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书法艺术教学

书法艺术教学范文精选

书法艺术教学

书法艺术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派艺术;高校美术理论;教学;启发

自19世纪以来,海派绘画作为中国美术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涌现出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徐悲鸿、刘海粟等大师级国家,这些画家既深受中国传统水墨画、工笔画的影响,又在西方留学期间受到西方油画艺术风格的影响,而后在抗战时期受到革命文化的激励,因此海派美术文化呈现出开放性、融合性、进取创新性的特点。在这一基础上,高校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可以从海派美术绘画曲折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海派画家的创作风格、绘画类别、主题内容中汲取经验,整合与提炼重要的美术观念、美术绘画作品,开展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中国传统美术理论、西方美术理论的综合教育,带动学生了解更多美术理论知识,提升文化审美素养。

一、海派美术绘画艺术近现代时期的发展历程

“海派”为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涌现的画派,是一批侨居上海,或者常常到上海走动的画家总称,这些画家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清朝末年来到上海,以砚田为生、侨居卖画,受到当时商贾巨富的欢迎与追捧。“海上画派”重要画家杨逸在其著作《海上墨林》记述:“其时海上画家不论优劣,约有七百人之多”,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赵之谦、刘海粟、赵之谦等,均为当时有名的海派画家,这些海派画家继承了中国传统水墨画、工笔画的绘画技法,在人物、花鸟、山水等题材创作中,都具有自身独到的本领和见解。如任颐作为最早的海派绘画代表人物,精通于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其中人物画汲取任熊、任熏、陈洪绶、老莲等画家之长,注重按照严格的人体结构写实描绘;花鸟画技艺则更加精湛,主要受老莲的焦墨钩骨法、恽寿平的没骨法,以及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等绘画技巧影响,画作中禽鸟显得突出、花卉有时只作为背景,整个绘画的颜色明净淡雅、笔墨简逸放纵,可谓神形毕露。而“海上画派”另一重要的代表人物吴昌硕则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大师,擅长以篆书、隶书、行草等书法艺术入画,画作中既包含着一系列飞舞的大线条,又存在细腻的工笔描绘,其画的松枝干、梅花枝干、桃花枝干被称为“吴式枝干”,墨梅、红梅、牡丹、荷花、水仙等的绘画颜色浓重,但同时疏密相间、富于变化,对近代其他花鸟画家的影响深远。天主教西班牙耶稣会士范廷佐设计与建造了董家渡教堂以后,西洋画艺术便在19世纪的上海发展开来,这一时期董家渡教堂对外招收学员,传授素描、油画、雕塑等西洋绘画技法,由此为中国画家的西洋画学习提供便利。据《上海美术志》记载,自19世纪末初至1930年代,林风眠、关良、徐悲鸿、刘海粟等海派画家相继赴日本、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留学,借鉴与吸收西洋美术绘画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一系列泼墨画、泼彩画等绘画作品,新一代海派画家在回国后投入到高校的美术理论、美术绘画技巧教学之中,并为抗战救亡的文化宣传提供支持。

