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医生论文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精选

社区医生论文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叙事医学;家庭医生;社区卫生;人文关怀;家庭病床

随着基层卫生改革不断推进,家庭医生制度正在实践和持续探索中,而居家养老理念的传播,使得家庭病床管理在家庭医生服务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叙事”是一种以“讲故事”为代表的思维方式。近年来,“叙事”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以叙事为基础的医学研究或叙事医学的文章显著增多。笔者尝试借助叙事医学的方法,在家庭病床的诊疗和管理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理念,弥合医患知识结构、对疾病认知和对疼痛感知方面的视域差异,实现医患共情和医患对话的视域融合。

1叙事医学发展和国内现状

1.1叙事医学起源

叙事医学(narrativemedicine)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丽塔·卡伦(RitaCharon)2001年提出,叙事医学指具备叙事能力以及拥有对医生、患者、同事和公众高度复杂叙事情境理解力的医学实践活动,主要用于探讨文学与医学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探讨文学叙事能力对于医学的积极意义[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丽塔·卡伦发现文学与医学实践存在着某种联系。她认为,技术日益复杂的现代医学是冷漠的学术学科,是以牺牲患者和医生的关系为代价的医学[2]。叙事医学的价值在于通过疾病的叙事化将患者、疾病、病痛折磨联系起来,将生物学世界和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使疾病得到阐释而产生意义,通过将疾病置于生活语境中而赋予疾病以意义、重构患者的身份意识[3]。

1.2国内现况

在广泛倡导“以患者为中心”“全人医疗”以及“鼓励患者参与”的社会背景下,国内部分医院开始探索叙事医学和循证医学的有效整合[4]。以“叙事医学”“人文关怀”“家庭病床”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CNKI)2010年至2020年的文献。发现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共22244篇,其中2019年有3080篇,说明人文关怀是学术和理论研究的热点领域。以“叙事医学”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共622篇,其中2019年有208篇,说明叙事医学的理论研究近几年持续升温。以“叙事医学+人文关怀”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共79篇,其中最多的2019年仅有24篇,没有检索到以“叙事医学+家庭病床”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显示学术关注度非常有限。王一方[4]认为,2011年是叙事医学正式进入我国的时间。当年,学术期刊上出现了论述叙事医学的原创性成果的论文,如《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叙事革命:后现代“生命文化”视角》[5]等。2012年8月,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开始了叙事医学的探索,医生们撰写了两份病历:一份是传统的医学病历,一份是有温度的叙事医学病历,开启了国内将叙事医学运用于病历书写的先河。医学实践表明,在医患沟通互动中,叙事无处不在。2018年下半年,随着安宁疗护在上海的全面试点,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开展了“安宁病房故事征集”活动,征集到两百余篇“叙事日志”文章,出版了《阳光下的告别》一书。通过对生命关怀医学叙事故事的赏析,探索其在医疗服务主体中推广的意义和体现价值的路径[6]。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十三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叙事医学》立项,标志着叙事医学和叙事医学教育在国内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7]。学术界的一个共识是,学科的建立有三大标志,即大学教席、学术团体和专业期刊。根据这个标准,叙事医学在西方用了大约30年完成学科建构;可以乐观估计,中国内地医学界的这一过程会更加迅速[8]。

2家庭病床管理中叙事医学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地推进,如何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和质量是当前基层医疗行业的关注点。引入以人文关怀为目标的叙事医学,成为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亮点和突破点。通过研究叙事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尤其是在社区家庭病床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能从情感上帮助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建立医者仁心的理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1叙事医学和家庭病床服务

叙事医学指的是具备叙事能力以及拥有对医生、患者、同事和公众高度复杂叙事情境理解力的医学实践活动,是研究和教育叙事价值的一种医学方法。通过医者共情、沟通、有效倾听的专业能力,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而家庭病床是家庭医生服务于社区居民的一项利民举措,主要服务于活动不便、长期病卧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失智的特殊家庭。近几年,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家庭医生对建立家庭病床的失独老人和建立家庭舒缓病房的晚期肿瘤患者尝试通过建立平行病历,运用叙事护理的有关技术———外化、解构、改写等,明显感受到家庭医生在家庭病床的服务管理中,以“共情”心理,更好关爱家庭病床患者,对患者在建床阶段产生明显的良性影响。

2.2叙事让全科医生从关注“健康因素”到关注“社会文化因素”

