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公共卫生心得体会

大学生公共卫生心得体会

大学生公共卫生心得体会

大学生公共卫生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SARS危机中的公共卫生政策比较与反思

崔效辉

不期而遇的SARS打乱了许多人生活的步骤,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诸多的影响。社会各界除了在病人收治、疫情监测、药物研究、宣传防治等方面竭力突进外,在机制的变革和重建上也在迅速行动。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就这样在SARS肆虐的背景下,被迅速提上议事日程,也是疫情爆发以来,一直为中央政府三番五次强调的工作重点。

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政府就确立了面向全国人民、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群防群治的公共卫生政策。由于政策得力,政府重视,加上开展群众性群防群治运动,在短时间里就有效遏制了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恶性传染病、地方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健康状况。1958年7月,毛泽东在听到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后,兴奋异常,奋笔疾书《送瘟神》:“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借问瘟君何处去,纸船明烛照天烧”。印度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认为:“即使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一个为全体国民提供医疗保健和教育的国家,实际上可以在全体人民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上取得非常突出的成就”。在过50年里,中国的人均寿命从36岁提高到70岁,应被视为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巨大成功。阿马蒂亚.森同时认为,中国这20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新中国政府此前的土地改革政策、普及初等教育和为人民提供初级医疗保健。而独立后印度,这几个方面都不如中国做得好。他担心,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开放可能会削弱中国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事实正是如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共卫生体制,在新的历史时期没能与时俱进,其改革步伐大大落后了。不期而遇的SARS,给中国的公共卫生政策和医疗保健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次SARS危机要求我们在重新审视我们原有的公共卫生政策的同时,借鉴那些在公共卫生领域中表现出众的国家的成功经验。

法国作为欧洲的一个大国,同欧盟的其他成员一样实行全民医疗保险,计划免疫接种率达100%。患者只需支付小病医疗费用的15%,其余的85%由社会保险部门承担,大病的费用则全由保险部门支付。法国卫生部主要负责卫生法规、政策的制定,重大传染病的管理,医院与医药的管理等,整个公共卫生体制本着职能分散、政事分开、法规健全、事后监督的原则来运作。法国的公共卫生职能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但因有完善的卫生立法体系,并不会出现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国家卫生部起监督、协调与配合作用。卫生部在全国22个行政大区有派出结构,但只负责监督执法和行政管理的职能,疾病防治、卫生检查、健康教育等工作由各业务机构(医院、大学、社会团体等)承担。为吸取血污染事件的教训,法国设置了独立的公共卫生监督院,协调和执行法国的公共卫生的监督职能,对各种公民健康因素及疫病流行(如性病、爱滋病、疯牛病、军团病等)进行监督、调查和危险性评估,并及时通过媒体告知公众,以引起全民的重视,同时制定和实施预防和控制措施,各级政府不能干预监督院的工作,而只能对其工作进行配合。卫生监督院下设5个部门:传染病防治、环境和职业危险、公共卫生信息、慢性病防治、国际与欧洲事务,最重要的部门就是传染病防治部门,主要负责5个方面的工作:1,爱滋病、性病、肝炎;2,免疫相关的疾病;3,肠道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及人畜共患疾病;4,空气传染疾病(军团病、肺炎等);5,医院内感染及抗药性菌株检测。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法国的公、私医院都可以收治传染病患者,除按规定作好防治工作外,必须及时把疫情上报地方政府的卫生局,并上报国家卫生监督院。发现传染病人而疫情未报、漏报的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欧洲另一个大国德国的公共卫生体制与法国不同,德国联邦卫生部设办公厅和4个司,其中第三司负责疾病预防与控制,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麻醉品和毒品管理、吸毒与药物依赖预防、公众健康教育等。联邦卫生部下属若干专业技术和研究机构,如联邦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研究所、联邦消费者与兽医研究所等。这些与公共卫生监督有关的专业技术机构主要负责向联邦卫生部提供技术咨询、受卫生部的委托提出卫生法规、标准草案、承担联邦疾病监测、实施联邦食品和日用品抽检计划及开展有关的研究工作。各州政府也设有公共卫生部门,但州政府并不直接执法,而是将执法主体下放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卫生部门具有行政执法和公共卫生服务双重职能,主要任务是:1,传染病防治,传染病的登记与报告,调查传染源、病原的认定,并向政府提出传染病的控制措施与对策等。2,饮用水和污水排放监督。3,医务监督,医生开业登记备案,医疗机构质量监督。4,预防接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5,医学鉴定。联邦各大州都有公共实验室,负责日常公共卫生监督中的大量抽检化验工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德国联邦政府的公共卫生立法范围不断扩大,联邦卫生部的执法权限也日趋扩大,促使各州公共卫生监督体系也渐趋统一。随着欧盟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欧盟各国的公共卫生的立法和执法正逐步与欧盟接轨,法、德两国自然也不例外。

