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本质

供应链管理本质

供应链管理本质

供应链管理本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质量管理;供应链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upply chain based quality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tradi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is a single enterprise's point of view, lack of a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and system's attention.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given a lot of research on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im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connotation and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were analyzed. At last, put forward some further research prospec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世界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朱兰曾说过:“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弗又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此可见,质量与供应链成为了21世纪企业管理的主题,质量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是当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提高绩效的重要途径。本文就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供应链质量管理与绩效的关系进行梳理,探究供应链质量的形成机理。

1 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及构成要素

1.1 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

质量管理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供应链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化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供应链质量管理是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由单一企业质量管理模式转变为多企业协同的质量管理模式。Kuei & Madu(2001)定义的供应链质量管理(SCQM):SCQM=SC+Q+M,SC=一个生产-配送网络,Q=准确、快速地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M=保证供应链中的产品质量以及获得顾客信任[1]。Robinson和Malhotra(2005)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定义为:通过对包括供应链里所有成员的业务流程进行正式的协调和整合,来测量、分析和持续改进产品、服务和流程质量,以获得中间及最终客户满意和创造价值的流程[2]。Foster(2008)则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定义为一种系统的方法,通过联系供应商和顾客,利用上下游创造的机会来改进绩效[3]。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了研究,比如,麻书城和唐晓青(2001)将其定义为: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4]。顾力刚等(2007)认为,基于供应链的运营模式使质量管理活动转变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多企业的协同过程[5]。

供应链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动态性、博弈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会随着供应链及其它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全球化、顾客需求个性化、定制化、信息网络化、大数据等环境下,供应链质量管理会呈现出新的特点,需要我们基于最终顾客的需求、全球化的视角、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供应链质量管理。

1.2 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

供应链质量管理是一个最终顾客导向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的系统,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关键构成要素。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供应商的质量管理(具体地,侧重于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和分销商质量管理,基本上是传统质量管理的简单延伸,缺乏从供应链整体视角的、系统的关注。

很多学者对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通常涉及到:高层领导、培训、标杆学习、产品/服务设计、供应商质量管理、过程管理、质量数据与报告、统计过程控制方法的使用、员工间相互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授权等等。Powell(1995)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6个关键影响因素:领导、测量分析和改进、战略、资源、顾客与市场、过程管理[6]。Evans和Dean(2000)认为,虽然企业的商业模式多种多样,质量管理也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但是他们大部分都由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构成:客户关注、战略计划和领导、持续改进和学习以及激励和团队合作。此外,Mehra等(2001)认为质量管理的要素很多,可以归结为5类:人力资源关注、管理结构、质量工具、供应商支持和以客户为中心[7]。Ashok 和Kumar等人(2002)在对制造业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管理构成要素框架,包括8个关键要素:质量战略、组织学习、顾客满意、员工授权、质量成本体系、解决问题的方法、持续改进和质量测量[8]。Robinson & Malhotra(2005)提出质量管理要素包括产品的一致性、质量控制和分析、组织文化、卓越经营、客户满意度、绩效测量和对上述要素的整合过程。

在供应链环境下,影响质量管理的要素更多,更为复杂,不仅要考虑单个节点企业内部、供应链整体的影响,还要考虑供应链节点之间接口的影响,以及供应链外部的影响。在全球供应链环境下,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差异、供应链安全与风险等成为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要要素。

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学者们对供应链上游环节的质量管理给予了较多关注,认为强化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有利于提升供应链质量。比如,Kannan(1998)等人重点强调了供应方评价、供应商参与和分散采购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它们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质量[9]。Kraus(1998)等人认为应从质量、发货、成本、适应性和创新5个因素出发对供应商进行选择[10]。Kuei & Madu(2001)提出了3个供应链成功的要素:供应商关系、IT驱动变革和以顾客为中心。Foster(2008)提出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包括7大类:客户关注、质量实践、供应商关系、领导力、人力资源实践、经营业绩和安全性[3]。国内学者吴绮、许统邦(2001)认为核心企业不仅要对自身的产品设计、制造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而且还要对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进行质量管理,从而做到对产品/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与控制[11]。龙勇、李军锋(2002)将质量管理的活动分为基础活动和核心活动,基础活动分为高层领导、员工管理、与供应商的关系、客户关系管理4个方面,而核心活动分为过程管理与统计控制2个方面[12]。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虽然对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关注延伸到了供应链,提出了一些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素,但仍然缺乏一个系统的框架,没有提出一个能够反映供应链本质的质量管理关键要素。值得关注的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边界在哪里?一个典型的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节点组成,约定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边界。但是,有的企业供应链管理边界延伸到供应商的供应商甚至更上游的供应商。不仅如此,供应链除了连接上下游企业外,还可能关联不同行业,具有特定地域的空间分布网络。

