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范文第1篇

论文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涌现出来,在现金的媒体时代,传统的媒体已经不容易满足大众的需求,所以很多新兴的新闻传播形式开始出现在大众的眼前,网络媒体也成为最广泛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所以本文就以新媒体中的网络媒体为例,来研究新媒体下心为传播模式的转型。

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在中国,而是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都是飞速的,而网络媒体涉及的范围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对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网络媒体能够扎稳脚跟的原因和它本身的优缺点,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保证社会的稳定,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的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及发展的前景,来进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研究。

1 新媒体中的生力军——网络媒体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用超文本和超链接等完成的,这是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所谓的超链接,就是点和点之间通过一种关系链进行连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信息网络。信息的交换和存储与原来的那种具有顺序性和线性的限制不同,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个地方快速的到达另一个地方,这种方式比较方便快捷的检索。而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能够让网络媒体具有很大的特点,比如,在网络中的信息结构都是网状的,能够按照查询条件的不同来进行链接,这也是网络媒体强大的检索功能,另外,在网络中能够多个窗口进行编辑,能够是网络编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各种各样多种的元素。

综合而言,网络媒体就是依附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然后利用文本、视频、音频等形式来进行商业行为或者是公共行为的一种与传统的媒体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

2 网络媒体能够建立并且发展的优势

1)国家政策的支持。随着传统传媒方式弊端的显现,政府也急于寻找新的传媒方式,而网络正是最好的对象,所以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大力支持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国家网络媒体有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2)传播对象的小众化。无论是传统的媒体还是新兴的媒体,其目的都有一个,那就是吸引对象,传播信息,网络媒体依靠强大的网络资源,丰富了信息的多样化,增加了信息的趣味性,进而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3)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比较强。和传统媒体单向性的信息传播不同,网络媒体有选择性和参与性,并且可以与参与者进行网络互动,增强了网络媒体的个性化,丰富了网络媒体的内容,跟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4)先进的技术支持。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又具有强大的技术水平,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方式上更加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也能做出更加满足受众的信息,吸引受众的眼球。

3 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缺点

3.1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点

1)节约经费。与传统的媒体形式相比,网络传媒既不需要发射塔也不需要建立转播站,更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设备,消耗的能源特别的少,只是简单的升级和维护就可以保障基本的运营,这样大大的节省了经费,缓解了经济的紧张;

2)有利于人才的分配。看传统的传播方式不难发现,很多节目的制作大多采编播用的是同一个人,这样虽然效率提高了,但是这样会造成人才的富余。而网络传媒则可以更好的处理人才,比如可以让有采编能力的人担任网站的编辑,让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加入到编辑的队伍中,时刻保持整个媒体的创作活力;

3)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的网络媒体可以及时的把优秀的 作品和比较重要的新闻很及时的转化成文字到网页上,做到信息资源的即时共享,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3.2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缺点

1)信息的复杂性,难以辨别性。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还没有更多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它,这就造成了现在我国的网络充斥着很多不实的报道和虚假的新闻,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

2)受众的人数比较小。我国有着13亿人口,虽然人口众多,可是由于传统的媒体,比如电视,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网络时代还一下子难以被接受,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一小部分人中发展起来;

3)受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网络媒体发展的标准。由于网络媒体发展的时间段,技术先进,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以下部分具有一定文化的人身上还有学生的身上得到有效地利用。现在虽然网络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不会使用网络媒体的人还是很多的。

4 对网络媒体这一新兴事物的建议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新型的科技也迅猛发展,有了互联网,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媒体,比如人人网、微博等等,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交流经验和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引领者社会的舆论走向,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不够,所以网络上会出现很多误导人们价值取向的负面的言论,一些比较经典的建议和意见总是能够让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将舆论推向极端的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通过网络的夸大描述和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的大力渲染之后,就会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和符合,随后在网络中就能够集合起来,然后迅速升温,人们受到网络上这些不良情绪和信息的影响,放弃了自主的判断力,盲目的效仿别人的言行,这也是网络媒体对人们的不利影响。

所以,在现在这个互联网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和走势,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府加强互联网的管理体制,普及网络知识,大力提倡文明上网,鼓励人们理性讨论,引领网络的舆论导向向着正规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先进的网络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传播模式;网络新闻;双向流动

【中图分类号】 G21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10-3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新事物也在不断涌现,网络也随之发展成人们必不可缺的一项获取信息的手段,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们对新闻的获取自然也必然依赖于网络,因为网络新闻比传统新闻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信息也比较及时,相关工作人员对网络新闻的传播也越来越重视。网络新闻具有的一些特点是传统新闻无法具备的,包括数字化、多媒体等的特殊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被迅速推广和应用,信息量特别丰富,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整个中国的发展来说,网络媒体顺应时展的潮流,普通百姓通过网络新闻,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当前我国的发展状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手机了解每日新闻,所以,网络新闻势必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

