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调研的工作的收获和体会

调研的工作的收获和体会

调研的工作的收获和体会

调研的工作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 奖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11-03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高等学校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学年不超过8000元。基于此,扬州大学调整原有的奖助体系,以适应实行全面收费制度这一新形势。为了解新奖助体系对新生的影响,笔者向该校新入学硕士研究生发放问卷,以期了解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实施后学校配套的新型奖助政策对新生的影响。

一 扬州大学新型奖助体系

扬州大学研究生奖学金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学校教育基金会以及学院设立的其他奖学金。(1)国家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0元。(2)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奖励等级标准和获奖比例:一年级设立两档标准,即一等奖学金每生每年12000元(获奖比例约为参评人数的25%)、二等奖学金每生每年8000元(获奖比例约为参评人数的75%);二、三年级设立三档,即一等奖每生每年12000元(获奖比例约为参评人数的25%)、二等奖每生每年9000元(获奖比例约为参评人数的60%)、三等奖每生每年400元(获奖比例约为参评人数的15%)。

研究生助学金包括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简称“三助”)岗位津贴,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学校、学院设立的其他助学金。(1)国家助学金: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6000元。(2)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津贴,助研:硕士研究生助研津贴支付标准为人文社科类不少于1000元/生.年,理工农医类不少于2000元/生.年。助教:发放助教岗位津贴,发放标准不低于25元/课时。助管:发放助管岗位补贴,发放标准为400元/月。

二 实证分析

1.调查样本选择

此次问卷调查是按照扬州大学27个学院新入学硕士研究生的规模大小,采取定额分配问卷数量的方式进行的。据统计一共随机发放260份问卷,回收201份有效问卷。

2.统计结果分析

第一,学生对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看法。

从图1中可以看出,54%的被调查者认为奖学金对学习和科研的激励作用比较大甚至非常大,39%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此外只有7%的学生认为奖学金对学习和科研的激励作用非常小甚至没有。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因为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从第二学年起分为三个等级,不同等级之间金额差别为3000元及5000元,巨大的等级金额对大部分同学有较大的激励作用,而出现7%的同学认为奖学金没有激励作用或者说激励作用非常小的可能是扬州大学的学业奖学金覆盖面是100%,所以一部分学生会认为即使再不努力也能获得奖学金。

根据图2显示,在被调查的研一新生中有62.2%的学生对奖学金的评选过程是了解的,而其余的37.8%学生则对奖学金的评选过程还不了解。结合上述图表和数据,可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奖学金的评选是比较关心的,而且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奖学金的评选过程和标准,体现出扬州大学的研究生奖学金的评选过程和标准是比较公开、规范的,但学校应该注意到还有37.8%的学生还不是很了解奖学金的评选,因此学校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奖学金评选细则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方面信息,更好地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

根据图3数据显示,研一硕士研究生担任“三助”(助研、助管、助教)岗位工作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7%,其余83%的学生则没有机会担任“三助”岗位。

学生担任“三助”岗位具体情况分析。

结合图3、图4,仅17%的研一学生担任“三助”岗位工作,在这些学生中,有13位同学是为了从“三助”工作中获得报酬,12位同学出于提高能力的目的从事该工作,9位学生是为了增加经验而担任该项工作,还有1位同学是出于其他原因。学校在提供“三助”岗位的同时,要注意一方面要能提供合适的岗位工资,从而满足学生的工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让“三助”岗位的工作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在付出时间做相关工作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其工作能力。

结合图5可看出,49%的参加“三助”工作的学生认为获得的报酬较低,43%的参加“三助”工作的学生认为获得的报酬适中,仅有8%的学生认为获得的报酬较高。据调查了解,文科类研究生大多从事助管工作,每月工资300元~400元之间,调查学生普遍表示工资偏低;理工科类研究生大多从事助研工作,每月工资普遍高于文科类研究生,故会出现8%的学生认为报酬较高。

图6 学生参与“三助”工作与其专业的相关度

从图6中可以发现,44%的学生表示其所参与的“三助”工作与其专业几乎不相关,36%参与“三助”工作的学生认为非常相关,11%“三助”工作的学生认为其工作与其所学专业比较相关,9%的学生认为毫不相关。出现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三助”工作与其专业几乎不相关是由于助管工作主要是收发资料、拿报纸、端茶倒水等一些琐事,这让学生觉得这些工作与其专业不相关。对于助研的相关工作,学生还是认为这些工作与其专业非常相关。

