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国别化 基础理论

目前,伴随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全球语言文化呈现多样性需求,特别是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最大消费品市场,以及近几年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综合国力逐渐上升,国民海外消费水平逐年增高,国外人民来中国旅游的需要、华侨等海外侨胞等各个方面需要,对汉语国际教育的需求正逐年上升。

汉语国际教育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国别化,所谓国别化就是指汉语在各个国家的表达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授课过程等根据国家不同,表现也会不同。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问题,不仅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还要分析当地的语言特色、文化特色、思维特色等多个方面。要将汉语融入国别化教育新理念中,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授课过程中。

一、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国际教学的区别

在对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教育”的内涵与“教学”的内涵加以区别。两者相比较,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主要是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要以国际教育的惯例依据,对德智体美进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样,汉语国际教育的任务不单单是传授一门语言,还包含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文化本经、教育思维等多个方面。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在近十年得到长足的发展,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教学规模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但是,在大部分国家,汉语仍然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其语言覆盖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推广机构是孔子学院,其截止至2015年底,在世界范围内数量近500所,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其成功推广表明了汉语的“引进来、走出去”政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转折点。通过2004年至今十几年的发展,孔子学院的工作重点将想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上专业,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问题,以服务汉语教学向更好更规范化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点由原来单纯的语言教学向中小学以及文化传播方向发展,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转型期。

三、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别化方面的表现

(一)教材影响教学效果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的纽带,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国别化方面的问题。如在美国使用的教材,在对课程设置时如果忽视对平等、人权等方面的安排,会让学生产生文化差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影响汉语教学的学习成果。可见,教材对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别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

我国现代汉语国际教育品类多样、内容繁杂,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区分进行课程设置,遵循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的特点,设置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方式。

四、改善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的思路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现象,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教材的编写、授课方式、信息化资源利用情况、融合当地文化情况等几个方面。

(一)国别化教材方面

当前使用的一些优秀教材还需要加以完善,比如注重“学简识繁”、会话的扩展与缩略、课文内容的配套补充与注释、多笔画难字的应对等。现在尤其缺少的是汉语阅读教材,也可编一些顺口溜等。阅读教材的编写应该体现现代生活的内容,可以是通俗的,还要分等级。

(二)课程安排方面

针对于不同的需求,汉语国际教育可以安排长短期等班次,其配套的,需要对使用的教材进行单独设计;另外,针对不同学习背景的同学,课程安排上也要更加机动灵活一些,如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开设书法、音乐、朗诵等多个班次。汉语国际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多多关注参与学习的国家特色、学习习惯、文化习惯等。

(三)授课方式方面

要区分与国内的授课方式,引用当地授课方式,用当地授课思维进行课程设置。通过拓展教学与延伸练习,将字组成词语,通过对词语的组合运用,可以衍生出无数的句子,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

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的社会性。有效的网络语言学习应当包含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网络课程中,教师要掌握所有网络教学中互动工具的使用,并指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在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良好交流,协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提倡完善汉语语料库,字是常用的,要分级的,有注释,形式立体化的,字表和词表可以放进网络。字库可以包括字形、字音、字义;词库包括单双音节和骈语;句库包括不同的句型。

(五)融合当地社会文化开展汉语国际教育

以区域为视角,让汉语国际教育融合某一区域的语言与文化背景,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是剥夺学生本身的社会文化特色,而是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特色,与各国人民进行社会文化上的对话,是积极的、健康的文化交流方式。

(六)改善国别化教师问题思路

教师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汉语推广学习的效果。“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学”密切连结,构成第二语言教学的三角体系,该体系的运作基础主要立基于课程规划与教材编制。教师应该平常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心理学、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水平,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相信这也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1983年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诞生,距今已有33年。而对外汉语专业(现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则在之后的1985年进入高校。1985年,国家率先批准在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四所高校成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在当时和稍后的一段时间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大批专业人才。2008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当年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有138所,截至目前,已有342所高校设立了这一本科专业,其中大部分为地方院校。

