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定点医疗机构财务制度

定点医疗机构财务制度

定点医疗机构财务制度

定点医疗机构财务制度范文第1篇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制财新会制度的特点

(一)促进预算约束机制的强化,层层落实责任

在新制度中提出了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实施的预算管理办法。相比对对《医院财务制度》的废止,新制度中进行了“绩效考核补助”的增设,重点要求机构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量及所需经费的分配。预算管理也重点要求以收定支,对于有条件的基础医疗机构可采取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措施,并对其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同时因为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和核算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财务管理体制上也予以了制定,还针对一些卫生机构缺乏财务核算人员和机构情况予以了会计委托记账的措施。

(二)加强收支的合理划分,体现职能定位

在颁发的新制度中,明确指出将上级补助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医疗收入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收入,也在会计核算流程中进行了各补偿渠道的资金流程的清晰反映。结合其机构实际情况予以医疗、卫生服务的职能定位,进行支出科目的设立,为了满足基础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现实要求,增设“待摊支出”,从而更加准确、客观的核算。根据医药卫生改革精神,在医疗收入中计入药品收入,将药品支出纳入医疗卫生支出中。

同时也对政府予以其基本建设及设备足额安排的补偿机制进行了体现,并单独在补助支出中反映政府所承担的支出。

(三)促进资产的规范管理,强化财务风险

为了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简化会计核算、财政补偿机制、预算编制管理要求的需要,将长期资产取得时直接计入成本中,对于期限超过3年的应收账款,应该按照具体流程报批后核销。还需要对其机构的对外投资进行严格禁止,加大对购置大型设备和借款等方面的控制,并严格落实其论证报批程序。并遵循集中管理原则,不断提高自身资产使用效率,同时对各类收支进行合理划分和核算,避免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出现,通过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保障其公共医疗卫生的社会效应。

(四)结合绩效工资,设立奖励基金,建立激励机制

新制度中提出将奖励基金增设到其卫生机构的专用基金中,其机构只要进行了相应预算管理方式的落实,并达到了合格的绩效考核后,就能够根据其具体收支结余进行相应比例基金的提取,同时,通过与绩效工资结合,作为职工绩效考核奖励,从而建立奖励机制,达到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使医务人员自主参与到医改中,并服务于医改,促进医改的深化。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影响

(一)促进医防并重运营模式的形成

新制度中提出了专业基金中奖励基金和绩效工资的结合,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机构有动力重新配备财力、物力、人力,加强防保工作,从真正意义上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将公共卫生服务所支出构成清晰的反应出来,为公共卫生服务等公益性支出的全面计量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公共卫生服务的建立健全提供了基础资料。从实际生活这一层面出发,新财会制度促进了医防并重运营模式的形成。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管理

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财务管理体制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下实行,推行财务集中核算的方式,同时将委托记账制度实施于部分不具备条件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预算管理与约束,在预算管理中纳入基层医疗机构所产生的收支,以此完善预算,也让其预算更严谨,避免支出随意调整等问题的出现,使医疗机构经济合法、合规,更加透明化,使机构的规范运用,新财会制度中强调审计、财政、主管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进行财务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更加完善,从而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管理。

定点医疗机构财务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 财务管理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是针对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的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等财务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和考核等工作的总体计划。财务管理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并且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医疗补偿机制尚未健全的境况下,医疗卫生机构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需要医疗卫生机构医生的高超的医疗卫生水平以及服务质量,更应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最大程度上地节约医疗卫生机构的成本支出,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作为一个整体的活力与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二、财务管理在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中的作用

1、财务管理是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足的资金对医疗卫生机构很重要,是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大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维持医疗卫生机构良性和可持续运行的前提条件。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活动的功能主要有:为医疗卫生机构筹措资金,从而保证医疗卫生服务日常活动以及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合理地组织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节约成本的重要基础;财务管理的好与坏是决定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和可持续运行的重要基础。

