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港口经济的特点

港口经济的特点

港口经济的特点

港口经济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港口 港口城市 一体化战略

一、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1、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港口的发展首先带来了利用港口发展的工业的发展,包括利用岸线资源发展的工业、利用河海运输条件的工业、服务于河海运输和港口的工业、利用内陆原材料或进口原料及零部件在港口加工并以出口为主的工业。另外,港口作为商品的集散地,同时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因此其周边很容易形成有形的贸易市场。现代港口不仅具有在运输功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流和贸易功能,而且因为港口地区人员大量频繁流动,其商业活动也十分发达。而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又进一步带动了金融等生产业的发展。

2、促进了临港地区产业的聚集

港口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靠近运输结点、运输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因此一些需要大量进口原料或出口产品的产业首先选择在港口地区聚集。另外,港口是联结内外两个区域的枢纽,良好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吸引着区内外先进的技术、资金、人才在这一地区聚集。产业聚集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深程度的发展。根据外在经济的原理,产业聚集之后形成的规模优势又促进了产业在这一地区的进一步聚集。这也是很多港口城市在失去最初的成本优势之后仍然是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原因,即空间经济学所说的“锁定效应”。

3、创造国民收入和税收

港口经济是城市经济的一部分,与其他行业一样,港口同样创造国内生产总值,产生国民收入,上缴国家和地方税(包括海关税收收)。同时,港口为工业、贸易和其他部门之间提供了装卸、堆存、运输、包装、装配等相关服务;港口自身也消耗着本地和外地的工业、贸易等行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港口通过这种前向联系效果和后向联系效果也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效果,间接地创造国民收入和税收。

4、扩大城市规模

港口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区位优势,利用港口便利的运输条件进行产品的装配、配套以及原材料的集疏,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降低整个工业系统的物流成本。因此,港口对工业具有很强的诱发、产生和聚集作用,可以加速所在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会形成许多配套的产业,而且对人口也具有吸纳的作用。产业的扩展和人口的集聚,都会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5、增强城市辐射功能

随着港口的不断发展,其多种功能逐步得到发挥、扩大和升级,港口区域形成了日益广阔的经济辐射面。而港口是城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具有陆向腹地和海向腹地,城市发展利用港口内外双向的辐射力,通过海上运输把本国市场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增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而为城市的贸易、金融、仓储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并逐步形成港口与城市的一体化,使港口城市成为人、财、物汇聚的中心。

6、增加城市就业机会

根据香港的经验,每增加一个集装箱泊位,可提供2.76万个就业职位。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就我国港口对经济影响的分析表明,我国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可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

二、城市发展对港口的推动作用

1、城市发展为港口创造良好的环境

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港口建设、运营的重要保障。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港口及其集疏运系统的建设,为港口提供综合物流活动的空间和内陆连接通道,从而使港口不断适应城市经济更高层次发展的需求,实现港口与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信息化的应用、通关速度的提高、配套设施的完善等,为港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推动港口向现代化大港发展。

2、城市发展提高港口吞吐量

港口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服务。从根本上讲,港口的运输需要源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尤其是对外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因此,港口所在地区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越好,城市经济外向程度越高,对外贸易越发达,港口吞吐量也就会越大。

3、政策的支持影响港口发展速度

政府对港口的重视程度以及所给予的优惠政策都会大大影响港口的发展,例如比利时有安特卫普市副市长兼港务局主席,我国有宁波市副市长兼港务局局长、防城市副市长兼港务局局长,这都使港口发展的有关问题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得以快速解决。

三、青岛市港城一体化发展战略分析

胶东半岛是山东省经济先发地区,作为龙头老大的青岛市为了发展经济,抢占引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先机,发展蓝色经济,实现港城一体化将成为必然趋势。在发展战略上有以下几种抉择。

1、临港产业集群战略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临港产业具有诱入、产生和集聚功能,从而对港口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青岛港腹地工业发达,主要有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采掘、冶金等工业。腹地内矿产资源、建材资源、海产品、农副产品较为丰富。构筑大园区,兴办大工业,发展大物流,充分利用青岛市区位、交通、资源、基础条件较好等比较优势,建立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大交通、物流、临港工业和综合服务体系,推进临港地带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从而可形成青岛市港城一体化独特的发展优势。

落实临港产业集群战略应做到以下几点:(1)利用各种资源便于大进大出的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港口加工业和冶金工业基地建设规模,形成上下游延伸的产业集群,构建工业产业带;(2)利用物流成本低和集聚效应,建设临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和相应的物流园区,大力开展存储、加工、包装、配送、信息服务等物流服务,积极发展仓储、运输、中介、旅游等综合服务产业,充分发挥港口的现代物流平台作用,建设区域商贸活动中心;(3)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运作效率。为适应当前世界航运界船舶大型化、经济联盟化的发展趋势,应加强集装箱码头、深水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4)积极构筑完善畅通的集疏运网络系统,通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沿海支线运输来拓展港口对内、对外腹地范围,利用多种运输方式为港口发展吸引更多的资源。

2、发展现代化港口物流战略

港口的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腹地的发展空间和全球航运网络中的区位。因此,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的目的是拓展港口的海向和陆向腹地,其中海向腹地的拓展需要依托港口保税物流功能来吸引中转物流量,陆向腹地的发展需要依托港口卓越的物流服务来吸引腹地的内外贸货物。扩展港口物流的服务功能要求转变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实行港口物流联合策略和港口物流信息化策略,加强物流营销,优化服务组合。

