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阅读教案

高中语文阅读教案

高中语文阅读教案

高中语文阅读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导学案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56-03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课堂教学在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已经开展了5年的时间,导学案在语文教学组中使用得较为系统。本文以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方面提供合理的建议。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为了解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了解学生对导学案的意见及看法,使导学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帮助高中阶段学生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我们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全年级学生(420人)、高二全年级学生(40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以书面问卷匿名方式进行。调查内容涉及导学案的编写体制、导学案的使用以及学生使用导学案的具体感受等。共发出学生问卷820份,收回有效问卷809份,问卷回收率98.7%。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期待。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语文阅读课上,你最希望的语文阅读课的学习方式”这一提问中,有41.35%的学生选择了“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老师指导相结合”,28.8%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看书学习,有问题再请教老师”,29.7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全程讲解”。说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对老师还是比较依赖的,当然,也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导学案展开小组讨论。在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时,学生遇到困难时的一般做法,有57.76%的学生选择了“求助小组同学”,27.99%的学生选择了“求助于教师”。在学生喜欢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方式中,大部分学生更加倾向于“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以学生为主的讨论交流”,占到68.7%。说明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希望能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同时,也更期待老师在导学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显然,作为高中生,学生更愿意也更接受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拥有自我思考和体悟的时间,但同样也渴望在遇到疑难时可以与同学进行探究,或者得到老师的指导。这不但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规律,同样符合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认识比较明确,同时也认同教师的主导地位。那么,将课前预习、课中疑难的探究、课后复习形成文字形式的导学案,就是能够满足学生期待的、保证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载体。

(二)学生对导学案编写体制的评价。在“你使用的语文阅读课的导学案包括哪些部分”的提问中,重难点、课前准备、课堂研究、达标测试是导学案中最常出现的部分,占所有选项的80.45%。这一数据说明,老师们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能够比较清晰准确地在导学案中呈现出来,并且设计了一定的环节对课程知识的重难点进行了反复的强调。而情景创设、作业布置、学法指导是不常出现的部分,只占到总量的17.76%。

导学案学法指导的弱化,其实是弱化了导学案“导学”的作用,也就是弱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具体的学法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就很难说实现了课前预习的目标。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学法指导,对即将展开的课程内容并没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也很难实现课前预习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影响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有53.25%的学生在“你对老师每次发放的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的总体满意程度上选择了“一般”。结合导学案的主体内容可知,导学案的设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情景设置,导学案此时等同于一张张的讲义和练习,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导学案失去兴趣甚至有厌倦情绪,这就违背了编写导学案的初衷。可见老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直面如何“导学”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这一重要问题,这也是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必须突破的问题。

20.39%的学生在“你认为导学案在什么时间使用效果最好”的提问中,选择了“课前、课中、课后均使用”。说明学生在为何使用导学案、何时使用以及怎样使用导学案这些问题上,认识是不充分甚至是比较模糊的。其中的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担任着主导角色的语文教师,并没有透彻理解导学案的内涵,没有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导学案的使用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对导学案编写和使用的目的不能理解透彻,在课堂上的操作必定是失误连连,不能发挥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效果。这一现象在“你的语文老师是否在语文课堂上配套使用导学案”有所体现,28.32%的学生选择“偶尔”,30.31%的学生选择了“很少”,只有37.89%的学生选择“经常”。教师对导学案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导学案的重视程度。

(三)学生使用导学案的体会。30.01%的学生在“老师设计的导学案中的各种知识点的内容讲解,是否注意培养了你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中,选择了“时而注意时而没注意”。显然,学生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受不到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初衷,感受不到导学案在阅读课文时给予他有效的帮助。导学案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反而成为学生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资料。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与同学合作探究、讨论问题以理解掌握知识的作用,30.59%的学生认为“相互启发,培养了能力”,36.26%的学生认为“有些作用”,但仍有将近30%的学生认为“仍然是形式主义,效果与以前差不多”。基于学案导学的合作课堂教学,并没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寻找到适合的合作方式,学生没有在合作讨论中得到自我提升,这也是导学案得不到重视、导学案的使用不到位的具体体现。

在语文阅读课上讨论时会出现的现象中,41.35%的学生选择了“讨论结果达成一致”,余下将近60%的学生选择了“讨论场面不热列,讨论不起来”或“难以达成共识,草草收场”又或者“讨论无秩序,乱轰轰”。可见课堂的讨论时常是以无效收场,这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并未较好地在讨论环节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没能及时地对学生讨论冷场的情况给予引导;同时也反映了导学案的问题不适合学生讨论,导致讨论冷场。

