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综述报告

研究综述报告

研究综述报告

研究综述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国家治理

政府绩效审计是从传统审计体系中衍化出的,强调审查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审计。1956年起,西方政府审计体系发生变革,逐渐从传统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至2017年已经基本形成以绩效审计为主的政府审计体系。而中国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还处于成长初期,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当下,我国正处于国家治理转型期,政府会计也开展了权责制改革,新的政府会计准则已经于2017年1月1日施行;这意味着今后的政府绩效审计将形成一个以预决算报告和权责制财务报告为基础的二维审计体系。为了服务国家治理转型,本文从我国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基于权责制综合财务报告的政府绩效审计以及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这三方面着手,对以往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

1956年,第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提出要检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自此绩效审计思想开始出现。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政府绩效审计体系。相较而言,国内对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开始得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才开始萌芽,当时就有学者预言,绩效审计将成为我国未来政府等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法(王会金,1993)。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国际接轨,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全面展开。有关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有关政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

有关政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多为纯理论研究,主要以分析发展制约、对比国内外现状以及提出改进对策等为主。梁斌,罗文洁(2012)认为随着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变化,绩效审计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然而我国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与西方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王会金(2014)指出,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在国外后新公共管理运动过后,存在多个可以创新之处;在协同审计方式方面,应该建立相互匹配协调的行政制度,另一方面还应该更加重视政府绩效审计的结果公开。王超(2014)、谢慕廷(2015)和王丽娜(2016)借鉴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发展经验,认为西方国家的立法型绩效审计模式能够使政府绩效审计更为独立和公开,提出要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立项阶段的绩效审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建设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度等对策来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体系。王会金(2010)对我国的现行体系进行SWOT分析,认为我国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制度发展不完善,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分析了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优势和特征后,提出我国绩效审计的范围应该包括公共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公共投资绩效审计、金融绩效审计、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人力资源审计。吴蒙(2015)以深圳为例,对其政府绩效审计进行分析,较为创新地提出当下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存在审计建议避重就轻、绩效审计的时间效率较为低下等问题;然而提出的政策性建议并无突破创新之处,在实践性方面还有所欠缺。关于政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多以纯理论分析为主,是我国实行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依据和支撑,但由于过去政府绩效审计在实践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实践上的证据支持,对于当下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改革虽然能起到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但无法建立实际应用的具体指导细则。

(二)有关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大都基于预决算政府会计体系,并不适用于现今的政府会计权责制改革,而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也较多依赖于平衡积分卡,缺乏创新。宋常(2010)认为可以效仿《巴塞尔协议》构建一个基本的评价体系;然而文章中并没有建立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只是规范了绩效审计的目标、范围等。吴勋(2011)则认为,我国转型期政府绩效审计有着理论基础薄弱、技术支撑和人员配置达不到要求等实施瓶颈;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应该突出预算绩效,并制定了量化指标和测算方法。然而在我国政府会计权责制改革的当下,以预算审计为主的绩效审计显然是不能满足政府审计发展需求的。付同青(2008)把平衡记分卡与政府绩效评价相结合,设计了相应的平衡记分卡评价指标,但是未能给出量化评价指数。王如燕(2009)着重研究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她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运用环境优值与协调系数相结合的模型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BP的模型,突破性地提出了绿色GDP概念,建立了一套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迄今为止是国内研究政府环境绩效审计领域指标体系建立较为健全和详细的研究。高卫华(2015)的研究则是出具了较为详细的指标体系框架,他根据2002年财政部颁布的《国有资本绩效评价规划》和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制定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平衡记分卡的方法,对政府的整个预算过程制定了包括五个方面的16个指标。总的来说,由于目前国家治理处于转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研究文献综述———以国家治理为视角■邹牧云殷文玺李靠队型期,政府会计也正处于改革中,适用于当前国情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较为匮乏,对于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仍是以平衡记分卡评价方法为主,没能引进更多更好更新的方法。因此现存文献对于构建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是存在较多不足的。