3、港口金融服务战略

作为蓝色经济核心的港口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航、商贸、临港工业和涉海金融等相关产业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青岛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具有典型的港口经济特征,青岛港吞吐量超过3亿吨,是我国对外贸易第二大港、原油和铁矿石第一大港,港口经济金融服务的发展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具体发展策略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区域金融中心策略。港口经济的主要产业链上各企业相互依存,上下游企业间商务活动和物流资金流活动频繁且有规律,适宜银行制定标准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方案。中信银行青岛分行在2007年解构山东半岛经济特点、研发服务辖区经济特色产品时,就实现了金融和港口经济的成功嫁接,催生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特色品牌――港口金融。中信银行的港口金融就是针对港口经济特点而研发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系列金融服务方案。中信港口金融服务目前包括八个特色方案:银港融通、保税融通、船舶融通、油品融通、水产品融通、大宗原料融通、汽配融通、本外币增值通。这八个方案是根据港口经济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将各种金融产品进行有效整合后的创新型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体现了客户导向的服务理念。

二是蓝色基金策略。2010年,青岛的经济总量已经进入全国前10位,但金融指标却排在后面,金融服务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青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一大问题就是金融体系不健全。另外,青岛的产业结构特点是海洋经济、家电制造、动车制造等产业较为发达,但科研创新性企业发展动力不足。针对青岛的特色产业尤其是蓝色产业、蓝色经济,可以成立一只蔚蓝基金或蓝色产业基金,专门投资、扶持一批和海洋科技、海洋制药、海洋生物、海洋化工等相关的非国有企业,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青岛蓝色产业的厚度,保持经济增长活力。

4、绿色港口战略

绿色港口是以绿色观念为指导,建设环境健康、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港口。青岛港近年来致力于构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绿色”港口发展模式,推进港口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注重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型港口。但与其他港口城市的发展现状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优化产业结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码头工艺,总结矿石、集装箱货种流程化作业改造的先进经验,不断优化作业工艺;(2)实施技改节能。在生产调度、集装箱生产工艺、多式联运模式、物流领域等各方面开发信息节能项目,结合实际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大力推广绿色照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推动信息节能;(3)实施操作节能。加强生产现场组织管理,优化生产流程,抓好机械运行监控和作业环节衔接,降低机械能耗;(4)实施设备节能。科学分析研究港内机械设备现状,优化设备配置,逐步将能耗高、效率低、排放不达标的老旧设备更新替代为安全、清洁、环保、经济的新设备。同时,完善污染物排放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建设,把节能降耗与收入挂钩,形成长效机制,做到精细化、集约化管理,全面完成节能减排指标。

【参考文献】

[1] 吴轶韵、俞菊生: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J].百度文库,2010(8).

[2] 青岛区域金融中心:主打“蓝色”牌[N].大众日报,2010-05-26.

港口经济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港口规划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U651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的加速,港口面临着提供增值服务和拓展功能的新历史使命。港口作为国际运输的枢纽接口和国际经贸的支撑平台,其参与经济腹域的资源要素配置、综合物流的作用正在凸现。具有海陆两大辐射面的港口,不仅已成为链接世界性生产贸易的中心纽带,而且开始成为主动策划和积极参与上述经济活动的运营基地。因为现代港口已成为全球综合运输的核心、现代物流供应链的重要节点,世界很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对港口部门进行改革,以适应国际交通运输业新发展的需要,其中包括:重新制定港口发展战略、改革港口规划与管理的立法程序和体制、港口管理机构重组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港口产业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和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经历了属地化管理、政企分开等管理体制变革以后,港口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但目前港口建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港口吞吐能力与吞吐量之间的比值系数在近些年一直小于港口能力已不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沿海港口的公用码头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全国主枢纽港口的综合能力利用率都在120%左右;大型专业化码头的布局仍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货物转运环节和成本增加、运输效率下降,削弱了钢铁、石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多数港口功能单一,对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整合能力不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较为滞后,对区域经济的纵深带动和辐射作用较弱;港口项目发展定位的重合加剧了区域内港口结构的雷同,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国港口的民营化进程过于依赖外资进入,本国私人资本竞争力较弱,参与不够,外资对中国主要集港口的控制和潜在的垄断行为可能会危及港口产业安全。

港口是对外开放及经济发展的依托,港口的规划发展对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推动都是至关重要的。港口是经济发展、沿海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与海内外市场加强经济合作、开展物资交流的重要基础。目前港口发展空间没有充分挖掘,为此应该充分发挥水运及港口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优势,优化港口布局、提升港口能力,协调处理好港口发展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是迫在眉睫的。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经济发展需求、港口的海陆域条件、枢纽建设情况、港口资源整合以及实际管理的要求,考虑到城市建设以及对现有沙石码头整合的需要,现有的砂石码头暂时保留,随着各类港口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应该对港口发展做出新的布局调整。

另外,海事、水利、消防、渔政等部门存在着对水域管理的需求,工作船码头也是各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设施,管理专用码头的规划非常必要,故规划海事码头、渔政码头、水上公安码头、广告船码头、消防码头、船舶公司码头等。港口规划除自身客、货运输功能之外,同时也是独特的城市景观。合理规划设计,使港口建设与自然相融合,符合“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在适当位置布置观光平台、游船停靠点,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布置,考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打造符合实际的旅游线路。

一,发展临港产业

临港工业是港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模式也是当今国外国内港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目前中西部我国大多数港口工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升格为县级市或地级市后,虽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第二产业始终未达到GDP的一半,现有的工业主要集中在钢铁、造纸、化工、饲料、水泥等少数部门上,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与港口相关联,能依托港口优势的工业更几乎没有,这样的格局是不利于各地市工业化发展的。

