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与科学管理

环境与科学管理

环境与科学管理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管理思想;环境科学;协同演进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1-0006-05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对自然的索取和利用。自从形成社会以来,人类主要以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作用于自然环境。人类、人类社会就是在人・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协同变化的过程中演进的,不仅自然环境发生着变化,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以及决定人类与社会行为取舍的思想、观念、情感也在发生着变化。环境管理思想的萌芽和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是分不开的。

1 环境管理的思想渊源与环境科学的产生

1.1 “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两个术语都是舶来品

在中文词义中,“环境管理”往往被理解为管理环境的行为,但实际上它是人类调整和修正“自己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的行为,即对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的调整和修正,包括对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人(社会)与人(社会)的关系(包括代际关系)以及自然生态关系(通过人类行为调控)进行的调整和修正,这正是环境管理困难的根源。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它是一门应急的科学和问题的科学,是在认识、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需要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渐趋严重,从而引起了社会的重视。许多传统科学开始对环境问题给予关注,先后产生了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并相应发展了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政治学、环境哲学、环境美学与环境史学等,它们都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阐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程度、危害和机理,探索不同的治理和保护方法以及调整人与环境关系的办法等。就世界范围来说,环境科学被称为科学还是近三十、四十年的事情。目前,具有独立意义的环境科学理论有环境学、环境质量学、环境社会系统学等,一种统一的环境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孕育之中。

1.2 环境管理思想是关于环境管理本身及其内容和方法的认识

应该说,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的“管理”,只不过是自觉程度,或者说是理性程度的大小和高低不同而已。人类对于环境管理的自觉程度决定于人与自然环境冲突的激烈程度和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深度。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虽然始终存在,但从来没有在世界的范围内紧张到使人感受到“生存危机”。当前,环境问题已被人们普遍感知并得到高度重视,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曾有过各种各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人们对环境危机的感受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家的研究和发现。起先,人们依照惯性的思维,以为凭借技术就可以制止环境的恶化,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然而曾几何时,人类不得不从单纯依赖技术治理、迷恋技术的局限中跳出来,转而向“管理”寻求出路。向“管理”寻求出路,本质上就是要改善自身的生存方式、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基本观念。由于生存方式、发展模式和基本观念具有极强的国际性、区域性和历史的阶段性,因而,环境管理的思想体系就显得丰富多彩、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1.3 我国的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研究已经发生并且还在继续发生重大的转变

环境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历程是同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人类重视环境问题有一个历史过程,中国也不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20多年,并不认识也不重视环境问题。只是在环境问题作为世界性重大问题之一被列入各国政治家、科学家们议事日程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才开始将把保护和改善环境列入议事日程。20世纪80年代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从而在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提出,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研究在发生并且还将会继续发生重大的变化。

由于我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路程,加上人口过度增长、发展模式和某些政策不当、科技支撑不足以及自然环境和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之历史欠账太多,使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发展态势。中国的环境问题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因此,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的内容都将在反思、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生重大的转变。

2 环境管理思想的演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

随着环境保护实践的开展以及人们对于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环境管理的思想演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2.1 污染治理阶段的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研究

这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中叶即人类社会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开始到70年代末左右。由于最初人们直接感受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公害”问题即局部的污染问题,人们沿袭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这个时期的环境管理实质上只是污染治理,主要的管理原则是“污染者治理”。

在这一时期,环境科学初步建立。在理论研究上,来自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形成了早期的环境科学形态,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等。在应用研究上,主要是开发治理污染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用于指导和支撑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炉、废弃物填埋场等建设。

末端治理工作对于减轻污染、缓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它没有在环境问题的根源上着力,因而不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它一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治理已经产生的污染,另一方面新污染和次生污染又不断出现。治理污染成为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

2.2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阶段的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研究

这一时期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由于末端治理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加之其他

环境问题诸如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进一步凸现,人们开始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探寻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与消除的对策。这类研究在原因方面抓住了环境成本外部性等市场失灵问题,于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试图通过“环境经济一体化”使“环境成本内部化”,具体的环境管理原则就变为“污染者负担、受益者补偿”。

