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旅游的理论

生态旅游的理论

生态旅游的理论

生态旅游的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位;旅游业;发展态势;安徽省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大背景下,安徽作为全国旅游大省,提出建设“旅游强省”发展战略,计划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推动安徽省旅游业从“高速旅游增长”向“优质旅游发展”转变。而过去的旅游研究和管理实践表明,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政策、措施需要充分了解旅游业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引入旅游生态位态势理论,从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两项旅游业发展核心指标,研究分析安徽省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态势,以期为区域旅游管理机构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二、旅游生态位态势理论

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原用来表示某一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1]。由于旅游经济单元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于生物种群的竞合行为,所以生态位理论也适用于旅游研究领域。由此形成了“旅游生态位”的概念,即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各旅游经济单元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地位、状况和功能作用。旅游生态位包含态、势两个部分,所谓“态”是指旅游经济单元的生存发展状态和发展情况,如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人数等;“势”是指旅游经济单元在整个区域旅游中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如旅游收入增长量、旅游接待人数增长量等。两者结合体现了一个旅游经济单元在区域旅游业的地位与作用,及对其它旅游经济单元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式中:i,j=1,2,3…n;Ni为旅游经济单元i的生态位;Si、Pi是旅游经济单元i的态和势;Sj、Pj是旅游经济单元j的态和势;Ai和Aj为量纲转化系数。据此公式测算出的旅游生态位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并且数值越大,越接近1,说明研究对象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地位越高、作用越大,具有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也越强。同时,在内在潜力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一定时间内旅游经济单元的态、势会发生相应的增减变化。如果旅游经济单元实现良性发展,则其生态位的态、势会相应增加,表现出旅游生态位的扩充;反之,则表现出旅游生态位的收缩。因此,旅游生态位扩充理论反映了旅游经济单元的发展趋势,旅游管理机构可以根据旅游生态位变化情况适度调整发展策略,努力保持旅游生态位的扩充,实现旅游经济单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2]。旅游生态位扩充程度的计算公式为:式中:T为旅游经济单元生态位扩充的程度大小,P表示旅游经济单元的势;S为旅游经济单元的态。当T0,表示旅游经济单元的发展趋势越好,且其数值越大,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越强;相反,当T0,表示旅游经济单元的发展受挫,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正在萎缩。

三、安徽省地市旅游生态位态势定量分析

为研究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状态和趋势,本文选取安徽省各地市2014-2018年“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两项关键旅游业发展指标,相关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依据生态位计算公式,将2018年的现状数据作为“态”的度量指标,将年平均增长量为“势”的度量指标,以1年为时间周期。使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得到安徽省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生态位数值和生态位扩充程度(表1)。通过分析表1中的国内旅游收入生态位、国内旅游接待人数生态位数值大小,发现安徽省地市旅游业发展状态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等级特征。综合来看,排在第一等级是合肥,第二等级是芜湖、安庆、池州、黄山;第三等级为宣城、蚌埠、马鞍山、六安;第四等级为滁州、亳州、阜阳、淮南、铜陵、宿州;排在最后的是淮北。其中合肥发展态势最好,作为安徽省经济、政治和交通商贸中心,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高,工商业企业众多,庞大的内需旅游市场和外地商务游客共同推动了合肥旅游业的发展;排名第二的芜湖拥有众多旅游主题公园,每年吸引大量青年与亲子家庭游客前往体验;黄山、安庆、池州则以其数量众多,高品味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见长,每年吸引大量的观光休闲游客前往游览体验。按地域来看,皖北各地市的旅游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分析原因在于其旅游资源相对匮乏,旅游产品项目少、吸引力弱,市场营销不足,未来需要在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营销方面加大投入。此外,笔者将两项生态位数值对比时发现,淮南、蚌埠、安庆、池州的旅游收入生态位排名低于国内旅游接待人数生态位排名,说明这四市在游客人均旅游消费方面存在不足,旅游供给侧亟需转型升级,尤其要加大中高端度假型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尽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想方设法提升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通过分析表1中的两项指标生态位扩充程度,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地市旅游业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T值均大于0),其中铜陵、淮南、芜湖、亳州、宣城、蚌埠两项指标的生态位扩充程度最高,表明上述地市在2014-2018年这五年的旅游发展势头非常强劲。而黄山、淮北、安庆和池州四地市的生态位扩充程度较低,说明它们相较省内其他地市,其旅游业增长幅度偏小。令人颇感意外的是除了淮北以外,其他三市均为安徽省旅游发展的重点地市,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在于它们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基数较大,发展后劲相对其他城市来说偏弱,旅游业实现快速扩张增长的难度较大。