当前港口建设正面临着扩大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历史机遇,港口经济的发展也要充分考虑利用港口优势吸引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建设临港工业区是发展港口工业的主要方式之一,港口可以利用客运港区中转作业区水路、公路、铁路联运的优势,在进港公路旁边建设临港工业区,集中发展来料加工、轻化工、矿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林木产品加工等工业项目,逐步形成具有港口特色的工业经济区。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对船舶设备的需求也很到,可以在客运港区作业区对面规划建设一个船舶机电工业区,把船舶修理、船舶制造、港口机械设备制造、机电零配件生成等工业集中到船舶机电工业区了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正在修编,建议将各港区及其配套仓储物流服务用地纳入上述规划,根据各港区的发展定位和级别,合理确定配套用地规模,为港区未来发展预留发展空间。

二,发展港口商贸

港口商贸是现代港口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港口要结合港口运输优势,重点发展煤炭、建材、工业品、机电设备等大型专业市场。在客运港区作业区建设煤炭市场,在作业区建设建材、工业品、机电设备市场,以专业市场的方式带动港口物资贸易的发展。

优化港口海岸线或水运线布局,建议综合枢纽工程坝上以客运码头和生活岸线为主,生产岸线为辅,坝下以货运港为主,生活岸线为辅。坝上岸线的利用应以主城区生活和景观岸线利用为主,生产岸线利进行有效控制和适时退出,尤其应严格控制坝上库区内化工类产品和其他污染类产品的装运作业,一旦发生事故,将对沿海生态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在坝下规划货运港,既可以防止事故时对港区的水利造成致命威胁,同时又不必经过枢纽船闸,节省船舶过闸时间和费用,与坝上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

加强航道整治,提高航道等级,优化港口结构,建设专业化水运系统,扩大河海联运,推进河河湖库水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通河达海的航道网。重点实施沿海航运工程。利用沿海黄金水道,全面启动水运建设工程,重点发展集装箱、矿石、石油及液化气等专业运输。各地方水运发展将重点建设“一港一站一枢纽”,形成干支相通、通河达海的河海通道。

以港口为枢纽发展物流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各省市港口大多有着有十分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物流业的发展是今后经济发展的潜在亮点之一,在构建港口运输经济带中也要突出港口物流,通过建设港口物流园区和高效的物流系统通道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园区上,水泥和煤炭占港口中转物资的60%一70%,从事水泥、煤炭经营活动的企业很多,让每个企业都去建仓库、跑运输、管理物流系统成本太高,也造成土地、交通等资源的浪费,因此建设专门的物流园区把这些企业吸引到园区内发展,有利与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利用客运港区大宗货物中转作业区的优势,在港口仓储区后方分别建设一个水泥物流园区和一个煤炭物流园区,与港口仓储区有机结合,打造一个水泥、煤炭流通中心。在作业区仓储区后方,进港公路两侧分别建设一个物流园区,用于发展港口物流业。

目前物流通道上,港口的进港公路、铁路的通过能力已经基本饱和,很难满足港口吞吐量大幅度攀升的需要,因此除了尽快建设高等级进港公路和延长进港铁路线外,将水路、公路、铁路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高效的物流通道是十分关键的。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交通网络,把铁路、国道和二级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连接到港口内的作业区、工业区、仓储区和物流园区,形成高效的港口物流通道,打造一个由港口作支撑的物流平台, 是各地市成为区域通中心。深化各港区对外陆域交通联系,发挥综合优势,形成多种交通方式快速联运的网络系统。

三,加强港口信息化建设

在目前港口航运信息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信息平台,现实公路、水路、铁路及厂商联网,并公开上午信息。与各省市区联网,形成完善的信息网络,使港口运输的信息资源能最大限度地被企业、商家所利用,促进港口货物的流通和发展。另外,要积极引进条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使物流信息传递标准化和实时化,进一步提高港口物流的效率。

四,发展港口现代服务业

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市场机制,扶持港口配套服务业成长和发展,使港口各项配套服务业形成优势产业。培育以港口为依托的金融结算、保险、贸易等产业,加快港口服务业的延伸,使之从目前单一的、局部的运输业务向综合、大范围的方向发展。未来港口发展面临的形势:将加快长江黄河等黄金水道和主要支流港口与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将促进大陆与港澳的经济联系和优势互补;湖南省将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其经济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等。预计未来经济发展将对港口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港口提出了更高和更快的发展要求。如山东地区港口直接依托的山东沿海经济圈,这是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周边的烟台青岛威海等也是山东省经济发达的地区,未来随着山东省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沿海地区将充分依托港口,并发挥港口参与国际竞争重要战略资源的作用,为沿海开发创造条件,引导产业向开发区集聚,使港口与开发区形成有效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构筑沿海开发的主阵地。在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区域经济交流中,运输的效率、效果成为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运输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港口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仅在能力上也要在质量和效率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和开发沿海水运,积极促进沿海港口的发展。山东省属于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山东省海岸线狭长,具备完善的海运物资保障。未来随着山东省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不断要求充分利用和开发沿海航运,从而带动其他港口的进一步腾飞。目前港口服务腹地内的各地区正努力发展外向型加工工业和引进外资发展基础工业,可以预见,经由港口运输的外贸物资将保持较快增长,港口越来越成为各省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联系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纽带,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外贸适箱货物运输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港口集装箱运量的进一步增长。

3,现代综合物流的蓬勃发展,为水上运输和港口提供了发展空间。目前的运输业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运输,而是向货运物流化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使货运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发生变化,未来货运业将融入整个物流系统之中。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即把生产、经营、销售与流通等环节综合起来,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其目的是注重货物运输的整体效率和效益。现代综合物流的蓬勃发展,为各种运输方式提供了发展空间。