2、财务管理是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重要基础

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是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依据资金活动的特点以及规律,尽可能有效率地组织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活动,正确地处理相应的财务关系。财务管理的完善与否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以及日常的经营活动起着导向或制约的作用,完善健康的财务管理可以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不完善的财务管理在资金、人员积极性等方面制约着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因此,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问题

1、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性不足

由于受到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普遍都存在着对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认识上的误区,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也不会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们至多视财务管理仅仅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一种形式,导致了整体上的医疗卫生机构对财务管理的轻视。另外,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多为在医学方面有所建树的人员,很少有受到过系统财务管理教育或培训的人员,他们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比较浅薄,把财务管理当作是记账、算账的简单流程,对财务工作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对财务工作的轻视。

2、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预算不科学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预算是对本年度内机构财务的收支规模、结构以及资金渠道作出的预算和计划,是年度内医疗卫生机构各项目发展计划以及日常工作任务在财务收与支方面的具体反映,同时也是医疗卫生机构年度内财务活动的基础依据。预算管理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实现本机构既定目标而实施,财务预算作用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一切医疗活动领域。因此,做好财务预算是医疗卫生机构良性运行的基础工作。但是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多流于形式,预算的制定和执行的主观随意性很强,财务预算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并且因为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把握有时也不够精准,从而不能及时地收集到内外部环境变化信心,难以准确地预计未来事态发展状况从而对医疗卫生机构会产生的影响。因此,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经常性地不科学,导致了年度计划的非科学、非正常管理。

3、医疗卫生机构的资产管理不到位

医疗卫生机构的资产是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最重要的设施,并且医疗器械设备价格一般都很昂贵,多则上亿元,少也有几千万,对这些资产的合理有效管理非常重要,对财务管理的健康有序运行更是至关重要,是关系到医疗卫生机构可持续的大事。医疗卫生机构在引进先进医疗器械时,应该先合理地进行研究比较,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成本。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引进器械设备时根本没有对器械设备的未来现金流入和器械设备的成本进行比较和研究,在财务上也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只是盲目引进设备,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有些设备在目前的医疗条件和水平下根本无用。同时,日常的医疗器械管理也不到位,没有严格的考核机制,致使贵重仪器设备或荒废或闲置,有些甚至提前报废,给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方面造成重大损失,影响到其他活动的财务管理。

4、医疗卫生机构的风险意识淡薄

计划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目基本是由国家负责,财政主要负责提供资金,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需要资金就向财政申请,没有市场经营风险,也不存在破产倒闭之类的问题,造成了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意识是每一性质单位都应该注重的问题,《医院财务制度》规定了医疗卫生机构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从而建立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风险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技术革新因素等外部因素和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人员素质等内部因素。因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收入与预期经常发生偏离,单位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的某环节或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引发财务风险。如果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注重强调本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就显然地会处于弱势地位,严重的可能可致破产。目前大多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缺乏相对应的风险防范意识,医疗单位财务管理资产结构不合理,坏账性资产长期挂账,固定资产利用和配置效率都很低,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收益和竞争力。

5、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是非财务专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观念淡薄,从而经济决策也缺少科学性。作为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应该具有财务人员必须的业务专长和职业素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中主管财务工作的多为在医学方面做出成绩而得到任用的医学专家,作为财务管理方面来讲是外行人,因此也造成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水准较低,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完善,从而影响了单位整体的财务管理能力,宏观上影响了医疗卫生机构的良性和可持续经营。

四、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风险意识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必须强化风险意识,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无风险意识。在引进高技术高风险的医疗项目或医疗器械时,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者必须准确地分析内部和外部的经营环境,把握好资金市场的发展以及变化规律,时刻意识风险与所得平衡的原则,从而处理好资金市场和财务风险,收益与风险的平衡与联系,合理地运用财务杠杆的调节功能,从而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2、做好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