(三)有关政府绩效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

欧阳华生和余宇新(2009)认为人均国民收入、教育指数和基尼系数对绩效审计制度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政府绩效审计制度越能得到发展。李素利(201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审计人员素质、政治、法律、经济和信息等因素的改善都能对政府绩效审计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其中审计人员素质这一因素的影响最大,因此建设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加强培养审计人员素质对于发展绩效审计非常必要。纵观我国有关政府审计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目前学界已经形成绩效审计的理念,对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已经开始,但是与西方相比仍旧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地能够投入使用的理论基础和评价体系。可见,我国的绩效审计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在法律上缺乏依靠和规范,在实施上存在难度和制约。

二、基于综合财务报告的绩效审计形成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2015年才明确提出要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出台了政府会计准则,并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今后的政府会计将形成“预算—财务”二维政府会计体系,因此基于综合财务报告的绩效审计也必然形成。然而基于权责制的政府绩效审计,目前仍是一个空白的研究领域。但路军伟和陈希晖(2006)已经预言,政府会计改革,引入权责制,能够提供更多的财务、成本信息,可以将一个项目作为审计主体,达到更好的绩效审计效果。由于学界还未将权责制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绩效审计相结合进行研究,因此现有文献中仅有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问题的研究。刘小兵、徐曙娜(2015)参考并罗列了2012年财政部出台的《2011年度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办法》中的一些编制办法,但未出具创新研究。王彦(2015)则设计了较详细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认为应该对于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中空白的部分进行资产评估、甄别登记,诸如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承担偿还的企业负债、政府投资的企业股权、政府财政和政府单位借入款中应付利息的负债和费用、政府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摊销等期间费用以及部分政府债权资产等;那么根据这些综合财报编制研究的归纳总结,就能服务于基于综合财务报告的绩效审计的研究。在政府大力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的当下,利用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进行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目前还未出台一个确切的政府会计准则,基于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的政府绩效审计同样也是一个未有人涉足研究的空白领域。

三、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作为反腐倡廉的一个重要工具,政府绩效审计是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基础工具和重要一环。政府绩效审计能够起到对政府管理的协助作用;例如对政府负债、公益组织或进行地域性的绩效审计,能促进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进步(Miller,2016)。目前正值国家治理转型期,政府和学界对政府绩效审计都产生了足够的重视,但现有文献仍是以预算制度下的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为主,并没有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财务报告相结合,这显然是不符合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的。李晓慧(2015)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划分审计范围时没有很好地分清政府和市场,没有发挥政府审计应有的战略指导作用;在政府低效或不作为等重点问题上也缺乏足够的关注。而王会金(2014)认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绩效有改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评价指标、理论体系的不完整,这样的作用还无法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撑。总的来说,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这一观点,是被学界普遍认可的。

研究综述报告范文第2篇

 

经过两年时间系统的专业学习,我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会计专业知识并能在实践工作中加以运用,同时能变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电大给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受益无穷,现在我就对所学专业课程中的三门核心课程进行总结。

一、会计专业课程知识综述

(一)《基础会计》核心知识及学习收获

1、核心知识

会计的内容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主要内容,是会计的基础。会计核算是一个连续、系统和完整的过程,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依据一定标准确认某经济业务事项,应记入会计账簿,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就是会计,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实践确认,确认标准和时间选择是会计确认的核心。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各项交易、事项都须以某种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会计记录是指各项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后,采用一定方法在账户中加以记录的过程,包括以原始凭证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再以记账凭证为依据登记账簿。会计报告又称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以账簿记录以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形式,将会计数据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书面报告。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四者之间互相关联、密切配合,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1)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