在对新闻信息传播进行研究时,一些业界人士通过构建模式来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合理的分析。透过构建模式来了解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指的是研究者通过图形或程式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而首次提出用模式来研究传播过程的学者是美国的H・拉斯韦尔,他的“5W模式”也称为“拉斯韦尔程式”。除此之外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申农-韦弗的数学模式也是研究传播过程的几种模式。以上的这些模式能够保住研究学者正确认识和掌握传统大众媒体的特性,同时对于大众传播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中模式是将要研究的对象简洁化的一种方法,也是对被研究事物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的一种比较直观的表述,模式随着所表述的方式的差异被分为数学、言辞、文字等,通过模式分析方法,可以方便快捷的对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优势进行表述。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构建让大众可以直接、简明的了解网络新闻传播的优势和交互性,把新闻传播这一无形的事物传达给大众,让人们对新闻传播的理论有新的认识。因此,本文通过新闻传播的特征建立网络新闻传播模式。

一、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平面媒体,包括杂志与报纸上的广告都是传统媒体的范畴。而传统媒体概念是针对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提出的,它通过一些机械装置传播信息,而电视、报刊、广播被称为三大传统媒体,也就是所谓的“平面媒体”。

作为传统媒体,它是以图像、文字和声音向大众提供新闻信息或娱乐信息,下面是电视、报刊、广播三大主流传媒所共有的一些特征:(1)传受关系明确;(2)接受者对于新闻信息是互相孤立的,很难进行信息交流互动和评价;(3)报纸、广播、电视等只能将新闻信息单方面的传给大众,而大众对于新闻的反馈很难逆向传播回者。通过以上三点可以得出此三大主流传媒往往掌握着“话语权”,信息完全由传播媒体所控制,大众只能被动地成为接受者,他们对于信息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普通大众对信息的理解,其他人之间只能是通过交谈的方式传达信息,不能以媒介的形式传播新闻信息。其中报纸采用的是文字的方式传播新闻,而记者对于复杂的新闻事件需要做抽象的文字总结,在写作的时候难免与时间的真实性有所差距。虽然如今的一些电台和电视相继开设了“听众热线”等环节,但还是不能让大众广泛传播,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存在着信息的延迟性,这一缺点就决定着其很难在当代网络普及的社会生存,因为它无形中在大众与媒体之间树立了一堵“墙”。

当代社会传统新闻所面临的挑战:传统的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新闻传播者传播出的新闻和信息,而现在的信息获取者可以通过自行制作从被动变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面对新兴的网络媒体,如何保证自己提供的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面对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如何保证自己能从营销中获得更多收入。

传统传媒面临的市场冲击及其发展状况:根据调查统计,大约有1/3的在线电子读者不愿再去接受传统的媒体形式,而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使传统媒体面临很大的创伤,与新兴的网络新闻传播相比,传统的新闻媒体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除了不能为传播者和接受者提供很好的交流媒介,新闻者也不能及时的掌握信息获取者对于信息的需求和理解,更无法进行相互交流,而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就不存在这些问题,这也是网络媒体较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

二、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采用的是超链接或者超文本的形式进行信息和新闻的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属于比较新型的传播媒介,可以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进行连接,信息可以快速的从一个地方传到想传达的地方。超文本超链接使网络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在网络的世界里,信息是网状的,大众可以通过查询方式筛选出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也就是说网络媒体的检索功能比较强,而且他的编辑窗口也比较多。所以,网络媒介的功能比较强大。

综上所述,网络媒介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采用一系列音频、文字等方法为公众提供新闻信息并实现自己的商业行为的一种传播媒介。

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进行分析,要同时考虑到技术层面和使用层面两点:

技术层面的特征: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与接收都不是固定的,接受者也会成为新的传播者和者,所以界定不太明显,也就是说网络的传播可以看做无数像蜘蛛似的网,从一个点出发,向外不断扩散,并形成新的网,者和接受者都是网中的一点,不断向外扩散。因此,网络新闻的传播是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一、多对多的结构形式,整个覆盖面不断向外扩张。者通过电脑或者信息交换设备与接受者进行信息交换,者和接受者同时扮演了“发”和“接”的角色。

实用层面的特征:网络新闻信息传播较传统信息传播最大的优势就是双向流动性和交互性。社会不断的进步,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获取到的信息也在不断的进行反馈,而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接受者也是通过网络传播进行反馈,这也是传统传播无法取代的一个优势。网络传播的用户还能与其他的接受者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信息,继而再向外通过网络传播。在传播时,可以以真实身份出现,也可以匿名传播,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掌握话语权。