预算是所有工作开始的重要基础,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应该由事业单位通过一定的程序研究通过,对本单位未来一定时期的经营决策、经营目标和经济责任通过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医疗卫生机构要逐步采用零基预算方法编制预算,从实际需要出发,对各项目的费用开支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研究。同时,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需要建立预算管理类的组织机构,对单位的总体预算负责,并且负责预算的执行力度,努力把实际的项目资金运用状况与预算完美地衔接起来,发挥预算的作用于目标,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从而达到财务管理为单位经营服务的目的。

3、加强财务日常管理,增强成本管理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管理的内容与范围也不断扩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仅仅要参与一般的市场活动,也需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要注意运营成本,还需关注医疗卫生机构的市场效益。必须突破传统的成本模式,注重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发展,加强对日常采购、技术、大型项目设备的引进等的研究和考量,努力在每一个方面做到成本节约、效益先行。

4、财务人员培训

高素质的人才是好的制度实施和执行的重要条件。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够决定财务制度的实施状况。因此,财会人员的职业水平以及其职业素养的高低会影响财务制度实施的效果和效应。医疗卫生机构在实际的工作中,首先要严格把关用人制度,针对财务人员的招聘、选拔和任用都要明确具体地实施,选择和任用符合各自岗位要求的人员。其次要多层次、不间断、全方位地加强和完善财会人员的岗前、岗中培训,切实地加强和提高财会人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业务素质。另外还要注重医疗卫生机构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医疗卫生机构财会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努力树立所有财会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同时要加强与财务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学习与遵守,将财务管理制度切实地落实到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财务管理实践中。

五、结束语

总之,财务管理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良性和可持续经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健全的财务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收益,而且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整体竞争力和长期规模发展至关重要。医疗卫生机构要提高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重视财务管理的作用,从而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资金运转的良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维持医疗事业单位的持续经营。

【参考文献】

[1] 李少萍:如何健全医院财务管理之浅见[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7).

[2] 黄连军、张仕华:实现医院财务管理规范化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09(3).

[3] 张莉:浅谈医院财务管理[J].现代会计,2007(2).

[4] 杨继红: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研究,2007(7).

定点医疗机构财务制度范文第3篇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金管理现状和问题

1、财政投入模式的探讨。新医改政策下,我国将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主要是基本医疗服务收入和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提供,补助收入根据服务人口、单位综合服务成本及核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数量、质量核定。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政府对经常性支出进行补助,按人员、业务经费分项定额核定,即:人员经费按定员定额的方式核定,核定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业务经费根据核定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数量、质量和成本定额(剔除人力成本)等综合核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可见,政府投入占基层医疗机构收入的比重大幅提高,稳健的财政投入对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财政投入仍然不足,在一个区域内,有限的财政资金以何种模式在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分配?是关系到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和生存的大问题。服务人口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机构技术人员不足是普遍现象,如果公共卫生补助按服务人口数拨付,在同样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服务人口数少的地方会不足,人口集中的地方留有结余,职工收入会不均衡,打击职工极积性。将公共卫生经费和经常性补助捆绑,如果以保证各医疗机构不出现亏损为前提进行分配,则会形成大锅饭,打击医疗机构积极性;如果按人员编制分配,目前各基层医疗单位技术人员不足,随着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技术人员既要顾业务又要做公共卫生服务,顾此失彼,单位争着要人,会造成人员成本不合理上升,同时,这种方式又很难体现医疗服务质量。另外,在编制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医疗机构普遍使用编外人员,编外人员的成本即使财政有补助,也只是少部分,要留住人,自然又挤占编内人员收入,打击在编人员积极性,特别是偏远山区,更是留不住技术人员。

