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民币国际走势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精选

人民币国际走势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院人民币汇率;汇率决定理论;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

自疫情全球大爆发以来,中国宏观经济修复速度、修复结构、货币政策规模均与欧美主要经济体之间形成较为明显的错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去年至今先后经历了单边下行、单边上行和双向波动的走势。受我国市场金融开放程度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独特性影响,从汇率解释理论上来说,传统汇率决定理论中的购买力平价与外汇平衡理论对人民币汇率走势解释性强于利率平价理论,因此中外价格水平的相对差异以及外汇收支的稳定性是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但随着人民币汇改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扩大,美元指数和资本市场对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的变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强。本文通过对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关键因素的未来趋势判断,找到在短期和中长期范围内对人民币汇率的综合影响结果,对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做出一些趋势性预测。

一、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中,基于理性人假设在决定持有外汇还是持有本币之间进行选择时,主要基于货币的保值需求、支付需求以及投机或资产配置需求做出对外汇需求的决策,三种需求分别对应了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基于三类需求,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外汇收支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各国购买力水平的差异作为衡量本、外币汇率水平的决定因素,通过各国货币购买力或价格水平的相对变化以及通胀因素作为决定一国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当本币购买力相对外币下降时,本币汇率相对外币趋向贬值。国际收支理论主要以一国外汇收支衡量外汇的供需情况,以此衡量本币汇率的变化。国际收支理论认为一国外汇的收支主要出于交易和投资的目的,因此通过考量经常项下的贸易收支和金融与资本项下的金融投资收支情况来分析汇率的变化。根据国际收支理论,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会驱动本币升值,反之则驱动本币贬值。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基于投机或资产配置需求,货币会在国家之间因套利而流动,从而形成短期外汇与本币的供需波动,引起汇率的变化。利率平价理论认为两国之间的利差是未来本币的贬值预期,当外国利率上升形成国内、外利差收窄时,出于套利需求,投资人将在即期市场抛售本国货币换取外汇,而在远期市场进行反向操作,由此将会带来本币即期贬值,远期升值,直至利率重新回归平价均衡。

二、人民币汇率决定因素分析

2020年疫情在全球相继爆发,全球经济先后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供应链出现断裂风险。回顾疫情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2020年年初疫情暴发,国内生产停滞,人民币汇率单边下挫大幅贬值。随着疫情防控趋稳,经济回暖,人民币汇率开启单边上行,全年总体呈现震荡上升走势,年终收于6.5关口。2021年以来,随着疫苗接种加速,全球经济进入渐进复苏阶段。人民币汇率开年突破6.5关口,释放上一年底升值动能,但一季度美国政策转向预期较强,通胀扰动因素较大,美元指数反弹,一季度末人民币相对美元收至6.55。二季度,中美通胀均加速回升,中国产业链韧性叠加东南亚地区疫情持续和印度疫情大爆发,中国外贸出口保持强势增长同时中国资产收益性和稳定性对外资保持强吸引力,人民币汇率强势上涨一度逼近6.35。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各国超常规政策回归常态化的预期上升,价格波动、外汇收支变化以及全球资本波动性都将有所加强,人民币汇率在二季度末一度出现快速升值走势,在国家进行合理预期引导下短期急速升值趋势得以抑制。随着疫情影响逐步趋缓,各国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间推出的超常规政策将逐步向常态化回归,经济走势也将在疫后逐步回归正轨。疫后中、美两国PPI的变化水平或稳定性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其次是中美利差的波动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的远期趋势,美元指数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系数较低,但美元指数所处的历史水平位,对于人民币汇率的中枢位起到关键作用。此外,汇改因素和中美贸易摩擦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也具有明显扰动性。下面对汇率主要决定因素和关键影响因素进行逐项分析。

(一)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稳定支撑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升值趋势