叙事医学就是用“讲故事”来实践人文关怀的新型医学,当家庭医生和服务对象开展叙事治疗时,他们所关注的不仅是患者的健康状态,还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健康故事,“故事”后面映射的是患者健康需求和社会文化因素。患者对健康和生命状态的不同诠释,会释放出不同状态的能量。而家庭医生对患者健康状况的“解构”,就是关注生命状态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病床患者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失独老人对已逝子女的怀念、肿瘤患者对生命的渴望,都会影响到家庭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家庭医生运用适宜的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真挚且有温度的关系。案例1:老年男性患者,82岁,家庭病床患者,上海本地人。自诉在口腔科拔除了右后牙的残根后,一直感觉拔牙处的前一颗牙有松动,怀疑医生操作有误而来中心医务科投诉。分析:调解员第一时间关注患者情绪背后的担心,联系了口腔科医生,分析了患者投诉的原因:由于患者说了一口上海郊区方言,沟通很困难。医生接诊后没有告知患者的整体口腔情况,只专注那颗需要拔除的牙齿。调解员用本地语言向患者耐心解释如下:残根后的那颗牙本来已经松动了,但由于那颗牙有炎症,暂时不适合拔除。患者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之后积极配合相应的治疗。这个案例,调解员使用了叙事护理理论中的“解构”技巧,发现了投诉背后社会文化的原因,也就是语言障碍造成的误解。家庭病床患者以60岁以上本地老人居多,一些年轻的全科医生与本地老人之间的言语交流存在一定困难,很容易造成误解。

2.3叙事让全科医生从关注“生理因素”到关注“心理因素”

家庭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规范化学习和培训的全科医生,是为个体和群体提供优质、便捷、经济、整体服务,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医生。近年来经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医生数量逐步增加,医疗专业技术水平也逐年提高。同时,全科医生的心理关注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家庭医生可以通过“共情”和人文关怀来感染患者[9]。案例2:女性患者,81岁,在家庭医生开具处方后想起自己鼻炎又发作了,于是询问:“医生,有没有治疗鼻炎的药?”医生回答:“我们这里没有治疗鼻炎的药物”。老人生气了:“这个药以前我在这里开过的,怎么会没有?”。医生不耐烦地回答:“以前开过的不代表现在还有,没有就是没有。”老人非常气愤,到医务科投诉医生。分析:对于这个案例,一般是按照院内医患纠纷处理流程进行调解处理。但是,从叙事医学的观点来看,程序化的简单处理并不能完全改变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负面看法。调解员让医生和患者面对面坐下,双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尝试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理解话语、语气和身体语言带来的情绪和影响。医生察觉到刚才话语和语气给患者带来了不悦,当场向患者表示歉意,患者接受了道歉,双方很快达成了谅解。这个案例,调解员发现医生关注的重点是疾病和药物,而没有“关注”处于痛苦中患者的心理状态。这提示我们要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全科医生的“共情”和人文关怀能力。事实上,不仅仅是患者,医疗纠纷中的医务人员同样也是受害者,也需要提供心理关怀。

2.4叙事让全科医生从关注“疾病状态”到关注“精神状态”

家庭医生对患者的关注,不仅仅在于患者的身体疾病,还在于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家庭医生的工作涉及身、心等多个层面,所以,家庭医生在开展家庭病床管理中应顾及患者的尊严。权威的医学关心治疗的过程是否合规,“人的尊严”在它的视野中易被忽视[10]。但家庭医生在开展家庭病床的诊疗中,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家庭,家庭医生通过叙事,可以看作是对患者或家庭的现况调查,患者或家庭的每一种状况都可能成为决定个体生命状态的决定因素。家庭医生开展叙事医学就是把患者的生命引向新的方向。作为家庭医生,不能只关心疾病的治疗,而应将力量放在改变疾病的发展方向、放在去创造精彩的幸福生活、放在去充分展示生命的内在本原并享受爱和喜悦上[11]。医学有着强烈的排他性,是一门专业性要求很高的科学。家庭医生不仅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还要在面对疾病时保持客观、冷静。通过叙事医学,让患者了解医生、了解医学,叙事医学在医患关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更能激发医者的人文情怀。医务工作者通过讲述亲身经历,让公众切实体会到人性的力量,尤其是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生对待疾病的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公众的情绪。案例3:“老陆,你去哪里了呀,我怎么都找不到你了?”“我就在你斜对面的房间呀,我没有走远,昨天不是还来看你的么?”“老陆,我想你了!你还好么?”“我也想你的!我很好,你怎么样?”这是中心家庭病床患者———87岁的曹阿婆和她的88岁老伴陆老先生在住院期间的真情对白。由于肺炎病毒肆虐,病区实行临时封闭管理,家属不能探视。医务人员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让他们和女儿联系,还提供机会让他们“约会”。虽然俩人都戴着口罩,依旧可以看出他们幸福的面容,曹阿婆眼眶有些湿润,好像经久未归的爱人终于回来了,既欣喜又激动。午后的阳光温柔地洒进窗内,老夫妻紧握着对方的手,这一刻是那么的温馨和浪漫。为了让老夫妻经常能见面,病区医生把他们安排在同一个楼层。陆老先生在护工的搀扶下可以走几步,但曹阿婆因下肢骨折,无法下床活动,且患有老年痴呆,记忆力明显减退,所以陆老先生每次去看她,她都以为是第一次,每次听到曹阿婆说“你怎么这么久都不来看我啊?你是不是把我给忘了?”陆老先生都会流露出无奈又悲伤的表情。分析:在封闭的日子里,老夫妻能见面诉衷肠是他们最幸福的事。我们医务人员能帮助他们的,除了关心他们的基础疾病,减轻他们身体上的痛苦,还能为他们提供这样的“约会”,抚慰他们因隔离造成的心理上的孤独。我们也觉得这种“成全”是美好的。“叙事”作为一种讲故事的隐喻,实际是通过关注,与故事主体中的人和命运产生连接。这种连接,可能是一个眼神,是一段彼此被懂得的对话,是一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反思和觉察。“特别约会”的良苦用心,医护人员搭建的是“暖心之桥”。