生态旅游的理论范文第2篇

一、张家口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旅游兴起及其原因

作为一种被迫的商业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潮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旅游形式。在精神和物质财富满足的同时,生存危机致使人类开始思考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生存方式。生态旅游是当代世界旅游业新的发展观,作为世界旅游业经济的新增长点,是可持续旅游的实现途径。

张家口地区改革开放较晚,尤其在传统的发展观念上走过不少弯路,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同时也汲取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在承办2022年冬奥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下,张家口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势在必行。

(二)生态旅游的哲学内涵

与传统哲学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元对立观不同,生态哲学认为人离不开自然,同时自然只有纳入到社会当中才会体现其价值。自然的人性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相融合是通过人类对自然的改变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维护而实现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从实践出发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认识自然界客观性的前提下,主张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自然和人的协调一致,作为统一的世界不可分割。所以生态旅游的哲学内涵是生态经济供给能力的有限性和旅游经济发展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矛盾运动的动态平衡。生态旅游的矛盾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不能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以及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环境破坏、污染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和自净能力。生态旅游作为未来旅游的指向标,是对环境危机的反思和矫正。生态旅游的主体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通过生态工程和环境教育的实施,实现旅游开发、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协调,实现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发展生态旅游是人们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具体体现。

二、张家口草原天路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相矛盾的问题

传统发展观的哲学根源是“人类中心论”。草原天路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就是与传统发展观相矛盾的问题。人们的思想一直局限于人类中心论的范围内,生态赤字以及人类的代际间的不公平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把自然当成技术生产的原材料,无限的索取和透支。发展生态旅游是生态哲学的世界观,它反对不加节制的无序开发,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哲学基本问题,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发者对草原天路的生态建设意识淡薄,重造轻管现象突出,致使生态旅游的整体效益不明显。

(二)草原天路旅游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2015年,草原天路招商项目16项,新增6条“天路”连接线,总投资20亿元,协议引资8.7亿元。天路两侧风电产业、采矿业的兴起导致原始植被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目前草原天路吸引国内外观光游客已超过100万人次,周六日接待量最高达5000多辆车次。草原天路旅游产品的客观性决定了自驾游的旅游方式所导致的汽车尾气排放,加重了天路道路的空气污染。随着外来游客的增多以及越来越多草原娱乐项目的开发,草原天路面临着草甸退化、大气、水、固体废弃物、违章建筑等多层面生态破坏的危险。

(三)单纯景区开发商业模式和路权之间的矛盾问题

草原天路被称为中国版的66号公路,但即使是美国的66号公路,其核心功能并非旅游。从全球范围来看,公路归属权属于国家,比起封闭的园区式景区,也很少有城市直接将公路作为旅游目的地来运营。但随着人们旅游习惯和消费能力的变化,自驾游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旅游市场份额。天路在区域和空间规划开发过程中容易陷入景区式开发的思维逻辑,商业模式更是迫切将草原天路中路的价值变现。

2016年5月轰动一时的草原天路收费事件,后来因为舆论,门票计划暂缓。草原天路的价值变现与公共治理之间的矛盾,加大了监管治理的成本;当地政府和运营企业如果不能正确定位天路旅游产品商业模式,草原天路将变成尴尬之路。

