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建议

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建议

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建议

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建议范文第1篇

一、口译市场的服务现状

口译队伍主要由专职翻译和兼职翻译构成。专职翻译主要包括国际会议译员、国家机关部委各大翻译室在职译员和部级事业单位的在职口译人员。兼职翻译包括高校教师、归国华侨、留学生、高校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等。除此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自由职业者。从河南省的情况看,活跃在河南翻译市场上的口译人员总数有4000多,包括职业口译和兼职口译。职业口译人员主要就职于各类的翻译公司。据省翻译协会的相关信息,河南省现有专业翻译公司50多家,职业口译人员300余人。兼职口译人员包括高校教师(约500人)、少量的博士或硕士(承担部分会议口译任务,约100人)、企业内的兼职翻译(主要负责日常工作翻译,约1000人)、在校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要从事旅游、展览和日常交往方面的口译工作,约2500人)。从业人员的数量虽然看似可观,但真正受过专业训练、富有实践经验的高端口译人员不多,只有5%左右,高科技技术翻译、高端会议现场翻译、专业性极强的同声传译等更是凤毛麟角。

二、搭建复合型口译人才培养平台

(一)立足内培,积极外引鉴于全国职场口译人才需求量大而口译专业人才产出量小,口译人才的供需矛盾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从省外招聘或引进人才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关注省外人才供给者的同时,把目光转向省内,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出一条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口译人才培养路子。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式的层级状态。塔顶部是为数极少的可从事(国际)会议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高级口译人才以及以法庭口译为主的专业口译人才,塔中部为熟悉各领域主题的、水平较高的交替传译职业译员,底部是为数较多的可以在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等其他团体、组织从事日常事务交替传译、联络口译、陪同口译等并兼做其他工作的初级口译人才。鉴于这种现状,口译人才的内培和外引就必须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外引应瞄准那些位于金字塔顶部的高端人才,内培则针对居于金字塔中部和底部的中级和初级人才。应该说,河南省内高校在口译人才内培方面已有相应的条件和优势。据大学信息网数据,河南省现有教育部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学144所,其中一本(211工程)大学1所,二本大学50所,三本大学9所,高职高专79所。在这50余所本科院校中,一部分院校,如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其英语学科综合实力很强,英语翻译专业开设时间较长,在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具有口译人才培养潜在的优势和条件。基于现有的优势和条件,通过进一步合理整合人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更新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条件,开展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是完全可能的。内部挖潜、自主培养,既是满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对口译人才需求的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也是加强河南省高校英语学科建设、完善河南省口译人才培养机制的一种有益实践,对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拓展人才的培养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硕本搭配,复合培养从当前国内的发展情况看,口译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两级培养制”,硕本搭配的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机制已开始初见雏形,尽管搭配不够合理,体系不够健全。事实上,国内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金字塔层级需求,已折射出高校口译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硕本搭配的复合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顺应了口译市场对不同人才的要求。单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角度讲,实验区建设旨在形成国际合作型的产业发展格局,这势必涉及诸多领域不同层次的对外交流与业务合作,而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自然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口译人才。因而,建立和完善省内硕本搭配的复合型的口译人才培养机制,是口译职场多元化需求下的必然结果。

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建议范文第2篇

[基金项目] 北京印刷学院校级资助项目。

近来,对于“人才”的讨论是出版业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更快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不仅是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所需关注的题目,也是目前新闻出版领域政界、业界、科研界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在一次北京图书贸易博览会的调查中,许多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都把人才问题放在首位。他们认为:在数字技术引发媒介融合的大传播时代,出版企业出现人才流动频繁、复合型人才缺乏、技术人才流失等新的问题,人才的数量特别是质量决定着出版企业的兴衰成败,人才竞争成为出版竞争的主战场。怎样培养出版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突出问题,亟需探索出一条新路。

面对业界所需,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北印)作为“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近年来紧跟新技术革命对出版、传播和相关行业人才需求带来的划时代变革,以及首都“数字北京”“都市经济”“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实施的步伐,在资源整合、出版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上联政府部门、下联出版印刷企业,以“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长期与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科委保持密切联系

