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 科研思维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3-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个独具创新潜力的民族无疑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创新又无疑将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是为这场全球性竞争作人才储备。因此,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创新人才。我们知道,衡量是否是创新人才的根本标准在于其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下将结合我所近10多年来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科研工作实践,从几方面来初步实践了如何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创新性。

一、注重逻辑思维训练。这应作为创新性思维的必要条件。科研思维创新是一个过程,在创新思维过程中逻辑思维训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一旦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直觉和灵感的作用。要培养创造性研究人才,就必须对其进行逻辑训练。但现实中存在一种将创新认为是必须突破逻辑思维的误导,这种错误的认识更是说明了加强逻辑思维训练的紧迫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一次由50个国家500多位教育家列出的16项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中,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列为第二位,可见逻辑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免疫学从整体的器官免疫发展到微观的分子免疫,又从微观认识统一到整体的免疫网络,其第一、第二代网络理论学说中有许多可以用于逻辑训练的素材,免疫学进展较快,一些新思维、新方法可以让研究生结合自己的课题定期举行一些专题报告。目的是从语言思维表达层面来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在其讲解的过程中,随时会有即兴的问题被提出,若问题讨论很激烈,这种训练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制定好科学研究方向。准确的科研定位是创新性思维的孵化器。思维孵化器就是提供的一种良好的科研软环境,一种思维创新的基础平台。如我所近十几年来,形成了从合成肽疫苗、DNA疫苗、噬菌体颗粒疫苗、“模拟病毒”疫苗、免疫组学、反向免疫学等独具特色的创新性研发技术平台。这与始终紧紧围绕细胞毒性T细胞(CTL)免疫研究,立足CTL疫苗的研究准确定位相关。正是在这种正确的科研定位及导向下,研究生的思维创新有了目的性,很快的进入科研创新主体,减少了盲目性,为科研工作的最终胜出赢得了可贵的起跑时间。

三、讲究研究策略。研究生创新思维应避免求全思想。科研设计只有讲究“巧”,才谈得上思维上的创新。换句话说,我们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应能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关系。科研思维是否具创新性最终是要实验去验证的,实验室硬件的差异使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好的思路。可是,如果我们的研究生会充分的利用现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将会有所为,也必有所为。近年来,我所研究生正是以这种“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科研思维创新策略为指导思想,10来年相继在《PNAS》、《Int-J-Cancer》、《Vaccine》、《J-Virology》等国内外SCI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近100篇。在数量上形成了规模,这为在更高层面上的参与国际学术竞争,为力争在国际CNS三大杂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赢取了参与国际学术资本的第一桶“金”。

四、善于发掘问题。善于提问是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的催化剂。新的问题不断的提出的确是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一个好的问题的出现往往会给一个学科带来质的飞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关于容器里流水漩涡的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的论断,开始就是通过洗澡观察到的现象所引发出的问题。所以说,善于提问、喜欢提问应作为培养免疫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的一种催化手段。能发现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一旦在免疫学科研实践中得到验证,就升华到了创新的高度。平时要求研究生经常从一些国外新近发表的科研文章中寻找其存在的问题或缺憾,这已成为研究生发现好问题、提出新思路的一个有效途径。十来年,全军免疫所研究生平均每年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中标充分说明了善于发掘科研新问题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五、科学思维艺术性的培养。免疫学不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吗?又如何与可朔性很强的艺术扯到一块了?其实,免疫学作为一门医学实验性科学,其学科的创新源本于其支撑学科技术的创新。再者,不同的人作为操作主体必将决定其具有可朔性。有侃言道:“在美国人的眼里,中国到处都是艺术;在中国人的眼里,美国到处都是技术。”这其实就是一个以不同人为主体的可朔性的极端的例子。也有人将技术简言为科学的结晶,称艺术是技术的升华。在科研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善于在免疫学科研实践中寻找、发掘艺术性的研究生,他们的免疫学科研思维异常的活跃,他们将自己的完美的实验结果如同艺术品般的加以珍藏,试问,还有什么比用科学加艺术来激发一个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创新更美妙的呢!所以,加强研究生科学与艺术的修养也将成为增强其科研思维创新的手段。总之,待到研究生科研思维插上了艺术的翅膀时,也是其科研思维创新之日。

综上所述,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在实际中的确有许多工作要我们去发掘,就免疫学学科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的进程而言,就给免疫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带来极大的创新空间。在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学术环境下,如何加强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是一个急殆解决的问题。从2001年的《洛桑报告》分析数据看,为何我国在强调科教兴国以来,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科学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青年与科技的投入,反而其竞争力大幅度下降,不能不发人深省。所以高度重视培育适宜科技发展的软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到免疫学科来讲,应方方面面加大、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力度,最终创造出具自我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相信随着全军免疫学研究所领衔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多肽工程实验室、国家生物制品中试生产中心等部级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全面启动,走出追踪、模仿发达国家科研的阴影指日可待!