在这一时期,环境科学的研究开始兼顾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自此,人们开始重视从宏观和战略层面研究环境问题。所以,对自然资源进行价值核算,运用收费、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来进行环境与经济的综合管理。对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途径等问题的探讨,使许多有利于环保的技术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得以出台,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环境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

把保护环境的希望寄托在对经济活动过程的管理,通过对资源、环境进行赋值,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由经济开发建设行为负担,提高了环境保护的绩效。但大量实践表明,经济活动为其固有的运行准则所制约,很难或不可能在其原有运行机制中给环境保护提供应有的空间和地位,因而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小修小补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2.3 把环境问题作为发展问题阶段的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研究

这一时期大致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里约宣言》标志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人们终于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在传统自然观和发展观等人类基本观念支配下的发展行为造成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根本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发生偏差的情况下,管理和技术手段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有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及由之所产生的财富观、科技观、消费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才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在这一时期,环境科学的研究更加强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并在不同的领域里进行了探索,思考的深度已逐渐接近世界系统运行的本身。也就是说,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人们关注的中心不再仅仅只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把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作为发展的基石放在中心地位。2003年,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环境保护的要求被渗透到各项经济、社会政策之中,环境保护的领域由以关注生产环节为主,拓展到并关注索取、流通、分配、消费、处置等各个环节,并覆盖再生产的全过程,推动着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不少环境科学家从人类文明进步和转型的高度上,分析环境问题的起因和探讨环境科学的内涵,提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研究环境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行为,着眼于转变社会发展的战略模式和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并在各个层次上调控人类的社会行为,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活动、社会物质系统的运动与环境的自然演化相互协调。如较早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三种生产理论、地球系统科学和当前的环境社会系统学理论、可持续性科学等。

3 对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研究关系的反思

环境状况的现实迫使人类对自己的环境管理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对环境科学的研究更加深入。但在中国,环境科学往往仍被传统学科认为不够“专业”,或者说在研究相同问题时与传统学科处在不同的语境之中。这大概就是环境科学在中国一直没有被认为是“真正的科学”的原因,相关研究也很难被界定为“严肃的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因。

回顾历史,我们已经认识到,环境管理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问题。思想的转变不仅引领着环境科学的发展(内容、重点领域和问题发生转变),并使其成为一种开放的科学和反思的科学。

3.1 在管理对象方面,需要反思的是管理什么?是管理环境还是管理人类涉及环境的行为

(1)在治理环境污染是主流环境管理思想时,环境管理的对象是环境污染和污染环境的行为。环境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防治污染和公害,基本特点是针对某一单项环境要素或某一类污染问题。环境科学着重研究的是单项污染物和复合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扩散、转化规律和降解途径,以及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等。

(2)在保护生态环境进入主流环境管理思想时,环境管理的对象扩大到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行为。环境管理制度的内容扩展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基础的维护,基本特点是将资源、环境和生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保护。环境科学着重研究的足环境承载能力、生态平衡、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以及生态系统管理和环境健康风险等。

(3)今后,人・自然・社会和谐、协调的思想将成为主流环境管理思想,环境管理的对象将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环境社会系统和所有涉及环境的人类行为。环境科学与传统学科的交叉将更加开放、深入和综合,着重研究的将是循环经济、经济系统的生态化和人性化、公共环境健康,以及生态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乃至国家安全。

3.2 在管理主体方面,需要反思的是由谁去管理?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

(1)在政府的环保部门是环境管理的单一主体时,“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成为普遍的环境管理思想认识。而“环保靠政府”实际上指要政府的环保部门上负责污染防治和治理,如中国一开始成立的环保机构就叫做“三废治理办公室”。环境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主要也是由环保部门主导,科技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非常有限。实际上,由于环保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排污收费成为环保部门最重要的经费来源之一。于是,企业缴费排污成为了合法行为,而社会和公众则游离在环境管理主体之外,甚至只能成为环境管理的对象。

