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养老的必要性

社区养老的必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养老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养老的必要性

社区养老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乌鲁木齐市社区养老服务必要性

经济不断地发展,科技不断地进步,人类正一步步走向文明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逐渐步入老年,进入老年后,人的精力和体力逐渐衰弱,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照料和扶持。这就带来了老年问题。老年问题不单单是个体问题,而且也是社会性问题。老龄人口的增加,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后进入老龄化阶段,因此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比以前要复杂。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世界上有一些老龄型的国家,与之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老年人口的数量增长很快。我国是人口大国,老年人口基数大,绝对量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二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平稳的、缓慢的过程,从人口老龄化到高度老龄化一般需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我国老年人口从占总人口的7%上升到14%只需要27年的时间。三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即所谓的“未富先老”。可以说是,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综合国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迎接老龄化浪潮的,这无疑增加了解决老年问题的难度。

乌鲁木齐市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且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乌鲁木齐市的老龄化情况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也属于“未富先老”。经济还不够发达就出现老龄化,而且老龄化速度很快。近几年来,乌鲁木齐市对养老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也取得了和显著的成绩,但是什么样的养老模式是适合乌鲁木齐的呢?

一、在乌鲁木齐市养老存在的问题

1、乌鲁木齐市与其他省市一样,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挑战

首先,在乌鲁木齐汉族与少数民族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宽松,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也意识到了少生优生的重要性,因此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减少必然会削弱家庭养老的功能,子女肩上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其次,住房条件的改善,再也不是那种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的情况,子女结婚后一般都另买房屋与老人分开居住,日常的照料子女基本上帮不上忙。再次,老年人丧失了劳动能力,那么经济收入必然减少,国家养老机构床位紧缺,私人养老机构费用太高,负担不起。

2、机构养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机构养老成本高,床位紧张。有时候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机构养老适合那些有慢性疾病或者残疾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对于普通老人缺乏精神慰藉需求的应对。第二,缺乏专业的养老人员。目前,养老机构中粗放式没有人情味和与世隔绝的程式化照顾带来了负面效应,引起了入住老人的不满,同时也引起了有入住需求的老人的恐惧。第三,乌鲁木齐市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对于机构来说怎样调和这种差异是一个难题。

二、在乌鲁木齐市开展社区养老的优势

1、社区养老成本低、效率高还能促进再就业

社区养老是依托社区内资源进行的养老互助活动。在乌鲁木齐市开展社区养老可以利用社区内的资源,减少政府资金的投入,相比机构养老来说成本低。另外,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开展一系列社区养老的活动能高效率的起到养老的作用,让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同时,在乌鲁木齐市开展社区养老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区养老能够解决一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让他们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为老人们提供日常生活的服务。

2、社区养老服务是一种投资少、社会效益好的养老形式

它是一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义务或自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手段,以上门服务和日托护理为主要形式,使老年人在自己所在的社区获得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养老服务在中国的其他省市相继开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希望能有效的解决乌鲁木齐市的养老问题。

3、社区养老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

乌鲁木齐市有着不同的民族,首先,在社区可以针对不同民族的老人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养老服务。其次,社区养老主要是针对老人开展的服务,能够及时的了解到老人的需求,不仅能在日常生活上提供物质帮助,而且可以提供精神层面的服务。最后,不同的老人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失能老人社区养老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对于健康的老人可以提供有益身心的娱乐;对于心理上需要慰藉的老人可以提供心理服务,这些都体现了社区养老的多样性。

4、社区养老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许多老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住所去养老,而长期待在家里有失去了与社会的联系。社区养老服务的开展正好符合了老人的心理,既可以不脱离家庭环境和家人们享受天伦之乐,又可以在社区服务活动中与邻里之间增进感情,在社区这个小社会中实现自由价值。