*第五届中国科技创新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参考文献

[1]王滨. 寻求独创:创新思考术[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0。

[2]何传启,张凤. 知识创新——竞争新焦点[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哈佛素质课题组编.走进哈佛 (创新篇).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奥苏贝尔 先行组织者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78-02

1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以下简称微免)是医护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微生物内容繁杂、琐碎,各章节框架相似,缺乏新意,难以记忆。而医学免疫学则内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因此,教学内容难教、难学。如何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1]。

2 奥苏贝尔教学模式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通俗的认为认知结构就是书本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地再现形式,是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和条件。学生能否的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能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

2.1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奥苏贝尔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他认为学习的成功与否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关系极大。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机械的,也都可能是有意义的。奥苏贝尔提出,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三,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适当概念。所谓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能积极主动的在新知识与已有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性。如果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想理解学习材料,并且把新的学习和先前的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就很可能以有意义的方式去学习,因而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

2.2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不仅正确通过“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均可实现有意义学习,而且还对如何在这两种教学方式具体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的定义是“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的方法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料,这个前导性材料的抽象性、一般性和包容性都高于正式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的形式并不固定,可以是一些陈述,也可以是一些用于说明、解释学习内容的图形、图表,甚至幻灯片、动画等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施步骤为:(1)呈现组织者。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首先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结合实际介绍引导材料,将新知识的上位概念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2)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通过各种方式向学习者呈现学习材料时,说明知识结构,理顺诸多学习材料的逻辑关系,使学习者理解具体的学习任务。(3)巩固新知识,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教师采用各种方法组织教学过程,随时为学生提示新、旧知识间的关联,使学生将新知识固定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3 奥苏贝尔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1 微免教学中应用奥苏贝尔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首先,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奥苏贝尔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它帮助学生提高其所掌握知识的层次性、组织性,能够促使学生形成适当的、稳定的和清晰的认知结构。但运用该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应具有逻辑意义。而《微免》这门课尤其免疫部分,知识系统性强,有一定逻辑性,不单靠记忆,更需要理解、分析和综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可以很好的起到联系新旧知识的作用。另外,医护专业学生学习负担重,先行组织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轻松获取大量的专业知识。

3.2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

先行组织者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应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如浅显易懂、引人入胜、富有召唤力;展示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意义;能将有关的方法或思路迁移到新的情境中,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等。本文尝试将概念型组织者、比较型组织者和问题型组织者应用于微免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2]。

3.2.1 概念型先行组织者

在学习新内容前,先展示概念图,其主要目的是要把学习的概念通过图示进行组织,可以让学生预先有一个总括性的框架,从而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医学免疫学部分时,抗原、抗体与免疫应答是医学免疫学的核心与基础内容,但由于免疫学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学生在初学这些概念时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在讲述概念之前,先解释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可以利用关系图来描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能使学生同时掌握三个概念,并理解了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见图1。

3.2.2 比较型先行组织者

如果学生对学习的新知识不完全陌生,而且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材料有相类似之处,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比较性组织者,以帮助学生弄清新旧知识间的异同点,增强新旧知识间的可辨性。医学微生物学的内容相对零散,不易记忆,但是其内容有很对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因此可设计比较型的先行组织者。例如在讲肠道杆菌时,在形态特点、致病性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设计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之间的类比,见表1。对于各类细菌与病毒都可设计这样的比较表格,其异同点一目了然,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理解记忆。