(四)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信息不充足

个性化强、方式自由是自驾游区别于团体旅游的最大特点。目前为止,天路仍然面临着自驾游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不够完善的问题。管理者在开发过程中缺乏全局意识,草原天路入口偏僻,至今没有官方网站以及天路旅游路线规划指南,周边路标设置不合理,路况信息不及时,游客多以论坛方式传递信息,又往往会由于路标指引、服务区、加油站等交通信息不详细或者缺失而不知所措。这些问题都会使草原天路的自驾游效果大打折扣。

三、为推进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

(一)建设天路生态文明,努力打造生态保护核心区

在人与自然物质之间的交换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的同时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了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天路旅游开发,从“人化自然”的角度来看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不遵守自然规律,超出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与“自在自然”相排斥。所以发展天路的旅游业,就一定先从建设草原天路生态文明开始,努力打造生态保护区,沿路打造沽源湿地重点水源涵养区,桦皮岭木林集中分布区,张北草原生态保护区,在天路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相协调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发展的转变。

(二)使草原天路纵深立体发展,形成生态辐射区

缓解草原天路生态保护区的环境承载压力,大力发展天路周边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政府应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在天路周边投资以农业生产模拟、农业科学教育、畜牧养殖模拟、野生植物观赏等形式的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充分发挥草原天路周边生产性功能和生活性功能,不仅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质量,缓解生态保护区的环境承载压力,而且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等服务,拓展了草原天路周边旅游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三)丰富草原天路文化内涵的服务性旅游

草原天路开展具有草原文化内涵的服务性旅游将吸引旅客消费重心由观光型向文化型旅游商品转化。要使天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需要重点收集有关天路周边旅游历史,深入调查研究元中都遗址,明确文化营销策略,提高旅游产品文化档次水平。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草原天路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天路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地域文化内涵。

(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宣传绿色旅游理念,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要想使草原天路旅游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改善旅游住宿条件、加强旅游餐饮服务监管;合理设置停车场、加油站等基础设施;配备景区环保设施,加强景区的环境管理。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投入,企业参与或众筹的方式来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信息服务的建设。提高游客自身素质,引导大众培养绿色旅游环保理念,如选择电动汽车、小排量汽车、大型载客电动旅游汽车集体出行减轻大气污染,适当选用燃油添加剂,合理的控制旅游时间。

(五)政府主导,立法加强核心区生态保护

为了更好的解决天路核心区生态资源配置和管控等突出的问题,政府应及时起草生态补偿条例及相应的法律措施。用法治思维建立旅游开发生态补偿系统,使得生态保护区有法可依。同时进一步增强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推进“以查促改”,对天路周边地表水、环境空气实时监测,对沽源、崇礼、张北、万全、尚义五县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预警分析。不断加大对核心区生态补偿政策力度,明确生态补偿的范围、目标和措施等。严格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要求,建立草原天路周边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制度,每年对草原天路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5个县域进行考核,针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县落实整改,推进“以考促保”。

(六)由“一路”向“一带”发展,发挥草原天路生态带动区功能

以草原天路为引擎,连接张北、沽源、崇礼、万全、尚义五县生态旅游线路,借助草原天路联通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辐射坝上草原、承德避暑山庄、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等。打造环北京两小时休闲旅游产业带,借助草原天路形成华北北部生态旅游新格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转移为草原天路承接相关项目提供可能性;首先在全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天路周边宜人的气候,面向京、津高端消费人群,发展具有休闲、度假、医疗等功能的度假村、老龄社区、敬老院;在天路周边形成养老、大健康产业。其次充分发挥张北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优势,发展以数据仓储为核心,包括数据分析、数据安全、数据挖掘等相关的大数据产业。依托2022张家口携手北京冬奥会的大背景,大力发展冰雪体育产业。同时可建设竞技类项目的运动员基地和国家驻训基地。发展文创产业,包括影视基地、婚纱摄影基地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