国家大批量地在高校中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汉语教师;但是从目前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其效果却并不让人满意。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困难之间的矛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令人堪忧,据有关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几率不超过15%。安博教育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的《2008年专业景气度调查报告》称,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为中等,其最为适合的TOP5岗位中均与汉语教育无关。

第二,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性质认识不清。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其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汉字,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对学科性质认识的模糊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该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突出相应的汉语言文字学功底,却对外语能力要求高。第三,教学计划模糊。在大家都在追赶“汉语热”的形势下,很多高校对该专业应制订什么样的教学计划却缺乏明确的要求与规定。多数高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中文、外语、教育的混合,核心不突出,板块不明确,致使毕业的学生中语文不如中文系毕业生,英文不如外语系毕业生,教育不如教育学院毕业生,处于极度尴尬的地位。

二、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环境特点

地方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办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办学条件和环境也不一样,总的来说,其人才培养环境存在以下特点。

第一,师资。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以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师为主,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较少。教师的专业背景将影响到教材选择及教师授课的模式与方法,对学生专业发展产生限制。

第二,实践基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实践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所在区域普遍存在经济欠发达、国际交流渠道狭窄、留学生资源匮乏的情况。缺乏教学实践基地,教学理论知识无法运用于实践,学生的学习技能也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反馈和检验。

第三,课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汉语语言学是主体和核心,教育类和文化类是其重要的“两翼”。以地方高校J大学为例,J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汉语语言学相关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六门专业必修课共计320学时,占全部课程学时的12.05%,教育文化类必修课程所占比为21.39%,未能体现“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特征。

第四,就业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几率较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去向分布最集中的职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其毕业后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匹配度为中等。

三、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举措

1.明确身份地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汉语言文学进行区分。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上突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如讲解现代汉语有关汉语语言要素知识时,可结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常犯的偏误来讲授。

2.师资引进与进修

师资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及特色。地方高校应大力引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以及授课方式上能更具有针对性。对已有的教师团队应提供赴国内高水平高校本专业进行进修或参与本专业高水平研讨会的机会,以改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3.建设实践基地

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加大力度建立一批专业对口实践和实习基地,加强与本地外企联系,扩大本专业学生与外国学生接触的渠道,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机会。并创造机会选派学生赴海外进行实习交流。

4.课程设置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应遵循“三原则”:首先,应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原则。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等原则。在学习初期应开设基础类课程,如英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其次,应遵循第二语言教学原则。在学习中期开设与第二语言教学基本规律以及文化对比有关的课程,如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中国文化通论、跨文化交际等。最后,应遵循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在学习中后期应开设与对外汉语教学基本规律有关的课程,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并在课程设置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辅以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

四、结语

汉语在全世界的广泛推广不仅意味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也说明了中国在全世界推广汉语言文化的决心。地方高校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专业定位、师资引进及进修、实践基地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及实践性。并加强各层次的双向多边联系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和深造机会,提高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和认同度,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得到长久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淑梅.基于就业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 [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4):25-28.

[2]余向春.汉语国际推广师资紧缺与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1-6.

[4]蒋协众.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8.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实践型培养模式;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4―0124―07

收稿日期:2013-01-05

作者简介:李卫国(1964-),男,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副教授。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汉语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研究是汉语国际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机制、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是学界讨论的重点和热点。崔希亮指出,教师、教材和教学法这三个问题仍然是国内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基本问题,其中,教师问题是核心。

迄今为止,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研究型”培养模式,培养对外汉语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另一种是“应用型”培养模式,这一模式通过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实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来培养汉语教学师资。

在学界,对国际汉语教师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培养模式的构建,包括培养理念、培养方式、预期目标、实施方案等方面。吕必松(1989)、张德鑫(2001)等在讨论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时,虽有不同侧重,但他们均认为国际汉语教师应具有较系统的汉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应了解和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法流派。