三、网络媒体新闻信息传播模式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技术上的变革和飞跃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也是一次革命。网络新闻的传播是以互联网为媒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千变万化,可以说文字形式、语音形式、视频录像、flas等等,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也更加多元化,通过网络,可以不用准时准点的守在电视机旁等待节目的播出。所以,信息的获取者可以自由获取想要的信息,而且网络新闻通过安排新闻内容、选择合适结构使新闻信息达到最好的状态,这有利于新闻阅读者清晰明了的深刻了解新闻信息。而双向流动性也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一大优势。

(一)构建模式时,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通过模式构建可以清楚的对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进行分析,通过上述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技术和实用层面的特征分析,在进行模式构建时,首先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对于新闻的者和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对问题的意见和反馈、讨论如何处理。这也是对如何将论坛、校园BBS等的内容很好的表达出来,实现互动的一种考验。网络新闻实际是一种虚拟的新闻传播途径,通过虚拟的网络使信息实现双向流动。

网络新闻的传播是多交流和沟通反馈的,者占主导地位,而接受者又带有自主性,所以要让接受者接受,就要研究大众的阅读习惯和她们的心理活动,接收者与者通过信息交流和互动实现双向流动。

把握网络新闻传播的整体性和社会性,我们在构建结构模式时,首先要考虑新闻者与接受者的个体因素,而不是单纯的在整个社会环境下进行考虑。

(二)网络新闻传播模式: 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

大众对于一些比较新颖或奇特的新闻题目会更容易产生兴趣并点击阅览,而对于像《最新播报》等兴趣不大,如果新闻题目比较奇特那么点击的人数也会大幅增加,阅览者之间也会在网页上互相交流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如果对新闻没多大兴趣自然不会查看更多关于此类新闻的链接和报道,更不会就此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对于新闻的要首先充分考虑大众的心理,设法吸引大众点击查看子页的内容。

对于网络新闻的接受者而言,都会对看到的每条新闻做出自己的反馈,感兴趣的点击浏览、与者或浏览者自己之间的互动交流、或者没有反馈等几种情况。比如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获得成功时人们都在关注此类信息,而时隔几个月后,有些大众还是对此事比较兴趣,想再查看相关新闻,而报纸或电视就很难看到相关报道,而在网上,比如凤凰网或新华网上,读者就可以查看到相关信息,还可以进入论坛进行互动交流并点击之前的一些资料,比如关船的一些报道,基本所有想要的资料都可以阅览到。但同时,大众选择了此类信息,就自然忽略了对其他新闻的查看,也就是无实际反馈,其实也是大众在浏览时对新闻信息已经有了心理排序,哪条新闻最关注最想了解,就是先点击查看,并可能进行互动交流,而有些可看可不看的就会最后去阅读,也就是新闻接受者的选择――交流――反馈。

网络新闻传播的双向流动性符合网络新闻传播的一些特征:一是体现了当前新闻或信息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网络这一重要因素。网络新闻传播受大众和媒体的喜爱和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它能方便快捷的为大众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大众之间可以进行对话,表达自己对于某条新闻的看法,发表评论,而这些都是以网络作为中介的。二是是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的媒体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双向流动性通过网络新闻的传播表现了出来。三是当代网络新闻传播具有整体性以及社会性。

(三)网络新闻传播双向流动性的特点

海量性:网络新闻提供的信息量特别多,对于传统新闻来说,报纸或电视提供的只是有限的几个重要新闻,成千上万的大众面对的只是这几个新闻,而网络新闻传播更具有社会性,传播方式也比较多元化一些,所有的信息都是对外开放的,大众可以阅读、听音频,也可以查看视频。

时效性:网络新闻可以及时快捷的将最新的新闻咨询传播给大众,将最新的消息及时出来,而作为大众可以在任意时段去点击查看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也就是说现在是一个信息量及时的新闻时代。而且,新闻可以很快传播到全球各地,这也是新闻传播上的一个里程碑。

交互性:交互性能够让大众参与到其中,也就是发挥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网络新闻有别于传统新闻传播的一个优势,而且它让大众更加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话语权,没有沟通的限制。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报道的只能是真实的新闻,及时监督其真实性,虚假的和骗人的新闻随时都能被大众揭穿。

