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脐部护理科普知识

新生儿脐部护理科普知识

新生儿脐部护理科普知识

新生儿脐部护理科普知识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规范管理程序,控制和降低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确保患儿安全。方法:从建筑设计与布局,加强制度管理和提高素质,病室环境和物品管理,患儿的管理,探视的管理,医疗废物的处理,抗生素使用的管理,以及医院感染监控等8个方面综合分析新生儿室各种因素对医院感染的影响,采取控制医院感染的一系列措施和监测。结果:新生儿室未发生传染病流行及感染暴发。结论:通过加强对上述各个环节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室 医院感染 管理对策

【Abstract】Objective: To regulate the management procedures, control and reduce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newborns with room to ensure that children's safety. Methods: From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layout, strengthen the system of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disease,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with management, access management, medical waste disposal, antibiotic use management, as well as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 and other eigh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newborn, nosocomial infections, take control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a series of measures and monitoring. Results: Does not occur in neonates, and infection with the outbreak of epidemic. Conclus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various links, can be effective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 in newborn infants with room. Keywords for neonatal nosocomial infection management room

【Key words】for neonatal nosocomial infection management room

医院感染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生儿室是全封闭的隔离病房,危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生存环境的巨变,加上无陪护,护理治疗繁多,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加强新生儿室的管理,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内容。我院是一个县级二甲医院,担负着全县160多万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新生儿室于2005年10月成立,共收治1920例患儿,其中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691例,约占36%,我院严格参照执行《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近5年来未发生过传染病流行及感染暴发,现将我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应对措施总结如下:

1 建筑设计与布局

科学设计和合理布局对控制感染至关重要。我院新生儿室是由旧房改造,但院领导高度重视,建室之初特邀请省院感专家合理规划并现场指导,通风、采光、向阳,紧邻产房及普儿病房,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设普通病室、早产儿室、隔离病室、配奶室、治疗室、办公室、卫生间、污物处理间。治疗室、配奶室、病室配备洗手装置采用流水、脚踏式开关,洗手液和干手器,病室内洗手及沐浴池分开,每床及新生儿室入口处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2 加强制度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及抗感染意识

行之有效的医疗护理常规和消毒灭菌制度是杜绝和抑制医院感染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而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监控的思想认识和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控制医院感染的质量高低。新生儿室由于其封闭性,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及各项操作,均缺乏来自外界或病人家属的有效干预和监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慎独”修养。建立建全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探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处理规范等系列规章制度,我院院感科定期对新生儿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对院感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的管理规范》的学习并将其纳入科主任及护士长考核内容。护士长每日督查,及时发现各种护理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3 加强病室环境及物品的消毒管理

定期对病室和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是保证医疗和护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新生儿物品使用和消毒原则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我院使用的消毒液用“顺发牌”消毒片配制(普通病室500MG/L,隔离病室1000MG/L)。病房地面、门把手,治疗车台面每日用消毒液拖(擦)拭二次,听诊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磅秤、保存奶制品的冰箱、配奶操作台、饮水机每日擦拭消毒1次,,沐浴床、湿化瓶每日浸泡消毒(30分钟)1次,晾干备用。奶瓶、奶嘴及配奶用具每日煮沸消毒2次,喂奶时颈下垫的小毛巾做到一次一换,患儿衣服、包被、小毛巾及尿布高温消毒后备用。暖箱水槽及湿化瓶用水,呼吸机管道和冷凝水每日更换。连续使用的暖箱和蓝光箱不必每天消毒,但必须每天用清水擦拭箱体表面,每周将患儿移出箱体,对暖箱和蓝光箱进行清洁消毒。如果在使用用中被患儿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污染面小的应及时用消毒液擦拭,污染面大的应将新生儿移出箱体,然后对箱体进行清洁消毒[1]。保持室温在220C-240C,相对湿度在55%-65%。采用空气净化器进行每天2次(早晚各1次),每次2h的空气消毒。每天通风2次,每次30min。

4 加强患儿的管理

4.1 基础护理

4.1.1 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发生感染和损伤,而伤口是细菌入侵的门户,因此皮肤护理是一项细致而重要的工作。根据患儿病情每日行沐浴或擦浴后,用柔软毛巾吸干水分,注意观察皮肤有无皮疹、破损及脓点,皮肤皱折处涂抹灭菌后的爽身粉,保持皮肤干燥。每次大小便后用消毒小尿片清洗臀部,注意动作轻柔,并涂护臀霜,防臀红。q2h翻身,防压疮,q2h(早产儿q1h)检查并更换经皮血氧饱和度探头部位,防压伤,每天检查留置针使用的局部皮肤情况。