二、海派美术绘画艺术在抗战前后创作思路、课程教育内容的变化

海派绘画艺术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的绘画艺术,其中重要的分界点为抗战前后一大批海派画家在绘画作品中出现了创作风格、创作内容、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变化。第一阶段为清朝末年至抗战前的时期,吴昌硕、任伯年、蒲华、潘天寿、赵之谦等海派画家讲求中国传统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的画学传承,即在传统审美意识、技法法度的前提下,作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等的绘画技巧创新。如画家吴昌硕秉持着“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的理念,使用篆书、隶书、行草等书法艺术入画,以新颖的布局、古朴写意的手法,创作出山水、花卉、木石等美术作品,其随意勾勒的松枝、梅花枝、桃花枝被称为“吴式枝干”,受到王震、赵云率,高尚之等画家的争相摹仿与借鉴。第二阶段为抗战时期的美术教育、文化宣传阶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西南中心的重庆成为国民政府、高校机构搬迁的转移地点,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等国内最高的美术教育机构也转移到重庆。与此同时,海派画家潘天寿、徐悲鸿、吕凤子、张书旗、谢海燕、吴弗之等也作为高校美术院系的教师陆续被转移至重庆进行授课。这一时期海派画家的创作风格则由传统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等绘画主题转变为以“抗战”“抗争”“奋进”“救亡”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在具体视觉内容的选择上,更加提倡反映战斗、生活的题材。如画家徐悲鸿《负伤之狮》是在1938年抗战形势愈加紧张的情况下,于重庆寓所创作的中国画作品,该画作一改传统以传统山水、花鸟为题材的绘画主题,而是以负伤的雄狮指代中国,这头负伤雄狮虽然已伤痕累累,但其昂首挺胸的身姿、双目怒视的眼神仿佛告诉世人:“我随时准备战斗、拼搏”,蕴含着哀国伤民、坚强奋进的内在精神。同时抗战时期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等美术教育机构,在美术专业理论、美术绘画实践等课程教学中,也开始摒弃以往山水、花鸟、人物的主题创作方向,而是转向与抗战时事结合的视觉语言、战斗主题的教育教学之中,如潘天寿、徐悲鸿、丰子恺、陈之弗等海派画家,则以奔马、灵鹜、风雨、鸡鸣、晨曲等战斗意象,作为美术作品创作、学生课程教学主题,进行中国画、油画、素描等作品的创作与讲解,参与听课的美术培训班、艺术院系学生达数千名,欣赏画家作品的外部社会观众达上万人。因此,这一时期的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活动通常包含传统绘画技法教学、新时期国画教学两个方向。其中张振铎、吴弗之、谢海燕等教师遵照潘天寿的教育理念,开展以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为主的分科教学,要求学生国画学习时要博采众长,强调国画作品创作的继承与创新。而后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留洋海派画家,则注重美术理论、美术绘画实践教育的中西结合,在课程教学题材、文化寓意等的选择上,更加贴近当下的抗战现实、普通民众生活,如将农村的柿子、油菜花、野草、野花、鸡舍、鸡鸭群等作为绘画题材,进行油画、素描画、写意中国画等的教学和创作。

三、海派美术教育遵循的艺术理论内容

海派美术教育发源于清末民初时期,现代画家刘海粟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为中国最早的美术绘画培训学校。如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开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中华艺术大学、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烯阳美术院、白鹤画会、野风画会等近40所美术学校,吸引了一大批留欧、留日的归国画家聚集于此,形成“北区”“南区”交相辉映的独特美术文化带,成为当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美术活动的中心。这一社会环境下,上海地区各大美术学院的现代画家、教师秉持着“海纳百川”“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海派美育理念,开展中国传统山水、花鸟、人物,以及西洋油画、素描画等绘画技法教学。当时在上海美术学院兼职的教师主要包括潘天寿、黄宾虹、陈之佛、陈抱一、汪亚尘、王济远、倪贻德、丰子恺等艺术前辈先贤,其所使用的教材有《精选名人书稿》《画学真诠》《之佛画稿》《图案构成法》《图案的ABC》《油画法之基础》《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等,这些教材大多为画学名家教师自己编写的教学内容。

四、当前高校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美术理论课程缺乏以开放创新理念为主的知识体系设置近年来我国国内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往往秉持着应试教育的理念,以《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全史》《艺术概论》《西方美术理论》《国画源流述概》《美术原理》《美术鉴赏》《书画美学》《画论》《艺术批评》等教材内容作为每单元、每节课的教学依据,进而组织设置美术理论知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围绕着美术专业学生考试、教师完成任务的传统课程教育模式只是对教材内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框架、主要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与讲授,但缺乏海纳百川、大气谦和、追求卓越、开放创新等的理念涉及,也并未意识到传统中国画美术理论、西方美术艺术理论之间的间隔问题,仍旧难以做到不同美术观念与技法的融会贯通。