2、预算编制工作粗糙,基本流于形式。医改前,基层医疗机构核算是以收抵支,收益为正,基本上没编预算,新医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收支要全部纳入预算。现阶段,一方面,由于财政投入不足以及财政资金在医疗机构之间分配模式尚存探讨,给预算的编制带来难度;其次,医疗机构从负责人到一线职工、财务人员还没有足够强的预算意识;第三,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人员不够,很多地方的报帐员都是医生兼职的,使得财务核算口径理解不一,数据采集不准确。基于以上原因,预算工作比较粗糙,在实际工作中起不到指导作用,出现预算资金和医疗机构实际消耗不同步的问题,预算基本流于形式。

3、成本核算观念簿弱。基层医疗机构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收入的提高、成本和费用的管理和控制,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能使医疗机构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消耗,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许多基层医疗机构的领导只重视医院的收入,不重视成本耗费和成本核算,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也不健全,使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成本效益观念比较淡薄。特别是在财政资金投入模式还没合理化,预算工作未到位的情况下,许多基层医疗机构的领导更是没有控制成本的观念,比如,招待费、差旅费、在院职工个人应负担的房租和水电费等费用,由于预算没细化,很难让基层医疗机构做到有效的节制,年终为了平衡收支结余,反而可能出现成本费用没有有效控制的单位得到的补偿多,有些医疗机构即使想去控制,看到没控制的兄弟单位一样得到补偿,也就疏于控制了,因此,如果这些现象不能及时消除,会造成医疗机构铺张浪费,极有可能形成大锅饭的局面。

4、资产管理比较乱。基层医疗机构资金管理工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资产管理,同时也是医院管理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首先,流动资产的管理,其中,应收款和库存物资的管理是难点,基层医疗机构的应收款主要是陈年旧帐,病人欠款,单位欠款,没有及时催收。库存物资主要是药品和材料,是医疗机构业务正常运转的主要资源,涉及量多面广,一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库存物资的采购、库存管理、帐款核对都比较乱,新医改形势下,西药实行基药管理,有些地区的西药采购实行定向由几家医药公司供应,从采购渠道上进行了规范,但是材料还没有进行规范,依然由医疗机构职能科室自行采购。库存管理上,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少,月末或季末盘点工作量大,数据准确度不高,另一方面,每年库存物资报废也较多,因此,如何减轻医技人员工作量,减少库存物资损耗,提高库存物资管理质量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帐款核对上,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帐款没有及时核对,造成对帐繁琐,帐目难清。其次,固定资产的管理,翻开各基层医疗机构的报表,固定资产金额总是比较漂亮,而事实上,很多固定资产躺在那是废物一堆,甚至有些单位连实物也找不着,整理出来要报废的,也没及时清理,造成事实上的帐实不符。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金管理的对策

1、当前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政府应审时度势,探索建立适应基层医疗机构需求的补偿方式,发挥政府投入对资源配置合理的导向作用。几点建议:一、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同时,对偏远山区,应适当提高补助力度。二、不能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地区,以预算为指导,将总财政补助分解成各医疗机构的总预算,各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对医疗卫生机构及其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进行量化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与政府投入相结合,奖优罚劣,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细化预算编制工作,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是基层医疗机构编制的财务计划,是财务管理的起点,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保证,也是对执行财务活动进行约束的依据。《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的通知第七条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收支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层要转变观念和重视预算,根据医院的相关职责、工作任务和发展计划编制年度收支预算,对医院各项财务活动进行统筹安排,特别是费用支出,区域内各医疗机构要有一个统一标准,各医疗机构要充分结合医院实际,参照历年情况,做好预算,并严格执行预算,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将预算作用于医院的一切医疗活动领域,总预算统领各个部门预算,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预算在实际工作中应有的约束作用,改变医院预算流于形式的现状。#p#分页标题#e#