4.1.2 口腔护理: 每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2次,注意观察口腔粘膜有无破损及霉菌感染。对霉菌性口腔炎患儿,喂奶前后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局部涂抹10-20万U/ml制霉菌素溶液,每日2-3次 。

4.1.3 眼部护理: 每天沐浴时,注意洗净眼部,观察是否有分泌物及分泌物的颜色、量等,蓝光治疗的患儿眼部分泌物较多时,可滴以鱼腥草眼药水。

4.1.4 脐部护理:新生儿脐部是一个新的断面、血氧丰富,是细菌繁殖的最好的培养基,对脐带及其周围皮肤消毒是防止脐带感染最重要的方法[2]。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片,观察脐轮有无发红,脐窝内有无异常分泌物。出生24h后解除脐部敷料,暴露脐部,保持干燥,浴后用有效碘500mg/L的碘伏消毒剂消毒,注意提起脐带残端,消毒脐根部。脐炎患儿分泌物多时,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后涂擦碘伏。

4.2 特殊患儿的管理

4.2.1 早产儿的管理 早产儿皮肤娇嫩,屏障功能弱,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均很不完善,IgG和补体水平较足月儿更低,极易发生各种感染[3]。因此应将其安置在早产儿室,保持室温在240C-26OC,对吸吮吞咽能力弱者留置胃管行鼻饲,母乳中的成分既能满足患儿的营养需要,又利于消化吸收,提高其免疫能力,因此应尽量保证早产儿的母乳喂养,向家属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并指导患儿母亲正确挤奶。强化洗手意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4.2.2 感染病患儿的管理 将患儿放置在隔离室、直接接触皮肤和粘膜的物品专人专用,如听诊器、体温计、眼药水等,根据不同的病种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

4.2.3 传染病患儿的管理 一旦发现患有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患儿时,应将其单间隔离,房门上有明显的隔离标示。用物专人专用,护理人员相对固定,并穿隔离衣,戴手套。

4.2.4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的管理 因重症感染、发热待诊入院的患儿,当天采血行血培养+药敏,按一般感染患儿管理,检验科一旦分离出的细菌为多重耐药菌时,应第一时间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科,立即启动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消毒隔离措施,随后下达书面通知,选用敏感抗生素,按传染病患儿管理,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扩散和医院感染的暴发。

5 加强探视的管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探视。

之前我科只对危重患儿家属开放,进室前换鞋、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非危重患儿家属通过电话询问了解病情。开展“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活动以来,为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满意度,将探视向所有家属开放,每周四15:00―16:00定为探视日。人员流动的增加使感染的风险加大,更应加强探视的管理。

5.1 每次只允许1床家属进入,每床家属只限1人,时间为5-10分钟。

5.2 进室前换鞋、速干手消毒液洗手,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

5.3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接触患儿周围物体表面。

5.4 在入口处,使用宣传画、小册子等向探视者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5.5 探视结束立即对室内行空气消毒。

6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放置,隔离新生儿产生的医疗废物置于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分层封扎并有醒目标志,每天上、下午各清理1次。

7 加强抗生素的正确使用

不恰当的大量或长期应用抗生素不仅增加住院费用,还会导致菌群失调,耐药菌大量繁殖,增加感染机会。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抗生素的使用及细菌耐药性监测,协助和督促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8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先行,强化监控力度,确保消毒效果,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力措施。每月行空气培养,使用中的消毒液,箱内、治疗车台面及医护人员的手采样一次,监测消毒效果。新生儿室医护人员每年行健康体检1次。

综上所述,尽管新生儿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但预防是最好的防治手段,只要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规范管理程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强化洗手意识,就一定能有效控制和降低新生儿室医院感染,建立一个为异常新生儿、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提供诊疗、护理和生命支持的全方位,高质量的精细护理场所。

参考文献

[1] 程虹,王水连,霰春萍,等. 新生儿暖箱的清洁与消毒.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1):92

[2] 张秀萍,瞿少刚. 新生儿脐炎病原菌分析及临床意义.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595-596`

