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

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

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

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教育是人与人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的品德、学识和心理素养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家庭幸福与工作状态,还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区域教育的质量与发展。目前,因教师心理问题引发的教育事件频发,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启动为期三年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采取科学测评―分层反馈―整体规划―分层改进―效果验证的推进模式,建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监测与促进机制,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建立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发展数据库,基于标准化测评和科学诊断,从区域、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入手,全面提升教师心理素养。

一、构建教师心理监测与促进机制,为学生成长提供和谐人际环境

1. 监测、提升教师心理品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由于教育教学工作复杂而艰巨,教师时时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和个人发展的压力,心理负担重,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从1994年~2011年的18年间,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尤其体现在抑郁、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上。海淀区作为首都教育大区和教育强区,必须基于科学分析,全面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才能全面设计、部署区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稳步提升师资水平。

2.监测、分析教师心理动态是科学决策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反映的是个体心理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关系态势。因此,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受周围环境和个人特点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

海淀区中小学约有两万名教师。总体来看,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但随着从教时间的增加,他们在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职业幸福感等方面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影响教师职业压力以及倦怠的因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教师保持工作热情和职业幸福感?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监测,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严谨的数据分析,才可以探索现象与问题背后的原因,为相关教育部门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监测、干预教师心理是预防教师突发事件的需要

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发展监测,建立全面的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档案管理系统和预警系统,实时了解、有效干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师生的心理需求,促进教师心理发展与潜能开发;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有潜在或现实心理问题的教师,及时给予关怀和辅导,通过提供有效干预措施,提高其心理调节能力,避免出现严重教育突发事件。

二、科学论证监测指标,保证教师心理监测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通过心理健康的定期测评了解教师心理发展状况,帮助教师始终保持最佳心身状态,是减少师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国际国内并没有成熟的教师心理健康监测指标可以参照,使教师心理健康监测的探索过程充满挑战和困难。为保证海淀区教师心理健康监测系统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协调北京市大学和教科研院所的研究资源成立专家组,综合分析心理健康内涵和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党和国家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政策与国家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领域的探索,从教师心理健康主要问题入手,根据海淀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需求,从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相关促进因素两大方面选取十个测评指标,开展标准化心理测评,为区域教育政策决策和教师自我提升提供客观支持。

教师心理健康状态主要通过教师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感受和行为表现来评估,本项目主要关注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工作压力程度、压力来源、职业认同感和倦怠感等指标。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因素主要从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遭遇困境时的复原力(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人际关系)三个方面来评估,这些促进因素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保护因素。一个具有较强心理调节能力、心理弹性和良好社会支持的教师,即使遇到压力,处于困境,也能很好地调节自己,保持心理健康。因此,通过标准化心理测量来考察教师的心理促进因素,既可以全面了解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又可以为开展各种教师心理干预活动提供数据支持。

三、 网络测评、分层反馈,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环境

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为全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远程登录的电子化测评平台,教师可依据自己意愿参加测评,项目组依据教师测评结果,分别撰写、生成不同层级心理健康反馈报告,提供给不同阅读对象。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心理测评反馈报告可划分为三类,分别是区域总报告、学校报告和个人报告。区域总报告提供对全区教师群体的分析,包括教师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群体教师的对比分析和特殊群体的具体分析;学校报告批量生成,每个参评学校都可以获得本校教师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不同群体状况的对比分析和后续工作建议;教师个人报告也是批量生成,每个参评教师都可以获得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报告,跟体检报告类似,心理报告中会客观呈现、分析教师的各项测评结果,并依据测评结果,提出改进建议。三类报告依据阅读群体的需求各有分析侧重点,互相印证、配合,供教委各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个人阅读、分析,为教育决策、学校发展及个人心理调适服务。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极其重视保密原则,相关工作人员要签订保密协议,不随意泄露和使用测评结果。反馈报告设置阅读权限,避免测评信息泄露。三种层级报告分别设置不同的阅读权限,教师个人心理健康状况测评报告只能教师本人登录、下载,其他人无权查看;学校报告只能学校领导及其授权的相关负责人登录、查看,且只呈现学校教师总体信息,不涉及教师个体测评结果;区域反馈报告只呈现区级层面的分析信息,不显示教师个人和学校具体信息,不给学校排名。

坚守保密原则可以保护教师个人隐私,在全区营造安全、可靠的测评环境和测评文化,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培养教师通过参加心理测评,了解自我、关爱自我、提升自我的良好习惯。同时,这种安全、和谐的测评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作答的真实性、有效性,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全方位了解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教育决策服务。2014年,海淀区中小学教师首次组织全区规模的心理测评,80%以上的教师登录网上测评系统完成测试,项目组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分析教师测评结果,撰写区域反馈报告、学校报告和教师个人报告,供不同部门和教师阅读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区域联动,协同改进,全面提升教师心理素养