三 问题与建议

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实施后,其配套的奖助体系基本能实现激励学生投身学习、科研的目的,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助”工作的岗位设计,增强“三助”岗位的培养功能。此外在奖学金政策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还需要注意在实现奖学金激励作用的同时缩小不同等级之间过大的金额差距,从而让奖学金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产生相应的激励作用,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1.“三助”工作方面改进建议

第一,在“三助”工作中要提高助研、助教比例,让学生在“三助”工作中能联系自己所学专业,在做中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在“三助”工作中要加强专业化培养,一方面要对上岗者进行专业化培训,另一方面对设岗人员的指导责任也要有明确规定。同时,在专业化指导过程中还要逐渐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及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从而在学生通过担任“三助”岗位的过程中,能真正提高教学、科研、组织管理和适应社会等综合能力。

第三,依据社会物价水平,适度提高“三助”岗位的报酬,解决学生在工资方面的顾虑,积极投入到“三助”工作中。

2.奖学金方面的改进建议

一方面要通过专题讲座、海报等形式加强学校对学业奖学金奖励条件与标准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校的奖学金制度,从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潜心科研,最终更好地实现学校制定学业奖学金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制定分级奖励的等级标准和获奖比例的同时,也要注意控制不同级别之间的差距,避免差距过大,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在差别激励形成一定竞争的环境中,还要注意控制不同级别之间的差距,尽量照顾好所有的学生,让学生都能积极地争取奖学金,奋发学习。

调研的工作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集体用地;土地流转;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浙江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的城市范围,规模将持续扩大,同时将来大量的农用地将转为城市用地。但是由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不合理且农民失地保障不足的问题,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十报告中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提出了目标要求和方向。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评述

1.2.1 国内研究动态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生发展进程的加快,农用地转变为农建设用地的数量和规模急剧增大,在建设用地扩张和经济利益的共同驱动下,城市不断向农村扩张,农地非农化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上。由此而引发了诸如土地征值收益分配,失地农民补偿标准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以往文献地梳理,现将近年来有关农地非农化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做一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动态

因为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各有差异,所以土地制度也相异,在征地制度以及土地补偿制度等方面也各有相同,尽管如此,国际上征地制度实施与相关研究的趋势可以归纳为公共利益界定,征地补偿、征地制度和政策三个方面。

1.3 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定性分析法和系统思维法、案例分析以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的收集,对以前学者有关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研究进行分配,总结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的现状,并为探索新的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提供经验依据。

2、理论分析方法

在梳理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地租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土地产权理论等为基础,构建农村土地征值收益分配机制的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农村土地征值收益分配的主体行为,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征值收益分配的格局,判明农村土地征值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的制度根源。

3、定性分析和系统思维方法。本文首先对集体用地合理流转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再以浙江东阳市、温州市为例,对新的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做深入剖析。

第二章 调查内容与对象

2.1 调查内容

针对大量农用地将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不合理,农民失地又失业,保障不足等引发诸多社会矛盾,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法规不健全、不配套,导致失地农民边缘化的现况,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了农村集体用地合理流转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的调研,问卷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二是征地及补偿情况;三是征地前后的生活水平;四是对增值收益的看法。

2.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在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杨树塘下村、双白村,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金中村、李家村对失地农民进行随机取样,抽取各1000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调查人员通过对各失地农民进行现场调查,以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结合抽样与访谈结合,确保调研的真实可靠,发放问卷东阳市2000份,温州市2000份,当场收回,共计发放问卷4000份,当场收回,回收率100%。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征地及补偿情况

本次调研中东阳市土地征用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征用的占5.38%;被经济适用房、市政公用设施等城市公共用地征用的占8.08%;被工商业、房地产等城市经营性用地征用的占0.49%;被学校、企业等乡镇建设用地征用的占31.65,温州市调查的2个村土地征用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征用、学校、企业等乡镇建设用地征用占比最大分别为15.2%、12.95%,被调查失地农民中被征用的土地占原来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情况。(见表1)