(2)在各级政府(诸多部门)成为环境管理的主体时,“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相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强化了诸多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责任。但由于环境立法的部门化倾向以及环境执法起步较晚且执行困难等问题,统一监管只能是纸上谈兵。屡见不鲜的对部门升格和垂直管理的迷恋,反映出政府部门狭隘的政绩观和利益观;“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的状况表明了政府作为环境管理单一主体的尴尬局面。

(3)今后,社会行为主体(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行为主体构成)将成为环境管理的主体,其中,政府以公益为诉求,企业将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重要社会责任和发展要素,公众则既是环境权的享有者,也是环境义务的承担者。政府对于环保的干预必须公正、适当,正因为管理权寻租和制度破缺的必然存在,企业和公众的参与就成为必要。当把环境保护整合到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生存方式

转变的过程中时,三大主体行为的协调就成为社会作为环境管理主体必须解决的课题。

3.3 住管理方法方面,需要反思的是如何管理?是单一的手段还是深层次的综合手段

(1)早期的环境管理着重命令一控制型的行政手段与末端治理的管理模式。环境管理中存在大量的强行件规范是由环境保护的社会公益性所决定的。相对于立法、司法而言,行政权的行使更为简捷和经济,因此,各国在环境立法方面赋予行政部门更多的权力,强化行政机关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用行政强制来保障“以管促治”。

(2)后来的环境管理增加了税、费、罚款等经济政策手段,建立了源削减、预防为主和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模式,注重与经济技术结合。提倡性、激励性的自治规范使管理对象也成为环境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和维护者。对环境问题进行经济分析不仅使环境科学研究有了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支持了行政指导和经济刺激等手段的运用。

(3)今后的环境管理强调公众参与、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协同。由于环境问题与经济、技术及社会问题综合在一起,决非单一的手段和管理模式所能应对,因此,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寻求政策、管理、资金、科技、教育等全方位的综合管理模式。相应地,环境科学的研究也应强化经济、社会、环境、科技、法律、文化的综合,努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和安全生产,提倡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

4 从主流环境管理思想的演变看环境科学的发展走向

在环境问题的压力面前,人类已经进步到有意识地探索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的阶段。人类认识并承认自然的存在价值,从观念到实践对自身的各方面行为进行全面的反思,并在实际操作层次上进行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探索。新时代的环境管理思想不仅强调要主动减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系统的压力,同时还要强调对环境生产的支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民健康和公共安全将成为中国现阶段和今后长远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这样迫切的社会发展需要,环境科学将在新的环境管理思想的引领下,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新的发展:

4.1 环境科学的快速综合化

环境科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其综合性还表现在它是宏观和微观的综合、主观与客观的综合、整体论和还原论的综合。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环境问题由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引起,因此它必须且只能在这种交互作用中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支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当前的问题是人类社会能不能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改变“交互作用”的方式和内容。环境科学面对的是整个环境-社会系统,承担着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匹配和耦合的责任,在二者之间的界面上建立正确的匹配机制。环境科学既依赖于传统学科的发展,又是任何一门传统学科不能取代的科学。从目前来看,人类对环境一社会系统的了解还很少,该系统不仅成分多样,结构复杂,还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功能,这就决定了环境科学的发展将在“如何综合”的问题上面临极大的困难。

4.2 环境科学的日益人文化

环境科学是一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科学,是人类了解自身运动与环境变化之间协调的规律性的科学,是如何调控自身的社会行为,以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是人类理想生存途径的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不能离开人的尺度去认识自然环境,因为甲,凭人类对自然秩序的认识并不能被用来很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规律的应用是社会问题,与社会秩序有关)。环境科学还是制定和执行相关环境政策、法律的基础,人文化的环境科学研究必将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3 环境科学的逐步立体化

环境科学的形成是长期以来人类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探索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结果。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立体性问题,最高层次可以到哲学,最低层次可以到技术,中间有管理、有政策、有决策、有文化等各种问题。这些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表现出极强动态性。环境管理思想也呈现出对从技术开发到发展战略集成,从增长方式到生存方式乃至文明类型转变的全面重视和普遍关注。环境科学研究的立体化不仅表现在要从物质层面研究环境一社会系统物质流动的最一般的规律,还应从技术层面到哲学层面来分析如何积极转变发展观念、转换发展模式乃至反思发展行为的选择。因此,环境科学将逐步回归其应有的复杂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性。