2 供应链质量与绩效的关系

加强供应链质量管理,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及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这是学者和企业家都十分关心的课题。已有大量实证研究探索了质量管理与绩效的关系。Adam(1994)研究发现:质量改进与生产力提高对于质量、运营、财务绩效有着最大的影响。Adam等人(1997)在3个地区(亚洲、欧洲、北美)对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3个地区有着相似的规律,某个地区最重要的质量要素在其它地区也是最重要的[13]。Forker等人(1997)研究发现,培训、质量数据、供应商质量管理、质量部门的角色、产品设计和制造等5个要素影响供应链绩效。Tracey(1998)认为提高企业绩效需持续改善供应商运输、交货时间和内部元件质量,研究结论证明,质量管理、供应商参与与企业绩效之间有因果关系。Kannan等人(1998)认为企业为了提高其运营绩效,就必须重视供应商参与、供应商选择和分散采购的作用,通过强化这些因素来确保供应链的质量。Kuei & Madu(2001)在台湾开展了研究,指出企业的组织绩效会因为下列与质量有关的因素有所差异:过程管理、供应商选择和针对统计方法的培训,可以通过供应链质量管理提升组织绩效[14]。ChinhoLin(2005)等人对供应链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香港和台湾的数据分析结论是一致的,质量管理和供应商的选择及参与的相关度都很高,质量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结果、顾客满意度水平有明显的影响[15]。

国内学者张翠华、杨佰强(2006)分析了供应链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用协调管理和协同管理的管理模式来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使企业取得更好的运作绩效[16]。姜玉满、陈要立(2008)从将卓越绩效模式的11个核心价值观和供应链的关键要求结合起来,研究了卓越绩效模式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应用问题[17]。姜鹏等人(2009)总结和发展了不同类型的质量管理实践与质量绩效、创新绩效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模式,实证研究表明:质量管理基础实践、质量管理核心实践和质量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完全中介效应模式,质量管理核心实践作为中介变量,调节质量管理基础实践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

系[18]。李全喜等(2012)对供应链组织关系对质量绩效的影响、许德惠等(2013)对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运作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与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等等,相关研究很多[18-19]。

大量的实证研究都表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相关要素对企业及供应链绩效有显著影响,但到底哪些要素才是影响绩效的关键要素,影响的路径和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结论与研究展望

供应链质量管理并不是供应链管理与质量管理的简单叠加,而是作为一个系统,有其特定的内涵与关键要素。不同的企业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也是不同的,而且,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共同影响供应链质量与绩效。前文对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及要素、供应链质量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有关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首先,还有一些供应链质量管理要素没有得到关注。比如,供应链信息质量,决定了对最终顾客需求的准确把握,也影响供应链过程的可视性和可追踪性;供应链过程质量的可控性,是供应链质量管理最关键的要素和最大难题;供应链安全与风险,则与质量紧密相关,供应链安全不仅包括供应链资产的安全,还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安全,是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天灾及社会政治的行动。所以,需要防止供应链的各种风险,特别是中断风险,需要建立供应链质量安全的风险预警、干预及应急机制。

其次,对供应链质量管理与绩效关系的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因为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要素很多,企业有很多供应链战略选择,供应链也有不同的边界,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下,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诸多要素对企业绩效、供应链整体绩效等的影响机制是十分复杂的,涉及很多中间变量、控制变量。研究的方法包括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定量的模型研究等,通过研究,找寻提高供应链质量与绩效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 Kuei C, Madu C, Lin C. Developing global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1,49(15):4457-4481.

[2] Robinson C J, Malhotra M K.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ts relevance to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pract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5,96(3):315-337.

[3] Foster, S.T.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26(4):461-467.

[4] 麻书城,唐晓青. 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1,7(9):32-35.

