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应用型人才

0引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财经类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应能力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而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案例教学法正具有实践性,它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应用,正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思路的新型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对含有问题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一教育情境进行分析、讨论,甚至去实地调查,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最早的案例教学法雏形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其中最著名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后来西方国家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法律和医学方面的教学上,且时间较长。到20世纪初,案例教学法才应用在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上,最初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才受到师资培养的重视,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我国教育界开始探讨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的事。

2案例教学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上面分析反映,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运用比较晚,而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日益凸现,推向社会的毕业学生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现象较严重。为此,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改革教学模式、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愈发强烈。很多高校在重新对人才培养方向定位过程中,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对它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

3.1涉入领域的综合性财务管理专业涉及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经济法、数学、计算机、统计等学科知识,是综合性较强的管理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正是将各类学科知识综合到案例教学中去,在案例分析与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3.2较强的社会实践性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企业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而财务管理专业正是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一门学科体系,它的专业特色是从大量财务实践中概括出财务活动的规律性,在理论上做出概括与总结,再通过理论指导和发展实践,使实践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专业,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3.3政策理解的准确性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专业,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股利分配决策与公司法、证券法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根据财经法规、政策、制度,按照企业管理的目标,组织企业财务活动,正确处理企业财务关系,最终能够圆满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案例教学法能够在课堂中将实际企业财务活动状况反映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身份去分析和讨论如何运用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使企业经济活动满足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使用的案例教学法却不尽如人意。

4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4.1不能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很多高校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误以为案例教学主要是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案例正是调解剂,是对讲授知识的举证。这种认识是将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当作简单归纳法或证明方法,不可能实现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掌握与综合能力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激发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4.2案例缺乏真实的企业环境背景没有很好的案例来源,案例教学便无从谈起。在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尚属起步阶段,案例多来源于国外实务,而由于国外的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不同,其案例多不适用于我国国情。这就给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带来弊端。而我国高校教师在收集、调查和整理编写有关案例过程中,多受自身社会实践经验的限制,所编写的案例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都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4.3教师缺乏社会实践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一直是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接触企业实践较少。所以教学过程主要还是从书本到书本,偏重于财务管理理论内容的课堂讲授与习题练习。在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虽然青年教师也接受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训练,有的也可能参与了一些本学科专业的科研项目,搞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但大多数都没有承担过具体的财务工作。没有接触过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对案例教学的效果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4.4学生群体过于庞大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能够轻松的驾驭课堂。而在当前的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要做到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因此,有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打消,使得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失去意义。

5完善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5.1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技能培养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所在。为此,高校可以采取有计划、分阶段的派送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实践,了解企业的财务运作的真实情况。在实地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同时,扩充管理实践知识,以此带动财务案例的开发与研究,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这样才能做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稳定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实验基地,开展财务管理实践与调研、业务交流与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以此来支撑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5.2甄选案例材料高质量的案例是搞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世界不断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准则出台,这就引起会计理论和制度的不断变化,从而也引起一些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改变,这些改变也使某些过去经典案例失去了现实意义。因此,选择和编制财务管理案例是紧扣时代的重要举措。首先,选择或编制案例要适应教学目的的要求。在介绍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时,要做到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情况,抓住主要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选择或编制的案例具有实用性。好的案例必蕴涵一定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越深入,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越好。从这方面讲,又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实践性。

5.3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的“一言堂”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财务管理案例讨论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在案例讨论前不仅要详细了解案例的相关材料,还要精心准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小组讨论。分小组讨论可以解决学生数量较大,教师难以驾驭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控制课堂的能力,要做到使学生的讨论激烈、尖锐而又真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并使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

案例教学法已成为我国许多管理院校所接受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能够贴近实际、培养和锻炼学生管理技巧、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良好效果,对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正婷、顾颖,试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9.9)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经院校 外语 创新人才 培养方案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来实现,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社会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仅对本学科和专业领域有所造诣,而且对其他相关领域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高等学校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仅仅局限于狭隘的专业领域,还要不断地拓宽学科范围和教学内涵。本文探讨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特点及实施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应具备的条件。通过合理定位,突出个性,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依托财经院校自身的学科性质、师资条件,可以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又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为深入研究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本文以浙江财经学院2006级英语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为蓝本进行分析研究。