一国货币汇率长期走势主要取决于该国经济基本面以及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中国经济在此次疫情冲击中表现出了超强的国家治理能力,宏观经济经受住了疫情考验,货币政策保持平稳,没有进行超大规模放水,国内金融市场环境稳定,资金面总体保持合理充裕。GDP在2020年疫情暴发期间增速保持正增长,在疫后平稳修复过程中未出现“政策后遗症”。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十四五规划”的出台,我国经济增长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双循环新格局下,国内市场将不断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驱动中国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将提升中国市场消费能力,同时资产价值将保持持续增值,对外资保持较高吸引力。宏观经济基本面的长期稳定为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后疫情时期,中美PPI波动上行趋势支持人民币升值趋势

由于全球各国疫情暴发时点和治理能力的差异,集中了主要大宗商品生产的新兴市场国家受到较大冲击,叠加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央行采用了超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多种因素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在疫后快速上涨对全球上游供应体系构成供给冲击。后续来看,供给因素决定的原油价格仍将维持高位,同时受全球疫情修复不均衡影响,新兴市场生产难以完全恢复,黑色、有色等矿产供给不足,仍将推动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上行。但大宗商品价格除了受上游能源国供给约束限制外,国际资本市场对未来的通胀预期也起到关键作用,通胀预期的持续上行导致国际市场对大宗商品做多力量较强,也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形成推动。随着全球疫情影响的消退,各国政府对于放水带来的通胀风险开始逐步关注,超常规货币政策有序退潮预期提升,特别是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上点阵图显示加息预期提前,且7月美国就业数据的好转显示美国经济正在向美联储预设的政策转向条件靠拢,后期出台通胀平抑政策的可能性加大,将大大降低大宗商品上涨预期,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做空力量将逐步增强,大宗商品价格增速在下半年或将有所放缓。美国国内方面,拜登政府继1.9万亿美元政府救助计划出台后,再次出台1万亿美元基建方案和3.5万亿美元财政支出预算,基建方案的通过对于国内上游原材料需求增长形成刺激,但由于美联储Taper预期提前,市场对后期通胀增速预期有所回落,且官方可能抛售储备直接抑制下游价格上涨,上游增加库存动力下降,对于PPI的上涨或将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从中国情况来看,5月我国PPI增速同比继续加速上涨至9%,随后仍保持高位震荡,主要是受供给因素和低基数效应双重影响,进入下半年后基数效应逐步减弱,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增速将有所回落,同时外贸增速在海外供给体系恢复后也将有所放缓,对上游原材料需求也将有所减弱,我国PPI增速短期仍将保持高位运行,预计在三季度末或将逐步回调,同时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对囤积居奇等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并在7月底政治局会议上再次强调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并对上半年“运动式碳减排”提出纠正,短期拉动PPI快速上涨的因素将得到有效抑制,中国PPI增速将逐步回归正常化。综合来看,中国PPI逐步回落和美国PPI保持上行,都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支撑,但随着美国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通胀预期回落,中美PPI增速或将放缓,同时OPEC+在最新一次部长级会议中达成增产协议并从8月开始执行,且美伊关于伊核协议的谈判不确定性较大,伊朗恢复原油供给后,中美PPI增速或将均有较大回落。而从历史数据来看,中美PPI的增速差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直接标价)之间有着较高正向相关性,这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结论,基于前文的分析,本轮救助疫情防控期间中美之间货币政策的差异性扩大了中美PPI增速差,推升人民币汇率,但我国下半年货币政策有转向宽松倾向且美联储收紧预期增大,将对中美PPI增速差的扩大形成一定抑制,短期对人民币升值动能形成一定阻力。