日本政府投入巨资用于公共卫生事业,重视推进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从而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医疗费用少,而国民的健康状况良好,其婴儿死亡率和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同英、法、美、德、意、加、澳相比,都是最低的和最长的。日本公共卫生体制的特点是:1,由政府健康课-保健所-保健中心-社区志愿者组成严密的保健体系;2,建立了国家公共卫生院,集科研、教学为一体;3,保健机构的建设集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推进为一体;4,政府把保健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日本的医疗保健制度高度追求平等理念,即人人享有医疗保健。为更好推进国民的健康水平,日本厚生省打破行政区划,在全国设立了600个保健所,负责公共卫生和国民保健工作。在强制国民医疗保险、政府财力支持的同时,特别重视偏远地区的医院,努力缩小城乡差别。由政府出资在偏远地区建立保健所和诊疗所,政府派员前去工作并承担其报酬,由政府出资为当地医疗机构培养医疗专门人才,购置现代化的医疗设备。除在国内拥有完备的疾病监控体系外,日本的公共卫生系统能够快速有效地对付来自外界的威胁。在对付疯牛病问题上可以看出日本公共卫生体制的灵活有效,虽然日本只发现了两例疯牛病,但日本政府还是决定大规模地宰杀涉嫌染病的牛群,并给受损的企业必要的补偿。在这次SARS危机中,日本厚生省在2003年2月就开始关注中国的疫情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一名日本人在排除感染嫌疑后,日本政府宁愿支付一定的经济赔偿,也不同意其立即回国。日本政府在向中国提供15亿日元援助的同时,也派日本国立医疗中心的专家组前往中国,将就如何治疗SARS和防止感染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这既是对中国的援助,更是日本拒SARS于国门之外的一种举措。一旦SARS侵入,在中国获得的经验就会对日本的危机应对起作用。近年来,公共卫生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从疾病预防转移到健康促进,国际社会以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健康促进的重要性,使原来只是由公共卫生工作者从事的预防疾病的工作变成国家和国民共同参加的一场公共卫生运动,使健康促进不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正是在此前提下,日本提出了面向21世纪国民健康战略——“21世纪国民健康增进运动”。

卫生部是美国联邦政府最高的卫生行政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处理涉及全国性的卫生及与卫生有关的行政事务;国家卫生标准、卫生统计信息;制定国家10年卫生规划,等等。联邦卫生部的行政职能着重于宏观调控,重点在卫生政策、策略、规划、目标、融资、评价等方面,将国家卫生规划科学化、法律化。美国公共卫生政策的目标是公共卫生服务全体国民,消除不同种族的差异,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人口的生命质量。对无力购买医疗保险的老人和贫困人口(全美约4000万),实行“医疗照顾”和“医疗救济”,由地方公立医院为这部分人提供免费服务。美国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是卫生部推行公共卫生政策的职能部门,在全国有7个分部,设有全国出生缺陷和发育性残疾中心、全国传染病中心、全国慢性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全国性病和结核病中心、全国卫生统计中心、全国流行病学办公室等12个中心和办公室,共有8000多名雇员,其中2000多人在地方政府部门工作,有120多人在世界47个国家工作。通过收集卫生数据、综合分析、科学研究等手段,设计和干预疾病控制项目,对地方卫生部门进行技术指导。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美国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确立了4个重点领域:1,增强公共卫生举措的科学性;2,与医疗保健人员合作以加强预防;3,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促进健康的生活;4,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健康水平的提高。提出的具体设想有,在治疗和预防上投入的卫生资源和精力必须平衡,克服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不仅在临床医学,而且在公共卫生领域也要发展新的应用技术。

大学生公共卫生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1国家对学校公共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