(四)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

第一,对于网络新闻来说,由于其具有的双向流动性的特性,使得新闻能在民众之间快速传播,传播的对象相对是小众化的,不管是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新闻传播还是现如今比较新兴的网络新闻传播,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传播新闻信息,让大众都能快速方便的接触到最新的新闻信息,而且网络新闻传播需要的网络资源比较强大,所以提供的信息量自然也就比较丰富,而新的计算机技术使信息的趣味性更加饱满,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

第二,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网络新闻的发展问题,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要求,政府也在积极的用新的网络媒体对其进行变革,因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来推动网络新闻的发展,国家对于网络媒体的重视也是网络新闻能够迅速发展的坚实后盾。

第三,随着现在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传播有了新的技术支持。通过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对其支持,网络媒体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突破,而且新闻的传播方式在更加多元性,更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于信息量和互动交流的要求。

现在是网络社会的时代,是全民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立场的时代,民众的看法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部分,它能积极的推动网络新闻的发展与双向流动性。网络新闻的双向流动性能促进人们积极的去认识当代社会,甚至改变世界。网络新闻的双向流动性对于网络新闻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积极参与其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对网络新闻传播进行推广时,同时要重视传播主体的道德建设,不能忽视了道德的自律作用,网络媒体同时也是一面镜子,让民众可以随时监督政府机关,在舆论的形成下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蓬勃发展,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靖鸣,申雪凤.网络新闻传播模式: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的体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3):83.

[2]王胜江.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不足及完善建议[J].产业与科技坛,2008,(2):134.

[3]曾萍.网络信息资源浅析[J].当代经理人,2006,(6):279.

[4]杨保军.论网络新闻真实的特征[J].现代视听,2007,(11):6-8.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报网互动 媒介 网络 报纸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um in the history and comparison between internet and newspaper,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ooperation of newspapers and network in the primary stage in china and makes concerned recommendations so as to promote the advantages of combination of network and newspapers.

key wordsthe interaction of newspaper and network medium network newspaper

一、网络传播的兴起与报业面临的挑战

媒介总是改变新闻的传播方式,每一种媒介技术的更新都会影响新闻的传播,进而影响受众的接受方式。新闻首要提供的是消息,没有消息也就没有新闻,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去获取消息而不只是聆听新闻,于是媒介在新闻的时效性上不断地加以改进,而信息也在这种外在的包裹中缺乏辨别真伪。www.lw881.com媒介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存在,他的存在注定会影响新闻,加速新闻报道的异化和重组。报网互动成了媒介融合的首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报纸发展迅猛,到20世纪最后一年,全国已有公开发行的报纸2100种,报纸年出版总数达到195亿份。20世纪后半期,作为“老牌”大众传媒的报纸,首先受到来自电视“新宠”的打击——它的大量受众被电视窗口分流。电视由于视频报道新闻事件而拥有大量观众。电视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分散的大众的集合,相同的新闻报道,类似的广告宣传,大众日益被趋同的世界所包围。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看,在我国90年代末期,随着电视机的家庭普及率达到了100%,以及同期电视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呈现平民化走向,报纸产业正式受到这种“视听工业”的大规模冲击。全国性报纸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衰落,主要表现在全国性大报发行量急剧萎缩,各类行业报和专业报也逐步走向衰落。如广东的《南方体育》,北京的《现代商报》、《中国金融网》、《竞报》等等。

新千年伊始,中国的大众传播领域刮起了互联网经济的旋风。经过短暂的“概念资本”泡沫化之后,沉淀下来的是坚实的电子商务的稳步发展和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介步入“使用与满足”的正循环轨道。2002年以后的中国互联网首先以信息传播的强大功能走出低谷,并迅速扩大终端和内容,引擎进入媒介融合时代。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被融合在一起。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被隐匿,任何一个端口既是接受终端又是信源。各个信息结点不断地编织着这个庞大的网络,信息接收者可以对信息者编码的信息进行任意地解码。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创作主体,也使得网络媒体的“信息流”和“意见流”更加丰富,这是任何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大众在网络中可以任意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特别是免费的信息。而这恰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获取途径,报纸新闻再一次受到了冲击。

根据ctr市场研究的数据,从媒体接触时间看,2001年读者每天平均读报时间是53分钟,2006年下降到38分钟,读者总体的这一变化已经相当显著。报纸的广告收入在快速持续下降。报纸2007年广告收入与上年同期比较下降了0.98%,成为负增长;前10个月广告的刊登规模为368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3.65亿元。考虑到这一数据是以刊例价格统计,那么报纸广告的实际下降程度就有可能更低。这表明报纸广告的下滑趋势仍然在继续,报纸在广告市场的份额在持续减少,报业的困境还在延续。①