表2中农民对政府落实的补偿情况为较不满意,普遍认为只得到很少一部分,据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分析,目前被征用土地收益的分配格局大致是:地方政府占20%-30%;企业占40%-50%;村组织占25%-30%;农民仅占5%-10%。地方政府、企业和村组织占据了土地收益的绝大部分,而为数众多的农民所占份额微不足道。有708人认为失地后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本次调研中发现农民土地被征用后政府提供一次性货币补偿较多,但是农民满意度差,与失地农民的期盼差距很大,货币安置虽能解决失地农民暂时的生活困难,却难以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农民土地权益缺乏保障,在失地补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失地农民没有商议价的参与权,没有话语权,征地价格都是政府和被征地者说了算,征求意见也是形式上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有农民既是失地又失权益的利益,所有权的转移角度来看,征地虽然带来行政强制力的色彩,但实质是一种土地所有权交易行为,社会问题屡见不鲜。

3.2 征地前后的生活水平

本次调研中东阳市、温州市失地农民普遍认为失地前后的生活没有多大改变,失地农民基本上是靠种植农作为生,失地后很多农民既失地又失业,给生活带来困难,虽然有一部分失地农民到企业上班,但低工资低收入没能满足他们的生活,改变不了生活水平。研究数据来看,农民目前失地前、失地后收入水平(见表4)。

两市失地前、失地后年收入水平有所变化,失地前有2577人的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失地前从事农林渔业的人有2577人,失地后从事农林渔业的人有957人,有1620人失地后从事了其它职业,收入从10000以下转变为10000-30000元,收入30000-50000元的增加了301人,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改观。家庭收入来源失地前主要由种植农作物、其次是自主经营,分别占比18.92%、11.93%,失地后家庭收入来源主要自主经营和企业上班所得。

3.3对增值收益的看法

本次调研失地农民普遍认为,他们应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原因是农村集体作为土地公有制代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行使受托管理权,相应地拥有一定的土地所有权,农民劳作对土地的贡献大,让失地农民养老、就业、医疗等社会福利方面得到应有的保障。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有权分享,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得到保障。自20世纪90年代来,因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引发的不断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征用补偿低,集体和农民利益受损。全国35个城市做过实际研究,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中的收益分配,政府所得与集体和农民所得之比例为17:1,海口最低为22:1,北京最高47:1。征地前后的巨大差价,从而产生了土地的增值收益,在各级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进行分配,而这三者也成为了相互博弈的主体。然而在整个征地和收益分配过程中,政府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而农民个人处于被动地位,政府发放给农民的补偿费偏低,补偿范围偏窄,其在征地过程中获得补偿费用不到征地成本地价的10%,且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里,经常被克扣、拖欠和挪用,农民很难享受到失地农地非农化进程和个人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

本次调研中1260人认为土地增值收益中土地增值收益中农民应获得40%-50%的比例,1159人认为土地增值收益中农民应获得50%以上。

本次调研409人认为获得2万元以下的土地征用补偿费才能维持正常生活,1294人认为获得2-4万元的土地征用补偿费才能维持正常生活,有1407人认为获得4-6万元的土地征用补偿费才能维持正常生活,620人认为获得6-8万元的土地征用补偿费才能维持正常生活,104人认为获得8-10万元的土地征用补偿费才能维持正常生活,有166人认为获得10万元以上的土地征用补偿费才能维持正常生活。

第四章 政策建议

4.1修改土地评估和补偿方法,提高补偿标准

建立科学的土地评估制度,土地补偿安置的费用应综合考虑土地资产性质,土地区位条件,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国有土地出让市场价格等因素,从而改变以产值作为补偿标准的依据,提高收益分配主体中农民的补偿标准,根据失地农民需求及实际情况,提高农民的补偿增值收益标准。

4.2完善补偿内容,创新补偿方式

从本次调研东阳市、温州市4个行政村中表明,村民对现在补偿标准反映强烈,约束地方王王政府短期行为,必须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要求失地农民直接参与到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保障农民的利益,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动态调节机制将土地征收补偿标准采取被征土地同地同价同标准。创新和完善失地农民安置补偿办法,改变以货币为主的补偿方法,在得到补偿的同时要安排劳动力就业和提供社会保障,要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失地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建议:一是统一城乡户籍制度,实现农民与城市居民拥有同样的“市民身分和社会地位;二是为失地农民建立起廉价租房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子女就学保障和医疗,失业保险和养老等相关配套制度;三是将土地征收补偿标准采取被征土地同地同价标准,让农民充分享受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成果。