199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要任务:负责对学校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负责学校常见病和传染病的诊治、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做好学校的传染病预防和管理工作;医务监督影响高校人群健康的有害因素;医务监督学校教学卫生、饮食与营养卫生、体育卫生、环境卫生等,并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等职能[1]。基本上囊括了高等学校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明确了高等学校卫生机构的主要任务应以卫生管理为主,医疗工作服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是高等学校的医疗机构的特殊性所在。

2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

2.1高校医疗保健机构公共卫生管理现状

高校医疗保健机构是具有学校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两项功能的职能部门。其中卫生管理职能有:医疗费用管理、校内公共卫生管理、校内传染病管理、食品卫生管理、校内师生健康档案管理等;医疗服务职能有:对在校师生的突发病及常见病的诊疗、危重病人的入院前救治、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医疗保障服务、心理咨询、预防保健等。

学校对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较少,医疗机构设备陈旧,缺乏专业人才。高校在校学生数不断增加,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队伍逐渐老化,人员也逐渐减少,医疗机构还面对大量的医疗卫生工作,就我们学校卫生科而言,一年门诊量3万多人次,体检1万多人次,而在校医护人员只有20人,且分布在3个校区。因此,学校卫生管理职能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实施,为此医疗机构的领导必须得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抓好医疗质量和提升医疗服务态度,以协调好医患关系。高校医疗机构所要承担的医疗卫生管理主要包括:师生的健康体检管理、学生休复学管理、医疗保险、部分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工作。相对目前的软件硬件设施配置,高校医疗机构是无法全方面的参与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

2.2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针对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3]。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是在学校发生的聚集性传染病(如非典、甲流)、食物中毒等。很多高校都建立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但是却没有经过有效的演练,且事件突发后责任不清,层层报告制度不严格执行,医疗救助水平偏低,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人才、技术、物资和经费的支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能力较弱,疾病监测、报告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遇事反应慢,指挥协调乏力,各种原因使得高校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偏低。

2.3高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4]。健康教育对于高校来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要靠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青年学生能自觉地参与改变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现实因素,使他们达到心情开朗,机体强壮,能愉快的学习科学知识和技术才能[5]。

目前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据不同高校调查显示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能够接受到健康教育。这就说明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在高校未能得到很好的普及,高校不仅没有开设健康教育的课程,而且也不够重视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措施和方法,离国家的要求相差甚远。

3如何加强高校公共卫生管理

3.1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学校公共卫生工作,掌握学校公共卫生工作领导权;更好的领导和支持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学校公共卫生事业的经费要有保证,以用于各类培训和人才的引进。

3.2组建专业公共卫生管理队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在学校领导和分管部门的领导下,成立公共卫生管理科,并结合各个部门的特点,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个单位的公共卫生工作制度及职责,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卫生管理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制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的层层报告制。

3.3利用高校医疗保健机构现有资源

目前,高校医疗机构的工作主要是医疗体检和门诊,在为师生们提供质优、便捷的医疗服务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故不能削弱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

高校医疗保健机构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管理配备,但是由于专业人才的缺少,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就不能很好的实施,所以学校或医疗机构就加大建设公共卫生管理科室的力度,增加经费,引进专业人才,以进一步明确高校医疗保健机构的卫生管理职能和内容。

3.4加强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事件应急条例》和《高校保健医疗机构工作规程》的要求高校应该本着立足预防、准备充分、应对及时、妥善处置的原则,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提高高校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减少因事件的发生对人群的危害和社会的影响,消除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

高校领导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当地疾病预防机构密切合作,积极配合疾病控制中心做好学生体检和预防接种及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及时了解传染病疫情的流行情况,准确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建立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报、预警制度,发挥早期预警功能。校内突发事件和人群健康异常情况要及时向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以便取得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及工作指导,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早控制,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大学生公共卫生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人群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基础医学、环境医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毒理学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并予以评价,进而采取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或伤害,促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之目的。医学的根本目的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19世纪,人类在与急性传染病的斗争中,预防医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随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更多的疾病呈现多病因、需要长期、综合性医疗照顾的特点,使针对单因单果的生物医学模式显得“回天乏术”、“缺乏针对性”,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被普遍接受,医学的重心亦由过去的治愈疾病转向预防疾病的发生上.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关心的不仅仅为是否患病,而是如何维护和促进健康、提高生存质t、延长健康的生存时间。因此,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预防医学、以及以“预防为导向”的全科/家庭医学成为世界医学的主流。由于慢性病病因复杂、且有个体化特点,故针对慢性病的预防服务若延用传统的单纯以人群为对象的公共卫生措施将难以奏效,在临床工作中落实预防措施的观念已成为医务界的共识—此即“临床预防”的概念。