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区校两级共同探索的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区域双层载体,点、面结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采取这种工作模式,加入个人因素,既自上而下,加大区域引领力度,重点突破,协同发展;又发挥学校和教师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不同层级协同发展,共同提升教师心理素养。

在区级层面,项目组协同不同部门,共同参与教师心理素养提升工作。一是分别召开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反馈会,深入解读、分析测评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要求各教育行政处室依据测评结果和海淀教育发展特点,将教师心理素养提升工作融入教委各项工作之中。二是为重点学校提供实地指导,帮助学校解读测评报告,结合观察、访谈等研究手段,具体分析学校教师心理需求,提出改进建议并跟踪指导。三是为每位教师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同时统计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教师个案,开展个别化的调研、访谈,评估其心理健康程度与风险,整理归类,制定干预及转介计划,进行及时性的跟进与辅导,防患于未然。四是协调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等三个区级心理平台资源,通过心理讲座、团队训练、个体辅导、入校实地指导等心理服务、支持工作,拓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目前,海淀区在区级层面已经系统形成了测评、分析、反馈、改进的闭合化网络,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海淀区教师的心理状况,完善教师心理维护及预警工作,为区域教师素养提升和专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持续推动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在校级层面,项目组鼓励学校通过仔细阅读学校反馈报告,结合学校测评结果和具体情况,制定改进计划,开展行动研究和管理创新,通过科学安排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升教师心理调节能力的校本培训、关注压力较大的特殊群体等活动,为教师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

在个人层面,教师心理测评和结果反馈过程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辅助信息,帮助教师了解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区域、学校、社会机构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心理素养,提高生活质量。

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 健康 情绪 管理系统;

作者简介:张婷婷,女,(1982―)汉,河南省信阳人,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何锦龙,男,(1977―)汉,江西九江人,江西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22-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期,各大网站、权威杂志都相继刊登了中国“白领”阶层亚健康状态、“过劳死”等的有关报导。有数据显示,中国约有70%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员工的 “亚健康”状态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企业也因此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所以如何从管理角度,改善员工的健康状态将关系到企业生产绩效的高低,国际上已经开始倡导企业社会责任SA8000标准,,其中关于“健康与安全标准”准则中有明确规定“公司应该建立起一种机制来检测、防范及应付可能危害任何员工健康与安全的潜在威胁”。我国现代企业要融入国际市场竞争,与国际企业相接轨,那么打好人才仗将成为我国企业竞争的关键。因此我们的企业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更好的融入企业战略管理中去,利用制度、文化、以及有效的管理方法为员工提供全面的健康方案、安全的环境、完善的组织和变化的生活方式来实现员工最理想的健康状态,而改变传统的 “靠医药来维持”的健康理念。为此,本文试图建立一套适合高科技企业的员工健康及情绪管理系统,并提出相应的一整套管理方法。

二、解决问题思路

本文尝试构建的员工日常健康、情绪管理系统是在企业局域网条件下,建立一套管理软件系统来收集、处理员工健康及情绪等信息,并运用主客观测评方法来分析报告结果的准确性,让企业领导及员工有关管理部门依据本系统对员工的健康及情绪实施有效管理干预,从而达到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善员工的健康状态、提高员工生活质量、也使企业获得更好效益的目的。

本文选择高科技企业员工作为实施该管理系统的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高科技企业员工多以脑力劳动为主,大多从事极具创造力的工作,员工的身心健康和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进而影响公司绩效,所以高科技企业关注员工健康和情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白领”在高科技企业全体员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员工的“亚健康”现象就显得更加突出,那么关注高科技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有更现实的意义;最后,高科技企业基本上组建了企业局域网络,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为该管理系统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设备支持,员工可以很方便得利用工作环境里的电脑进行信息输入。

三、员工健康、情绪指标体系的构建

要将高科技企业面临的员工健康及情绪现实问题转变成一种管理方法,必须建立一套员工健康及情绪测量评价指标体系。笔者检索查阅了许多与“亚健康”相关的文献和网络资源,总结出 “亚健康”的人体典型表现形式:易生病、脸色不好、沟通越来越少、不愿与人接触、容易忘事、难以专注工作、忧愁、易急躁等特征。按照一定的原则将这些典型表现抽象为若干测量指标,组成一个指标体系。

(一)指标选取的原则

本文主要依据以下的三项原则来选取健康指标和情绪指标:①指标易测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选取指标时,要选取员工易于观察评价的项目,如在健康指标中,员工的心律、睡眠状况都是很容易被员工感觉的信息,不会产生歧义,也不需要专业仪器来一一进行测量。②指标对员工健康、情绪有明确的显示度。即我们所选出的指标能很好得解释员工健康、情绪状况的好坏。也就是说健康指标与员工的健康要显著相关,情绪指标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员工情绪的好坏情况。 ③员工自我感觉评价原则。即在各个指标测量不是用专门的医疗仪器测量,而是员工能够自我感觉,做出自我评价。