应用型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出现的时间较晚,正处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规划和试点实施阶段,但学界对它的研究已逐步走向深入。这一培养模式刚一实施,学界就开展了学理分析和数据验证,例如,徐彩华、程伟民(2007)通过对比定量研究,对应用型培养模式中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然而,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其中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例如,陈红梅(2010)指出,应用型培养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面面俱到、特色不鲜明的缺陷,没有体现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这两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仍满足不了当前海内外汉语教学对师资队伍的需求。所以,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汉语教学规模的高速扩大对师资的大量需求与事实上师资培养产能较低之间的不相适应。为了突破这一制约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保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稳定、顺利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整合海内外汉语教学资源,提高师资培养效能,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培训一大批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这既是学科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笔者紧紧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性强这一特点,通过分析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2007年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的规定,对在不同环境下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描述;立足于学科建设讨论提高师资培养效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构建以影像和文字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实践型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模式。

二、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海内外汉语教学规模的快速拓展,引发了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认识到人才的培养绝非朝夕之功,也难以靠宣传、动员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只有将外部的人才需求问题放到学科内部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全面考察和解决当前师资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新形势下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研究提高师资培养效能的可能性,方能使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建设走上科学、合理、有效的轨道。无疑,这一过程就是对学科建设问题的审视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反思和解决学科内部问题的过程。

(一)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只有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的国际汉语教学性质和新的教师角色定位,需要新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支撑。

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转折点,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有关部委,审议通过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该《方案》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也是为了培养胜任汉语这一第二语言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专门人才。这一专业的设置,是通过学科建设提升师资培养效能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汉语师资的培养方向已经从理论研究型阶段转移到实际应用型阶段。因此,这种培养模式可以称作“应用型”培养模式。

上述《方案》强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为主”,专业的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熟练的汉语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这种模式的构建是以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应用性特点为基础的。

目前,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描述的纲领性文件,是2007年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该《标准》借鉴了TESOL等国际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研究的新成果,吸取了以往国际汉语教师教育实践的经验,反映了国际汉语教学的特点,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和规范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标准和体系,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依据。该《标准》采取模块建构的方法,以五大模块统领十个一级标准,一级标准中共包括五十四个二级标准(简示如表1)。

《标准》仅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静态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先后顺序、轻重次序如何却付之阙如。有的学者曾尝试采用对比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此加以说明,例如,徐彩华、程伟民的研究显示,新手教师首先必须学习组织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技巧和教学法;其次必须学习语言本体知识和语法知识。江新、郝丽霞将新手和熟手国际汉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频率最高的是一般教学知识和语言教学知识,而不是语言学知识和文学知识;事实上,国际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学知识,包括一般的教学知识和有关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策略、教学观念等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和获得。

从总体来看,以《标准》为基础的应用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用型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培养效能,缩短了汉语教师培养周期,但其师资培养效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培养周期仍然较长,无法兼顾国际汉语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其次,应用型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面面俱到,形成了简单的“汉语+外语+教育类课程”的学科“拼盘”,课程特色不鲜明,没有体现出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再次,应用型培养模式,既没有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培养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也没有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作方式。以课堂为主的汉语教学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定位是,教师应是由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向提升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转化的指导者。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这一核心定位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对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不变。在此基础上观察,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整体。但目前《标准》中的规定和对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探讨,均有不同程度的分析过度、综合不足之弊。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未理清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没有区分它们的层次,更未对其间的运作过程进行说明。《标准》中各模块所描述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是均等的,没有轻重、多少的差别。事实上,在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些知识和能力既有先后顺序,也有轻重多少的差异,并不是均等的;在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中,也没有区分它们的层次的研究,例如,教师综合素质中的一般教育教学知识是适用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的,是处于较高层级的知识,或者说是属于基础性的知识,不应将其与语言知识、语言教学知识放在一个平面进行比较。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教学工作、投身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整体。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主线,就是通过语言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教师的素质、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策略、文化和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围绕这一主线,并与这一主线加以整合,这种关系类似于圆心和弧面的关系,而非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因此,不结合语言项目训练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抽象的、无应用价值的,仅有语言项目训练而无其他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训练是贫乏的,甚至是无法进行的。