草原天路集民生产业、文化旅游、生态观光于一体,随着京张联合申办冬奥的热潮,原生态的草原以其得天独厚的环境与巨大的消费人群优势,会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关注,这将是推动坝头区域经济崛起的重要力量,同时对周边社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放大草原天路的商业、社会和生态价值,智慧的处理好企业与政府、景点与景区、城市与城市的互动以及旅游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将对张家口、北京以及环首都旅游带上的各个城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章平《生态主体与生态客体及其关系研究》《江苏林业科技》[J].2003(01)

[2] 刘肖梅《山东省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2002

[3] 王桂玉、杨敏、崔颖洁《基于生态哲学的生态旅游本质与内涵的新思考》[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08)

[4] 孙彦梅《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合法性》[D]2012(05)

生态旅游的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 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 “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 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 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 财贸经济,1998,(8).

陈忠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 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

崔凤军,杨永慎. 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白光润. 生态旅游[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生态旅游的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旅游度假区;生态化管理;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78-03

一、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地理区位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快速、成绩显著,正逐步由旅游经济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随着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度假旅游成为发展焦点,旅游度假区建设大批推进。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共有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1处及萧山湘湖、淳安千岛湖、宁波东钱湖、象山松兰山、温州瓯江、湖州太湖、平湖九龙山、嘉兴湘家荡、绍兴鉴湖―柯岩、绍兴会稽山、金华兰溪、金华武义、金华仙源湖、衢州龙游石窟、临海牛头山、仙居神仙居等省级旅游度假区16处。

总体而言,目前浙江省度假旅游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度假区规划不科学、开山建房、污水废气排放系统不完善、垃圾遍地等“粗放式”发展问题突出。这些由于度假区主管部门管理不当,旅游要素企业、游客等社会责任感及环保意识弱等原因导致的问题致使度假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极大地阻碍了度假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旅游度假区谋求可持续性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生态化管理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契合全球环境保护的呼声,是减弱甚至消除旅游度假区环境问题的有益尝试。印度尼西亚巴厘省的杜阿岛、韩国庆州波门湖、墨西哥坎昆、多米尼加波多普拉塔、土耳其南安塔尼亚、西班牙加那利蓝岛等世界著名旅游度假区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便在于对生态化管理方式的重视及大力实践,从而也为浙江省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旅游度假区的生态化管理可定义为旅游度假区按照生态学观点和理论进行的全程管理活动,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1]。同时,旅游度假区生态化管理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2]。目前,浙江省旅游度假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不在于生态化管理的缺失,而是尚未正确理解生态化管理。例如,在多数旅游度假区管理中,主管部门只是单方面开展了污水、垃圾处理等浅层次的生态化管理工作,收效不佳。旅游度假区是能够为国内外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度假、休闲、观光、娱乐等综合的旅游经济区域,其可持续发展除了依赖主管部门的有效管理之外,还受度假区内的旅游要素企业、员工、当地居民、度假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然而,这些利益相关者在目前旅游度假区的生态化管理过程中却处于被动地位,积极主动性尚未发挥。

目前,国内有关旅游度假区的文章多数局限于从宏观的层面探讨旅游度假区的管理问题。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来探讨旅游度假区生态化管理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很有必要性且意义较大。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回顾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一种广义的公司治理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利益相关者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经历了一个从利益相关者影响到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发展过程。目前,国际上较著名的利益相关者概念多达三十余种,其中又属弗里曼(Freeman)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在《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提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3]这些个体和群体主要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周边社区等[4]。

旅游业是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行业,旅游度假区作为这些要素载体的集合体,同样能够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浙江省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第13条鼓励旅游度假区投资经营的项目包括旅游饭店、别墅、餐饮、购物、游览、娱乐、文化、体育、健身等设施,旅游度假区服务综合性特征可见一斑。总体而言,旅游度假区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旅游行政部门、所有者和股东、管理人员、员工、旅游要素企业、旅行社、游客、当地居民等。各类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管理,群策群力,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有利于旅游度假区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宁波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发展问题分析