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内容的基本分类,即将会计内容分解而成若干个要素,统称为会计要素。我国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将企业会计内容划分为六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①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的资产一般按其流动性,即按照资产变换为现金的能力主要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②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也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及长期负债。③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余额。所有者权益时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润构成的。④收入是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⑤费用是指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直接费用及间接费用。⑥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的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后的金额。企业的利润通常是由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构成的。

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称为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方程式、会计平衡公式。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都是会计核算中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构筑会计报表的基本依据。企业中各类资产总额和形成资产的权益总额必然相等,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它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恒等式,这是会计理论中的第一等式。而反映后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等式是“收入—费用=利润”,它是第二等式,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

(2)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会计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分类、汇总、分析,形成会计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一项会计活动。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和其他方法,而核算的方法是《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核心知识,会计核算方法就是各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计算、记录和报告采用的一系列专门方法。

会计核算的方法主要包括七种: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薄、成本计算、财务清查、根据账簿资料编制财务报告。因所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或审核会计凭证,按照会计科目设置账户,运用复式计算的方法登记账簿,按一定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成本,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财产清查,按照账簿资料编制财务报报告。复式记账的优点在于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有关经济业务内容的实际情况,通过账户的平衡关系,可以减产出有关业务记录是否正确。上述七种方法密切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经济业务发生后,经办人员要填制或取得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 并据以登记账簿,计算成本,进行财产清查,在账实相符的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

(3)会计核算形式

会计核算形式也称会计核算程序或账务处理程序,是指凭证和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方法相互结合的方式。所谓凭证和账簿组织,是指会计核算所应用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种类、格式,以及各种凭证之间、凭证与账簿之间、各种账簿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记账程序和方法是指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会计账簿的登记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程序和方法。会计核算形式的核心是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方法也要适应账簿组织的情况。不同的凭证和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方法相互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

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和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三种。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最大特点是直接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最大的特点则是根据定期汇总的记账凭证登记总账,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是根据定期编制的科目汇总表来登记总账。从中可以发现各种核算形式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2、学习收获

  通知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展以至于现在无论是企业单位,其他营利性、非营利性机构还是事业单位都是离不开会计,从简单的单式记账到现在普遍应用得到复式记账法,会计紧紧地跟着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不断的进步,本课程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阐述的。学习这门课程后,是我从理论上对会计有了基本认识,掌握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掌握了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从而体会到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基础会计》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所以《基础会计》的基础一定要打牢,对后面的课程才能深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中级财务会计》核心知识及学习收获

1、核心知识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以会计为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基本会计假设为基础的一般事项,对企业的一般经济活动的会计事项的处置做了规范,包括了六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

(1)应收、应付款项及其核算

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收款和预付费用。应收账款核算关键是应收账款的计价和坏账的核算。在有商品销售折扣、销售折让、现金折扣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具体入账方法有总价法和净价法两种,一般采用的是总额法,由于应收账款收回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坏账的发生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会计上对坏账核算方法包括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应收票据核算一是带息票据和不带息票据在核算上的不同;二是票据贴现的核算,包括贴现净额的计算、贴现息的处理和或有负债的处理。预付账款核算一是在“预付账款”账户核算;二是在“应付账款”账户核算。

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的核算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应付票据的核算主要包括:签发或承兑商业汇票、期末计提票据利息、到期支付票款。第一,取得时,按账面值计入“应付票据”的贷方。如果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应将支付的手续费计入“财务费用”;第二,开出的如果是带息商业汇票,则在期末应预提票据利息,增加应付票据的账面价值,将利息计入“财务费用”;第三,到期偿付,即开出并承兑的商业汇票如果不能如期支付的,应在票据到期时,将“应付票据”账面余额转入“应付账款”科目。应付账款的核算包括:货物与发票账单同时到达,待货物验收入库后,按发票账单登记入账;货物与发票账单不同时到达,待月份终了估计入账;应付账款一般按应付金额入账,而不按到期应付金额的现值入账。如果购入的资产在形成一笔应付账款时是带有现金折扣的,应付账款入账金额的确定按发票上记载的应付金额的总值记账。在这种方法下,应按发票上记载的全部应付金额,借记有关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获得的现金折扣冲减财务费用;企业将应付款划转出去,或者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直接转入资本公积。