五,探索港口管理新模式

目前港口主要是由市交通局进行宏观行业管理,港务总公司虽然是企业,但也要一定的港口管理职能。这种管理体制己经难以适应现代港口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地市构筑港口不仅涉及到港口、水运,而且还涉及到公路、铁路、土地开发、货物流通等多个环节,多个部门,如果港口经济管理体制不能理顺,将严重阻碍港口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打造区域通中心、流通中心就成为一句空话。针对各地市的实际情况,应该积极探索港口实现“地主型”管理模式的具体思路,实行政企分开,赋予政企分开后的港务管理部门区一级政府的职能,下属港口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专门负责协调港口区域经济开发事项,实现港口行业管理机构向港口地区管理机构的角色转变。成立港口经济发展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对港口经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根据港口建设的进行总体打包,依托港口口群和岸线,设立临港物流园区。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协调各港区建设组织与建设时序,错位发展。发挥港口口群总体效用,在低碳经济和两型社会条件下,打造长港临港物流航母。同时,为加快各地方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建设和砂石码头整治,建议将港口改革纳入近期建设内容。

六,改革港口经济发展的投资融资体制,培育港口经济核心竞争力

目前大多数港口的财政收入相当有限,构建港口运输经济带的项目启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依靠单一的财政投入和上级拨款己经远远不能满足港口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因此,必须改革现在的港口经济发展投资融资体制。

组建港口集团,以港口务总公司和中转港有限公司为框架,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将两大港口企业的资产盘活,逐步兼并经济效益不理想的港口小企业,实现港口企业整体利益提升,并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结合各港口水运企业小而多的特点,积极引导全市水运企业组建航运集团的框架,按照市场引导、自主发展、迅速壮大的要求,通过股份合作、重组、兼并等形式,组建成为几家较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航运集团,以便购买大型船舶的集装箱、石化、煤炭、水泥运输等专业船舶,开通更多的河海直航航线,进一步提升水上运输能力。

七,抓好港口经济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

港口经济发展要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港口管理部门要根据港口总体规划,积极做好项目储备,有计划地向市场推出投资项目,通过招投标确定投资主体,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多元化的竞争有序的港口市场,引导港口经济产业基地和园区的建设。以临港工业区、物流园区、物资交易市场为载体,通过大企业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集聚,加快港口经济主导产业培育和产业集聚。

此外,实施港口经济人才发展战略。港务管理部门和企业要积极培训港口机电、航运、物流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优势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加盟,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列会,国外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综述【J】,城市规划,2010,11

【2】陈风骏,泡沫混凝土在上海滩通道综合改造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J】,建筑施工,2010,12

港口经济的特点范文第3篇

港口是联系国内外市场的枢纽。依托港口、面向港口发展临港经济,可以有效获得国内外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不仅直接扩大进出口和招商引资,推动现代物流业、制造业发展,而且可以为其它行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空间,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从世界上看,发展临港经济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交往日益密切,港口成为世界范围内吸纳各种生产要素的重要平台。世界上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经济总量的20%都集聚在离海、江、河岸线宽度100公里以内的地区。国外发展最快、最发达的城市,如荷兰鹿特丹、日本东京、美国纽约、德国汉堡,其发展崛起都与港口紧密相关,基本上都是通过依托港口发展临港经济实现繁荣的。

从国内看,发展临港经济已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将近一半的GDP主要是产生在距离沿海200公里以内的62个地级市,在这沿海200公里范围,用不到30%的陆域土地吸引了80%以上的外来直接投资、生产了90%以上的出口产品。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经济圈,上海、苏州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唐为主轴的环渤海经济圈等,通过加强陆海经济联动,创造了陆海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的成功经验,成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近几年来,我市在发展临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企业与港口间的合作不断深化;莒南等临港县区注意发挥临港区位优势,推进临港经济发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全市某些重点产业依托港口获得了较快发展,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临港优势的认识存有很大差距,发展临港经济缺乏有力的推进措施,临港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低。这与我们所处的近海地理位置很不相称,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

必须充分看到,我市发展临港经济具备许多优势和便利条件。一是区位优势。临沂市域内虽然没有港口,但市域距港口最近处仅10公里,市区距离岚山、日照、连云港三大港口都在100公里左右,距离青岛港也就200公里,按照港口与腹地经济联系的距离衰减规律,我市属于港口的强辐射区和发展临港经济的最佳区域。二是产业基础优势。临沂是农业大市,油料产量居全省首位,粮食、水果、肉类产量均居全省前5位,农产品加工出口的空间很大。工业体系比较完备,形成了食品、机械、建材、木业、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电力支柱行业,发展临港产业的基础条件好。商贸流通体系发达,拥有位居全国前三位的综合性商品批发市场,建材、板材、五金、化工等市场规模和交易额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通过对市场的改造提升,以立晨、荣庆、鲁信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形成了10大配载市场、2000多配载业户,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展到40余家,物流总额达到1500亿元,部分物流企业目前已拥有信息平台、现代运输手段和保税区,临沂完全有条件发展国际物流,成为临近港口的出口货物供应基地和进口货物的销售基地。三是交通能源优势。我市公路、铁路、空中、海上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目前已基本形成,公路总体水平和每平方公里密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三大港口连接的公路状况得到不断改善,交通比较便利。我市农产品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全省乃至整个华东地区占有重要地位,水、电、劳动力、可利用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供应比较充足,可为临港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四是腹地进出口产品优势。临沂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出口商品已发展到27大类800多种,有进出口资格的企业1200多家,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年进出口货物20多亿美元,年出口集装箱20多万箱,居全省前列。