3结语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两大部分,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水等12个领域。群众对全科医生服务的需求调查显示,95%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对疾病的预防和促进机体健康等方面进行健康知识教育;96%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进行传染病防治和预防接种及除四害的工作指导。但我国现行的医学包括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传统的重疾病临床治疗轻疾病预防保健的思想严重”,因而造成注重疾病治疗,忽略融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医疗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课程不感兴趣,其相关知识和技能欠缺。为提高基层全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理论知识,国家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而就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仍处于过渡期,完整的全科医学大学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没有与之匹配的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医院。对于全科医学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能力的教学实习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的课程改革来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努力提高全科医学毕业生服务社区的能力,培养服务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实用型全科医生。

2基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改革目标

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学生应该满足基层民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应具有的基层卫生服务的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满足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医药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并能在毕业后尽快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书。

2.2课程内容改革目的与理念

临床医学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沿用的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五大学科课程的压缩版,知识缺乏整体性,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型、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也忽视了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相结合,毕业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居民及国家对他们职业能力的需求。在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卫生行政机关要求的卫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素养,发挥预防医学的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社区科研、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引领和储备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兼顾多方要素,摒弃过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由知识带来的受教育对象的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的全面发展,摒弃过往为工作而工作的态度,转化为工作是我的能力体现,推陈出新。

2.3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思考

预防医学涵盖的的五大学科,看似一盘散沙,其实他们都紧紧围绕着“健康”这一主题。结合新时代公共卫生主题,在预防医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应紧密结合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以及强化学科内部知识间的兼容、渗透与连贯。既然他们都属于医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他们之间就一定有着必然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改革中,将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现代健康观即绪论部分;第二模块为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即原环境与健康;第三模块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盖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第四模块为健康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原预防与控制。添加第五模块健康相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第六模块健康相关行政管理。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强化现代健康观,并将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贯穿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服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终身医疗服务(活动)中去。

2.4课程内容改革实施实例

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各种职业能力融入预防医学教学中,是本次课程内容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基层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为例。第一部分学习认识三级预防的开展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学习完后,总结和思考“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自然、职业、饮食、心理、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如何在社区开展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考核,指标计算方法、社区高血压调查报告、本地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控制干预(社区危险因素、干预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据社区人群社会—心理—生物特点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社区管理方法、分析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提出改进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压防治相关政策、法规与卫生服务。课程学习最后,学生结合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通过查阅论文、教师指导开展学术研究和/或论文撰写。

3结束语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第3篇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第4篇

一、“千名医生下基层”工作情况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1、成立专班,制订方案。

为加强对医生下基层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市卫生局及时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张建华、局长林国生为组长的“千名医生下基层”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专班,制定实施方案。为扎扎实实开展好“千名医生下基层”工作,市卫生局还专门从直属单位选派了14名优秀青年干部,作为“联络员”

派到各区卫生局参与和督导各项工作的落实。各区卫生局也高度重视这项活动,迅速成立精干工作专班,确定工作目标,按要求去实施医生下基层的工作方案。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中的82家支援单位,认真落实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的“千名医生下基层”实施方案,制订了详细的“对口支援”和下派医务人员的计划。

2、明确任务,选派人员。

“对口支援”和“千名医生下基层”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一是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并直接深入社区和乡村开展医疗防疫工作;二是开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免费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人员进修学习;三是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行政管理工作;四是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无偿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建设和发展。

所有的支援单位非常重视这项工作,认真选派符合条件,政治素质好,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并积极与受援单位联系,主动上门调研,有针对性地选派对口支援的医务人员到基层帮助工作。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都拿出受援计划,切实安排好下派医务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3、开展培训,启动工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春节前,市卫生局组织召开全市卫生系统

“千名医生下基层”动员大会,并对下派的530名医务人员,进行了全员培训。要求下派的医务人员除完成日常的支援任务外,还应做到“三个一”:一是每个月要轮流进行一次专业知识的专题讲座;二是下派的医务人员,每两个月要轮流下到社区和乡村进行一次健康教育活动,传授医疗、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三是支援医院或下派的医务人员,每两个月要在对口支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一次义诊咨询活动。

2月底,全市13个区先后举行了“千名医生下基层”的启动仪式,支援单位与受援单位签定了协议书,所有的医务人员全部都按时下到对口受援单位开展帮扶工作。实际下派的医务人员有530名,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的有117名,挂点医务人员135名,驻点医务人员395名,有263名医务人员下到6个远城区的乡镇卫生院。

