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学实验;教学;质量控制

实施“质量工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高校实验室承担着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主体工作,是学科建设和教学过程正常运行的保障。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在高级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医学是实践性科学,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如何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医学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实提高教学质量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的、统一的质量体系标准,2000年以来逐渐被引入学校的教育管理中,目前,全国已经有 200 余所学校引入该体系,在促进学校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在医学实验教学管理中,更有必要借鉴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构建完善的医学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包括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构建医学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要确立全员责任意识,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编写实验课程质量手册,阐明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建立全程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标准化操作程序(sop),对课程教学的组织结构(含职责)、程序、教学过程质量控制做出规定。本文探讨在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的各环节借鉴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客观、科学的医学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医学实验教学进行规范管理和监控,以提高医学实验教学质量。

1 明确实验教学组织结构,确立全员责任意识

组织结构是指一个组织为行使其职能,按某种方式建立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医学实验教学组织结构是指参与实验教学的全体人员,包括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学生。

要确立全员责任意识,就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持续的全面性的质量教育,包括质量意识教育、质量管理知识教育以及为确保质量所必需的技能教育。全体人员都要确立质量意识, 树立维护质量的自觉性,认识到:(1)实验教学质量贯穿于从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室管理、实验项目论证、实验准备、实验授课整个过程,而不仅限于授课环节。(2)实验教学质量应当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改进来实现,应该把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质量监控结合起来,进行动态管理[3]。也就是说,对于管理者来说,每一次决策都要贯彻质量方针,对于教师来说,除了忠实地履行职责之外,还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为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出谋划策。对学生来说,要牢固确立质量意识,就要有自我设计个性发展的学习动力,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勤奋严谨的学习作风、科学求实的学习方法。对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是一个不间断的反复过程,是思想工作的主要内容,在质量方针和质量标准中进行引导,使全员明确怎样确立质量意识。

2 建立医学实验课程程序文件

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为实行规范化管理,应为其每一项可能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的活动进行设计和协调,即形成程序。程序包括管理性和技术性两种,管理程序性文件多为各种规章制度、各级人员岗位职责等;技术性程序文件通常是各种操作规程以及各种相关的记录、表格等。

2.1 医学实验教学管理程序性文件

明确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质量标准对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建立实验室内部管理的制度和质量标准。(1)实验室内部管理的系列制度和质量标准:制定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培养目标作出规定;制定教学管理条例,包括课程考试及成绩考核办法;建立实验项目的论证、教学计划制定办法;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护程序及质量标准;试剂药品的管理程序及质量标准;器械消耗品等物资管理程序及质量标准;实验物品购置验收和储存程序和质量标准;实验室环境卫生标准及实验后动物及废弃物的处理程序及质量标准;生物安全性控制程序及质量标准;学生设计性实验项目的管理与实施的质量标准。同时,以上标准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2)确立规范化的质量责任: 规范化的质量责任是与质量体系中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密不可分的,它是质量控制的载体,也是质量控制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没有规范化的质量责任,就没有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定各级人员考核和培训程序,明确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还要通过考核、评估、奖励等措施保证质量责任制度的实施和不断完善。

2.2 医学实验教学技术程序性文件

(1)教学各环节标准操作程序:制定实验准备各环节标准操作程序,包括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试讲、试做实验标准;制定各实验项目的仪器设备标准操作程序,日常维护程序;制定药品准备标准操作程序;制定器械消耗品准备标准操作程序。制定实验授课环节质量标准,包括备课教案、实验教学内容、实验示范指导、实验教学态度、实验报告批改等要素。设计相应的评价、记录表对各种操作、过程、效果签名记录。(2)实验技术的标准操作程序:包括各种实验项目实验原理和目的、使用试剂、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等,阐明各种常用实验技术的规范操作,如常用动物实验手术方法和操作规范。