当前,发展临港经济面临着新的重要机遇。最近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决策,李建国书记、韩寓群省长在会上就构建海陆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联动发展作了强调和部署。省里今后将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全省新一轮发展临港经济的热潮正在兴起。我市临海近港,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要扬山之美、塑河之灵,又要借海之利。一定要摒弃过去那种“拥有港口才能发展临港经济”的陈旧观念,树立“港口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新思维,充分认识我市的近海临港优势,把加快发展临港经济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力争近期内全市临港经济有一个大的发展,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临港经济发展

发展临港经济是一项大课题,必须坚持“发挥优势、务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思路,突出重点,积极推进。根据我市实际和临近港口产业发展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临港经济发展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在港口依托上,面向青岛、日照、岚山、连云港,重点依托日照、岚山港。港口与腹地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临港产业布局的重要趋势。港口对腹地经济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同时腹地经济的发展又是港口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港口与腹地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从临沂的总体区位看,离岚山、日照港最近,因而岚山、日照港对我市辐射带动作用最强、最直接。港口所在的日照市过去和我们同属一个行政区,有良好的人缘地缘关系。依托日照、岚山港发展临港经济,有关方面的关系比较容易协调。因此,就全市总体来讲,在与港口的合作选择上,应重点考虑日照、岚山港;在临港产业、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首先加快与日照、岚山港对接。同时,要根据港口功能和县区、企业的具体区位,注意发展与青岛港、连云港的合作,接受其辐射和带动。最近国务院批准连云港建设“国际级重化工大港”,我们要主动对接,趋势借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二)在发展区域上,以近港县区和各开发区为突破口,带动全市临港经济发展。港口对腹地的辐射带动力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与港口距离越近的区域,港口的辐射带动力越强,越具备发展临港经济的有利条件。参加这次会议的几个县区,与港口距离都在120公里之内,处于发展临港经济的最佳区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加快临港经济的发展。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莒南县搞好临港经济区规划建设,为全市发展临港经济提供前沿平台。我市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是近几年批准建立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高,但目前进区入园企业尚不多,尤其是大项目、好项目比较少。要充分发挥近海临港优势,增强对投资商的吸引力,扩大招商引资,尽快上一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要通过近港县区和开发区的率先发展和引导示范,梯次推进全市发展临港经济的工作,增强全市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三)在产业布局上,以临港物流业、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为重点,促进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港口是货物进出的通道,物流则是港口、产业衔接的纽带。当前,物流业已成为我市的产业优势所在,建设商贸物流强市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要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建立完善港口_物流管理系统,实现标准化和信息化,使临沂的这一优势产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要积极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改造传统批发市场,整合物流资源,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临港物流和国际贸易,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提升。对莒南临港国际物流区、临沂临港国际中心大厦等已有合作意向的项目,市政府下步将积极实施扶持措施,加大推进力度。

二是积极发展临港加工业。临港加工业是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或一头在外为基本特征的工业产业。发展临港加工制造业,对于缓解资源紧张矛盾、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充分利用港口及其腹地资源,围绕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快全市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提高临港加工业的比重。对现有传统支柱产业,要坚持内引外联,落实项目,成龙配套,加强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强化自主创新,加快改造提升,力争建成一批全国优质生产基地和名牌产品,进一步提高我市主导产业的特色竞争力。特别对适合港口运输、大进大出的产业产品,像水泥、复合肥、矿砂、胶合板等要加快膨胀规模、提高质量档次。对现有加工贸易,要提高产品深加工程度,延长加工链条,增强加工出口产品与市内其他企业的关联度,有条件的可以规划建设韩国、日本、台湾等出口加工工业园。同时,对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型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市场急需和替代进口的新型产品,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广泛吸引外来投资在我市设立研发和分销中心,加快发展步伐,努力促进我市加工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注重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石化、冶金、重型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产业产品门类广、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关联带动力强,是临港经济的产业支柱。我市重化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优势明显、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不多。在国家支持大型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转移和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力争在发展重化工业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也可以先依托港口已经形成规模的大型重化工企业开展配套加工服务,而后增添新的项目,逐步做大做强。另外,还要积极发展临港旅游业,带动提升我市旅游业整体水平。

三、努力为临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发展临港经济,企业是主体,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推进临港经济发展。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制定发展临港经济规划,明确发展的方向、产业重点和具体措施。要认真研究自身及周边区域的产业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借鉴发达地区发展临港经济的成功经验,围绕临港特点和“十一五”发展整体规划,注意与周边地区发展相衔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学定位,避免出现重复布局、重复建设。

二是完善政策和改进服务。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制定临港产业的准入门槛,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建立完善有利于临港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坚持多元化、市场运作的投资导向,充分运用各项配套扶持政策,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项目落地,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注意引导和培育发展大企业、产业集群,真正使临港地理优势成为经济优势。海关、商检等部门要切实改进服务方式,努力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促进临港经济的发展。

三是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临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支持和保障。就我们临沂来讲,临港经济发展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是否便捷顺畅。近年来我市交通状况虽有很大改善,但与发展临港经济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直接与港口连接的道路不够通畅。交通部门今后要更加注重临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快捷通畅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特别要加快几条通往港口的高速公路、国省道的建设,进一步畅通我市与港口及周边地区的通道。近期,济南铁路局、省发改委、交通厅将围绕发展海洋经济,对全省交通线路作进一步规划,市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工作,争取我市的相关项目能够列入省计划。同时,要重视完善水源、能源供应体系,不断提高各开发区配套建设水平,努力为临港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港口经济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第四代港口;特征分析;港口建设;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连云港市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6LKT80)