4.3杜绝补偿款被挪用或截留现象

要让失地农民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阻止地方政府垄断土地的一级市场,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征地程序和透明度,让失地农民更多的知情权;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提高农民对居住安置,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关系其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过程的参与度。

4.4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缴费标准

养老问题历来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次调研东阳市横店镇共计失保人员10988人,140个村被征用过土地,根据近几年新的政策,大多数失地农民已归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原失地后参保农保领到413元、658元两档缴费标准,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后领到1100左右保险金,过低的养老金不能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尤为重要。(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注:本文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资助。

指导老师:鲁爱民

参考文献:

[1]李坤英.保障农民利益建立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J].新农业,2014(10).

[2]施伟伟.农地非农化进程中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工商大学,2011.

调研的工作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3篇

目前电视观众信息反馈工作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工作者也越来越重视对电视观众的信息反馈工作,但这种工作依然滞后,存在很多问题。武汉电视台胡桂林老师曾指出,近几年电视界进行的观众调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

首先,没有科学规范的抽样程序。抽样调查法是按照随机原则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并用样本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方法。虽然我国电视界也运用抽样法,但这些抽样调查往往是建立在没有弄清总体容量,又没有确定抽样比率的基础之上的,这样就得不到精确的结论。

其次,制定问卷不科学、不规范。问卷是一种为收集社会研究所需要的调查资料,系统和严密地表述问题的表格。现在一些观众问卷,普遍存在着问题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脱节、问题缺乏系统性、没有明确的操作定义、顺序杂乱无章、表述不清、缺乏误差控制等很多毛病。

第三,对调查资料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在完成观众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之后,应该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对资料进行整理,然后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然而目前大多数调查都缺少这种分析。

第四,调查内容单一。一般只限于收视率的调查,对观众结构、观众心理、观众行为以及影响观众心理、行为的政治、经济、社会诸因素很少涉及。

可见,我国电视界对观众的研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观众信息反馈的研究上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外部环境中多种媒体的竞争,电视观众的需求,特别是城市电视观众的需求时刻发生着变化,这时的电视台必须紧紧把握观众的需求动态,尽一切努力满足观众的需求从而赢得自己的观众。

反馈是传播活动中重要的环节

“对传播而言,尤其对大众传播来讲,反馈也像电信工程一样必不可少。离开反馈,电路便难以正常运行;同样,没有反馈,传播也无法有效地进行。失去反馈的传播犹如无的放矢,对空扫射。”② 可见,反馈是传播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反馈,受众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身的接受动机、需求和心态以及被满足程度,从而来体现观众对传播者及其所传信息的评价和接受程度。所以电视节目制作者只有通过获取电视观众的反馈信息,才能了解自己所发出的信息引起了什么样的反应,然后根据电视观众提供的信息对自己的节目进行调节。从而使自己的传播活动在不断地完善和修正中有效进行,提高收视率,逐步树立起自身的形象,给自己带来双重效益。也只有在观众心目中树立了威信,形成品牌,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观众。信息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之分,也就是有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问题。电视制作者得到正反馈,即从观众那里得到的是积极的反应,就会对原来的传播信息保持或放大,促使传播活动在良性循环的状态下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若传播者收到负反馈信息,就要及时调整传播活动,尽量使自己的传播活动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尽管反馈能够对传播者起到诱导的作用,但并不是全部的反馈都有意义,无论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都需要传播者进行认真辨别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综合,不被假象所迷惑。只有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才会对自己的传播活动有意义。

如何做好电视观众的信息反馈

1.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电视工作者考虑党和政府的意图多于考虑媒介传播规律的特点。我国电视新闻媒介作为,其舆论工具职能得到强化,其他很多职能却被忽略。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电视媒介从卖方市场转换到了买方市场,观众对电视传播内容和方式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电视台必须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紧紧抓住观众。尤其是现在行业内外的竞争日益激烈,电视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形势的严峻性。这一切都要求电视工作者要转变观念,要把了解观众,研究观众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