3.2.3 问题型先行组织者

有意义学习心向在具体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学生自愿积极主动的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狄思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可以设置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欲望[3]。比如在讲超敏反应时,可以让同学们讨论下自己有没有过敏现象?对什么过敏?有那些表现?同时结合临床青霉素过敏导致死亡的案例,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为什么会过敏?过敏有那些特点?有哪些过敏现象?如何防治过敏?在学生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学习状态最佳时引入主题教学内容,以此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 奥苏贝尔教学模式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奥苏贝尔教学模式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助于医护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学习、保持、迁移和运用;有助于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以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但奥苏贝尔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习和保持效果,取决于教师是否全面深入了解学生能力和知识状况,是否合理组织教材和控制教学进程。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故在微免教学中仍需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使微免教学将更上一台阶。

参考文献

[1] 邢朝云,王学屏,王雪英,等.浅谈高职院校《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3,2:136.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为更好地促进我县免疫规划工作,使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0%的目标,完成我县“十一五”期间免疫规划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对免疫规划的重视和支持,逐步缩小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和流动人口获得免疫服务差异,我县于2008年12月13日启动了由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加强常规免疫合作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将免疫规划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各级政府对免疫规划的政策、经费、人员和后勤保障,提高县、乡、村级提供免疫规划服务的能力。开发和制定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传播策略,增强目标人群预防接种知识和主动接受免疫规划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基层免疫规划服务的质量。同时通过项目各种培训,完善免疫规划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鉴于此,为顺利、有序推动该项目的组织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项目目标

(一)年2月—3月,完成加强常规免疫合作项目基线调查。

(二)到2010年底,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乙肝疫苗、含麻疹成份疫苗基础免疫单苗调查接种率≥95%;乙肝疫苗首针调查及时接种率≥85%;全面实行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接种;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内;无脊髓灰质炎疫苗引起循环病例;乡村医生免疫规划基础知识知晓率≥90%;儿童监护人对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知晓率≥80%;儿童预防接种证调查建证率≥98%;入托、入学接种证报告查验实施率达到100%;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建成规范化免疫接种门诊。

三、项目目标人群和期限

(一)目标人群

1、免疫对象:0—7岁儿童

2、服务提供者:乡镇卫生院、县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服务人员和村医。

3、相关者和相关部门: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各级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社区教师、妇联、干部及计生人员。

(二)项目期限

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

四、项目领导机构及成员单位职责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各相关部门项目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向领导小组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卫生局:负责制定免疫规划的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同时加强监督、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疫苗和冷链的管理、免疫监测、异常反应处理、预防接种效果考核和相应传染病的调查处理等工作。会同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落实《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和《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导手册》精神,制定工作指导原则,全面落实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与教育局共同做好接种证查验工作,对未按免疫规划接种儿童,应督促监护人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教育局:负责建立儿童入托、入学时查验接种证制度,完善工作程序和年度考核内容,指导托幼机构和学校建立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做到查验与管理相结合,责任到人,查验结果及时报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在新生办理入学手续时,开展接种证查验工作,将查验情况如实登记造册。对没有预防接种证或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接种的新生,学校应当在30日内向学校所在地的接种单位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通知家长或其监护人到规定的接种单位补种。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负责对疫苗质量和流通进行监督管理,对疫苗的储存、运输、供应、销售、分发和使用等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公安局: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边远贫困地区人口、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人口的预防接种工作,保证所有儿童获得公平的免疫服务机会。

县疾控中心:负责制定全县项目计划和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方案,撰写年度项目进展报告。报告项目活动和进展情况。完成对各部门、各乡镇及经济开发区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技术指导。负责做好各托幼机构和学校查验接种证工作人员的培训。

县卫生执法监督所:负责对预防接种和疫苗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的冷链运转和预防接种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五、项目主要活动

项目启动后,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完成资料收集和基线调查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开展如下工作:

(一)本底资料的收集

1、接种率:合作项目基线调查在年2—3月开始进行,并按时完成年常规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上报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病率:收集2005—2008年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并上报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免疫服务状况调查:按照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调查方案和小组访谈提纲,对免疫规划面对的服务问题开展定性和定量调查,调查工作与基线调查同步完成。

4、免疫规划知识的知信行调查:按照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调查方案、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结合项目基线调查和免疫服务状况调查,共同完成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知信行调查。

(二)项目传播

1、需求评估: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对偏远山区、流动人口聚集地区开展免疫规划知识需求评估调查,探讨影响免疫规划信息传播的障碍和行为问题。根据需求评估的结果,制定不同目标人群的传播策略。

2、传播材料制作:根据传播策略,开发制作相应的传播材料。

3、实施传播策略: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学校利用宣传版报宣传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在各行政村利用村委会公告栏由村支书带领村民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张贴宣传画、专门讲解开展宣传;妇联、妇幼工作人员入户发放宣传材料。