(三)比较优势和本轮技术革命将长期推动人民币升值走势

美元指数作为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其走势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影响逐渐增大。从美元指数历史周期来看,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每一轮美元周期的切换都与要素驱动直接相关。当新兴市场中的资源、劳动等生产要素优势凸显时将驱动美元流向新兴市场,这将伴随美元的下行周期,而当美国资本要素优势凸显,需要资本回流支持其产业回归或科技变革时,美元也就此进入上行周期。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多年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和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人口红利将逐步转为“工程师红利”,这一点相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优势明显且对美国投资人仍有较强吸引力,同时中国在本轮科技革命中对5G、大数据、特高压等新型技术布局较早,技术领先优势较明显,这将持续吸引美元向中国市场流入。从美元指数的数据来看,美元指数实际从2019年年终开始已开启下行周期,疫情防控期间的资本波动和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或将在短期对美元走势形成扰动,但从长期来看,基于经济发展基本面和要素优势的驱动因素影响,在疫后美元将延续下行周期走势,这将支持人民币在中长期范围内保持升值。从短期来看,此次疫情防控期间,美国开启了超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及财政救助政策,此次疫情防控期间货币投放量达到历史高点,同时也带来了通胀高企,劳动参与率低引发的供给瓶颈,美国经济开始出现“滞胀”苗头,尽管美联储仍然以就业回升和解决美国深度问题作为政策核心目标,但随着美国通胀的快速上行,美联储表态逐步强硬,点阵图也预示加息预期提前,因此预计美联储在2021年下半年将开启Taper讨论并在年底开启Taper,在2022年可能提前开启加息。美国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以及随后而来的实质性加息和缩表过程将带来美元指数的回升,人民币汇率面临短期走弱风险。

(四)美联储政策收紧,资本回流会导致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

中美利差自年初以来一直保持在150左右的空间,且从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海外资金在新兴市场国家间的流向来看,海外资金并没有像以往金融危机时期一样大举流入新兴市场,而是在其内部系统流动外,其余大部分流向了中国,中国在疫情防控期间稳定的货币政策和较高的资产收益水平是外资流入的主要原因。人民币资产的稳定性和收益性在全球投资组合中的配置需求逐步上升。随着市场通胀预期的回调,在美国经济修复基本面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胀预期下行将带来美债长端利率的下探,但从长期来看美债长端收益率的走势将回归基本面和流动性变动因素,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进入实质阶段,美债长端收益率将重新回归上行,中美利差将逐步收窄。中美利差的未来趋势变化对人民币长期升值仍有支撑但短期会形成贬值风险扰动。

(五)外汇净流入趋势短期或将阻碍人民币汇率持续上行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第2篇

2020年6月初至年底,人民币汇率(如非特指,均指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持续升值,刺激了市场看多的情绪,激进的观点甚至预测人民币汇率有可能升破六。但笔者明确表示,2021年人民币走得不会那么强,破六将是小概率事件。这一猜测现已基本被证实。人民币汇率“折返跑”,小幅升值。新年伊始,人民币汇率升破6.50,3月份又跌破6.50;4、5月份再度升破6.50,5月底6月初升破6.40,创下三年来新高;6月中旬起跌破6.40,个别交易日收盘价跌破6.50;10月底重新升破6.40,并围绕6.40上下波动。前10个月,境内汇率中间价和下午四点半收盘价(下同)各上涨2%稍强,低于上年全年超过6%的涨幅;中间价和收盘价波动区间分别为[6.3572,6.5713]和[6.3607,6.5739],均离破六还有不小的差距(见图1)。境内外汇差收窄,市场预期基本稳定。前10个月,境外人民币汇率CNH相对境内人民币汇率CNY总体偏强,日均差价2BP,30与其他年份的年度绝对水平相比为最低。这显示市场没有单边预期或压力,CNY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同期,1年期无本金交割远期交易(NDF)隐含的人民币汇率升贬值预期交替出现,且升贬值预期都不太强(见图2)。这与人民币强势伴随升值预期的看法相去甚远,反倒证实了汇率弹性增加,有助于释放市场压力,避免预期积累。人民币兑大多数非美货币走强,人民币汇率指数上涨较多。前10个月,在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即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系统)24种人民币外币交易中,人民币仅兑加元、俄罗斯卢布和挪威克朗汇率略有下跌,兑其他21种货币均有所上涨。同期,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口径(CFETS)的人民币汇率指数累计上涨5.7%,超过上年全年的3.8%,年涨幅为2015年以来最高;10月末,人民币汇率指数收在100.22,为2016年1月底以来新高。可见,从多边汇率看,2021年人民币走得较强,甚至强过了美元。只是我们通常讨论的是人民币兑美元的双边汇率,所以,还是笔者猜对了。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原因分析

