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实践教育

科学实践教育

科学实践教育

科学实践教育范文第1篇

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初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7年,根据全国卫生改革发展形势和山东省医疗卫生工作现状,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卫生厅决定将我校作为省内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单位,探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当年,我校在省内率先设立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大专生。根据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和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技能,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制订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不断根据实施情况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了地区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1-2]。为了达到全科医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医学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该中心下设一室三部,即办公室、教学部、科研部、实践训练部,整体负责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材讲义编写、师资培养及全科医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为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与水平,同期我校还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以监督指导全科医学教学工作。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

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9]。

科学实践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102-02

霍姆斯大法官说过:“法律的生命并非逻辑,而是经验”,[注1]经验来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法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并渗透于法学教育全过程的能力培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完成法学本科教学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和有效途径,既可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又有利于培育法学专业思维、提高法律职业伦理修养,更有利于训练法律专业应用能力,因而是培养应用型法科人才的最有效方式。建构有利于切实提高法科生司法实践能力的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改革法学本科教学的重大推手。

一、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法学教学质量的必然

1.法学教育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

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法科学生运用法律知识,针对案件事实,进行法律分析,适用法律条文,提出司法建议或参与法律诉讼的能力。[注2]法科生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究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包含能准确掌握法律概念、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具有法律推理能力以及有对即将作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法科学生通过语言或文字,对特定事实或问题表达法律意见的能力。探究法律事实的能力,即学生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的能力。探究法律事实的过程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注3]实践能力教育是对高等教育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法学教育过程就是要真正做到实践能力教学与法学理论教学二者的融合,且更主要体现为一种实践能力教育。因此,建立一个知识与能力并举,从法学的实践性、技术性出发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努力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职业伦理修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理应成为法学院系治学育人的重要举措。

2.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个系统化教学体系的支撑

实践能力教育既是一种培养目标与模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与观念。法学教育不仅是培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单一目标,而是旨在培养适应任何一个法律职业领域工作的专业人才。故一个合格的法律人,他应当是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功底、完善的人文知识背景、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崇尚法律、恪守法律职业道德的精神品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的高级人才。法学实践能力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高品质的应用型法学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

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就是从培养目标、手段、步骤、课程等进行设计和规划,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大多数法学院系办学的实践证明其是十分有效的。例如,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依照本院的实际采取了校内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庭审旁听、法律咨询、司法调研、模拟法庭和毕业实习等六个环节的实践教学课程。课程体系的设置促使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例如,校内实践层面包括法律实务系列讲座、法律前沿理论知识讲座、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教学内容。校外实践教学层面则是在培养法律实务能力的基础上开展法律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课程中的司法调研、庭审旁听、毕业实习以及寒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从多个维度全方位的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主导法科生实践能力的育成

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从法律专业思维、表达和探究,以及专业伦理修养培育的多功能系统,它的构建就是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以确保在该体系中使法科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高。

1.实践教学体系旨在为学生提供法律操作与思维能力真实训练

通晓法律条文并准确运用于实践是法科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法学教学在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理解法的真谛,拥有创新的法律意识,掌握法律运行的内在规律,学会如何适用法律,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某种既定的、凝固的知识。实践教学从最直观的效用来看就是培养学生实际参与法律操作、解决实际纠纷和问题的能力。依照培养法科生实践能力要素、手段和步骤而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良好的案情分析、法律推理、调查取证、辩护技巧和法律文书等专业训练。同时由于法学学科链接着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知识,法律职业者更多的面临着与政治、经济、道德密切相关的、极其复杂的实际法律问题。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不仅要达到传授法律操作技术和经验之目的,更要培育学生法律思维,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应对理论和实践的变化。同时,它还关注学生创造性法律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不但掌握从法学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自如地运用法学特有的理论分析方法去解决现实中的具体法律问题。从而逐步提高独立分析、辨别和创新能力,及时吸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以应对将来在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复杂法律现象,实现法律人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些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正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本旨所在。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就是要能让学生近距离乃至零距离地观察、了解、熟悉、直接参与真实的法律操作过程,使法科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结合,使学生能够直接切入生活,“以法眼看世界”,将理论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足见,它不仅是学生了解、适应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社会竞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过程,而且更是一个促使学生掌握法学与法律的内在精神及规律,检验、反思理论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现实法律操作的观察、思考乃至参与,不仅能加深对书面理论的理解,又能够在现实基础之上对理论进一步进行升华、完善,并可以运用理论对现实问题提出批判性、建设性意见与建议。这种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反馈到理论的过程对学生独立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2.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法科生法律职业道德的熏陶养成