3 对医学实验教学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是通过对过程的管理来完成的。因此,医学实验教学必须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即全面质量控制。教学质量是教与学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一个无法精确定量的综合性指标, 难以采用简单的测试办法来加以判定。为了判断和衡量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并加以调整与控制, 评价作为不可缺少的方法手段, 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3.1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专家评价、学生评价、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1)专家的评价:建立医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表,让专家从实验教学准备、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态度、实验教学效果等方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作出判断,并及时反馈。(2)学生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主要针对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两个方面。学生对实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的评价主要是对实验室环境、实验用品的准备、实验内容、教师的教学态度、执教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建立医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调查表,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教学管理部门评价主要是,对学校在实验教学开出的条件保障方面,如实验室面积、实验设备台套数、实验设备先进性以及实验室开放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的评价能将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同实验室建设结合在一起的,是提供给教学管理部门最直接的反馈意见。(3)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评价: 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评价涉及对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及相互间的评价。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学生的评价体现在每一次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从实验预习情况、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科学严谨的态度、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效果等方面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经费投入、激励机制等方面。教师是实验教学实施的直接组织者,他们依据课程目标和实验室的条件制定实验教学目标,设置实验内容,组织实验过程的实施。实验教学教师最清楚实验条件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实验教学教师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是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改进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方面。实验教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评价主要是对实验准备工作的评价,包括仪器设备的状态、实验用品的准备、药品配制的精确度、实验环境的整洁与否等。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教师的评价主要是责任心,对学生整个实验过程能否起到积极主动的指导作用等。

3.2 建立信息反馈体系

建立和健全实验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全面准确地收集实验教学信息是对实验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控的前提和基础。建立一支学生信息员队伍,让他们发挥学生与教师、实验室的纽带作用,并及时地把实验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到教师和管理部门。

总之,以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宗旨,建立科学、可行、有效的医学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为提高医学实验教学质量提供有利的保证;对培养医学生标准性、规范性的职业技能和习惯,实施专业认证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晓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全面开创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工作新局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0):123.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范文第2篇

    1临床医学检验方法的性能评价

    基于保证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考虑,临床医学在使用检验方法对患者标本进行检测前,必须采用相应的实验去评价检验方法的基本性能,只有符合临床使用要求的检验方法才能用于临床检验。而在性能评价内容、评价类型与评价方案上,具体分析如下

    1.1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内容在性能评价内容上,主要包括:①检验方法的特性。即检验结果可报告范围和检验方法的灵敏度。②检验方法需证实的基本性能。即检验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总误差。③检验方法整个分析性能的其他内容。即特异性分析、建立参考范围及其他必要的性能。

    1.2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类型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建议指南EP192中对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类型做出了如下描述:①建立(establishment)。主要是检验仪器制造商在产品研发阶段对其操作性能的规定。②证实(validation)。即制造商为确保其产品性能能够满足使用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产品性能证明工作。③验证。即临床医学检验部门为保证检验方法能够满足临床需要而进行检验方法性能的验证工作。目前,临床医学检验部门多采用6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来评价临床医学检验方法的性能。该评价方法用数据说话,以科学的分析为依据,简便、直观,是行之有效的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手段。

    1.3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的方案在性能评价方案上,主要方案流程如下:精密度准确度总误差检验结果可报告范围参考范围交叉污染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

    2临床医学检验方法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2.1实现检测系统的塑源随着各级临床检验中心对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的日益重视,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实现检验结果准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建立和保证检验结果的溯源性,而只有检测系统具有溯源性才能保障临床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比性。目前,国内临床检测系统大多未能实现溯源,致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落后于进口试剂。因此,实现检测系统的塑源是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方法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检测系统的溯源主要有两种方法:主要溯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溯源至国际约定的参考方法,包括酶类的检测项目。另一种则是溯源至国际或国内约定的参考物质,包括酶类以外的各检测项目,以通过溯源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2建立临床检验参考体系大量临床医学检验数据显示,在很多情况下不同实验室、同一实验室不同时间检验结果之间缺乏足够的可比性,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存在检验误差,也会造成重复检查。要现实结果互认,必须研究准确测定技术(即参考体系),参考体系的建立是现实检验结果互认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要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需开展有效的质量保证、评价和控制工作,而开展这些工作的前提是具有可靠的准确性依据,此依据即基于可靠或公认分析原理的准确测量方法(即参考方法)和利用参考方法准确定值的参考物质。因此,建立临床检验参考体系,研制多种参考物质,建立多个检验项目的参考方法,并通过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工作的框架下开展的多项室间质评项目,从而实现全国三甲医院和所有采供血机构常用检测项目结果的互认是实现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又一重要环节。通过检测结果互认,不仅利于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检测重复检查现象,避免卫生资源浪费。