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驱动。前10个月,洲际交易所(ICE)美元指数(下同)累计升值4.6%。但人民币汇率不跌反涨,是因为境内外汇供求盈余较大,前9个月银行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顺差合计182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倍。这不同于2017年的人民币逆势上涨。当时,主要是借美指走弱(全年大跌9.9%)之机,引入逆周期因子调节的结果。当年境内外汇依然供不应求,结售汇逆差合计851亿美元。美指震荡主导人民币汇率W型走势。此轮人民币升值受益于美元指数走弱,2020年累计下跌6.7%。2020年底,市场普遍预期美指进入中长期贬值通道。然而,笔者早就指出,在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市场避险情绪减弱情况下,美指强弱取决于主要经济体经济修复的状况。由于美国经济恢复快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加上货币紧缩预期,2021年以来美指震荡走高。一季度,美指不涨反跌3.6%,直接导致人民币汇率冲高回落;4、5月份美指上攻乏力,又推动了人民币汇率反弹;5月底6月初,美指再度跌破90,触发了人民币汇率一波急涨行情;6月份以后美指再度上行,人民币汇率重新盘整;10月份美指升破94之后再度回调,引发人民币汇率重新升破6.40。双向波动促进汇率杠杆调节作用正常发挥。汇率市场化应该是“低(升值)买高(贬值)卖”,反之,则是市场失灵。2021年前三季度,各季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均值分别环比上涨1.9%、0.4%和下跌0.2%。相应的,剔除远期履约后,各季银行代客收汇结汇率分别环比回落0.9、0.01和上升0.4个百分点;代客付汇购汇率分别环比回落0.9、上升1.2和回落2.8个百分点。汇率弹性增加,确有助于吸收内外部冲击,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的自动“稳定器”作用。中美利差收敛支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因疫情冲击下中美货币政策分化,2020年10年期中美国债收益率差达到历史峰值。全年,境外投资者净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1.07万亿元,刷新历史记录。进入2021年,受通胀预期和货币紧缩预期影响,美债收益率上行,而中国境内流动性合理充裕,包括中债收益率在内的主要市场利率普遍下行,中美利差收窄。三季度,日均10年期中美国债收益率差157BP,较上年四季度回落80BP;前三季度,境外投资者净增持人民币债券5902亿元,同比少增22%。客观评估政策对汇率的影响。1994年初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就开始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2005年“7.21”汇改只是结束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不贬值政策,重归真正的有管理浮动。对于不合意的汇率波动适时加以调控,是有管理浮动的应有之意。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重提“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累计涨幅仅为3.4%(其中2021年前三季度仅上涨1.2%),远小于同期中间价累计涨幅10%,显示本轮升值对企业出口竞争力影响有限。但因中国货物贸易的85%以上是以外币计价结算,且美元在涉外外币收付占比约九成,故人民币汇率持续单边升值严重影响出口企业财务状况。这是将人民币汇率维稳与原材料保供稳价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当然,也不宜过分夸大政策的作用:一是有关部门对于这波人民币升值预期的管理和调控主要集中在5月底6月初,其他时期并没有大的举措。二是即便在密集发声和调控时期,央行也未改变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规则,维持了汇率政策透明度。三是调控措施信号作用大于实质影响。6月中旬提高外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两个百分点后,当月日均1年期人民币美元远掉期点子不到1600BP,9月份以后更是突破了1700BP;6至8月份新增QDII投资额度133亿美元,但6至9月份月均银行代客证券投资购汇133亿美元,仅较前5个月月均多了3亿美元。

三、2022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前瞻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第3篇