一、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 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中没有明确地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为“本专业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商务活动、教学、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单一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相同,从培养目标看,它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翻译、商务活动、教学、管理工作。这四种工作涉及到翻译、经贸、教育和管理专业方向。但是,在培养方案中,英语专业的专业方向只有经贸英语和翻译。所以,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与实际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差距,没能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换言之,从学校知名度、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科研实力和教学质量看,近几年在财经类院校开办的外语专业都无法同办学历史悠久的专业外语院校相媲美。为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意识、创业能力,也为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未来的发展,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有必要办出特色。特色不仅仅是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的生存战略,更是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战略。

3. 从人才培养方案看,教学结构由平台+模块组成。其中平台包括公共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模块包括公共教学模块、学科教学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学科教学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和关联学科支持课两部分,分限定性选修模块和自主选修模块,共15学分。限定性选修模块具体包括英语语言文学模块、实用英语模块、法学模块、经济学模块和管理学模块组成。学生必须在每一个模块中选取2个以上(含2个)学分。限定性选修模块涉及四个学科:英语、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每个学科有3―7门课程,共26门课程。学科教学模块暴露出的问题是课程设置覆盖学科过于宽泛,不能体现出特定的专业方向特色,系统性不强。对学生而言,这一课程设置和相关规定意味着他们在限定性选修模块中所选课程跨越四个学科,为了取得学分,无论是否感兴趣这些课程,他们都必须在其中选修7―8门课,即在英语、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五个模块中各选修1―2门课程。由于受到学分、时间限制和学科教学模块涉及学科过于分散的影响,学生很难达到对经、管、法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平台+模块的教学结构没能充分发挥效应。而且,这一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相关规定也没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严格地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

1. 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应以财经类院校的定位为标准,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需明确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丰富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外语优势突出,专业基础扎实,经贸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3. 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人才方案需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贯穿培养方案始终。通过加大学生实习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中,本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教育,统筹计划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军训、社会调查、竞赛、毕业设计、科学研究等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1. 特色就是优势。财经类院校教育资源丰富,在中国高等财经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依托财经院校自身的学科性质、师资条件和设施基础,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根据财经院校本身的特点,灵活设置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的专业方向,立足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外语与其他专业互相渗透的途径,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度。可设置辅修、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等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针对学生的需求开设经、管、法专业方面的课程,促进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与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表明复合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裨益,利于他们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 教育教学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课程的设置和改革。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灵活设计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现学科交叉,赋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学生的选择可促进专业调整与优化。设置合理、实施有效、符合时展需要的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

3. 自我教育思想是人类现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自我教育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应该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性的目标。大学教育应当提倡自主教育,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安排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内容、进程,时间和过程,学生可获得一定的自主教育学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今后发展至关重要。

4. 促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互动。第一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部分,两者相互作用,构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应该涵盖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活动,开发学生个性的创新性活动和体现财经类院校专业优势的特色性活动。它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教学内容,是使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教育形式。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围绕外语学科及相关学科开展活动,共同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四、实施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必备条件

1. 确立现代教育理念。高校教学管理者所持的教育观、人才观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高等院校才能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强化服务意识。而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严重阻碍人才的培养。确立新的人才观就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 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要有制度和机制作保障,没有制度建设,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难以落实。为确保财经类院校外语本科专业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学校要以制度促落实,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管理规定》、《课程教学大纲管理规定》、《自主教育学分认定办法规定》、《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规定》、《学有专长学生管理的若干规定》等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培养方案的执行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创新型复合人才教学管理,发展他们的个性。

3. 培养一支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队伍是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教师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型教师应具备崭新的教育观念、合理的知识结构、独特的个性品质和灵活的教学艺术。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学队伍还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有的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活动缺乏活力。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切实提高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学校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4.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蒋红珊)。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它表现为以“学生为本”,以达到师生互动、互信、交融的境界和目标。师生合作不仅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和教师教学过程中,而且也表现在师生情感互动过程中。其本质是对学生的尊重――把学生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目的。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中能够及时为学生学习、课程选择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指导与帮助,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5. 创新教育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深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摒弃束缚学生发展规章,扩大学生的学习选择权和自,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提供条件。教学模式是指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营造环境的方法体系。它是教者对施教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与安排,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课程计划与教学系统设计(张安富)。常见的教学模式有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下的传统(课堂)英语教学模式、分级英语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和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王莉梅)。教学模式受制于学习目的、内容。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本科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要求我们转变思路,将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坚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中心,构建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宗旨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蒋红珊.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1).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320 [文献标识码] B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已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大部分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从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现实要求来看,本科四年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难以达到“高级人才”这一层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既达不到“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又满足不了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需要。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西方教育思想的介入、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迫切要求深化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则