(2)存货及其核算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资等。存货的核算还涉及自制半成品、产成品的核算,委托加工存货的核算,包括物、低值易耗品的核算以及存货盘盈、盘亏的核算。一般来说,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由于其取得的渠道不同而有所差异;发出存货的计价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零售价格法;存货的期末计价应当采用“成本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量,对于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发出存货的计价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对于发出存货的计价要解决的是两个数据,即发出存货的价值和期末库存存货的价值。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是指以每次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的依据。先进先出法是指假定先购进的先发出,并根据这种假定的存货流转顺序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加权平均法,也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月末以月初结存存货数量和本月收入存货的数量作为权数,一次计算月初结存存货和本月收入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从而确定本月发出存货成本和月末结存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每次收入存货入库后,要以新入库存货的数量加原结存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次收入存货和原结存存货成本,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并以此对下一次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3)固定资产及其核算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劳动资料,如果企业为进行环境治理或者满足国家有关排污标准的需要购置的环保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虽然不会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却有助力与企业提高对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能力,有利于净化环境,将减少企业未来由于污染环境而需要支付的环境净化费或罚款,因此,也应进行确认。而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主要分为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四类,我认为平均年限法和双倍余额法是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的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的直线法,指按照使用年限或完成的工作量平均计提折旧的方法,它包括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平均年限法是指按照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提折旧的方法其累计折旧额是使用时间的线性函数。工作量法是指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完成的工作总量平均计提折旧的方法 ,其累计折旧额为 完成工作量的线性函数。工作量法一般适用于价值较高的大型精密机床以及运输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

固定资产折旧加速法,加速法也称为递减费用法,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计提折旧较多,而在后期计提折旧较少,从而相对加速折旧的方法。加速折旧法一般只采用个别折旧方法。具体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按固定资产净值和直线折旧率计提折旧的方法。双倍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直线法折旧率的双倍,也就是使用年限二分之一,然后乘以递减的余额。年数总和法是指按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和某年尚可使用年数占各年尚可使用年数总和的比重(即年折旧率)计提折旧的方法。

2、学习收获

《中级财务会计》的学习,能够使我了解会计核算的流程,《中级财务会计》教会我用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对企业出现的一般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对企业的一般经济活动的会计事项的处置做了规范,包括了六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对资产会计要素的学习中,我进一步掌握了包括流动资产的核算、证券投资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固定资产等内容,对流动资产的会计核算包括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核算、应收款项的核算、存货的管理与核算,并对财务报表编制、会计政策变更调整、会计估计的披露、会计差错更正等内容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对比中,则让我更加深刻地掌握了这两个账户的核算内容及其在具体核算中的使用。

(三)《成本会计》核心知识及学习收获

1、核心知识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一门专业会计,它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进行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及考评的成本会计,狭义是指进行成本核算的成本会计。基本内容包括成本会计的概念、对象、职能、任务和工作的组织;成本核算的原则要求和一般程序、要素费用的核算、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及其特点制造费用归集的核算及其方法、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核算内容及方法、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以及成本分析的作用成本分析的方法等内容。

我主要是从成本会计费用要素的归集和分配进行阐述的,成本核算是从材料费用、工资费用、外购动力费用、折旧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等要素费用分配核算开始的。

(1)材料费用的计算及核算

材料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修理用备件、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种原材料费用,应记入“基本生产成本”总账及其所属明细账借方的“原材料”成本项目;用于辅助生产的原材料费用,应记入“辅助生产成本”总账及其所属明细账借方的相应成本(或费用)项目;用于基本生产车间管理的原材料费用,应记入“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账户的借方;用于厂部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的原材料费用,应记入“管理费用”账户的借方;用于产品销售的原材料费用,应记入“营业费用”账户的借方。已发生的各种原材料费用总额,应记入“原材料”账户的贷方。

