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景;探索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96-02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的习题演练。这种“填鸭式”教学,数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提不起对数学学习兴趣,也难以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的主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和探索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进行探索,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转变,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及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学生探索能力培养的做法和体会。

一、在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但探索无疑需要问题的参与,学生探索知识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推动学生思维探索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这时要善于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主动探索,以问题的疑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揭示知识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空前高涨,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他们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数轴》这一节的学习中,在得出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结论后,有学生课后提出“数轴上的点不一定都表示有理数”。这一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了学生对现有结论的不满足,我首先对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给予了肯定,继而又鼓励学生课余自己可查阅资料来验证。在此,我们固然可以预测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但绝不能因此而扼杀他们大胆的怀疑。或许,学生所具有的这种不甘于接受一切的态度正是他们今后自我发展所必须的重要财富!

二、在动手操作情景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只有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突破时空障碍,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新知识,才能使他们获取生活中缺乏而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和化抽象为具体、化知识为能力的理性认识。从而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我们提倡,结合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如,《三点确定一个圆》这一节学习时,我们并不急于搬出定理的内容,给出推理思路。可以这样,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过同一平面内一个点画圆,过同一平面内两个点画圆,过同一平面内三个点画圆。实践操作之后,分组讨论,交流彼此所画圆的个数以及圆心的确定,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公布讨论结果。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小结:过平面内一个点的圆个数以及如何圆心的确定?过两个点?过三个点呢?这样的教学模式,避免了教师教学中“满堂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及探究思考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和结论。

三、在开放性习题情景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开放性练习是指条件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即指解题思路不唯一,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或条件不充分需要补充的一种练习。它是学生在形成理性认识基础上的第二次实践活动,是探索活动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由于开放性练习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并且注意层次性,信息呈现多样化,答案不标准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开放练习中,养成勇于探索的好习惯,大胆地去探究。

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过程中,为强化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及其应用,我们出示问题是:1、在ABC中,AC=3,BC=4, 能求出AB的长度吗? 2、在RtABC中,已知AC=3,BC=4,能不能说AB=5呢?

首先让学生分组针对以上习题进行思考、分析、探究、讨论。随后请部分小组代表在课堂上交流所探究的结果。最后针对回答出现情况,再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补充,促使他们在发表意见同时形成正确数学思维,促进共同的提高。

四、在知识形成过程情景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数学中概念的建立,数与式的演算,方法的探索,结论、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都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对这些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自主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建立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数与式的演算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探索能力的过程。

如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可以先让学生按以下程序操作并思考:①给定三条线段以这三条线段为边画一个三角形。②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的图形相比较,它们全等吗?③猜想结论: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达成一致的意见。由于这一判定方法是以公理形式出现的,所以只要学生认可即可。这时,教师提醒学生每个同学得到的结论都一样,这其实是实验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由此可见,数学知识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获得的,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是一个复杂的、多边多向的活动。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适合探索的氛围,搭建适当的探索平台,让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做好“主角”,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刘兼,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4.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职业探索职业适应

【论文摘要】职业探索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下认识自己和环境的一个有力的手段和方式,有利于促进职业的成熟和职业的适应。职业探索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技能和态度能使个体不断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促进个体不断加强对自己和环境的了解对辽宁地区4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校、性别、年级和籍贯的差异,以及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不充分存在的原因,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D.Super认为职业探索是个人发现自己及工作世界之间的认定(commitment)。其间包括一连串透过工作或者工作世界所提供的资料及刺激,促使个人对其本身的需要、兴趣、性向、价值、工作角色以及能力作澄清的活动。简单来说,职业探索是个人对自我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职业或者工作内涵,乃至对个人环境关系与资源进行探索,以便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确立更明确的导向。¨职业探索是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它有利于促进职业的成熟和适应。