2.机构设置

根据胡桂林的调查:现在我国大多数电视台基本上没有常设的观众信息调查反馈机构,更没有形成依据观众调查研究信息进行决策、管理的机制。即使有设立相关机构的,也如同虚设。观众信息收集根本没有做到经常化、系统化、科学化,更谈不上科学的整理、分析和利用。③因此笔者建议所有电视台都要设立专门的调查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提供足够的资金来从事这项工作。同时,还要让调查机构真正发挥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电视台的编辑方针、栏目设置、重大节目策划等提供咨询意见;还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观众调查研究活动,并完成一定的研究课题;建立与观众的密切联系,并把观众对电视节目或主持人的意见或建议反馈给有关部门。或者和当地高校新闻传播研究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获取受众的反馈信息,来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3.注重人才培养

因为信息反馈是传播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项工作就必须要由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队伍来完成;同时以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作为知识基础。在我国新闻教育界和新闻界,通常只重视采编业务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强调采写编一体化。认为采编业务好的人肯定管理能力也很强;却忽视对受众的研究,更不重视受众调研人才的培养。以至于在我国电视台里,既精通采编业务,同时又有管理才能的人才少之又少。我们应该呼吁培养新闻人才的高校重视对受众研究调查的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对受众调查研究的课程比例。这样培养的新闻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重视受众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把观众调查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才能把系统地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和技术以及严密的调查研究程序做成一门学问。

总之,电视工作者必须重视观众的信息反馈,从实践、理论、制度、法律政策各个方面促进受众调查研究工作不断进步。把观众调查工作落到实处,使包括观众调查在内的受众研究朝着更专业、更有序的方向发展,及时了解观众的需求,从而调整自己,以变应变。只有这样,制作的电视节目才能常出常新,才能赢得观众。

注释:

①③陈洪勋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电视新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调研的工作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4篇

摘 要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现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愈益受到社会各方关注,为了了解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本课题组以成都市方桥村、回南村为调研点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发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方桥村农民户均总收入显著提高,回南村农民户均总收入无显著变化,两村净收入均无显著变化,四项影响收入的因素中,家庭经营收入、外出务工所得的工资性收入影响最为突出。

一、项目说明

1.项目研究背景

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按人口、按劳力平均分配土地,单家独户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现代农村要求的经营方式已经产生了难以避免的矛盾。中共十报告亦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政策推进实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确实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但是否促进了农民增收呢?需要通过实地调研进行验证,为此,我们选择成都市周边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以便推进成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良好的政策预期。

2.项目调研目的

虽然本课题组从网上或报刊杂志上获得了诸多有关土地流转利弊的数字及文献,得到相应的间接结论,有助于课题组设计调研内容,但为了求证文献结论,课题组希望通过此次项目的实地调查,进行深度调查;了解土地流转政策对农民切身利益的影响;力所能及的提出较为具体的意见建议,为决策层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依据。

3.调查方法和相关内容

选点特色:本次土地流转调研地点选择成都市郫县安靖镇方桥村(以下将用FQC代替)和成都市新民镇斑竹园镇回南村(以下将用HNC代替)。FQC属于成都198项目,现正在进行大规模集体土地流转,且还未完结,同时该村土地流转涉及房屋打包拆迁问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HNC以生态农业“香城柚惑”为特色,该村土地流转已基本完结,流转程度较高,流转后大规模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显著。

调研方式: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座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包括当地村民(包括参与土地流转的、未参与土地流转的)、乡镇机关和村委会。

问卷设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国家土地政策的落实情况、土地流转情况和土地流转前后总收入情况和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情况等。

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结构分析

本项目组计划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结构的变化,探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农民收入的总体影响;通过农民收入结构权重变化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农民收入的直接、间接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差异,以便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经实地调查发现:家庭经营性收入、外出务工所得的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流转前后,家庭经营性收入明显下降,其中,承包地经营收入下降迅速,部分农户的该项收入甚至转化为零;在农村从事工业及商业性质活动的收入虽有增加,但由于比重较小,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小。流转前后,外出务工所得的工资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转移性收入变化较小;财产性收入有极大提高。

1.家庭经营性入

数据调查显示:流转前,FQC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23.17%①。其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15.46%、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0.83%、商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6.88%;HNC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48.69%。其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32.62%、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6.29%、商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9.78%。在现阶段,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承包地收入虽承担着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角色,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作用却很有限。