(二)脚踏实地,扎实工作

1、积极开展各项医疗卫生活动。

“千名医生下基层”启动后,各单位在下派医生之前或之后,主动在当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义诊、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解答提出的问题,传播妇儿保健知识,宣教法律法规常识,宣传“千名医生下基层”的目的,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中去。下派的医务人员,主动下到社区和乡村,走家串户,为孤寡老人、残疾人、低保特困家庭等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服务,有的医生还自己掏钱为病人购买医疗仪器,赠给病人使用;有的则采取发放爱心卡的形式,为出行不便的病人上门送医送药。5个月以来,下基层的医生共接诊病人13万余人次,开展大小手术1663台,双向转诊1303人次,康复治疗19175人次,健康教育53949人次,健康教育期刊530期,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6326人次,免疫接种26065人次,在7个中心城区中的下派医务人员还积极参与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的活动,为社区居民上门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等。

2、帮助基层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这次下派的医务人员都是从全市大中型医院抽调的骨干,其中有博士、硕士,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有临床医生、技师、护士;还有预防保健人员。他们下到基层后,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基层开展了各项新业务、新技术。江夏区法泗卫生院在“防非”期间,区卫生局为其配备2台价值约20万元的新设备,一台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一台为血球计数仪,因该院检验医师技术力量薄弱,两年来从未使用过。市三医院根据这种情况,专门派出一名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检验科主治医师驻点支援法泗卫生院开展临床检验工作,并且指导基层检验医师操作新的仪器设备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受到基层卫生院和群众的称赞。

3、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

这次受援单位普遍存在硬件设施差、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不齐的问题。根据这种状况,支援单位伸出援助之手,除下派医生外,还赠送资金、设备、仪器、药品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帮扶工作。市一医院无偿援助每个卫生院价值6万元的急需医疗器械、药品和汽油发电机,帮助基层卫生院改善硬件设施条件;市普爱医院不仅为对口支援的乡镇卫生院派出各科专家,还组成医疗小分队,展开各种医疗抢救活动;协和医院下派专家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收治慢性心衰病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省中南医院和解放军161医院派教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内科住院病人进行联合查房,查房中边问边讲,理论结合实际,使基层医务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床边教学”课;通过开展“千名医生下基层”工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有机会和大医院的专家零距离的交流,医疗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4、培养和锻炼了城市医务人员。

我市大型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通过“对口支援”和“千名医生下基层”活动,走进了社区和乡村,了解了基层卫生状况和老百姓的卫生需求。通过到社区和乡村为老百姓解决急难病症,在基层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城市医务人员深深感受到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条件的艰苦和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痛苦。“对口支援”和“千名医生下基层”

活动,使城市医务人员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提高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三)加强管理,认真考核

为切实开展好“千名医生下基层”活动,市卫生局制订了下派人员的管理与考核办法,各区卫生局和支援单位也采取了各种管理措施,加强了对下派人员的管理,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水平。

一是对下派人员一律实行业绩考核目标管理。通过市、区“千名医生下基层”工作专班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共同监督管理和考核,确保了支援单位按要求派出人员,下派人员按时到基层开展工作。

二是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青山区卫生局组织下派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与基层受援单位的中级以下职称的医务人员签订“导师带徒”协议。协议明确师徒双方做到“六个一”:既制定一项详细的带教计划,确立一项与导师专长相关的带教主攻方向,建立一套师徒相互了解、相互促进的谈心制度,撰写一篇有价值的专业论文,一篇带教心得体会,一篇带教工作总结。同济医院派出的护士除指导基层护理工作外,还帮助硚口区易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规范操作规程。通过开展“千名医生下基层”工作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了到大医院免费进修学习机会,并建立了“双向转诊”和“随时会诊”制度,为基层留下了一只“不走的医疗队”。使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千名医生下基层”工作体会

一是通过把“千名医生下基层”与“对口支援”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开展,建立了一个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的平台,使大医院下派的医务人员成为双方长期业务来往的关系纽带,形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千名医生下基层”活动的持续开展。

二是通过把下派一个人与组成团队支援形式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医疗卫生工作的特点,把医疗卫生帮扶工作做到了实处,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城市医务人员在基层的独立处置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是通过大医院的对口支援和医生的下派,有效地发挥了城市医务人员在基层的作用,城市医务人员的言传身教极大地促进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城市医务人员在基层为群众的服务大大缓解了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是通过实践证明,“千名医生下基层”工作取得的成效,是全市各级领导关心、重视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只有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千名医生下基层”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千名医生下基层”工作的管理,使该项工作稳步向前推进。我们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万名干部到基层帮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千名医生下基层”管理办法,加强对下基层医务人员的管理。同时,主动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安心基层工作,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支援基层的工作任务。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第5篇

一、预防医学教学在临床专业学生中的现状

1.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从事临床工作,片面地认为熟练地掌握临床课程知识即可,《预防医学》课程知识对以后工作没有帮助,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下降。课题组以前的调查发现,认为预防医学教学对以后工作有帮助的学生仅占45.6%,另外有调查表明,仅有不到1/3的学生对《预防医学》有兴趣,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学习这门课程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专业学生的预防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很少安排实践教学。但临床学生具有着眼于微观个体患者进行医疗服务的特殊属性,仅仅靠预防医学的课堂理论讲授,很难让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和全局观,很难理解基层医生“六位一体”综合职能如何实施及其有何社会意义。