4.4 环境科学的渐趋专业化

环境科学在走出综合化的第一步之后,还需要在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精髓和吸收自然工程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整合不同的学科领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构建专门的、统一的环境科学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的学科,环境科学还很不成熟,必须建立开放与协作的研究机制。只有建立起环境科学的研究范式――专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协调途径,专业的、系统的、严肃的环境科学才算真正建立起来了。

5 结语

科学研究是科学思想进步的基础,而科学思想的革命则是科学研究创新的指南。新的科学思想和基础理论往往超前于技术和生产,并引起技术和生产的革命。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的协同演进正是如此。2001年,《科学》杂志:“环境与发展可持续性研究”一文曾提出了可持续性研究的七个核心问题,强调了“整体”、“融合”、“互动”、“度”、“前瞻”、“适应性”与“稳定演进”等系统概念。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科研项目管理 .NET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大学科研的飞速发展,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学术科研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科技项目、 学术论文著作等科技所取得的成果数量快速增长,科技信息管理与统计的工作繁重随之而来、 管理效率低下的审核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所以,如何更为有效的管理及审计高校大学生的技术信息,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科研动态和准确的统计大学生科研的成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的科研管理系统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发达国家的学生非常注重自身科研管理系统的开发。特别是一些著名学校,更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开发相应的科研管理系统,挑选和留住最佳人才,同时不断提高这些人才的科研效果。

1 编程环境

在后台数据库方面,虽然现阶段采用与兼用性很好 Microsoft Access暂时能够满足需要。但SQL Server 2005提供的非常傻瓜的缺省安装和使用模式,其上手难度并不比Access大。另外,SQL Server 2005可以兼顾小、中、大规模的应用,有着远远比Access强大的伸缩性。鉴于分院科研管理以后的发展需要,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5。

输出输入界面开发工具则采用。的像C一样的执行速度和开发使用的方便性使得它比其他编译—链接—测试的语言的性价比高得多。因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基于Microsoft Windows的应用程序都要访问数据库,因此使用开发的用于各种大小和复杂程度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前端应用程序的数目也越来越多。

2 功能需求

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对大学生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制有效的管理部门如何高效有序地处理头绪繁杂的日常事务,相对分散的大学生科研人员如何方便快捷地获取、共享科研信息,一直是高校科技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人才为依托,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建立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行。

本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了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保证系统的规范性、可实现性、安全性。该系统使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以科学、规范、有效地方式达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效果,提高了学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通过对各学院科研现行业务流程的分析,得到新系统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研究目标

高校的科技工作是全社会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大量科研项目。大学生科研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随着高校科研项目数量和体量的增加,使科研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管理难度加大,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改进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更为科学完善的项目管理方法。实现科研项目的无纸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已成为各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科研成果的管理主要存在应用范围比较窄、水平比较差和效果不太理想等问题。因此,应该根据不同院校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开始设计开发大学生科研管理系统,以加强和深化大学生科研管理工作,为学校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设计开发本系统时,既要实施一套国际化管理理念,又要能够满足中国特殊的科研管理环境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高效管理,使科研管理都能专注于资源的发展和规划,并能达到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的目的。

4 总结

在本课题完成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最终还是把问题解决了。虽然完成作业的时间比较长,但收获还是很大的,首先要有很好的知识功底,还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相信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能够更快的完成,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刘鲁.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第3篇

环境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噪声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电厂水处理技术、电厂脱硫及除尘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实习、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习、水力学实验、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处理实验、空气污染控制实验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当前有不少环保企业人才缺乏,而且求贤若渴。但它们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与学校提供的毕业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学校不能全面满足他们的需求。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去向无外乎有三种: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需要解决污染问题的工矿企业以及真正吃“环保饭”的环保公司。从当前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情况来看,真正能进入政府环保部门、规划部门、建设管理部门毕的竟是少数。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的影响,这些单位在人事编制和指标控制等方面存在着重重障碍。所以,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定位,高职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主要面向:环境工程公司、环境监测部门、工矿企业、设计单位或部门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环保项目运行管理、环境监测等基础性、技术性工作。