27.76%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对语文的复习“很有帮助”,51.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或“帮助不大”。对于课后如何使用导学案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导学案的设计并没有真正地体现课后复习的指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也是不到位的。有21.81%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对他的最大帮助是“按照导学案预习,简单方便”,20.39%的学生认为导学案“训练了解题思路”。

24.93%的学生认为通过导学案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有31.73%的学生认为导学案的使用培养了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8.78%的学生选择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35.8%的学生在老师使用导学案后,认为自身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有得到提高或者有所提高。学生在使用导学案之后,仍然能够感受到自身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方面的收获,可见,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是可行的。

(四)学生的评价和建议。对于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的评价和建议中,学生集中表达了如下观点:一是希望能够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和合作课堂的学习,提升语文成绩和能力。二是导学案编写时重复的内容过多,形式较为固定,引导不足,更像是抛出题目供给学生解决,希望导学案的编写能有更多的新意。三是导学案中较难的题目,还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讲解。

综上所述,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的导学案,从编写到使用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必须承认,导学案的使用适合于本校学生的学情。但是,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编写和引导导学案使用的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导学案在语文课堂上的使用要有高度的认同,需要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掌握方式方法,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到使用导学案的重要意义。

三、建议

针对当前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的使用情况,我们提出了如下合理化的建议:

(一)教师应注重提高个人教学能力,打磨教学的各个环节。(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确保对导学案的使用目的理解透彻、高度认同。认真研究导学案的编写方法,力求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适合各种类型课堂的成型导学案模板。(2)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合作课堂教学形式为基础,以导学案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改进授课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使用导学案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3)注重引导。一是引导学生对语文课堂上使用导学案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并力求得到学生对导学案使用的认同。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依托导学案进行预习、讨论展示和总结反思等工作。将导学案的作用最大化。三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讨论、勇敢展示、敢于质疑,将学生的难点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地解决,让学生有收获,有成就感。

(二)学生应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课程学习。(1)学生要加强对导学案的理解和认同。课前要分配足够的时间完成导学案课前学习的相关内容。在课前对课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自己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内容务必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学习时有个人专属的、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2)学生要培养乐于合作和分享的精神,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的讨论环节。导学案的最佳载体是课堂中的合作讨论,只有勇于暴露问题,乐于合作和分享,才有可能在课堂中对课前疑惑的问题、课内的重难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升。(3)要学会在课后将导学案功能最大化。导学案的使用分别体现在课前的自主预习、课中的讨论展示、课后的整理复习。学生往往会忽视对导学案的课后整理。实际上,经过课前的认真预习和课中的积极讨论,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该说已经实现多次重复,学生在课后对导学案的整理,实则是对知识的整理和巩固。待到一段时间学习结束后,整理过的导学案将会是学生复习相应知识的重要载体。

(三)学校应重视导学案的使用,积极推进学案导学的进程。学校要给导学案的使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是要多方面给予教师相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让教师从理论的高度对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有更深刻的认识;二是要建立健全以导学案为依托的课堂评价体系,强化教师在课堂中正确使用导学案的意识。推广实用的课例,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高中语文阅读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通过阅读来丰富阅历,但只有有效的阅读才能带来知识面的增长,因此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局限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它还与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整体能力相联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所在。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多表现出被动低效的状态。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停留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水平,这就导致教师对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对象认识不够,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讲解详细,这不但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探索感悟过程;有的教师则只注重标准答案,阅读模式死板,为解题而阅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些教学模式都是因为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主体,盲目根据教师自身喜好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必然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的现状。 

2.教学教案未发挥实际作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案和实际教学过程无法达成一致。教案的撰写设计通常完美详细、考虑周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完全生搬硬套、忽视学生思想的灵活性和课堂与教案间的差异性,把整个课堂变成对教案的完全复制,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自由思考发挥的时间;二是教案完全得不到实施,或者说只进行一部分之后就出现整个课堂节奏失控的严重后果,最终导致实际教学目标偏离教案教学目的。两种阅读教学模式都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较低,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培养。 

3.阅读教学手段不切实际 

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形式日趋多样化,教学方法自动化趋势明显。诚然,制作精美、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教学参与度等方面有极大促进作用,但却容易本末倒置,造成过于依赖多媒体、忽视教师引导作用的不利局面。同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想象能力的过程,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虽然能在感官上带来直接印象,但却把学生的想象范围禁锢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对阅读教学的顺利高效实施带来阻碍。 

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1.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发挥自身的学习创造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全面了解初中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公意识,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是顺利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保证。初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强对各种课内外书籍材料的阅读。对于课内阅读,教师可以在原有标准上适当增加应熟练掌握的词汇句式数量;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推荐优秀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养成摘抄、批注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只有不断对各种语文知识进行积累,积极思考,“读”“思”结合,才能积少成多,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3.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代入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对于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在对祥林嫂等角色的扮演后,对于作品要表达的情感理解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当面对偏情感表达的课文,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心境等进行形象表达诠释,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在创作这篇课文时的心境,对课文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总之,应利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质量。 