强化法科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既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学教育顺应并推动法治社会发展的使命。通常合格的法律人至少有三个要件:法律学问、社会常识和法律道德。有了法律学问、社会常识,而缺少了法律道德,那就不免为腐化恶化的官僚政客,并不能算作是法律人才;一定要有法律学问、法律道德和社会常识,三者俱备,然后才可称为法律人才。[注4]法律职业道德或法律职业伦理是随着法律工作日益专门化而逐步形成的,从事专业法律工作的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信奉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对法科学生来讲,法律职业道德对社会和个人具有特殊的地位。“正义为本,操守为重”,应当成为法科学生和法律人的基本信条。掌握如何在将来的职业实践中保持职业操守与职业廉洁性,崇尚法治,信奉法律至上、权利本位已成为人才培养之急需。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成为真实案件中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法律的真谛和自己所肩负的正义,也使学生在实践中把握职业道德标准,确立自己作为一种法律职业工作者所应有的行为操守和法律信仰,并从心底生发出以正义为内核的法律精神和对法律职业的崇尚;在具体情境中,受法律职业人耳濡目染,从法官、检察官、律师身上真正理解公正无私、刚正不阿和勤劳无怨等作为法律人的品质,真正体会到无私奉献和勤奋敬业精神的内涵,确立刚正不阿、忠于法律、忠于事实、忠于职守的高尚情怀,在权与法、情与法、言与法的关系面前能够做到公正无私、尊重法律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不计得失维护公平正义,一丝不苟严格践行法律。法学实践不仅使法科学生拓宽社会知识面,而且有效地实现法律职业伦理修养的培育。

三、评价考核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应该通过评价保证每前进一步都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而不是走上歧途。实践证明,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是检验实践效果的保障。教学评价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中取得的成就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差距,进而激发教师的教及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评估体系主要围绕实践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具体实践环节的操作规程和步骤、学生的实践效果、学生实践期间的各类表现、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等整体性情况,尤其是对学生在实践期间的整体素质进行评估。同时也对实践课程的授课教师、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实践教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必须建立针对整个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改进存在不足的指标。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主要围绕着如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对实践教学主体、过程、效果的综合考量,对实践教学作出客观、综合的评估;二是按照实践教学总的质量评估标准,对于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具体的指标,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反复过程,不断进行反思性实践。实际上,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都应围绕学生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法律专门人才这个中心,学生是实践教学的目的性主体,通过主观性体验、体会与感悟所得的总结与实践的客观结果及总结正是对实践教学反思性特点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实践教学参与学生主体性及尊重与发挥主体能力的观念。因此,评价充分体现作为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有利于检验和巩固专业知识与理论、促进和强化专业思维、训练法律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职业伦理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总之,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巩固和矫正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原理,强化法学专业思维,提升法律职业伦理修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释

1 O.W.Holmes.Jr. The Common Law, ed.M.Howe.(Boston:Little Brown, [1881], 1963

2 周世中.法律技术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1)

科学实践教育范文第3篇

在儿科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可以调整儿科教学模式;第二,可以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第三,可以丰富医学生的知识。然而我国对素质教育在儿科教学中的地位认识还不到位,过分重视儿科专业知识的传授,没有把素质教育作为儿科医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在发达国家中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大约是六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而我过的素质教育比重甚至不到十分之一。素质教育课程的确实和素质教育体系的不完善都直接导致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儿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2儿科教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儿科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在以优秀的儿科医学知识为前提,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道德素质,能够更好地为小儿患者服务。根据医学教育的分类方式,儿科教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2.1公共基础性素质教育