新生儿脐部护理科普知识范文第2篇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七日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脐部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随着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但我市农村无计划生育及旧法接生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因此新生儿破伤风仍较常见[1]。发病原因主要是在接生时,应用被破伤风杆菌污染而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断脐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本病常有吞咽、张口困难,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暂停甚至死亡。控制痉挛、防止感染,保证营养是病儿得以存活的三大要点,故及时治疗、精心护理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现将9例患儿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年共收治新生儿破伤风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2~11天,全部在家中生产,用不洁剪刀断脐,未及时消毒处理,2天发病3例,4~7天4例,8~11天2例。

1.治疗及用药护理配合

①处理原发病灶,消除原发感染。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生产时脐部处理不当导致破伤风芽孢在厌氧环境下繁殖而发病的。因此脐部处理十分重要,首先用3%双氧水清洗,再涂以碘酊,接着予破伤风抗毒素3000~5000 U脐周封闭(用前先做皮试),重者2万U加入5%葡萄注射液中静脉滴注。青霉素20万U/(kg·d) q 8 h(用前先皮试),甲硝唑40~50 mg/(kg·d) bid,连用10 d。②止痉镇静药的应用。给苯巴比妥钠及安定针剂交替使用,安定因其松弛肌肉及抗惊厥作用强而迅速,且副作用少,半衰期短,可按0.2~0.3 mg/(kg·次)缓慢静推,以1 mg/min为宜,根据病情4~6 h重复应用,并且密切观察呼吸,如呼吸频率有明显减慢、浅表或有屏气、发绀则立即停止注射。苯巴比妥钠首剂负荷量15~20 mg/kg,维持量为5 mg/kg,q 12 h,缓慢静注或胃管注入,二者联合使用。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病重患儿配专人护理,观察抽搐患儿的面色、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改变,并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如遇呼吸频率、节律改变,氧饱和度下降至85%以下,要立即报告医师进行处理,保持呼吸道畅通,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对心率少于80次/min,即给予心外按压,准备抢救物品、药品,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3.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

咽肌痉挛可使唾液充满口腔,给患儿取侧卧位,有利于唾液引流;肺炎是新生儿破伤风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如果鼻饲时注入奶量过多,有可能发生窒息。所以护理时要注意:①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在痉挛高峰期过后及时翻身拍背,每2小时一次。③鼻饲时每次5 ml缓慢注入,每次注入前抽尽胃中的残余奶汁,残奶过多可暂停一次。④患儿开始恢复直接吃奶时,要抱起喂养并用小滴管滴数滴入口腔,等患儿吞咽完奶汁再滴入,初期喂奶一定要耐心。

4. 营养支持

在病初因病情所致,患儿需禁食,随后根据患儿每天热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合理使用白蛋白、6%小儿氨基酸、10%脂肪乳剂、葡萄糖及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行静脉营养。患儿痉挛明显减少后插入胃管进行鼻饲。应注意:①鼻饲宜在镇静剂发挥最大效能时进行。②注奶前将患儿头胸部高位侧卧,先回抽胃内残余奶量,如奶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2可暂停1次,鼻饲后继续保持体位30~40分钟,以防食物反流。③以鼻饲母乳为宜,奶量从10 ml、q 3 h开始,并根据胃排空情况逐渐增加,奶温30℃~40 ℃。④以1~2 ml/min速度缓慢均匀注入。⑤患儿能张口吸吮、吞咽时给予滴管及奶瓶喂养。

5.一般护理

室内保持安静,减少刺激,入院时置患儿于安静房间,空气新鲜。戴黑布眼罩,双耳塞棉球,手心置干燥纱布,护士做到操作轻、说话轻、关门轻,一切护理尽量在镇静剂发挥最大作用时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敏捷,所有病例均应留置静脉穿刺针,并由操作熟练的护士执行,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并保证用药及时通畅。备好各种复苏抢救设备,做好皮肤护理,每日沐浴一次,脐部护理、口腔护理、臀部护理每日2次,定期翻身、预防褥疮及坠积性肺炎。

6.健康教育

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心理支持,重建信心,并参与护理。在入院初期向家长讲解本病的发病原因、治疗、观察及护理,并指导家长做好脐部护理;在恢复期指导母亲耐心喂养,鼓励其多抱、多按摩皮肤,以利疾病恢复。并以通俗易懂的词汇向患儿家长讲授有关育儿知识,包括合理喂养,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神经心理发育等。结

