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范文第1篇

一、学案教学法的产生

学案教学法是在2004年课改后逐渐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很多地方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三案一体,四段八步” “三三六”自主学习高效课堂模式等。这些在教学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作为经验进行推广。我省进入课改不久,对课改还在不断摸索之中,教师的思想也有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网上的资料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理论化,让教师在实践中难度较大。也有的过于繁琐,实际操作性不强。所以,我们试着通过这两年的摸索和理解,主要从实用性,可操作性出发,逐渐形成一套适合于我省的学案教学法,以解决现在教师所面临的困惑。

二、学案教学法要达到的目的

自主学习是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学案教学法就是通过编写学案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转变。体现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同时解决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三、学案教学法的设计与技巧

(一)设计

1.模块设计:分为三个模块,课前预习模块、课堂学习模块、课后复习模块。

模块设计应每一节都一样,即严格的格式要求,程序化,这样学生才能习惯。分为课前预习模块、课堂学习模块、课后复习模块,名称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取名。

课前预习模块:

分为预习目标,预习内容,疑难反馈三个小板块。

课前预习模块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怎样看书,抓住重点难点。

“预习目标”就是学生预习要达到的要求。“预习内容”指学生预习要了解的知识点,教师应对本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整理出知识点和概念,引导学生看书。“疑难反馈”是指学生在预习中不能理解的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反馈给教师,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的内容。

课堂学习模块:

分为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当堂检测三个小板块。

课堂学习模块主要目的是告知学生这一节课要上的内容,教师上课要问哪些问题,使学生心里有数,并提前进行思考,以便上课能节省时间,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学生的疑难点。同时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也是课本编排的主线,能让学生知道课目这样编排的目的,更好地理解课本和概念。

“学习目标”就是这一节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学习过程”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就是一连串的问题串,而问题串的设置体现了课本编排的主线,也体现了人类认知事物的规律,包括归纳法,假学演绎法等。“当堂检测”就是例题。

课后复习模块:

分为概念梳理、自我检测、拓展提高或知识迁移。

“概念梳理”就是画概念图,或者知识网络图,就是让学生理清各概念的逻辑关系。这个不是每节都需要,可以在每章最后节进行安排,这个内容在课本的章节后的自我检测已有体现。“自我检测”就是课后作业。拓展与提高或知识迁移可以根据学生素质,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2.课时设计:现在有两种设计法,一种是以课时为标准,一节课设计一张学案,这样设计比较严谨,在一节课中各教学环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适用于公开课或示范课。另一种是以章节为主线,以课本的一节设计一张学案,这样做的好处是逻辑性强,易操作。

(二)技巧

1.在进行课前预习案的设计时,内容应和课堂学案设置的问题相联系起来,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问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基本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教师所要做的是通过问题将这些知识串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和概念。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也避免出现冷场的现象。

2.课堂学案问题的设置是设计学案的关键,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涉及到学案编写的好坏。问题设置应有一定的小节标题,这样不至于迷失方向。问题的设置为几个问题串的连接,层层递进,原则是前一问题解决的同时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逻辑上的联系。二是设置问题不能过细,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学生就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回答,在上课时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产生新的问题,同时又不能离题,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3.如遇有实验时,如《生物》必修II P6有一个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这时学生要进行分组实验,应将统计表格设计在课堂学案中,这时,学案兼具实验报告册的作用。总之,课堂学案也不要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根据每节内容的形式安排相应的形式,以达到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4.当堂检测可根据每节出几道本节比较重要的考点就行,课后的练习题就可以作为当堂检测的例题,同时又达到及时处理课后练习的目的,最好有相应的变式训练,也可以将变式训练作为课后复习学案的内容,但选题要精,有代表性,毕竟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

5.根据生物这科的特点,题目不外乎两类,一是选择题,二是填空题,如果用作业本进行练习,学生抄题的时间较多,做题的时间少,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学生书写整洁度不同,给教师的批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果用资料,一是现在的资料的题量大,重复内容多,二是在收来批改的时候难度较大。所以,用学案代替练习册,精选题目,可以达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6.概念梳理可以放在课后复习案中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也可以放到课堂学案中作为总结来应用。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探究;案例;分析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案例一,精心创设教学情景。

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就要采用问题讨论式探究的模式,通过精心创设情景,一路与学生一起摸索,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再引发新的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磁场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电磁效应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

师说明:在奥斯特研究的最初,他受到力总是沿着物体连线方向这个观念的影响,总是在沿电流的方向放置磁针,使磁针在导线的延长线上,均以失败告终。1820年4月,在一次讲课中,他偶然把导线沿南北放置在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的上方,通电时磁针转动了

提问:既然电流对磁铁有力的作用,那么磁铁是否也应该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应该有。但可能有部分学生因没有普遍联系的观点而不知如何进行逻辑推理。

演示实验:安培在此三个月后发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提问:综上所述,磁铁与磁铁的力,磁铁和电流的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呢?是通过什么去实现这力的作用呢?