(二)指标构成和测度

根据以上三项原则,并结合考虑高科技企业员工(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员工以及管理人员)的特殊性,本文选取了以下的指标,如下表所示,左栏是项目指标的构成;右栏是指标测度选项。

以上选取得指标,在设计该管理系统电脑软件时,可以考虑以不同的形式来表示。设计表现形式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设计自陈量表来表示,也可以用具体、形象的图标来表示。例如:在电脑软件的界面上,将情绪指标指标形象化,用“笑脸”图标代表情绪高涨等,这样做得好处在于,员工可以轻松识别图标,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输入,从而节省了一个个看文字的时间。

四、员工日常健康、情绪管理流程的设计

(一)流程结构设计

(二)流程结构解析

1、软件界面:员工利用桌面计算机进入系统登录界面,在帐号栏填写姓名,凭个人密码进入系统信息输入框界面。一般企业应该要求员工在上午上班时进行登录,填写个人信息;

2、信息输入框:员工根据各个指标的测度,选择自评结果;

3、进入数据库:所有的信息都保存在软件数据库中;

4、系统管理终端:系统管理终端对员工的信息进行初步识别,以预警信号显示自我评价中存在极端健康、情绪状况报告的员工。

5、关注对象:保健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据系统显示的预警信号找出今天应该关注的员工;

6、现场询访、获得实测数据:保健部门工作人员到工作现场对关注员工进行询访,或电话通知被关注的员工到保健室,利用医疗设备测量被关注员工的实际血压,体温,心律等实测数据并将数据反馈到系统数据中去;

7、报告:根据询访的结果决定是否将情况呈报给人事经理;

8、数据分析、输出结果:系统软件对所有员工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输出的结果包括当天分析结果图,以及结合历史数据的趋势变化图,分别生成个人状态结果和员工整体状态结果;

9、干预、专业指导:从历史对比数据中,再次分析出应该对哪些员工进行干预,给他们提供专业指导,可以将指导内容通过E-mail的形式传到员工的电子信箱,也可以给与现场指导或者其他形式的指导;

10、评估报告:保健部门的工作人员从专业的角度评价当日的员工状态,填写评价报告。评价报告一般按时间的长短分为:日报告、周报告、月报告、季度报告和年报告。日报告呈报的原则是“有事报告,无事不报”,月报告、季度报告和年报告是定期的总结性报告,为人事经理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1、影响评估:对保健部门呈报的专业评价报告,人事经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对其进行影响分析,包括原因影响分析,企业影响分析,事件影响分析以及时间维度影响分析;

12、研究解决方案: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管理决策,制定可行性方案;

13、方案决策、实施:人事经理制定的方案提交企业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决策,通过后即实施;

五、影响评估及相应的管理决策

(一)影响评估分析

1、原因影响分析。

(1)企业原因:①办公环境。比如:办公空间、照明、通风情况、采光、空气质量等。②文化因素。比如企业的文化是否给员工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文化是否缺少对内部员工的关注等。③工作本身。比如:工作缺乏可控制,工作本身会给员工带来紧张感,工作内容枯燥等。④其他原因。比如: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⑤企业重大事件的影响。比如:技术更新、规模扩大、制度变革、面临裁员、行业不景气、股市崩溃等重大事件。

(2)个人原因:①个人生活习惯。比如:缺乏锻炼,饮食习惯不好,抽烟喝酒等。②个人心理问题。比如: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紧张、烦躁等。③家庭因素。比如:家庭的经济负担很重,家庭关系不和等。④重大事件的影响。比如:亲人病故,身染病疾等。

(3)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季节的变换,流行疾病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变更等。

2、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评估。

(1)影响的范围分析:影响的范围包括①员工个人;②单个部门;③几个部门;④整体企业。

(2)影响的程度分析:影响的程度有以下的指标来衡量①员工出勤率的变化;②人员流动率的变化;③员工满意度的变化;④企业绩效的变化。

(二)管理决策

1、面向员工整体的方案制定

(1)办公环境的改善。比如:重新安排办公空间,减少室内污染,改善室内的通风条件等;

(2)企业文化的调整。比如:文化更加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增加对内部员工的关注等;

(3)工作本身的调整。比如:丰富工作的内容,增强员工对工作的可控性,采取工作轮换制,减少不合理的加班时间等;

(4)员工休闲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带薪休假,集体旅游计划,开展员工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公司活动,健身项目的实施等;

(5)提前进行干预,减少重大事件的影响。比如:提前做好宣传工作,让员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高层管理者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等;

2、针对有健康与心理问题的单个员工制定的方案

(1)指导员工改善生活习惯。比如:帮助员工制定科学健康的食谱,提供健康咨询,提醒员工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等;

(2)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比如:开通企业心理咨询绿色通道,企业利用公司内部网与专业心理健康专家连线,公司的员工可以在网上咨询心理健康问题,并能适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放假修养等;

(3)协助员工解决家庭问题。比如:适当的经济支持,主动关系员工家庭成员,组织家庭成员共同参加的企业活动等;