保罗·莱文森认为,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功能的补救和补偿。②与网络媒体比较,报纸的生产方式是落后的。作为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报纸在信息社会步履蹒跚。报纸是“原子”的制造者,而网络媒体是“比特”的创造者;报纸传播渠道单一,而网络则是一种多媒体展示;报纸是定时出版,而网络则能即时传播;报纸新闻只能隔天更新,网络媒体能滚动播报;报纸属于单向传播,网络媒体实现双向互动;报纸的容量有限,网络媒体的内容海量;报纸内容针对的是大众,网络媒体覆盖的是分众。③

互联网不是媒体,它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具有媒体的特点,又超越了媒体。④互联网改变了媒体信息的方式、组织方式,也改变了受众的接受方式。当互联网这类超媒体形态还处于边缘化的时候,不会对整体的传播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当互联网成为主流媒体,互联网的特点就会逐渐成为未来传播发展的主导性力量。

二、报纸与网络的交融——报网互动

报纸在新媒体中寻求变革,它们开始自主地与网络进行融合,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报网互动”。“报网互动”是2006年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发展的新名词。

最早对报网互动进行尝试的是1987年的美国硅谷《圣何塞信使报》,借助硅谷对网络技术的优势,人们第一次将报纸搬上了网络,但《圣何塞信使报》只是将本报内容送上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互联网。作为“电子报纸”(electronic newspaper),《星文》(startext)早在1982年5月就作为一种“以更新的新闻和信息”去补充《沃思堡明星电讯报》,通过公告牌系统进行。在国外,新闻门户网站一般都是由传统新闻报纸做大、做强的,如美国的纽约时报网站、华尔街日报网站、英国的经济学家网站、德国的镜报网站、法国的世界报网站等。

我国报纸媒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入报业网络化进程。1993年12月6日,我国首家进行电子化尝试的报纸《杭州日报》通过联机服务网络进行传输,揭开了我国报纸网络化的序幕;1996年1月2日,《广州日报》电子版通过新加坡报业控购的服务主站“亚洲一号站”进入互联网络,成为我国第一份上网的地方报纸。在2007年首届中国报网互动共赢高峰论坛上,《浙江日报》和《潇湘晨报》被评为“2006与报纸网站互动最佳的报纸”。

报网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报网互动是从媒介融合的角度而言,报纸与网络的融合恰好是对报纸与网络的新闻报道形成互补。报纸的时效性要在网络上得到体现;网络的深度报道与授权信息的可以在报纸上登载。两者是媒体的互动。狭义的报网互动指的是报纸与网络上开辟某个专栏,形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焦点网谈”,以及重庆商报的“报网互动”,这主要是栏目的互动。信息的来源主要是从网上发起的讨论,比如重庆商报的“报网互动”很多时候是从大渝网的“大渝q吧”上去发现网友讨论最新最激烈的问题,然后在报纸上,有的时候也参照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上网友讨论激烈的问题。这种互动也可以叫做网友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针对的主要是25到45岁的,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受众。

1.当前我国报网互动存在的不足

报网互动的最初层面就是报纸数字化,真正意义上的报网互动还涉及品牌融合、广告运营、内容采编、活动营销、数据库建设等系列的问题。早期的报网互动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将报纸照搬到网络,成为报纸的网络版。在网络媒体方面,只有“读者评论”之类的方式可勉强算作“互动”。从本质上看,如今的网络媒体目前仍未摆脱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甚至,绝大部分媒体网站,还只是对传统媒体的照搬照抄,仍未走出“电子版”或者“网络版”的巢臼。

第二、互动性不足。将报网互动片面地理解为从网络讨论到报纸的登载,认为网民激烈讨论的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难点,而忽视了报纸新闻向网络的互动。

第三、资源简单整合,忽视特色建设。中国媒体无论大小,总喜欢跟风似的建一个网站。这样做的后果是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当网站新闻内容大同小异时,它们同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里?失去了特色,它们又如何生存?⑤

第四、经营体制上受制于传统媒介。报纸媒体在向网络发展时,经营理念也十分滞后,不能有效地开展资本运作,为自身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大多数报纸网站依靠内源融资的方式维持运作,将纸媒和网站的收入作为投资,来支撑网站的发展。

第五、新闻报道没有真正意义的“动”起来。尽管网络提供了最新的新闻,比如大渝网借助qq平台第一时间一些最新、最及时的消息,包括第一时间“5·12地震”后的几次较大的余震中的伤亡人数,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获得金牌的消息,以及三鹿奶粉查处事件等,但是这样的互动仅仅是改变了报纸新闻的时效性,仅仅是让新闻的名字滚动了起来,缺乏更深入的分析与更具吸引力的报道。