3.预防医学教学滞后于时展的需要。随着中国新型卫生体系的建立,需要基层医疗工作者具有“六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很显然,目前的临床医学专业仅仅重视临床医疗能力培训的模式还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仅仅增加部分教学内容对于提升“六位一体”综合能力也不合时宜。不了解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单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具体需求,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内容与模式几十年来几乎固定不变,使得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或不能很快地适应基层工作岗位。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1.教学内容应更贴近临床工作的特点,真正做到预防医学的知识与临床工作的联系。据报道,就我国当前预防医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对该领域专家及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医生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在“环境与健康”方面,52%的社区临床医生对居室内空气污染感兴趣;“营养与健康”方面,65%的调查对象对特殊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感兴趣;其他感兴趣的内容70%的被调查者集中在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等方面。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业务力量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另有学者认为目前预防医学本科教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于偏重理论,教师花了很多时间讲解,学生费力许多心血学习,到头来收获很小,并且所学理论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用不上,理论脱离实际。本科教育只是基础教育,让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算达到了目的,而不是把他们都培养成为科学家。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应脱离实际一味地从理论的角度灌输预防医学的知识,应更注重与临床有关的实践性内容,以弥补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之间的“裂痕”。

2.具体方法。社区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是:根据社区机构的工作安排,辅助参与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每2~3人组成1个小组,设组长1人,以辖区所有居民为主要对象,以面对面访谈方式为主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内容主要是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方式、现存主要健康问题、既往病史、主要用药情况等;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腰围、臀围、身高、体重测量,血压测量,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等,以及血糖及血、尿常规的检测,并在调查中进一步对居民感兴趣的保健问题进行适时的解答。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和带教老师沟通,并将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一起和老师、同学们讨论。参与社区教学的老师平均2~3天即召开学生讨论会,把同学们在实践调查中遇到的问题汇总起来进行讨论,各组同学互相交流各自情况,帮助大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使调查可以顺利完成。社区现场实践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在现场,边学边干,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加深了学生对预防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社区实践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素质。

3.教学效果。预防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社区现场实践完成后,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成绩分析以及社区实践基地评价等,对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成绩明显提高。通过与学生交流及现场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较支持这种教学方式改革,认为这样不仅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是给了他们积极思考、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使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牢固。成绩考核也显示,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实行教改前的学生,说明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2)着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掌握独立开展群防群治的基本技能。社区现场实践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知识上收获比较大,也比较扎实。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三、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探索的意义

1.社区综合实践有利于学生转变服务观念。社区现场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的日常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掌握初级卫生保健和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了解我国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及其基本对策,使学生能建立社会大卫生观念。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仍定位于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传统公共卫生机构,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实习安排等方面都欠缺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岗位技能培养的模块。通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和预防保健有了切身体会和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主动服务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其专业素养。

2.社区综合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到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病人健康管理保健服务活动并进行调查研究,不但可以强化预防为主的观念,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学生科研与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实践相结合,注重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科研素质。四、结语现阶段,我校预防医学社区教学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规范地建立社区教学基地需要一定的师资力量,学生参与社区实践缺乏资金的支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适合我校的预防医学社区医学教学模式值得我们探索。

作者:汤艳罗彬贾红李爱玲单位:泸州医学院

第二篇:高职临床医学教育论文

一、对象和内容

我校级药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我们在传统模式教学的同时,随机选取3个大班学生,对该课程10多个章节约20多学时进行了改良PBL教学模式探索,并将其结果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

二、方法和结果

(一)课前调查

为了让学生对改良PBL教学模式有所了解,并能积极配合,除了争取班主任的支持以外,我们在开课前给学生介绍PBL教学模式以及改良的做法,设计调查表调查学生对药理学课程教与学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表回收率为97.5%。调查内容和结果是:认为老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查资料、讨论、发表见解,最后小结这一教学方法较好的占60%;愿意成为学习主体的占80%;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困难时问老师或同学、通过手机上网或查书、搁置不理的各占33%;认为多看书、上课认真听、多借几本辅导用书、上网查就能学好药理学的各占27%;老师不讲课只提出问题,愿意通过去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占30%;成立学习小组讨论问题,认为小组规模10人较为合适的占85%;认为小组讨论需要记录、整理的占60%;认为小组讨论最重要的是了解他人意见,提出自己看法,把讨论做成提纲向全班汇报,容纳不同意见化解冲突的各占32%;能对收集资料、小组讨论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运用的占40%;能对以上的学习方法作自我评价的占45%。调查问卷一方面了解学生对教与学的需求,尽量做到学生需求什么就给什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有一个适应改良PBL教学模式的过程。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在突然改变教学方法让其自主学习,大多数学生会表现得无所适从。因此,在实施改良PBL之初,必须给学生充分的介绍说明。

