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书法学习

书法学习

书法学习

书法学习范文第1篇

书法是讲究“心手相应”的技能,技能的形成是进行高级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条件。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实际动作组织起来的完善而合理的活动方式,它表现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心智技能则是把特定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按一定的程序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书法技能的训练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结合的活动,其中书法的书写过程可纳入动作技能的范畴,而读帖、临帖时的思维活动以及创作中的心态等因素则可归入心智技能的范畴。在书法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总是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书法创作和练习都需要“心手相应”,写出来的字是脑的活动通过手的运笔“外化”的结果。

书法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磨砺过程。古代书论历来强调技能的熟练,正如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书法“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技能的熟练,是经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达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此时意识对动作的控制程度减至最低。要将技能发展到熟练的程度,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书法学习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按照书写姿势、笔画线条练习、间架结构分类练习等顺序进行学习和训练,每个阶段根据不同的任务反复练习,从对字形的局部掌握到整体掌握,再到大脑与动作的协调完善,进而加强动作的熟练和节奏,循序渐进,将局部的用笔联合成一个协调化的运笔模式,运笔速度加快,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临摹是书法技能形成的不二法门,故有“初学不外临摹”之说(见周星莲《临池管见》)。任何技能都是通过模仿和联系获得的,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学习如何塑造好线条形态最常用方法是临摹。临摹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记忆的过程,包括对汉字笔画、结构和对指、腕、臂动作的观察和记忆。

二、观察学习:规则的获得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过程,比一般的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学生通过观察,对笔画的长短、粗细、偃仰、向背,墨色的浓淡,运笔的节奏,整体的风格、神韵等变化万端的线条组合产生鲜明而具体的感受和感性认识,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在学习书法技能的过程中,观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静态观察。先观察碑帖或范字中点画的形状特征,如侧点、竖点、挑点,悬针竖、垂露竖的异同等等;其次,观察结构特征,看每一点画起笔、送笔、收笔的正确位置,点画间的呼应、交错、揖让和向背等关系,左右、上下偏旁的相对位置,上下左右偏旁所占空间的宽窄、四边留白的多少以及线条间的疏密等等,判断整个间架主体的形状是何种方形,外形是正或斜。

第二,动态观察。观察老师动作:先看握笔松紧;其次看起笔、行笔、收笔的方向、速度、力度,笔锋的提按顿挫;再次感受手感和运力(指力、腕力、臂力)。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观察对正确的动作规则和结构规则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准备。

提高观察有效性的关键是对注意力的训练。初学者临摹一般要求尽量逼真,但范字提供的信息很多,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这些信息并不容易。一般来说,读帖时的注意都属于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随意注意,维持注意最有效的办法是明确其观察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各种强化增强其完成任务的愿望。在没有明确目的指导下的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注意对象,他可能对范字的各个部分都泛泛地加以注意,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书法教学中可以将目标任务分解,例如第一步只需注意范字的基本笔画,第二步只需注意范字的结构规律等等。这样目的明确,每次注意指向的范围小,集中性更好,对技能的形成更为有利。另外,临摹不成文的或不懂内容的字帖也不利于维持注意。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融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词或国学经典的教学,相应临写一些诗词或经典,或者对碑帖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既是对智力活动的合理组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对维持注意十分有利,同时对文化底蕴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熏陶等更是大有裨益。

三、记忆与表象融合:自由创作的起点

临摹还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包括对碑帖的形象记忆和对运笔的动作记忆。心理学理论认为:信息刺激在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建立暂时联系,在大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种“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临摹就是要将古人法帖中的“信息刺激”——即所蕴含的基本技巧、表现方法等,通过重复模仿训练,在大脑中建立联系和留下痕迹,不断积累后变为自己的能力。记忆是整个书写过程不可或缺的,临摹的成效与记忆的深浅是成正比例的。