[5] 顾力刚,于辉. 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研究[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4):31-33.

[6] Powell, Thomas C.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16:5.

[7] Mehra S, Hoffman J M, Sirias D. TQM as a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he next millenn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1,21(5/6):855-876.

[8] Ashok Kumar, Kathryn E. Stecke, Jaideep. M. A Quality Index-Based Methodology for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 Analytical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J].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 Management, 2012(5):564-577.

[9] Kannan, et al. Tools and techniques of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ir impact on performance[J].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1999,6(3):34-49.

[10] Krause, et al. Purchasing strategy: An empirical analysis[J]. Proceedings of the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 1998(5):1227

-1229.

[11] 吴绮,许统邦. 供应链质量管理——21世纪质量管理新思路[J]. 中国质量,2001(12):45-46.

[12] 龙勇,李军锋. 国外质量管理实证研究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J]. 工业技术经济,2002(6):69-72.

[13] Adam, et al.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quality improvement approach and firm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1997,17(9):42-43.

[14] Kuei C, Madu C N, Lin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 2001,18(8):864-872.

[15] Chinho Lin, Christian N Madu, Chu.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 comparison study on American, Japanese and Taiwanese owned firms in Taiwa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 2004,21(5):564-577.

[16] 张翠华,杨佰强. 供应链关系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7):79-81.

[17] 姜玉满,陈要立. 卓越绩效模式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质量探索,2008(4):22-23.

[18] 姜鹏,苏秦,党继样,等. 不同类型的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9(7):134-143.

供应链管理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也应用供应链管理得到了很多益处。

1.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指从商品生产一直到商品销售这期间所有节点所组成的物流网络,其中包含供应商、制造商、仓库、渠道商等。这一物流网络可以由多个个体或企业构成,但有些企业在这个物流网络中扮演多个角色。比如有些企业既是制造商又还扮演渠道商的角色、供应链管理让各个网络节点分工明确、各司所职,提高了各个节点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省了成本,降低了企业风险。

2.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的作用

2.1降低成本

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降低了其企业整个生产到销售的成本。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选择出合适的材料供应商,通过调查研究,评价各个材料供应商供应材料的性价比,从而优化材料成本。在仓库管理中,由于供应链上的信息实时共享,避免了以往需求信息逐层扩大的情况,降低了库存积压产生的成本问题。并且供应链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运输系统的成本和交易成本。

2.2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供应链管理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供应链管理应用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同样也提高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供应链管理直接把生产和消费关联起来,这时就需要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具有很高的客户服务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这个方面:客户在购买电子元件后,企业会采用配送货的方式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点不仅加强了供应商品的效率,还提高了客户服务质量。

3.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3.1.1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稀缺

现阶段,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稀缺是存在的现状之一。由于供应链管理需要掌握材料采购、商品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及销售等很多知识面,这种综合性人才培养起来十分困难。由于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缺乏优秀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导致供应链管理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功效。导致管理人才稀缺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企业方面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不是很重视,大多数企业没有一个完善的跨部门工作的机制,导致在供应链管理中大多都是就不同部门进行分开管理。(2)企业员工方面也没有进行学习的热情,不愿意在不同岗位上进行轮换。

3.1.2供应链管理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虽然帮助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进行很多方面的优化,但也同时伴随着很多风险。具体如下:(1)由于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善,导致供应链环节上的信息传递错误,可能会造成产品供应不上或增加库存等情况。(2)物流出现问题也属于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物流中断影响客户服务质量,阻碍供应链的流通。

3.2解决对策

3.2.1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是完善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具体人才培养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培养,可通过培训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知识,提高员工对企业生产流程的熟悉程度平。要求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学习先进的供应链管理软件,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2)可和大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把管理人员送入大企业中进行考察进修,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点从而加强自身素质。(3)可加大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引进,提高企业内部尖端的管理力量。通过引进的人才带动企业内部人员素质的提高。总之,通过培养人才可有效落实和完善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3.2.2加快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完善供应链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提高企业竞争力,了解市场第一信息,提高企业收益等。供应链管理通过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有效促进企业间的互补,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具体完善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点方法:(1)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求企业管理层把信息化建设当做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企业管理层重视信息化建设,才能把这一策略落实下去。(2)制定信息化建设部门,通过部门的研究来制定合适企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方向。信息化建设部门在考虑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和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信息系统的结合。(3)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员自身素质,培养员工对信息化的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努力,才能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

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帮助了企业完成了成本控制,降低了企业运营存在的风险,提高了企业顾客服务质量。但在现阶段的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人才的稀缺和供应链风险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不断培养优秀的综合性供应链管理人才,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把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安,刘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挑战[J].系统工程学报,2000,15(2):179-18.