由上可见,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带动了国际交易者对人民币的需求和信任,而人民币在泰国、越南、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及地区的全境或局部通用,更是为其成为国际通币奠定了基础。但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成为世界货币的道路依然漫长,许多现实问题无法回避。

(一)人民币贬值预期汇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

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如保持本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维护本国经济内外部平衡等)。当全球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高涨之时,2014年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美元兑人民币)从1月份的1∶6.0665下降到了10月份的1∶6.1168,这是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的首次大幅贬值,也预示着人民币单边升值走势结束。纵观整体,人民币汇率走低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催生经济状况。我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从而导致国内真实储蓄率边际递减。第二,涌入中国热钱过多,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强度增大。国外热钱涌入中国主要是对人民币抱持升值预期。一旦贬值苗头出现,热钱会迅速撤离,从而影响整个国内经济走势。虽然本次人民币汇率短期回落,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经济利好走势中的发展隐患。例如,2013年外资银行在华债权共计1万亿美元,该数据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折射出两个信号:其一,目前涌入我国的热钱更多是国内经济实体的隐性外债;其二,我国信贷增长和经济稳定增长过分依赖热钱。由此可见,如果人民币贬值不可控,资金外流现象将会一发不可收拾,国内的公司债和地方债也会迎来兑付高峰,信用违约问题将会把我国经济推向一个更加难以控制的局面。

(二)货币政策调节无法得到预期效果人民币

在国际市场的大量流通会影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讲,央行上调基准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收紧市场,减少人民币在市场上的流动。但是这样也会直接导致为了追求更高回报,全球人民币流入中国,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预期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央行在管理和监控海外人民币流通过程中问题很多,如贩毒、走私等利用人民币工具的非法活动等,不仅会阻挠我国相关部门对洗钱活动的追查,更会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对策及前景

(一)维护金融安全

稳定我国宏观经济人民币想要变成国际货币,最根本的就是人民币自身的保值性,这就需要我国整个宏观经济大环境稳定。第一,加强金融监管,进一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需要全面考虑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银行、证券与保险监管之间的关系,对于实际中分业经营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打破的情况,在现行分业监管框架下强化央行的协调职责和主导作用,理顺央行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分工协作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要能够在现有监督机制的基础上,逐步融合功能性监督的理念,尤其是针对创新性金融业务,必须要强化监督管理能力,甚至在未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建立金融风险监督委员会,并实现金融业统一化、规范化监管。第二,谨慎推动金融自由化。我国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神话已经打破,要充分重视人民币升值预期逆转、国际资金外逃引发严重流动性不足、金融危机或者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尤其在金融开放方面,资本项目开放不宜过快,延缓经济泡沫生成和破灭的速度,减轻经济发展的冲击,以防范人民币出现强烈贬值的预期。第三,控制通货膨胀的幅度。通货膨胀幅度过高会不断侵蚀人们的个人收入、恶化我国的投资环境,并将社会财富更多地转移到垄断集团的手中,破坏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从而使人民币贬值或者产生贬值预期,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引发金融动荡。

(二)实现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可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继续吸引外部融资,这就要实现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可控,以避免人民币汇率的边际利差过低,减少资金外流风险产生。第一,提高对经济减速的容忍度。推动利汇率市场化改革,让人民币利汇率真正发挥杠杆作用,实现资金的效益最大化。第二,均衡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在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比例并不高。由此可见,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辐射比较有限,需要有关部门积极拓展空白市场,逐步实现人民币结算范围的扩大化、全球化。第三,改善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央行应与相关部门协调(发改委、商务部、证交所、商业银行等)共同维护资金池运行,设定资金池蓄存量限额,建立并完善人民币回流统计监测体系,实现我国央行与国外央行的信息交换机制建设,将回流人民币资金作为变量予以高度关注。

三、结论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第4篇

影响汇率的因素有很多:从时间段来划分,大致有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短期看,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还有心理因素等;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差异、国际收支以及通货膨胀率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是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及货币汇率长期走势的重要原因。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础性因素,如果一国的货币发行过多,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考察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长期走势,本文从影响汇率最基本的因素着手进行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时期美元兑人民币实际汇率,大致判断进行判断。