宁波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位于象山县中心城区东南部的海滨,建成于1997年,总面积25.1平方公里。整个度假区环山面海,东、西两片沙滩横贯山与海之间,风光旖旎。目前,区内共有两家四星级酒店――黄金海岸大酒店和海景大酒店、一个小型高尔夫练习场,主要娱乐项目包括沙滩骑马、蹦极等沙滩休闲运动及水上自行车、摩托艇等海上运动;同时,度假区还具备荒岛探险、岩峰垂钓、野外露营等功能。

全省17个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中,依托湖泊和山岳的居多数,而集山、海、岛屿、沙滩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仅宁波松兰山和平湖九龙山两处。宁波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开发较早,且目前的发展较之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完善。在长江三角洲一带,海滨型旅游度假区资源禀赋较独特,比较优势较突出,虽较之北方的大连、青岛及南方的厦门、三亚等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区内却属于稀缺性的度假区,潜在市场巨大。

经过十余年发展,宁波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逐步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后荣获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级景区、宁波市“十佳”旅游景区、上海市民最喜爱的浙江景区、浙江省最佳休闲旅游基地、宁波市文明景区、宁波十佳浪漫场所、长三角双休日旅游休闲热点景区、“浙江旅游金名片”、“浙江最值得去的五十个景区”等荣誉称号。然而,综观其发展历程,宁波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并非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发展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且多数尚未得以合理解决。其中,以下几大问题尤为突出:

1.历史遗留问题。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的管理权与经营权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它是省内17个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中尚未设立管委会的,其日常管理事务由松兰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处(直属于象山县旅游局)负责。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在1997年开发建设时,县旅游局未买断区内的沙滩和山林,因而管理处没有经营权。真正拥有经营权的是度假区附近村庄的老百姓,其中东沙滩的经营权归属于下余村,南沙滩的经营权归属于梅岙村,两个沙滩上的蹦极、沙滩骑马、水上自行车、摩托艇等娱乐项目的经营者基本为当地村民。在经营过程中,当地村民经营意识落后、短视行为严重,娱乐项目质量差、价格无理,以致当地村民之间争抢游客时有发生,与游客之间的矛盾突出。据统计,每年象山县所有旅游景区中,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游客投诉量位居榜首且只增不减。而每次游客与当地村民争执未果时便找管理处投诉,管理处限于无经营权,只能尝试性劝导当地村民规范经营、注重服务质量。毋庸置疑,结果多半不尽如人意。

2.旅游旺季游客容量超负荷。7―9月是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的旅游旺季,旅游团队最多时每日可达上百个,区内停车场及道路拥堵着各类旅游车辆;东、西两处沙滩上人满为患,各类娱乐设施超负荷运行,区内绿化严重破坏,沙滩上、浴场里、道路旁随处可见垃圾。

3.破坏性建设。区内两家四星级酒店总床位不足1 000张,旅游旺季时“一房难求”现象普遍。为提高接待能力,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内出现了“开山建房”,不仅影响了整个度假区的正常运营,干扰游客休闲度假,还致使山体植被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岌岌可危。

四、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宁波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生态化管理对策探析

(一)宁波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利益相关者分析

鉴于以上对宁波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发展问题的分析,其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县级及以上旅游行政部门、度假区管理处、旅游要素企业(酒店、购物商店)、旅行社、当地村民、游客等。解决宁波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诸多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增强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感,并调动他们参与旅游度假区管理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和谐共生及旅游度假区可持续发展。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生态化管理对策

1.旅游行政部门完善旅游度假区政策法规,统筹规划。“休闲度假旅游”时代的到来,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不仅要高度重视各类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同时应在旅游度假区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引导作用。(1)完善旅游度假区政策法规。一直以来,度假旅游不是旅游业的发展重点,有关旅游度假区的政策法规不完备。因此,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区旅游度假区特点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义务,为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象山县旅游局在开发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时,考虑到当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以及当地村民的利益,将度假区中相关项目的经营权转交给当地村民,但由于当地村民狭隘的经营观念,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问题、矛盾重重,发展几乎停滞不前。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多次与当地村民协商,试图收回度假区的经营权,但均未果,以致成为今天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产生,原因之一在于对于此类与当地社区利益相关联的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与建设缺少相应政策法规的保障,而其得以彻底解决的关键点是当地村民的利益。因而,象山县旅游行政部门在制定当地旅游度假区的政策法规或管理办法时,应在重点考虑当地村民利益的基础上解决度假区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归属问题。(2)统筹旅游度假区规划。旅游度假区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现生态化管理的前提,而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应是在对当地度假旅游的目标市场及客源规模充分调研、预测的基础上制定的。度假区中的接待设施应该能够承受最大的游客容量而不至于出现环境质量下降。同时,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当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生态厕所、污水废气排放系统的建设及垃圾处理方法,杜绝“开山建房”等破坏生态系统的做法。