从形势上看,高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到环保公司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单位普遍都需要能在环保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调试等方面能迅速派上用场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环境与安全类,其中环境与安全类共7个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环境与安全类专业中排名第3,在整个工学大类中排名第40位。

环境工程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环境工程必备能力

1.掌握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4.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第4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相继爆发污染公害事件,源于传统学科的治污技术,作为环境科学的前身,开始出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环境科学一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边际学科,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发展与环境的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大量的、具有较高水平与能力的环保技术人才,有赖于成本适宜、实用、环境友好的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高等环境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作为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高等院校作为环境科技成果的重要科技基地,受到广泛的重视。

我国的环境科学本科专业教育自70年代建立以来,经过近20余年的努力,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环保工作中也暴露出了我国高等环境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诸如学生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能力弱,社会适应性差,就业渠道单一等,难于满足社会对高水平、高能力环境技术人才的需求。这种状况不仅会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会使我国的高等环境教育自身面临困境。因此,必须尽快研究行之有效的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以生为本、分流培养、面向社会”为核心,实施积极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环境科学学科发展趋势、就业多元化的要求。

环境科学通过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几十年在实践中的发展,已从各相关传统学科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新的学科体系,具有如下显着特点:

1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点

1.1综合性强

对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要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科学知识,因此,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1.2研究领域广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确定当前环境质量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争取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即从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蓄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其机理等;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技术科学诸多方面;研究的空间尺度从宏观的宇宙环境到微观粒子,时间跨度从万年到皮秒计。

1.3分支学科多

在现阶段,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建立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有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

1.4研究的科学整体化

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时,必须在科学整体化过程中,全面考虑,实行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充分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其控制途径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

2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2.1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质量的要求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展而提高。

针对日益恶化的世界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己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导致了对环境科学人才的很大需求,这种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的都是巨大的。社会需求直接表现在对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上,产生了比较广阔的就业前景,并影响高等环境教育的培养规格与规模。近几年来,发达国家高等环境教育在学科分布、专业设置、专业规模、专业多元化等方面发展很快,而这与社会需求是相一致。根据《加拿大大学研究》(《UniversityStudyInCanada》),加拿大“大学与学院协会”的成员共有89个,其中设有环境类专业的学校有33个,占总数的41%。日本大学环境教育发展更快,专业设置更多,据邓南圣所作调查,加拿大的20所大学共设置了41个专业,专业总数65个,专业数与学校数之比达3.3,平均每个学科开设3个专业,比90年代初増加了51.5%。

2.2我国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比发达国家更为迫切。

同日本、加拿大等国相比,目前我国在本科专业设置院校数、专业招生规模、社会适应性上存在较大不足,且考生报考意愿不强,就业渠道不畅。但笔者认为上述困难是暂时的。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因起步较晚,经费短缺,环保欠账较多,又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阶段,产业结构大多属能源资源高耗型,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发达国家己经从末端治理转向了全过程控制。我国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存在四方面的需求増量:一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需对一些旧的环保项目实施末端治理为主的措施,二是对一些新建、待建项目,须实行从规划、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到项目实施与验收等全过程进行环境污染预防、治理和管理,三是中国加入WTO必将刺激ISO14000认证等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四是随着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的加大,环境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必须加大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吸纳,提高环境管理、污染控制与治理力度。因此我国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应比发达国家更为迫切。

2.3我国持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必然拉动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十几年来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九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累计投入3600亿元,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3%,高于“八五”期间0.73%的水平。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十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共需700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3%,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6%,比“九五”期间,占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例又分别提高了0.37%和1%。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加大,带来环境保护工程项目数的増加及规模的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加强,防治领域扩大,必然拉动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2.4我国“十五”期间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类别