4、评价和改进传播效果:每年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一次评估。评估指标包括: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知晓率、主动需求服务率、乡村医生参与免疫规划信息传播率、村医召集村民宣讲免疫规划知识次数、与前一年同期上卡率比较、及时上卡率比较、乙肝及时接种率比较。

六、项目要求

(一)要将项目活动和免疫规划其它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造成资金浪费,不得将项目的目标、活动和经费与常规活动相混淆。

(二)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及《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严格项目程序。

(三)利用各级免疫规划的工作体系和监测系统,将项目的监测、督导、评价和报告结合起来。

(四)加强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村级免疫服务人员的待遇,提高村级接种点服务能力,规范接种行为和免疫规划管理工作。

(五)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实行定点、定时月免疫制度,每季度对辖区内的适龄儿童进行一次摸底查漏补种。

(六)对各接种点的接种人员,完成定期培训,完善考核制度,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实行奖惩制度,奖优罚劣,提高免疫服务质量和效率。

(七)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加大职能部门参与力度,将免疫规划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定期通报情况,介绍项目执行情况及发现的主要问题。

(八)加强相关培训,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及经验,保证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项目实施方案。

七、项目管理、督导与评估

(一)项目管理

1、经费管理

(1)项目活动经费:按照国际儿童基金会项目管理要求,每年提交项目申请表和报账表,上报国家免疫规划中心。审核后国际儿童基金会将按照年度经费预算和开展的各项活动完成情况下拨经费。

(2)经费监管:严格保证相应免疫规划配套工作经费的落实,设立项目专账,对项目资金进行专门管理,单独核算,做到专款专用。详细记录经费支出,妥善保管各项原始单据。

(3)项目经费要求

经费的下拨使用要有清晰的分配清单,列明每个单位金额和各项目的分配额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财政部门对项目单位的财务进行监督和审查。

2、项目信息报告管理

(1)人员培训:疾控中心认真组织实施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内容有项目管理信息的内容和填写法。

(2)信息收集、整理及上报:项目管理人员和免疫规划工作人员根据相关要求定期填写报表,并及时报告。

(二)督导与评估

由国家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组织人员制定统一督导方案,由项目旗县执行。县疾控中心每年对乡镇卫生院督导四次,每次督导不少于两个乡镇,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每两月督导一次,每次督导不少于两个村。

1、年度考核:由国家免疫规划中心提供年度报告内容的框架模板,每年12月20日前由项目小组完成对各乡镇年度项目考核和总结,上报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免疫学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学实力及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1]。从学科广度上看,免疫学已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许多领域,形成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已成为医科院校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2]。为了提供更为有效的免疫学教学,结合我院设有临床医学、检验、药学、影像等多个不同专业教学的现状,对实现不同层次免疫学优质教学的策略作以初步探讨。

1  不同层次免疫学优质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美国学者卡罗尔认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基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这时学生的学习状况与高中阶段有显著不同[3]:①自发性学习;②自我导向的学习;③对学习的题目已有不同程度的经验;④视实际需要发展出相应的情境学习;⑤以任务目的,或解决问题为取向的学习;⑥强烈的成长与发展动机。临床、检验、药学或是影像专业的学生,因其来源不同、现有认识水平不同、将来的去向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同一问题,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答案,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正是这种分层次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实现免疫学优质教学之前,应首先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阶段及其学习特性。

2  建立不同层次免疫学优质教学的原则

   

免疫学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及严密体系,决定了免疫学教学必须遵循一定规律。要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免疫学基础差异大的问题,更有效地执行优质教学,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把握。

2.1  建立有效率的教学模式  在免疫学知识链条中,不掌握前面的知识,就难以接受后面的知识。因此,在有限的授课过程中,全新的内容须花费较多的时间,而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则可以用较简单的方式进行讨论。教育理论研究中有学者提出“80/20法则”,即教师用8成的时间教学,2成的时间发问,而发问的8成问题应容易回答;而且,在这种教学问答中,由一名学生提出问题,转为要求其它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参与度。实际教学时,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不同难易程度问题的比例。

   