第六、报网互动太泛化,没有区域特性。媒体总是有做大、做强的心理,想在有限的空间尽量囊括更多的新闻从而赢得更多的广告。现实中,新闻具有趋同性,国际国内新闻趋同度高,而本地新闻由于都市报的竞争而略有不同。报网互动重视的热点也被泛化而缺少新意,读者认同感不强。

第七、记者的角色单一。做报纸和做网络是否需要两班人马?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媒体行业的高层,没有找出传统报纸新闻的编写与网络新闻的之间的衔接点。造成经营成本增加的一个原因是记者还停留在传统记者的水平上,忽视了采、编、写与摄、录、编的关系。

2.对我国报网互动的建议:

第一、在内容上,网络媒体不能单一地照搬报纸,应该增设滚动新闻和谈论、评论板块。新闻网站要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就必须要及时地更新新闻,而滚动新闻最能体现这种及时性,如新华网的滚动新闻基本能做到五分钟之前的新闻,并且每分钟都有新闻更新。大多数网站都开办了原创评论,包括人民网的“人民时评”、千龙网的“千龙时评”、东方网的“今日眉批”等。它们以较强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深化了网络媒体的内容,让受众能读到报纸之外的内容。

第二、实现报网的双向互动。既要有网民热议的问题向报纸读者的话题转移,也要适当有报纸新闻转向网络多媒体新闻的互动。如经济参考报网站经过再次策划而产生重大影响的报网互动案例。2003年7月9日《经济参考报》刊登了《听陈淮博士谈向温家宝总理汇报》一文,此稿经历了纸质媒体的第一次传播,本报网站的第二次传播,网站及其它媒体的再传播,经过缜密策划,该稿的影响力超过了以往任何重点报道。

第三、整合资源,办出特色。这种整合在门户网站那里已经开始。比如说,新浪以内容为主,搜狐倾向服务,网易侧重社区、游戏等。门户网站正开始纵向整合,逐渐体现自己的特色。媒体应该重视精品内容营销、实用资讯营销、广告营销、活动营销、咨询服务与创意营销等。现在无论是网络还是报纸,单一的广告营销已经难以维持媒体的生存,媒体已经进入包括活动营销与创意营销在内的多种营销方式时代。

第四、经营体制上的独立运作。目前国外知名度较高的新闻网站都是由传统媒介创办的。它们在纸媒领域已经获得了很高声望,自己办的网站也同样出色。究其原因,一方面报纸网站依托了纸质媒体的资源优势,而更重要的是选择了适合新闻网站的运营模式,注重网络媒体的特点,在信息提供方面重视数量和及时性,并提供大量的相关服务,满足用户需求,培养独特优势与其他网络媒体相区别,也与自身的纸质媒体相区分。资源上整合,体制上相独立,是这些报纸网站与纸媒的关系写照。国内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的资本运营意识相当强烈。强大的外源资本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从而创造出优异的商业表现。

第五、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报道形式与内容更新。根据皮尤调查中心“互联网与美国人的生活”项目的调查数据,57%的上网者有观看和下载视频的习惯,在宽带用户中,这一比率达到了74%。另据“广告网”的统计数字,42%的消费者会把视频片断发送给朋友。根据市场调查顾问机构埃普索斯的数据,75%的在线视频受众有观看视频新闻、体育视频和视频评论的习惯。《底特律自由新闻》的网站的编辑保罗·安格在一次编前会上的提问:“我们能把视频放在网站上吗?”新浪与央视国际做了这方面的先行者。对于“神七”的系列视频报道显示了视频新闻在网络时代的重要性。

第六、报网互动应突出区域性。都市报呈现区域性特征,读者认可的也是国内重要新闻与本地新闻,都市报应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充分引导读者与网民参与到事件中进行讨论。2008年9月12日重庆商报对“大渝q吧”上讨论激烈的《这是重庆最牛的城管?》进行报道,在网上和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读者与网民不断辗转于报纸和网络中,关注事件的最新进展。商报通过接连三期的“报网互动”专栏对该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对于“跷脚城管”,人们的舆论不是偏向对他玩忽职守的谴责,而是倒向对该城管赞赏。《“重庆最牛城管”该不该被开除?》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从这起事件我们发现,报网互动是可以做小的,关键是要做到受众的心坎上。

第七、媒介融合时代要培养“数字化单兵作战”的“背包记者”。媒介融合时代要求,记者要从传统的采、编、写技能融入到摄、录、编一体的“数字化单兵作战的”的记者。网络新闻对图片信息、视频新闻的需求远远超过文字新闻。艾维利奥·康特若斯是发行量为97000份的《罗诺克时报》的3个视频新闻编辑之一。他说:“我不想成为那种只懂得写而且只写的人。我想一个记者应该能够写作,能够拍摄视频,采集声音,或者至少,一个记者应该知道这些活应该怎么干。”康特若斯今年尽管只有25岁,但他可能是未来记者的代表。