(二)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整合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换言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更应掌握能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实践性知识,即掌握与课堂情景相关的知识。实践性知识隐含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在更多情况下,实践性知识要与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种“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教师情景性的、个体化的知识,它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积累和完善。

鉴于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实践在师资培养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我提出构建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由于案例展示的是真实的教学情景,具有整体性特点,同一个案例可以适用于说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问题。因此,构建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可以弥补当前应用型培养模式之不足。

实践型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反思理性”,其培养目标是要求并训练学生成为“反思型跨文化实践者”。因此,优化课程设置,逐步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体系,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三、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

“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既具有起于实践,最终又落实于实践的特征,又具有兼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培养理念。这一理念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目标的实用性、案例的真实性、定位的明确性、文化的兼容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我们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是具有反思意识的跨文化实践者,也就是说,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既应掌握汉语本体性知识、中华文化知识、第二语言教学技巧,又应具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这一培养模式强调国际汉语教师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实践性,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以全面的、系统的、真实的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为枢纽,以专题的方式将汉语国际教育可能涉及的教、学等各方面的训练项目全面展示出来,说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应的运作方式。

(一)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标准》所涵盖的五大模块的分类标准,对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分类;如何以案例为核心,将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整合起来。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面搜集海内外不同层次、阶段、课程、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案例,以及汉语教学交流的影像和文字资料,按照案例所展现的情景和所在的区域、国别加以整理分类,并进行初步统计分析。以《标准》规定的五大模块为主轴,将案例库分为五个一级子库,即“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库、“文化与交际”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库、“教学方法”库和“教师综合素质”库,加强国内高校与海外孔子学院的联系,创建服务于教学和研究的案例库网络系统,为实施“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搭建平台。

其次,参照《标准》规定的一级和二级标准,对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深入、仔细比对和研究案例中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和交流情景中,是否准确地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技能。采取任课教师自评与其他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将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逐一细化,并从语言、文化、教学和技术四个维度加以记录,建立二级子案例库。

案例库的建立,尤其是二级子库的建立应逐一厘定国际汉语教师各类知识和能力所占的比重及其具体细目。但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标准》中各模块及其下设一级、二级标准的价值和作用不是均等的,所以,收集到的案例不可能也没必要照单全收。因此,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充分体现案例的典型性,二级子库的建立应围绕实际教学中涉及较多的项目进行编排,并根据初、中、高三个教学阶段之间的差异作出必要的遴选。

再次,在建立案例库时,还应编制对案例库进行说明和解释的纲要文本。纲要文本包括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细则、案例库应用指南等内容。其中,培养细则是文本的主体,它是对国际汉语教师在语言、教学、文化、技术等维度上应具备的结构性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细化、解释。案例库应用指南是对案例库的案例所在的国家、情景、层次的类型和范围的具体描述,也是对案例主要涵盖的问题,以及在教学和研究中如何查询、运用案例库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与案例库不同的是,纲要文本应围绕案例和课堂的实际情景,系统、全面地对《标准》的条文进行细化和具体化阐述。

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这些知识是围绕直观、真实的案例编排起来的,所以,它具有相当高的实践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实现培养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的目标。因此,这一培养模式可以兼顾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二)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

案例库内部是有序的。这首先是由于在客观上,国际汉语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层级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有序的。参照《标准》,当国际汉语教师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向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转化作为核心任务时,他们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可以表示为图1。

这一图示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观察:

方向一,自上而下观察: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从外到内起作用的,教师应具有并能运用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具有并能运用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知识。

方向二,自下而上观察:为了有效完成某一语言点的教学任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是从内到外逐级递减的。也就是说,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最高,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次之,教师综合素质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最低。

方向三,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同教学阶段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对案例的分类整理是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级别,即按照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阶段编排的。同时,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实践对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首先,汉语教学从初、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所涉及的语音、语法项目逐步减少,而词语用法和文化要素则逐步增加。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初、中级阶段是打基础的,语言材料服务于系统的语法习得,其规范性和实用性较强,课程内部前后衔接、课程之间关联密切。所涉及语言点不仅要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而且对语言点之间的转换关系也应当详细解释,例如,“把”字句和“被”字句之间的变换,当句中既有宾语又有时量补语时,重动句和话题句之间的转换等就应当详细解释。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汉语语言学知识。因此,在建立初、中级教学阶段的案例库时,应以建立一级子库“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以建立三级子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四级子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为辅。

