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与心智发展特点出发,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开展价值的重要路径,因此积极体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特征也是完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有效路径之一。兴趣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内驱力,因此学习动力的扩大也正是意味着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也依赖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趣味性特征的积极呈现,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课程知识本身,从课程特点以及教学形式等多方面突出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建议

1.学习情景的创设能够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实施而言,知识本身基本教学框架的建设是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同时这也是从教材本身挖掘有效的教学元素,促进信息技术知识的完整渗透。从教学动力系统角度研究,有效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合理高效,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心理的构建也大有裨益,是现阶段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效果的有效路径。比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在突出教学内容震撼效果的同时也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完整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是学习驱动力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呈现。

2.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以突出课程资源之间的互相整合

从补充与深化发展的多重角度实现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是从教学资源相互整合的方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应用能力,这对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与能力基础至关重要。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整合,而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正是从基本思维能力及应用意识等方面突出了学生基本应用技能的拓展,像是班级板报设计或是年画制作等活动的开展都是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

3.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不应忽视对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

基础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体现信息技术基础性教育特征的必然方向,同时这也是从理论与原理等多方面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进行画笔工具讲解时就可通过对基本工具的使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具的使用原理及其使用方法,突出软件知识讲授的重要性。这是由于软件知识的讲解是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提升的必要前提。因此,从基础技能角度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操作意识也实现对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实施环节。

4.通过合作学习方式突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时代;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熊桂芳(1969-),女,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馆员。(湖南 常德 4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编号:10B072)、湖南文理学院青年专项基金(项目编号:QNQD0921)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14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储存、管理和传播的载体机构,对高校教学与科研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信息时代下现代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图书情报行业的发展,同时对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1-3]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信息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1.文化特征

高校图书馆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人类文明和信息知识的载体,更是体现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图书馆文化是集人类之大成者,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结晶,也是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

2.学科特征

高校图书馆建设始终是围绕高校学科建设服务的,也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需要。学科研究和学科发展始终是高校提升质量和迅速发展的主题。因此,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需要,按照学科专业建设和文献工作流程,组织存储和编辑文献科技信息,使文献获取、检索、传递信息化,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学科化,优化文献服务职能。在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按照学科专业需求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编辑,整理成信息化的文献信息图书馆,开发学科专业数据库,建立学科种类系统化学科数据库体系。优先建设学科专业相关文献和重点建设学科文献数据库,通过学科专业文献数据库建设,促进各个学科教学科研快速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库资源,提高图书使用效率。

3.教育特征

高校图书馆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教育功能。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生知识传授的需要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高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建设需要适应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科研需求,以及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4.信息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体系日趋庞大,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人的一生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加以获猎,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各自学习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方向和学习导向,从而不断丰富发展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因此,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寻找知识方向,捕捉和有效利用原来的文化信息,是高校图书馆需要为读者提供的基本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加强文献知识的信息化管理是有效提高图书馆功能的重要手段。

5.数字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和信息容量井喷式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技术和管理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各种知识不在局限于纸本文献,多媒体和光盘管理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途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特征明显显现,从而使信息资源海量化、动态化,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二、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新特征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的文献信息平台,是文献与信息交流、传播的媒介和工具。因此,信息时代下,为有效利用和提高图书馆的功能,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高校图书馆。

1.文献获取信息化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计算机技术,采用文献数据库和光盘管理系统,使大量文献存储在很小的文献数据库和光盘管理系统中,从而可实现大量信息查询的电子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大量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查询,加快了文献信息和科学知识的传播,使读者能够有效的进行相关文献信息获取,并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梳理,有效的提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服务。

2.文献载体多元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献信息发展迅速,传统的纸质文献载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文献信息存储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存储技术的进步,光盘管理系统和硬盘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库空间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大幅度增长,文献载体多元化使现代文献信息的存储海量化,压缩了存储空间,提高了文献信息的可利用率。