某工厂2001年2月份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直接用于产品的主要材料是直接计入费用,可以直接计入该两种产品成本的“原材料”项目。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辅助材料,是间接费用,其耗用量与主要耗用量密切相关,因而规定按直接计入的主要材料费用比例进行分配。其主要材料费用的比例为:甲产品14000元,乙产品26000元;两种产品共同耗用的辅助材料费用为12000元,其分配结果为甲产品辅助材料费用=12000/(14000+26000)*14000=4200元、乙产品辅助材料费用=12000/(14000+26000)*26000=7800元。

(2)人工费用的计算及核算

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总额。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六部分组成。企业进行工资分配时,应按照工资的用途分别计入有关账户。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生产车间职工工资应计入产品生产成本,其中生产工人的工资借记“生产成本”账户,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借记“制造费用”账户;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借记“管理费用”账户;销售人员的工资借记“营业费用”账户;医务及福利部门人员的工资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借记“在建工程”账户;六个月以上病假人员工资作为劳动保险费,借记“管理费用”账户;应付职工的工资额,应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生产工人工资中的计件工资,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可根据工资结算单直接计入产品生产成本;计时工资则属间接计入费用,应按产品的生产工时比例,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奖金、津贴和补贴,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一般也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应按直接计入的工资比例或生产工时比例,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

(3)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

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是指根据外购动力的用途,归入不同账户的过程。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动力费用,应记入“基本生产成本”总账和所属明细账的“燃料及动力”项目;直接用于辅助生产的动力费用,应记入“辅助生产成本”总账和所属明细账;用于车间管理的动力费用,记入“制造费用”账户;用于厂部管理的动力费用,记入“管理费用”账户;用于销售机构的动力费用,记入“营业费用”账户等。外购动力费用总额应根据有关的转账凭证或付款凭证记入“应付账款”账户的贷方。

(4)制造费用及其归集

制造费用的归集按其记账依据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一般费用发生时,根据付款凭证或据以编制的其他费用分配表,借记“制造费用”账户,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有关账户。如办公费、差旅费、劳动保护费等;二是机物料消耗、外购动力费用、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等,在月末应根据转账凭证及汇总编制的工种费用分配表,借记“制造费用”账户。每月终了,应将本月制造费用用明细账中所归集的制造费用总额按生产工人工时比例分配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的分配标准,分别计入有关的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分配结转时,记入本账户的贷方,本账户月末一般无余额。例如某基本生产车间全年制造费用计划为27500元,全年各种产品的计划产量为:A产品1000件,B产品1500件,单件产品的工时定额为A:5小时,B:4小时。10月份实际产量为:A产品200件,B产品100件,本月实际发生制造费用为3770元,“制造费用”账户10月份期初余额为130元。其10月份制品费用结果分别为A产品=200*5*(27500/11000)=2500元,B产品=100*4*(27500/11000)=1000元,转出的制造费用:3500元,“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账户借方期末余额=130+3770-3500=400元。采用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可随时结算已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简化分配手续,最适用于季节性生产的企业车间。

除上述费用之外,折旧也是在计算成本项目时必须考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费用,折旧费用一般不单独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因此通常把各类固定资产折旧费按车间、部门分别记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账户,而不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

2、学习收获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成本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业务课程,基本掌握了《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是《基础会计》中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成本会计》中的具体应用,特别是对成本的计算更是有了深刻的了解,让我懂得了成本计算的程序及各成本项目具体计算。

二、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了学习会计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记账方法的实际应用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对其有所见解。