(一)突出就业能力培养的导向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并且具备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应用型理财人员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人际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现实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应突出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财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专业技能,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个性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符合“平等教育”和“个性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将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遵循财务学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意识的创新、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的创新。

(三)强化专业应用性特色

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和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要求我们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理财人才。按照“重视基础理论,尊重我国财务与会计改革的现实,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的总体原则,需要动态优化课程体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不断微调,课程体系应该不断改革深化,以适应市场环境对教育人才的要求。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两个基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如何培养”是培养手段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和保障体系等。将就业与人才培养放在一个系统中规划,在教师选聘、课程体系设计、仿真实验环境营造等方面坚持高标准和高质量,努力在社会上产生品牌效应。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的“立足地方、突出应用、着眼发展”为人才培养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学科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素质全面的面向岗位一线的高级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现行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在奠定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活动,建立合理的机制形成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和深度合作。

在培养方案制定方面,要求从时间上、空间上、知识体系上、管理手段上、人财物安排上做到“四个协调”:即能力、知识和素质相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协调;分散训练和集中考核相协调;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相协调。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在对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充分调查研究,学习与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采用顶层设计和系统整合的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初级专业课+中级专业课+高级专业课”的循序渐进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设计重实践的柔性化课程体系

现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不尽合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我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应用”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课程体系的系统改革,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注意学科知识的交叉,拓宽学生的视野,避免完全按照岗位设置课程。同时,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选课的柔韧性、知识与技能更新的弹性以及贯穿全程的实践意识与能力的训练等。通过增加选修课比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开辟广阔的知识视野;增加计算机、英语、数学等应用型课程以及实验性课程的数量,以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和处理以及财务分析研究的能力。

(三)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校拥有的资源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注重学生文案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他们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利用网络教育手段,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网络教育平台,形成立体化、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

(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实践,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需要从事现场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其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其实际操作的素质与能力。实践教学是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财务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种学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如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简单、实践教学方法较为落后、缺乏实践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等。

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成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建立“基础训练、课程单元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等五个训练层次相配套的实验训练课程体系。强化实验训练内涵建设,既有手工实验,又有计算机训练;既有课程专项实验,又有沙盘综合技能实验;既有角色模拟体验,又有岗位真实实践,呈现出多样性的特色。同时加强实践过程的监控,着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监控与考核体系。

(五)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日益呈现复杂多变的格局,用人单位更加注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模拟和仿真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但其只能解决感性认识问题,与具体实际应用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特色,无论从培养与财会岗位“零距离”人才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增强教师实践知识以及案例的取材、制作和更新来看,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学校和学院需要更多地加强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搭建良好的信息与工作平台,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多途径提升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方面通过校内的综合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基本岗位技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深入到现场企事业单位实际从事相关岗位业务的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能力。同时聘请现场理财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的讲授、创业课程的讲解、实践课程的辅导、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答辩等。

(六)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推动教师深入社会、深入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教学内容,增强其企业实践的经验和能力;其次,要引进一批既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双师型”(如讲师+理财规划师或财务分析师或注册资产评估师或注册税务师)人才,改变那种一味追求高学历的片面做法,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要把教育重点转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面授教育”,具备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手段用于课程教学的能力,迅速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适应时展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包括: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协调发展的培养规格、促进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以及培养制度、教育评价等。需要我们根据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研究“立足地方、择业为主”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卢新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08(3)

[2]宋素娟、王宏.基于“卓越计划”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6)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会计学; 金融学; 培养方案; 专业特色