传统意义上的临摹一般包括摹、临、背三个阶段。摹的方式很多,有仿影、描红、双钩、单钩等等;临主要指对临,传统的书法教学常常利用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将方格切分,让学生容易掌握笔画、偏旁的位置,最终达到去格临写的水平。当然,对临并不一定要用笔写在纸上,有时候也可以通过读帖来完成,正如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说:“古碑无不可学,汉代摩崖,手不能摹者摹以心,心识其形,手亦从之。”背指背临,或者称为“默临”,就是书写者不对照字帖,凭记忆将字形、笔画和神态写出来,即使手中无笔,也能将所习之字的笔画、结构、运笔一一在脑海中放映。摹、临、背的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识记、保持和重现的过程。摹写主要是训练对笔画的识记,而对临则主要是训练对间架结构、大小、高低等位置要素的识记。这种识记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得以保持。背临实际上就是对前期摹写和对临所得到的经验进行回忆和再认。类似背临的这种“尝试回忆”是强化加深记忆更有效的办法。所以,临摹的三个阶段是不断稳定和深化的记忆过程,它们对记忆力的训练各有侧重,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偏废。

通过摹、临、背的记忆训练,使学习者对范字形象和运笔动作形成较为稳固的心理表象。心理表象不再是事物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复合、融合,达到比知觉、比个别表象更丰富、更深刻的水平。学习者一旦能建立起记忆表象与运笔写字的联系,用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指导手的动作,再省察动作过程与原有表象的差别,不断完善动作和表象,那么线形的临写就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对书法艺术语言本质的思考和把握。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笔阵图〉后》中,曾经详细描述创作前的心理活动过程:“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就是说,自由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记忆的延伸和再加工。时下有些书法教育工作者,急于求成,采取直接写成作品给学生临摹的方法去应付各种比赛和展览,在比赛中屡屡获得成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方法打破了记忆形成和深化的链条,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离开了老师的书稿就很难进行独立创作。

结语

书法是一门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历代书论中也有不少关于书法教育的论述,但这些成果往往是个人经验的总结,而且十分零散,几千年来,中国的书法教育模式基本上停留在继承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层面。这些总结中有不乏精彩的、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性的论述,但也有不尽合理的部分,这些都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认识去甄别和总结。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的有力武器,也应该被应用到书法教学中去,建立系统的书法教育中的心理机制理论,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张桂光.书法教程.广东教育出版社,1987.

[3]于魁荣.儿童书法生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1991(6)

[4]陈振濂.书法教育学.西泠印社,1992.

[5]高尚仁.书法艺术心理学.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

[6]胡三元.从模仿到创造——浅谈书法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语文学刊.2001(4).

[7]张积家.普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莫雷主编,何先友,迟毓凯副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书法学习范文第2篇

一年级暑假开始我就报名参加书法班了,虽然当时的年龄很小,但每一节课我都坚持去上课,从最简单的横、竖、撇、捺练起,越写越有信心,有时甚至把时间都忘啦,看着写好的一幅幅字帖,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

掌握了基本笔画后就开始写楷书,主要是写古诗,二十首古诗要全部写完,看着厚厚的、密密麻麻的字我有点泄气,老师的鼓励与表扬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万事开头难”嘛,我咬紧牙关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努力在写好基本笔画的同时注意字的间架结构,第一首诗二十个字我足足写了十节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把古诗写到宣纸上,真有点出人意料,妈妈看到我的成果,会心地笑了。接下来的书法课上,我勤勤恳恳,再接再厉,最终完成了楷书的全部课程。

现在我正在学些行书,尽管时间还不是太长,我已经在全国的“素质杯”书法大赛上获得了银奖,对我来说,这次荣誉不仅是对自己的肯定,更多的是鞭策自己今后要以更高的姿态进行自己的业余爱好。

学习书法已有两年半的时间,感觉自己收获颇丰,既锻炼了自己的耐性,又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由衷的喜爱,尤其是春节前写对联的几天,在室外冒着严寒给路人们写对联,听着他们的表扬,天气再冷也会感觉心里暖融融的,新春佳节挂上自己书写的对联,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成绩是可人的,但不足之处尚需改正,有时存在急躁情绪,精益求精的精神还有欠缺,请老师和家长给我力量吧,我会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坚持到底。

小学生学习书法感言(二)

由于我平时写字很潦草,所以,在这个暑假里妈妈为我报了一个书法班,因为妹妹该上三年级了,也要学写钢笔字了,所以这次是我和妹妹一起学习。

第一次上课,老师和我们都互相不了解,所以老师逐一询问了我们的名字,并认真地记在一个本子上,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陈”字,自此我就又多了一位老师,看到陈老师写的字非常漂亮,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在这个暑假里把字写好!