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需要对教学目的达成共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同时,在教学中引进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好奇心、责任感、上进心,导通阻滞点、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生产生向上的动机和行为,才能使学生全力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2.2  分层互动模式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首先,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各个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各自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的人际互动,充分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以我校前沿课程——免疫学为例:在讲授细胞因子与黏附因子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更新较快,有许多前沿性的进展以及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因此老师使用了这种的“分层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讲授了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机制之后,即让学生寻找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前沿点,然后自己查阅大量资料,经整理为体系后,让学生在大家面前将自己深究的知识点进行一个综述性的表达。陈述后,听讲的同学提出问题,主讲人回答或大家一起探讨。对于旨在介绍前沿科学的学科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在鼓励学生寻找个人兴趣点的基础上,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在等量的时间内,集众人之力使大家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和知识量,对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有了更多的了解,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4]。

2.3  讲究授课语言艺术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授课艺术。以倾听及沟通的语言吸引学生兴趣,以探索的语气引导学生,说话要风趣、幽默,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将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分别比喻为边防军、清洁工、人民警察;整个体液免疫过程如同边防军在进行军事作战, 那么在讲授“免疫活性细胞”、“处理、递呈抗原”等知识时就容易理解了。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加以进一步深入提问:①弹跳法:将一名学生的问题交给其它学生回答。②开放式:以开放式的问题,吸引学生提出其它可能的答案。③课后思考:可留出一些待课后解决的问题,调动学生查阅文献、寻找答案的积极性。虽然激发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各个学生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努力发掘有利因素,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结合计算机实施优质教学  计算机制作多媒体授课,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既适合各类学生,又方便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及考评资料等素材。学生能利用网络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储存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教学进度,都能得到相应提高。此外,互联网以其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和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特点使免疫学教学能更为有效的获取大量信息和文献资料,加强优质教学的施行[58]。

2.5  定向培养目标模式  按照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教学。正确定位后,以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为依据,分成不同层次,同一门课程教学的目标和知识的难度有区别。譬如,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安排一定时间到医院见习,进行结合临床的教学,这种理论和临床相结合的免疫学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针对问题思考实际解决方案、将处理个别问题的经验推广到处理其它相关问题的能力,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2.6  以身作则  免疫学优质教学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外,还应重视学生的行为改变。教师只有发展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显示出高涨的教学热情,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积极沟通、关心无偏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行为品格,实现优质教学的最终目的。

3  免疫学优质教学的分层评估

   

分层评估是免疫学优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完成免疫学优质教学前,教师应作出明确的评估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是否完整、建立具体的教学标准、确定适当的教学方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作出具有教育意义的评估,这种教育性评估能衡量知识、态度及技能三项是否存在有待改善之处。评估需根据审慎观察学生的表现,收集、分析准确的教学数据,做后期整合分析。通过教学后对学生的评估,再指导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或进行相对应的实践训练。

   

我们总结了三个专业(检验、药学和临床医学)6个组(3个对照组,3个优质教学组,共300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优质教学组学生科研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于对照组, 表现在期末理论课考试时,对有关涉及科研思维的分析题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优质教学组学生共撰写研究论文5篇(还有3篇正在撰写中),综述15篇。对照组学生按常规进行教学,没有撰写研究论文。这一结果表明,通过优质教学的思维理论培训和亲身实践,可显著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

4  结论

   

优质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打基础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它不但尊重学生个性,而且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全面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明确努力目标,促进所有学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层次的免疫学优质教学还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教师经过这样教导学生的过程,也可以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2):7378.

2 金伯泉,朱 勇,张新海 et al. 硕士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初探 [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8):452453.

3 patel k m, moxham b j. attitudes of professional anatomists to curricular change [j]. clin anat, 2005; 21(11):2122.

4 沈哲旎. 中国高等医学教学改革中新现问题之探讨 [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9):13061308.