我院收治的9例患儿经上述治疗和护理后,6例抽搐停止,痊愈出院。1例抢救无效死亡,2例因经济原因自动放弃治疗出院。住院时间2~55天,平均为34.3天。体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脐部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破伤风杆菌所产生的痉挛毒素沿神经干、淋巴液等传导至脊髓和脑干,与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神经节苷脂结合,使后者不能释放甘氨酸等抑制性传导介质,引起全身肌肉强烈收缩。痉挛发作越频繁、越容易导致缺氧性的脑损害,故有效、合理地控制痉挛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尽量控制患儿无刺激时仅有肌张力增高,轻刺激时无强直性痉挛,中强刺激时有痉挛但无窒息发生,治疗上采用安定与苯巴比妥钠交替使用,护理上应避免声、光及不必要的刺激。护士操作应轻柔、熟练,提高成功率,以减少对患儿刺激。另外特别强调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痰液阻塞引起窒息,本病因病程长,全身肌肉强直、痉挛、发热等原因热能消耗大,因此营养支持对疾病的治疗及恢复尤其重要。本组在入院早期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3~5 d痉挛控制后即采用胃管鼻饲喂养,既能维持新生儿正常的肠道功能,提供最优的营养支持,又能为患儿家庭节约静脉营养的高额费用。

新生儿破伤风对新生儿生命危害很大,然而该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近年来随着新法接生的普及、新生儿破伤风日趋罕见,某些地方已完全绝迹[2],但在我们基层医院仍可遇到,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和超生行为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因此,应有针对性的加大普及新法接生的力度,接生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如遇急产可用5%碘伏消毒,剪刀待干后断脐;结扎带的橡胶圈需用5%碘伏浸泡消毒后再使用;对接生不严格者,争取在24 h内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再重新结扎脐带,近端用3%双氧水清洗后,再用5%碘伏消毒,同时肌肉注射TAT 1500 IU。其次,积极宣传《母婴保健法》知识,实施母婴安全,加强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以达到消灭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

参考文献

新生儿脐部护理科普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胎儿;脐带绕颈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9-0024-02

胎儿脐带绕颈(UCAN)在妊娠晚期胎儿中很常见。也是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甚至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对胎儿是否有脐带绕颈及其绕颈程度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胎儿生命安危。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对脐带彩色血流的显示,可准确判定有无脐带绕颈;通过对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最小血流速度比值(S/D)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较准确判定绕颈程度,这对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263例与临床分娩结果对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足月待产孕妇928例,年龄22~34岁,平均28岁,孕35~41周。均为单胎,全部在我院妇产科分娩。

1.2检查方法 采用东软NAS-1000HF和阿洛卡SSD 3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5MHz。孕妇取仰卧位,必要时侧卧,平静呼吸。二维超声常规检查胎儿、羊水、胎盘等,着重观察胎儿颈部,沿胎儿颈部作纵向扫查,清楚显示颈椎纵切面及颈背部皮肤,观察有无压迹及脐带回声,然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测,将取样框置于胎儿颈部探查有无脐带血流信号,并测定位于胎儿颈部附近脐动脉的S/D值。

1.3诊断标准 胎儿颈周有脐带回声,沿胎儿脊柱长轴切面观察到颈背部皮肤有压迹,绕颈1周者胎儿颈部皮肤为“U”形切迹,用彩色多普勒探测颈部,于压迹处呈红蓝相间的小彩团,探头旋转90°,作横断面扫查,可见彩色“麻花状”的红蓝色血流环绕胎儿颈部;绕颈2周者,胎儿颈部皮肤见“w”形切迹,彩色多普勒探测颈部可见彩色血流环绕2~3周;绕颈3周及以上者,胎儿颈部呈波浪状压迹,彩色多普勒可见多条红、蓝相间血流束。测定位于胎儿颈部附近脐动脉的S/D值,孕末期S/D值2.5需监护,如S/D值>3.0时,应严密监测,并采取积极的处理方案。

2 结果

928例待产孕妇应用彩超诊断无脐带绕颈665例,脐带绕颈263例,发生率约28.3%。其中260例经剖宫产及助产分娩后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的准确率为98.9%,3例无脐带绕颈,假阳性率1.1%。260例中,u形压迹228例(86.7%),w形压迹29例(11.0%),波浪形压迹3例(1.1%)。产前彩超诊断无脐带绕颈665例,产后7例证实有脐带绕颈,漏诊率为1.1%。频谱多普勒显示S/D≥3.0且伴胎心率明显增快(胎心率>180次/min)5例,伴胎心率明显减慢(胎心率