3.网络共享化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模式只是简单的借阅图书资料,并提供借阅场所,功能单一、效率低下、死板,难以有效发挥图书馆的真正作用。随着文献传播速度加快,读者对图书馆文献信息需求膨胀,因此,图书信息网络化建设可以使众多的文献信息进行加工编辑,便于图书的分类管理,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光盘管理系统,使图书馆文献管理达到自动化共享服务,快速便捷地提供多种图书馆馆藏文献电子信息资源网络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效率,为读者提供优质文献查找服务功能。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1.1信息技术的定义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1.1.1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1.1.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1.1.3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

1.1.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1.2信息技术的分类

1.2.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1.2.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

1.2.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1.3信息技术的特征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3.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1.3.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2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2.1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2.1.1教育信息化“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

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①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③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④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⑤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⑥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⑦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⑧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⑨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1.2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2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2.2.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①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2.2.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图新、与众不同;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创新思维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变通性、新异性、发散性、直觉性、敏捷性、流畅性等方面);能熟练运用一般的创新方法与专门的创新技巧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创新的智力技能与运动技能。

同时,为了实现创新教育,必须抓好信息技术教育。因为创新素质不会凭空产生,它必须在创新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创新过程逐步培养;创新方法的掌握、创新技能的形成,必须灵活采用多种信息技术。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 高等美术教育 教学形式

一、概述

“网络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谓网络教育,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员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各大学建立的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即属此类性质。

然而。由于互联网络建设的不平衡,信息化实施程度的不高,网络教育观念的严重滞后,网络教育产业化的裹足不前等客观原因,人们对“网络教育”的认识,至今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是,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网络时代,教育形态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着变化,对教育观念、教育活动产生了现实而深刻地影响,我把这种变化称之为“教育网络化”,用以强调从传统教育到网络教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网络化进程的特征及其表现,以及教育网络化对美术教育的影响,尤其值得研究。在教育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及其教育范式正发生着内在而深刻的变化,在诸如教育观念、人力资源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己经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二、网络教育的特征

概括地说,网络教育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自主性学习、交互性学习、信息共享、资源互补,而这四点在现实生活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先说自主性学习,网络教育要求学习者具有极强的主动性、自控力和约束力,然而,人的惰性是天生的,学习上需要外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再说交互性学习,普遍的观点认为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单向的,在网络社会中学习方式变为互动,持这一观点的人没有看到这一变化的实质是技术手段的变化,而非教育观念和教育形态的改变。其三,人们过于乐观地认为,在网络社会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人们似乎忘记了信息和资源的商品属性。因为信息有信息源、信息成本,资源有资源价值。它牵涉到复杂的利益分配,共享谈何容易?我们从网络教育的基本特征与现实表现,可以想象出从教育网络化到网络教育。期间道路的复杂、曲折与漫长。

三、网络教育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

网络本质上是一个庞大而互联的通信系统,根据纽约大学法学教授尤查本科勒(YohcaiBeknler)的建议,我们将通信系统拆分为三个不同的层以便理解:物理层、代码层、内容层。物理层,包括计算机以及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的网线。代码层,即在硬件上运行的软件。内容层,即包括文本、声像等在网上呈现的内容物。物理层是网络教育的物理基础。它的发展决定了网络教育形态的基本走向;代码层对于美术教育来说,则包括各种数码艺术软件的学习和应用;内容层则承载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专业信息。因此,了解和掌握网络信息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无疑是时代对美术教育,特别是高等美术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1.网络教育对高等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网络化背景下,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要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现在身处网络环境中的学生,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情趣爱好,与前网络化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如果无视这一事实,死抱旧有观念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不能与时俱进,无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更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2.网络教育对高等美术教学内容的影响

高等美术教育内容主要包含知识、技能、创意三个方面。在网络信息时代,知识的来源已经不再局限于老师,老师的知识传授功能业已退居次要位置,但是传授知识仍然是大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只是传授的方式方法改变了。技能技巧的教学、创意表现的传授,在网络化背景下具有了新的内涵,信息产生的速度以及信息获取的便捷,要求教师必须时刻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学资料,否则你的信息将落后于学生。另外,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适合在线学习,什么内容适合面授,以便我们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因为就目前的网络技术水平来看,美术教育的完全网络化还行不通。