我们第一节课学的是笔画右点,我心想我都写过一年的钢笔字了怎么还从这么简单的笔画开始学呀!陈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所以他来到我的身边,拿起笔在我的纸上写下一个右点,然后对我说:“你现在开始写吧,我希望你能超过我写的。我相信你能写得很好!”于是我开始写起来,结果真正写起这个小小的右点来却变得不是那么容易了,怎么写也写不出老师写的那样,更别说要超过老师了。于是我决定要跟陈老师好好学习写钢笔字……

书法学习范文第3篇

大家好!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家庭教育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在家庭教育中,各位有着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比如,在孩子文化课紧张的情况下该不该练书法等。今天,我代在这里和大家交流这个问题。同时对各位家长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法,是在宣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墨迹,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其手指的延伸,笔的疾驰、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其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是一种表现性艺术;书家能够通过作品把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的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书如其人、书为心画”说法。书法,看似十分简易,仿佛凡是会写汉字的人都可以参与,能使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字,似乎就成了书法家,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我们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既是一项独特的艺术,又是一项综合性艺术,通过学习书法,会使孩子从小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书写时手、眼、脑的协调配合,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对人体各系统的调节发育都有好处,对培养孩子优美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具体谈谈:

一、学习书法能够使孩子静心养气,有益于身体健康

孩子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动手,尤其是训练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达到协调性和灵活性,这些动作靠大脑指挥,经常有规律的训练,有益于大脑的生长发育。小学生正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练习书法对于促进孩子大脑生长发育、开发智力、培养智商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练字时,人体的指、腕、肘、肩、臂等都随着笔画的书写有节奏的运动,各种器官都得到相应的锻炼,虽从外观上看不出有多大的运动量,其实却如八卦、太极、形意拳一般,寓动于静,刚柔相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气功 ”。书写时,可以调理经络,匀畅呼吸,最后达到心手相应,以于身体健康。再次,练习书法可以消除孩子的浮躁情绪,使其安静下来。陆维创先生的话说得很精彩:若每日有一小时之练习,即有一小时之怡静,只有紧张而无怡静,只有疲劳而无宁息,势必有害健康…… 信笔挥毫,不必求其成为名家,成为美术品,而为调节生活,宁静精神,又其功用之一也。要把孩子从浮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使其能够静下心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练习书法。现在还有一说法,练习书法也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良方。

二、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从最初文字的形成,到书法艺术的日臻完善,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在这悠久的语言文字长河中,各朝各代均出现了许多书体不同、风格迥异、品学兼优的大书法家,无论是他们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还是他们做人的准则,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如王羲之学书使池水尽墨,隋僧智勇学术颓笔如冢、唐怀素无纸用芭蕉叶作书,颜真卿为官刚正不阿、宁死不降的高贵品格……这些千古流传的事迹,对培育孩子的品德、毅力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孩子在学书的过程中,更学会了做人。

汉字也是一种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更是一种凝聚力。因为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与精髓,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教孩子写汉字,就是让他们了解体验民族文化,体验民族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民族的精神。

三、学习书法,可以丰富学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好书法,必须以丰富的学识为基础,清代书家杨守敬认为,学术除品高以外,“一要学富,胸罗万千,书卷之气,自然益于行间。”由学书而悟到读书更重要,这是提高孩子文化素质的第二收获——使孩子爱学习。

书法有严格的书写法则,孩子在学习识字的同时又学习书法,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促进文字书写水平的提高,把字写得更美观而又合乎规范。试想,当老师拿到一本作业的时候,拿到一份试卷的时候,优美的书写可以让老师愉悦的批阅,而写得乱七八糟的作业甚至连看也看不清楚,那么在考试的时候写得不好的试卷势必会失去好多分数,尤其是阅读和作文。

通过学习书法,能促进学生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的,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庄、干净、容易认,养成这样的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为什么学习书法可以使人变得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呢,因为书法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需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用笔的轻重缓急,这样久而久之能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而孩子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是极有益处的。