职业探索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当时被看成是一般探索活动中的一类。Krumboltz(克伦伯兹,1979)的生涯决定社会学论认为,职业探索是一个信息收集或职业问题解决行为,通过对专业能力\工作性质和环境等信息的收集降低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性。L3JD.Super(1976)等人根据生涯模式研究(CareerPatternStudy—CPS),并参照Buelher有关生活阶段的观点,将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其中职业探索是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不断加强对自己和外部环境的认识和了解行为(e.gJordaan,1963)。之后,Super修正了他的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从成长到衰退的五个阶段,是一般性的规律,而具体到某个人,他在成人的每个阶段内都可能存在从成长到衰退的微循环。因此职业探索贯穿人的一生。人的一生充满了探索和学习。为了获得职业目标,个体不断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并对自我和环境进行探索、评价和验证。我们所说的职业探索是指职业目标的定位行为。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也由传统的国家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一系列变化给大学生的生存、就业和生涯规划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当前,我国的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和生存压力,大部分的学生表现出了适应的不良,不能恰当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对外界环境进行分析,同时,在一个微观的领域内,男女性别的差异,人际关系质量和数量的不同、专业前景的好坏等因素也在不断的影响着大学生职业选择行为和态度,以及对自己职业前景的认知。大学生对职业探索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他们往往认为职业探索和职业规划是一种“奢侈”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在他们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是如此“软弱无力”。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对大学生的职业探索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被试来自辽宁省4所高等学校。在学校层次上,有部属院校2所,省属院校2所。学校类型方面,理工类院校1所,综合类院校1所,师范院校1所,工科院校1所。总共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347份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15份。

2.研究工具。本研究将采用Stumpteta(1983)、DavidBlustein的职业探索问卷(CES作为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的测量开展研究。职业探索行为问卷:经过验证的职业探索问卷,一共包含五个因素,自我探索、环境探索、系统的探索、目标聚焦和信息收集。五点自评式量表记分。此问卷经过了严格的翻译和互译的过程,又经过了反复的测量。职业探索量表的五因素结构模型的拟合性较好,均达到了0.90以上。问卷的信度除“信息收集”分量表外,其余各量表的信度均在0.82.以上,说明本量表信度较好。

3.研究结果。本研究采用SPSS和AMOS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一,分别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分析;其二,对大学生的职业探索的一般情况进行了分析。(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大学生在自我探索和目标聚焦的得分有些高以外,其他维度的得分不是很高,自我探索的得分高与龙燕梅关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结果相似。在我们对性别、年级、学校和籍贯等控制变量进行检验的时候,没有发现在各个维度上存在着差异。但是在学校控制变量上存在着差异。其三,对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年级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见图1)

从大学生职业探索年级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环境探索和信息收集的目标清晰程度和系统的职业探索行为的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大一学生环境探索和信息收集的目标清晰程度和系统的职业探索行为呈上升的趋势,到了大二,这些行为明显呈下降的趋势,而到了大三和大四,这些行为又开始上升,并且这样的上升趋势要高于大一职业探索行为的发展趋势。但是,自我探索在大一到大二期间呈上升的趋势,到大二之后,这样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向下滑。

三、讨论

职业探索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下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一个有力的手段和方式,有利于促进职业成熟和职业适应。职业探索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技能和态度能使个体不断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促进个体不断加强对自己和环境的了解。尽管职业探索不是个体解决职业问题的万能钥匙,但是探索的技能和态度却是一种良好的适应机制的体现。

1.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加强。这也符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大学一年级,他们心理上将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尤其是对自我同一性的重新认定,因此,大一学生在自我探索方面表现出比较强的趋势;大二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处于对职业生涯目标的探索时期,这个阶段的职业探索任务在于职业兴趣的养成、职业个性化的优化、职业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自我探索的程度比较大;大三学生的职业目标逐渐明确,开始为实现职业目标而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大学生对自我探索却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职业探索和生涯规划的内涵,没有学会怎样进行职业探索,他们的职业探索还处于一种自发和下意识的状态。自我探索得分比较高这可能更符合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即每个人都不希望过低评价自己的原因,同时也是大学生在自我评价存在盲目性的体现。