3 讨论

脐带是连接胎儿与母体之间的生命线,是胎儿与母体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和代谢产物排除的唯一正常通道。脐带绕颈是脐带缠绕的一种,占脐带缠绕的90%。25%的妊娠可发生脐带绕颈,躯干及肢体的脐带缠绕次之。据报道胎儿脐带绕颈在围产期发生率较高。本组脐带绕颈263例均为35~41孕周检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的准确率为98.9%。此时胎位已基本固定,胎儿活动少,缠绕脐带不易解脱。脐带绕颈松弛者对胎儿影响较小,缠绕过紧者可影响血流通过造成宫内胎儿缺氧甚至死亡。在分娩过程中,脐带绕颈可产生脐带相对过短的后果,影响胎儿先露部的衔接和下降,使第二产程延长,同时先露部随宫缩下降时对缠绕的脐带可产生过度牵拉,也会造成脐带血流受阻,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所以超声对孕晚期胎儿有无脐带绕颈及绕颈程度的监测显得至关重要。

脐带绕颈属高危妊娠,随时可引起胎儿宫内窘迫。当孕晚期胎儿出现脐带绕颈时,是否引起胎儿代谢障碍,只有通过检测脐动脉血流情况才可得知。通过对胎儿脐动脉血流参数的检测,可了解胎儿一胎盘一母体的供血状况,更早反映胎儿有无宫内窘迫,临床上常以S/D值作为判断指标。正常脐动脉血流频谱较宽,开始为收缩期血流速度曲线加速上升至最大值(S),随后渐下降至舒张期血流速度的最低值(D)。正常妊娠时,随妊娠月份的增加,S/D值逐渐下降,这是由于胎盘滋养层细胞对螺旋动脉的侵袭,这种侵袭使胎盘血管床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血管壁弹性纤维消失,管腔扩大。妊娠晚期,胎盘逐渐成熟,绒毛血管逐渐增多,胎盘血管床阻力下降以供应胎儿更多的血液。孕25~26周,S/D值大约为2.8,34~36周时约为2.5,足月妊娠时约为2.2。S/D比值一般不大于3.0,如大于3.0时,则反应胎儿一胎盘一母体供血不足。S/D值的增大,说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减低,外周阻力增大。脐带绕颈过紧、过久,可使脐带血管血流阻力增加,导致S/D值增大,胎儿胎盘供血受到阻碍。进入缺氧状态。当S/D≥3.0时提示胎盘血管阻力异常,胎儿有缺氧可能,S/D比值愈高,胎儿危险性越大,如果舒张期血流为零,或反向时,可发生胎死宫内。本组病例S/D值180次/min)5例,伴胎心率明显减慢(胎心率

新生儿脐部护理科普知识范文第4篇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分娩产妇170例,均为单胎分娩,且无妊娠期合并症及精神系统疾病。入选产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5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为(27.84±5.11)岁,孕周31~42周,平均孕周为(38.12±1.76)周;观察组产妇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为(27.90±5.13)岁,孕周30~42周,平均孕周为(38.05±1.73)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护理人员在新生儿室进行预防接种、脐带消毒、沐浴及抚触等护理操作;同时向产妇发放产后健康宣教资料,并定期组织讲座普及产后护理知识技能。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包括:①护理工作人员应积极改善护理服务态度,提高护理工作责任心,并加强自身专业护理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同时对产妇进行强化健康宣教,产前宣传分娩相关知识,并依据产妇及家属要求,针对性制定综合护理干预方案;②产后定时进行腹部、切口及等部位消毒清洁工作,制定科学食谱和合理锻炼计划;同时密切观察产后子宫复旧情况,积极指导产妇进行规范母乳喂养,并将产后护理内容向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演示;③新生儿在分娩后24h进行预防接种,分娩48h进行沐浴;分娩后第3天起实施床边疾病筛查及健康宣教工作。