(一)填制凭证方法的应用

深刻理解了填制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依据记账规则对原始凭证内容所作的技术处理,将原始凭证转化为会计语言,以便于记账、算账、查账和保管。在工作中采用的是通用记账凭证,一笔业务填制一次记账凭证。通过实际工作中发生的错误,使我懂得了填制时一定要细心填制记账凭证各要素。日期填制的是业务处理的日期。摘要填写的是业务的内容。借方科目金额的前面加上表示人民币的“¥”符合。将金额栏的空行划线注销。记账凭证号:第一笔业务的凭证号为1号,第二笔业务的凭证号为2号,以此类推,即每月从第一号编起,顺序至月末,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两张或两张以上记账凭证的,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编号,如50号会计事项分录需要填制2张记账凭证,即可编成50又1/2,50又2/2。目的是为了分清会计事项处理的先后顺序,便于记账凭证与会计账簿核对,确保记账凭证完整无误。附单据张数:除结账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如果一张原始凭证涉及几张记账凭证,可以吧原始凭证附在一张主要的记账凭证后面,并在其他记账凭证上注明附有该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的编号或者附原始凭证复印件。一张原始凭证所列支出需要几个单位共同负担的,应当将其他单位负担的部分,开始对方原始凭证分割单,进行结算。最后,将原始凭证按一前一后的叠放顺序,靠左靠上对齐粘贴在记账凭证的左上角,如原始凭证的长宽超过了记账凭证的长度和宽度,则需向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之间的空间折叠。在工作中我注意到折叠部分不能与左上角的装订处重叠,以保证原始凭证可以翻开查看。编制完毕后,要在凭证下方的“制单”处签章(签名或盖章)。

(二)登记账簿基本方法的应用

在设置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三种账簿过程中,总账和日记账、明细账的综合和控制,日记账、明细账是总账的进一步细分有了实质性的认知。在启用会计账簿时,知道了应当在账簿封面上写明单位名称和账簿名称。在账簿扉页上应当附启用表,内容包括:启用日期、账簿页数、记账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姓名,并加盖名字和单位公章。刚开始记账时,我总是把余额忘了写入账簿,要不就忘了写上借贷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明白了在建账的时候,首先应该将一级科目名称写在账页的右上角“编号”处;其次,将该账户XXXX年1月1日的期初余额写入第一行的“余额”栏内;然后,在“余额”栏的前面写上余额的方向“借”或“贷”;并在第一行的“摘要”栏写上“期初余额”。同时,在“年月日”栏内写上XXXX年1月1日。在登记日记账时,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账时根据有关现金或银行存款的收款或付款业务的记账凭证,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即将记账凭证上的日期、摘要、借方(贷方)发生金额等信息一一抄录到账簿的相关栏目中。登记完毕后要在记账凭证上签章,同时在“√”栏填上符号“√”,表示已经过账,以避免重复过账,并在每天终了的最后一笔业务的余额栏计算出当天的余额。在登记明细账时,知道是根据有关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登记,可以每天或定期登记。

(三)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应用

资产负债表示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其编制依据是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因此对资产负债表的基本要求便是资产合计应该等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然而,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往往会出现资产负债表不平的现象,也就是资产合计不等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一旦遇到该问题,应该先重两个方面查找,第一是否有未结转期间损益,例如,在资产负债表日,主营业务收入有贷方余额100000元尚未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假定不存在其他情况,此时资产负债表的借方即资产合计一定比资产负债表贷方即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多出100000元。如果将主营业务收入的贷方余额100000元结转至所有者权益中的本年利润账户后再生成资产负债表,那么资产负债表一定是平衡的。总之,在生成资产负债表之前,一定要确保所有损益类账户余额已全部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并且任何一个损益类账户均无余额,只有这样,生成的资产负债表才有可能是平衡的。第二是否有漏掉个别账户,例如,肯呢过未将生产成本账户包括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中,当存在期末在产品时,会使得报告的存货余额小于其实际余额,从而有可能造成资产负债表不平衡。一定切记不要漏掉任何一个本应出现在报表中的账户,特别是那些有余额的账户。