(4)重大事件调节方案。比如:增强假期调节的灵活性,适当的特殊事件经济补助等;

(5)其他的方案。比如:帮助员工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换岗等。

六、本文研究小结

实施员工日常健康、情绪管理系统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还需要企业文化理念的支持。企业要有效地实施该管理方法就要不断地强化员工主人翁身份地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的尊重人,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要确保员工能正确地认识企业要采取的新措施的目的和意义,要让员工在思想上能认同企业的文化理念;企业文化中还要强化员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倡导“快乐工作,健康生活”,为员工提供关于如何获得身心健康的培训,以生动现实的培训内容来强化员工的健康意识。另外实施该管理方法一定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企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充分得到员工的信任,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对他们个人状况的重视和关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企业对员工人文方面的关怀是充分得尊重员工,“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自然就随之上升,也使员工能保持持久的创造力。

本文所介绍的员工日常健康、情绪管理系统,在控制性、操作性、预见性上都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好的契合性,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提供了更细致、深入的管理信息。该管理系统并不仅仅适用于高科技企业,对企业员工健康、情绪的关注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在这一点上该系统的前瞻性对其它类型的企业同样有可借鉴的方面。

参考文献:

[1]“OSHA Facts: New ways of working,”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osha-slc.gov/ OSHAFacts2_3_00.pdf(July 1,2002) ;

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据了解,关爱女性健康、影响全中国系列主题公益活动旨在进一步促进女性健康素质的提高,维护广大女性的切身利益,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为推动女性健康知识在全系普及和传播,提高女生健康意识与水平,树立健康生活理念。MSN中文网的《都市白领亚性福健康调查》则从都市白领的性福状态、都市白领情感冲突以及都市白领的性福观三个方面进行问卷的设计,围绕当下白领两性生活、家庭危机以及对性骚扰、同性恋、出轨、性教育等社会热点的态度,旨在揭开白领人群中幸福和性福的关系,从中我们也能清晰看到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状态。

报告中显示88%的受访白领对自己性爱质量表示不满意,评分在10分以下;63%的女性难以达到高潮,其中90%女性选择伪高潮;而谓伪高潮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男人缺技巧,女人太单调。对此,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刘中一博士表示:偶尔、适度的伪装并无不妥,在一些特殊时刻或场合也许更利于性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双方关系的亲密。但性生活中技巧不是万能的。真诚、平等和尊重才是开启性福生活的三把金钥匙。

同时报告也指出93%白领认为性生活对夫妻感情很重要;而对性生活满意度较低(1-4分)的夫妻中,44%的夫妻经常争吵,而46%的白领有过出轨行为。对于出轨行为,女人对出轨的宽容度更高,59%的女人倾向原谅对方。刘中一博士对此解读为:性生活不满意,尤其是一方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让人心情烦躁,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现代性科学证明,性生活时人体分泌的一种肽,可以安神、缓解焦虑等。性生活有时候是过一种情致,不是一种活动。出轨很多时候出轨是寻求一种性关系,而不是性行为。

相较于常规的调查报告,MSN中文网健康频道此次的《都市白领亚性福健康调查》基于网络开放式调研,获得了男女用户在性问题上各个领域的比较客观真实的隐私情况,以独特方式呈现当下都市白领最现实的写照,成为活动最大的亮点。

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人类健康史上的恢弘巨著

这个所谓最详细、最权威的《2010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0)报告发表在2012年12月15日出版的英国《柳叶刀》期刊上。研究者们希望它能够引发人们对“政策制定者、捐赠者和研究者如何分配资源以帮助人们更健康、更长寿”的反思。

这项研究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完成——是“一项巨大、有雄心、严格遵守规范的工作,试图描绘世界每一个角落发生的所有死亡和疾病”。GBD 2010研究报告由7篇文章组成,共194页,研究了流行病学、291种疾病带来的健康损害、187个国家的损伤类型以及多达1160种的长期影响,并分析了1990年至2010年间的残疾和死亡变化情况。研究人员还使用基于复杂统计学的新计算机模型排列了全世界21个地区20岁人群死亡率和发病率的主要原因,以及确定了67个潜在危险因素。

同时,该研究还罗列了评估的不确定区间,这为一个之前依赖模糊数据的研究领域带来了科学精确性。

研究人员在对187个国家,20个年龄组中进行的一项235种死因调查中报告指出,虽然非传染性疾病占1990年死因的50%,但在2010年,这一数字几乎占到了2/3。2010年缺血性心脏疾病和卒中造成近1300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4,而1990年仅为1/5。同样,癌症死亡人数,已增加了38%,在2010年造成高达800万人死亡。在研究期间,糖尿病死亡人数增加一倍,在2010年达到了130万。