2我国医学和公共卫生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公共卫生现状及存在问题

公共卫生处于第一次卫生革命尚未结束与第二次卫生革命又提前到来的交汇时期。一方面,传统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等在我国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曾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病、性病等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莱姆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不断出现.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精神障碍、伤害和职业危害等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不可否认,以控制传染病为重点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在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传染病的问题已初步解决了”、“人类与疾病斗争的重点应该转移至位居死因前列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的观点。不少人认为传染病对人类危害越来越小,而且随时间的延长,对人类不再构成威胁,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主要存在于贫困的农村地区,影响城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事实上,近年来一些危害大、影响广的重大传染病都发生在大城市,如1988年上海爆发流行的甲型肝炎和20()3年我国香港、广州、北京等大城市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由于这些错误的认识和指导,导致部分地区的政府对公共卫生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忽视了公共卫生工作,出现经费投入减少、规划措施不落实、人员流失、人才机构不合理、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等情况。不少从事公共卫生的单位和人员片面追求或选择经济利益较好的工作,对本职工作积极性不高,或只满足于一般性日常工作。另外,部门间职能交叉、职责不清,过分强调各自学科、专业的重要性,导致一段时期学科越分越细、专业越来越多、专家越来越专,知识面越来越窄,不少公共卫生人员缺乏一般临床医学知识,流行病知识贫乏,业务指导权威性不足。

2.2临床医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的治疗与诊断方法的开展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不少人认为医学的目的就是疾病的治疗,追求治愈与根治。这个目的对于以急性病、传染病为主要对象时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慢性病和一种衰退性疾病时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慢性病很难根治、治愈,把耗资较大的急救医学的抢救手段用于慢性病衰退患者的临床抢救是难以出现起死回生的奇迹的。我国的医院等医疗单位在贯彻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上没有到位。这其中有医院自身的、客观的和政策性的种种原因。大型综合医院不设或撤消了传染科,原有的“地段预防保健”一类的社区预防没有了,医院的功能只限于院内的治疗。近10多年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和造成的国家经济负担受到了比较广泛地关注,1997年国家卫生部提出了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试行方案,一些城市采取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慢性病的防治,已取得当地人群健康和疾病的本底资料,有了一个可喜的开端,但是举步维艰,处于经费困窘,难以拓宽局面。由于近年来疾病谱及死因顺位的变化,使得我国医护人员普遍对公共卫生缺乏认识,对传染病了解不足,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生疏,不少执业医师对我国的卫生法律、法规特别是公共卫生法律了解甚少,以致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疫情报告不准确、不及时,信息交流严重滞后,消毒隔离措施不规范,不少医务人员被感染,少量医院因严重医院感染被迫关闭。

3实现医学与公共卫生整合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仍是一项只有强化不可削弱的根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对整个卫生事业而言,不能割裂开预防为主是公共卫生的事,防治结合是指医疗单位。医院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在医疗实践中,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大力开展预防保健工作。1957年,总理就提出了“扩大预防,以医院为中心指导地方和厂矿的卫生预防工作”。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医学和公共卫生整合的基础和立足点。早期医学理论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因此其所带来的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不仅克服了原有模式的局限性,而且全面概括和表明了医学的本质特征,也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整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医学理论整体化和医学职能社会化等任务和使命的基础和立足点。医学目的认定与实施需要把医学与公共卫生统一起来。即把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作为一个整体,医学决不仅仅就是临床医学。早期的公共卫生学与医学不是分离的,20世纪初,在美国有关公共卫生学科群才建立起来,在医学院外建立了公共卫生学院,这样做在当时对于公共卫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也造成了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分裂,使得医学院校都是以临床治疗医学为主,培养出来的医学生们关心的只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向往的是成为一个专科医生。近年来,美国医学伦理学中心HastingCarter的专家们提出医学的4个目的,即:预防疾病与损伤、促进和保持健康;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对疾病的照料(care)和治疗,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避免早死,追求安祥死亡。要认定和实施这样的医学目的,需要医学与公共卫生的重新整合,从而有助于缓解医疗危机,提高生命质!。天花、脊髓灰质炎等预防效果已成为可接受的事实。另外像对待性病、艾滋病,从社会预防提倡健康性生活,也是最好选择。至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随着预防工作的开展也会做到推迟发病年龄,减少病死率,既延长了平均期望寿命又提高了生命质量。

