笔试的比重而加重临床的考核,是值得关注和令人深思的问题。

(4)中医学制问题中医的学习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在中医学习年制方面我们也做了相关调查。针对五年的中医学制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应临床的合格中医生时,仅3%的人认为五年学习已绰绰有余,9%认为五年刚刚好;约56%认为五年的学习时间不够,32%认为远远不够。另外,73%的学生提出中医学习的年数应延长至10年,24.6%的学生认为应为20年。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充分地利用在校时间学习中医,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适应“学习型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如何让已经离开校园的医生接受更系统有效的培训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5)师带徒和临床跟诊模式对哪种中医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自身,调查结果显示,名师带徒和临床跟诊是最具魅力的两种模式,其支持率高达76.3%。另外,39.6%的被调查者选择师承教育模式,而学校课堂教育、实验、开设纯中医专业三种模式的支持率约为25%。除此之外,还有少数人选择了私塾教育、PBL小组讨论等两种中医学习模式。60.2%的被调查者认为“临床实践机会太少”、“缺乏与资深老中医交流机会”;53.2%的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模式在实践临床、与资深中医交流、中医学术氛围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欠缺。近80%的调查者强烈建议应强化中医师承制,希望在基础理论学习期间便有机会跟师出诊,“早临床、多临床”,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由此可见,“师带徒和临床跟诊”这种一对一的精品教学是学生心目中最为渴望的中医教学模式。

三、思考与建议

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中医继承和发扬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是我们实现中医梦、中国梦的必经阶段。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中医教育模式的局限与不足。通过整理668份问卷中涉及到的对中医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我们希望从以下方面做些尝试:

1.实行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

首先,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其次,聘请名老中医或某一类疾病治疗效果突出的中医(并不要求是科班出身),加强学生与他们的交流,激发学生的中医热情;更可以集百家之所长,开阔学生的中医视野;最后,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名师带徒,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较早步入中医临床的正轨。

2.增加中医知识的整体性与连贯性教学内容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理法方药结合的教学内容,改变目前中医分科教学方式,凸显知识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再次,可以适当改善中西医课程比例,增大中医课程比例;最后,在传统经典的研读方面,加强“童子功”(背诵经典)的考查力度,通过增加传统文化课教育加强中医思维的培养。

3.实施精品小班的教学模式

缩小招生规模,实行精品小班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毕竟中医不同于西医,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中医学生知识水平和临床诊疗质量的下降。

4.培养中医学子的独立创新能力

增加学生自主探讨的机会,组建学习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PBL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科研精神。并通过创新思维课程开设、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临床见习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欧志穗.课程组教学模式在中医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5):60-61.

[2]李艳红,等.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思考[J].云南中医药学报,2011,33(3):60-61.

现行医学模式范文第5篇

一、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人类文明出现的最初阶段,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对生老病死的现象无法找出合理的解释。这个时期的人们将人类的健康、疾病、死亡都看做是受神灵支配的,人对此无能为力,健康是神灵的赐予,疾病与死亡是神灵的惩罚,只有通过对神灵的祈求才能实现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治疗。处在这一时期的人们,对疾病的解释和治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这一历史时期医疗活动由神职和巫卜人员兼任,并没有独立的医学行业。

二、朴素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伴随着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摆脱神灵迷信的束缚,对自然进行哲学思考,逐渐有了朴素的辩证整体医学观念。这一时期的人们将人类健康疾病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把哲学理论作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健康与疾病,形成了朴素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古代中国的五行、阴阳、精气学说,古代希腊希波克拉底体液说都是在此时期产生,这些学说都是对神灵医学观的否定,哲学思考逐渐代替了神学的解释,哲学家医生代替了神卜人员。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使得人们对自然现象和人的生老病死无法做出更加科学的解释,但是,它为以后医学走上科学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

基督教在中世纪迅速发展,为抵抗其它哲学和教派发展,上层传教士汲取希腊哲学中对其有利部分与基督教原有信仰建立成新的教义体系。英、法、意等大学在此期间设置了一系列为神学服务,为神学理论及辩护的学科,所讲授理论称为经院哲学。黑暗的中世纪,自然科学知识被扭曲,成为了神学的附属物,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科学与文明被淹没。这个时期的医学停滞不前,甚至退步。受当时奥古斯丁原罪思想的影响,人们依赖祈祷进行疾病的治疗与健康的保护,带有不切实际色彩的点金术与返老还童灵药盛行,此时的医生为僧侣医生,有限的医学知识沦为了僧侣医学模式的牺牲品。

四、生物医学模式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十五世纪下半叶到十八世纪初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的天体运行理论以及伽利略所领导的实验科学等较为先进的科学理论,科学的进步动摇了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的提出实现了近代科学的第一次综合,形成了用力和机械运动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人们用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生命和疾病,把人体看成是许多零件组成的机器,疾病就是机器出现故障或失灵,可以修补和完善达到健康的目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封建权威和宗教神权的统治被彻底,为科学的进步扫清了障碍,自然科学开始迅猛的发展。近代的实验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的巨大进步使得近代医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对生命现象及其变化以及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生物科学认识基础上的,认为疾病从发生、发展、到治疗、预防,都是有生物学因素决定的。每种疾病都有特定的生物或理化因素,会给人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带来形态或化学上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测量的。这种建立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强调生物科学对医学的作用的医学模式称之为生物医学模式,它认为疾病的生成是因为细胞的病变引起组织结构病变进而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建立在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生物医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一直沿用至今。

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755年,康德运用辩证的观点,概括综合当时的天文学、力学成就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恩格斯敏锐地预见到自然科学必然要回归到辩证思维,他在《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中首次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i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了“机体系统理论”指出“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种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ii这个理论指出,对生命现象的解释应是整体性、系统性把握的,不应将其视为单纯的机械运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同样看到了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于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应替代已经不适应医学发展要求的生物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指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容是“立足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各种学科,认识疾病和健康不仅应从生物学的变量来测定,而且必须结合心理、社会因素来说明,并且必须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水平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疾病、增进健康”iii。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它认为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心理和社会因素也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