(二)课前讨论

每个大班随机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8~10人,每组定1名组长,提前1周给学生病例、问题、参考资料,根据不同病例、不同章节每次课可设计8个问题。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答案,归纳后由一人作记录并写出提纲,每个小组每个人每次轮流记录并准备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三)课堂发言

上课时教师根据教学章节内容的病例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最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自己评价对错和打分,再由本组同学和别组同学补充和评价,老师评价并小结。为激励学生发言,对课堂上每个发言的同学给予一定的鼓励,同时对补充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现场的鼓励及表彰,以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的热情。若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教师可作适当启发和引导;如果仍不能解决,则由教师解答。如果学生将问题复杂化或偏差过大、离题太远时,教师可及时引导和纠正,以免耽误过多课堂时间。学生回答问题都予以记分作为平时成绩。

(四)期末调查

学期临近结束时,为了解改良PBL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学生学习态度、素质、能力、知识掌握情况等,我们设计了期终调查问卷,调查表回收率为98%。调查内容和结果是:认为改良PBL能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占85%;愿意培养自主查阅资料获取信息能力的占45.8%;愿意培养综合归纳问题能力的占85.5%;学生发言、争论的勇气和胆量,竞争意识要多加强的占86.3%;学生小组讨论发言、课堂回答问题发言最好用自己语言表达的占90%;成立学习小组后上改良PBL课前,每次要进行讨论问题的占40.4%;小组讨论能记录整理归纳的占65.7%;小组讨论对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很有好处的占83%;改良PBL能更好地消化课堂所学知识的占79.6%;通过改良PBL,课后能逐步掌握临床医学概论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占83%。

(五)期终考试

期终采用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相结合的闭卷考试,对改良PBL教学模式的章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章节进行对比,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作相关成绩分析,结果如下:传统教学模式x=62.94,S=14.226:改良PBL教学模式x=81.31,S=5.913,两组平均相差18.37分。经配对分析,t=12.446,P=0.000,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与评价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若改良PBL设计的问题是书本中现成的理论问题,就会导致学习停留在低级阶段,改良PBL也就失去了意义。可是若问题过于复杂、深奥,高职学生根本无法回答,就会扼杀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改良PBL也失去其意义。好的问题应具有真实性,不复杂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联,并符合大纲中对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开始不够积极主动,有的声音较小,有的照念讨论题纲甚至书本,根本没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是一个适应改良PBL教学模式的过程,因为长久以来上课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经多鼓励、反复练习和一个学期的训练,多数学生都能适应。为公正客观和实事求是地评价改良PBL教学效果,我们分别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估。在定性评估上,注重对参加PBL教学的学生的调查,在改良PBL课前、期终分别设计了调查表调查学生的变化。通过课前调查结果与期终调查结果的比较,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查阅资料、分析整理归纳、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积极发言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通过考试成绩结果统计定量分析,改良PBL教学模式章节的得分比传统教学模式章节的得分明显高出许多,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基本上达到了改良PBL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

四、不足与改进

我院高职学生高中时期学习基础并不是很好,而改良PBL课上所授内容会少于传统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忽略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改良PBL教学强调自学能力,为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要在讨论课开始前一周通过各种途径搜寻所需要的资料,若消耗时间过多,可能造成学生其他学科学习时间的减少,对教学效果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部分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已形成依赖性,不太适应改良PBL教学。学校财力不足,网络设备、图书资料和基础设施都不能完全满足改良PBL的要求。受传统考试体制的限制,大多数PBL教学模式目前的评价体系,多根据教师与学生的感受与主观印象。PBL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教育,传统的评价体系是不适宜的,建立规范全新的评价体系是改良PBL教学模式面临的重大问题。改良PBL教学模式在大班临床医学概论理论教学改革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今后准备进一步加以探索和完善。

作者:宁天杨广林黄维真

第三篇:见习临床医学教育论文

1临床见习教学现状

1.1医院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些教学医院对见习教学管理相对松懈,没有明确的硬性指标及约束机制,如:教学带教质量与晋级﹑评优评先无必然联系,导致带教老师对临床见习教学不够重视,缺乏积极性,尤其是近几年来医院规模的不断壮大,带教老师的临床医疗任务越来越重,会出现应付带教的现象。同时,见习生无考核的压力以及临床带教的“放羊式”管理,学生们在临床上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价值,因此,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严重影响了见习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1.2教学精力不足及教学模式的单调

一方面医学类高校不断扩招,医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且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有经验和资格的带教医生数量还不足以应付不断增加的实习医学生,这就给临床带教工作带来了很多压力和不足。在学生见习过程中,带教老师一个人要带教多名见习实习学生,无暇进行过多的现场指导和讨论,造成“填鸭式”教学,从问病史﹑查体到病例分析全程讲解,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动手机会减少,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医患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意识等,而带教老师认为学生不用心学习。

1.3见习学生意识淡薄,灵活度低

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还不能够举一反三。学生由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转变,应变技巧比较差,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加上技能还不熟练以及与病人沟通不够流畅和准确等原因,导致他们畏惧与病人和家属沟通交流,不愿意与患方多接触,见习效果差。