(二)美术理论课程忽视与时展、学生学习现实的联结现阶段多数院校开展的美术理论课程通常会忽视美术内容的涉及、探讨,也很少关注不同学生在思想观念、审美理念、美术理论学习方面的差异性,导致美术教学的课程结构、教育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如在东西方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针对魏晋至明末、清末至民初两个发展阶段,进行中国传统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的内容教育,但忽视了民国至抗战时期传统中国画发展变化趋势的讲解,教师也很少关注画学传承方面,中国画、西洋画技法之间的融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机械记忆老师教授的美术理论,使得学生美术理论学习的知识技能水平、文化素养不高。

(三)美术理论课程的教育内容、教学与交互方式单一陈旧从当下各院校美术理论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交互流程的组织设置来看,一般教师更加注重中外美术发展史,以及中国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西方素描、西方油画等理论内容的教学,重视学生美术作品理解、美术绘画技巧的引导和指导教育,却极少引入与美术艺术鉴赏、审美品位、文化修养相关的课程教育内容,使得整个美术理论课的知识教学单一陈旧。另一方面,美术理论专业课程教学也缺乏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的搭建,教师极少为学生提供美术文化感知、美术绘画作品实践机会,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且在陈旧的美术教育理念影响下,学生很容易产生价值观念、审美认知的偏颇问题。

五、海派艺术对当今高校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启发

(一)引导美术理论课程形成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教育理念

海派美术绘画艺术作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历程之中,催生出黄宾虹、张聿光、潘天寿、潘玉良、徐悲鸿、王道源、丰子恺等一批绘画大家,其中部分画家又具有旅日、旅欧等留学经历,因而海派绘画艺术既受到传统中国画古朴法度、写意手法的影响,又汲取了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绘画技法,呈现出东西融合、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势。而将海派绘画艺术的创作技法、审美价值观念引入到当下高校美术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可以最大程度地使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形成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开展美术专业每单元、每节课的理论知识内容教学。如对于《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全史》《国画源流述概》《书画美学》等课程的教育,可以将清末民初大批海派画家留学西方,以及在西方创作大量油画、素描画的经历引入到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之中,探讨不同美术作品中的西方绘画技法、意象表现,以及民国大师、大画家学贯东西的艺术修养,以引导学生摒弃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的美术理论学习观念,使其养成大气谦和、包容审慎的美术精神。

(二)带动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不断追求卓越、开放创新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上海海派文化的开放、卓越、追求与创新,为国内美术绘画学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动力,且带动了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向着不断追求卓越、开放创新的方向前进。因此,以海派绘画艺术作为高校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指导内容,可向学生介绍与讲解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留学画家的作品,包括刘海粟的《山水》、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林风眠的《仕女》、吴冠中《冬雪》等作品,探讨其作品中包含的东方写意、西方写实之绘画技巧,在传统中国画学习的同时,带领学生结合当今的美术主题意象、文化氛围,传承与创新美术理论内容、绘画实践,提高学生美术学的艺术鉴赏力、文化素养。

六、当今高校美术理论课程中引入海派艺术的创新教学策略研究

(一)构建以海派绘画创新理念为主的美术理论知识体系

在高校专业课程教育“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美术教师开展的专业理论知识、绘画作品实践教育也要结合时展方向,特别是课程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因而,可将传统海派中国画画家、西方留洋海派画家的作品整合为一套完整的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知识体系,对学生开展海派绘画理念、美术绘画技法的创新教育教学。首先从清末吴昌硕、任伯年、蒲华、潘天寿、赵之谦等传统画家的绘画作品着手,探析近代以来中国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的发展路径。如教师可向学生讲解在写意山水、花卉等作品创作中,海派画家受徐渭、石涛、朱耷等明朝画家的影响较大;但与此同时,在绘画色彩、线条、整体排布的设置中,吴昌硕等海派画家以篆书、隶书、行草等书法艺术入画,画作中既包含着一系列飞舞的大线条,又存在细腻的工笔描绘。之后以徐悲鸿等留洋画家的作品为例,讲授抗战时期海派画家美术创作风格、主题意象的变化,可帮助学生迅速完成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发展梳理,深化其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法的认知和理解。