在追踪与67个风险因素有关的疾病负担的第二篇文章中,华盛顿州西雅图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出示的分析报告说,2010年前两名的疾病危险因素分别是高血压和吸烟。早在1990年,这两个危险因素排在第4和第3,而20年前,最重要的两个危险因素则是儿童体重不足和家庭空气污染。在2010年,高血压估计造成940万人死亡,烟草(一手烟或二手烟),估计已造成630万人死亡。高血压、吸烟尤其二手烟和饮酒已经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前三位主要危险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体重不足已从第一位降至第八位;而高的体重指数,1990年占第十位,2010年占第六位。高的总胆固醇,1990年排名第14位,2010年实际上下降一个点,为第15位。相比之下,高空腹血糖水平在1990年占第九位,二十多年上升至第七位。

在全球范围内,与过去20年相比,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已上升了约20%(分别为11.1和12.1岁),这反映了营养不良和传染性疾病(此类疾病往往造成儿童和年轻人死亡)的下降。预期寿命提高也部分说明了死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人数增多。

非传染性疾病大肆盛行

早在二十多年前,世界银行出版了一份被誉为分水岭的报告《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健康投资》。世界卫生组织的流行病学家、现就职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Alan Lopez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HME)负责人Murray共同完成了附录,并介绍了GBD的概念。Murray和Lopez希望能“量化健康人生的所有损失”,并将瘫痪、抑郁、失明等非致命条件也考虑在内。他们设计了一种名为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的测量标准,这种标准将因绝症或致命伤害减少的寿命与残疾后生存的年限相结合。

起初DALY饱受争议,它揭示出令人吃惊的结果。例如,根据1993年的报告,精神病在全世界带来了比癌症更高的负担。

而这份GBD2010研究报告着眼于从DALY到风险因素、死亡原因、疾病与损伤,以及如何衡量非致命性疾病严重性等各方面问题。其中包含的表格、地图、柱状图表等揭示出众多有趣的结论。例如,1990年~2010年,尽管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直线下降,但是更多的人遭遇精神疾病和背部疼痛的困扰。艾滋病从1990年致死原因的第35位一跃成为2010年的第6位。心脏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健康损耗”越来越多。痢疾和疟疾等许多传染性疾病影响持续下降。同时,许多发现也让人十分困惑。结核病死亡率突然下降。2010年在生育年龄段男性人群中,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占10.7%,在相同女性人群中仅占0.5%。

与此同时,地理偏差也同样明显。1970年?2010年,生育年龄段人群的死亡率在俄罗斯变化很小,但在非洲南部却飞涨,相反地在富裕的国家该死亡率在下降。诸如自杀等自我伤害在寿命年限减少的最普遍原因中占第13位,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却十分少见。酗酒在苏联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区产生毁灭性影响,这些地区人们常饮酒过量,并且酒精饮品质量较差。

英国伦敦卫生及热带医学院(LSHTM)负责人、流行病学家Peter表示,他对时间转换的兴趣大于绝对数值。“我不关心一种疾病到底导致了150万人死亡还是160万人死亡。”Piot说,“更重要的是,世界发展趋势如何,我生活的地区发生了什么。”GBD专家小组成员、LSHTM公共卫生工程师、水源和环境卫生研究专家指出,不安全的水源和恶劣的卫生状况是主要的风险因素。

没有哪份健康研究报告会像GBD那样详细精准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衣食住行。而这些细微的数据变化,又恰好揭示了人类目前不得不正视的局面:工业化文明带来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亚健康。研究中指出,2010年最突出的膳食危险因素为水果摄入量低而盐摄入量高。超重或肥胖从1990年的第十位危险因素升至2010 年的第6 位;总胆固醇水平升高从第14 位降到第15 位; 高血糖则从第9 位升至第7 位。在东欧、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和撒哈拉以南非洲,饮酒是疾病负担最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则是大部分亚洲国家、北非、中东和中欧地区的主要危险因素。

当肥胖比饥饿更严峻

作为全球性健康问题,肥胖远比饥饿更具威胁性,是世界首位致残因素。华盛顿大学卫生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的研究员说:“我们经研究发现,全球死亡率变化最大。儿童传染性疾病死亡率下降,这归功于普及良好的免疫接种。然而,肥胖成为全球儿童健康主要威胁,影响深远,并成为全世界诱发糖尿病的主因。”这也是在过去的20年里,营养问题对人类健康带来的风险首次发生逆转,由不足变为过剩。

该研究报告显示,除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令人担忧的肥胖问题,过去二十年全球肥胖增长率高达82%。中东国家肥胖问题尤其突出,自1990年以来增长了100%。根据该报告,目前高BMI(身体质量指数)带来的全球卫生负担已超过饥饿对人类的影响。该报告也首次披露了如糖尿病、中风和心脏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居于劳动力致残病因榜首。

很多健康问题都与肥胖有关,如果我们能降低肥胖率,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疼痛都会相应减少。

GDB2010研究该报告称,目前人类寿命与1990年相比更加长久,男性平均增长10.7年,女性平均增长12.6年。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延长这些年的生活质量并不好。根据这项研究,平均来看,人们过去14年饱受疾病或疼痛困扰。研究人员寄希望于发达的医疗技术来保障人类长寿无忧。