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探索和目标聚焦的得分有些高以外,其他维度的得分不是很高。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探索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笔者的访谈中也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自己的职业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行为尽管社会和各个高校已经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并且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还没有深深地触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一方面,我们感慨学生对自己生涯不负责任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审视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

2.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联系不紧密。职业生涯指导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就业指导和生涯指导没有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着眼于未来,以促进个体的生命发展为根本目的,引导个体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从而指引个体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从时间上,它跨越了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从空间上它统合了人一生中依次发展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从深层挖掘人的潜力,使学生个人得到全面地发展。而后者则更关注个体已有发展成果,更关注学生在求职时所遇到实际问题,采取“就事论事”的方式。

3.生涯教育没有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由于中国国情所致,学校、社会与家庭更多地将目光投入到升学上面,根本没有考虑到职业生涯发展对学生的重要性,更谈不上重视生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少职业教育的课程,职业的思想还没有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许多青年学子缺乏清楚、明确的生涯及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陌生和困难。我国的职业教育缺乏系统的构建、实施途径、原则、方法和内容上的实证性研究,更多的是经验性描述和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因此,开展对职业生涯教育实证性的探索,建构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对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o03.

[2]Jepsen,DavidA.,UIowa,DivisionofCounseling,Rehabiliration,andStudentDevelopment,IowaCity,IA,US,david—jepsen@uiowa.eduDickson,GingerL,LincolnU,MO,US.Continuityinlife—spancareerdevelopment:Careerexplorationasflprecursortocareerestablishment.CareerDevelop·meritQuarterly,Vol51(3),Mar2003.217—233.

[3]KRUMBOLTZ,J.D.AsociallearningtheoryofCareerdecisionmaking.In:MITCHELL,A.M.,JANE,G.G.&KRUMBOLTZ,J.D.(Eds),SocialLearningandCareerDecisionMaking.1979.19—49.

[4]SUPER,D.E.Model8ofcareerdevelopment.In:FERREIRA—MARQUES,J.&RAFAEL,M.(Eds),ActasdaConfere?nciaInternacionalServic?OSdeOrientac?a—opar0’3anos90.1995.45—66.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羞怯 职业探索 职业决策 自我效能

1问题提出

近年来,人格与职业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羞怯是人际情境下的不舒适和/或抑制.这种不舒适和/或抑制会阻碍一个人对人际目标和职业目标的追求(LynneHenderson&Zimbardo,2001)。因为羞怯可以通过外在行为的长期观察加以鉴定,有其生理基础fHenderson&Zimbardo,1998;Schmidt,Fox,Rubin,Hu&Hamer,2002,与其它特质相互独立(Paulhus&Trapnell,1998),并可以用连续的尺度加以度量fChavira,Stein&Malcarne,2002).因而有学者认为羞怯可以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加以研究(杨勋,2006)。

羞怯不仅能单独反映在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方面.更多时候是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HendersonL,1994)。王倩倩(2007)修订了Henderson(大学生羞怯量表》,发现中国大学生的羞怯包含四个方面: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和表达的自我限制。羞怯是一种逃避反应,阻碍个体潜能的开发。个体的羞怯程度越高,对于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就越严重。

基于羞怯与职业发展的诸多联系,一些研究者曾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探索SusanD.Phillips和MonroeA.Bruch(1988)。。发现,羞怯与人际表达、职业信息获取频率、职业信念、面试自信呈负相关。羞怯程度不同的个体在职业兴趣取向、找寻职业信息的行为次数、确定职业的程序方面有显著差异,羞怯个体在职业策略的运用上与普通个体也明显不同(鸥淑芬,1990)。但是,以往的研究缺少对于羞怯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关系的关注。Super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非常强调职业探索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在职业决策之前必须有探索。对于尚处于求学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能代表其职业心理发展状况。因此,本研究将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两方面考察羞怯与职业心理发展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人格理论与职业发展理论的融合。为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职业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支持。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在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90.0%,其中有效问卷813份,有效率为90.3%。被试分布情况见表1。