4医学与公共卫生整合的方式

4.1政府重视

政府要履行对公共卫生的责任,充分认识公共卫生重要性,合理规划、调配卫生资源,改建、重建我国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提高国民健康福扯水平、预防公众健康危机、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完善急救医疗体系、提高先进医疗技术水平等,政府还要为卫生工作者提供促进医学与公共卫生整合的必要经费、设备、工作条件与环境。

4.2加快医学教育及公共卫生教育的改革

医学教育要真正体现医学模式的转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公共卫生知识和人文知识。医学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加强预防战略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集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为一体,能提供综合能力的现代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以适应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健康观念转变的需求。医疗单位要结合继续医学教育、岗位知识和技能教育,培养“五星级医生”(fivestardoctor),既要精于医术,又要胜任服务于个体和群体,承担集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综合服务的职责。要深化公共卫生教育的改革,尽快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实践经验、高素质的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关键是:第一,改革公共卫生本科教育,培养医学生+公共卫生的复合型人才,即国外运行的MD+MPH教育。这种既懂医又懂防的毕业生到现场工作最受欢迎。第二,加强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改变实验室加教室的培养模式,公共卫生毕业生必须加强现场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实践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科研教学型人才培养为辅。第三,提高学校教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院与公共卫生机构联合教学的机制,相互促进、互相提高。

4.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新时期医学工作者的责任及义务,进一步增强防控传染病意识,保障与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备的权利。上岗前享有接受专业及自我防护培训的权利。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素质教育和法制,遇有传染病流行等其他威胁人民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应服从卫生行政调遣,对危重患者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及时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政府应加大对卫生人员的考核力度,如医疗单位评级人员聘用、晋升时,加重掌握公共卫生知识的分最.从事公共卫生的人员应加强了解、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水平等。完善医疗保健制度,使群众公正地享有医疗保健。

4.4科研与合作

重视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注重应用科学研究,在有限的卫生资源的整合利用上下工夫,密切部门间支持和配合,健全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

大学生公共卫生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发展趋势;预防医学;途径;干预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96-01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等职能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应是一个由政府领导的,多部门相互协作的,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机构等共同组成的、通力合作的体系,同时,这也是我国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只有将公共卫生体系看作一个整体,对其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才能保证这个体系职能的实现。

一、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趋势

(一)彻底转变政府职能

公共卫生分属于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领域,公共卫生系统的管理也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需要对我国的公共卫生系统进行授权。政府应该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对公共卫生系统的管理,也应该主要体现在监督该系统的运作,确保公共系统内的各项具体措施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同时,还应该将政府的投入转变为政府购买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公共卫生的服务效率。

(二)逐步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自下而上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仍然缺少可靠的基础数据和懂技术的懂网络运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还不能完全避免报告可能出现的错误,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公共卫生系统的预警和监测机制,并对现有的卫生系统的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疾病监控系统。

(三)转变“重治轻防”的思想误区

“重治轻防”是我国传统的公共卫生观念,它的长期存在造成我国大量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以及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局面的出现,至今仍不能适应现代公共卫生以预防为主的要求。我国是人口大国,以“预防为主”能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蔓延,极大地减少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大力开展预防保健工作,有利于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实现。政府是公共卫生的主体,只有政府重视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才能将更多的投入转移到公共卫生领域。在卫生政策的制定方面,也要重点体现“公共”的特点,做好基本医疗和疾病的预防工作。

(四)、加快公共卫生机制的改革

我国现行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改变卫生机构条块分割的状况,实行全行业统一管理。推行公共卫生体制的改革,不仅要理顺卫生监督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还要解决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划分问题,加强对卫生系统的宏观调控和技术指导等能力。为了充分保证卫生服务的公众性,对于卫生事业的投入主要由政府承担,确保全国各个地区的居民都能公平的享有公共卫生服务。