四、结语

在国外,报网互动已经带动了整个报媒的发展,传统报纸的竞争已经由报摊市场转向网络。对于国内的报业集团来说,我国的报网互动还处在尝试阶段,短时间内各报业集团一时还难分高下,这种互动大有可为。但只是观望不行,墨守成规更不行。报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冬天,报纸要发展就必须走一条数字化的多媒体道路。简单地将报纸搬上网络,已经吸引不到读者的目光,网络的张力所体现的竞争力远比现实更激烈。没有受众的阅读率也就没有市场,也就失去报纸生存的根本——广告。报纸的发展不是地震来临造成的瞬间毁灭,而是温水煮青蛙般的安乐死。报纸需要突围,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以将“公信力”的品牌优势进行延伸经营,如事件营销、活动营销、整合营销等;报网互动也不是“网+刊”的简单组合,这涉及系列新媒介经营与发展理念的更新。静态新闻向动态新闻的转化,文字新闻向视频新闻的融合,以及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公信力”的建设与网络互动性的进一步融合将是报网互动下一步重点研究的对象。

注释

1 参见陈刚:《2008:变革已经开始——互联网的真正起飞》,新华网2008年9月25日。转自《传媒》。

2 保罗·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remedial medium)理论用以说明人在媒介演化中的理性选择。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新闻媒体;就业方向

一、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新闻专业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开始只是在一些本科院校开设。随着传媒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些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新闻传播专业。2006年教育部规范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名称,将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更名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与本科层次的新闻学、传播学进行区分,办学理念上要求更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广泛,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网络公司等媒体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节目制作、媒体经营等工作。也可在各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文化、公关、现代文秘等工作。

传统的传媒行业(报社、电视台等)曾经是新闻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但是随着传媒行业的体制改革,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下降的趋势。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进入传统媒体并非易事,更何况在学历上并没有优势的高职学生。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都沿用本科院校的模式,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培养的学生不能直接上岗,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过渡期才能适应。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不能适应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他们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同时,他们更喜欢实践性强的课程,不愿意学习理论课程。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新闻专业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践课程,很难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人才。

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跟上时代步伐,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闻传媒人才。

二、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媒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伴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传媒业在整体规模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各类传媒机构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质的提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传媒人才特别是网络新闻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以河北省为例,到2010年11月河北省共有正式出版期刊100家,报纸97家。省市级广播、电视频道也进行了专业化改革。除此之外,河北的网络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河北省新闻从业人员有19.72%在电视台工作,8.03%在广播电台工作,7.69%在报社工作,42.17%在期刊工作,在网站工作的比例则高达22.39%,并且这一比例呈上升趋势。

可以说,网络媒体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很多网络新闻传播单位的从业人员没有受过新闻的专业教育,从业人员中存在着业务水平较差、写作编辑能力不强等问题。快速发展的新闻传媒业急需大量的具备采、写、编、播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新闻人才充实到新闻从业者的队伍中来。尤其是既懂新闻理论又懂网络操作,既懂传统媒介又懂新媒介,既懂经营又懂业务的技能型新闻人才更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三、重新定位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

通过以上两点的论述,可见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急需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进行重新的定位,定位的原则是要适应当今传媒行业对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调查,以下工作岗位是适合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未来的人才培养定位的。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示的第三批十种新职业中"网络编辑"名列其中。在得到国家认可的同时,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部分网络新闻人员不再由技术人员充当,而是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的人员去从事。

网络新闻与编辑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各类网站从事信息采写、编辑与网站管理、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基准,密切关注多媒体时代相关行业的前沿动态,主动适应新闻媒体和网络行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对接行业、企业。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e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软件等等.

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职业待遇:全国网络编辑平均月薪可达到2000元左右,不同城市略有差距。站点越小工资越少,大型的门户网站的编辑月薪可达到5000元以上;频道主编可达到8000元以上。

2、新媒体传播方向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在通讯领域,不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有几十项技术能够领先国外发达国家;使用新媒体的消费者越来越多,据调查显示,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0%的速度在增长;新媒体的终端已经非常普及。中国目前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2亿,计算机显示器、阅读器有1.3亿,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有30多万种。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经相当普及。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需要很多具备新闻素质,有一定采编能力的新闻专业方面的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过去的信息生产机制,同时也引起了新闻传播教育的革命,开设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不再把培养记者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主要方向,而是培养一种泛媒体人才,宽口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这种教育设置的改革不仅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引发了新闻传播教学理念的革命与创新,创办新媒体传播与信息网络专业成为时代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必然,高校适应市场发展的新起点。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方向,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毛艳青 李倩 《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都市家教》 2011年第5期