5 nyssen m. internet and nuclearmedcine [j]. 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graphics, 2001;25(2):201205.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03-02

医学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临床医学、药学和护理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因为其理论逻辑性极强,内容相对抽象,知识结构庞杂繁复,学生首次接触时均感到免疫学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而双语教学的应用,为高等医学院校师生掌握、传播和交流医学免疫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国家教育部要求医科类高等院校双语授课的课程比例应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目前,全国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部分院校开始了临床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1]国内外的双语教学实践证明,双语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潜质,能够使学生用两种语言思考和交流。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双语教学成为促使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双语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实施仍处于试验性阶段,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需要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本文就本教研室开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实践谈了一些体会。

一、教师备课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大多选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陈慰峰教授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作为中文版教材。我们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参考的英文原版教材包括:Abul K.Abbas和Andrew H.Lichtman主编的《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Charles A.Janeway等主编的《Immunobiology》以及Richard A.Goldsby等主编的《Kuby Immunology》。它们是西方国家高等医学院校采用的经典教材,也是国际公认的具有影响力的免疫学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彼此之间在内容及编排上不尽相同,但均整合了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前沿进展,信息量非常大。教材编写者用原汁原味、文法优美的英语对专业知识作出清晰准确、深入浅出的描述,而且重要的理论均有翔实的实验方法及研究过程的介绍。这些英文版教材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运用大量的照片和彩色图解,将免疫学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我们的备课变得轻松。例如:B淋巴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是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其中辅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的辅助作用是重点内容,整个辅助的过程涉及很多的免疫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相互作用具有时间顺序。如果整个过程只有相应的文字叙述,则不易理解。《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简单的四幅图将此过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尽管双语教学的备课远较纯汉语教学工作量大得多,但由于使用了这些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并没有感到枯燥和繁杂,而是饶有兴趣,免疫学专业知识增长的同时,专业英语水平及授课效果均明显提高。

二、国外优秀的免疫学杂志是备课教材的必要补充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成果经过专家的筛选、整理、编制成书,再出版发行,整个过程要花上多年,在学生开始使用时,有的观点已不够确切。[2]因此查阅近期出版的优秀的免疫学杂志是授课教师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参考的期刊包括: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Science,Trends in Immunology,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Immunit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我们将所阅读的文献及时总结,定期在教研室开展学术交流,营造了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的同时提高了教研室整体教学和学术水平。

三、学生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和学的重要依据。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及早使用英语原版教材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不宜普及。学生用书多采用自编教材。我们教研室以《Basic Immunology》为蓝本,自编教材《Outline of Immunology》。本教材共12章,前9章为基础免疫的内容,先概述免疫学的基本内容,接下来介绍固有免疫,其后的内容是适应性免疫及免疫耐受;后3章是临床免疫的内容,涉及肿瘤和移植免疫、超敏反应和免疫缺陷。这本自编教材将免疫学的主要内容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使免疫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手中的汉语教材。但由于该教材文字表述较少,不能单独作为学生用教材,我们为学生提供了电子版本的英文原版教材,他们课下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

四、注重教学策略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1.师生双方都明确双语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我们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培养英语思维和交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主导作用,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挑战的信心,在肯定他们有能力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尽管免疫学的专业英语词汇相对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要简单的多,但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有思想顾虑很正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做好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及学习主动性,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2.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双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免疫学相关知识专业。例如:医学免疫学概论中首先介绍的就是免疫的概念,我们在多媒体课件的一张幻灯上同时给出两段关于免疫的描述。一个是汉语教材上的概念: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另一个是《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的一段叙述:In a broader sense,immun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foreign substances,including microbes or molecules。讲解该概念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将此段英语论述念给学生听,或是单纯的汉译英,而是解释:在将学生可能不懂的个别的英文单词解释后,重点强调ability这个单词,这样使学生们理解免疫是一种能力,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文教材中免疫的内涵。

3.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为医学免疫学的授课提供了必备的手段,课件中内常加入英文图片和教学动画,使其内容丰富,并且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从而可以使免疫学比较抽象的专业内容变得易于理解。但需注意,不同教材对于同一种免疫细胞、膜表面分子或者相同的免疫应答过程的表示方法往往不尽相同。例如,辅T淋巴细胞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桔红色表示,而在《Immunobiology》中则用蓝色表示,所以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上很快接受教学内容,课件选用的图片或者动画最好出自同一本国外原版教材。

4.根据学生情况,双语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英文比例。学生在开始阶段的学习中逐渐熟悉了抗原、抗体、免疫分子及细胞等医学免疫学基本内容的英文术语及表述,在学内容免疫应答时,便可以接受大比例英文的授课,并能理解所学的知识。

五、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

授课一段时间后通过与学生座谈,同时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以及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授课进度、方法及内容的难易度进行了及时调整。总之,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完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去探索和实践。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携手前进,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春红,李涛,王亮.综合性大学医学双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5,4(4):247-249.

[2]诸葛毅,俎德玲.高等医学教育英文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的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