1.3观察指标

①产妇出院后4周随访发放干预后护理知识技能掌握调查问卷,包括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母乳喂养、沐浴及产后营养等,每项总分10分,>9分判定为掌握;②心理状态评价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和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分;③睡眠质量评价采用及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评分;④产妇出院时发放我科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临床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选项法即由产妇自行勾选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任一项。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录入分析软件采用Epidata3.07和SPSS18.0;统计学方法选择t检验和χ2检验;P<0.05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护理知识技能掌握率比较

观察组产妇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母乳喂养、沐浴及产后营养等护理知识机能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治疗前后

SDS评分,SAS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DS评分,SAS评分及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产妇各项指标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产妇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产妇临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1.18%(69/85),100.00%(85/85);观察组产妇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单纯产科健康宣教护理干预已无法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母婴床旁护理干预模式开始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床旁护理干预模式一方面可有效促进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提高自我保健及产后相关护理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对于新生儿护理服务,通过制定个性化方案保证新生儿健康发育;同时作为一种独立性社会化干预模式,床旁护理干预还能够在护理过程中积极消除产妇及家属疑虑,显著提高产妇对于护理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并加快产后康复进程。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产妇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母乳喂养、沐浴及产后营养等护理知识机能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母婴床旁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产妇对于产后护理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两组患者治疗后SDS评分、SAS评分及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产妇各项指标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床旁护理干预用于产科护理在改善抑郁焦虑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及延长睡眠时间方面优势明显;而观察组产妇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说明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母婴床旁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产妇对于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在改善护理质量的同时拉近护患关系。

4总结

新生儿脐部护理科普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母婴床旁护理;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5-135-02

Application and effects of maternal bedside care in obstetrical department

WEN Aidi CHEN Yingyin ZENG Fengmei CHEN Changl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Shenzhen Bao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Shenzhen 5181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nd exact effects of maternal bedside care in obstetrical department. Methods 40 pairs of puerpera and newborn infants were treated with maternal bedside care as experimental group frome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2.Correspondingly,40 pairs of puerpera and newborn infant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as control.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ip nursing, umbilical nursing and touching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Besides,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average increment with regards to weight, height and head measurement(P

[Key words] Maternal bedside care;Clinical effects

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产科产妇大多数为初产妇,普遍缺乏照顾新生儿的知识和技能,加之无法正确面对生理和心理的角色转变,因此容易造成心理问题。母婴床旁护理是产科随着服务理念转变而改进的新型护理模式,通过专业护理人员在母亲床旁进行新生儿护理操作,并同时向父母传授育婴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尽快接纳和照顾好新生儿[1]。关于母婴床旁护理的疗效之前已有相关报道[2-4],但大多数报道仅集中于母亲技能的掌握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婴儿体质变化的影响未见报道。为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中的应用及切实疗效,我科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对40对母婴进行了母婴床旁护理,并于同期的40对传统常规护理母婴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符合条件的40对母婴为试验组,进行母婴床旁护理,选择同期符合条件的40对母婴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产妇文化水平:高中10例,本科21例,高于本科9例;平均年龄(28.52±6.76)岁,平均孕周(39.53±1.22)周,分娩方式:剖宫产27例,顺产13例,住院时间(6.7±1.5)d;对照组产妇文化水平:高中9例,本科23例,高于本科8例,平均年龄(29.14±6.04)岁,平均孕周(38.73±2.53)周,分娩方式:剖宫产30例,顺产10例,住院时间(6.5±2.0)d。试验组婴儿出生体重(2.75±0.16)kg,身长(42.17±1.27)cm,头围(29.60±1.35)cm;对照组婴儿出生体重(2.78±0.12)kg,身长(43.13±1.24)cm,头围(29.39±0.99)cm。两组产妇和婴儿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一致。

1.2 纳入标准

(1)既往体健;(2)初产妇;(3)产前检查无异常;(4)同意参加本次试验。

1.3 方法

试验组护理方法:(1)健康宣教。向母亲宣讲母乳喂养的必要性和保持充足母乳的饮食,强调早吮吸、早接触和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指导其哺乳的正确姿势和方法。(2)与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婴儿沐浴,沐浴前提醒母亲将室温调节至26~28℃。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判断婴儿精神状态、皮肤情况和四肢活动的方法,以确定婴儿是否适宜沐浴。与产妇共同准备沐浴用具,后将洗澡水调节至37~39℃。护士示范沐浴方法,向产妇和家属讲解沐浴注意事项,如应避免水流入婴儿的嘴巴和耳朵、如何在沐浴过程中扶稳婴儿身体等,并需注意在沐浴过程中与婴儿进行语言和眼神交流。沐浴完毕后,向产妇教授给婴儿穿衣服 的方法、脐带消毒方法及皮肤护理方法。(3)向产妇及家属说明臀部护理的重要性,强调婴儿排泄后需及时更换尿裤。选择透气、柔软和吸水性