研究员说:“我们已经想办法使中风病人摆脱后遗症折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西方国家,心脏病死亡率也下降了70%。然而,心脏病确诊率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说,非传染性疾病目前达到全球性“流行”的程度,就像是一个“缓慢的灾难”,最终可能会全球性爆发。

为此,多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召开了为期两天的会议,通过一项“官方宣言”旨在遏制非传染性疾病的上升趋势。这是继十年前应对艾滋病之后第二次就健康问题召开的联合国特别会议。事实将证明,关注从治疗非传染性疾病到预防之,必定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

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12岁儿童;龋齿;牙龈出血

[中图分类号] R78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a)-0100-05

Investigation on oral health status of 12 years-old school children in Langfang City and its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LIU Min1 GAO Ping2 SUN Peng1 HAN Yongcheng1

1.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Dentistry, Beijing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2.Langfa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Center, Hebei Province, Langfang 06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of 12 years-old school children in Langfang City, Hebei Province,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oral health promotion project. Methods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adopted. A multiple stratified and cluster randomized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gain 907 12 years-old school children from Guangyang District, Sanhe City, Yongqing County, Hui Autonomous County of Dachang and Wen'an County of Langfang City. Oral health examination and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collect related information.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permanent caries was 28%, DMFT was 0.51, the percentage of filled teeth among filled and decayed teeth was 18%. The pit and fissure caries of first molar consisted of 77%, and the percentage of children with dental calculus was 29%.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at 44% of children reported to brushed teeth twice a day; the percentage of children reported gum bleeding was 45%; however, only 8% of children recognized they had gingivitis. 33% of children claimed they could gain oral health knowledge in school. Conclusion Sealant program is recommended for high caries-risk subgroup of 12 years-old school children based on the high prevalence of pit and fissure caries in first molar. School-based and integrated oral hygiene instruction program are urgently needed.

[Key words] 12 years-old school children; Dental caries; Gingival bleeding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患龋水平以12岁儿童的龋均作为衡量标准,根据既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12岁年龄组恒牙龋均一直低于1.1,属于“很低”的等级[1-3]。近些年人们物质生活逐渐提高,口腔保健的发展相对滞后,有可能导致患龋增加,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正经历这样的进程[4]。因此有必要定期监测各地12岁儿童的患龋状况和相关行为危险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我国中老年人牙周疾病负担重,根据2005年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道,35~44岁中年人的牙周健康率仅为14.5%[2]。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状态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牙周病[5]。根据全国及各地既往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报道,12岁儿童口腔卫生状况差[2-3,6-7]。

廊坊地区尚没有开展过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近些年地方政府认识到口腔预防保健的重要性,计划开展口腔健康促进项目。为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廊坊12岁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了解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订口腔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廊坊市辖2个市辖区(安次区和广阳区)、5个县(三河市、霸州市、香河县、永清县、固安县)、1个自治县(大厂回族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文安县和大城县)。首先按照行政区划分进行分层抽样,从2个市辖区中随机抽中广阳区;从5个县中随机抽中三河市和永清县;大厂回族自治县纳入研究;从2个代管县级市中随机抽中文安县;共5个地区纳入研究。12岁儿童从小学6年级或者初中一年级中选取,每个区县按生源类型分为城市为主和城乡混合两层,每层内抽取1所学校,选取抽中学校内所有12岁儿童。本次调查首先向所有被抽中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925份,在口腔检查当天收回问卷,完成口腔检查并收回有效问卷的学生907名,应答率为98%,没有应答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口腔检查当日未到。

1.2 临床检查

口腔检查在学校现场进行,使用人工光源、口镜和CPI探针。龋齿的检查参照WHO标准[8],只记录成洞的龋坏,分别记录每个牙为完好、龋、因龋充填或者因龋缺失(DMFT)。本次检查将龋坏牙(DT)和因龋充填的牙(FT)分为窝沟来源、光滑面来源和不能区分三种类型,判断的依据参照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9]。所有前牙的龋坏(或者充填体)均记录为光滑面来源,前磨牙和磨牙的龋坏(或者充填体)区分来源,具体如下:①如果龋坏(或者充填体)只位于窝沟点隙或者光滑面,则分别记录为窝沟来源或者光滑面来源;②如果窝沟点隙或者光滑面分别有龋坏(或者充填体),则记录为光滑面来源;③如果龋坏(或者充填体)波及范围大,残根或者残冠则记录为不能区分。两名经验丰富的检查者完成所有临床检查。两名检查者对龋判断的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4,属于完全可靠的范围。

记录牙结石状况,检查16/17、11、26/27、36/37、31、46/47指数牙,有牙结石记为1,没有牙结石记为0,缺失牙记为X,其他情况记为9[9]。用Dean氟斑牙指数检查氟斑牙状况[10],0为正常,1为可疑,2为很轻,3为轻度,4为中度,5为重度,9为不做记录。两名检查者中,一名具有多次氟斑牙检查经验,该研究者检查的样本进行了氟斑牙评价,另一名研究者没有进行过氟斑牙检查的培训,其检查的样本人群没有评价氟斑牙情况。