练习书法,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各种笔画的不同以及字的结构,比照字帖学习运笔,让孩子感悟、领略书法的美妙之处,思考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怎样表达才能达到这种效果,长此以往,孩子的观察、思考分析、表达能力必定得到发展,如果将这种好习惯运用到文化课的学习中,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四、学习书法可以陶冶性情,锻炼意志。

书法艺术,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些精辟之论,都充分指明了研究任何学问都须日积月累,切不可一曝十寒。因此,学习书法并无捷径可走,只有从一点一滴学起,由笔画到结构再到章法,多临摹,多创作广取博收,拓宽视野,记之于心,熟之于手,达到心手相应,创作忘我方为佳界。由此可见,学习书法,可以使人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练。有些孩子刚开始学习书法,爱丢三落四,心绪浮躁,无法集中注意力,练一会就坐不住了,甚至把墨汁弄得满脸满身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练习,渐渐的沉稳下来,这些毛病都消失了,能平心静气的写字了。

五、学习书法有益于发展孩子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因为书法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这一领域向来都有接纳各种美的雅量。在学习欣赏别人、接纳别人心目中的美的同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取长补短来滋长自己心中的美,取得精神上的愉悦。其次,书法推崇创新,追求个性。临摹古人的书法,是为了在大脑中积累大量丰富的材料,为今后的创作做好铺垫,因而,书法教学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孩子不知不觉中从模仿走向创新的过程。

六、学习书法,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素质。

书法学习范文第4篇

在我6岁的时候,妈妈见我经常喜欢在纸上乱涂乱画,于是就送我去钱明华老师那里学习书法。起初我想:书法不就是用毛笔在纸上写几笔,与用蜡笔、铅笔写字一样嘛!可当我拿起毛笔之后才知道书法并不是那么一会事,没那么随意,也没那么简单。刚开始学的时候连那些看似很简单的点、横、竖、撇、捺的笔画,也得练上好几个星期,要学好它真是不容易的。

老师的教育和鼓励,激发了我的兴趣。6年多来,我日复一日地练啊、写啊,从开始不了解书法,到现在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其中有过太多的辛苦,但更多的还是收获。在这6年里我曾临习《曹全碑》、《石门颂》、《多宝塔碑》、《智永真书千字文》、《兰亭序》、《圣教序》、《苕溪诗卷》、《蜀素帖》、《峄山刻石》及清・邓石如《白氏草堂记》等等,已学习了篆、隶、楷、行四体,现继续跟着钱明华老师学习国画。我的作品曾荣获第十六、“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法绘画大赛钻石奖,第三届“七彩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特等奖,2002年度“奥林匹克星”中华儿女书画大奖赛特等奖,第三届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金像奖大赛特别金奖,第九届“艺苑杯”当代少儿书画艺术大赛特等奖,第八届“希望杯”全国师生书画印大奖赛特等奖及中央电视台书画院举办的“墨彩杯”第四届全国少年儿童书画作品电视大赛现场赛金奖等等,共获得部级奖项40项(其等奖、金奖、一等奖36项)。书法段位为特别段(十段),书法作品数十次发表在有关书刊上,多次被授予“小书法家”称号。

时至今日,我觉得先前的那种痛苦、烦恼已慢慢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书法带给我的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艺术的魅力。书法对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它使我在熟悉多种字体的前提下,能写出一手规范、工整的字;其次,是我懂得了不少书法知识,以及许多课外知识,如诗词、对联、古文等,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加了我的文学艺术修养;再者,它使我对美的理解升华了,让我懂得了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让我置身于艺术的熔炉之中。当然所有这些是与钱明华老师的博学和教导分不开的。(去年本刊ll期封面人物我的师姐朱瑛杰没谈到我们的老师,我今在这补充几句。)他擅诗文书画篆,但他从来没有在我们学生以及家长的面前夸耀自己,真是“深藏不露”。我记得我和几个师兄妹去参加中央电视台书画院举办的“墨彩杯”第四届全国少年儿童书画作品电视大赛现场赛,我们在比赛现场书写时,那些评委爷爷们对我们说“你们老师是位高手”,那时我和师兄妹们才意识到我们对老师的了解是“身在庐山”了。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通过书法,可以反映主体人的精神、气质。学习书法既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能磨炼意志和耐性,又能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也知道,我取得的这些成绩还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脚下的路还很长,很艰辛,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书法学习范文第5篇