(二)加强美术理论课程的海派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创新

高校美术专业课程的理论教育教学要在现有传统中国画、西方绘画、美术发展史等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更多具有创新性的美术理念、美术绘画知识和技巧,并引入以网络在线演示、互动交流为主的教育手段,如此才能保证美术理论课程知识与技能、思想观念、文化素养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围绕海派画家、海派美术绘画作品,对学生进行中国画、西洋画美术理论的课程教学,一方面以传统中国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为主,选取任颐、吴昌硕、潘天寿等人的画作,评析美术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山水、花鸟,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中国画的运笔技法、用墨浓淡,以及空间排布的法度和气象,使其掌握国画创作的结构技巧、写意意趣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要围绕东西方绘画技法融合的作品,如刘海粟的《黄山图》、吴冠中的《江南民居》,进行泼墨画、泼彩画等新式艺术的教育教学,使学生逐步理解东方水墨画、西方油画艺术形式糅合的技法,以及由此产生的中西融合、独具一格的艺术观感,体现出海派艺术兼容并包、开放创新的思想与审美。

(三)注重美术理论的海派时代观念、融合绘画技法教育

传统中国画、西洋绘画等美术内容与时代的结合,是海派绘画艺术最典型的特征之一。20世纪30年代,海派美术作品与国家的抗战形势、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既重视绘画技法,又尽可能做到雅俗共赏。20世纪50年代以后,即使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美术院校迁出,也并未改变海派美术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与时代呼应的本色精神,如70年代以后上海美术院校、社会非主流画室互为补充,在中国画、西方油画、西方素描画的教学中,不断迎合时代主题,探索创新,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画家,创作出一系列符合时代追求的美术作品。因而高校美术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也要以新时代的主题意象、文化追求为引导,开展相关美术理论、美术技法实践教育,如引入陈逸飞、王劼音、卢象太、徐文华、方世聪等年轻一代的海派绘画作品,包括《黄河颂》《开路先锋》《刘胡兰》《占领总统府》等的油画作品,使学生参与到海派美术绘画鉴赏、海派艺术模仿创作之中,进而保证美术理论课程的美术史教育、美术文化教学效果。

七、结语

随着高校“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等培养理念的提出,不同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也需要转变以往专业理论知识传达、灌输讲授的教学模式,引入开放进取、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对现有的学科课堂内容、教学方案作出改革创新,美术学科的理论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将海派绘画艺术发展史、美术创作理念引入到美术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系统化地向学生介绍与讲解有关中国画、油画、素描画的发展历史、绘画技法,从而保证东西方美术理论、美术绘画艺术教学,以及东西方美术文化融合研究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小敏.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0(12):137.

[2]安祥云.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21(02):164-165.

[3]吴江勇.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育的应用实践[J].文化产业,2021(07):134-135.

[4]逸舟.唯有真意盈怀陆永福和他的“海派炉瓶”情结[J].上海工艺美术,2020(04):30-32.

[5]陈晔.商业与艺术的联姻:海派书画中的商业性[J].美术大观,2018(11):38-39.

[6]王永琪.高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1(03):170-171.

书法艺术教学范文第2篇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官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书法艺术教学范文第3篇

理论与实践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理论是实践的必要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有效论证“。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是重要的,因为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一个创造性的行为。在对心智和精神的作用自然而然的发挥中,教育会从现有的知识中发掘出一些新鲜的事情,而这种发挥却受到教育和经验的限制。”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任务就是要用具有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发挥自我个性,自主实践,激发创新思维,达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们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设计人才的教育目的。

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过程

邓小平说过:“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列宁也曾说过:“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这都说明实践对人才的成长与成熟有重要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与方法才对学生艺术设计知识的掌握、艺术感悟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有效作用呢?