学生:磁场

因磁场是一种抽象的物质,学生对其了解较少,故可能有一些疑问。

多媒体演示磁场是力发生的媒介,让学生对磁场的作用有更形象的理解。

师问:司南、信鸽传书等都是利用了地磁场对它们的受力作用,那么的磁场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同学们对此的了解有多少?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此的认识,可分组讨论,最后由代表发言)

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后通过视频说明:

案例分析: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

案例二,精心设计物理实验。

如在探究“多普勒效应”实验时,先简单介绍多普勒效应源于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带着女儿在铁道旁散步时,听到火车汽笛声音调变化的偶然发现,启迪学生应留意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或许伟大的发现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预习并自学本节的知识,使学生对该节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介绍一课外小制作民间玩具──叫蝉。启迪学生能不能通过设计方案来探究多普勒效应呢?

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带着学生列队到学校操场完成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先旋转自己制作的叫蝉,使其发出“知知……”的声音。对于不发声的叫蝉,教师指导学生改进,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探索设计方案。然后,确定探究方案(学生兴奋不已)。

将学生分成10组,选出叫声较响的10个叫蝉做实验。指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探究,研究在哪些条件下会发生多普勒效应?(或者让学生做实验并设计方案自主探索研究。)

第一种情况:一人在水平面内匀速率快速旋转细线,使叫蝉发声,该组的其他同学站在原地仔细听,判断音调是否变化,是否有多普勒效应发生?探究后,学生回答:有。

第二种情况:一人在水平面内匀速快速旋转细线,使叫蝉发声,该组的其他同学靠近或远离叫蝉,判断音调是否变化,是否有多普勒效应发生?探究后,学生回答:有。效果比第一种情况更明显。

第三种情况:一人在水平面内旋转细线,使声源(叫蝉)绕着人做匀速圆周运动,此人在转动轴心处倾听,判断音调是否变化,是否有多普勒效应发生?探究后,学生回答:有。

第四种情况:学生甲在水平面内旋转较长的细线,使叫蝉做匀速率圆周运动,另一学生乙随着叫蝉一起运动,学生乙、叫蝉和圆心始终三点共线,判断音调是否变化,是否有多普勒效应发生?探究后,学生回答:有。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范文第3篇

一、初中生物“学案导学,分层施教”的现实意义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性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同时还致使学生产生思维依赖性、缺乏课堂体验等。而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采用“学案教学,分层施教”的教学方式,通过“学案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各项基本能力,而“分层施教”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得每个学生都得以全面化的发展。

二、初中生物“学案导学,分层施教”的具体策略

1.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学案导学,分层教学”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成了以练为主;同时使之前的以掌握知识为主的教学目的转变成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所谓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则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还使学生始终对生物这门学科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应先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针对每个小组设计一套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人的呼吸》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以根据不同的小组设计出基础学案,增强学案,提升学案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案,使得学生在掌握有关人的呼吸相关知识点的同时,使每个学生的自身能力得以发展,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化的发展。

2.自学思考,小组探究

教师在将教学方案精心设计完成后,在讲授相关内容的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课堂内容的同时,并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预习,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着重听讲,提升学生听讲的高效性。除此之外,教师在上课时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速率,着重讲解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部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引导学生讨论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分组过程中,应注意分组的科学合理性,按照学生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分组,使得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讨论中。

例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以采用“自学思考,小组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根据每个小组的具体学习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然后在上课时,再让学生针对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在当所有小组展示完成后,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同时对表现良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在加强学生进行独立性思考的同时,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达标检测,及时反馈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不断探索研究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检测题时,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展示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例如:在学习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章内容时,教师便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达标检测,针对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的共性错误统一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二次记忆理解;针对个别错误,教师便可以一带而过,提升课堂效率。通过学生的检测题,可以较为直观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对教学策略以及讲课速度做出调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范文第4篇

一、教材教法分析和处理

“生长素的发现”一节通过介绍达尔文等科学家100多年前的实验情况,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后面讲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及其他植物激素的基础。这些内容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是高中生物第四章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掌握生长素发现和植物向光性原理的知识;初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探究和运用Internet等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把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别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兴趣和献身生命科学研究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难点:生长素的发现和植物向光性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正式上课前三周布置学生展开一系列探究实验。实验可以是科学家已做过的,如植物的向光性实验、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的实验,也可以是课文中未设计而由学生设计的实验,如怎样证明生长和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怎样证明植物背光面生长速度比向光面生长快等。具体过程是: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小组,诱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组织学生热烈讨论,提出假设,往往不同组的同学提出的假设截然不同甚至相反,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设计出验证自己假设的实验。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出各种实验,并大胆提出预期结果,结果究竟如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亲自实验,通过他们的亲自实验、观察和分析,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课堂上采用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利用网页以小组为单位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其间穿插组间交流和全班讲授,在同伴和教师的合作、帮助下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过程

包括以下5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探索指导,独立参与 组织交往,合作参与 精讲精疑,深入参与 应用创新,拓展参与。

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创设情境

1. 课前教师利用FRONTPAGE2000制作网页,展示学习提纲和要求,并提供生动

直观的材料,给学生构建一个信息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工具,为学生进行自由探索,主动建构创设了情境。

2.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和要求,查阅资料,进行实验设计并相互交流,找出可行性