4.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教案 

一个良好的阅读教学教案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过于细节化的教案,很容易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营造一种死板的气氛。而太过概括的教案设计,也会导致整个课堂节奏失控,一个良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案应该具有结构明朗、层次分明的特征。从认读课文到全文鉴赏,再到评价创新,各个部分的教案设计应在表现其独有特点的同时相互联系,与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相对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案设计的层次化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进度的整体把握,帮助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在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活跃度。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学生应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初中语文阅读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阅读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中学;新课标;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的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反思教学成败得失、积累教学经验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案研究是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能力检测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价值在于促进教师将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教学方案的研究使教师处于一种反思状态,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具体行动,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思维品质;教师通过看课、评课提高教学方案的实效性,有助于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总之,教学方案研究是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方案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对具体教学方案中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深刻反思和客观评价。本文首先论述了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说明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提出了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方案的相应策略,为中学语文教学方案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新课标下教师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案应该突破过去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局限于学科的局面,树立大教材观、大语文观,让阅读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应该强调学生主体建构、自主探究,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尊重师生的个性和作品的个性,体现现代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个性化。应该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学习结果但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特别要努力做到把以教为主的过程变成以学为主的过程。

二、新课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特点

1.师生角色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从角色定位来看,教师不是知识的输出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过程来看,通过将教学内容的合理分解,使得学生能够有目的地查找资料,从而做好课堂交流。而在教学中,学生能够逐个环节进行集体交流,教师总结时点出需要识记和重点掌握的知识,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课堂上,教师信任学生,让学生搜集资料、竞赛研讨,又应不放弃指导的职责,教学活动井然有序,时效性强。

2.现代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一是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要立足于课文又不局限于课本,如搜集作家作品、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等的相关资料,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二是指教学形式开放性。学生分组竞赛与教师参与归纳总结相结合,既不按部就班,又不放任自流,课堂充满生机。三是指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在查找资料、分组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讨论、辩论,无疑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个性化特征

在教学中采用自学、竞赛加老师点播、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交流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所得,学生有思考的权利和精神自由。师生的学习和思考成果就会成为课堂上宝贵的学习资源,而不是将教师的观点或者教师用书上的结论强加于学生。

三、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方案的策略

新课标要求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张扬师生的自主与创造精神。阅读教学必须开发丰富多彩的行动策略,这是新课标的精神,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方案研究中重视以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策略为参照研究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教研训练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新课标倡导多种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主性阅读教学策略

教学方案应采取学生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阅读教学策略。自主性阅读教学策略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问题法、讨论法等,在方案制订时,应做到:(1)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提出并确定教学目标,积极发展各种学习和思考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2)教师认真指导为学生提供学习范围,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3)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保证充分的阅读、思考。

2.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学生就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沟通、交流获得知识、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方案设计应做到:(1)以问题为主线。“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中要解决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又成为要解决的新问题;(2)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目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3)有多维交流的空间。

3.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个体调动全部的心智和情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从而对作品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的教学方法。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尊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倡导阅读实践的探究性,承认阅读结果的差异性。

4.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

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诱发他们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在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前提下,涵泳、体味思考作品,读出自己或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及结论。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教师激励并促成学生与课文、与作者、与学生自己、与他人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汲取作品营养,提高语文素质的教学活动。

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教学方案之中是教改的当务之急,应加速这种落实与转化。只有不断探索语文教学方案的研究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促进我国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涂树林.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策略与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121.

[2]王琴.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对话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2011(4):111.

高中语文阅读教案范文第4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29-02[WN]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初中阶段教育的地位不断上升。作为初中学生的必修学科,语文教育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今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路与方法都应当进行合理的变革。因此,本文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路与对策为题,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思想与创新方法进行分析。

一、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路

要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需要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教师只有明确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路,才能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要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指导。

其次,教师要讲究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学习成果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是否得当,会使学生学习感受完全不同。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出发,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程进行合理调整,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适应。

最后,教师要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明确学生的学习重点。所以,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前,要考虑社会时代热点,选择有效的阅读内容,使初中阅读教学可以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整理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思路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在笔者看来,要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融入语文阅读情境

初中学生是初中语文阅读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让学生融入语文阅读学习情境中去,对于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与语文素质提升都有着促进作用。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对阅读段落进行仔细分析,针对阅读题材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可以融入到阅读情境中去。在阅读情境中,学生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对阅读学习内容进行理解与分析,这样阅读学习内容可以对其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影响。教师更要从社会的发展需求出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优化阅读教学。