目前,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各高等院校在专业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有的院校单独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并归属于会计学院,有的院校则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金融学院,有的只是在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下设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到本专业的特色教育,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认识模糊,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感觉前途迷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凌婕、徐文佳(2007)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应并入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一是从同一院校来看,历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故认为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其二是从三个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去向来看,就业结构相似,均有进入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具体岗位也有相同的;其三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会计学或金融学相似课程较多,专业定位有共性,培养的学生规格没有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牵强附会。首先,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分数的高低的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度,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报名人数多,录取分数高。尽管财务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略低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但在大多数院校仍然属于较热门的专业,第一自愿录取率在90%以上,录取分数远高于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学、经济学及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难道这些录取分数低的专业都没有独立设置的必要吗?这个结论显然有些荒唐。其次,从毕业生就业走向来看,仅凭就业机构的相似性就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无特色也是站不住脚的,每一个单位都需要吸纳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上述三个专业外,同一单位还要吸纳其他许多专业的学生。当然,这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的确很相似,大多数是会计核算岗位和金融业务岗位,但如果按照财务管理因此可取消的逻辑思路,会计学或金融学也可以取消了,应该合三为一,因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有做金融业务的,金融学毕业生也有做会计实务的。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是会计核算或金融业务岗位,几乎没有直接进入财务管理岗位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了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完全能胜任这两个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刚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可能一步迈入,只能从基础的会计实务做起,以后随着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财务管理才能逐步走上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就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该专业毕业生也不可能刚进入企业就当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相似的问题,笔者下面主要从各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比较详细地反映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知识结构,是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料。

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相似之处

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相似。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具体课程及各课程的课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框架基本上是相似的,通常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中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很相似。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体育课等,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最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块,是所有本科生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三个专业在该模块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

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意识和专业学习基础的教学模块,通过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将学生引入专业学习之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同属经济管理类学科,都需要掌握数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因此该模块课程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科学人文素质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设置的课程门类多,包括培养法律意识、营销能力、理财能力、文化素养、文体艺术能力的各类课程数十种,不分专业在全校通开,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选修。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及财务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

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单位从事金融管理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由此可见,三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规划和财务控制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学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会计管理人才;金融学专业侧重于为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同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它们是构建人才主体知识结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块,在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各专业的教学特色也由此凸现。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呼应,三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如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理论、资产评估学等;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主,如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审计学、计算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金融学开设的专业课程以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知识为主,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国际结算、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从课程设置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也开设了不少会计学和金融学的课程,这是因为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由于资金运动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与各方面发生较复杂的财务关系,还会受到经济、法律、金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给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知识广博,不仅要精通财务管理知识,还必须熟知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经济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的依据都是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效果也是通过一系列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不懂会计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金融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财环境知识,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都离不开金融市场,财务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金融学知识,熟悉资本市场,善于运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和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把财务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同

实践性教学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而设置的。该模块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三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项目基本相同,均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项目。但各项目具体内容和方式是各有特色的,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选题和文章内容上,应侧重于各自专业领域的内容。而在各种类型的实习中,除了实习内容不同外,财务管理的实习方式也有别于其他专业。

模拟实习是模拟实际业务发生情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其中涉及的各种专业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模拟实习的内容来看,财务管理专业除了会计核算外,还应包括大量的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会计学专业以会计核算和审计为主;金融学专业则以证券投资操作和银行业务为主。

毕业实习一般是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相对而言,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会计专业学生一般可到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金融专业学生一般可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实习金融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并且可能涉及到企业的一些财务机密问题,不可能让实习生参与企业财务决策过程。因此,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能找到会计核算的实习岗位,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在校期间的模拟实习来弥补该环节的缺陷,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案例教学,一种是erp沙盘仿真实验。这两种方式都与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极为相近,实施得好完全能达到实地实习的效果。

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案例,学生自己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相互间的案例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充修正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财务决策的能力。大量的案例教学还能使学生从失败案例中分析失败的根源,避免将来重蹈覆辙,并能从成功案例中学到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逐渐成熟起来。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erp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

【参考文献】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模式;跨界合作;校企合作;财经职业特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5-0117-03

Practice Study on Personnal Training Mode

by College and Enterprise Joint

——Taking Vocational Colleg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YU Kun-he,YI Si-fei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101)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an example of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It has a certain degree research for the Financia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problems of impro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al training.