对于以上事项是否能很好的完成,我最大的心得就是一定要细心。有些东西感觉自己做的时候明明没什么错误,偏偏对账的时候就是有错误,经过核对后,发现其实是个很小的错误。在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会计本来就是烦琐的工作,对一个人仔细程度和耐心的要求都很高,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心烦气躁,更不能三心二意,稍不留神一笔下去就是一笔错账。在工作中越是心浮气躁、厌倦,以至于登账登得错漏百出,越错越烦,越烦越错,这只会导致错误越来越多,反之,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做越乐趣,越做越起劲。 

 

参考文献:

1、付磊,《基础会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2、杨有红,《中级财务会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研究综述报告范文第3篇

一、撰写要求

1、文献综述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根据选定的研究方向,阅读有关文献,写出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内容应包括: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对所属研究方向阅读文献的概述;所属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含主要研究的若干分支,每个分支的理论/方法/方案/技术研究的现状,关键问题己解决的程度与尚待解决的难点,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结论;主要参考文献。文献综述的字数,硕士研究生一般不少于10000中文字,博士研究生一般不少于20190中文字。

2、开题报告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根据所研究的课题背景,做开题报告。选题应属于本学科范围。开题报告应包括:学位论文选题依据(包括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等);学位论文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可能的新意/创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之处];预期达到的目标、预期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工作计划等。

二、完成时间

2.5年学制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在第3学期末完成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2年学制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在第2学期期末或第3学期初完成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含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研究生)应在入学后2年内完成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直博生应在入学后3年内完成“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开题不通过者,须重新开题。重新开题须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一般由原考核小组成员进行评审,考核结果报院(系)研究生教务备案。

博士生因特殊原因延期完成者,需提交书面报告,经导师同意,由所在院(系)教学主任批准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三、考核管理

1、考核组织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的考核,由各院(系)组织公开进行。考核小组成员3~5人,由院(系)确定。对跨学科的学位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应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

2、考核要求

考核小组应对报告人的“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评审,填写《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评审表》,写出考核意见。“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分别按优、良、中、不及格四级评分,最后给出总评分;“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只要有一项成绩不及格,则总评分记为不及格。凡总评分在中以上的,记为通过,由各院(系)研究生教学秘书录入研究生成绩管理系统。各院(系)同一年级硕士研究生的“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的成绩,优的比例不超过15%,中与不及格的比例不少于10%。凡通过“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者,记1学分。考核小组可利用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环节对研究生进行筛选淘汰。根据论文选题和研究生研究能力的要求,考核小组可做出通过开题报告、允许重新开题或终止培养(淘汰)的决定。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未通过者,经考核小组同意,硕士生应在3个月之内重新进行,博士生应在半年之内重新进行,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

四、其他要求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的纸质文档在各院(系)存档1年,1年后刻成光盘存档。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评审表》在各院(系)长期保存。

本办法适用于2019年(含)以后入学的研究生;此前制定的文件相关内容如有与本办法相抵触之处,以本办法为准;本办法解释权在研究生院。

北京xxxxx大学

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评审表(试行)

说明:

1、文献综述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2)对所述研究方向阅读文献的概述;

(3)所述研究方向的基本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含主要研究的若干分支,每个分支的理论/方法/方案/技术研究的现状,关键问题己解决的程度与尚待解决的难点,未来发展的趋势等);

(4)结论;

(5)主要参考文献。

2、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选题依据(包括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等);

(2)论文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可能的新意/创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之处);

(3)预期达到的目标、预期的研究成果;

(4)论文工作计划等;

研究综述报告范文第4篇

一、开题报告的内容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理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开题报告的综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综上,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告提纲。

二、主要写作方法

基本说明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内容撰写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1、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立论依据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3、研究方案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研究综述报告范文第5篇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

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二、

1、

2、

3、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