[2]宋华.《物流供应链管理机制与发展》[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

供应链管理本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ISO9000;供应链;质量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by drawing on the defin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ISO9000. The scheme include four parts, i.e.supply chain quality planning, supply chain quality control, supply chain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upply chain quality assurance. It presents the measures and quality management tools which can be used in a core enterprise in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Key words:??

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曾经说过: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由此可见,在现阶段质量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质量管理立足于企业内部,其弊端已逐渐显现:2001年世界手机第三大生产商爱立信由于一重要原件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出现差错被迫停产,最终导致其与Sony公司联合生产手机。2005年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最终调查出含有苏丹红的是调料中的辣椒粉,其辣椒粉全部购于河南驻马店一个小调味品公司,据统计由此给肯德基带来的直接损失仅4天就2600万,间接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如此类似的事故在企业运营中不胜枚举,可见今日的市场竞争已不是单一企业的质量竞争,而是其所属供应链的质量竞争。实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否则由于供应链成员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问题造成本企业产品返工、滞销、客户投诉、维修等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一、ISO9000族标准中质量管理四大基石?

ISO9000族标准作为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在全球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在2000版ISO9000族标准中对质量管理有如下定义:?

质量管理: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所谓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质量策划: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质量策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策划、管理和作业策划和编制质量计划三项内容。?

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通过一系列作业技术和活动对全过程影响质量的人、机、料、法、测量、环境诸因素来进行控制, 并排除会使产品质量受到损害而不能满足质量要求的各项原因, 以减少经济损失, 取得经济效益。?

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由目的出发, 企业的质量保证分为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两类。?

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企业应确保质量管理实施框架能推动和促进持续的质量改进, 使其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能使顾客满意, 并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效益。?

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涵盖了质量管理的全部内容。朱兰曾经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称为质量管理三部曲。ISO9000族标准中又加入了质量保证。可以说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质量管理的四大基石。?

笔者认为这四大基石的关系为:企业首先要制定符合本企业的质量策划,其中要制定要达到的质量目标,然后进行各项活动时要对全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质量控制,测量实际的质量结果,与质量目标进行对比,如果没有达到质量目标,则需要分析原因进行质量改进,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以上活动。如果达到目标则设立更高的质量目标重新进行以上活动。随着不断地这样递升,企业的质量保证才会不断地提高,获得更多的信任。因此,质量管理的四大基石关系可用图1表示: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

自从20世纪60年代供应链的概念出现以来,有关供应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迅速。供应链是由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经营网络。图2展示了典型的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结构图。由图2可以看出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也决定了核心企业担任起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应重点研究核心企业在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时,需要采取的措施和可以利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

物流企业也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供应链中每一个运输环节都会涉及到物流企业,如果没有一个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物流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质量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有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但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从图2来看,产品制造质量是由原材料供应商、元器件供应商、装配企业、物流企业和核心企业共同保证的;产品分销质量是由分销商、零售商和物流企业共同保证的;售后服务质量是由售后服务提供者保证的。可见,供应链质量管理十分强调企业间的协同质量保证。并且应重点从核心企业分析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实施。?

三、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

笔者提出的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是受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的定义启发,从质量管理四大基石出发分别从供应链质量策划、供应链质量控制、供应链质量改进和供应链质量保证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作为供应链主体的核心企业如何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每一个方面都给出了具体的理论、措施方法、可利用的工具。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策划?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策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针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质量策划。?

(2) 选择优良的供应商和物流企业,少而精。?

(3) 建立统一、明确的质量标准规范。?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策划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 设定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重点要编制供应链质量管理计划。?

(2) 核心企业应该建立起对供应商和物流企业全面、准确、动态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往企业的绩效表现进行评价,对于绩效表现好的供应商应给予激励措施,对于绩效表现不好的供应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应该为动态的,根据所供应产品的重要度不同,可以设定不同的绩效评价周期。?

