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书法学习感悟

书法学习感悟

书法学习感悟

书法学习感悟范文第1篇

一、教学思路

“语文主题学习”提倡一课一得,提倡大量阅读,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背诵第2自然段;2.学习抓关键词句,感悟语言美,进而体会写法;3.运用写法进行段落创作。

为达成目标,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1.课前积累。选择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了解、体会诗中荷花的美,积累语言,为下一步学习荷花作铺垫。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精读悟法,学习抓关键词句感悟语言美,进而体会写法的读书方法。4.拓展延伸,学法迁移。在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之后,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学习丛书中的两个段落。5.从读学写,学以致用,进行段落创作。

纵观这节课,我力求体现三点:1.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语言积累;2.紧紧围绕学习抓关键词句、感悟语言美,进而体会写法的这一学习目标,进行学法、用法的语言训练;3.从读学写,进行写法的迁移运用。

二、教学流程

这节课教学内容如下。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荷花》,“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地球撑起一把伞”中的《荷塘晨景》选段、《睡莲》选段。单元课时安排:单元导读课2课时,预习达标课1课时,精读悟法课2课时,群文阅读课3课时,习作指导讲评课3课时,共11课时。

首先课件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生读古诗,扫除阅读障碍。

2.师生齐声诵读。

3.一分钟速读速记。

【设计意图】在课首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意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荷花,感知荷花的美,积累语言,也为接下来走进文本作铺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O计意图】引导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直击重点段――课文第2自然段。

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自学。

读:认真地默读第2自然段。

想:你从哪个词或句子中体会到了荷花的美?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圈一圈词,画一画句子。

2.学生汇报。(围绕以下几个句子进行汇报)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3.体会构段。

4.背诵积累。

5.学法总结。

【设计意图】以《荷花》一文重点段第2段为例,引导学生学习抓关键词句、感悟语言美,进而体会写法。

运用学法学习丛书中的相关段落。

1.出示学习提示。

自由读选段一,你认为哪个词或句子写出了荷花的美?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画一画句子,圈一圈词。

2.班内交流。

3.自学选段二,班内交流。

4.背诵积累。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同样的方法品读丛书中的两个片段。

从读中学写,段落创作。

课件出示向日葵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运用写法,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领悟写法的基础上从读中学写,试着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段落创作。

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创作的片段进行修改、整理、誊抄。

2.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的“慧眼赏自然”“名家颂自然”“妙笔绘自然”部分,感悟语言的美,体会写法。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读书方法阅读丛书中的其他文章,体会写法。

书法学习感悟范文第2篇

1教材分析

《匆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朱自清是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的大家。文章开篇寄兴于燕去燕来、草木枯荣这些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引发出作者本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求索。全篇文字清隽洗练、思路缜密、情景交融、表达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感悟生活和表达感悟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应有效利用课文的有利资源,充分体现单元的学习重点。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自读自悟,但由于朱自清的文章写作年代较早,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句式独特,学生第一次接触,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阅读实践,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能力,他们能够根据要求在阅读中思考、做批注,并能抓住感受深的词句谈出自己的理解。知道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辅助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合作交流与读文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真正用意。

4教学目标

1.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并尝试表达。

3.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并能联系自己谈感悟

5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和品悟重点语句来欣赏文本,学习写法。

感悟本文所蕴含的作者的反省和警示作用。

6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7教学过程

7.1

第二学时

7.1.1教学目标

7.1.2学时重点

7.1.3学时难点

7.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诗画导入

1.看课件画面(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刻苦、惜时的图片),复习古诗(《长歌行》《劝学》《偶成》),谈感受。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活动2【导入】复习旧知,谈第一课时收获

活动3【讲授】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

1.自学,找出最美语段画一画、品一品、悟一悟。

2.小组交流品读感悟。

3.全班交流品读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谈感悟。

2.指导朗读方法。

3.齐读,感受作者对时间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惋惜。

4.总结第一部分内容。

5.课件(时间一去不复返),板书(光阴飞逝)。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谈感悟。

2.重点理解“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⑴从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感。

⑵联系自己谈体会。

⑶指导朗读方法。

⑷欣赏课件(学生、老师从小到大的照片,播放音乐《时间都去哪了》),激发情感。

⑸全体情感朗读。

3.