1.以学生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主体。在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位置,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掌握学生缺少的是什么,想要改变的又是什么。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理论、经验及技巧等知识后,把学生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实践方式、实践条件、实践环境和实践指导。通过学生全面、多样、自主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自主性、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与教师有效、必要的指导相结合,完成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一种开放而不失纲要、自由而不失约束、自主而又有指导的教学环境下接受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各异、各有所长,思维开阔,懂理论,能动手,适应社会需求。

2.以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任何不能指导和作用于客观生活的知识,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就是要找到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切入点,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使理论与实践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相互促进。

3.以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设计环境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艺术设计实践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设计环境中,让他们用所学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进行艺术设计实践,在实践中检测自己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程度,查找差距,再加以针对性的学习与提高。本人在上设计课时,要求学生把每次虚拟的作业都当作一次真正的设计实践来完成。让他们与当地的公司、企业大量接触,在感受到成功的同时又能极大地刺激学习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邓小平所说:“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又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

三、影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不论是作为一种教育观念,还是一种教学形式与方法,其对艺术设计教育的作用必然会体现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活动表现和实践效果是评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而影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1.学生能否得到高水平的实践指导;2.学生是否有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3.学生是否有合适的实践环境;4.学生是否有独立思考与自由创新思维的空间。

书法艺术教学范文第4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读、写百分数,区别它与分数的不同。

2、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把握教材,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有效阅读技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组材料:六年级男子篮球队三人投篮命中情况如下:

甲:43乙:18丙:22,你知道谁的投篮水平高吗?

小结:不知道每个人的投篮次数,也就是单凭一个数(板书)是无法判断的。

2、再出示每人投篮次数:甲:50乙:20丙:25

问:现在你能够通过每组的两个数直接看出谁的水平高吗?还要怎样?

(学生思考、计算、交流)

小结:要知道谁的水平高,还要知道命中数是投篮数的几分之几,再比较大小。

(板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3、求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一眼看出谁的水平高了吗?怎么办?

板书:

甲命中了几分之几:43/50

乙命中了几分之几:18/20

丙命中了几分之几:22/25

小结:看来为了方便比较和统计,有必要把这些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彩色粉笔加重100),这样的分数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百分数”。

甲命中了几分之几:43/50=83/100

乙命中了几分之几:18/20=90/100

丙命中了几分之几:22/25=88/100

二、指导看书。

1、看来百分数能帮助我们解决普通分数不能很快解决的问题,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看书之前,告诉大家,你想通过自学,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意义、写法、读法、作用、区别)

2、学生看书,汇报交流。

(1)、理解比率的含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者百分比)

那么86/100、90/100、88/100是哪两个数相比得到的?既然是比值,那么百分数能带单位吗?为什么?

(2)、写法、读法。与分数不同。

(3)、质疑深入。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出示两题:1、一堆煤97/100吨,运走了它的75/100。

2、23/100米是46/100米的50/100。

3、小结:意义不同、写法、读法不同。

4、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反馈练习。

1、第2页练一练。1、2。

2、练一练3、4、5、6、7。

问:1%是否最小的百分数?为什么分子有小数、整数?为什么分子有的比分母大?有的比分母小?

四、拓展升华。

1、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百分数例子,说出含义。

2、回答下列百分数的含义。

一本书已经看了40%.