2.外出务工所得的工资性收入

数据统计显示:土地流转前,FQC该类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75.93%,HNC该类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7.17%.现阶段,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快速较高且呈不断提高趋势,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随着城镇就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及农业种植成本收益不对称的加剧,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城市转移,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

3.转移性收入

数据统计显示: 土地流转前,方桥村该类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0.92%,回南村该类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74%.该项收入作为农民的补充性收入,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很难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4.财产性收入

调研得知:土地流转前,在农民收入来源中,财产性收入仅占极小的比重。土地流转后,FQC租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2.83%,HNC租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8.92%,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因此,针对财产性收入的探讨将围绕租金收入的变更展开。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解析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分析,HNC与FQC都以集体统一流转为主,因此,本次调研分析集中于集体组织的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两个试点在某些方面较为相似,但经营结构、总体影响因素等都有较大差异,以下将对两个调研点的异同进行分析,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农民总收入、净收入等各项影响进行解析。

1.对总收入及相关性影响分析

土地流转前后,HNC和FQC总收入变化的表现为:FQC,土地流转前户均总收入为40924元,土地流转后户均总收入为48041元,流转后较之前的增长率为17.39%.(假定流转前后通货膨胀率为0,以下不再重复说明)。HNC,土地流转前户均总收入为14894元,土地流转后户均总收入为22989元,流转后较之前的增长率为54.35%。

1.1、直接影响

土地流转带来的直接收益主要为财产性收入-租金收入的增加。由于租金收入按年份每年依次发放,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因此,土地租金收入增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表现在长期及短期两个方面。

1.1.1、租金收入

调查统计显示,土地流转后,FQC租金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12.83%、HNC租金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18.92%;流转前,FQC土地承包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15.46%、HNC土地承包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32.62%。流转前后,获取相应的流转租金是农民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前提条件,流转后土地承包收入的减少将会由租金收入的增加来弥补。从数据对比看,租金收入几乎可以替代土地承包地带来的收入。从长期来看,土地流转前,由于农民知识信息有限,在生产时纯粹依靠传统种植经验,欠缺对种植收益状况、市场状况的考虑,导致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农作物质量低,最终导致农民总收益低。从短期来看,根据“以土地保障自己基本生活”的传统理念,流转前农民自给自足。流转后,农民无需考虑种植因素,仅凭借租出土地的数量获取定额的租金收入。因此,虽然租金收入较为有限,占总收入的比重也较低,但对流转后农民总收入提高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两村差异比较来看,根据成本-收益原理,大规模承包土地的单个企业或集体在优越的区位条件下必将获得较高的近期及长期收益,因此也会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综上,不管从农户自身、承包地集体或企业或客观的经济及社会环境角度分析,FQC的土地租金都将会高于HNC.

1.2、间接影响

土地流转带来的间接收益主要表现在外出务工、从事工商业性质活动获得的收入,而农民只有土地流转出去的前提下,才可能脱离土地束缚,从事其他性质的活动。

1.2.1、外出务工

土地流转后,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纷纷进城打工以获得收入,这部分被迫进城务工的农民获得的工资收入,为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主要的间接影响。数据显示,FQC流转后较之流转前,打工收入均值的增加率为10.58% 。HNC流转后较之流转前,打工收入均值的增加率为89.74% 。可见,该项间接影响较为显著。两村在土地流转后,打工总收入都有不同幅度上升。作为影响总收入最重要因素,它的增长必然直接导致总收入的增长。

1.2.2、从事工商业活动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知,流转前后,FQC、HNC居民在本地从事商业活动的收入都有所增加;从事商业性活动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回南村收入增加率高达89.29%。在FQC,农民失去土地后,部分选择在尚未拆迁的地方经营小本生意,诸如开超市、餐馆等。因此,从事商业活动的收入增加。在HNC地流转后集体组织经营“新柚”生意。“香城柚惑”项目顺利开展,高质量柚子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农民商业化收入的增加。

1.3、对总收入的综合影响

根据方差及显著性检验分析,FQC土地流转前后总收入的变化较为显著,HNC地流转前后总收入的变化不显著,其中,外出务工收入、租金收入、从事商业性活动收入对两村总收入的影响较为显著。两个调研点居民年均总收入变化有较大差距,但居民年均净收入变化却都不显著。