北京印刷学院是伴随着国家新闻出版事业现代化的步伐而成长起来的,曾隶属新闻出版总署,开展服务整个行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文件中对北京印刷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指出在适当时机将学院建成国家的出版大学。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后,北印成为唯一一所由新闻出版总署与北京市政府共建的学校,并于2006年正式签订署市共建北京印刷学院协议,是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挂牌的“印刷出版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近年来,北印围绕“抓内涵建设,抓特色发展,办传媒类大学”的总体发展思路开展工作,实施特色发展、创新驱动、人才强校战略。现已形成下含新闻出版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学科特色鲜明、办学格局开阔的传媒类大学。

北印新闻出版学院作为学校数字传媒类专业建设的主力军,成立于2010年11月,聘请全国政协委员、时任中国出版集团总裁、现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教授担任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又陆续聘请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蔡翔,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沈仁干等业内知名人士2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并依照专业硕士实行“双导师”机制的思路,对数字出版专业的双导师制进行尝试,进行联合培养,完善出版复合人才的培养。

第二,与出版企业关系密切,合作不断深入

在大出版的视野下,北印不断加深与出版企业合作,已获批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已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电子工业出版社、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家大型出版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与出版行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譬如遵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与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建“数字出版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专业会议筹办、竞赛组织、教材编写、学术交流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学校已确立形成“2+2模式”和“3+1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3+1模式”,即前三年完成校内授课,大四到企业实习,加大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如与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挂牌建立“北京印刷学院实习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师生和择优选取毕业生,去该公司的北京研发中心参观实习。校企合作的形式也对北印毕业生97.6%的就业率起到助推作用。

第三,依据业界所需,全力建设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

大学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引发信息庞杂、鱼目混珠的负面影响,更需要发挥编辑去伪存真、筛选把关的作用。因此,未来的编辑人员,不但要懂现代技术、理论知识、专业化素养,也要有分清真假、明辨是非、承担社会责任的水平,更要有应用数字技术,制作多媒体融合的新产品以及选题策划、信息服务的能力。所以,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因势而变,在标准、层次、内涵等方面都要比以前大幅提高,培养时代需要的编辑出版特色通才。

面对我国出版业的转型,北印在学科建设中重点考虑和优先发展“数字出版与传播”学科和专业建设,形成数字印刷、数字出版、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构成的新型数字媒体专业群;拥有传播学、出版学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北印新闻出版学院拥有编辑出版、传播学(数字出版)、广告学、英语语言文学(跨文化传播与版权贸易)四个本科专业,在学科专业的横纵两个方向对数字出版与传播形成了良好的支撑。北印是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协作小组组长单位,全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联盟秘书长单位,“编辑出版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

北印培养模式仍在不断探索。2012年10月24日成立“韬奋班”,该模式集中北印校内及校外韬奋基金会的优势教学资源,在新闻出版专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意为行业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

第四,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并以科研促进教学

北印以科研技术创新为驱动。2008年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签署协议,共建“中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并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等14个国家的50余所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2010年,经北京市批准,成立了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所成立的“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为北京市唯一的一个与出版学科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现有7个北京市级重点科研机构;2012年,科研经费达到7500余万元;拥有总值3.019亿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馆藏图书总册数107.33万册。这些合作与基地的建设,为学校师生提供实践科研和实习的机会,也为新闻出版高级人才培养提供了多个平台。

学校鼓励学院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承担了50余项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被SCI、EI、ISTP、CSSCI检索论文数近300篇;申请专利276件;主持完成国家标准6项。

第五,“以赛代练,以用代培”,不断提高学生实际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语言文字能力大赛、“未来编辑杯”“版权征文”、网络编辑征文等重大赛事,以赛代练,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校每年设立专业资金资助学生20~30个项目研究,研究密切结合行业前沿,体现创意性、实践性和传媒大视野的选题,如模拟书制作,出版物策划案的设计和论证,传媒行业的调查与研究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制作出版物。学生们在增强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一些可喜的成绩,如在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2011年,在研市级大学生科研项目12项,申报市级大学生科研项目30项。