一瓶黑松饮料里含果汁大约10%。

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人口却占世界的20%。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由于沙漠化、开发等因素,还在不断减少。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而日本却高达60%。尽管如此,日本却从中国大量进口一次性筷子,很少砍伐本国树木。

五、回顾总结。

1、回顾今天的学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书法艺术教学范文第5篇

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门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1992年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

在新的教学大纲公布后,美术教科书从开发乡土教材、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增加教学资料、设备资源等多角度拓展了美术课程。但是,这些新的举措未能从相关的情境中发掘其内涵,更重视了内容,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过程。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认识。2001年7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完成,明确把美术课程的新资源归为三大类: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②可以说,新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地努力探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③

课程资源(CurriculumResources)可分为目标资源与教学活动资源。④课程扩展是与之相关的概念,可分为“扩展计划”和“个别深造”,其中“扩展计划”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学参考书或教科书所容纳的基本知识以外的知识,它的资料来源是无穷无尽的。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属于教学活动资源里扩展计划的内容,并且具备了美术课程三大类新资源的特点。

二、中等美术教育与现当代艺术

1.中等美术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结构,从层次上可分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从类型上可分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其他类型教育。这里所研究的中等美术教育,虽然也涉及以上的各类型教育里的美术教学,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以及中等师范学校进行的美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会员国大会通过并印发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为参照,把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分类接轨,其中2级、3级教育即初级中等教育与高级中等教育,对应为国内的初中阶段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受教育者的年龄约在12-18岁。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把美术能力的发展归纳为:机能性快感、图画记述、再现、灵感与表现四个阶段。他认为美感满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阶段中,处于第四阶段10岁以后青春前期的儿童开始注意作品的美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方式是可预知的,他们的认知行为与其年龄和成长阶段有关。他把儿童绘画分为感觉运动期、符号功能期、视觉思维期、具体操作期、形式操作期五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12至15岁)的儿童喜欢运用想象对未来进行规划,兴趣指向未来和非眼前物,价值和观念变得重要起来⑤。因此,中等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学美术教育地位曾一落千丈,美术课随意被削减甚至取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教育从以前的“小三门”“调料课”“机动课”的可有可无地位已逐渐成为当今不可动摇的必修课,美术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纯技能性已被丰富性、艺术性、趣味性取而代之,美术教育的大美术教育观念得到了发展。

(3)中等美术教育就其教育类型而言,既有以美术本位教育为重点的职业中学教育和师范院校教育,也有强调教育价值的非专业美术教育的普通中学教育,可谓集两种不同取向的美术教育于一身。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着幼儿园和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任务,更有它的特殊性。

2.目前中等美术教育里的现当代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是从20世纪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中多种风格流派的总称。它经历了“反传统——形式创新——形式走向极致”的过程。它的基本形态因离开了当代人的审美理想,离异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而受到人们厌弃,走向没落。当代艺术这一概念是针对现代主义产生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波普艺术及超写实主义的成就而成为普遍的艺术潮流,即所谓后现代主义。⑥本文中所提到的“当代艺术”,特指在中国90年代以来随着资讯国际化,艺术和当代文化背景发生的种种联系。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选择初中、高中、职业中学、中等师范教科书等教材。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分“人教版”“沿海版”,书中范图基本沿用多年前采用的作品,形式较陈旧。中国美术史教程一般只讲到清末民初,学生无法从学校教育里正式接触当代艺术,充其量也只能接受一点零星的信息。

笔者就所在工作单位,对168名本校中等美术教育的学生及120名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进行了有关当代艺术的问卷调查。学生的调查中,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58%;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占32%;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含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在校的课程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93%。教师的调查结果: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21%;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不到1%;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定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87%。

被试学生与教师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上述的调查可见,学生比教师对当代艺术的信息更为关注和敏感,并且更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两者都对当代艺术的特征理解模糊,调查中还意外发现,69%的学生对行为艺术尤其关注。

直接作用于调查结果的因素有三方面:第一,地区条件。被试学生就读于广东省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文化、资讯较发达,有利于获得艺术的新信息。而被试教师来自广东省各地,包括边远山区,整体来说条件相对落后于前者。第二,年龄制约。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个性强,乐于接触新事物。教师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容易安于现状造成惰性,缺乏探求新知识的激情。第三,被试学生是在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包括师范类及非师范类,他们处于稳定的美术学习氛围当中。被试教师是艺术骨干教师,但根据各地的具体教学状况,有的美术教师教音乐课,有的音乐教师改上美术课,音乐、美术都教的也有之,分散了对美术领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的美术知识不全面,对美术史学的了解更是停留在求学时期的水平。