比如在对《繁星》一课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为学生打造一个真实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到情境之中。在教学前,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对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进行搜集,准备好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与繁星、夜晚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深入到文字中,与阅读文本进行互动,有利于初中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语文阅读

每一个初中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具有明显差异的,无论是学习水平还是学习兴趣,都会有所不同。一些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较强,在同样的课堂上,其学习效果就会较好。而一些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较弱,其阅读课堂学习效果不尽理想。因此,教师要从学生不同的语文阅读学习追求出发,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语文阅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要引导其对文章进行分析,掌握阅读文章的内容,促进学生整体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学习习惯,让学生利用自己觉得最高效的方法进行阅读学习。

比如在以《往事依依》作为阅读文本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读文章,发现文章的亮点与自己在阅读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开展合作学习,针对阅读方法进行探究,共同分析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题。一些学生提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习,那么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三)满足学生语文阅读学习需求

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案,满足初中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案,应当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更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也在变换,阅读内容也不断升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的制订时,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案的时代性,使教学方案与初中语文学科的发展规律相适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传递更多的内容。

比如在以《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作为文本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华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及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使教学活动具有时代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华夏文化的魅力。更要将此阅读教学活动与《论语》学习结合,使教学方案符合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只有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才能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实现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

四)营造生动活泼的语文阅读学习氛围

课堂学习氛围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会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更能强化阅读教学效果。初中学生好动,对阅读文本中的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只要初中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不断深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点,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师要关注互动环节的作用,利用合理的课堂互动,使学生成为初中语文阅读学习的真正参与者。比如在讲解《甜甜的泥土》的时候,教师可以就阅读文章的题目与学生进行交流。为什么作者要用“甜甜的”来修饰泥土呢?是泥土真的是甜的,还是其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师生就这些问题进行交流会促进语文课堂的活跃,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案范文第5篇

1 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障碍

1.1 英语阅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陈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以文章为语言实体的教学基础之上。阅读课上,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词汇、语法为主,教师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种重知识轻认知,给金子而不教点金术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2 语言因素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形成和良性发展。所谓语言因素就是指学生对单词、短语、习语、句子、语法规则等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1.3 非语言因素对英语阅读速度和能力的影响。①不良的阅读习惯。在现实阅读中,有许多学生有以下不良的阅读习惯,如慢读、指读、心译、逐词阅读等等。②不健康的阅读心理。情绪过度的紧张、焦虑,致使思维反应迟钝,从而使阅读理解大打折扣。③贫乏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的表现形式和结晶,任何语言都有它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英语也不例外。而我们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尽管学生基础较扎实,但阅读起来仍很费劲。

2 充分利用教材展开教学

在对教材课文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语言学习环境,使课文教学成为教师、学生互动的过程。在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基础知识,基本语法的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阅读前,教师可有针对性的叫学生讨论一些与即将学习的文章有关的话题,介绍一些跟阅读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根据文章标题、插图等引导学生预测文章内容。

阅读时,合理分析课文结构,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教师可先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听读整篇文章,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听读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然后要求学生再读,解决教师精心设计的判断题、连线题、填空题或问答题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兼顾差生和优生的原则。通过听读并解决问题后,学生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整体结构已有了一定了解,已经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接下来应就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练习:即排忧解难的过程。教师可提出文章中较难理解的语言点,由学生思考、讨论后解读。也可让学生提出预习时或阅读后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做到精讲精练,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最后可让学生复述课文或围绕课文内容进行笔头练习,从而巩固对所学课文内容及语法知识的理解。

3 精心选材,培养阅读技巧和方法

3.1 浏览问题,抓疑问词。在阅读文章之前,先将问题浏览一遍,弄清试题所要考查的要点,要理解提干及选项所提供的信息。注意题干的中心思想,尤其是疑问词(what,who,when,why,where,which,how等)、主语及重要的谓语动词,判断出设空处可能要填入的内容或针对问题的可能的答案,以便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增加阅读的目的性。

3.2 快速阅读,了解大意。学生带着试题中的问题,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在快速阅读短文时,要做到边阅读、边思考、边标记,凭借对问题的印象把文中比较重要的信息标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3.3 细读文章,确定答案。在细读文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章的首尾段。因为作者通常是在第一段谈到他们的写作意图,他们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写作。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一般来说,论述性的文章或说明文,每一段或相关的几段里总有一句话是用来概括全段的主要内容的。找出主题句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大致的中心思想。阅读最后一段,最后一段通常是作者的结论部分。阅读具体的数字、日期、人名或地名等,这有利于回答类似what,who,when,why和where等文章的细节问题,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对于理解性、推理性和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字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和推理,然后结合文章主题和有关常识进行思考,推断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