2.对净收入的影响分析

土地流转前后,FQC及HNC净收入变化的表现为:FQC土地流转前,该村户 均净收入均值为25842元,土地流转后,该村户均净收入均值为27598元,增长率为6.80% ;HNC土地流转前,该村户均净收入均值为7624元,土地流转后,该村户均净收入均值为13256元,流转后较之前的增长率为73.87% ;从前部分分析中可以看出,土地流转前后,FQC总收入有显著增加,而净收入变化相对不显著。净收入总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差值,因此,在总收入基础上,需继续从消费结构分析消费支出的情况,以探索净收入相对变化不显著的原因。在HNC,总收入增长本就有限,加之消费支出的增加,净收入变化不显著。

2.1、消费支出

农民的消费支出主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支出、子女入学教育支出、休闲娱乐支出。土地流转对农民消费支出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基本的生活保障支出方面。由于子女入学教育支出、休闲娱乐支出属于弹性较小的支出,因此,流转土地对其影响不显著,在此不做过多解释。

流转土地后,农民失去土地,流转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完全改变,居民消费只得依靠收入的不断供给,因此,基本生活保障支出大幅提高,导致农民总收入增长幅度没有数据反应出来的那么大,甚至有可能下降,更有甚者,少数农户家庭 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家中仅有老人或因其他情况失去劳动能力)。

2.2、对净收入的综合影响

根据方差及显著性检验分析,FQC及HNC土地流转前后净收入的变化差异较大,但净收入变化都不显著。除总收入的影响因素外,两村的人均收入水平变化受基本生活保障支出及消费娱乐类支出影响较大。

3.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结论分析

流转前后,两个试点的总收入变化不同,其中,HNC显著增长,FQC变化不显著。引起总收入变化的因素中,务工收入的贡献最大,土地租金收入的贡献次之,农民因失去生产资料导致收入较少。流转前后,FQC、HNC净收入均无显著变化,HNC净收入增。因两村差异较大,引起净收入变化的因素中,基本生活保障支出及休闲娱乐支出的作用较大,但影响程度不等。

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分析

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两个调研点参与流转的农户,主要是在集体引导下进行的,因此,我们所分析的是在此背景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1.集体引导组织形式的流转存在的限制农民增收的问题

其一,由于在流转中村集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村集体的行为对农民的流转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统一进行土地流转农民可自由选择的机会少,集体组织下的流转这一单一方式阻碍了其他的流转方式的进行与农民的选择支配权,灵活性欠佳,对农民的收入增长作用有限。

其二,集体流转中对信息的宣传并不到位。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中,农民通过对流转政策等信息的了解,更能清楚地得知流转后自己可获得的经济收益,在流转前就会仔细权衡流转前后收益的变化水平,并合理地选择流转或不流转,从而获得经济收益的最大化,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同时信息的不完善又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流转意愿,这也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增长。

其三,租金补偿未充分体现农民意愿。按规定,土地流转后补偿给流转农户的租金是以每亩地的粮食产量折合成市价而确定的,随着这几年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粮价的水平也在上涨,而租金却一直是在一个水平。而作为流转户,当前的租金水平与物价水平的不匹配降低了流转农户的生活满意状况。租金的支付水平并未能体现出农民的意愿,租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的显著性并不高,即对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很小。这也削弱了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

2.农户收入结构单一、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

调研发现,虽然外出打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伴随着土地的流转,农民由流转前的粮食基本自给自足变为商品粮的购买者,农民在基本生活的支出较流转前有所增加。打工收入作为农民唯一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有其不利之处―外出打工收入极易受到外界经济的影响,农民的收入渠道缺乏保障性和多样性。从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和持续。

3.流转操作的不规范、不完善导致农民收益受损,制约了农民增收

两个调研点的土地流转工作总体上都是通过村集体的统一流转,将农民的土地出租给承包商,对土地资源进行了最优化配置,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流转渠道单一,;强制性流转的存在,不仅违背了自愿原则,还使得被强制要求流转农户利益的损失,导致其流转前后的收入水平的下降。

注释:

调研的工作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5篇

一、教学工作,获益良多

首先,在教学方面,我们在海中得到很多教学方面的指导。在没有上课之前,我们听了许多位老师的课,包括高一指导我们的三位老师,高二的陈建平老师,高三的宋业应老师等。这些老师各具魅力,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每次听完课后,老师们都很乐意与我们交流,有时更是谦虚地让我指出课堂的不足之处。而其中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参与了两次公开课和评课。从评课中,我不仅学习了如何去听一节课,更是体会到了上好一节课除了内容的正确性,衔接和引导也十分重要。而评课中很多老师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从老师们的议论和评价中,我逐渐意识到了兼具趣味性和条理性的历史课堂是许多中学老师所追求的目标,而我自己也认为这两样东西是历史课堂必不可少的。

国庆过后,我们终于可以开始上课。我的指导老师吕老师从课件制作到上课细节都给予我非常仔细的指导。还记得我上完第一节课后,吕老师给予的点评是:整节课感觉都是学生在做笔记,教师没有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之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练,我开始逐渐掌握课堂的节奏和如何衔接、过渡等细节。每次上新课之前,吕老师都非常尖锐地给我提出意见,包括内容的分析,如何调动课堂气氛、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做到笔记简洁整齐。老师的每句评语都让我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错误和严重不足,刚开始在每次点评后都会有点沮丧,但最后回头看时,相比于第一节课,我的课堂的确活跃了不少。最后,吕老师给予的评价是:能做出一份较为成熟的课件和上一节流畅的课堂。这是我在教学方面获得的最大收获。

二、班主任工作,感受颇深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因为xx中学是一所重点高中,学生课堂纪律和日常行为都比较好。所以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基本上协助原班主任做一些常规工作,如:早上看扫公区、巡视早读、晚上跟晚读、晚修等。从原班主任身上,我学习到班级管理的一些要点。他对班级管理采取民主方式,对学生比较信赖。平时班级的值日、宿舍管理、校运会的班徽、班旗等制作都由学生自主管理。并且他自己制定了一套班级奖惩管理制度,通过无形的手将班级管理得井然有序。我们班在年级的成绩名列前茅,班级气氛活跃和谐。而相比其他的班主任,有的老师为了班级能在校运会中获奖,对学生制定的班徽、班旗等要求严格,班级事务无论大小都要亲自过问,所以有时也会使得自己非常忙碌,甚至非常劳累。因此,班主任不可以瞎忙,学生的班级由学生自主管理,这样反而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人翁精神。

除了从老师身上学习班主任工作,我也从学生身上体会到了教师的使命。在这实习期间,我与一两个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发现现在的孩子脑中装满了许多东西,而且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当我跟一个学生聊到学习时,他觉得学习不是因为父母的压力,不是因为别人逼着自己去学习,而是因为自己喜欢读书,而他来到海中后明显感觉到学习压力在增加,但不是父母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自己有很多问题不懂,科目又多,经常没时间去温习,去解决不懂的问题,所以经常会感到自己落后于其他同学。这是第一个跟我聊得较为深入的学生,他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而且很用功,但是学习成绩并不很非常理想,处于中等水平。当他聊到学习压力大时,我开导他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毕竟以后还有很长的时间去学习。而我发现他经常聊到自己喜欢写一些文字,例如散文、诗歌等。虽然这些与应试作文的要求不合,但是我鼓励他要坚持下去,同时也必须学会写应试作文,毕竟在高中这个阶段,考试和成绩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他也答应我会坚持写下去,而且愿意将自己的文字与我分享。从这个学生身上,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懂得聆听学生的心声,鼓舞学生找到自己的自信和目标。如何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愿意向班主任说出内心的想法,这也是班主任应该学会的一个技巧。

三、教育调研,收获满满

在调研方面,我们实习队分成了两个小组,分别进行了两个教育调研活动。我所在组的调研课题是:《关于老师父母言语对学生考试焦虑情绪的影响》。这个课题是在海中的心理老师许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下来的,主要根据海中学生平时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反映的考试焦虑问题进行调研。这是一个比较难着手的课题,因为需要用到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且考虑到要收集较全面的资料。我们采取了两种主要的调研方式: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抽取了高一级的8个班作为调研对象,派发问卷。另外,每个班再抽出一男一女进行访谈调查。最后结合问卷和访谈内容,我们开始进行分析,撰写论文。我参与了这次调研的每个环节,从这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确定调研的题目,如何去收集资料,如何利用资料进行最终的论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