其次,汉语学习到了高级阶段,句法规则已习得完毕,转为以词语用法和篇章学习为主,所涉及的文化要素、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逐步增多,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应掌握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因此,在建立高级教学阶段的案例库时,应以建立二级子库“文化与交际”为主,以建立三级、四级子库为辅。

再次,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理论上的有序运作,以及案例库的分阶段编排,充分保证了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素质与语言项目训练结合起来转化为能力,例如,选取案例库中的“上星期我画了一幅竹子”这句话,就“竹子”一词来说,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句法结构时,教师仅出示竹子的图片或将竹子与熊猫之间的关系作一简单说明即可,无须涉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到了中级阶段,学生学习复句构造时,教师就可以加以拓展,将文化知识注入其中,对“为什么此处提及的是竹子,而不是其他植物?”“竹子作为文化符号,有什么象征意义?”等问题作出解释;在高级阶段,学生学习章法问题时,不仅可以解答句子中修饰“竹子”的量词为何没有用“根”、“个”而用了“幅”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介绍修辞中的借代手法或转喻等知识。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扩展,不能停留在只对单个文化元素的说明上,而应适当深入介绍多个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结构的层面,从竹子引出梅花、兰花、,说明“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文化内涵,将教材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

(三)新模式下教师的定位

任何一种师资培养模式都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预期的培养目标下,如何对教师的角色定位给予准确的描述?笔者提出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强调教师应具有反思意识,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所设定的师资培养目标和案例库的主线,将国际汉语教师定位为“反思型跨文化实践者”。在案例库建设中,应着重突出“教师综合素质”库和“文化与交际”库中二级子库的建设。

首先,反思性是指国际汉语教师对教学方面的反思,教师应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教师的成长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对案例中的主要观点、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正、反两方面或多角度分析,给出详细、深入的解释,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最终成长为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另一方面,在案例库建设中,应重视教师所做的反思记录。在学校、合作教师和研究者等外部力量支持下,可以将国际汉语教师采用日记、课堂观摩、集体讨论和行动研究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经验所作的反思,以及教师所建立的自身成长的档案进行收集,并将其收录到“教师综合素质”库的“反思记录”重点子库中。

其次,反思性还包括国际汉语教师对课堂内外工作中遇到的涉外交流问题进行反思,这就涉及跨文化交际问题。国际汉语教师无论在国内还是赴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其自身就是跨文化交际者。在国内教学时,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因而,国际汉语教师必须了解多国文化知识、具有多元文化视野,具有对异域文化的理解能力,具有鉴别和处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问题的能力。仅就课堂教学而言,国际汉语教师应当理解和适应课堂上学生的文化多样性,能针对学生的文化的多样性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上加以调整。江新、郝丽霞的研究显示,新手与熟手教师比较明显的不同就表现在跨文化交际知识上,熟手教师比新手教师运用了更多的跨文化知识。这表明,具有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是熟手教师区别于新手教师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国际汉语教师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时,不仅要具有异域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与国外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国际汉语教师”中的“国际”一词的含义作进一步解释:国际汉语教师是公共外交的一员,是国家外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的任务。这一解释增强了国际汉语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与交际”案例库建设中,应将“跨文化交际”作为重点二级子库来建设,通过搜集课堂内外的跨文化交际的典型案例,系统分析其中的知识重点,采取讲解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国际汉语教师进行能力训练。