身为消防大队队长的张志强工作很忙,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总会在下班后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练练书法。按他的说法是:“每天不写几个字就浑身难受。”

他对书法的这种“瘾”,从上初中时就开始培养了。张志强记得,最早教他练书法的,是他初二时的生物老师。“生物老师的书法特别好,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跟着学了。”

但起先也只是胡乱涂鸦,后来,在历史老师刘凤臣的指导下,才渐渐摸到了些门道。刚开始的时候,以《颜勤礼碑》为基础开始练习。碑文中蕴含着的拙重、沉雄之美深深吸引了张志强。习研中,学魏追晋,尊唐尚宋,收获颇丰。其中,研汉碑尤喜《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至今痴迷不辍。

在张志强办公室对面,有间十来平方米的杂物间。张志强把这里规整出一角,开辟成了书法练习室。现在,每天下班后,张志强就在这里练习书法。

“这是一种习惯,也是我的生活方式。”张志强说,这就像吃饭一样,“一顿不吃饿得慌。”即使是出差,他也习惯性地带上一支毛笔,有空的时候就临空运笔,找找感觉。

虽然练了二十多年书法,也获得了不少奖项,但张志强仍然对自己的书法作品不满意,感觉“越写越写不好。”即使偶有所得,“有那么两个字看着顺眼,但过几天再看又感觉不好了。”在书法上,张志强自认为永远都有一种“不知足”的心态。他说,练书法的人都要向老中医看齐,用时间来沉淀技艺,“书法是一种持续的状态,永远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书法是我生活中的“调味品”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二十多年的书法之路是需要强大毅力支撑才能走过来的,但张志强的这二十六年用“苦苦支撑”来形容是不确切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把锤炼书法技艺看成是一件苦恼枯燥的事,相反,练习书法是他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不是书法附加到了我的生活里,而是我离不开书法。”

张志强不抽烟不喝酒,对各种牌局饭局也是敬而远之,唯有书法让其钟情如初。“每个人调节生活的方式都不一样,书法就是我的生活中的‘调味品’。”心情愉快的时候,张志强就练练最得心应手的隶书;心情烦躁的时候,就练练楷书;生气的时候就大书行草,一气呵成,畅快淋漓。“这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比吸烟更健康,比饮酒更醉人。”

同时,他认为练习书法对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比如,书法讲究谋篇,工作也讲布局;书法苛求运笔力道,工作也有轻重缓急;书法注重技巧,工作也重视方式方法,等等。在练习书法的过程当中,往往能为干好工作打开思路。“有时候,工作中一个苦思很久的问题,往往就在横折竖钩的一瞬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书法的求索之道上,张志强也获得过不少荣誉,但他从来没有沾沾自喜过。去年夏天,在邯郸市组织系统举办的“组工干部忠于党”书画、摄影作品比赛中,张志强所书的《公道正派》作品喜获一等奖。但他说:“我练书法不图名图利,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书法应有体现时代性的创新

就如许许多多的事物一样,书法艺术也需要不断创新。20__年冬天的某个清晨,张志强在用扫帚扫雪的时候,突发奇想:“用扫帚在雪地里写字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乘着这股热劲儿,张志强在干净平整的白雪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龙”字。写完一看,气势饱满,甚是好看,周围的人连声叫好。这件事让张志强思考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艺术的载体是不是也可以创新呢?

千百年来,人们把文字写在龟甲兽骨上,写在青铜金石上,写在黄纸丹青上,写在布帛石碑上,到了今天,是不是可以创新出更多的载体呢?从工具来讲,纸张、毛笔、墨色是否可以有更多的创新呢?从技法来讲,布局、章法是否可以有更多的尝试呢?等等,这些问题,张志强都有过自己的思考。

但中国书法讲究“师从”,讲究“出处”,换言之,中国书法是要讲究传承的。张志强在思考创新的同时,也极力强调对传统的继承。

“古人所登临的艺术巅峰,确实是现在的人很难企及的。只能仰望,不可超越。”二十多年的练习让他感悟到,要把自己的书法艺术推向更高的境界,还需要从古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