二、预防医学新途径建议

20世纪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生态环境破坏、全球变暖、新的病毒不断出现等等。单一全球全球变暖为例,全球变暖对人体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这种热效应在未来会变得十分频繁,由于高温热浪强度的增加和持续时间的增长,会导致以心脏、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的死亡人数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重视预防医学的发展,下面就简要介绍两种发展预防医学的新途径。

首先,要坚持以健康为中心。这已经成为了公共卫生发展一大极其重要的特征,健康已经成为了生命物化的标志,作为唯一一种能和亲人以及社会共同进行分享和积累的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并且是一种个人拥有的资源,健康一直成为了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就单独的一个社会来说,健康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标志,并且是人类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以及物质文明建设的保证。健康是一种最为基本的人权,只有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健康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之内一项极其重要的社会性目标,同时也是一种资源,是劳动力再生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健康的投资有利于将劳动力工作时间进行延长,能够将劳动者因为病而缺课缺勤情况减少,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合格的劳动力,最终增加了国民收入。所以,在进行经济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健康进行投资,以便发展和恢复人们最普遍、最基本的劳动生产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健康投资作为一项重要的,并且回报丰厚的生产性投资,就好像发展本身推动了卫生工作的同时,卫生工作也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卫生工作和发展这两者必须是齐头并进的。

其次,强调综合。在卫生服务中,我们要始终强调综合,不管是对群体还是个人,对于人群健康所提供的服务都必须是综合性的,并且保健和预防必须要在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要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原则。

结语:本文中,笔者从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我国公共卫生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了预防医学新途径的建议。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这两个的工作目标基本一致,而且都是通过对人们健康环境进行保障来进行社会利益的满足。公共卫生管理注重的是社会实践,更像一种执行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郭淑霞.冯刚玲.秦江梅.郑荣华.吕凤莲.唐美娥.刘佳铭.芮东升.徐上知.张景玉 建设预防医学教学基地的思考与实践[期刊论文]-农垦医学 2005,(01).

[2]罗春燕.李敏.丁瑾瑜.何智纯.罗薇薇.吴维群.郁泉珍.冷培恩.陈文.张勘.刘雄鹰.张胜年 上海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原因[期刊论文]-上海预防医学 2007,(04).

[3]张淑华.吴惠慧.褚金花.李变兰.郭爱民.魏守刚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综合性实验教学有关问题的探索[期刊论文]-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11).

大学生公共卫生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切实理顺全县公共卫生工作管理体制,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管理效能,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保障全县人民健康,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13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渝委发〔20*〕10号)和《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委办发〔20*〕10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为切实保证全县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工作体系。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设立相对独立的公共卫生科,县属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设立相对独立的预防保健科,具体承担辖区和本单位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任务。

第三条公共卫生工作是社会主义公益性、福利性事业,必须坚持以县财政投入为主,鼓励多渠道筹集经费,向公共卫生事业倾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保证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条公共卫生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准则,以突出“社会效益”为中心,开展各项公共卫生工作。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五条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的职责任务是:

1.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免疫规划工作;

2.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收集、整理、上报辖区疾病控制工作信息;

3.组织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推广母乳喂养和住院分娩,负责辖区婚前医学检查;

4.组织开展儿童系统管理或生长发育监测,组织开展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普查、普治;

5.负责村级卫生人员的预防保健等社会公共卫生工作的业务技术培训,对村级预防保健工作实施督促指导;

6.开展群众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7.负责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爱国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

8.受县卫生局的委托开展卫生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9.完成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业务单位交办的其他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工作任务。

第六条县级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预防保健科的职责任务:

1、承担传染病疫情和疾病监测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本单位就诊病人中各类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和及时报告。

2、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参与指导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工作。

3、协助院领导组织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保健的指令性任务。

4、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参与重大传染病疫情及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的处理;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和相关信息的报告、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协同医院感染科加强医源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的管理。

5、按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的要求,加强对单位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义务的教育与技能培训。

6、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考核,对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劳动条件、卫生防护设施等开展监测,并提出改进意见。

7、做好院内《出生医学证明》管理、母婴保健专项技术管理,完成院内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的死因调查、分析报告。

8、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临时交付的有关预防保健工作。

第三章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七条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按各乡镇幅员面积大小和服务人口多少,适当向沿江、沿线倾斜的原则进行配备;县属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预防保健科要落实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单位预防保健工作。