重点理解“洗手的时候,……在叹息里闪过。”

⑴从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感。

⑵找出这部分暗示的两个角色(作者、时间),体会时间的无奈和着急。

⑶师生分角色朗读。

⑷同桌分角色朗读。

⑸思考:作者为什么选取吸收、吃饭、默默这些事例来写?

⑹学习作者选取生活事例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写法。

4.

总结第二部分内容。

5.

课件(面对八千多日子的逝去,作者感叹不已),板书(先贤无奈空嗟叹)。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重点理解“过去的日子……白白走这一遭啊?”

⑴体会作者自责、发奋的心境。

⑵根据本课所学朗读方法读好段落。

⑶全班情感朗读。

2.

总结第三部分内容。

3.

课件(感叹时光匆匆)。

活动4【活动】理顺课文、总结收获。

1.

理顺课文。

2.谈谈新收获。

3.

总结全文作者情感及自己收获。

4.板书(时不待我

少年惜时当自强)。

5.

齐读对联

光阴飞逝

先贤无奈空嗟叹

时不待我

少年惜时当自强

活动5【活动】总结散文特点。

1.

观察本文三个层次,思考本文写作顺序,学习散文无明显写作顺序的特点。

2.

观察本文三个层次,思考之间的关系,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活动6【练习】仿写作业

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具体描述了时间来去的匆匆,仿照课文的写法,再写几句话。

作业提醒:1、选取生活瞬间小事;2、恰当运用动词;3、适当运用修辞。

活动7【活动】板书

光阴飞逝

先贤无奈空嗟叹

匆匆

书法学习感悟范文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如何改善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我认为阅读教学中做到以下“四变三放”,至关重要。

1.变教师“牵引”为启发点拨

相机诱导古人云:“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要改变当前阅读教学“引得不够,牵得太多”的倾向,教师要明确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启发点拔,因势利导。启发式教学,古已有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课堂上当学生想知而不知,想说而说不出时,心理上就产生了“愤”、“徘”,教师相机诱导,点拔指引,学生方能“开其意,达其词”恍然大悟,收到最佳效果。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明确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决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愿望设计阅读教学过程,而是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教学中察颜观色、循循善诱,不断地营造“愤悱”状态,又不断地启发引导,“点”在关键处,“拔”在疑难处,这样,在阅读数学中才能真正体理教师的主导作用。

2.变琐碎分析为熟练精思

以读为本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语文综合训练。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在一个“读”字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圣贤们早已总结出来的语文学习之道。读是语文学习之精髓,是摄取语文素养之捷径,我们不能把它束之高阁,另辟路径,去搞花样翻新。语文课就应该抓住读书这个根本,舍得花时间。 让学生反复地去读、去背,口诵心惟,从读中扩大识字量,从读中品味词语的语境义,从读中发掘句子的言外意,从读中体会选材的匠心,从读中积累规范的语言,从读中发展思维能力,从读中领悟行文的真谛,从读中汲取人文的养料。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把一个个文字符号瞬间变成具有一定的情感状态、有声或无声的语言的过程。读既是实践,又是濡染;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植,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心灵世界净化的过程。因此,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要变琐碎的分析为导读,以读为本,让书声琅琅进课堂。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课堂上。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在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下,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读出情(情感),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神(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陶冶。

3.变“越组代庖”为“自主研索”

以学为主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而获得语文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是无法代替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就能达到的。所以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地卖弄抑或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依据文本并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通过自读自悟,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蓄,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主感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能够“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以“读”见“悟”,以“悟”促“读”,“读”“悟”相得益彰:自悟中就有思维的培养,自悟中就有语感的积淀,自悟中更有创新的火花。实在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自主感悟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定要变教师的包办代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进行比较、品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以达到思有所梧,学有所得。

3.变“越组代庖”为“自主研索”

以学为主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而获得语文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是无法代替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就能达到的。所以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地卖弄抑或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依据文本并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通过自读自悟,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蓄,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主感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书法学习感悟范文第4篇

一、在拓展资源中引导学生深悟

学生的知识背景世界越广阔,对文本的感悟也就越深刻。资源的适度拓展,有助于学生的阅读感悟。以下三个教学片段通过拓展学习资源,丰富、积累了学生的感悟背景,体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课堂上生成了新的、鲜活的课程,课堂结构显得立体、饱满,学生的收获大而多元。

教学片段一

师:首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出了一个不幸的海伦?(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学生谈学习收获。)

师:你抓住了这些词句读出了她的不幸。 还有哪些同学,抓的是哪些词,再来谈谈? 还有哪些同学想法不一样,关注的词语和他们不同?