1.3 问卷调查

采用结构问卷,由学生自行填写,本问卷之前用于2005年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2]和北京地区系列流行病学调查[3],主要内容包括:口腔卫生行为和饮食习惯、就医行为、自我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评价、对口腔保健的态度、对牙龈炎和含氟牙膏的认知以及口腔保健知识来源等信息。

1.4 统计学方法

口腔检查表和调查问卷双录入Excel,核查无误后转入SPSS软件,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双变量相关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获得有效样本907人,平均年龄为12岁7个月,城市为主儿童406人,占45%,城乡结合部儿童501人,占55%,各地区人数及男女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各地区调查对象性别和年龄基本信息

注:与三河市比较,*P < 0.05

2.2 患龋状况

全市28%(255名)的12岁受试对象恒牙有龋坏,DMFT为0.51,各地区之间的患龋率和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不同地区12岁年龄组儿童患龋状况

注:DT:龋坏牙;FT:因龋充填牙;DMFT:龋失补牙数

所有受试对象龋失补总牙数为464颗,其中,龋坏牙379颗,失牙1颗,因龋充填牙84颗,龋补充填率为18%。第一恒磨牙龋坏225人,占总人数的25%;龋坏牙数357颗,占龋失补总牙数的77%;除外1颗第一恒磨牙因龋缺失外,其他龋坏和充填体均源自窝沟。在调查人群中第二恒磨牙已经萌出的有607人,占67%,不同牙位龋坏情况见表3。本调查样本只有14名儿童的41颗第一恒磨牙进行了窝沟封闭,接受封闭的儿童比例是1.5%。前磨牙和磨牙的所有龋坏/充填体均位于窝沟,占所有龋坏/充填体的95%。

表3 不同牙位龋坏情况[n(%)]

2.3 口腔卫生状况

本研究有29%的受试对象(259人)能检出牙石,其中,三河市牙石检出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各地区牙石检出率见图1。

图1 不同地区12岁儿童牙石检出率

2.4 氟斑牙流行状况

本研究共有571名受试对象进行了氟斑牙评价,其中,文安县的氟牙症指数为0.49,其他地区均小于0.4,详表4。

表4 各地区12岁年龄组氟斑牙指数

2.5 相关危险因素

2.5.1 甜食的摄入本研究有超过36%(312名)的受试对象(应答人数863名)自我报告每天至少进食甜食1次,各个区县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见图2。睡前进食甜食的行为在本调查中极少,只有3%(28名,应答人数898名)。

图2 不同地区12岁儿童每天进食甜食的百分比

2.5.2 口腔卫生行为及对含氟牙膏的认知和使用本研究有44%(395名,应答人数892名)的受试对象自我报告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45%(400名,应答人数892名)能做到每天刷牙1次。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的比例在各个区县之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8),见图3。有77%(682名,应答人数884名)的受访者回答没有听说过含氟牙膏,不同区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见图4。在听说过含氟牙膏的学生(202名)中,29%(54名,应答人数185名)报告自己现在用含氟牙膏,42%(76名,应答人数181名)认为含氟牙膏对牙齿有好处,见图5。

图3 不同地区12岁儿童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的百分比

图4 不同地区12岁儿童自我报告没有听说过含氟牙膏的百分比

图5 听说过含氟牙膏的12岁儿童认为含氟牙膏对牙齿作用的

认知构成比

2.5.3 对牙龈炎的认知本研究有8%(68名)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有牙龈炎,58%(517名)认为没有,另有34%(308名)回答不知道(总应答人数893名),但报告刷牙或者吃东西时牙龈出血的比例是45%(264名,应答人数591名),远远超过8%的比例。牙龈出血后77%(202名)的儿童选择清水漱口,41%(107名)会注重刷牙,就医的比例低,只有7%(19名),见图6。75%(670名,应答人数891名)的受试对象已经认识到刷牙出血是不正常的,60%(527名,应答人数883名)认同细菌是引起牙龈发炎的主要原因,58%(511名,应答人数880名)同意清洁牙齿(刷牙、使用牙线等方法)能预防或者减少牙龈出血。

1:注意刷牙;2:清水漱口;3:用盐水或者药物漱口水漱口;4:服用药物;5:请牙医治疗;6:不理会;7:其他方法

图6 牙龈出血后12岁儿童采取各种措施的百分比

2.5.4 对口腔保健的态度绝大部分受试学生对口腔保健持积极态度,认同个人后天保护、定期口腔检查和预防能促进口腔健康,并且认识到口腔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见表5。

表5 12岁儿童对口腔健康态度内容的认同情况

2.5.5 知识来源途径被调查对象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的来源比较丰富,其中有约1/3的学生能从学校获取口腔健康知识,见表6。