表1 两组产妇对婴儿护理技巧的合格程度比较

组别 n 沐浴 臀部护理 脐部护理 抚触

合格 不合格 合格 不合格 合格 不合格 合格 不合格

试验组 40 39 1 39 1 39 1 38 2

对照组 40 38 2 34 6 35 5 31 9

x2 3.10 15.57 20.25 17.96

P >0.05

好的尿裤,手把手指导其给婴儿换尿裤,避免包扎过紧或过松。对于腹股沟等易出汗的部位可使用爽身粉,保持婴儿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排泄物对皮肤的刺激。(4)与产妇一起进行脐部乙醇消毒及护理,指导其正确操作方法,并注意观察婴儿反应。向其讲解脐部护理观察指标,如脐窝有无潮湿渗血、脐部有无红肿感染迹象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5)抚触前应先评估婴儿状态,如是否困倦、烦躁。向产妇讲解抚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抚触的速度和力度要适宜、可使用婴儿润肤油以减少皮肤摩擦等。如在抚触过程中,婴儿出现抵触或哭闹,需停止抚触,进行安慰。

对照组护理方法:采用传统常规护理,健康宣教采用集中讲解方法,即由责任护士将住院产妇集中到示教室的大房间中,集体授课,并结合PPT及录像进行说明,宣讲内容同试验组一致。沐浴、臀部护理、脐部护理及抚触均由护士将婴儿单独抱进专设房间进行操作。

1.4 评价指标

(1)产妇新生儿护理技巧考核指标参照孙娟等[5]报道的方法,分为沐浴、臀部护理、脐部护理及抚触四大部分,出院前让产妇进行护理操作,由1名指定的专科护士进行评分,每部分满分100分,≥60分即为合格,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对婴儿护理技巧的合格程度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臀部护理、脐部护理及抚触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婴儿变化量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婴儿在体重、身长及头围的平均增加量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的护理方法是将产妇及婴儿分开护理,是为了减轻产妇的负担及为婴儿提供更为专业的护理服务。但是,现代的产妇多为初产妇,对照顾婴儿并无经验,若无专业指导及说明,容易产生烦躁心理及进入误区[6]。母婴床旁护理作为

表2 两组婴儿变化量比较()

组别 n 体重增加量

(g) 身长增加量

(cm) 头围增加量

(cm)

试验组 40 24.86±1.93 1.24±0.09 0.96±0.11

对照组 40 20.55±4.20 1.00±0.17 0.73±0.09

t 10.45 2.20 4.63

P 0.000 0.032 0.013

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更强调人文关怀,将母婴双方同时纳入护理的范围,对产妇及家属提供专业的护理及知识培训,有利于出院后科学育婴。既可激发母亲的母性和兴趣,又可增强母婴间的交流,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之前的文献报道多关注于产妇的护理技能及对服务满意度的调查[2-4],而对婴儿的影响并无相应报道。本试验从临床工作出发,同时评价产妇的护理技能和婴儿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产妇的护理技能合格率高于对照组,而试验组婴儿的体重、身长及头围变化均优于对照组。这说明通过母婴床旁护理,产妇对婴儿的照顾更加全面、科学和合理,而婴儿的发育也更为良好。梅娟娟[7]通过HAMD评分评价了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焦虑的影响,结果显示,母婴床旁护理比传统护理更能缓解产妇的焦虑。这可能是因为通过培训产妇照顾婴儿的信心增强,加之母婴之间的交流多,焦虑程度就下降了,这也从侧面解释了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护理技能的提升更为有效的原因。

综上所述,母婴床旁护理可以提高产妇照顾婴儿的能力和技能,增加母婴间的交流,也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金兰,尤丽.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中的应用[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61-63.

[2] 王红.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8):1573.

[3] 袁秀珍,陈向韵,王淑燕,等.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6):32-33.

[4] 吴穗琼.母婴床边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当代医学,2011,17(26):117-118.

[5] 孙娟,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7(12):1097-1098.

[6] 林波.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21(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