2.2研究工具

2.2.1 Henderson大学生羞怯量表(SHYQ)采用王倩倩(2007)修订的Henderson大学生羞怯量表。共有17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四个方面评价个体羞怯: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无反向计分题目,总分越高,羞怯程度越高。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l,解释率为55.58%。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O.8225、0.7215、0.7256、0.6867。

2.2.2职业探索问卷(CES)

职业探索问卷(CareerExplorationscale,CES)由Stumpf等)~(1983)e编制而成,包括职业探索信念、探索活动、情感反映三大部分,本研究采用许存(2008),修订的职业探索活动问卷。该问卷测查的是个体在过去3个月时间内的职业探索活动,共18个项目,4个维度:环境探索、自我探索、目的一系统探索和信息数量。问卷形式为Likert式5级计分。1~5分别表示“很少”到“经常”。得分越高,表明探索积极性越高CE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该职业探索问卷在国内外应用非常广泛,其信效度也已被很好证明。本研究中职业探索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8780,其中环境探索维度为0.8367,自我探索维度为0.7428,目的一系统探索维度为0.7230.信息数量维度为0.7501。

2.2.3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CDMSE)

此问卷系彭永新、龙立荣(2001)eⅢ参考Betz和Taylor的“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问卷”并依据对学生的访谈资料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修订而来,共有39个项目,由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等五个维度构成。问卷在各个因素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774—0.8098之间。总问卷的Cronbach仅系数为0.9366,各个因素的重测信度均在0.51I~0.601之间,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656。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2—0.81之间。

3结果分析

3.1羞怯与职业探索之间的关系

3.1.1羞怯与职业探索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羞怯总分和职业探索总分的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一0.119,P

3.1.2不同羞怯程度的大学生职业探索的比较

按照羞怯程度高低将被试分为三组:高羞怯组、低羞怯组和中间组。以职业探索的4个维度为因变量,以羞怯程度分组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见表3)。

结果表明,羞怯程度的多元主效应非常显著,F(2.801)=9.824,p

3.2羞怯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

3.2.1羞怯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羞怯总分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的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151,P

3.2.2不同羞怯程度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比较

以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5个维度为因变量,以羞怯程度分组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羞怯程度的多元主效应非常显著,F(2,794)=14.809,p

4讨论

本研究尝试探讨了羞怯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羞怯与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负相关,由此可以推论羞怯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发展,即羞怯水平低的个体其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较高。

从羞怯与职业探索的关系可以看出,低羞怯个体敢于面对失败,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取帮助或者尝试各种工作角色,因此他们拥有的就业信息数量大,对职业世界和自我的认识较为充分。恐惧遭受他人拒绝的个体则不愿或不敢从他人那里获取各类就业信息或者尝试各种工作角色以获得对职业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因而他们的就业信息数量较少。羞怯的个体往往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个人特点缺乏深入反省,遭到拒绝往往认为是自己不好,动辄责备自己,而不是分析原因、改进自己,这难免对其职业探索活动造成消极影响。缺乏自知,就容易妄自菲薄,这样在别人试图了解该个体时,他常常会感到焦虑.限制其自我表达;而这种自我限制反过来又会阻碍其职业探索的各个方面。过于关注他人想法或赞同,可能会缩小个体职业探索的范围,对于职业发展同样不利。