三、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引入现当代艺术的意义

1.开阔视野,强调包容性和开放性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沟通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不同类型、性质的艺术活动层出不穷,艺术创作的形式、手段灵活多样。当代艺术本身多元化,极具包容性,世界各地的创作很活跃,任何东西都能被纳入艺术的范畴。它可让适合艺术的常规的不同的艺术观点共存;它有新的表现形式,如:装置方式、行为方式、观念摄影等,但从不排除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方式;它运用新的媒材,如数字媒介、光、电等,而不单是我们常见的纸、笔、墨、颜料;它告诉当今的艺术学科已不再像从前一样细分,模糊的专业界线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正成为艺术领域的发展大趋势。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现当代艺术,让学生看到更宽广的艺术前景,避免成为新世纪艺术世界的“井底蛙”。

2.新形式、新媒材的运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我国现行的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大纲,都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⑦创造之初就是要超脱逻辑的羁绊,偏离思维常轨,这些从现代艺术作品可以体现。如西班牙画家达利的著名作品《时间的永恒》,改变了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对事物的本质变化进行富有想象的表现;荷兰石版画家埃瑟尔的作品《瞭望台》,从错视觉的角度打破了生活中的现实存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印象派画家的艺术探索成果,已经十分自然地融入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在油画或者水墨画中,都可以看到汲取、融会印象派绘画观念和技法而获得成功的事例。我们不妨尝试超越习以为常的、普遍认同的写实主义的方法去看现代艺术,也不妨尝试将现代艺术联系当今的教学。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基础课以素描、色彩(水彩、水粉)为主,加上部分的手工课,学生接触到的不外乎各种纸张、炭笔、炭条、炭精棒、水彩和水粉颜料、油画颜料等绘画及手工制作所用的常见材料。现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段超越了传统,一方面是对材料无所不用其极的运用。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艺术工具的选择之中,诞生及成熟于20世纪的各种新科技如摄影、影像,以及新兴的电子虚拟技术,都以艺术的名义聚集到一块,与传统媒材交互融渗,构成了当代艺术新的艺术视觉形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在谈到新艺术现象对现代生活的作用时说,艺术的形式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因为青年人、学生喜欢。这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⑧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以前苏派的教学模式为范本,以架上绘画教学为重,强调理性思维的观察方法,追求狭隘的“技”的训练。此方法所用的工具与材料较为单一,在普通学校里有相当的难度和单调性,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丰富的视觉信息,思维方向是直线的、平面化的,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压抑了学生个性情感的发挥,往往使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感到艺术遥不可及。当代艺术超越了传统的点、线、面、色彩等美术元素,因每个艺术家的情感不同,相同的媒材有了各自的符号意义,必然导致艺术风格上的多样化。阿恩海姆说过:“用任何媒介塑造形象都需要创造性与想象力”,“每换一种新的媒介,就需要产生新的创造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每一次材料的更新都会带来艺术的观看方式的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代艺术重视新材料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与传统艺术媒材结合的综合实验,对技能的要求不一定很高,鼓励人们主动、积极地寻找表达自己的媒材,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成就了20世纪德国艺术大师博依斯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可能。

3.通过艺术认识社会

当代艺术立足于迅速变化的生活和公众之中,赋予作品当下观念的同时,尽量使作品的含义浅显易懂,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当代艺术家中不乏把流行文化引进,重新面对和思考中国的艺术、现实和历史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予新的表达和阐释。如黄一瀚以人们熟悉的麦当劳叔叔形象进行创作:100多个一米多高的麦当劳叔叔手持玩具枪,涌进了铺天盖地的中国都市房地产模型,表现一种虚拟的战争游戏,表达作者对商业经济文化背后之争的忧虑。⑩