中图分类号:F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第四代港口特征分析的港口建设与发展对策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8日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商品和资本加速了跨国间的流动与配置。根据初步统计,目前全世界对外贸易中有近90%依靠海运,港口在现代经济贸易中地位与作用不断提高。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相关报告,将港口发展划分为运输枢纽中心、装卸服务中心、贸易和物流综合中心、供应链服务中心四个阶段。从港口演进过程可以看出港口从初期的相对独立的物流作业场所逐渐演变为物流供应链中的服务上下游客户并与之紧密相连的核心枢纽。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新技术与新理念不断应用的新背景下,我国港口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充分分析国内外港口功能演进过程,定位新港口应然功能,对科学规划发展现代港口产业,发挥港口经济保障与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港口功能演进过程

港口是指具有船舶停泊靠、货物装卸、旅客上下、储存、驳运等功能,具有一定码头基础设施,由一定范围陆域与水域构成的综合服务区域。其初始功能是为旅客与货物运输服务,但随着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创新,港口概念随之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根据1992年及1999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研究报告,将港口功能发展划分为四代,如表1所示。(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代港口定位于运输中转,主要为海洋运输提供杂货、散货的收发、临时仓储等简单功能,未形成体系化、系统化的增值活动,港口中不同的业务之间、港口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彼此独立,仅作为水路运输与陆路运输的接口或场所。

第二代港口得以发展,增加了装卸、搬运、仓储维护管理等简单附加功能。其运作呈现出主动寻求服务的特征、注重运作效益,与当地政府、重点航运企业进行浅层次的合作。

在信息技术与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带动下,第三代港口更加注重了区域内的联动发展与经济协作,港口从原物流运输、装卸作业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生产与商贸流通中心、区域经济发展引擎等。港口作业专门化、集成化、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视生产。

在兼容第三代港口功能的基础上,第四代港口被视作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不仅强调港口内部各业务间的系统、有序,而且还强调港口在整条供应链上的协调性,突出了港口与港口之间、港口与航运公司、港口与托\公司等的合作关系、强化了供应链的整体概念,对港口敏捷响应能力、网络柔性拓展能力、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强调低碳绿色经济、强调海港与内陆无水港联动发展等不断扩展第四代港口的概念。

三、第四代港口特征分析

(一)港口与港口之间逐渐从单纯竞争模式演变为竞合模式。在全球供应链时代,港口之间单纯的腹地、货源竞争逐步演变成为港口参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港口与港口之间不仅存在着竞争、同时也出现了更高频率的合作,以此加强与提升供应链的柔性与敏捷能力。因此,第四代港口与港口之间已不再是单纯的商业竞争、更加强调港口之间的竞合发展。

(二)港口在供应链上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之间的贸易,港口在此过程中逐渐成为供应链中的核心。强调港口在供应链中的指挥调度与后勤保障作用、强调港口运作与整条供应链的协调性,如腹地工商企业、海关、物流公司、货代、银行、经销商等机构围绕港口构成有机整体开展各项业务,为进一步实现供应链优质服务提供保障。

(三)港口服务精细化、敏捷化、柔性化、绿色化要求进一步提高。如何能够及时有效、可持续地解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不仅是供应链上生产制造企业面临的难题,同样也是作为供应链环节的港口需要努力解决的关键。第四代港口需要通过实现服务精细化、敏捷化及柔性化、绿色化才能为供应链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奠定基础。

(四)港口信息化水平、网络化水平成为港口发展的关键。基于上述分析,港口服务精细化及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的基础是信息化建设水平。在使港口各业务与流程信息化的前提下,加强港口与海关、银行、保险、货主、船、商检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力度,保证信息在上、下游之间传递的时效性,以期为货主提供方便、快捷与高效的服务。港口网络化是港口实现整体柔性要求及港口间竞合模式的必然结局。

四、我国港口建设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的误区

(一)港口建设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未能真正以腹地经济类型、规模为基础。部分港口建设缺乏高层整体性规划的现象。有些沿线城市急于攀比、未能根据自身的区位特点与经济发展规模,盲目投资超前建设港口设施与信息化;面子主义,强行变支线港为深水港;全国海岸线大型码头分布不均,部分码头分布相对密集,导致货源紧张,长期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

(二)港区周边的集疏运体系与腹地基础设施建设未能与港区内部协调发展。很多港口在建设过程中将人力财力大多集中在港区内部的建设当中,疏忽了或者推迟了港区集疏运体系,造成进出港口困难,港口服务敏捷化、柔性化受到严重影响。另外,应大力发展腹地相关基础设施,给予相关政策与经济支持,只有当腹地与港区联动,才能使港口健康有序发展。

(三)港口与港口之间合作规模仍不乐观。目前,大多数港口仍处于唯吞吐量阶段,港口之间的协作意识不强,这显然与第四代港口在供应链中寻求竞合发展相悖。进一步加强港口之间的协作,这样可以减少由于相互竞争导致的损失,相互补位完善,资源共享、减少浪费。

(四)港口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的资本叠加。港口信息化切忌陷入追求高大上的误区。有些港口学习其他港口,盲目崇拜、生搬硬套不是搞信息化建设。基于港口自身发展目标与特点认真做好需求调研,量身定做适合自己发展的信息化之路是正确的出发点。另外,加强软制度文化的熏陶也是港口信息化建设能够成功的关键。