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鸿沟;信息素养;信息接近

1 引 言

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21世纪面临的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社会的基础资源,是现代人工作、生活所必需的。欧盟的研究认为:信息时代个人工作所具有的信息技能,是个人能否顺利进入职场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否具备符合职场所需的信息技能,也是立足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依据[1]。由于经济发展、地理区域、教育水平差异等因素,信息化浪潮为人们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形成了普遍存在于人群中间的数字鸿沟(digital pide)。如何缩小数字鸿沟、培养国民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重要议题。

2 数字鸿沟、信息素养理论的发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1 数字鸿沟理论和信息素养理论的发展

数字鸿沟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人或群体在信息科技应用、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上的差别。美国商务部国家电信与信息管理局(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简称NTIA)的报告指出:在信息社会,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工具对于个人的经济成就及职业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力,是否拥有计算机和运用计算机能力的高低将成为主宰贫富差距的力量[2]。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KG-2mm]-[KG-0.8mm]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OECD)把数字鸿沟定义为存在于个人、家庭、企业和地理区域的信息存取和信息科技运用因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网络利用活动而呈现的机会差距现象[3]。祝建华在《数码沟指数之操作定义和初步检验》中简洁明了地定义数字鸿沟为社会各阶层之间在使用互联网上的差别[4]。从以上定义可以明确数字鸿沟是一种差异表现,形成差异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地域和社会阶层等,而这种差异影响着个人在信息时代的经济成就与职业发展。

信息素养是一项能觉察信息需要,并有效查找、评估、分析与利用信息的能力。自美国学者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先提出信息素养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简称ALA)的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养使人们在面对相关的切身信息(如医疗保健、就业机会、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卫生、教育制度、消费者权益等)时,懂得搜集与有效的利用,据此建议改革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使学生能主动了解和利用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打下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5]。实践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个人,能够探索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并能理解文献和对信息进行其他形式的创见性的表达以及能够在信息查询与知识竞争中力争最优。在信息素养内涵维度建构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McClure认为信息素养不仅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包括传统素养、电脑素养、媒体素养和网络素养等[6]。Shapiro和Hughes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剖析为工具素养、资源素养、社会结构素养、研究素养、出版素养、科技素养和批判素[7]。Bruce认为信息素养是经验的全部,建议学生从七个方面积累:信息科技经验、信息来源经验、信息处理经验、知识结构经验、知识扩展经验和智慧经验[8]。台湾学者吴美美提出信息素养可从内在与外在两种能力来考察,内在的能力包括:能理清问题、分析所需要信息、正确解读信息及组织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外在的能力包括:知道信息源在哪里、知道如何获取、能用适当的方式将吸收的信息呈现出来并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9]。大陆学者王锦贵把信息素养内涵解构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三方面内容,指出信息意识反映了个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能力描述了个人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而信息伦理则是指信息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经济、法律和社会规范[10]。

2.2 数字鸿沟与信息素养

数字鸿沟内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是信息接近(Access)机会,个人在拥有电脑、网络接入和网络使用行为的差异;第二是信息素养和信息进修机会,个人应用信息科技和利用信息的差别[11]。信息接近意味着一种能够接近使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资源的状态,它的使用包括硬件设施和信息资源的接近。信息科技设施的接近包括信息基础建设以及电脑网络相关设备与服务的拥有和使用。硬件设施的解决并不等同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只是为其提供了条件。硬件设备的拥有和有效信息的接近,才形成所谓的信息接近。由于信息资源的市场化运作,社会弱势群体往往被淹没在垃圾信息中,从这个角度而言,人人享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即是为了保障社会各群体都拥有对信息资源的接近机会。在现实生活中,信息的接近使用机会,往往因为不同的收入、群体、城乡发展状况和教育水平而存在显著差异[2]。为应对信息接近机会的数字鸿沟,政府应该秉持普及服务(Universal Access)的理念。普及服务意指社会在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应该致力于提升国民的网络使用能力,并提供与使用者切身相关的信息内容,使之得以接近使用。Berte 和Bjornson认为普及服务的概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1)可获得性(Availability),让想上网的人都能联网;2)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网络的使用资费在普通使用者可以负担的范围内;3)可用性(Usability),网络能够让大众方便使用,不会发生操作上或内容获取上的困难;4)相互可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各种格式的信息资源可自由转换,用户不会产生认知上的困难[12]。