师:同学们,才一岁半的小海伦就已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这里用的是“隔开”吗?(不是。)是“隔断”吗?(不是。)而是“隔绝”。(课件突出――隔绝。)从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

师:你能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带着深深的同情来说,太好了!还有谁来说?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引读:“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并激情点拨:小海伦的生活无望,多么可怜,多么可怕!)

师:(“悲秋”二胡曲响起。)同学们,黑暗和沉寂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紧紧地裹住了小海伦,她痛苦、绝望,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你能体会海伦的处境和心情,读读这段话吗?(课件出示:“天啊……越来越坏”下画红线。指名读。)

师:你将自己的心与小海伦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读出了她的痛苦。

师:海伦在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这样写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希望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愿望更加强烈。几种单调的手势,也越发不够用了。每次手语无法让别人了解我的意思时,我都要大发脾气。仿佛觉得有许多看不见的魔爪在紧紧地抓着我,我拼命地想挣脱它们,烈火在胸中燃烧,却又无法表达出来,只好疯狂地踢打、哭闹,在地上翻滚、吼叫,直到精疲力竭。

母亲若在旁边,我就会一头扑在她怀里,悲痛欲绝,甚至连为何发脾气都给忘了。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以上片段。)

师:聆听了老师诵读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的内容,带着对海伦深切的同情,谁再来读读这段话(从“天啊……脾气越来越坏。”)?相信你们肯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得很好。)

师:读得太好了!让我们一起体会海伦的心情和感受来读一读这段话。

评点

补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的片段,同时老师充满感情地诵读,让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小海伦的痛苦、绝望。因为资料的适时补充,拓展了学生的感悟背景,学生有了真体验、真感悟。于是,情动辞发,课文成了学生情感抒发的工具,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成了可能。

教学片段二

师:你又从哪儿读出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海伦?

(学生自由交谈。教师相机出示:“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书写盲文吗?

(出示资料,学生朗读:盲人的书写也比我们困难多了,需要用食指的指节用力叩击盲文笔,在厚厚的纸上扎下一个个突起的盲文点。长时间书写,手腕、手指都会酸痛、甚至变形。

师:(手势)盲文书写需要用食指的指节用力扣击盲文笔(课件:“用力叩击”变红。),在厚厚的纸上扎下一个个突起的盲文点。(课件:“厚厚”变红。)长时间书写,手腕、手指都会酸痛,甚至变形。(课件:“酸痛、变形”两词变红。)

师:了解了这个知识,再读这段话――“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学生读。)你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引导:①这些困难、痛苦海伦都很清楚,但她还是这样去学习,多么坚强!②为了能像同龄女孩那样拥有知识,她要付出多少的心血和努力,太了不起了!)

师:想象着海伦摸读盲文时的艰辛,带着你深深的感动之情读读这段话。(学生朗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正常人学会阅读、书写、算术,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海伦却要“不分昼夜”、“拼命摸读”“不停书写”甚至“摸出了血”(课件中这些词语逐一变红。)才能做到。尽管如此,她还是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还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从这儿你又想到了什么?(同桌讨论讨论。)

(学生交流,老师引导:①她付出的努力可能是我们正常人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②知识已经深深吸引了她,她迫切地希望了解这个世界。)

师:海伦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这样写道:

我用整个身心来感受世界万物,一刻也闲不住。我的生命充满了活力,就像那些朝生夕死的小昆虫,把一生挤到一天之内。

师:谁再来读读这一段――“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读出海伦对知识的渴望,表达出她想把一生挤到一天过的那种心情。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评点

通过补充“盲人是如何书写的”这一知识,学生的感悟就有了深度和宽度。从课堂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在了解这一知识后的阅读感悟,他们的观点更新、更独特、更具个性化。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开始与文本、与海伦对话,已经开始感受到海伦的形象和精神。这时再补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的部分内容,学生对海伦的勤奋、刻苦、坚强将会有更加深刻的体悟。

教学片段三

师:同学们,海伦的学习过程是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同时她从学习过程中、从得到的知识中,又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喜悦、快乐和幸福。比如,第三自然段中,(出示课件:“海伦猛然醒悟……开始”。)认识到水这样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她心中就充满了(引读)……感到……自由读读这段话,看看你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