5、社区养老有利于乌鲁木齐市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方面,社区养老的开展有利于乌鲁木齐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协调发展,健全和完善乌鲁木齐市的养老保障体制。另一方面,社区养老能够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在社区中形成尊老爱幼、孝敬老人的优良风气。整合利用了社区中的资源,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消除了人们的冷漠情绪,从总体上促进了乌鲁木齐市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乌鲁木齐市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的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社区养老服务是我国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对社区养老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为全面提升乌鲁木齐市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理论依据。第二,老年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家庭和社会,在他们老去的时候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安享晚年,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养老服务对策的研究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更好的养老模式,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第三,对乌鲁木齐市典型的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可以给乌鲁木齐市的养老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典型案例。第四,在乌鲁木齐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养老服务对策的研究,一方面能有效解决养老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另一方面也能促进社会工作在乌鲁木齐的发展。

2、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当然这些养老模式也适用于乌鲁木齐市。家庭养老作为传统的养老模式正在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减少削弱了家庭养老的功能,独生子女之间的婚姻结合使一对夫妻需要赡养四位老人,肩上的压力重大。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观念的转变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使得家庭对老人的照顾越来越有限。最后,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在晚年时期伴随着各种疾病因此对于资源的需求更多,这是家庭不能满足的。同时老年人对晚年的生活不仅要求吃饱穿暖更希望精神生活的到满足,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结论

很多很多经验告诉我们社区养老服务更适合普通老人的养老。第一,社区养老服务是在社区开展的养老形式,对家庭可以进行补充和辅助。第二,社区养老服务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第三,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针对性很强。针对不同老人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第四,社区养老服务能够整合社区的资源,减少政府财政投入。第五,社区养老除了满足老人日常的需要之外,还可以满足老年人社会成就的心理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王进,张晶.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精神赡养[J].三峡大学学报,2010(5):71-72.

[2]安素霞,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选择―社区居家养老[J].邢台学院学报,2010(9):32-33.

[3]马晓燕.乌鲁木齐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9):89-90.

[4]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优化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0(9):132.

[5]晋凤.浅析城市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的可持续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1):143-145.

[6]符晓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实践探索,2010(12):116-117.

[7]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l,19(1):202-205.

[8]赵聪锐,周玉萍.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讨―城市社区老年照顾有关问题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44―46.

[9]陈玉光.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国际经验与基本路径[J].新视野,2013(2):76-78.

[10]娄金霞.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3):11l-113.

社区养老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老龄化;家庭养老;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养老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改进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老年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老龄化必然带来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养老就是其中一个突出并且棘手的问题。如何保证老年人安享天年,老有所终,是各国普遍关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我国为解决养老问题也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又有着与西方发达国家所不同的特殊之处,这使得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国1999年10月正式进入老龄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6%,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从此开始了老年人口持续增加的历史新阶段。与此同时研究还显示我国老龄化社会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巨大,延续时间长。一个国家拥有几个亿的老年人口的时间将延续四五十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我国应对老龄化是一个从未遇到过的大题、难题。

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异常快速,绝对量差不多十年增加一个亿。老年人比重从7%上升到14%,只花了25年,比老龄化最快的日本还快(法国是花了115年,瑞典花了85年)。今后五十年,我国老年人1:3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快速老龄化使得养老形势突然严峻,解决养老问题变得迫在眉睫。

三是老龄化伴随着现代化实现的全过程。根据远期规划,我国大致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顺利实现现代化。而这半个世纪,也正是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老龄化与现代化的高度吻合,这一情况不同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之后才遇到老龄化的问题。先富后老使得他们有较深厚的经济基础来从容应付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而未富先老的情况无疑为我国面对老龄化,解决老年问题增加了难度。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情况,我们不可否认,为数以亿计的中国老年人口寻求一套既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叉能有效保障他们老年生活的养老模式已经不是未雨绸缪,而是必须要为之的大事情了。

一、传统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历来是养老的一个主要载体,家庭养老就是中国居民的传统养老模式。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并且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执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和广泛变迁,家庭结构出现了高龄化、小型化趋势。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年轻人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势必会影响他们对老年人的照顾。这些因素对我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因此,传统的单纯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了,家庭养老功能正不断地遭受到冲击和削弱。这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家庭功能使然,也是大的时代走向的必然归结。再说,单纯家庭养老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将养老纳入制度框架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各国政府所不可逃避和推卸的责任。