Key words:model;cross-section cooperation;college-industry cooperation;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院校应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这是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普适性描述。然而,近几年各高职院校的改革实践,则是从本校实际出发,各院校对自身特点的重视往往超过了对一般形态的关心,探讨特殊性的冲动空前高涨。正如对一般性的探讨不会破坏特殊性一样,对特殊性的探讨也不会破坏一般性,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现实回归。本文以为,校企合作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最为关键和基础性的环节,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必由之路和坚实基础,这种合作一定是职业界和教育界的“跨界”合作,势必具有“跨界”属性[2]。

根据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环节和主要方面,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主要包括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共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共同进行教材建设、共同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实施教学活动和共同进行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等几个方面[3]。由于受财经工作对象的能动性、财经工作内容的综合性、不确定性和敏感性以及对从业人员需求分散性等职业特性的影响,与其他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工科高等职业院校相比,财经高职的校企合作在程度和方式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特殊性。本文结合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近几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主要就这些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能对同类院校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所裨益。

一、关于模式的理论概述

在我国有关模式的描述和讨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在资源稀缺的约束条件下,解决稀缺性的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计划经济模式(体制);另一种为市场经济模式(体制),二者均属于资源的配置方式,即引导资源的流向和流量,采用何种模式和一国基本制度无关,本质是为了优化配置资源[4]。经济学家认为,模式即河道,它引导河水的流向和流量,要让河水改道,事先就要设计挖掘好新河道,如果不顾一切先堵住旧河道,那么河水势必四处泛滥,最终还得复归旧道[5]。构建模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其他部门和行业的改革呼声也日趋强烈。于是,模式一词被广泛运用,被引入了教育界、文艺界、体育界、卫生界等。基于此,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各院校为了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纷纷构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将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抽象提炼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各高等职业院校在此基础上引导教育教学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关于职业教育的“跨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观点: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开放、灵活,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在劳工界与教育界之间必须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建立相互协调的机制;这些观点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总结,为本文审视财经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视角,对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组织边界理论认为:边界是存在于不同组织之间的障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跨界”或“跨界”成本较高,就会影响组织间的合作效果。以这一理论考察职业教育,可以看到,职业院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晰的边界,如区域边界、活动边界、管理边界、产权边界、利益边界、成本边界等,由此决定了不同的组织有着不同的目标函数。

国内学者姜大源最早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6]。 马树超教授最近提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概念模型,必须包含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5个要素,这5个因素是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展的外生性变量[7]。

三、财经高职院校“跨界”合作的具体路径

1.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由于受前述财经工作职业特性的影响,除了针对性很强的订单式培养能够做到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外,财经高职院校一般的专业培养方案很难做到校企共同制定。本文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校企共同会商审定人才培养方案。所谓校企共同会商审定,即以学校为主,由学校在进行了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人才培养方案草案,分别提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校外行业企业高级专家进行诊断审查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草案进行修改,然后再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来商讨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需要校外行业企业专家重点关注的是根据培养目标与规格,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设计与规划问题。为了使人才培养工作在总体规划设计上尽可能地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学校还可考虑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企业专家之外尽量多邀请一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会审工作。

2.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

行业企业参与建设的课程一般是专业课,以课程内容的开发为主。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广泛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和方法。本文认为: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和方法更加适合于工科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在财经高职院校中比较适合于会计、金融管理与实务(前台业务)等技术性较强的部分专业的课程开发。鉴于受财经工作内容综合性、相关性及不确定性等职业特性的影响,财经高职院校更多专业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财经工作对象能动性及工作内容综合性等职业特性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将工作过程导向和人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构建适合财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结构及内容体系。

3.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共同建设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业务实践锻炼,校企共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二是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3]。在校企共建教师队伍上,财经高职院校较之于工科高职,主要特点表现在实训课程相对较少而综合性的实务类课程较多,对校外兼职教师的需求总量相对较少而层次相对较高,很多财经高职院校专业需聘请行业企业的综合性实务型中、高层管理专家作兼职教师,难度相对比较大。在这个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些高职院校由于财经专业专任教师人手紧张而长期不安排教师进行业务锻炼,由于不方便管理或前期教学能力不足而不愿聘请行业企业实践专家作兼职教师,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上都迈不开步子。这个问题对人才培养质量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4.校企合作的教材建设