4.有利于艺术及教育的发展进步

现代艺术把形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艺术本身在近百年中发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变化,拓宽了现代艺术的疆域。当代艺术强调观念,所反对的正是传统的观念,但对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并非对传统艺术的否定。现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是相互借鉴、融合渗透的。现当代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避免缺乏审美,避免苍白肤浅,避免在艺术全球化的大潮流里盲目迎合西方主流文化的口味。传统艺术运用西学观念思考本土问题,借用现当代艺术的语言,对自身进行反思并加以适当的调整,才形成了现今的文化及艺术探索。20世纪的现代主义在许多方面突然与传统分道扬镳,形成一种革命性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方法,本身就可以回答有关当代艺术的进步问题。

新教学内容的吸纳,对于教育的观念将是一个新的挑战。不管是艺术还是教育,要做到真正的进步,必须要有多元平衡的学术环境,博大的胸怀和前瞻的意识,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5.有助于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

当代艺术具有灵活的创造性。它不单体现在多种创作形式和手段上,还将体现在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侧重地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对于美术专业的职业中学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创造美术作品的能力;对于师范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有自身的培养和善于运用美术手段和教育规律去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的双重意义。

师范美术教育的母机作用,在整个美术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否具有前瞻性、能否把握学术前沿的新动态是师范美术教育的关键。无论现在的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如果本身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就无法迎接“知识爆炸”的时代和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6.顺应教育的迫切要求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引发的特殊案件在艺术界、法律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州美院教师状告美术馆,称美术馆在“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中展出的两件作品“很恶心”,侵犯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权,(转第85页)(接第57页)要求赔偿。上海的一所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播放有“性器官暴露”镜头的影片,几位学生在看了这些镜头之后“胸闷头晕”,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这位播放影片的老师被校方解聘。诸如此类现象的产生,应归咎于某些学校培养太滞后的缘故,人们对艺术现象一直缺乏系统、全面和学科性的阐释。许多有识之士就现当代艺术与教育问题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呼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李小山就艺术教育问题答友人问时,提到“要给未来一个交代”,陈履生认为“美术教育应对新的问题要有思想和学术准备”,朱青生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演讲时强调“现代艺术中艺术家的责任”,广东美术馆编辑胡斌在文章中问道:“谁来承担我们的当代艺术教育”,由此看来,把现当代艺术引入现实的美术教育更是有必要的。

然而,由于部分现当代艺术作品盲目模仿,缺乏思想深度,使人认为现当代艺术总是前卫的、荒谬的,只有艺术家才能看懂,因此作为教学内容必然存在争议。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打破了许多传统的规范,也误导了许多人片面地求新求异,淡化了传统的审美标准。现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以及新媒体的介入,使有些人认为新观念、新媒介可以代替技艺以及修养,由此导致了极端的行为艺术,如:虐杀动物和吃婴儿等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低级庸俗的人物与作品。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拥有的美学知识十分有限,现当代艺术有许多艺术品往往无法归类到我们常常熟悉并联想到的传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之中去,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教师应该看到大部分艺术家及其作品都能体现积极向上的艺术良知,客观分析鱼龙混杂的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分析判断能力。当代艺术有实验性、探索性,也容易作为当代艺术不成熟的象征。面对观念性越来越强、样式个性越发突出的当代艺术,产生困惑、难以把握,人们需要以更高的理论高度去做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另外,现当代艺术因为其观念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批评准则的漂移,反映到教育中就比较具体,当代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滞后,同样不能回应这些具体的问题。引入现当代艺术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对高校美术教学可谓一个有益补充,也使中等美术教育获得坚实的承托。

在目前的国际文化大背景下,资源是一种内在性的需求,我们只能在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参与之下才能充分发掘,更重要的是,永远都有未完的“现代”“当代”,我们应该对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筛选,也没有理由去拒绝这个用之不尽的新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