但这并不是在全盘否定家庭养老的作用也不是说我国可以完全抛弃家庭养老这一模式,有数据显示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英国为95%,美国为96.3%,瑞典为96.2%,日本为98.6%,新加坡为94%,泰国为72.2%,我国也有75.4%的老年人仍愿意“靠子女赡养”。而事实上老年人对伦理情感的需要是十分强烈的,他们不仅对子女和孙辈疼爱有加,而且也很需要享受子女,孙辈的孝敬,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家庭养老在满足老年人的这种伦理情感需求方面的功能是任何养老方式难以代替的。因此,在单纯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完成现代社会养老任务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更完善的养老模式来解决这—难题。

二、养老院模式的补充性

与家庭养老相比,人住养老院在更多时候被视为一种现代养老模式。老年人人住养老院,集中供养,集中居住,日常生活有人料理,养老机构提供多方面的养老服务。这种养老方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子女的负担,老年人有了多方面的保障。但是由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特别多,要将数以亿计的老年人集中供养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其次,我国的养老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的养老院都能很好的保证人住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那些能够为老年人提供良好服务的养老院往往又因为收费偏高。老年人从经济上也难以承受。因此,根据我们现在老年人的收入、保障水平,人住养老院集中供养也只能是一部分高收入老年人和为无子女老年人提供养老福利的一种模式,不可能作为大部分老年人的普遍选择。入住养老院接受社会养老只能是养老的补充形式而不可能是主要的、基本的模式。

三、社区照顾的支持性

社区照顾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一种动员并联结正式与非正式的社区资源去协助有需要的人士。让他们能和平常人一样,居住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在自己的社区中,而又能够得到适切的照顾的模式。以其个性化、多样化、社区化的特征与优势,向老年人提供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服务、家庭照顾、日问看护、娱乐和教育等内容在内的多项服务,因而能够高质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但是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单纯依靠社区来解决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时又有政府推卸养老责任主体的嫌疑,因此如何发挥社区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辅助,支持作用才是符合实际的可行之策。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想到,在国家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将家庭养老和社区照顾结合起来可能不失为有效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基本模式。国家制定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是前提,在养老金有保障的基础上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这样一种具体的养老形式,居住、生活在家里,由家庭承担老年人的大部分日常生活照料。同时社区照顾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一些家庭承担不了或不适合做的社会化养老事务由社区来提供,以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的保障其晚年生活的质量。

要建立这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持、以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新型养老模式还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在各方面做出努力才能实现。

首先,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覆盖面过窄使得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没有被包括在体系之内,又由于我国养老压力较大。资金不足,养老金水平较低,甚至不能按时发放养老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只能靠自己不多的积蓄或完全依靠儿女的赡养来维持基本的晚年生活。事实上,建立现代养老保障制度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前提也是根本之策,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府必须要承担的养老责任,国家必须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广大老年人口解决后顾之忧。

其此,家庭虽然还是养老的主要载体,但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家庭养老,它不再是封闭性的,而是有社区照顾提供支持的开放性的养老模式。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亲情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养老模式所不能替代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也要求子女有义务抽出时间和精力来赡养老人。

我国的社区照顾才刚刚发展不久,要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家庭养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

1.社区照顾的重要性还未被广泛熟知,要加强宣传教育,同时权利部门也应运用国家立法手段制定相关政策,使其规范化,有章可循。

2.重点解决社区照顾资金来源有限的问题.资金不足是制约社区养老的重要因素。通常社区所需资金来源都是以自筹为主,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援助仅仅是辅助,正因如此,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只能千方百计地增加社区收入,主要的精力就在创收中浪费掉了,至于社区养老这类工作就无暇顾及了,因此一定要拓展筹资渠道,增加社区工作经费。首先就是要加大政府对社区的财政投入,使社区工作人员把主要精力从发展社区第三产业以寻求资金的重负中摆脱出来,从而能够专注于社区各项服务的建设与发展,真正为家庭养老提供必要的辅助和支持。