(四)新模式下的教学过程

案例的采集、整理,以及对案例的分析和解释,对国际汉语教师实施情景性课堂教育奠定了基础。实践型培养模式有四个维度,即语言维度、教学维度、文化维度和技术维度。国际汉语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结构素质与综合能力分化在这四个维度的训练和提升过程中。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培养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新描述,它强调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情感和态度,重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要素的整合,营造一种开放、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外汉语教学是这四个要素之间持续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把国际汉语教师能力培养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尽量为他们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在交际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以国际汉语教师为中心的交际型学习理论。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本培养模式的设计符合“五阶段学习过程”理论,即符合从完全依赖、逐渐摆脱依赖、功能性独立、选择性独立到完全独立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五个阶段的认知心理,顺势利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可以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接受的是学历教育还是短期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当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学习时,就应当逐一地、有条理地、有层次地将知识从案例中分解出来;当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时,就应当结合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讲解。让学生逐渐理解理论和概念,让他们自己试着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使他们慢慢摆脱依赖的过程,模拟练习就是让他们试着走向独立,当他们能够独立完成课件或教案的编排时,他们已进入一个较为独立的阶段。

实践型培养模式的教学过程与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的过程是一致的。微格教学是建立在交际型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的,系统培训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师资培训的有效模式。笔者提出的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由真实的案例触发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模拟训练,在模拟训练中,让国际汉语教师有身临其境的体验:首先,使学员对教学有了感性认识;然后,在对他们的教学进行分析、评价时,发现其不足和他人的长处,促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质的飞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的案例均为海内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例子,教学活动的选择原则,是看所选案例对学员的学习有多大作用、能提供什么样的真实场景,然后,以互动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并让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案例的讲解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这里的“点”指的是重点和难点,既指能够衔接、串联多个训练项目的语言点,也指能够将不同或多种知识和能力整合起来的语例,还指任课教师应关注而事实上却忽略了的教学问题等;这里的“面”,是指由“点”拓展开去,进行横向开拓的语言知识和教学项目。

(五)新模式对地域文化资源的作用

由于案例库包括了海内外的真实的教学案例,因而,以此为主的培养模式应倡导文化的兼容性。一方面,是指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包容;另一方面,则是指对中国地域文化资源的熟悉和认同。前者是教师定位的原因、基础,这已在本文中讨论过,所以,这里需要探讨的是如何解决地域文化资源的问题。

地域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在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进一步推广和介绍中国文化,加强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案例库的建设应突出区域特色。在“文化与交际”库的建设中,除了建立通用的、核心的、基本的“中国文化”二级子库之外,各高校还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建立拓展性的“中国地域文化”子库,只有这样,国际汉语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传播中华文化。

笔者以河南省为例对此稍加阐释。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众多的古都名城,星罗棋布的各类文物景点,繁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等,使河南成为文化大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河南省的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应充分发挥河南地域文化资源的作用,通过开设“河南文化”案例子库,将河南典型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体系之中。

(六)新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实践型培养模式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应用于学历生的培养和进修师资的培训。其中,学历生的培养主要涉及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国内学生和留学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课程,以及涉及本科生层次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

在尝试应用阶段,新的培养模式可以首先在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中实施,在听取专家、学者、师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调整,进一步扩大案例库、细化纲要文本。在培养模式的推广阶段,在我国,可以依托各校及其合作的相关院校试用新的培养模式;在海外,可以向与我国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以及公派到其他国家的国际汉语教师进行介绍,推广新模式,扩大应用范围。

由于案例库对《标准》所规定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简化处理,缩短了培养周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养难度,简化了培养程序,为海外本土师资的培训,尤其是为面向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互联网的汉语教师的培训提供了便利。在此基础上,可以探讨培训团队的建设及培训方式的多样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汉语教学规模快速扩展,由此引发了海内外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这使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效能成了汉语国际教育学界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1 云南高校东盟留学生教育概况