(3) 供应链质量策划中需要审核供应链所有结点企业的存留必要性。供应链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结点越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多,对于核心企业而言,质量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

(4) 核心企业应该对供应商的原材料质量和生产过程质量提出要求。在描述商品质量标准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准确,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格式以便能够消除和供应商之间因为对商品要求的理解不同而造成商品质量下降。?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策划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

决策支持系统;AHP方法;动态博弈;Nash均衡;树图;甘特图。?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控制?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控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供应链结点企业间应实行事前质量控制。?

(2) 核心企业应加强对供应链结点企业质量的监督作用。 ?

(3) 核心企业和其他结点企业应加强合作关系。?

(4) 建立实时的质量信息反馈协调平台。?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控制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 打破企业围墙,与重要元件供应商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除了用契约的形式书面约束,更要在企业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氛围和思想。?

(2) 核心企业在得到其他结点企业信任后,可以派相关人员进入企业质量监测与检验部门,这样可以消除送货后抽样检验,发现供应产品合格率不符合标准返回造成的损失。或者可以专门设立一个组织可以协调质量任务、分布质量计划以及监督企业间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

(3) 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质量信息共享、质量信息反馈和质量优化。?

(4) 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质量统计分析工具分析供应链质量问题环节,并进行质量预测。?

(5) 核心企业应对分销商进行严格管理,产品交给分销商但是销售权不能同时转移。应对其销售价格、最终用户、跨区销售进行严格的登记,防止出现恶意竞争。?

(6) 选择先进的物流企业,争取对物品的流动情况可以实时追踪。?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控制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

管理信息系统;条形码技术;直方图;控制图;散点图。?

(三)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改进?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改进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核心企业应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在成本控制下进行合理质量改进。?

(2) 依据木桶原理,重点改进供应链薄弱环节。?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改进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 在供应链管理中建立专门负责持续改进的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供应链质?

量改进的目标和策略,进行企业间项目策划及利益冲突协调,对供应链质量改进成果进行监督及评估、奖励。?

(2) 企业可以尝试使用价值分析法或者应用系统分析技术分析整个系统的构成因素,来确定整个供应链系统是否在最优状态下运作。?

(3) 通过数据挖掘或者统计分析技术发现供应链的薄弱环节,核心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人员、设备或培训帮助改进薄弱环节,确保质量系统融合。?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改进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

数据挖掘技术;因果图;亲和图;关联图;优先级判定矩阵;PDPC法;雷达图。?

(四)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保证?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保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出现质量问题,应以正确、诚恳态度回应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社会。?

(2) 争取全球知名质量认证机构认可。?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保证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 要求供应链结点企业向核心企业出具质量保证计划书。同时一级供应商有责任保证由二级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得到同样的保证。?

(2) 核心企业最好在产品的设计中就让专业的国际测试机构或全球知名的认证机构参与。及时申请目的市场的认证,将极大地帮助核心企业确保高效的产品生产流程,节约成本,从而让整个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满意。?

(3) 重要产品以及服务应争取得到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的认可。?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保证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HACCP;KCDS;LINT。?

四、结论?

传统企业质量管理重点集中在企业内部过程,而对外部过程关注较少,上下游结点质检是一种纯粹基于定单约束和验收约束的质量关系,结点之间相对封闭和缺乏合作。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在众多研究质量管理的文献中,给出供应链质量管理措施的文献并不少见,但是并不系统,笔者在本文中重点提出了基于ISO9000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

本实施框架包括四个板块: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策划,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控制,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改进,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保证。?

每个板块都包含以下三部分:?

第一,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时应遵循的原则。具体地给出了每个板块应该遵循哪些原则,从理论高度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指导。?

第二,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时可实施的措施。具体地给出了每个板块可以实施哪些措施,从实践方面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指导。?