师:对呀,你和老师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老师读到这儿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认识到水是这样一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后,她心中就会充满前所未有的喜悦?在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中的一个片段后,我找到了答案。请同学们也来听听这个片段的录音,你心中的疑团一定也能解开。

(学生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片段录音:“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沙利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水唤起了我的灵魂,并给予了我希望、快乐和自由。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师:现在谁能根据录音和课文内容说说海伦的喜悦从何而来。

(教师评议:A.你真善于倾听。 B. 你听得真仔细。你还能结合前文内容来思考,真不简单!C.对呀,在认识水之前,她确实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

师:上帝蒙蔽了海伦的眼睛,却用知识在海伦的心里打开了另一扇窗。体会着海伦前所未有的喜悦,一起读读这段话。

(学生齐读。)

评点

如果仅凭文本提供的信息,以上疑问不可能有一个满意的答案。于是,想到了补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的片段,并通过播放录音的形式来呈现,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听的训练。从教学的现场效果来看,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因为学生的感悟背景得到了丰富、积累。

当然,进行以上设计的前提是教者必须仔细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成长,我想,教师通过这次教学实践增加了阅读积累;课后,不用教师吩咐,学生肯定会去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去读这整本的书。

二、 在联系语境中引导学生深悟

语境一般包含三个层面:文本内部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此为第一层面的语境;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此为第二层面的语境;文本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此为第三层面的语境。这里所谈的联系语境,主要是指第一、第二层面的语境。许多时候,就词论词、就句论句,是很难有所感悟的,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气脉等,事实上存在于语言文字前后左右的关系中。这样,联系语境去感悟就成为一种基本策略了。请看《海伦・凯勒》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你还从哪些语句中读出她的不屈不挠精神?

[学生谈。(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教师评价:(1)你抓住关键语句读出了自己的感受,有没有谁要补充的呢?(2)你连标点符号都注意到了,读书真仔细。(3)我班同学的自学能力真强!抓住关键语句(出示重点词语)体会得真不错!]

师:现在让我们想想:海伦是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学习说话吗?(不是。)她能像我们这样学习说话吗?(不能。)联系上文,想想她是怎样学习说话的。

师:这种靠触觉练习说话的方式,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海伦这样说(教师引读: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都要――我都要――我都要――,读――)可见一开始海伦几乎没有说话的能力。

师:再联系下文看看(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后来“她说话的能力竟然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当她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抱住了海伦,留下了兴奋的泪水。

师:抓住关键词句,把前后文联系起来想,你有没有想到什么?同桌之间讨论讨论。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词句,上挂下联、瞻前顾后地去阅读思考,会让我们对课文有更为准确、深入的理解。我们以后在学习中可以经常运用这种阅读方法。

师:让我们体会海伦说话的艰辛,想象她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一起来读这段话。(课件标出“为使我的……练习”。)

(教师范读最后一句,提醒学生特别要注意逗号、省略号。)

师:这样就把海伦练习时间的长和她非凡的毅力给读出来了。

师:同学们,语言有画面,字词见形象。下面,请同学们根据6、7自然段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完整连贯的话具体描述你仿佛看到的情景。

(可以找你的学习伙伴交流交流,也可以来说给老师听。)

请你伴着音乐,带着你深深的感动之情来说吧。(学生配乐说话。)

(评: A.想象得好,描述也很有条理;B.说得有条理,而且很有感情,你真出色!)

评点

在以上片段中,教师让学生联系上文想,联系下文思考,抓住关键词句,把前后文联系起来想,这是在渗透感悟方法的指导。通过这种感悟方法的引导之后,学生的阅读发现更宽泛、更有灵气、灵性。后面的想象画面有了前面理解和情感的铺垫,显得水到渠成,训练无痕。

联系语境,实质上就是拓展学生的感悟背景,丰富学生的感悟积累,打通学生的感悟管道,在词与词、句与句、文与文之间审视和观照它们的相互关系,获得一种整体层面上的意义。

书法学习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求知欲 感悟力 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是:一至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至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至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坚持经常性的阅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关系到一个人的知识储备量。“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说的便是课内要严格训练,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逐步使学生达到能运用精读、速读、选读、批注等多种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此,教师要通过增强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感悟力和培养好习惯等三个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乐于阅读,善于阅读,常于阅读。