1.1 云南高校东盟留学生教学概况

云南各高校招收东盟留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始于上世纪90年代。起先在各高校外事办公室名下零星招收东南亚留学生,外办的教学科聘请中文系和外语系教师教授留学生,教学形式有一对一教学和小班制教学。还未形成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教学内容由留学生需求而灵活制定,教学方法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层次上来看,都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发展水平,自费留学生的来源国主要是越南、泰国、老挝等多个高等教育欠发达国家。2000年以后逐步有高校成立留学生院或国际汉语文化交流学院,第一个专门从事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机构是在2001年,中国政府宣布对中国-东盟合作增资500万元,重点是扩大双方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在此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了东南亚国际学院,任用专业国际汉语教师开展留学生教学,采用国际惯用的语言教学小班制开设完备的汉语课程,107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从此开启了云南高校正规的国际汉语教学工作。该机构开始形成专业的招手国外留学生的教学队伍,建设了对外汉语学科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第二语言教学模式。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滇的东南亚留学生教育事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2002年,在金边第一次GMS领导人会议后,中国政府出资建立“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之后建立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基地,云南各高校相继为次区域国家政府、企业举办管理和应用技术培训班,开展对外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形成近一支50人的专业对外汉语教师队伍。2004年11月万象“10+3”和“10+1”领导人会议后,当年在滇各高校东南亚留学生增至近1000名。2005年,云南省为推进GMS贸易便利化进程,部分高校担任了为GMS国家开设海关官员研修班、检验检疫部门官员研修班等教学任务。云南大学成立了留学生院,至此云南有了两所正规的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院。2006年南宁中国―东盟确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后,云南各高校东南亚留学生迅速增至近2000名,云铜集团设立了“云铜奖学金”,出资鼓励在滇留学的东南亚留学生。2007年,云南财经大学成立了东盟学院,开启了东南亚留学生汉语财经专业教学新领域。2008年3月万象第3次GMS领导人会议后,昆明理工大学成立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不能满足留学生的需求,一些高校开展了留学生学习专业的学历教育。此时云南省已建立十一个面向东南亚、南亚人力资源培养基地,依次为:云南大学文化与管理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昆明理工大学工业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昆明中医大学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昆明医学院医学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大理学院应用型国际人才培养基地、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实用技能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其中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四所高校,经国务院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授予权定点学校。受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的积极影响,2009年在滇16所高校的东南亚留学生人数近4000人,2010年发展到近5000人。在留学生事业快速发展中,对品学兼优的人才设立了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对留学生设立了中国政府奖学金、云南省政府奖学金、云铜奖学金等三项奖学金制,吸引东南亚、南亚国家在校精英学生来华学习。

1.2 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留学生教育形式基本有三类: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其中学历教育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学科分布由语言类、中医类、农学类等少数学科扩展到文、史、哲、政、经、法、理、工、农、医等各个门类。东南亚留学生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主要有:语言技能型、专业知识型、职业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四种教学模式。

1.2.1 语言技能型。语言技能型教学模式是目前起步较早,而且取得丰硕成果的教学模式。在语言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对外汉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近十几年,经历了从外汉语教学到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根据教学对象的多样化,教学类别和教学方法也从单一发展到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语言技能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译,当下国际汉语教学,在传统的语言教学基础上,还拓展了国别教学、专题教学、特殊类型教学等,根据学习者需求而形成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语言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也从直接法、翻译法发展为沉浸法、交际法、功能法、听说法、任务法等等。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教学的工具和教学手段也不断进步,已经从早期的粉笔黑板到挂图时代教学而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与教材同步的许多教学软件诸如“长城汉语”等软件运用到教学中,语言教学增强了趣味性,在模拟的情景中教学能增强言语知识转换为语言技能的效果。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的网络教学方兴未艾,针对语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各类教材、教辅及衍生产品种类繁多,学习者的选择余地比以前多得多,学习的趣味性也比以前增强。