由此不难理解羞怯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低羞怯者有勇气通过各种方式考察自己的能力以及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职业。有信心搜集相关信息,甚至主动找老师或从事其所感兴趣的职业的人交谈,得到切实的指导后,就能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制定规划。在这一过程中,低羞怯者同样会遭到拒绝和失败,但是他们对于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满怀信心。相反,害怕遭到拒绝、自我表达受限或者陷于自责之中的个体。常常感到难以对自身能力作出全面评价,查找职业信息似乎也力不从心,对目前或未来某职业的就业趋势及工作事务一片茫然,在这种情况下难免缺乏确定职业发展目标以及为该目标制定规划的信心,他们遇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总之,我们认为,低羞怯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比较成熟,其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更有希望放下虚荣心,采取适当的自我展示策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应该积极开展对于学生社交技巧、情绪控制的引导和训练,以提高学生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水平。

当然,本研究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本项研究主要用了相关分析方法,所以无法推断出因果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实验室的情景研究。以得到更为明确的结论。

同时,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羞怯与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内在过程的研究,考察在此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的其它社会认知变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内敛持重,认为“满招损,谦受益”,不过度地自我表现才能“明哲保身”。所以羞怯并不一味是消极的。但是本研究所采用的Henderson羞怯定义强调的是对于消极评估的恐惧,伴随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显然,这与中国文化提倡的谦虚忍让的品格——发自内心的自知和自尊的“羞怯”相去甚远。这就是羞怯的跨文化差异。

5结论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生涯规划 课程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并就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由来、性质及课程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由来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工作已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同时也已成为人们对生活目标的一种追求,成为个人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一条重要途径。职业的选择也因之而成为一个复杂的历程,以致许多青年学子在投身大学专业训练之后,仍然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生涯及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迷茫和困惑。笔者对200余名大学生的调研表明:绝大多数人既缺少一个生涯规划,又无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因此而备感茫然、彷徨。下面是来自心理咨询室的一则案例。小赵是一名大二学生,入学以来一直感觉自己活得很空虚,整天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他感到迷失去了人生方向、奋斗目标。尽管他不断提醒自己要学好专业课,但就是没有动力。而且小赵表示很留恋高三时紧张、充实的生活,因为那时有奔头,一心要考上重点大学。但考上大学之后他却不知道他的下一个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从而彷徨无措。在“2007年中国职业辅导年会”暨“中国大学生职业辅导高级研讨会”上,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主席、佐治亚州立大学教授宗耀民说,中国孩子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意识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从我们的调研以及来自咨询室的案例和专家的呼吁中,我们窥探到,大学生生涯不确定性严重,缺乏生涯定向现象相当普遍与严重。生涯不确定状态不仅会导致生涯发展延滞,还将导致自我认同的危机。生涯不确定的学生经常会出现茫然、焦虑、彷徨,目标与兴趣模糊不清,缺乏学习动机,角色定向不足,学习适应差,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和困扰,这极不利于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生涯发展与规划”无疑应成为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当务之急,也是现代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俨然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在此任务要求下,开发并提供更多更好的大学生生涯探索、课程、自主活动方案等,理应成为辅导者的职责。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旨在呼吁我国尽早开设相关课程;并就开设“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课程设计理念,单元活动内容,提出了框架建构,为大学开设“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课程教学、大学教师规划与引导“班级活动”,或大学生自行从事生涯探索团体活动提供参考。 

 

2 大学生生涯定向与生涯发展任务 

 

2.1 大学生生涯定向 

在自我发展理论方面,美国心理学家e.h.erikson提出了“自我认定”这一概念,以强调说明青年期的发展危机。自我认定贯穿着一个人由幼年至老年的终身历程,是人生各阶段发展的基础所在。自我认定在青年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原因之一是因为个人在青年期首次将青年的认同经验加以积累、组织,通过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产生“人我分离”与“独特单一”的感觉,而逐渐形成其自我认定。原因之二是个人在青年期必然面临许多关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如选择专业、职业、人生价值、恋爱、婚姻等,需要建立自我认同,做为抉择的依据。如果个人对自我认识不清,缺乏自我认定,就可能仍停留在过去或沉迷于对未来的遐想之中,对当前的情境无法表现出适应性的行为,而产生角色混淆的现象,即表现为上述情形。 