五、基于第四代港口特征分析的港口建设思路

(一)以腹地经济发展为基础,科学规划与布局。腹地经济的发展是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依托。现代港口发展需要一个与之联动发展的经济腹地与集疏运体系,只有通过联动才能实现相互促进与相互推动。只有以腹地经济为基础进行规划,才能正确地把握港口建设的方向,充分体现科学与集约。

(二)加强港航、港际合作,提高柔性、实现双赢

1、港口与港口之间加强合作,甚至构建战略同盟,联合经营,共同发展。这样可以提高供应链上各港口企业的适应能力、敏捷性与柔性,提高了运输效率,顺应经济一体化与供应链理论的发展要求。

2、港口与航运企业联合,与上下游客户联合。港口应当坚持走出去战略,建立与腹地货源与运力的联系,积极参与腹地物流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实现港口经营的腹地空间网络化,为港口提供稳定、充足货源的同时提高运输的质量与效益。

(三)加强港口在供应链各环节中的核心作用。加强港口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功能是指港口与物流企业、船公司、腹地制造商贸企业乃至其他港口等合作伙伴继续深化协作互补,沿着供应链进行资源整合,如海关、第三方物流、经销商、银行、货代公司、腹地工商业等围绕港口构建有机整体,统一资源调配,各环节之间无缝链接,提供更加优质和及时的服务,满足运输市场对港口差异化服务的需求。

(四)科学推动港口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先进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港口运作的效率和可靠性,通过条形码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等信息技术,能够建立一套覆盖整个港区及周边的开放式网络平台,使港口具备完善的物流信息港功能,促进供应链各环节间的信息流动,形成开放的有机整体。因此,港口信息化建设要通过严谨细致的港口战略分析进行准确定位,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特点。

1、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应建立在港口战略目标规划基础上,与港口发展所处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相互匹配。一味的追求资本叠加引进高水平物流信息系统不是科学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2、外部环境的改善,包括提高港口系统网络成员的网络化协同水平等。内部“软环境”的改善包括加强港口物流信息的开放性、整合性和积累性,提高全员认知水平、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等。

3、加强管理者与信息技术人员的沟通。通过培训,提高决策人员与一般管理人员的信息系统应用与分析能力。同时,建议技术人T灵活掌握一部分管理知识,以便更好地发挥信息决策功能,为决策提供所需信息。

(五)绿色发展生态型港口

1、倡导绿色环保文化建设,企业环境自律使企业上下都要具有强烈的环境意识和绿色理念。注重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带动全员自觉践行绿色经营行动,产生良好的舆论联动效应。

2、针对港口主要作业对象制定专门的环保行动规划,如港口煤尘治理计划、水环境保护计划。将绿色环保文化制度化、明晰化。

3、积极引入并大力发展专业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实现配送路线最优化,提升运输效率,提高物流合理化程度。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使其有机结合,从整体上保证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

(六)加强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提高港口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现阶段,港口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应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等积极作用,培养和引进港口管理人才,引进管理类与电子商务复合人才。另外,港口应积极开展内部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现有人员业务能力、信息素养与管理水平。

六、总结

随着供应链的发展和港口功能的不断完善,第四代港口的概念无疑将指导我国港口的进一步发展与变革。对比第四代港口的功能与特征,发现我国港口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误区与不足,尤其与第四代港口相比较,整体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进一步提高港口敏捷化、柔性化、网络化、绿色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中的促进作用及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保障作用,应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第四代港口发展经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港口新格局。

主要参考文献:

[1]真虹.第四代港口的概念及其推行方式[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4.

[2]江晓丽.第四代港口概述及核心能力探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

[3]孙光圻,刘洋.第四代港口对中国港口建设的启示[J].中国港湾建设,2010.5.

[4]张兵.典型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分析及对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启示[J].物流技术,2015.12.

[5]于汝民.基于物流供应链建设第四代港口[J].中国投资,2008.7.

[6]张婕姝,真虹,李建丽,高洁.基于供应链思想的第四代港口概念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2009.5.

港口经济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色临港工业;沿海经济隆起带;增长极

2006年11月,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奋斗目标,以“河北培养沿海经济隆起带”为突破口和战略重点,实现河北区域经济良性调整,用15年时间把河北建成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

一、发展唐山特色临港工业的必要性

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及“区域梯度开发”模式的内涵,沿海经济区域均是将临港地区(特别是港口)培育成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对港口的梯度开发,逐步实现港口功能全面完善,使“增长极”彰显“隆起”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作为港口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港工业自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极点”,但临港工业建设绝非一模而制,各地区应根据区域特点及资源分布的不同量体裁衣,通过特色产业、优势临港工业的打造,实现“极点”作用。这一点已从长三角、珠三角、山东等经济区域的发展模式、节奏及取得的成效中完全得到了证实。如在广东,以“惠州―广州―珠海―茂名―湛江”临港开发区为载体的“沿海石化产业带”正在形成;在天津,以塘沽临港工业区为基地、炼化为龙头,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造船为主导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拓展方向的“海上化工新城”项目正在实施;而宁波由于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石化、钢铁、汽车、能源、造纸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已经形成了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工业带,带动了宁波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重型化方向的转型。

作为河北经济“领头羊”,虽然唐山市2007年全国GDP排名第20位,但与发展较快的其他沿海城市相比,其“沿海区位优势”还未全面发挥,“增长极”的“拉杆作用”动力不够强劲:临港经济“开发强度”、“区域经济贡献度”低于内陆经济(其沿海地区生产总值不足全市GDP总量的25%),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比例超过90%。显然,沿海区域经济开发强度不够理想,产业结构比例良性失衡,影响了唐山“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增长极”作用的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动力不足”,自然也会制约河北“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建设步伐。因此,发展唐山特色临港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彰显唐山“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增长极”作用已成战略话题。