3.网络教育对高等美术教学形式的影响

美术教学的组织形式,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专业的教学上(技能技法课),尽管目前是分班级教学,但或多或少可以看到师徒传授的教学痕迹。在信息化思想的指导下,完全可以将班级授课形制同个别化教学完美结合起来,发挥班级授课的信息交流优势,突出个别化教学培养艺术个性的特点。而且还可利用网络组织教学,教师利用网上论坛组织学生课余讨论、交流,还可利用电子邮件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这样就突破了地理空间上的障碍,教学组织形式得以延伸。

4.网络教育对高等美术教学方法的影响

由于美术教学形式的历史演变,教学方法也在相应发展,过去往往只注重技能技巧的传授,忽视学习方法的教学,现在网络上各种信息五花八门,是非莫辨,因此必须教授学生如何消化、整合、理顺信息的技能。而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方法,对于网络信息时代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实现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途径。此外,美术技能技巧的教学,目前看来,讲授与示范相结合仍然是切实可行和有效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时要提供足够的信息量。而不能就技巧而技巧。

5.网络教育对高等美术教学手段的影响

现代美术教学手段经历了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机、录像机、电视机等发展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老师们课前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拍摄、制作幻灯片,上课前播放教学录像,或结合幻灯片进行理论讲授。目前使用最多的现代教学手段,就是教学光盘了。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在美术教学中也日渐增多。客观地说,在网络化时代的背景下,美术教师对网络与教学的关系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是极其不够的。作为教育管理部门,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倡导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电子读本、专题论坛进行相关教学活动,使美术教学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

6.网络教育对高等美术教育人力资源结构的影响

网络化直接催生了新的人力资源结构,例如,学校可以不定期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进行网上“网友见面会”,回答学生关心的热门问题,专家、教授也可利用网络视频进行专题讲座,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就部分地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共享。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信息及其特征”是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象地阐述了信息的基本特征。(2)刚进入高中学习的新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因而,学生只有充分感知生活中的实例,才能形成理性思考。

二、课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掌握信息的一般特征。(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认识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

结合案例,认识信息的基本特征。

四、主要教学过程

(1)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利用Intemet,通过视频播放2010年世界杯、上海世博会精彩片段。

师:在信息时代。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做些什么呢?

生:网页浏览,QQ,E-mail,写微博……

师:网上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它已成为我们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信息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探讨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

①回放2010年世界杯的有关片段。视频传递了哪些信息?②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载体可以传递信息?

师:信息载体除了网络,还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其实,某些自然现象也在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着相应的信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草长莺飞,鸟语花香,传递着春的信息;秋风萧瑟,大雁南飞,传递着秋的信息……

师:2010年7月18日的《新华日报》是信息吗?

生:《新华日报》是信息的载体,所刊登的内容才是信息。

师:信息和信息载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这就是信息的载体依附性。(板书:载体依附性)

师:“载体依附性”有什么特点?

生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生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生3: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如印刷品、网络等。生4:信息具有可存储、可转换的特点。

师:正是因为信息具有可存储、可转换的特点,所以,可让更多的人分享。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特征。(板书:共享性)

师:信息的共享性有什么优越性?

生1:信息可以被多次或同时利用。生2:不会出现丢失、改变的现象。生3: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体现了信息共享的优势。

师:唐代杜甫《春望》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由此,我们发现信息还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议论,认为信息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价值性。教师板书:价值性)

师:信息的价值性特征有何实际意义?

(学生讨论)

师:“有消息称。2010年籽棉可望达到每公斤14元”,这条信息对于学生而言,无所谓价值,但对于出售籽棉和收购籽棉的农民来说,这是一条重要信息。可见,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师: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和当今的流行歌曲,你们喜欢哪一种?这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效性)

师:信息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特征外,还有其他特点。根据提示,学生概括:(1)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普遍性)(2)交通路口的信号灯对正常人是至关重要的,而对色盲患者是无用的。(相对性)(3)《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使对方迷惑不定。(可伪性)(4)“盲人摸象”中每人摸的只是象的一部分。(不完全性)(5)2010年世界杯赛事通过网络和电视传遍世界各地。(传递性)

(3)师生共同小结本课要点(略)

(4)课堂练习(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上交到教师机上的作业文件夹)

①信息的定义。假如给“信息”下一定义,你将怎样归纳?(可用Intemet搜索功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