3.逐步提高社区照顾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性,我国社区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是导致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缓慢的瓶颈所在。在我国内地,还基本没有一支职业化或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社区服务人员以下岗工人,家庭妇女和居委会干部为主,整体素质不高,无法保证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而在社区照顾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专门人员必须是接受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的,并且取得专业证书具备相关职业资格才能上岗服务。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工人员由于具备专业知识和工作技巧方法能够为老年人提供质量很高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达到政府,老年人,社工自身包括老人子女多方面的共赢。因此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完善,应该大力鼓励相关专业毕业生进社区,充实社区服务队伍,并组织对现有社区服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最大程度的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

社区养老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财务管理 财务监督 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自从1999年年底进入中国老龄化社会之后,先后出现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三种养老模式,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有效地结合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势。但是,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供给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仍然问题重重,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不完善,财务管理不健全等,其中,以财务管理不健全的问题体现地尤其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发展,因此,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并且过份依赖于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及自身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投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等培训工作投入有限。

2、缺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有效监督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在财务监督的方式上面,主要以内部监督为主,缺乏外部监督,尤其是媒体监督、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家属、财务捐赠人监督方面;在监督的力量方面,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并没有全面地深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内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专项监督,也没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财务监督的内容和监督做出明确要求与规定,内部监督层面,缺乏内部监督与岗位监督。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不完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组织管理不完善;第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正是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财务管理组织与制度上的缺陷,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现金、物质、人等方面管理混乱。

4、缺乏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缺乏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这些工作人员并不具备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相关财务工作的基本职业技能,如不能准确地编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相关财务报表等;另一方面,这些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不高,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等并不能完全准确、真实地反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情况。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财务管理的优化对策

1、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资金来源渠道的构建工作与经费的基本保障工作,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实现资金筹集的社会化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财务管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第一个资金来源渠道,也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拨款应该在各级财政中单独列项,设置科目,注明使用方向,并依据当年的经济法发展情况,建立逐年增长的机制,财政拨款的资金主要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训以及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等。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第二个资金来源渠道来自于社会筹集,其主要形式是寻求社会各方力量的捐赠,这也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融资的重要途径。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捐赠的数量,可以从二方面着手:第一,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公众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认可,以及作为社会公众的责任感,增加其捐赠的意识;第二,捐赠的形式多样化,一方面,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形式,定时、定地点的组织公共捐赠,也可以设立专门的社会捐赠账户,并接受捐赠人及社会公众的监督,提高公信力。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第三个资金来源渠道是自身的经营收入,它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围绕其使命所开展的一系列的业务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如组织老年人开展的商业汇演、为部分老年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营所得,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一定的有偿服务和低偿服务。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非营利性,因此,这部分的资金来源有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实现其社会使命的同时,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经营活动,如商业汇演,增加部分收费项目,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其更好地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经营性活动开展,务必把握两个基本原则:这些经营性活动的开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公益服务性质的宗旨,其行为是符合法律规定及其组织章程的,是不会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本身是不会造成声誉上的损失;加强对经营所得的管理,其经营所得最终必须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修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等非营利活动,不得用于组织内部分配。

2、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监督力度

要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资金来源的合法性、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资金使用的专款专用和透明化等,就必须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的监管力度,通常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监督来源于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两种。

第一种监督形式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内部监督。首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自身必须严格遵循DADS原则,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财务公开工作,定时、定期地向社会公众全面、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资金运营管理纳入大众的监督之下;其次,岗位监督,依据《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会计岗位与出纳岗位相分离;最后,畅通内部财务信息监督通道,赋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利,并设立内部奖励制度。

第二种监督形式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外部监督。通常,外部监督包括政府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其中,社会监督又包括媒体监督、捐赠人监督、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家属监督等。在政府部门层面,政府部门要深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财务监督的内容和监督要求,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预算编制以及预算编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专项检查,以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财务监督与审查的过程中,一旦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进行及时地提醒与纠正,令其限期整改,坚决杜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出现私自挪用、截留等严重问题,对于违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相关财务规定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养奸。在社会监督层面,既要提高媒体、捐赠人、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家属的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信息监督的意识,又要赋予其监督的合法性权利。