3、建全内控制度,加强成本核算。首先,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的通知中的第六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活动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领导下,由财务部门集中管理。因而对区域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实行统一、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内控制度,对收入、支出、库存物资、固定资产、货币资金等全面进行细化规范,特别是费用标准,尽量统一明确,并付之实施。(二)费用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定期监督考核预算执行情况,防止预算松弛现象的发生,完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预算执行情况还要与职工考核制度挂钩,以预算为指导,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将成本管理落实到科室、岗位和个人,加强成本控制和分析,杜绝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使医院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三)增强成本意识,目前新医改中,在财政投入相对确定的情况下,增加医疗收入也相对有限,控制成本、减少浪费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医疗机构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员工切实增强成本意识,真正做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4、加强资产管理。重视资产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情况看,加强流动资产管理的空间较大。流动资产高效、安全的周转对医院减少营运成本有着重要意义。基层医疗机构担负的是基本医疗服务,同一地区的很多业务可以进行统一规范,如,对材料的采购可以同基药一样进行规范,一个地区由几家公司定向供应,或者和提供基药的公司协商让其配备材料,如此简化采购,往来帐款简单,便于管理。另外,各基层医疗机构应尽量就近采购,善于运用现代物流配送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储备数量,凡是能够实现顺畅配送、保证医院需要的药品物资,医院尽可能不搞储备,以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经营成本。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建议政府资产管理部门协同卫生局和县以上医院成立固定资产签定专家组,定期对基层医疗机构申请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签定,及时批复报废。其次,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人员应对帐面固定资产进行大清查,整理出报废资产,及时申请报废,对帐面盘存的有用资产,重新归类,重新建卡,做到帐实相符。对于新增固定资产投入,各医疗机构要结合实际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不是盲目要投入多,防止造成资源浪费。

5、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基层医疗机构一直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人员不够的情况,借医改东风,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特别是数字卫生——区域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为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各项业务数据统计的准确度,提高工作效率,堵塞业务收入漏洞,加强资金管理,提供捷径。

6、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资金管理观念转变的首先是医院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还要具有将它们和实际工作融合在一起,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客观实际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特别是新医改形势下,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是适应时展的要求。

定点医疗机构财务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财务管理

国家实施医疗保险制度,目的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职工、城乡居民个人的承受能力,保障职工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遏制医疗资源的不当浪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医疗保险制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当前,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进一步扩大了医保的覆盖面,参保人数也随之增多,如何对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科学管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实现“收支平衡,稍有结余”的医保基金目标,是大多数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对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一、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是通过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对参保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实现的。但当前由于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和自身利益的驱动不足,导致很多定点医院在为参保的入院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不能自觉严格地执行相关的医保政策。部分定点医疗保险机构对病人的住院费用结算时存在差误,为了套取更多的统筹基金,私自将住院次数分解;一些医疗机构对本医院的住院标准把握不到位,或是因为人为因素,为不符合住院标准的患者也办理了住院手续,大大加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负担;一些医疗机构未设置严格的用药制度,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本来可以使用价格优惠、效果较好的普通类或国产药品,却私自为参保患者选用价格昂贵的珍贵药材或是进口药品,加剧了参保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很多定点医疗机构存在严重的滥检查现象,对参保的住院病人,不论是哪种病因,都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性检查,致使住院费用大大增加,还有些患者为了报销医药费,时常会出现冒名顶替的情况,这些客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医疗保险管理的难度。

二、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探析

1.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很多定点医疗机构为了增加本医院的经济收入,过度谋求最大化的经济利润。此外,由于医院现行的规章制度存在弊端,导致很多医护人员的工资及奖金直接与本医院的经济收入相挂钩,致使很多医护人员没有从参保病人的利益出发,而是误导消费,不仅损害了参保人员的合理医疗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参保患者的经济负担,这种现象在当前人均定额费用标准偿付的医疗保险报销中普遍存在。2.医疗服务市场具有垄断性。导致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医院是医保的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相比,医疗服务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实质就是一种垄断性的服务,对于绝大多数的参保患者而言,他们自身根本无法对医生制定的诊治方法和医疗质量进行判断,对他们而言,并不清楚自己需要进行那些检查、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只能完全听从于医务人员。正是这种特殊的医疗服务,致使医院对参保人员的医疗服务需求采取有意识的人为诱导,从而增加治疗费用,最终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3.参保人员自身原因。一方面,对于大多数的参保人员来说,对当前国家出台的相关医保政策及用药范围等规定并不完全了解,对医院缺少有效的群众性监督和社会监督,从而为一些误导消费的情况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参保人员入院后因为从心理上害怕得罪医生和护士会影响自己的治疗,因此,很多患者会一味地听从医生和护士的各项安排,这又无形中“纵容”了医护人员,导致上述各种问题的出现。