分析我国制订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可得“十五”期间国家将分别投入2700、2800、900、500、100亿元,加大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能力建设等五个领域地建设。其中,水污染治理主要通过工程措施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新増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削减工业污染源,推行畜禽规模化养殖;大气污染治理投资主要用于煤炭洗选加工、火电厂脱硫、城市清洁能源以及工业废气治理;固体废物治理投资于新増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生态保护主要通过建立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区实施;基础能力建设用于加强环境监测、生态状况与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功能区划和流域、区域等环保规划,以及信息、宣教、执法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等。从上可得,我国“十五”期间污染控制治理人才需求最为迫切,适合生态保护和基础能力建设需要的环境规划管理人才需求应有较大増长。

作为我国新兴的第三产业之一一环境服务业,据国家环境保护局调查资料,1998年从事环境服务业己有3537家企业和机构,24.7万人,其中企业和机构的数量各占总量的一半。随着国民环境意识的増强,国家环境保护投入的増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我国加入WTO,环境服务业所从事的环境技术发展(主要包括对各种污染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的研究与发展)、环境技术服务(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咨询、环境监测)、环境项目设计与施工、环境产品销售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将新増更多的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从而带动对环境评价人才、环境科技人才和环境科技企业家的需求。

我国的环境科技发展己经历了20多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有关部委和市、县都相继成立了环保局、环保所、监测站、环境研究机构、环境认证机构,部门企业设立了企业环境保护机构。随着我国环保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环境科研机构、管理机构必将有所増加,进一步充实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管理类本科人才,原有的从业人员中未受过环境科学类本科教育的己无法胜任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分流或接受培训。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一2010年)》要求到2010年在全国建成比较完善的环境宣传教育网络,要求大、中、小学要开展环境教育,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的环保培训班,师范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要逐步把环保课程列为必修课程,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县以上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和各类管理干部院校,各省、市环保培训基地,要加强环境科学知识培训。环境教育及培训工作可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提供就业渠道。

教师开放体系的建立,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提供了另一就业市场。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作为环境科学学科的基础课程,成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科学作为初中教育中新増科目,教学内容涵盖化学、生物、物理学内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只需辅修师范教育专业,即学习科学或化学、生物等相关科目教学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师基本技能等课程,即可胜任中学科学、生物、化学等科目教学工作。此外环境科学科目的开设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日本为加强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培养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才,文部省己决定在高中开设“环境科学”新科目。因此中学教师可辟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就业补充。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硕士、博士需求持续上升,就业前景广阔,因此继续深造不失为本科生的另一发展途径。

3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环境科学学科特点、学科发展趋势及我国国情特别是“十五”期间该专业本科人才需求状况,实施“拓宽基础,文理工交叉,强化应用,激励创新,提高素质,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培养”的人才培养战略,笔者认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界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系统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与创新和管理能力,能适应环境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环境科学专门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可广泛从事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资源开发利用部门以及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工作;可到各类公司以及咨询机构从事环境咨询工作;可继续攻读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也通过辅修师范教育专业,可从事环境科学、科学、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培训工作。

4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鉴于环境科学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强、研究领域广、科学整体化等特点,对复杂环境问题性的认识,文理工的交叉与渗透是不可避免,因此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当是系统的和全面的;因此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对环境类本科专业作了相应的调整,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打好基础,在环境类本科中只设立“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原环境科学包含的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相应成为专业方向。通过两年的时间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学习生态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主要课程,通过生态学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信息技术实验等主要专业实验掌握环境科学实验基本技能,形成基本科学研究能力,按环境科学“大类”方式强化专业基础,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是环境科学学科发展的必然。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第5篇

【摘 要】经济的快速增长容易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方面研究开始成为热点,积极寻求与地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共识。为实现可持续发,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实现对环境生态进行科学管理。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科学管理

管理学不仅重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而且还强调管理哲学的指导。它不仅重视组织外部生态环境对组织生存和成长的影响,而且关注组织与所有内、外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联系。管理生态学的建构使人与组织和管理生态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在吸收以往管理理论精华的同时,能够补充以往管理理论的不足。从生态学与管理学交叉的视角,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探讨组织与管理生态环境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生态有机统一关系,提出管理生态学的相关理念,对其进行框架分析十分必要。