3、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

首先,要完善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组织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主管领导对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会计工作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其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各种制度,包括财务预算制度、固定资金管理制度、流动资金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以及财会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等,并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这些财务管理制度得以顺利执行。

4、培养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

做好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引导工作,引导财务工作人员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工作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在处理各项会计事务时,做到科目准确,数目真实,凭证完整,装订整齐,记载清晰,日清月结,报账及时,及时、正确地编制各类会计报表,保证对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准确、及时与完整,对违反相关财务制度的收付凭证,拒绝登帐,并及时向领导反映,管好会计档案。

四、结语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作为一种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以及缺乏有效财务监督等,严重制约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进一步发展,务必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监督力度、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培养专业的财会人员等措施进一步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这对于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绩效水平、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为西华师范大学2013年大学生创新科技项目文章,项目编号为42713041)

【参考文献】

[1] 贾素平:养老机构管理与运营实务[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2] 朱佳:浅议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商业研究,2011(9).

社区养老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年社区、太阳城

Abstract :"Elderly Community " in the past few years sadly arisen a kind of new mode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 and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concept.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ld-age home, nursing home, elderly apartment in the Hyundai Residenc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endowment concept and function, will " passive endowment " into " active retirement", essence is a new concept of community living movement. The older community limits, while the western economy developed country development are summarized, and the Beijing Sun City, Sun City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carry on the research analys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lderly.

Key words: Elderly Community, Sun City

1.老年社区

在老年社区内开发老年住宅,针对不同层次老人的需求开展养老服务。以专业服务和管理营造健康的老年社区,不但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减轻了家庭负担和压力。

1.1老年社区的概念

老年社区与一般住宅小区的相同之处是,都是一个大小不等的住宅小区;不同之处是,老年社区主要入住的是老年人,并允许老年人带亲人住在一起。因为社区主要是为老年人服务的,所以设有周全、专业的医护、家务服务、社会交往和文娱体育活动等设施。比起普通老年住宅,它的设施更为齐全,服务更为及时周到。老年社区往往由几栋老年公寓组成的住宅群,加上比较完整的社区配套构成。

1.2老年社区中的老年住宅

随着社区养老模式的深入开展,老年社区的建设也逐渐兴起。作为老年人生活的场所老年社区的建筑景观、设施服务、文化氛围等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状况。社区中的老年住宅和老年公寓对老年人来说,不仅仅是安身的场所,它除了可以提供睡觉、用餐、娱乐和消遣的功能外,同时也是照料和为老年人进行必要服务的场所。老年住宅是发展社区养老的前提和基础,如何设计老年住宅、促进老年社区的建设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是当前最值得探讨的话题。

2.各地区社区养老的发展状况

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他们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方面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尤其在社区养老服务和管理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包括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养老服务方面,都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2.1英国的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的产生与英国的非住院化运动息息相关。它包括由政府、社区甚至市场化的企业等各种非营利和营利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也包括由社区内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务。通过充分发挥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邻居及志愿者等“非正规照顾”资源的积极性,再由“正规照顾”资源中专业人员多样化的服务方案对其进行必要补充和支援,最终使社区的老年人拥有“正常化”和积极的老年生活,使他们的权利和尊严得到体现,需求得到满足,价值和人格得到尊重。

2.2日本的老年社区

日本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在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础上实现的。高度的技术化和电器化体现在老年住宅和公用设施上,使得老年人能够在生活中实现自助和自理。比如,提供无障碍设施的、具有看护性质的、能和家人共同生活的住宅产品,通过这三种产品在社区内的共存,形成满足各类型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老年生活社区。