表6 12岁儿童获取口腔健康知识来源途径

3 讨论

本调查样本12岁儿童恒牙DMFT为0.51,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属于“很低”的等级,与以往研究结果相近[2-3,6-7]。绝大部分龋为开放性龋,龋补充填率低,说明治疗滞后。龋洞早期充填成本低、痛苦小而且效果好,建议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家长对儿童恒牙龋坏的认知,并促进家长带儿童尽快就医,防止龋坏进一步加重。

12岁是第二恒磨牙萌出的时期,本样本人群中第二恒磨牙萌出率为67%,但已有5%的学生发生龋坏,占所有龋坏牙数的11%。提示该年龄段的儿童处于龋易感期,要抓住时机加强干预。本研究中,窝沟来源龋坏占所有龋坏的95%。第一恒磨牙龋坏占所有龋坏的77%,全部为窝沟龋,接受窝沟封闭儿童的比例极低,只有1.5%,而第一恒磨牙龋坏的儿童有25%。窝沟封闭是预防第一恒磨牙龋坏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11-12],建议在人群中开展适龄儿童窝沟封闭项目。考虑到该地区恒牙患龋率低,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要严格适应证,筛选出龋易感人群和龋易感牙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廊坊地区属于高氟区,现在大部分区县的饮水经过水氟控制[13-14]。文安县氟斑牙指数超过0.4,流行强度为“边缘”,其他地区均为“阴性”,体现出政府控制水氟浓度的成效。本研究非氟斑牙专项调查,结果仅供参考,同时建议日后开展氟化物摄入和氟斑牙流行状况的系统研究。

本调查中12岁儿童每天刷牙的比例接近90%,但自我报告牙龈出血的比例很高,而且牙石检出率接近30%,说明12岁学生刷牙清除牙菌斑的效率不高。问卷调查还发现12岁学生缺乏口腔卫生相关知识,接近一半(45%)的儿童自我报告有牙龈出血,但认为自己有牙龈炎的比例只有8%。虽然大部分受试儿童认识到牙龈出血是不正常的,但对牙龈出血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的认知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河市牙石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可能的原因是三河市受试对象的平均年龄是13岁,而其他地区都是12岁。提示12岁儿童牙石形成速度很快,必须尽早开展有效的口腔卫生干预措施。

此外,本调查中12岁儿童自我报告睡前进食甜食的比例少,说明长期以来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调查人群对含氟牙膏的认知程度低。绝大部分儿童对口腔健康持积极态度,口腔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传媒,可喜的是有约1/3的学生报告能从学校获取口腔健康知识。提示可以通过学校这一平台加大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廊坊属于已经控制的高氟地区,尤其要澄清在该地区使用含氟牙膏的相关问题[15-16]。

综上所述,口腔卫生差、牙龈出血比例高是本研究12岁儿童的主要问题,建议充分利用学校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口腔卫生指导。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龋高发,建议在适龄儿童中开展窝沟封闭项目,但同时考虑到第一恒磨牙在人群中龋坏的比例是25%,在进行窝沟封闭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筛选龋高危人群。

[参考文献]

[1]胡德渝.预防口腔医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

[2]齐少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

[3]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2012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5.

[4]Petersen PE. The World Oral Health Report 2003: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oral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the approach of the WHO Global Oral Health Programme [J].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2003,31(Suppl 1):3-23.

[5]Drisko CL. Periodontal self-care:evidence-based support [J]. Periodontol,2000,62(1):243-255.

[6]Wong MC,Lo EC,Schwarz E,et al. Oral health status and oral health behaviors in Chinese Children [J]. J Dent Res,2001,80(5):1459-1465.

[7]Wang HY,Petersen PE,Bian JY,et al. The second national survey of oral health status of children and adults in China [J]. Int Dent J,2002,52(4):283-290.

[8]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Oral Health Surveys-Basic Methods(4th edition)[R]. Geneva:Word Health Organization,1997:40-44.

[9]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3.

[10]Dean HT. Classification of mottled enamel diagnosis [J]. J Am Dent Assoc,1934,21:1421-1426.

[11]Ahovuo-Saloranta A,Forss H,Walsh T,et al. Sealants for preventing dental decay in the permanent teeth [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3,28(3):1830.

[12]梁红梅,李晓生.学龄前期儿童龋齿治疗前护理对治疗过程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3,3(9):140-141.

[13]贾丽辉,马景,杜永贵,等.2009年河北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情调查[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1,30(2):184-187.

[14]黄晓琳,陈永芳.学龄前儿童乳磨牙浅龋应用窝沟封闭剂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21):196-197.

[15]Petersen PE,Lennon MA. Effective use of fluorid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ntal caries in the 21st century:the WHO approach [J].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2004, 32(5):319-321.

[16]Walsh T,Worthington HV,Glenny AM,et al. Fluoride toothpaste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for preventing dental car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0,20(1):7868.

(收稿日期:2014-02-10本文编辑: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