供应链管理本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质量管理

1 质量的涵义

在制造企业管理中,质量管理是最重要的工作,因为制造企业是通过在各制造环节中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增值以此来实现企业价值。从对质量管理学科中产生严峻影响的质量界巨匠对质量的论断中,能够将质量的定义分为两类:一是产品和服务的特性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通常是定量化要求;二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期望。

第一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是克劳斯比和田口玄一,克劳斯比认为质量就是符合规定要求,而田口玄一则认为质量就是产品上市后给社会带来的丧失。第二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有休哈特、朱兰、戴明、费根堡姆和石川馨,其中被广为传播的定义是朱兰博士的适用性质量,朱兰博士认为产品质量就是指产品的适用性即适合使用的特性。其实休哈特博士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质量有过精辟的表述,他认为质量兼有主观性的一面(顾客所期望的)和客观性的一面(独立于顾客期望的产品属性);质量的一个重要度量指标是一定售价下的价值;质量必须由可丈量的量化特性来反映,必须把潜在顾客的需求转化为特定产品和服务的可度量特性,以满足市场需要。正是由于质量的主观性一面,质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而且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样正是由于质量的客观性一面,使得对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成为可能。

2 质量链与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链管理是供应链环境下产生的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及模式。从企业内部看,质量链起源于企业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也包括对产品的设想、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全部过程,这些过程在形成产品的同时,也形成了产品的质量。从企业外部看,企业与质量链上的供应商、外协厂商、合作伙伴、分销商等实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质量链上的所有质量活动,都紧紧围绕产品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协调一致地开展。

所谓“质量链”管理体系,就是核心企业和各个供应商共同面对顾客服务,在统一标准和平台上保证质量。质量链管理完全打破“质量壁垒”的封闭界限,分析运用技术、管理等多种手段,从观念、方法、过程、体系等方面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以整体的、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看待和组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的管理,在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及最终用户之间建立一条敏捷、畅通、受控、优化的质量链路,在整体上提升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质量水平。

3 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形成过程

供应链是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运营网络。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畴内。具体来说,产品制造质量由ODM/OEM/EMS厂商、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保证;运输及销售过程的质量分别由运输服务提供商、经销商保证;而售后服务质量由售后服务提供者保证。

4 供应链环境下质量链管理的实施框架

实施质量链管理的基础架构如下:(1)基础环境层。质量链管理策略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基础环境,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在全球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架构。(2)技术平台层。质量链分析管理机制、质量链消息共享机制与质量链协同工作机制共同形成了实施质量链管理策略的技术支撑平台。(3)执行层。在执行层上,基于基础环境层与技术平台层,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局部质量系统从组织、管理、过程、消息等多个方面加以整合与集成,组建敏捷、高效、协同运转的质量链系统。(4)目标层。实施质量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供应链系统中的顺畅、快速、连续、平稳的质量流,包括质量消息流、设想质量流、需求反馈流、质量计划流、质量改进流、质量控制流等诸多方面。

5 “质量链”管理方案的实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实现质量管理的突破性改善,只有概念与决心是不够的,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工具。“质量链”管理体系最大特点就是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有系统的、按部就班的方法与工具。这种工具使工程技术人员能在短时间内精确地找到形成产品和制造工艺中的缺陷,和分析出其根本原因和加以消除。

不只如此,“质量链”管理体系改善方案还将一个企业的运作方法和文化从处理问题模式提升到不断改善模式。“质量链”管理体系能从观念、方法、过程、体系等方面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以整体的、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看待和组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的管理,成功实施“质量链”管理体系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生产柔性。

结束语:全球供应链体系在地域与职能上,以及成员间的文化差异与利益冲突,协同质量链管理不是基于单一企业环境的传统质量管理模式,而是一项涉及到技术、管理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的系供应链。它涉及的范畴广,但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质量管理思想。质量链在供应链的基础上,无论是管理、人力、物资还是消息都围绕质量展开,质量链成员共同参与产品开发、共同进行生产控制,共同降本增效,共同为顾客服务,共同提高整条供应链的合作力。

参考文献

[1]顾立刚.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4).

[2]景平.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9(7).

[3]毛宁.基于SCOR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0).