生态管理学的建构对于促进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促使其摆脱了在管理学内部开展研究的窠臼,开创了系统、全面引入生态学观点研究现代管理学的新路径。管理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之所以能够出现,一方面是生态学走出纯生物学的圈子,实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盟,最终形成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现代管理学自身生态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在历史上生产力不十分发达、管理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的条件下,管理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管理,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解决当时的一些管理问题,是因为它们处在相对稳定的管理环境之中,所作的管理也只是ψ橹内部的管理,这时的管理还处在就管理论管理的阶段。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供给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组织的管理环境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变化趋势,那种“就管理论管理”的管理理论已难以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需要。注意科学的管理理论必须与具体的管理环境相适应已经势在必行。

从某种程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工业社会的出现使管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作用的普遍重视,表现为不单管理学家和实际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研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等的兴趣。他们从各自领域进行管理经验总结和拓展。

管理是一种极为普遍、复杂的活动,其范畴涵盖从日常的家庭管理到国家管理等内容。正是由于世界的广泛性和事物的复杂性,给实际操作管理的管理人员去认识和探索管理的本质带来挑战。现代管理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其管理的内容、过程、环节和因素复杂多变,以致于最机智的管理者在种种情形下也会感到难以驾驭。鉴于此,学界在做不懈努力,希望透过复杂的管理现象探索到管理的本质,无论这种探索多么艰辛。

现代管理环境的时空扩大化,表明在当今社会任何诸如企业、政府、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管理活动,从微观到宏观都不能脱离管理环境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而是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日益扩展的管理环境时空范围中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是说,现代管理者面临的将是一个视野开阔的现代管理环境,如若缺乏操纵这种现代管理环境的能力,要实现有效管理都将不可能、不现实。

现代管理环境的立体化,表明任何特定的管理活动如若不能充分利用和大力开发立体化的现代管理环境,管理者势必失去其立足之地。这实际上要求管理者在组织设计上不能简单采用直线化和平面式思路,管理方式必须是多层次多形式。否则,现代管理者的任何管理活动都可能因与现代管理环境的不适而失败。

(二)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思想生动地体现在《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儒家的生态直觉思想等之中。其中《周易》以阴、阳为基本符号,用来表示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基本特性,并用来说明日月运行、季节更替、气象变迁以及生命有机体的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等一切对立事物的循环转化。阴阳五行学说是研究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的学说,通过阴阳双方相互转化和制约来揭示生命体、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运动。阴阳五行学说用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将整体世界分为五个系统,它们相互滋生、相互制约,这些对自然整体的认识包含着朴素的生态思想。

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一定组织的管理,而一定组织又是处于特定的管理环境之中的。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管理系统功能优化,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合理地组织、协调组织与管理环境。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通过物质的气态、液态和沉积循环方式,在其他自然力共同作用下与别的生态系统交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参与地球化学循环。而作为管理系统来说,其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与管理环境系统、组织内部系统发生必然的联系,任何脱离外界的、绝对封闭的管理系统是不存在的。对生态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使生态系统与管理系统最终融合为一个更高级、结构层次更多、功能更复杂的管理生态系统。

利用多学科进行研究,视野更宽,论述更全面,影响更大,“管理就是决策”的思想表明现代管理系统已经进入到了比较高的阶段。战略管理使得管理有别于其他商业机能(营销、生产、会计、信息系统等),是把所有这些机能凝聚了起来,从而使企业与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融为一个整体。这一思想强调决策是和管理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管理环境是决策的起点,也是管理理论生态趋势的进一步演进的体现。

随着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管理转化为生产力,并带来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从而使得组织所处的整体环境发生极大变化,它要求管理学能够帮助组织有力地应对外部环境。创新管理、企业再造以及学习型组织等新潮管理理论的产生,也推动了现代管理学的进一步演变。

建构生态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管理学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深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内涵方面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管理学之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精髓运用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当中,研究各种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寻求解决这些管理问题的办法,这样就能够大大地深化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层次,丰富人们对现代管理学的认识,推动现代管理理论体系建设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