2.3美国老年住宅

在美国,人们不把老年人称作夕阳,而叫作太阳。坐落在佛罗里达西海岸的“太阳城中心”始建于1961年,是美国较大的老年社区之一,目前也是全美最好的老年社区之一。社区内有适应不同老人需要的多种居住组团,社区生活积极活跃,让人们能够建立密切的联系和交流。社区有专为老年人考虑的建筑规划,同时,社区内的空间导向性被强调:对方位感、交通的安全性、道路的可达性均做了安排,实施严格的人车分流。太阳城的康乐设施包括室内和室外游泳池、网球的推圆盘游戏场、草地保龄球、健身和娱乐中心、会议室和剧场。社区内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开设的课程和组织的活动超过80种以上。

2.4丹麦的老年住宅

丹麦为老年人提供居住和福利的基本政策有三个概念,即“居住连续性”、“自行决定”、“充分发挥自立能力”。这种8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要领被称为“老年福利三原则”。而丹麦的《老年人住宅法》对住户标准作了规定:老年住宅应设有厨房、浴室、卫生间,住宅内部必须是无障碍设计,必须保证平均每户建筑面积在67平方米以上,必须有24小时紧急通讯联络装置,必要时设有公共娱乐室,方便老年人交往。

2.5国内老年住宅市场

老人住宅的开发才刚开始,虽然市场上隐隐约约有老年住宅的影子,但从住宅设计的本质上来说,能够称得上是老年住宅的可谓凤毛麟角;而从规模上来说,纯粹作为老年住宅来发展的楼盘国内只有北京的东方太阳城,另有成都、嘉兴等地东方太阳城的住房类型既有欧陆风格的高档别墅和酒店式公寓,也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和众多普通公寓式住宅。

3.案例借鉴――美国太阳城

太阳城是美国较大的专供退休老人居住和疗养的城市。始建于1961年,坐落在佛罗里达西海岸,占地37.8km2,1200亩的高尔夫球场,所以又被称为“高尔夫爱好者的天堂”。太阳城不仅阳光明媚,气候干燥少雨,适合于老年人居住,而且拥有方便老人生活的一切设施和法规。

3.2.1社区特点:

(1)环境氛围,适宜老人:阳光充足、气候好、适宜老年人居住;设计合理、以方便老人为第一宗旨。

(2)设施完备,档次分明:城区除了拥有几所大的专为老人服务的综合性医院外,心脏病中心、眼科中心等数百个医疗诊所遍布大街小巷,疗养院和老人照顾中心鳞次栉比,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各种水平的服务;社区内设计建造了各种户型以适应不同类型老人的要求。

(3)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社区内很多公共服务由老年志愿者担当。在这里是一种生活,一种不孤独、不依赖、不满足温饱型的老年生活,充实、健康。

3.2.2启发借鉴:

美国太阳城的模式是以活力退休老年居住和度假为特点,以养老社区为内容的“退休疗养新城”。它针对老年人的退休疗养需求,丰富社区活动和多彩的体育活动,打造专业老年服务和老年设施而获得巨大成功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同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完善的养老、疗养配套设施,进行一定量的高端养老社区的开发,成为独具特色的退休疗养新目的地。

4.结语

本文借鉴国外经验,从老年住宅的室内外设计、老年设施、为老服务及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各方面进行老年社区的规划和开发设计,将创新社区卫生服务与发展老年产业融入其中,力图建设真正适合老年人需要的生活乐园和温馨家园,做好社区养老的基础,为全社会解决老龄问题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翟德华. 老龄产业的概念与识别. 《老龄问题研究》.2003 年第 11 期

社区养老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的概念

社会化居家养老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它区别于机构养老,也就是说,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社会化居家养老强调了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简而言之,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二、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提供照顾所带来的经济、身体和精神等负担或压力以及照顾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这些负担或压力非常之大,以至于如果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他们很难继续提供这种照顾。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城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照顾需求,其养老规模和能力又显得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同时,机构照顾比较高的费用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望而却步;即使有条件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不愿去机构养老;对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专家指出,容易造成社会疏离、习惯性无助等问题。因此,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也是解决城市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

(三)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的新的要求。完善的社会化居家养老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情感慰藉、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养老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和道义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使社区老人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安度晚年。