公共基础性素质教育是我国每个高校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而设置的教育内容,是高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当然儿科医学生也不例外。它对于儿科医学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使儿科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文化和历史的背景去感受医学的价值,增强对社会和医学发展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医学基础性素质教育

医学基础性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儿科医学生要树立科学的医学价值观并提高伦理素质。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医疗事业,在工作中时刻保持严谨的专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意识,推动高尚的医德医风的发展。这对于新时期医学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推进医疗服务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3医学专业性素质教育

医学专业性素质教育是医学生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以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人文知识为基础的医学专业技能和医疗活动相结合的教育,这也是新时期的医疗模式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要求。它对于医学生将来在实践中医治患者,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加强儿科教学中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

3.1加强儿科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

现代社会要求医生的医德医风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在儿科教学中就要注意加强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国家对每一位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儿科教学中可以通过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小儿患者的临床模拟治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另外,由于小儿患者的生理特殊性,需要医生对其不断引导,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诊断和治疗小儿患者。因此,对儿科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

3.2提高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如今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在临床治疗中由于沟通或者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这不仅会对患者和医生都带来不良影响,还会干扰正常的医疗秩序。在儿科教学中注意加强医学生与小儿患者及其家长的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沟通中使降低小儿患者的心理压力,耐心地为其诊断和治疗。教师也应该不断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和指导医学生与小儿患者进行沟通,不断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3.3加强儿科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培养具有专业临床知识的高素质医学生是当代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而专业临床知识不但包含基本的临床技能,还包括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其中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在儿科医学中加强对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提升,使他们对小儿患者的病情做出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他们的治疗水平,同时也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例如,可以在儿科教学中通过教学查房、参与病房医疗诊治和PBL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在儿科医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提高儿科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儿科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是当下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顺应时展的必要因素。所以,医学院校要创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并开展相关教学实践活动,为医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物质基础。在儿科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将主要的教学方向调整为发散医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通过在实践学习中,儿科医学生以小儿患者为单位进行临床观察和思考,需要综合运用逆向、多向、联想和形象思维,从而经过不断地教学实践,逐渐培养儿科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3.5强化儿科医学生的专业临床技能

科学实践教育范文第4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性

(一)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素养所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包括:历史观、人文性、时代性、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高中历史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而是将学生的素质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的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首先要引导学生正视历史,纠正学生错误的历史观念,从而树立高度的思想认知,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形成“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应用型、综合型的人才更具有优势。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具有重要的作用,时代的发展需要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为祖国的富强而贡献力量,要求高中生要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二)有利于完善德育建设德育教学已经融入到高中教学的各科之中,在历史课程中渗透学科素养对提升学生的德育十分重要,德育是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层面出发,影响并教化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历史学科素养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愫和家国情怀,是德育教学的最好素材,能够引导学生对人类的起源以及发展具有全面的认识。其次,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学科情感,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及故事上展现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对于高中生而言,正处于青春期,是思想价值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借助历史学科素养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历史观,让其正视历史,并以史为鉴,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不懈努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对策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唯物史观陶行知先生提到:生活处处都存在教育,社会既是生活的场所,也是开展教育的场所。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生活化方式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将生活和学习历史相结合,加速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当讲解“西方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运用历史图片、资料展示等,将英国在革命前的社会现状,君主立宪的建立过程等进行图片分析,加深学生对该段历史的掌握。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演绎的方式,对英语革命中的关键人物进行扮演,以便于学生亲身体验到历史的事件,感受历史发展的趋势。借助资料分析和情景演绎的方式,教师要让学生立足当时的历史场景,学习运用历史史观判断历史事件,选取西方政治制度演变中的关键事件,如:法国的巴黎公社,引导学生正视历史,并用辩证的方式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变革,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二)深入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材是家国情怀教育的最好素材,历史学科中呈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爱国事迹以及家国思想,因此高中历史教材具有独特的家国情怀教育优势。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现出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提升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让家国情怀教育更深入、更具体。比如:在学习近代史中“八国联军侵华”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找一些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以及圆明园内文物被拍卖的场景,也可以将当时的一些资料影视展现给学生;或者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长征”相关的历史资料、长征路线以及长征途中的艰苦环境等,学生通过对视频以及图片的观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同时还能够触动学生思想感情,让学生感悟到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性,从历史痕迹以及历史资料中挖掘学生的爱国情愫。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红色旅游景点、革命根据地等参观历史文物,并为学生讲解文物的故事和由来,或者教师还可以组织唱红歌、演讲、辩论赛等活动,从真实的历史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将历史事件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提升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三)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小组合作通过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为学生设置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历史学习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这样使得学生之间的协作性更强,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研究,增强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史实是历史发展中的真是内容,研究史实对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罗列出甲午中日战争有关的战役,如黄海战役以及威海卫战役等。虽然这些战役比较琐碎,但是教师可以使用甲午中日战争这条主线,把这些战役有效地串联起来,为学生在脑海中搭建知识网络构架,然后再详细的填充史实,引导学生深刻的体会历史学习的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历史主线,为小组设置不同的史实探究课题,如爆发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对社会有哪些影响?等等问题。最后,教师将这些探究的问题进行整合,让学生自己总结问题中所涵盖的历史知识,这样历史学习的氛围就会更浓厚,历史学习的脉络也会更清晰,从不断地探究和思考中,强化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并提升了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能够展示出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同时也让历史教学更加多样化,因此教师应该加以重视。