    2.3在临床与实验室间“架桥”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分析前变异必然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而避免分析前差错的重要一环是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良好沟通,因此,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体系中,应在临床与实验室间“架桥”,加强检验工作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检验质量。首先,加强异常结果的沟通。对于一些与病情不符的检验报告,以及与历史结果差异大的检验报告应及时与临床进行沟通。其次,检验科在医院内网设立专门的“检验信息”栏目,提供检验新项目介绍、检验项目一览表、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等具体内容的查询,方便临床医生选择检验项目,同时方便护理人员查询标本采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为提高检验前质量打下基础。最后,在开展新的检验诊断项目前,首先征求临床医师的意见,熟悉和了解临床需求程度和对疾病诊断的实用价值以及患者对检验费用的承受能力,掌握临床对开展新项目的具体要求和期望,与临床医师共同制定有效、合理、经济的检验项目组合、指标“参考范围”、“危机报告值”等。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范文第3篇

近年来,检验医学作为“新兴而又古老”的边缘学科,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对人体健康的促进等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质量控制日益受到重视, 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应运而生,至今已运营多年。在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室间质量评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质量保证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误差及其类型。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人们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日益加强,举证责任倒置,依法行事的要求更高,因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的《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和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规范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计划行为,保证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计划按照科学、准确、及时、公正、有效的原则进行,还必须重视责任意识、学习意识、科研意识。

1 责任意识。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责任心。在工作中要处处从法律责任的高度来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要有较强的原则性,做到一丝不苟,严格按章办事,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室间质评工作流程。如质评计划的组织和设计、质控品的选择和准备、靶值的确定等,制定适用的能力验证计划,包括指定值和离群值的探测技术,做好整理、检查、归档、数据保存的工作,严防丢失,数据要及时进行统计分析,禁止弄虚作假,为提高检验医学管理和技术水平不懈地努力。

2 学习意识。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是提高检验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借鉴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实验室室间质量评定计划的先进管理方法,可以尽快提高本国实验室水平,逐步与国际临床实验室接轨。对所用的仪器、试剂、以及测定原理都应有深刻的了解,因此要不断地学习,了解国内外知识,努力保持最佳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空间质量评价工件。

3 科研意识。知识在于积累,在于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因此,要善于总结经验。在日常工作中,积累室间质量评价的数据和资料,挖掘室间质量评价数据库中的丰富资源,从原始数据中开发整理出对加强室间量质评价工作有用的数据。探讨与评价所使用的方法学的良莠,找出差距,总结经验,做好交流与沟通。

而今,全国己有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城市成立了省、市临床检验中心,并积极地开展了地区性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在全国己形成一个检验医学质量控制网络,提高了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责任心和质量体系的认识,推动了方法学的改进和统一, 加强了仪器的校准工作,促进了检验工作的标准化。使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工作走上正规化、法制化和现代化的管理道路,室间质量评价的目的是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这对保证检验工作质量,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和医疗工作安全至关重要。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范文第4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就是这样一个从事健康评价、高危预测和个体化诊断的综合平台。健康评价即我们常说的健康体检,高危预测是指对基因检测结果和家族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所提出的易发生疾病人群的提示。个体化诊断是综合当代科学理论及技术手段,结合中医辨证的理论,对个体进行全面分析后得出的针对个体的评价和诊断,从而指导个体化医疗建立实验室健康评估体系。