供应链管理本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 质量 iso9000

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各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分布在整个供应链上,产品质量需要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因此,质量管理模式由单一企业质量管理模式转变为多企业协同质量管理模式——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供应链质量管理是指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包括合作伙伴)的质量管理,意味着核心企业不仅要对企业自身的产品设计制造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而且要对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相关企业进行质量管理,需要从产品设计到制造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对质量严格审核和保证,从而做到对产品形成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供应链质量管理最显著的特点是产品实现过程跨越了单个企业边界,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其质量管理组织模式具有分形特征,需要各组织的质量协同与合作来实现。供应链质量管理仍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其主要特征包括:

1.质量管理的范围从单一企业拓展到了供应链网络的群体企业,质量管理思想的统一是供应链企业正常运行的根基,应该立足于供应链的高度来考虑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

2.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核心企业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核心企业不仅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同时也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组织和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也是实行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过程。

3.供应链中成员企业是独立经济体,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是共赢合作的关系。通常,签订的协议或合同出现质量问题,可通过协调、仲裁或者法律手段来解决;并且成员企业本身都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在基于特定产品的供应链中需要承担着不同的质量职能。

4.通过实施前向和后向一体化,加强供应链企业采购过程与市场营销中的质量管理,以市场为导向的个性化生产方式,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供应,对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专门的运输企业(如铁路部门、各种运输公司)作为运输服务提供者加入了供应链,他们的服务水平是保证整个供应链中物流通畅的重要环节。

6.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相结合,成为指导和实现供应链企业标准化质量管理的主要基础理论,以建立动态、开放、发展的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使质量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从单一企业扩展到整个动态联盟的企业群体之间。

二、iso9000标准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引言中提出了8项质量管理原则:面向顾客、领导作用、人人参与、过程管理、系统管理、连续改进、面向事实和供方关系。这八项原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受地域环境、文化背景、组织规模和产品类型的限制。如果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体系,将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有利于全体供应链成员参与质量管理,并对供应链全过程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

1.面向顾客

质量工作源于顾客需求,终结于顾客的理解,所以质量管理的核心应该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供应链中的顾客除了最终用户,还包括许多中间用户,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因此,不仅核心企业要关注最终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各级供应链成员也必须关注其下游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也就是说,层层分解最终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并通过供应链各个层次对其下游用户需求的满足来确保最终用户的满意,随后根据最终用户的满意程度来评价和改进供应链体系。此外,还要准确、完整地把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服务和过程的规范。据调查,供应链中有一半以上的质量问题都是由规范引起的。

一些传统的全面质量管理工具此时仍然可以采用,例如:可以利用质量功能展开(qfd)来了解用户的显性需求及潜在需求并将其转化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设计要求、工艺要求和生产要求;利用因果图来探查影响顾客满意水平的因素并利用帕累托图找出关键因素,等等。

2.领导作用

有效的领导是有效质量管理的关键,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就起领导作用,它确立了供应链的总体发展方向和经营目标,各项质量活动只有得到核心企业的重视和支持才能推广并取得实效。因此,核心企业必须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充分考虑各个供应链成员的需求和期望,建立清晰的、可达到的、协调一致的总体目标。通过倡导、提供范例和演示作法,核心企业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导、鼓舞和激励各成员为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共同努力。

同时,核心企业还应致力于在供应链各个环节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和公平公正的道德伦理观念,消除持续改进的阻力和障碍,在供应链各个层次上培育更多全面质量管理的领导者,使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

3.人人参与

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管理是由全体员工参与各项质量活动加以实施的,如果不能使每个员工都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是难以成功或取得预期效果的。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不仅要激励本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增加其才干和能力,发挥其革新和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供应链内营造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供应链所有成员及其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使其了解自身在供应链中的角色和对供应链质量所负有的责任,真正做到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去解决各种问题,认真学习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的原则、实践、技巧和技术条件,以加强自身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比如:可以通过推行“5s”法,即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在供应链内培养“自动、自觉”的风气;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跨职能、跨企业的qc小组,使供应链各个层次的员工都参与到供应链质量管理中来,共同为顾客满意而奋斗。

4.过程管理

过程质量管理是iso9000最新质量保证体系标准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传统质量观关注的是产品本身,而现代质量观则关注创造产品的过程,这是二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存在“供方”和“需方”,存在众多相互关联的过程,如采购、物流、生产、库存、销售、服务等,这些过程都具有各自独立的目标和计划,而这些目标和计划经常会产生冲突,因此,为保证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通过供应链各节点活动的全面质量控制,使所有过程尤其是关键过程都能达到高质量,即小波动、少浪费、多增值;通过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零缺陷输入输出,始终以“双零(零库存、零缺陷)”为供应链质量追求的方向,实现精细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