1.4见习学生缺乏医疗法律常规

学生刚接触临床,对相关医疗法律常识没有明确的概念,见习过程中,只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而忽视法律法规,而医学院校对此投入的力度不够,学生自己获得相关知识途径的缺乏,结果出现一些侵犯患者权利的行为,偶尔也会出现医疗纠纷现象。

2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见习教

学质量制定临床见习带教奖惩制度文件,通过临床带教督查﹑学生评教﹑各科室督导等方式评价临床见习带教质量,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个人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对学生不定期的进行抽查和考核,将考核成绩纳入到本门课程结业考试成绩。双评结合,不仅督促带教老师和学生共同重视临床见习,而且保证了学生的临床见习质量。

2.2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兴趣

临床带教老师应打破常规的“填鸭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在带教过程中,应提倡学生提问题为主,带教老师答疑为辅的“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常见病的典型病例引入,从问诊开始,由带教老师指导书写病历,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也要注重基础知识,如体格检查﹑病例书写等。

2.3加强岗前培训,统一规范

见习生进入科室前,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医院管理制度﹑临床基本操作﹑如何与病人沟通﹑医疗知识等),统一规范。岗前培训,对于学生,不仅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自信,而且还可以批判性的学习;对于临床带教老师,既方便带教,又可以促进带教规范。

2.4加强见习教学后期总结工作,积累经验

见习期结束后,可组织带教老师﹑学生针对见习过程中优点与不足进行交流,并让老师和学生对见习情况进行总结,从中掌握学生见习情况,并吸取精华,查找不足,争取提高临床教学工作质量。

3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见习是临床医学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临床见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阶段;是医学生由理论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换角色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医学生成为高素质医生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临床见习工作是学校﹑医院﹑相关科室带教负责人及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优异成绩,因此,还需要不断努力﹑不断总结﹑不断探索,才能够把它做得更好。

作者:齐文龙高坤赵亚南欧阳运政王姣姣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第四篇:仿真训练医学教育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资料

选择中南大学临床医学生和非临床医学生共23人,在虚拟仿真训练器下进行切除操作训练。其中,临床医学生14名,非临床医学生9名。本实验使用瑞典ScienceSurgery公司生产的虚拟仿真训练器(LapSim系统)进行。

1.2实验方法

把实验者分为“临床组”和“非临床”组。两组都进行虚拟仿真训练器下的组织切除训练,分为初级课程和中级课程。每个人的初级课程通过后,才能进行中级课程。而且,根据每个人的训练情况不同,操作的次数也不一样。在组织切除课程中,实验者双手分别握持虚拟仿真器的两根操纵杆进行操作,其中,左手操纵杆模拟的是超声刀,右手操纵杆模拟的是抓钳。具体操作方法是:抓钳夹起屏幕中的血管一端(另一端连接着组织),拉伸直到血管上的白色区域部分可见为止;用超声刀夹持白色区域的血管,脚踩踏板,直至血管切断为止,抓钳一直不能松开;用抓钳把切割下来的血管移至旁边的内镜置物袋袋口,等到置物袋变颜色后,抓钳才松开(只有把切割下来的血管正确放在置物袋时,置物袋才会消失)。每一次操作一共需要切割三段血管,每个人均进行五次操作。每一次操作完成后,LapSim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份成绩表,同时会列出每一个参数的名称以及对应的值、通过范围(最佳、通过、没通过)和分数。

1.3统计学方法

排除实验中无关干扰因素引起的无效数据(例如系统故障,电脑死机等)后,把数据资料录入SPSS19.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一共有23位学生参与了课程训练,所有人均进行5次操作,并且所有参与者都通过了初级和中级课程。临床医学生初级和中级课程的平均加权数分别是91.36和87.92,平均通过率是53.33%和28.53%;非临床医学生初级和中级课程的平均加权分数分别是88.67和90.25,平均通过率是53.70%和46.11%。3讨论从得到数据来看,全体参与者的加权成绩偏高,是因为系统对于操作者的每一个评价参数的权重是一致的[7],但对于最大拉伤和最大损伤这两个参数来说,是大多数参与者不能达标的评价角度,而这两个角度是课程通过的重要指标,所以从整体上来看,通过率偏低[8]。传统的外科医生训练方法是“师傅带徒弟”“,徒弟”一直观摩和学习“师傅”,但每位“师傅”的能力不尽相同,有高有低,导致“徒弟”的水平参差不齐,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9-10]。虚拟仿真训练器(LapSim系统)提供了不同种类和不同级别的内镜技能操作课程,使临床医学生在摄像机导航、器械导航、协调、抓持、提升、切除、施夹、精细解剖、缝合等内镜操作基础技能方面进行集中和强化训练[11-12]。并通过手眼协调、双手配合、深度感知、方位和心理运动技巧建立信心[13]。虚拟模拟训练可将内镜手术技能操作训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4]。同时,为外科医生手术技能训练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平台,医生不在患者身上直接“试手”。虚拟仿真训练器能够有效训练基本内镜操作技能。