(一)公式Sr=S0P1/P2

其中,Sr为美元兑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指数,S0为美元兑人民币名义汇率指数,P1美国价格水平指数,P2为中国价格水平指数。(基期指数都设定为100)

(二)样本的选取和来源

我们分别以1980年和1990年为不同的基期,按照上述公式计算这两个期间美元的实际汇率指数,结果如下:(根据目前的数据,假定2014年美国和我国物价涨幅分别为1.5%和3%)

(三)结果及相关分析

以1980年为基期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化,目前美元兑人民币实际汇率高估了25%,人民币名义汇率还有升值的空间;以1990年为基期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化,则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低估了约25%,人民币名义汇率未来将应该贬值,结论恰好相反。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上述计算结果?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需要进行考虑:第一,基期的选择;第二,基期名义汇率是否合理;第三,衡量两国物价指数的CPI计算的可比性。基期的选择问题:从我国的外汇管理历史来看,1979年前是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外汇管理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汇率由国家统一规定,基本没有反应市场变化。1979年3月,国家成立外汇管理局,1980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同时开办外汇调剂市场,对外汇进行市场调节。1991年,我国取消了外贸部门的出口补贴,外贸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可以说,1980年是我国外汇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起点,1990年前后是我国外汇管理制度迈入市场化改革的起点。因此,选择1980年和1990年为基期考察我国外汇市场是有代表性的。即期名义汇率是否合理的问题:1994年以前,我国外汇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外汇额度留成制度,因此,如果计入外汇留成和出口补贴等利益,这一时期人民币名义汇率实际是高估的。如果把这一因素考虑在内,按照不同基期计算的名义汇率指数还会下降,相应的,美元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指数也会更加低。衡量两国物价指数的CPI计算的可比性问题:毋庸讳言,尽管中美两国在构成CPI八大类的组合类别基本相同,但鉴于两国在具体类别上在CPI中所占的比重不尽相同,再加上其中的类别需要定期调整,因此,公布的数据一定有差异,据此计算出来的实际汇率指数也一定存在差异。粗略来看,构成我国CPI较大比重的是食品(30%左右),构成美国CPI较大比重的是住房支出(40%左右),根据观察,如果考虑这些差异,我国CPI的实际数据应该要高一些,相应地,美元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指数也会更加低。综上所述,如果将上述三个问题综合进行考虑的话,无论是以1980年为基期计算的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还是以1990年为基期计算的美元兑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都会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向下调整。尽管向下调整的幅度无法准确计算,但都反映目前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已经没有升值的空间。换句话说,美元兑人民币名义汇率的中长期走势应该是维持现状抑或走入升值的通道。

二、政策建议上述计算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第5篇

(一)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

自2005年央行开始实施人民币汇率制度市场化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日益扩大(尤其是单边升值趋势明显),人民币汇率走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尽管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自2005年7月份以来已累计升值了26%以上,但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几乎没有停止过。截至2014年1月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0665,强势逼近“6”关口(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4年开始,我国人民币整体呈现升值趋势)。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国外热币流入中国,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愈演愈烈。

(二)政府对外汇的高度重视

自2003年开始,我国外管局允许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边境贸易,并鼓励边境商业银行与周边国家及地区银行建立起行关系,这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速度,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除此之外,我国与东盟共同建立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每年贸易额达到数千亿美元(2015年有望超过5000亿美元),从而催生了人民币的国际需求,如人民币已经成为与缅甸、泰国等国的贸易结算货币之一。

(三)经济持续发展、贸易总量迅速扩张的有力助推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GDP年均增长率都在8%左右,2013年全年GDP为56.8845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截至2014年9月底,我国累计人民币跨境结算19.9万亿,现已成为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而且,我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国际进出口贸易达到了25.83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进出口人民币结算比重超过了15%。此外中国在海外直接投资、涉外贸易等也全面开花,贸易经营逐步多元化。中国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张使得人民币自发成为了一种区域性货币,反映出了国际对人民币需求的客观状况,更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阻碍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现实问题