能够接近使用各种信息科技和信息资源,是获取信息与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但非充分条件。信息的接近,并不必然保证信息的获取,也不等同于信息的有效吸收与利用,更不能保证知识的增长。个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科技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缺乏信息素养者即使能够接近信息,也不一定能够从中获益。OECD的数字鸿沟报告明确指出信息社会的良好运作并非单靠完善的信息环境与服务可以完成,政府除了要提供良好的信息基础建设和相关服务外,更要培养良好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信息使用者,这样才能让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充分利用信息环境与服务,为自己与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信息素养反映个人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独立学习的基础。因此,可把数字鸿沟的第二层内涵归结为信息素养的差异。越来越多的政府与机构把普及服务的理念延伸到信息素养的普及教育中,在各级学校与教育机构开设信息素养相关课程,推动信息素养培训活动的开展。

Ronald(1991)在回顾关于信息科技与社会公平的研究中发现:个人的家庭收入影响个人家庭电脑的有无,而个人家庭电脑的有无以及在校能否有机会使用电脑是决定信息能力的重要因素[13]。另一方面,网络使用程度越高和电脑技能越强的个人或群体,越能达到使用网络的目的,更能快捷获取所需信息,扩大与信息匮乏者之间的信息接近机会。信息接近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信息素养的高低又决定了信息接近机会。

3 启 示

从数字鸿沟与信息素养的理论发展及相互关系得出,我们应从信息基础建设和信息素养培养两方面应对信息时代越来越严峻的数字鸿沟问题。

3.1 制订和实施有关的信息与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障人民的信息接近权利

政府应重视信息基础建设与使用的普及程度,秉持普及服务(Universal Service)与平等接近(Equal Access)的理念制订和实施有关的信息与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障人民的信息接近权利。目前,我国乡村地区或地理偏远地区的电话、计算机与互联网等信息基础建设的普及率和使用率远落后于都市地区,信息基础建设的普及和使用随着当地群众的收入、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差异。针对这些实情,政府应通过市场竞争与研制新技术,促使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和使用负担能够持续下降;运用行政资源支持和鼓励运营商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投资信息基础建设;在学校、公共图书馆和社区中心等建设公共信息中心,提供免费使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联机服务;刺激电子政务、电子医疗、电子教育等领域的需求,扩大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应用服务,促进应用与服务创新。

3.2规划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素养培养计划,协助培育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劳动力

政府要依靠大学高等教育资源,提供适合市场需求的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协助培育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劳动力。在具体措施的实施上,各大学、大学图书馆与相应学会要积极推动信息素养教育活动计划。各级学校应将信息素养与阅读、写作和数学并列为学生必备的四项能力,各大学有必要开设信息素养相关课程。除了发展信息基础建设、提供公平的信息接近机会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培养人们的信息素养及技能,才能使人们有能力运用信息科技,享受其所带来的便利,进而提升国家的全球竞争力[14]。

[参考文献]

[1] SIBIS(Statistical Indicators Benchmark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opic Research and new Indicators Report NO.5: Work, employment and skills, Information Society Programme of European Commission[EB/OL]. [2006-09-16].sibis-eu.org/research/reports.htm.

[2] NTIA(Natio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Falling Through the Net[EB/OL]. [2006-09-16].ntia.doc.gov/opadhome/digitalnation/index_2002.html.

[3] 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 2001[EB/OL]./oecd.org/dataoecd/38/57/1888451.pdf.

[4] 祝建华. 数码沟指数之操作定义和初步检验[M]// 吴信训,王 军,林爱君(编). 走向21世纪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1: 203—211.

[5] ALA(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1989[EB/OL]./ala.org/ala/acrl/acrlpubs/whitepapers/presidential.htm.

[6] McClure C. R..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994, 13(2): 118—119.

[7] Shapiro J. J., Hughes S. K..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a Liberal Art: Enlightenment Proposals for a New Curriculum, Educom Review, 1996, 31(2) [EB/OL]./educause.edu/pub/er/review/reviewarticles/31231.html.

[8] Bruce C.. The seven Fa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EB/OL]./sky.fit.qut.edu.au/~bruce/inflit/faces/faces1.php.