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卫生监督人员一律由公共卫生人员兼任。个别面积较大、人口密集的乡镇,根据工作需要,可在本单位的公共卫生人员编制数中,设专职卫生监督人员1-2名。

第八条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科长由院长兼任,实行科长负责制。为确保公共卫生科日常工作的开展,设副科长一名,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县属医疗机构、民营医院预防保健科科长由院长或分管副院长兼任。

第四章公共卫生人员的选聘

第九条公共卫生人员任职的基本条件是:本人热爱公共卫生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组织观念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自觉遵纪守法,具有一定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经验或经历。同时,必须具有与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的、国家认可的中专以上学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相近执业资格。在同等条件下,具有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专业较高的学历者优先。

对边远山区乡镇公共卫生人员的准入条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条件。

第十条本着“学以致用,专业对口,严格准入,保证素质”原则,采取本人申请,单位推荐,县卫生局根据本人综合情况和单位推荐意见,组织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的领导和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审查,报县卫生局批准,然后由县卫生局正式行文予以确定。

各单位要确保公共卫生队伍的稳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换公共卫生人员。若因特殊原因确需变动的,须报县卫生局批准。否则,将按其变动的人数,相应扣拨该单位的公共卫生任务补助份额。

第十一条公共卫生人员(防保人员)的选聘,原则上首先从现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中严格按照第八条所规定的条件进行择优选聘。若在现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中,挑选不起编制人数的,本着更加接近条件的原则,可将范围扩大到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杜绝非专业人员从事防保工作。

对于原从事公共卫生工作而又落聘的人员,该院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另行安排工作。若本人愿意,可向组织申请调入缺编的山区乡镇卫生院专职从事公共卫生工作。

第五章管理体制

第十二条对公共卫生科(预防保健科)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即行政上隶属于本单位的领导;业务上,接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的管理和指导。各业务主管部门务必切实履行起各自的业务指导、督促、检查职能,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医疗机构必须接受、服从县级公共卫生(防保)业务主管机构督促、检查和指导,并积极配合其工作。

对县级医疗机构防保人员的管理则以所在单位为主,以单位的规章制度实施统一管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只能对其进行业务指导、检查,不得干预其内部事务。

第十三条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和县属医疗机构(含民营医院)防保科的业务工作考核,由县疾病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代表县卫生局负责实施,并报县卫生局对其考核结果予以确认,兑现公共卫生(防保)工作任务补助经费。对公共卫生(防保)人员个人绩效考核和工资奖金兑现则由所在单位负责,县疾病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和县卫生监督所不得干预。个人与单位绩效的考核结果差异太大,明显不符实际情况的,由县卫生局复核认定。

第六章人员待遇

第十四条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工作实行任务补助,按编制人员平均基本工资标准进行全额预算。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的预防保健任务每年按4000元标准,对县精神病医院和3所民营医院的预防保健任务每年按2000元标准,予以定额任务补助。任务补助(定额)经费实行按季度拨付,并将其40%作为浮动,与全年工作目标任务挂钩,年底考核兑现。

公共卫生(防保)工作专项经费,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按比例拨付,不冲抵任务(定额)补助经费。

第十五条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在保证公共卫生工作指令性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要积极发挥人员、技术、设备优势,要组织开展社会需求的公共卫生有偿服务,其收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做帐、单独核算,其收支节余部分主要用于解决公共卫生人员的工资、福利,改善工作条件,弥补工作经费不足和工作应急等开支。

第十六条对乡镇公共卫生人员实行每月保底预支工资制,其标准不得低于*元,以切实保证其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先由单位按时预付垫支,年底按目标管理考核结果结算,实行多退少补。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在制定收入分配方案时,要对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给予照顾,确保公共卫生人员全年的绩效工资不得低于全院职工平均水平。

第七章财务管理

第十七条乡镇卫生院对公共卫生科的收入支出,要严格按照国家《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实行统一做帐、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并接受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在组织收入中要严格财经纪律,不得私设小金库和私分公款。

第八章组织管理措施

第十八条加强对公共卫生(防保)工作的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把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卫生工作的重点来抓,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主责、具体人员负重责,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检查督导,及时发现新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确保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促进防保工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