另一位美国学者marcia(1980)根据e.h.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点,依据抉择危机和专注定向两个维度,把青年的自我认定归纳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自主定向型、提早定向型、延迟未定型、茫然失措型。其中,提早定向型的人,在社会的限制和父母的保护下,面对生涯抉择时,往往不会产生过高的焦虑;但在从事生涯准备或专业学习方面,仍然难免听天由命、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延迟未定型和茫然失措型的人,在面临生涯抉择之际,容易缺乏目标定向,甚至可能感到焦虑和彷徨不安,不利于专业学习与学校适应。marcia(1980)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自我发展理论的观点,显示生涯定向确实是青年期主要而关键的发展任务之一,生涯定向的明确与否不但可能阻滞个人今后的长期发展,更会直接影响其当前的生活调适。从提早定向型群体的良好发展状况看,更进一步印证了生涯探索在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规划活动中的重要性。 

2.2 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 

d.super等人根据生涯形态的研究,并参考了buecher有关生活阶段的观点,把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 

从生涯发展历程的观点看,大学生在经历了成长期的基础教育之后,其生涯发展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其主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生涯探索的历程,增进生涯觉知,并逐渐澄清其发展方向,以完成生涯计划和准备。 

d.super指出生涯探索是个人发现自我及工作世界之间的认定,其间包括通过工作或工作环境所提供的资料,促进个人对其本身的需要、兴趣、价值、工作角色及能力做梳理的工作。具体包括:个人对自我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职业或工作内涵,乃至个人的环境关系与资源进行探索,由此对个人未来的生涯发展目标建立更明确的导向。在学习活动中,随着生涯探索的发展与觉知的增加,大学生逐步确认其生涯发展的方向,建立稳定的生涯目标,以引导后续的生涯探索,并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3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建构 

 

3.1 大学生生涯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实有的存在,每个人生下都是自由的,在社会化中通过一连串无可避免的选择,创造出了自己做人的形象,也刻画出人类众多形象的一个侧面。因此,萨特指出:“人必须不断超越自己去寻求解放,才能领悟自己是真正的人”。 

纵观实际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一生都在选择、准备与实践着个人生涯类型与生活方式,包括学业、职业、家庭、休闲、社会参与以及其他许多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些课题进而统合构成了贯穿个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在个人整个发展历程中,做好各种评估、选择、准备与计划,个人独特的生命意义才能得以显示,臻于自我实现。 

从理想模式看,所谓的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个人的各种特质、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生涯探索,掌握环境资源,以逐渐发现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条件时,针对各种生涯资料和机会进行生涯评估,以形成生涯选择或生涯决定;进而以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心情,投入其生涯选择,承担生涯角色,以获得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因此,“个人自我探索”和“职业与教育资料的探索”,以及“对环境资源的评估与掌握”即是生涯规划鼎足而立的三个方面。本文还参阅了金树人博士的“生涯规划模式”(2007),并依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状况,提出了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模式,作为课程设计的框架。具体设计目标是:通过纸笔操作及讨论活动提供的情形,协助大学生提升其生涯自主意识与责任,进而以“大学生生涯规划模式”为框架,进行“个人自我的探索”,建立个人暂定的生涯目标;从而针对暂定的生涯目标,进行“职业与教育资料的探索”和“环境资源的评估与掌握”,并发展生涯决策的能力,以逐渐澄清其生涯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3.2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性质与构建 