(四)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出路。

我们国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强化社会居家养老功能,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区共有老年人口人,占全区总人口的%。近年来,我区通过在社区建立“十分钟服务圈”、托老所,开展温馨家庭活动,倡导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社区为老服务。同时我们针对老年人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在社区为老服务基础上,部分街道、社区作了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有益探索。

(一)基本情况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把推进社区建设、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作为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年,我区成立了江东区老龄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各有关部门都各负其责,按照各自的职能做好工作,把加强老龄工作和开展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形成了抓好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推进了社区工作的全面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从组织领导、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加大了对社区建设和老龄的工作力度,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项目不断扩大,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老年“星光计划”稳步开展。全区各街道、社区按照“成熟一家,成立一家”的原则,统一样式,统一标识的要求,广泛开展老年“星光计划”建设,为居家养老的对象提供福利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目前,全区共有“星光计划”50家,社区覆盖率达%。各站点都设立了图书室、书画苑、棋牌室,健身室、卫生服务站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休闲场所。

为老服务不断扩展。目前,全区共有区级社区服务中心1个,街道级服务中心7个,社区级服务中心个,初步形成了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网络。服务内容遍及医疗、家政、维修、法律咨询、情感慰藉等数十项,并实行无偿、低偿相结合的形式,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项优质服务。同时我区还通过自愿报名、宣誓承诺等运作方式,组织发展了一支热心社区公益事业且能提供自愿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为老年人提供较为系统、专业的个性化服务。

服务载体不断创新。近年来,随着老龄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区也对社会化居家养老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服务载体不断创新。如开通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提供快捷服务;推出“邻居守望卡”、“睦邻卡”,加强与居家养老老年人联系,倡导全社会为老服务;成立“老年互助组”,以自愿、无偿原则,引导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健康老人为体弱老人服务;推行“家庭养老院”,组织社区内大龄失业女性与需要居家看护的老人进行有偿结对服务,并由社区各服务机构通过入户服务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优质且相对价廉的服务。这些有益的探索都有利地促进了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的发展。

老年福利机构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区共有区级福利机构1所,街道级福利机构3所,收养老人多人。这些福利机构实行成本化管理,收费低,服务态度好,质量高,还解决了一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这些机构之间比价格,比服务,比质量,目前已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

(二)主要问题

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其主要表现,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有些部门领导对社区概念和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够,致使社会化居家养老仍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二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根本改变,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三是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发展社区老龄服务仍是民政部门热,其他部门冷。五是专业人才缺少。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对策和建议

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政府、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

(一)政府推动,初始动力行政化。

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项得民心,暧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首先必须要体现政府的意志和其倡导的社会价值观,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必须作为这项工程的初始动力,贯穿于发动、规划、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和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不断加大对这一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政府的推动引导具体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二是政策,三是协调。

首先在资金供给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投入办养老机构的单一做法,还可提供相关福利补贴,接受补贴的老人用自己的收入购买福利服务。特别是对那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对象,他们虽然有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临时救助等帮扶措施,但也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虽然也采取了各项措施,如提供无偿、低偿服务等,但社区居委会毕竟是一个群众自治组织,经费有限,难以满足困难老人较为全面的服务要求,因此他们往往因为囊中羞涩,难以享受到高品质、全方位服务。这就需要政府采取补贴的形式,为他们购买服务。如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政府购买服务,助老人居家养老”工程,对社区老年人开展上门护理服务和日托服务,并对其中生活困难的老人实施政府出资或部分出资购买服务的尝试。如对享受低保或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00-250元;市级劳动模范(全国单项先进)、重点优抚对象和老年归侨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每人每月补贴50-250元;百岁以上老人,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00元。以上三类对象之外的其他80岁以上老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按其服务费用总额的15%的费用优惠,每月优惠补贴额度最高不超过150元。这种服务模式,对缓解日益迫切的才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和养老机构资源不足的矛盾,探索适合国情的居家养老服务之路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市的海曙区为做好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也在今年提出“政府扶持、非营利性机构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确定服务对象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重点对象是孤老、特困老人和独居老人、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年人。海曙区政府将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社区老年协会、为老服务非赢利性机构和志愿者队伍,使他们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