实验室在保障人类健康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性、标准化国际性是对先进实验室提出的要求。国际上对医学实验室从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不同的角度上进行评价。近年来,国际医学界非常重视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即lS015189,以推动全球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2004年中国合格评定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将此标准引进了国内,并把它作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方法进行执行,几年来,我国仅有8个实验室通过认可。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负责人康熙雄教授不但在专业领域是顶尖学者,而且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他所领导的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是首批被认证的实验室,这意味着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在临床标本检测,药品评估等方面已经实现国际互认,患者拿到此处出具的检验报告单在国外也同样有效。

为了发展和不断提高,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坚持发展科研,不断探索,在与相关专家反复研讨后,先后在健康评价体系和检测方法的研究等方面承担国家和地方的课题7项,建立了新生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以及女性的生长不同期所需要的评价体系,深入研究个体化诊断。

今年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承办2007年全国现代免疫诊断方法暨高通量检测技术临床研究发展论坛,讨论了在健康评价手段和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国内外新进展。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400名代表们欢聚一堂讨论了世界本行业最新话题。会议中,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国内专家与美国专家的实时在线讨论,引进美国同行的思路,引进他们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实验诊断中心负责人康熙雄,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中国检验医师协会副会长、全国诊断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实验室管理协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部标准化委员会检验分会委员。

“以前,我们只认识到人体2000个功能基因,医院检验科只能提供几十个到上百个检验项目,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认识到人体的功能基因约有3万个,这就对我们检验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检查几项? 200个?还是2000个?还是两万个?同时,我们获取到近万个参数,又该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来评价患者健康和疾病状态呢?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和研究的。”

康熙雄教授多年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学,临床免疫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等工作,曾在东京大学参加肿瘤基因治疗,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肾病等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的临床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2年康教授提出“个体化诊断系统的建立和临床应用”的研究方向,并利用分子生物学等各种前沿方法学,进行“药物代谢基因组学、临床蛋白组学、临床代谢组学、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疾病诊断模型”等多方位的实验诊断学临床应用研究,主编出版了《临床电泳》《临床蛋白质组学》《临床免疫学》等多部专著,多篇论文被SCI收录。目前,在他的积极筹划下,以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为基地,搭建起包括多种先进仪器设备蛋白质飞行质谱检测仪、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成像系统、基因芯片仪、悬浮微阵列检测仪、荧光定量实时在线核酸扩增仪、流式细胞仪、蛋白芯片检测仪、芯片点样仪、细胞培养系统等)的共享性的临床蛋白质组学检测平台、基因检测平台、细胞培养平台、为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具备了应对严重生物性灾害的应急能力。

2003年的SARS考验着每一个医药工作者,为保护人民大众的健康,检验工作更不能有任何闪失,在SARS过后更应该如此,SARS期间,康教授领导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承担了863子课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早期快速诊断技术应用”的研究,并总结抗击SARS过程中实验室诊断经验,先后主编出版了《SARS实验室诊断》(人民卫生出版社)、《“非典”的实验室检测及诊断》(科技出版社),于2003年7月参加国际SARS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得到国际组织和专业团体的关注,也得到总理的肯定和市政府的嘉奖。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问题;对策