3.2.1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性质 

就性质而言,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是一门“经验”课程。通常,经验课程所强调的是学习者在课程中的参与与体验,进而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着手于生涯的规划。在课程中,教育者提供探索与体验的机会,学习者在课程中所学的是经验生涯规划的过程,并试图为自己的生涯做一些规划,同时了解规划的步骤与细节。因此,该课程的学习者本身就是参与者,是直接被帮助的对象;教学者是课程的设计者、提供者、引导者和催化者,这无疑是一门自助助人的经验课。课程设计的基础在于正视大学生现有的生涯发展与抉择。因为大学生生涯发展并非从零开始,该课程的作用就是协助大学生在生涯发展探索的关键阶段,整理现有的选择,面对未来做出更好的生涯探索与选择,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3.2.2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建构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单元活动方案的设计,主要是提供“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课程的教学,或由导师规划、引导“班级活动”的积极参与。透过单元活动的进行,增进师生间的融洽互动,帮助大学生从事生涯探索与规划,达到生涯探索的效果。 

设计整体的生涯规划理念与实施方案如下: 

主题一:生涯觉察。活动内容是认识生涯发展与成人的生涯发展任务;认识自己的生涯类型,对照检查个人的生涯发展,引起生涯觉察;引发生涯自主意识与责任。主题二:认识生涯规划模式,即根据“自己的特质”、“教育与职业资料”、“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三方面,考察生涯发展与规划。主题三:自我探索,通过活动探索个人的生涯兴趣、风格类型、人生价值观,最后整合个人特质的探索,建立生涯期待,并找出暂定的生涯目标。主题四:教育与职业资料探索,本活动主要是收集职业资料,其渠道是画面及视听媒体资料、职场的观察,以及职场前辈的访谈等。目的是练习生涯资料探索活动,并认识生涯资料。主题五:环境探索,主要是认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重估个人的生涯资源。主题六:生涯决策与计划,活动目标是认识生涯决策过程,熟悉理性决策模式与生涯计划的再主题七:回顾与总结,即本课程的评价与讨论。通过量表测试,了解目前自己的生涯发展状况,总结是否比上课前有所提高,并对课程各单元的设计与改进提出自己的意见。 

以上是关于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课程设计,其终极目标是引导大学生理性的进行生涯探索,促进其生涯发展与适应。与此同时,在大专院校中,学生辅导中心也应安排提供更多的系统性生涯探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活动方案,让大学生们在班级活动、社团联谊、团体训练中,自行参与活动,进行生涯探索体验,也是增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有效渠道。本文提供的设计思路,也可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金树人著.生涯咨询与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范文第5篇

萧伯纳说:“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敢于梦想,敢于探索,这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化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苯环,化学家发现了这个物质,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它的结构,他试了一次又一次,最终在一个梦中,他看到了两条蛇,那蛇身扭曲,最后一条蛇的头部咬住了另一条蛇的尾巴,另一条蛇也如此。化学家惊起,大呼:“为什么不能这样?”在那之后,苯环的结构式被发现了,这不正是一种探索的精神?

我们习惯了被束缚,以至于渐渐失去了探索的能力,对于未知的事物,习惯了逃避,缺少迎上去的勇气。但是,我明白束缚的痛苦,向往自由地去探索。我喜欢天马行空,喜欢思考一些看似无聊的问题,但我并不觉得这很无聊,反而会感到放松,当思维不受控制,开始飞向外太空,那便成了一种探索。

探索自然,观察大自然中每一个生物,即使小如蚂蚁,也有它们存在的意义。探索知识,遨游于书海,探索从未领略过的海洋,那一刻,生命变得那么充实。探索情感,去想想爱我的每一个人,想想我爱的每一个人。那一刻,愉悦便无处不在。

探索,是万物的源泉。我相信没有它的话,一切便会停滞不前,世界将失去色彩。当猴子尝试双腿行走,预示着人类要出现了;当牛顿捡起那只苹果,预示着物理定律会出现了;当贝多芬奏起了乐曲,预示着艺术会完美了。这一切都来源于探索,要勇敢地去试一试,无论等待着的是多么艰险、多么困苦的未知,都要迈出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