三、提高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宣传和学习,确保财务管理人员深入了解《医疗保险服务协议》。一是明确相关责任人掌握协议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履行该协议,定点医院的各职能部门必须明确具体的责任人,深入学习协议的各条款内容,这样才能减少各种违规现象的发生。协议中明确规定当定点医院对入院参保人员使用的药品高于国家或省级价格部门的定价;冒名顶替者或是不符合住院标准所产生的相关医疗费用;不能提供真实的病历、发票或是与参保病人的病情不相关的其它医疗费用;未经价格主管部门的批准而收费的项目等情况,均不属于医保报销的范围。因此,医院各科室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按照协议条款开展各项医疗服务。二是指定专门人员负责保险相关事宜。随着医疗保险的覆盖面逐步扩大,参保人员数量明显增加,定点医院医疗保险患者的门诊及住院率随之升高,大大加重了相关的工作量。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必须积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设置相应的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及先进设备,财务部门应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医疗保险参保患者的住院登记,进行相关医疗费用的结算等工作。2.积极创新财务工作方法,加强与相关部门及患者的联系。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复杂,难度也较大。医保定点医院的会计核算与非定点医院相比,不仅要建立具体的收支明细科目,确保各项收支有凭据,在记账方式上应采用复式记账法,对医院发生的各项医疗保险费用要在相互联系的账上做双重记录。这种记账方式,一来可以明确了解医院各项医疗保险账款的往来业务;二来通过账户记录,可以将医院医疗保险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完整系统的呈现出来。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正在加快改革,给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因此,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并积极创新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有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措施。此外,还应从医院的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好与各相关部门和服务对象的关系,最大程度的取得他们的理解、配合与支持,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3.提高思想认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管理者和医护人员应提高思想认识,充分意识到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此外,完善的财务制度是财务工作的基础性保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用明确的制度遏制各种违规现象的发生。医院管理者及财务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性环境下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内容,并将其科学合理的进行完善和细化,将财务规章制度的约束和防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多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创新财务管理方法,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韦健.医院药品管理与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7):94-95.

[2]贾爱华.刍议如何避免定点医院医保财务风险[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07:88.

定点医疗机构财务制度范文第5篇

一、总体要求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要按照保障机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的原则同步落实补偿政策,建立稳定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方式;在政府大幅度提高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力度;坚持以投入换机制,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转变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承担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诊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功能。

二、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支出和业务支出等运行成本以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的方式解决。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医疗保障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建立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补助。各县(市、区)要按照核定的编制人数和服务工作量,参照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核定工资总额。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要合理制定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并逐步调整到位。按上述原则补偿后出现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进行绩效考核后予以补助。

(一)落实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经费

1、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同级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予以保障,省、市级财政给予专项支持。

2、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年各县(市、区)政府按照不低于人均元的标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以后年度随着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人均经费标准,建立稳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各级政府按照服务成本核定补助。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包括离退休人员经费)、人员培训和人员招聘所需支出,由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相关人才培养规划和人员招聘规划予以保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由同级政府负责足额落实。