现代医学中,临床检验为重要内容,可为疾病诊治、监测、预后评估提供准确参考依据,随着医疗科技取得的卓越发展成就,医学检验技术随之也不断发展,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保障疾病有效诊断和控制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故重视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医患关系意义重大[1]。本次调查选取临床检验患者,随机分组,就加强质量控制管理与常规管理成效展开对比,现总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临床检验患者200例,男104例,女96例,分别行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检验过程中应用常规管理方案,观察组重视针对存在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对策并实施,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质量控制问题:(1)标本采集问题:受检者饮食、运动、所用药物均可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同时,患者地理位置、年龄、性别、民族也可影响检测结果。采集标本时,需嘱患者将正在使用的药物停用,在安静或正常活动下对标本采集。但若操作不当,如完成静脉血采集后,将血液直接在试管内注入,而针头不拔掉,会出现标本溶血。从正输液的手臂血管行采血操作,会稀释血液标本。(2)试验和检验设备问题:仪器保养不妥、仪器老化,均可使检测的灵敏度受到影响,在准确性上出现问题;因检验人员水平有限,或未掌握仪器的功能,标准操作,注意事项,引发检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如试剂更换时,相关仪器参数未改变,规范保存样品的意识不强,诱导操作失误,促使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所应用的试剂,未按规范要求设定,有误差事件发生。(3)人为问题:医疗科技在近年发展迅猛,检验仪器渐趋高端,有越来越高的自动化程度,但仍需人来对各项操作完成。故检测试验中,检验人员操作误差是引发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员操作误差主要包括:样品暴露时间过长、操作习惯不标准、样品检测峰面积积分存在习惯上的差异及对检测结果的重视度不足等,均可引发不良事件发生。(4)室间质评和室内质控:室内质控即室内质量控制,重视室内质控的开展是监测仪器设备、检验方法、操作环境、过程、试剂等稳定性检测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获取正确检验结果的风向标。实验室间质量评价为室间质评,加强室间质评,可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评价,确保结果与其他单位一致或具可比性。(5)检验分析后问题:医学检验中,结果的复查和审核为最后一道保障质量的防线,检验人员通常对先进仪器设备过分依赖,易有出错报告的情况,如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出异常结果,未按人工规则复查,出具错误报告等。

1.2.2应对措施分析:(1)检验前质量控制:①保证标本质量:采集样本前,重视应用人文关怀理念,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和解释,对病情、情绪、生理变化了解,将所需检查项目的目的、意义、采样和自留样本注意事项、影响检查因素告知,以提高配合依从,在平静、安静状态下完成采集,保障了样本的真实、合格,避免了由此引发的误差事件。②样品合格: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采集,确认和核查患者信息,标本采集时,对时间、部位、、取样方式、数量严格要求。如采集血样,通常在空腹16h内,早上9:00前,患者保持平静、安静正常状态进行。尿标本采集时,患者需饮食规律,避免性生活、体育运动、饮酒,女性月经后采集,需注意清洁尿道口、外生殖器及周围皮肤清洁,以避免被经血、阴道分泌物污染。样品一经采集,即具实效应,需及时送检,若不具备及时送检条件,需正确存放,以防变质或变性,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2]。(2)检验中质量控制:①仪器维护:仪器正常运行在检验过程中意义重大,检验人员需做好保养和维护,定期性能评价和校准,确保性能稳定和正常运行,一旦有问题出现,需向供应商及时通知,更换或修理。同时培训检验科医技人员,防止人为操作失误。②需保证检验试剂合格,对试剂保存环境、时效严格管理,启用前需注意防保质期和生产日期,避免因试剂失效或变质诱导结果错误。建立保管和使用试剂制度,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③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养:现代仪器均为精细化操作,检验人员需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故需加强技术操作培训和业务学习,娴熟掌握仪器操作规程、检测原理、干扰因素、检测结果的图形、数据,报警的含义及如何维护,保养调试,掌握性能评价和校准标准,防范操作失误。同时,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与自身技术水平结合,针对患者疑问,合理做出解释,主动与其他科室交流,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解,并与临床症状结合,对结果是否准确做出评估,以使自身检验能力提高。(4)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管理:检测标本前,校准仪器,行室内质控,对仪器设备各项检验参数和性能检测,正常状态下,才可对标本检测。如失控,需记录,并分析原因,积极纠正,再行检测。注意质控品精密度。重视室间质评,确保检测结果与其他单位具有一致性、可比性。

1.3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选取的标本检验患者准确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检验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作用显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质量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医疗水平[3]。引发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问题较多,需行综合分析,针对问题积极防控,以降低标本检验不合格率。本次调查中,观察组针对检验前标本采集、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人员、仪器设备、试剂等因素引发问题的原因展开探讨,并制定针对性防控对策,如重视采集标本前与患者沟通,加强仪器、设备保养和检测,重视针对检验人员综合素养加以培养,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对降低检验失败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意义重大[4]。本次结果证实观察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对策,包括标本采集、检验仪器设备和试剂、检验人员等多方面管理,可提高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郝莉丽.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0):2672-2673.

[2]毛颖华.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1):50-51.

[3]董大光.浅谈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7):1143-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