[9] 吴美美. 资讯时代人人需要资讯素养[J]. 社教双月刊(台湾), 1996(73):4—5.

[10] 王锦贵. 论信息素质[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1):33—37.

[11] 李孟壕,淑 芬. 数位落差再定义与衡量指标之研究[J]. 资讯社会研究(台湾), 2005(9):89—124.

[12] Berte M. S., Bjornson C.. Universal Access to an Advanced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1996[EB/OL]./utexas.edu/lbj/research/Rhodes-PRP/universal_access/policy/universal/index.html.

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建议范文第4篇

(一)数字媒体。伴随媒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已经进入全球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虽然在不断引进国外管理理念,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没有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媒体技术与媒体艺术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缺少专业的艺术性人才等等。然而,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将会在众多媒体经济中脱颖而出,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到数字媒体发展的重要性,以不断加快数字媒体的发展进程。

(二)经济报纸。在媒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报纸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在经济报纸服务于读者过程中,虽然已经能够满足读者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够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例如,记者在选题过程中,不能依据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报道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并且报道的内容视角狭窄,信息量较少等等,此外,在经济类报纸中,娱乐新闻占据的比重逐渐增多,导致经济类内容的报道相对较少。

二、完善媒体经济管理服务功能的对策

(一)数字媒体

1.重视科技。现阶段,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虽然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就要求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不断加快数字媒体的发展进程。

2.注重培养人才。伴随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并且学校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媒体专业的形成,能够与时展相适应。现阶段,企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进而出现了很多培训机构,虽然培训市场的发展空间在不断扩大,但是,调查显示,数字媒体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此种现象,在数字媒体专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扩展数字媒体的服务范围,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应逐渐加入创新元素,进而建立、健全我国数字媒体服务体系,以使数字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经济报纸

1.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报社已经认识到报纸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因此,基于此种情况,为使经济报纸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应使报纸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以确保经济报纸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报社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为企业创建自由竞争以及舆论环境,以维护企业的经济收益为准,通过经济报纸的宣传,政府以及社会会对企业有正确的认知,以不断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此外,企业也能够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解决对策,进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其次,经济报纸应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新闻报道,向国家和政府反映企业存在困境,融资难、用地难等现状,进而加大宣传力度,反映民营企业的呼声。

2.报道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在经济报纸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满足人们需求为主,因此,在报道经济新闻过程中,在选择报纸内容方面,应实现内容的通俗化、大众化,以逐渐扩大读者群体,进而满足大众需求,为大众提供满意的服务,以不断加快经济报纸的发展进程。3.转变会议报道理念。在报道会议内容时,大部分读者会反感,读者认为报道的会议内容较多,并且枯燥乏味,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记者在参加会议过程中,没有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在进行会议报道时,没有表达人民群众内心的呼声。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应转变服务理念,在报道会议内容过程中,应熟悉和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以充分体现报道内容的人文性,逐渐扩大读者群体,进而为报社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结论

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建议范文第5篇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Driven

Tal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Take Ningbo Polytechnic "College Park Integration" Mode as an example

ZHU Lei

(Ningbo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Ningbo, Zhejiang 315800)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mentum is being driven by the conversion factor-driven to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urgent need fo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offic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driven talent development. Ningbo Polytechnic explore with local industrial park "courtyard garden fusion" of the new vocational education office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nnovation-driven tal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ongoing research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officer,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resource sharing, communication, attracting incentive mechanism innovation, breakthrough research offic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ottlenecks.

Key words officer, industry, learning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riven; "college park" integration

1 “院园融合”战略产生发展背景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园融合”模式是典型的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院园融合”,其中“院”指的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园”指的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是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方共建,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官产学研合作共建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研究开发三位一体的科技园。“院园融合”模式的特点为“园中有园,园院融合”。

2 “院园融合”模式的六大育人功能

2.1 落实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奖励措施

入驻园区企业除享受国家、省、市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外,同时还享受园区内在办公场地、税收、人才、IDC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具体为据其对地方财政贡献额按一定比例返还其上缴税收的返园区部分,最高可达80%;为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提供一定期限的免租金办公用房;为入驻企业提供免费办公用网;对于获得中央、省、市资金支持的项目给予资金配套;对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资质认证、国外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给予资金支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服务外包人才及企业进行奖励;园区为入驻企业在项目申报、管理效益提升、投融资、上市培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对符合园区定位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企业总部,园区将在人、财、物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对其中的重大落户项目支持,可实行一事一议。