行业企业参与财经高职院校教材建设工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提供教材编写所需的原始素材;二是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参与教材编写。由于受课程内容综合性、发散性以及专家的时间、精力和特长等因素的制约,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财经高职院校教材编写,一般以实训教材和订单培养的特色教材为宜,也可以根据情况参与一些实务性较强的理论与实务综合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在具体做法上,一门教材可考虑同时邀请在一线从事实务工作和在高层从事管理工作等两个层面的专家参加编写团队。一般而言,一线实务专家参与原始素材的筛选和实务项目内容的撰写,高层管理专家负责统筹和审稿。

5.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财经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类。目前,囿于财经工作的职业特性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原因,一些财经高职院校或专业的实习实训项目设置和基地的建设都还不够充分,校内实训的职业性水平也不高,还需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争取更多的行业企业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在财经高职院校中,行业企业参与实习基地建设难度最大的莫过于会计专业。会计专业在财经高职院校中大多是学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专业,财会部门是一个单位全部经济活动信息汇集并将其加工处理成会计信息的要害部门,出于对信息及加工处理过程保密等原因,除了订单培养和就业性顶岗实习以外,企事业单位均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愿意接受,能够容纳的数量也很小,不能批量实习,需要很多单位组合起来才能解决一届学生的实习问题,要建成规模型的校外实习基地很困难,为了解决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财经类院校通行的做法是建立记账机构与会计服务中介机构合作建立实账工作室或实账训练中心等。但是,自己建立记账机构或与社会上的会计服务中介机构合作建立实账工作室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不足以满足大面积学生实习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保密问题的潜在危险,与社会上的会计服务中介机构合作建立实账训练中心能够解决学生参与面的问题,但实质终究还是实训,职业性不足,学生不一定能在会计服务中介机构就业,从而影响实习的直接效用。实践证明:和会计服务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一种可行且效果较好的选择。同时,在学院内部辅助与实账工作室和自办记账机构等建设,作为学生实习的一种补充。

6.校企合作实施的教学活动

校企共同实施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职业院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为学生作讲座和担任兼职教师、行业企业接受学生参观、项目调研和实习以及共同进行订单式培养等内容。较之于工科高职院校,财经高职院校在这个方面的特殊性,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校外兼职教师之外,主要表现在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方面。

由于受财经工作综合性、复杂性等职业特性的影响,财经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一般都集中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而且大多与就业相结合;由于受财经工作领域对从业人员需求的分散性所影响,财经高职院校毕业生很难做到批量实习和就业,因此,实习地点非常分散。财经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分散性对学校进行实习的组织和指导提出了挑战。在实习组织方面,学校应综合考虑学生实习与就业情况,将实习区分为专业对口、相近相关和专业不对口等类别,分别制订实纲和方案,在取得实习单位配合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完成所在岗位工作的基础上,再实地观摩、调研和了解一定数量的其他相关岗位的工作情况,并写出实习报告;在实习指导方面,通过采取业务指导与思想指导相结合、驻点指导与巡回指导相结合,院内教师指导与实践专家指导相结合等办法,提高实习质量。

四、结论

特殊性决定了不同的校企合作路径,多元路径选择和提高人才培训质量并不矛盾,殊途也能同归。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正视、尊重、彰显财经特色,校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1~2012学年数据平台显示,11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由校企会商决定;校企合作开发了89门课程、16门教材;95%的课程进行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单位接收顶岗实习学生572名、接收毕业生就业286名;为学院提供了103名兼职教师,除承担校外中期实习、顶岗实习教学任务外,兼职教师承担校内实训教学任务近9200课时,占校内实训课时的40%;学院为校企合作单位培训了2271名员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就业起薪均高于全省高职高专平均水平;考生调档线和报到率均居全省高职高专前茅,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全国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8]。

总之,在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方面,财经高职院校与工科高职具有质的一致性和一系列的相同相近之处,但因财经工作职业特性所影响而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需要财经高职院校去探索和把握,把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2020年).

[2]崔永华,张旭翔.论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41-42.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4]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Z].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7-9.

[5]石上松.体制改革的方法和阶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5:33-37.

[6]崔永华,张旭翔.论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