科学实践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思考

前言

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科学教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开展小学生科学教育势在必行。小学科学教育是整合了纪律,活动,环境等教育内容的有机整体,它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还涉及很多内容,而这些内容都与实际生活有关,因此科学教育带有较强的实践性。

一、小学科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方法落后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坚持,许多教师还没有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法。例如,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在日常教育中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很少带领学生实践操作。

(二)实践教学缺乏创新精神

科学教育追究的是探索和创新,但目前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学生总是被动地学习,无论老师讲什么,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进而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了。

(三)教学活动单一

科学探究更注重教学过程,大部分学生遵循教师的节奏,学生探索的真实教学活动不仅受到实验设备的限制,而且还受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和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使课程做到以真正的学生为主。

二、小学科学教育实践的途径

(一)合理使用科学教材

科学教科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但是,目前的科学教科书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当地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教科书可以合理地整合起来。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本地的科技企业,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神奇性。可以在他们的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树立对科学的热爱和崇尚科学的意识。在教授“环保”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考察当地的环境保护,如稻草和麦秆的处理。由于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良好的科学实践氛围

要全面创造良好的科学氛围,首先,教师可以将科学家的肖像挂在实验室,电脑室,画廊,走廊等地方,贴上名人名言,让学生处在学习尊重科学和人才的氛围中。其次在课堂上设立书角,开辟海报专栏,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动态,增强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在此,要围绕植树节,爱牙日,国际减灾日,国际地球日,世界艾滋病日等节日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推广科技知识,创造浓厚的科技氛围。

(三)建设校园微型生态园

城市里的孩子对动植物知识了解得越来越少,甚至不知道小麦,大米和玉米等最基本的作物。他们不了解普通的家禽动物。对于很多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都是陌生的。为了使科学教育更直观有效,学校可以自主建设生态园区。如以课堂为单元,开放种植园,根据自己的植物的实际情况,结合科学书上的教材内容,让学生直观了解植物生长周期,感受生命成长的喜悦;设立水产养殖园区,让学生负责养殖,督促他们定期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举办科技节,以比赛促发展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开展科技竞赛,可以满足学生的竞争欲望,同时使学校更加重视科技教育。学生参与的热情越高,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越深入,越会感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科技节活动,让可以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科普教育的喜悦。很多有创意的小发明科技比赛,创造了充分发挥学生兴趣和才干的比赛,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五)学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学习科学就是要改变生活,科学教育要体现学习的原则。这就提醒科技教育者要把注意力放在科学教育活动的地理特征上,使学生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之间建立联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大自然的活动,包括测绘当地稀有植物,制作植物标本,制作叶贴,种植花草等系列活动;开展环境教育主体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河流污染情况,麦秸焚烧情况,让学生体验环保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