二、依唐山沿海“四点一带”战略规划,打造特色临港工业

有专家预测,当前是国际重化工业向我国转移的高峰时期,在未来5年内将基本转移到位。因此,这5年将是沿海地区发展临港工业的重要机遇期。从产业关联层面上看,一般临港工业的发展需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港口基础产业发展阶段,包括海运、港口装卸、仓储等物流业;第二个阶段,依存产业发展阶段,包括造船、钢铁、石化加工、机械加工等为主要内容的临港工业,以及由上述产业带动的关联产业,如金融保险、贸易、房地产、管理、咨询、旅游、餐饮等服务业;第三个阶段,现代服务业发展阶段,即实现港口现代化、提升依存产业竞争力、信息、研发设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根据目前临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发展现状看,“按产业发展逻辑次序、统筹规划”、“依区位产业优势,划分层次、突出重点”是打造特色临港工业的突破点。事实上近10年来,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已经形成广泛共识――为了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应尽早选择特色临港工业作为经济发展和抢滩国际市场的催化剂。但沿海地区,既是开发成本较低、适宜重化工业布局的良好区域,同时又是环境敏感区域,重化工业最易造成长链条环境污染。环境一旦恶化,负面影响极大且难以修复。因此,唐山临港工业建设一定要遵循科学发展原则,在构建唐山沿海“四点一带”发展格局的同时,重点突出“循环经济”特色,搭建绿色沿海经济框架。

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唐山沿海“四点一带”战略(“四点”指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和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带”指贯通“四点”形成的沿海交通、经济走廊),涉及9个行政区域,产业规划面积将超过2000平方公里,是唐山市建设紧密型产业带、经济带、城市群,从而形成“大开发、大开放”的发展格局。笔者认为,唐山特色临港工业,必须依照“四点一带”战略,突出“循环经济”特色,扭转当前唐山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良性失衡,更好彰显“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增长极”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港口基础产业建设与支柱型依存产业并动发展。按照临港工业“阶段发展”理论及国内外临港经济发展模式,第一个阶段应是港口基础产业发展,第二个阶段才是依存产业的急速发展。鉴于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及我国战略重点经济区域规划方向,笔者认为,唐山要坚持港口建设和发展临港工业两手抓,积极利用临港资源及优势,努力探索未来的产业生态和发展模式,实现临港工业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如在建设“河北一号工程”曹妃甸港――“大钢铁、大码头、大化工、大电力”为标志的工业新港城的同时,要积极申办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在抓好铁矿石、煤炭、水泥、粮食等港区物流中转基地建设的同时,做好机械制造业、食品、纸品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出口加工业,把曹妃甸港建成真正的北方大港和辐射环渤海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营造曹妃甸特色临港工业,形成“四点一带”格局的“龙头”。

2.因地制宜,整合产业结构、搭建良性产业链条。目前,唐山临港工业的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性矛盾――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偏低;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不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一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失调性偏低。因此,为提高产业的带动力和覆盖力,要在重点引进那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颇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同时,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思路,通过架设各产业链之间的“产业桥”、“虚拟产业网”等填补产业间“空缺”,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实力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与覆盖率。

3.规划、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临港重化工业的布局范围广、土地占用量大,这与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形成矛盾。在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一方面,一些沿海省、直辖市,在闹“地荒”──有项目无土地(如珠三角,长期以来土地过度“透支”,导致用地越来越紧,地价越来越高,“地荒”已经成为制约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土地利用不科学,表现在土地资源利用上的盲目无序和不合理、土地保护上的低效率、陆源污染加剧等方面。因此,临港产业布局必须做好长远规划,将“四点一带”按照产业布局、地区优势进行土地合理功能区划,依法论证、规划海岸带湿地自然保护区、岸线防护区、临海排污口区、垃圾堆场、产业区、休闲旅游区、人居区等的位置和面积,达到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目的,推动土地的集约利用。

4.做好联动腹地区域发展的引航工作。临港工业园区要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辐射和传递作用,促进腹地区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交流,有力地推动腹地经济的开放,与腹地经济实现联动发展。按照“四点一带”战略格局,特色临港工业,应重点协调唐山经济、产业比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以港口为龙头、国际和国内货物运输为载体、现代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为支撑、国际与国内物流并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管理科学、运作高效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充分体现“大港口布局、高作业效率、优产业结构、强转口贸易”的准则,形成临港工业和临港服务业的组合优势,实现产业互动,共同打造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出口基地,带动腹地经济结构的提升,充分解决就业,缓解社会压力。

5.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与天津滨海新区对接形成国际性临港经济走廊。临港工业区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从环保的角度优先发展高科技、高投入、低污染的项目,以期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全面发展。在开发临港工业过程中,我们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依据唐山区域、资源优势,以精品钢为龙头,实现“钢铁、装备循环产业链”;以大型炼化为龙头,打造“石化、煤化、盐化循环产业链”;以电力为龙头,构思“热电和海水淡化循环产业链”;同时在每一个产业链条中,企业间原料供应、中间产品转移以及废弃物释放等应“互供互用”,上下游企业之间实现“无缝链接”、清洁生产,力争实现在每个产业之间也形成循环链接,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通过建立能源、水资源、固体废弃物、土地等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推进海洋环境保护、雨水收集和回用、大气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四项工程,构成了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产业与社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网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后,以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桥头堡”,形成与“天津滨海新区”对接的国际性临港经济走廊。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白克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而团结奋斗[J].200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