[2]王瑜 《从社会需求看高职新闻采编专业设置》 《新一代》 2012年第11期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范文第5篇

网络媒体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设置议程。

网络媒体通过对新闻的处理来体现其议程设置功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认为,网络新闻处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简单的“粘贴新闻”;二是“编辑新闻”,即对新闻进行加工整理;三是“组织新闻”,包括形式上的组织与内容上的组织,即进行合理的界面设计,合理的新闻栏目与专题的策划;四是“解读新闻”,即对新闻事件或其中的某些环节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剖析,释疑解惑。三、四两个层次的处理体现了网络编辑者的主观性,从而体现了网络媒体编辑的议程设置的能力。

网络媒体通过论坛管理体现其议程设置功能。BBS“谁都可以发表”的自由性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劣势。虽然BBS能给每个受众均衡发表言论的机会,但这种无制约的混乱不能使每个人的言论都被别人关注。

网络编辑对论坛进行的控制和管理,主要包括删除帖子、编辑帖子、锁定帖子不允许回复、将帖子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帖子列表上方(置顶)、将帖子放在精华区、暂时或永久禁止某个违规账号在论坛活动等。从网络媒体对论坛的管理我们可以发现,最终控制论坛讨论话题的仍然是媒体,而不是受众,网络媒体仍然为受众设置议程。

网络媒体通过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实现议程设置功能。网络在重大国际事件中的报道更是让网络媒体在一夜之间占据了网民的心。以新浪网为例,它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一马当先,为公众也为传统媒体设置了议程。

另外,网络媒体还为重大突发事件另行设置新的主题论坛,以硬性的方式进行了议程设置。它表明:“我希望引导大家在此时讨论这个特定的话题。”

网络编辑通过专题策划实现议程设置。网络专题是网络媒体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常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或某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事实,在一定时间跨度内,运用新闻各种题材及背景材料,调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进行连续的、全方位的、深入的报道及展示新闻主题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新闻报道样式。由于网络专题综合利用了网络媒体的各种特点,在内容上能对某一主题作较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在形式上可以集中网络的各种表现手法,因而客观上最能发挥网络的议程设置作用。事实证明,凡是网站运用了以上手法进行突出和强调的新闻,往往获得较高的关注度。

如果我们把像上述这样的媒体自觉、单方面发起的议程设置称为主动性议程设置方式,那么网络编辑还通过专题进行双重议程设置。双重议程设置是指网络传播者和受众共同设置、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设置。主要表现有:

网络传播者和受众共同设置议程。网络泛传播把有控制的传播变为自由的传播,受众参与传播的积极性和客观物质条件得到空前改善。受众可以在BBS和BLOG、播客等网络空间上自由地表达意见,甚至“制造”传播新闻,极大地影响着网络专题编辑的议题设置。

传统媒介和网络传播者共同设置议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其时效性超过传统媒体,这时网络新闻成了一些传统媒体新闻的源头,它们之间取长补短,互相设置议程。如新浪新闻中心的《媒体聚焦》、《媒体评论》两个栏目,通过刊载一些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的新闻和评论,造成舆论扩散的“共振”趋势。其共同设置议程的过程大致是:一家传统媒体报道――网络媒体转载,引起网络舆论――更多的传统媒体介入――进一步在网络媒体上讨论――引起社会的关注――影响或改变社会现实。

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他们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受众可以自主选择媒介内容,并反馈自己的想法。信息的接收者反过来又是信息的传送者。另外,反馈的及时性使得大众媒介向小众化传播的方向发展。大众媒介也可以通过各种受众研究手段,了解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从而向特定范围的群体实施“窄播”。互动性的增强和“窄播”方向的发展,使得大众媒介传统的一对多的特征变为一对一、多对一。受众与大众媒介的关系越来越向前者倾斜,受众变得也越来越强大。

网络媒体的出现又为强大的受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观点、提出自己意见的虚拟社区,受众表达自由观点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在这个虚拟的社区里,受众充分体会到信息选择的自主性及言论的自由性,受众的主体地位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传统的议程设置功能随着网络媒体角色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以一种强效果的模式显现在媒介与受众之间。

但是在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也并非完全消失。网络媒体在议程设置中仍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只是其设置议程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议程设置出现了新的特点,并对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忻忻:《网络新闻编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2.斯蒂芬小约翰[美]:《传播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甘露:《浅析网络议程设置的特色》,《国际新闻界》,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