一、增强求知欲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或者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形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学生求知欲增强了,就会乐于阅读,把阅读当作自己的事,是生活的需要,是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创设问题

于永正老师教学《惊弓之鸟》片段:

师:课文“大吃一惊”与“惊弓之鸟”的“惊”有什么区别?生:……

师:(随手板书两个叹号)从这两个叹号也可看出,这里的“惊”是惊奇的意思。“大吃一惊”就是感到非常奇怪。下面还有一个地方能看出“惊”是奇怪的意思。你们往下看,能不能找出来。这一点比较难。

于老师紧紧抓住“惊”这个词在文中的异义,引导学生品词品句。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阅读理解课文。

(二)学生质疑问难

霍懋征老师教学《月光曲》片段:

教师有表情朗读,学生静静地听着,读完后让学生提出问题。生纷纷提问:贝多芬为什么走进那个姑娘的家里去?“他飞奔回客店”,是谁飞奔回客店?他没有谱那个《月光曲》,怎么能弹出来?穷人的家怎么会有钢琴?贝多芬给姑娘弹了一曲以后,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贝多芬弹完曲子以后,盲姑娘怎么知道他就是贝多芬?盲姑娘眼睛瞎了,课文里为什么还说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这部分教学,教师让学生充分提问,对于简单的问题立刻解决。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顺学而导”,师生共同带着问题学习下文,重点问题花大力气研究,精讲;一般问题一带而过,略讲。课堂上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所以学生阅读兴趣盎然。

(三)教师推荐书刊

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适时推荐与课文有关的书刊给学生阅读。例如学了朱自清写的文章《匆匆》后,布置学生或搜集朱自清的诗文,或搜集有关惜时的古代诗词、现代的诗歌、名言警句。学了老舍写的文章《猫》后,推荐学生找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他的作品来阅读。学习课文《鲁滨孙造船》后,推荐学生阅读英国笛福《鲁滨孙漂流记》……学生在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作品中提升能力,增长知识。

二、提高感悟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检和理解。”引导启发学生阅读感悟,提高感悟力,以达到能独立阅读。

(一)在潜心涵咏中感悟

潜心涵咏就是阅读时专心致志地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分析、体会。例如《穷人》课文片段: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学生通过潜心涵咏这一片段,感悟到桑娜抱回邻居孩子的忐忑不安心理:1. 决断:她非这样做不可,邻居孩子不能跟死人待在一起。2. 担心:恶劣天气丈夫出海的安危。3. 矛盾:焦急地盼望丈夫回来,又担心他回来发现两个孩子不同意收留。4. 自责:如果丈夫责怪,揍我一顿也好;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了,加上两个孩子今后生活更加困难。由此感受到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二)在诵读体味中感悟

诵读体味就是在阅读时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多种器官对语文文字直接的整体领悟。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片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在学习描写父子动作、外貌、语言等重点句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中悟语,读中悟情。教师在学生每次的朗读时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使学生感受到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感悟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三)在联系语境中感悟

联系语境就是在阅读时联系文本内部语言文字之间关系、不同文本之间关系、文本与生活之间关系,获得一种整体的准确的感悟。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片段:“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赢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联系上文和时代生活背景,感悟到 “我”跟“伯父”对“碰壁”一事理解的偏差。“我”在当时不明世事只能那么天真地理解“碰壁”就是鼻子碰撞大墙壁上。而“伯父”说的“碰壁”是指当时社会黑暗,与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鲁迅先生的迫害。

三、培养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以为首要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事实证明,不仅许多知识主要不是靠教师教,而是要靠自学自悟得来的;成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主要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在学习实践中感悟、探索和锻炼出来的。

(一)读与思的习惯

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质疑边解疑。阅读时:了解故事情节,明白感彩;思考作品的意蕴,提炼出人生感悟;品析作品写作特色,学习作者写作技巧。

(二)读与写的习惯

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批注,懂得在书中圈圈点点,写下自己的点点滴滴感悟。可以把文中优美的词句,文笔漂亮的片段,有价值的内容等分类摘抄下来。还可以通过编提纲、谈感想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抒写读书的收获和乐趣。如此,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读与背的习惯

背诵方面课程标准有量化要求:一至二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三至四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五至六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读书时只有做到熟读成诵,才能将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语言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逐步提高自己的读写水平。

由此可见,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灵敏的感悟力,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就可以自由遨游于书海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于永正. 语文教学实录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