5、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所需经费,按照“县级财政保障、省、市财政适当补助、全省均衡性转移支付统筹考虑”的原则解决。省级财政结合本级财力并统筹中央绩效工资转移支付资金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工资实施专项定额补助。市财政加大对县(市区)的支持力度,最低要将省对非直管县与直管县的补助差额补足;统筹考虑所属县(市、区)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支持力度。

6、省、市财政在计算对县(市、区)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时,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公用经费等作为基本支出统筹考虑,纳入均衡性转移支付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省级财政统筹使用中央和省本级以奖代补资金,采取奖补结合的方式拨付,将奖补资金中的作为固定基数对下补助,通过绩效考核后对下奖励。市财政也安排适量的资金支持各县(市、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各县(市、区)财政可采取先预拨后结算的方式及时下达补助资金,保障基本药物制度按计划顺利实施。

(二)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医疗保险支付政策

1、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不再单设药事服务费。一般诊疗费的收费标准可在原来分项收费标准总和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并在不增加群众现有个人负担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医疗保险支付比例。具体收费标准和医疗保险支付政策按省价格、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提出的指导性意见,由县(市、区)价格、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综合考虑该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服务能力利用率、医务人员劳务成本、医疗保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及医疗保险支付政策,可在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开展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先行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服务仍按现有项目和标准收费。对已合并到一般诊疗费里的原收费项目,不再另行收费或变相收费。价格、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监管措施,防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复收费、分解处方多收费。

2、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促进作用。依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将一般诊疗费纳入支付范围,并逐步提高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就医。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将年以后各级政府新增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资金,按照不超过20%的比例,通过一般诊疗费的方式,每季度或半年由市、县(市、区)财政、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核定补助数额,由财政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从医疗保险基金集中支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积极地开展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合理控制服务成本。

(三)落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鼓励合理创收

1、落实政府专项补助和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入仍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同级政府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建立起稳定的补助渠道和长效补助机制。各县(市、区)要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经常性收支核定和差额补助的具体办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结余要按规定留用或上缴。要认真落实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办法,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基本医疗服务等收入全额上缴。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经常性支出由县(市、区)政府核定并全额安排。

2、在核定收支、核定补助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增加服务项目获得合理收入和利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取的合理利润全部留用,用于事业发展,用于职工奖励。

(四)设立风险基金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实行药品零差率开始,每月按其业务收入的1%提取医疗风险基金,专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事故赔偿,防范债务风险。医疗风险基金在经常性支出中列支。

三、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一)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其诊疗科目、床位数量、科室设置、人员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要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要根据国家出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范围,对服务能力已经超出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一些服务人口较多、服务能力已经达到二级医院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可将转为公立医院,或将其超出功能定位的资源整合到县级医院;也可以对其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补偿。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和服务。

(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管理,根据已经核定的人员编制标准,由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实际工作量统筹安排、动态调整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要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以科学设岗、竟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妥善安置未聘人员,相关费用由同级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统筹研究解决。

(三)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和激励机制。各级卫生、财政部门要按照《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暂行办法》的规定,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根据管理绩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综合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和拨付挂钩。对绩效考核差的要扣减资金,对绩效考核好的给予适当奖励。要督促、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收支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和控制。

(四)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要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各县(市、区)政府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按确定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建立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以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人员竞聘上岗紧密结合。

四、多渠道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力度

对村卫生室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要在核定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人口数量能力的基础上,安排一定比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由村卫生室承担,并落实相应经费。各县(市、区)在推进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工作中,可以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的门诊服务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县(市、区)要积极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纳入保险范围。鼓励各地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对村卫生室给予一定扶持,并采取多种形式对乡村医生进行补助。政府对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药品零差率销售按农业户籍人口每人元补助,补助资金由省、市、县按规定比例分担。

对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县(市、区)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合理补助,并将其中符合条件的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执行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同的医疗保险支付和报销政策。

五、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作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抓紧落实,将政府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和基建支出计划足额安排,及时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医疗保险支付政策,尽快建立起稳定、长效、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