2.2 探索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有效管理模式

宁波市北仑区(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是由北仑区人民政府、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为在宁波北仑创业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园区和学院开辟了面积(一期)7000平方米(二期)10000平方米的“宁波市北仑区(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投资资金”,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先期提供100万元,数字科技园配套100万,专项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在园区内注册创办的企业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和配套奖励,设立创投资金项目评委会,审议创投资金的相关决策决定,审定创投资金的支持项目和金额;园区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开办“创业大学堂”;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此外,还成立创业园教育服务中心。竭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1)营造由校企合作、企业主导的职场化训练路径。数字科技园精心打造学生企业实践平台和实习实训场所。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及管理制度;知晓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操作规程;了解企业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导学生接触真实项目并结合企业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面向全体学生,融入学院人才培养过程。实施创业课(必修)-创业工作坊(班级项目)-创业街-创业园的路径,打造创业课程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创业实践平台。这些措施都为学生营造由校企合作、企业主导的“项目教学、实训实习、职场体验、自主创业”的职场化训练路径。

(2)建立专业教师和专家资源库。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与专业共建等手段,通过“面向产业,跨界混搭”的专兼师资有效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园区企业为专业教师也提供了下企业实践的重要场所,专任教师通过在园区企业的锻炼,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制定有效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习实训各环节。园区建设专家资源库。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等著名院士教授的工作室落户园区。同时,根据劳模(技师)工种特点与相关专业有机结合,建设系列工作室。这些都促进专业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3)制定实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教学评价、学分评定的制度。秉承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理念,“院园融合”育人模式一直践行“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程工艺合一、作品产品合一”。学校的教学过程直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了学校育人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的有机结合;推动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加强现代学徒制在园区企业的实践,学生与学徒身份合二为一;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学生在园区的实习实训环节比例,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4)集成园区企业的各类生产、研发项目,建立数据库,充实学生实践学习内容。“院园融合”育人模式直接对接生产实际、直接承接真实项目,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成为工学结合实施的主体。学生在园区企业“拜师学艺”,学生的作品被吸收和转化为企业设计或产品,学生制定的销售方案、管理制度和可行性建议被企业采用或部分采纳。这种模式也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落户数字科技园的多家企业经常性地派出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实践课程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实习;企业参与专业制定教学改革方案和编写教材。

3 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的瓶颈突破

(1)突破组织管理机制瓶颈。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引入董事会管理及市场化运作,融合政府、高校及相关企业的力量,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宁波信息产业局为园区提供产业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咨询,如引导区域内软件开发、物流信息化、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及人才培训聚集到园区内,给予有关企业以财政奖励和税收优惠,设立了3000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专项用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投资等等;企业为学院师生提供贴近市场、深入企业的学习和实践平台,系统有效的项目、激发创新创业潜能;学院除为园区提供日常的物业、商务、餐饮等基础服务外,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搭建如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突破资源共享机制瓶颈。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共建区域性科技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产品设计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如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服务外包学院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官产学研各方服务。集聚研发机构,搭建科技成果汇集、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服务。目前,已引进中科院、浙江大学等12家重点科研机构来园区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以及重点院校的诸多院士教授落户园区。这些对园区企业实行面对面、点到点的咨询。园区内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取得了显著收益。有些企业的某项技术已经成为行业标准,如大正工业机器人公司的汽车仪表盘检测技术成为该行业的标准。

(3)突破信息沟通机制瓶颈。数字科技园内与区科技局合作共建的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学院科研管理机构合署办公;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共建的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和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与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合署办公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与工业设计系办公室紧邻;与市外经贸局合作成立的宁波服务外包学院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模式。这些合署办公机构的负责人均由学院与合作单位领导相互兼职,信息沟通层级与壁垒减少,提高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的运行效率。此外,数字科技园建立每季度一期简报联系机制与每学年一次的数字科技园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增加了官产学研各方的沟通渠道,有利于完善信息沟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