由上可见,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带动了国际交易者对人民币的需求和信任,而人民币在泰国、越南、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及地区的全境或局部通用,更是为其成为国际通币奠定了基础。但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成为世界货币的道路依然漫长,许多现实问题无法回避。

(一)人民币贬值预期汇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

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如保持本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维护本国经济内外部平衡等)。当全球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高涨之时,2014年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美元兑人民币)从1月份的1∶6.0665下降到了10月份的1∶6.1168,这是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的首次大幅贬值,也预示着人民币单边升值走势结束。纵观整体,人民币汇率走低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催生经济状况。我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从而导致国内真实储蓄率边际递减。第二,涌入中国热钱过多,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强度增大。国外热钱涌入中国主要是对人民币抱持升值预期。一旦贬值苗头出现,热钱会迅速撤离,从而影响整个国内经济走势。虽然本次人民币汇率短期回落,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经济利好走势中的发展隐患。例如,2013年外资银行在华债权共计1万亿美元,该数据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折射出两个信号:其一,目前涌入我国的热钱更多是国内经济实体的隐性外债;其二,我国信贷增长和经济稳定增长过分依赖热钱。由此可见,如果人民币贬值不可控,资金外流现象将会一发不可收拾,国内的公司债和地方债也会迎来兑付高峰,信用违约问题将会把我国经济推向一个更加难以控制的局面。

(二)货币政策调节无法得到预期效果人民币

在国际市场的大量流通会影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讲,央行上调基准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收紧市场,减少人民币在市场上的流动。但是这样也会直接导致为了追求更高回报,全球人民币流入中国,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预期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央行在管理和监控海外人民币流通过程中问题很多,如贩毒、走私等利用人民币工具的非法活动等,不仅会阻挠我国相关部门对洗钱活动的追查,更会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对策及前景

(一)维护金融安全

稳定我国宏观经济人民币想要变成国际货币,最根本的就是人民币自身的保值性,这就需要我国整个宏观经济大环境稳定。第一,加强金融监管,进一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需要全面考虑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银行、证券与保险监管之间的关系,对于实际中分业经营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打破的情况,在现行分业监管框架下强化央行的协调职责和主导作用,理顺央行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分工协作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要能够在现有监督机制的基础上,逐步融合功能性监督的理念,尤其是针对创新性金融业务,必须要强化监督管理能力,甚至在未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建立金融风险监督委员会,并实现金融业统一化、规范化监管。第二,谨慎推动金融自由化。我国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神话已经打破,要充分重视人民币升值预期逆转、国际资金外逃引发严重流动性不足、金融危机或者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尤其在金融开放方面,资本项目开放不宜过快,延缓经济泡沫生成和破灭的速度,减轻经济发展的冲击,以防范人民币出现强烈贬值的预期。第三,控制通货膨胀的幅度。通货膨胀幅度过高会不断侵蚀人们的个人收入、恶化我国的投资环境,并将社会财富更多地转移到垄断集团的手中,破坏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从而使人民币贬值或者产生贬值预期,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引发金融动荡。

(二)实现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可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继续吸引外部融资,这就要实现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可控,以避免人民币汇率的边际利差过低,减少资金外流风险产生。第一,提高对经济减速的容忍度。推动利汇率市场化改革,让人民币利汇率真正发挥杠杆作用,实现资金的效益最大化。第二,均衡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在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比例并不高。由此可见,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辐射比较有限,需要有关部门积极拓展空白市场,逐步实现人民币结算范围的扩大化、全球化。第三,改善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央行应与相关部门协调(发改委、商务部、证交所、商业银行等)共同维护资金池运行,设定资金池蓄存量限额,建立并完善人民币回流统计监测体系,实现我国央行与国外央行的信息交换机制建设,将回流人民币资金作为变量予以高度关注。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