方案,培养了探究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创设了情境。

3.课堂上,教师根据奥苏贝尔的概念同化理论,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植物向性运动的例子,巧妙导入,激起了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为什么会产生向性运动的欲望,引出对“生长素的发现”一节的探究。

探索指导,独立参与:

5个小组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探究实验为本小组的重点学习内容,小组长组织全组同学按照可行性方案实施操作;教师组织、指导、调控小组学习,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注意:定期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课外完成)。

组织交往,合作参与:

课堂上,每个小组通过录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结果并推导出结论。在交流与参与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了教学目标。

精讲精疑,深入参与:

这一步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小组学习反馈,作评价式、解疑式、引申式或小结式精讲,师生进行有深度的问题交流,学生在更高的学习程度上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参与,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应用创新,拓展参与:

提供课堂检测,获取反馈信息。同时为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教师设计了课后练习 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必要的材料和仪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

课堂教学在以合作为基础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三、反思与讨论

1.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生物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这是我听完这堂观摩课后,部分老师的反映。是的,

以往的课堂教学,由于我们总是担心知识点的教学授不完。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唱主角,教师的“一言堂”代替了学生主动地学,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一改以往单纯地传授 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了充分地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从师生们的表情上我们不难察觉,师生不只是在教和学,,而且还感受到了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所在。如果说: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⑵能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 高于学生已有水平而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⑶能提示或展示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⑷能采用便于学生理解的、最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是评判一堂好课的标准,无疑“生长素的发现”这堂课是一堂好课,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蕴含着非凡的创造潜能。

2. 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必须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

学生的创造潜能不能自发转变为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要形成学生的创造

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创设条件,否则学生的创造力有可能被扼杀。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没有主体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可能是一句空话,可以说这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挑战。

3. 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如何交流

生物与生物学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应用

在现阶段的中学生物教学中始终在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和讲授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和讨论交流,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缺乏亲身实践和独立思考,在研究意识、问题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案例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描述具体的生物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殊的情境中,[2]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一、中学生物案例教学应用的意义

案例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生物案例的研究与探讨,进行阅读、思考、表达以及交流等活动,学生在正是的具体的案例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进而使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提升。案例教学的教学理念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学生的发展规律得到了尊重,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探究与学习,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案例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了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学生的案例教学的影响下逐渐培养起积极参与的习惯,在课堂中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案例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展开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素养也逐渐得到提升。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中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种教学方式,生物教师可以大胆的在教学活动中使用。[3]

二、案例教学在中学生物学科中实施存在局限性

(一)教学过程容易流于形式

中学阶段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是非常多的,在案例教学影响下,虽然学生被分成不同的小组,但是教师始终不能完全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保证学生会将精力全部投入到讨论与探究的过程中,这样一来,案例教学的过程就容易流于形式,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

案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阅读、交流、表达等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包含很多认知活动,同时也包括意志、兴趣等非认知活动。在案例教学最开始实施的时候,学生会因为案例教学的新颖性而对案例教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获得非常愉悦的情绪体验,所以在教学初期很容易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案例教学的逐渐展开,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不仅需要仔细研读资料,还需要保持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无形之中就会产生一种外在的压力,进而产生一种对案例教学的厌倦心理。

(三)学生对知识结构不能进行良好的驾驭

在生物案例教学中包含的知识是片面的、不系统的,主要是因为案例教学描述的是一个时间,而且事件没有严整的结构,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讨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生在研究之后会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不能了解到完整的知识结构,所以这些技能与知识很难被汇总到一个框架中。

(四)案例教学的教学效率不高

生物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的,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花费很长的时间进行准备,教师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只有这样案例教学的目的才会得到有效的实现,所以说案例教学的效率相对较低。

(五)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间比较长

一般来说,案例教学对教师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要积极的热心的参与,只有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行案例教学的教师一定要经过良好的训练,在教师的培训上一般会花很长时间,比运用其他方法进行教学的教师的培训时间要长得多。

三、在生物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如何为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学生要把握好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案例教学的在生物学科中的实施要求学生的责任发生变化,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参观者,而是教学内容的建构者,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应该对具体的案例进行透彻的分析,首先要养成通读案例的习惯,其次要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析技能和思维水平会得到相应的提升,最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应该得出一定的结论与认识。

(二)教师要把握好在案例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到一些问题,比方说:案例中有哪些疑难问题?案例中有哪些重要信息?案例中的疑难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因为教学形式与内容与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大变化,所以教师在进行指导的时候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线索,补充知识,介绍方法等,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领者。[4]

(三)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完善,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得到相应的保证。案例教学一般要经过准备、小组讨论以及班级讨论三个阶段,其中小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会使案例学习效益受到影响。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小组建立起自己的参与标准、行为准则,对小组中的成员提出一定的行为期望,在小组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听取其他学生的意见,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

结论: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在中学生中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值得一提的是,案例教学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不断克服教学中的障碍,使生物教学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展。[5]随着生物案例教学的不断应用与发展,生物课程改革将会迎来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娜.概念转变理论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2]郑俊丽.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鲁东大学,2012.

[3]郭鲲鹏.角色扮演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