作者:黄安妮袁野巫放明张阳德单位:中南大学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第五篇:人文精神临床医学教育论文

一、将医学人文知识的多少等同于医学人文精神的高低

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教育者更多关注人文知识的“灌输”,很少思考人文精神是否提高,认为人文知识的学习就是人文精神教育的提高,更有甚者以学生人文科目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的标准。事实上,这二者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医学人文精神是一种职业理性自觉,也是对医学人文不断追求的精神提升[1],是根植于内心的一种理性的自觉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应用医学人文知识的实践过程中,引发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并克服重重困难和挫折而最后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医学人文知识是学术界对医学人文所取得的共识性认识,是人类对医学人文认识的成果,它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1]。它是医学事业长期发展积累和总结的知识体系,是客观的、被动的。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的传授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既包括医学人文知识,还包括接受者情感、意志、信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重视医学科学教育,忽视医学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两翼,也是近代大学教育的历史传统[2]。正如杜治政所说,大学的教育不应该只培养会技术的“机器人”,而应该培养出有血有肉,能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有用人”。医学生的培养同样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伴而行。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以科学精神主动探索,以人文精神涵养人性,才能正确地实践和实现医学解除人类病痛的崇高目的,才不会成为增加病人痛苦的庸医[3]。但是,临床医学专业本是最应该体现人文的学科,现在却是人文教育严重缺失的领域。虽然医学生课业繁重,但医学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应该使学生成为只盯着疾病和过度关心局部的书呆子。《黄帝内经》中提出,医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医者若不能将天文、地理、人事融入到医学实践中,就不可能从根本上真正为患者解edicineandPhilosophy,May2014,Vol.35,No.5A,TotalNo.50079除痛苦。然而随着全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本应作为“精英”教育的临床医学专业也在学校发展的“”中沦为“大众”教育。为了实用性与经济性,一方面,医学科学教育地位不断被强化,医学人文教育不断被削弱,使临床教育本身迷失了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的有限,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临床实践等各方面都得不到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下降,形成恶性循环。社会的功利化驱动了高等教育的功利化,以“看病”能力的培养为唯一目的来界定临床医学课程和医学人文课程的意义,是造成临床医学生从功利角度看待医学人文课程的原因,造成医学生价值体系的崩塌,已形成临床医学人文教育的误区[3]。此外,医学人文学科建设落后,课程体系陈旧,医学人文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专业课教师缺乏参与,重理论,轻实践,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制约医学人文教育前进的障碍。

三、将人文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但作为以人为本和以人性为轴心的人文精神,其主要内容是世俗的,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基本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1]。无论国家、种族、宗教有何差异,无论社会地位、学识有何差别,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关爱,对生命权的尊重都是一致的、平等的。纵观中西方医学发展史,无论是我国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还是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人本主义”,无不诠释着人文精神的普世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文,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阶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人文精神是临床医学的灵魂,它远比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刻。很多医学院校并没有明确认识到两者的差别,甚至有的医学院校长期将医学人文教育通过学生活动的方式来开展,由思想政治课教师讲授医学人文课程,有的是一名教师讲授多门人文课程。这些都导致了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偏差,为其带上了“有色眼镜”,完全迷失了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

四、将医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化素质教育

医学人文教育的定义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医学人文课程应该包括什么现在还存有争议。一般情况下,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为医学导论、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而文化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哲学、历史、文学、美学、教育等都属于文化素质教育,所以它包含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但两者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文化所涵盖的内容远远大于人文,但不是随便开设几门文化教育课程就可以称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有其特定的内容。其次,文化因民族、国家、宗教信仰不同,所反映出的特点不尽相同,但是人文教育却是普世的,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把人的尊严、生命、权利放在首位。最后,人文的精神是积极的、正面的,而文化明显具有双面性,包罗社会众生万象。现在很多的医学生毕业之后人文素养较低,与患者沟通词不达意、逻辑混乱,书写病历错字连篇、语句不通,对待患者欠缺责任、冷漠机械、缺乏同情。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高校简单地将医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医学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使其必须有与之学科体系相关联的人文教育课程。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医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化素质教育。

五、错误定义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关系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是对立的,似乎重视了人文就忽略了科学,医学科学的进步就必须牺牲人文教育。医学教育就像一个“框架”,“框架”中被定义了时间和空间的参数,所有的教育内容都不能脱离这个“框架”,这种限制导致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此消彼长的对立。但这种对立是体制和机制造成的,不是医学人文和医学科学本身造成的。无可否认,医学人文具有约束和评判医学科学的作用,但从未排斥过它,相反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它。医学科学也因为医学人文的引导,朝着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的方向发展,服务人类的幸福,实现人性化医疗。所以,在实际的医疗活动中,医学人文和医学科学二者是互补双赢关系。我们强调医学人文教育是希望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更好地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而不是忽视医学科学教育。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应该形成共融平台,实现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齐头并进,最终实现临床医学人性化发展[4]。

六、浮夸的技巧教育掩盖了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