2.度假区管理部门做好监督、协调工作。度假区管理部门是生态化管理的执行部门,应重点做好监督和协调两方面的工作,进而调动其他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度假区管理。(1)监督工作。度假区管理部门应按照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监督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特别是度假区内酒店、购物商店等旅游要素企业对污水、废气、垃圾的处理,对于违规企业应及时加以指正并正确引导。(2)协调工作。度假区管理部门应将协调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第一,加强沟通,处理好自身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积极贯彻、落实旅游行政部门有关旅游度假区的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并及时反映度假区发展中出现的重大政策性问题,征求解决方案。对于旅游要素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给予帮助,积极推广绿色管理方式,引导其参与度假区生态化管理,为度假区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定期对当地村民开展经营培训,逐渐改善其经营方式,提高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大力倡导环保理念,积极引导游客不文明行为。第二,秉持公正,处理好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旅游度假区中由于利益问题导致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矛盾不可避免,其中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与游客之间的利益冲突较为普遍。此时,作为管理者应始终秉持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倚、合理地解决矛盾。

参考文献:

[1]张莉.旅游景区生态化管理的策略[EB/OL].,2009-12-29.

[2]韩也良.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生态旅游的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负责任观;自然保护区;利益相关者

当前,我国众多的生态旅游活动都是基于自然保护区进行的,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行业体制不完善,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生态旅游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旅游业带来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负面影响仍未得到有效制止。研究者发现,生态旅游要想有效实施,必须依托利益相关者伦理和责任感的不断提高,只有利益相关者能够出自个人的责任感,而非通过权威的命令与外界的压力,才能有效的实践生态旅游,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

一.“负责任” 式旅游的理念

80年代以来,在对可持续旅游实现方式的研究不断深化的同时,探讨如何通过改变旅游主体的行为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约斯特·克里鹏多夫通过瑞士旅游业对阿尔卑斯山区环境和社区造成破坏性影响的研究,首次提出了“负责任的旅游”[2]。1999年9月底,世界旅游组织第13届大会通过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决议“强调必须促进负责任的和可持续的旅游,这将对社会各部门都有益”。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各国代表签署了《在旅游目的地进行负责任的旅游的开普敦宣言》,标志着负责任式旅游被提到议事日程[3]。之后,负责任的旅游方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逐步形成了对该问题的研究体系。

与传统的生态旅游不同,负责任旅游强调以“伦理责任”为核心,最大特点是通过出自个人对环境及社会的道德和责任感,达到约束个人行为的目的。当前,在我国一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下,各利益相关者对自然的伦理责任被忽视了,导致自然保护区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多头管理,互相推诿”现象时常发生。自然保护区不能达到应有的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也就无法实现。

二.自然保护区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观现状

(一)政府部门的责任观

旅游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已获得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尤其是拥有自然保护区的当地政府,都将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作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许多自然保护区引入特许经营制度,为了给被特许经营者最大的赢利空间,自然保护区大多采取垄断性的、整体承包的方式,特许经营时间很长,通常为30-50年。由于特许经营时间长,造成了不少自然保护区实质上的“以经营取代管理”的现状,政府部门失去了监督企业的权威,忽视了在自然保护区开发和管理上的责任。