第二政府还应在制定有关的社会福利政策、法规和规章上下工夫。从现有的状况看,有关老年人的政策法规还是较完善的,但重要的事是抓督查和落实。在完善配套法规的基础上,政府还要制定社会福利机构的规划,使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能适应银色浪潮的需要。对现有的社会福利机构要依法加强管理,总结推广经验,抓好服务。同时政府要制定“扶持和优惠”的政策,给予社会办的养老机构以一定的财政补贴、用地、贷款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都能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三各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除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主体作用外,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要相互沟通,把医疗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社区层面搞好民政福利服务资源与卫生健康服务资源的整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和街道、社区协调配合,做好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从单位转到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为他们养老、就业提供各种方便;文化体育部门要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健身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地方财政部门要在财力和政策上给予扶持。社区内的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要对社区老人开放,实行资源共享。

(二)社会参与,服务内容广泛化。

1、把社会化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我区的社区建设是从社区服务起步的,社区服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因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首先是服务对象社会化,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化社会个性化服务。如对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这部分老人各种疾病增多,生活不能自理,与子女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常常会产生孤独寂寞感。对他们应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即家务助理服务),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洗涤、购物、餐饮、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对其中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和缺少家庭照顾的高龄老人,仍需要通过养老机构来解决,使他们在养老机构得到多方面的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对低龄老人、空巢家庭老人。这部分老人多是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一般身体健康,收入也较高,子女又往往不在身边,需要一定项目的上门照料服务,如家务助理、出行旅游服务等。政府和社区组织要鼓励、提倡、支持低龄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体现“独立、参与、照料、自我实现和尊严”的老年人基本原则。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老年人才中心,为他们开辟第二职业、贡献社会创造条件。也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使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教育活动;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务。一般是早出晚归,白天在社区日间护理中心或托老机构接受护理和康复服务,也可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对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这部分人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对他们要按照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筑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要通过社会救济和低保线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大力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要保障他们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他们设立应急呼救电话。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自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子活动,使他们在社区中安度晚年。

其次是服务内容多样化。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要从目前以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居家帮助服务、暂托服务、医疗照顾服务、娱乐学习服务、情感慰藉服务一体化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可以包括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照料中心、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支援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大力发展托老服务中心(托老所),因为在中国城市4000万老人中,有一半是低收入者,当他们不得不依赖别人照顾时,往往因为经济原因,无法承受较高档次的设施和专业化的服务,而依托社区建的托老所则能解决老人和家庭的许多实际困难。托老所面积不需要太大,但必要的设施和功能需具备,它们应根据老人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服务方式。可以全托、日托,还可以临托(即临时寄养照顾),可以家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在这方面已作了积极的探索,他们在居家养老工作中推出了“家庭养老院”这一新模式。首先,组织社区内大龄失业女性与需要居家看护的老人进行有偿结对服务,在老人得到高质量、便捷服务的同时,失业女性在家门口也实现了再就业;其次,以社区居委会名议与辖区社会服务机构(主要有家政公司、医疗保健机构等)签定服务协议,通过入户服务为在册的社区老人提供优质且相对价廉的为老服务。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高龄老人,组织他们与有关单位协商签订包护协议,切实解决体弱多病、高龄老人的后顾之忧。

第三是服务队伍专业化。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专业知识,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人员可以是长期、短期、定期、临时(随喊随到)。服务要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如清扫、购买、护理、康复、入浴,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如陪同游览、购物,陪同读书、看报、看电视,甚至是陪同聊天。可与属地大专院校、卫生院校联合协作,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

2、重视整台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3、营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拓宽思路,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如可以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家等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各类老年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区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诸如送餐、定制服装等全方位的市场服务等等。在发展机构养老上,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渠道,发挥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地投资兴办老人公寓、老人福利院

(三)家庭支持,提倡亲情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