(二)旅游企业的责任观

作为具有赢利性目的的企业,旅游企业经营者普遍拥有“权利观”,而忽视了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应负的道德。在我国,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实践中尚未建立“负责任式”旅游的概念,尚有的负责任观仅体现在诚信方面,浮于道德的表层,这离“负责任” 旅游观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三)旅游者的责任观

当旅游者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享受旅游带来的快乐时,却很少反思自己作为一个旅行者应该对此承担的责任[4]。既想体验传统文化,但又不愿意放弃已经习惯的舒适;另外,旅游是一种高消费,能提供舒适、美好的异地体验,这种传统旅游观念被大多数旅游者所认同,一旦具有这种观念,旅游者就会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突破自己原有的道德底线,表现出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旅游社区居民的责任观

旅游活动不仅影响着旅游者的道德和责任观,更会对当地社区居民的思想产生冲击,在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我们已经可以见到旅游业发展给旅游地传统生活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如丽江,除了商业需要或表演,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已经很难找得到这里的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了。当地居民对本民族文化责任感的缺失,正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消失。

三.“负责任观”的建立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启示

(一)政府“负责任”观点的建立

自然保护区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而非一般的商品,其性质应该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政府应该是保护的主体,在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与监督管理中负有主要的责任。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相关的保护责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高度重视。上至国家政府下至各发展部门都积极参与,加大投资力度,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本国特色开展旅游业发展,如大力扶植深受游客喜欢的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国家应保证旅游业的必要投入,真正做到管理和经营相分离,按照相关要求开展生态旅游,涉及到的任何相关者都应被要求对旅游产品负责任,承诺以负责任的观点发展自己特有市场。二是改变“多头管理”,实现国家统一管理。可以构建矩阵式组织模式,从涉及到自然保护区的直接职能部门以及林业、渔业等相关部门中抽调出一部分人员组成专门的“保护部”,以有效的发挥政府管理的职能。三是转变特许经营方式,采取项目分散、时间较短的特许经营。可以将徒步、山地自行车、船只、生态小屋等项目分别特许给不同的经营者;另外,缩短特许经营时间,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限制特许经营的时间,最多不要超过十年,象我国特许经营时间动辄几十年,既难以引进竞争机制,也容易弱化自然保护区的公共性而沦为企业营利的商品。

(二)旅游企业“负责任”观点的建立

旅游企业是实现“负责任旅游”的开发者和实践者。我国旅游市场正逐步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旅游企业要提高竞争力,也要改变传统的竞争手段,大力培育“负责任旅游”的观念意识,制定“负责任旅游”的目标,将“负责任旅游”真正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之中,通过开发“负责任”的旅游活动,使那些声称有责任感的个人和组织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得到落实。

(三)旅游者“负责任”观点的建立

商业社会造就下的旅游者浮华的生活方式轻易的就颠覆了旅游地居民的传统,对当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巨大的。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旅行者,要做的是如何尽量减少这种影响的负面效应,要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朴素而低调地旅行,不仅在衣着打扮、行为举止上,在思考和行事的方式方面也要尽量的融入到当地的社会和文化之中,学习做一名悄无声息的旅行者,是旅游者负责任观建立的重要表现。

(四)旅游社区居民“负责任旅游”观点的建立

实践表明,脱离旅游地社区居民参与的生态旅游开发是不成功的,旅游是基于目的地社区的支持配合下而存在的,只有受到相当激励的当地工作者和导游才能给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一方面,政府在制定具体的管理决策时要考虑当地居民的意愿;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要想从旅游发展中得到经济利益,就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提高自己对当地环境和文化的责任感,因为这些资源是他们能长期获利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对生态旅游进行宣传的同时,应该持续不断的提升社区居民民主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及受教育程度,真正形成“负责任”的旅游观念。

参考文献:

[1]张 帆“负责任旅游’’概念的起源与发展[J]. 旅游科学 2006(6):9-13

[2]张帆 国外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维度述评[J]. 旅游论坛 2010(5):589-594

[3]王 颖 南非负责任旅游的兴起及其意义[J]. 世界地理研究 2008(1):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