1.2.2 专业知识型。目前在云南高校的东南亚留学生选择专业学习的以财经类、理工类、艺术类、医学类等学科为主。从学历教育的学生人数看,近几年财经类的学生在逐步增加。以云南财经大学越南学生为例,学生选择的专业有经济管理、国际工商管理、国际贸易、金融与财政、会计学、传媒学、广告学等专业。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由于掌握了汉语这门外语和专业知识,很容易进入港资、台资甚至中国大陆企业在越投资的公司工作,优秀人才很快进入管理阶层。这一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带来的后期效应是,有更多的越南学生涌入云南高校学习学历专业。在专业知识型培养模式最成功的要数大理学院。自2004年起,大理学院以汉语教学为基础,在汉语言、医学、旅游管理、计算机、经济学、公共关系等9个本科专业培养了留学生学生400多人,目前已有100多人顺利修完本科课程,获得学位,回国工作。自2005年起,大理学院率先在汉语言专业试行学分制培养模式。经过两届汉语言专业本科学生的学分制培养实践,大理学院拟在旅游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临床医学等留学生众多的专业试行留学生以汉语教学为基础的学分制管理,培养专业知识型国际化汉语人才。东南亚各国与云南贸易往来增多,渴望到中国学习,成为语言人才或专业技术人才的留学生群将参与到今后中国―东盟贸易圈,进行经济贸易以及社会文化、教育学术交流。

1.2.3 职业技能型。老挝、缅甸、柬埔寨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对于高职高专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大。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依据西双版纳与老挝邻近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老挝经济特点,招收老挝留学生主要培养其为技能型人才,热带农作物种植、橡胶种植等专业留学生,回国后具有实际用途。诸如此类的学校还有文山农业学校等。

1.2.4 复合型。在东南亚留学生中,有部份学生是在原来国家已经就读了本科阶段课程,有本科毕业主、有本科在校生,选择到云南高校留学后,经过语言学习的关口再重新选择专业。有的从理科跨到文科类,有的从艺术跨到财经类,这些学生一专多能,留学期间具有学科知识重组的现象。这一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较强,毕业后就业情况较好。例如,参与云南电视台举办的“智赢天下”节目后又主持了2009年湄公河之夜的越南留学生团芳草,就是在越南就读艺术类后专业后又到云南财经大学攻读了国际工商管理专业;现任美的集团驻越南北部总的阮文孝,也是攻读过双学位的留学生。

1.3 孔子学院和海外汉语中心培养模式

云南高校在东南亚建立孔子学院的有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大理学院等几所大学,而在东南亚建立汉语中心的学校则较多,主要任务是为当地培训汉语教师,根据海外汉语需求市场开设汉语课程,加强当地汉语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提供多层次的汉语人才培训。云南财经大学在越南三所高校建立了商务汉语中心,分别是在越南河内第一工业经济大学、胡志明理工大学和老街职业经济管理学院,还在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也建立了商务汉语中心;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在老挝万象国立大学、苏发努冯大学建立了汉语中心。

2 云南高校东盟留学生教育成就及问题

各高校近20年的留学生教育,无论是汉语教学、专业教学,还是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模式领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东南亚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在留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留学生生源不均衡问题。国际汉语教育在东南亚各国分配不均衡,高等教育较发达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生源较少,而高等教育相对薄弱的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生源较多;缺乏充足的优质留学生生源,学生质量有待提高。其次,区域教材开发不足。与东南亚范围内汉语热旺盛需求相比,多语种教材需求量仍然很大,教材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需要各位汉语教师继续努力。再次,国际水平层面的学术交流尚欠缺。留学生教育如果只看重眼前经济利益,对来滇留学生不进行甄选,在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没有明确的教学对象配套管理和评估制度,这个事业是难以走远的。基于以上情况,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2.1 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个性化教学模式。个性化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留学生需求开设个性化教学模式。例如汉语教师可以建立语言技能传授模式,针对不同国别、语种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汉语水平设计课程容量、难易程度,由此调整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结构;诸如商务汉语教学可以根据其学科特点,以训练交际能力为主而设立“立体式”教学模式,教师与学员空间布置要打破传统模式,学生座位与教室构成四边形,有利于教师与学员沟通交流,减少心理压力。由于教师与学员在平等地位上教学,能突出成人培训重视学员主导地位的特点,也使国外高级干部消除心理顾虑,增进学习效果。

2.2 建立留学生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指标体系。总体培养目标:培养社会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目标:口径较宽、基础扎实、人格健全、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大众素质教育目标: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2.3 加强培训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在留学生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中,语言技能型的教师已经专业化,汉语教师队伍年轻、后劲较足,但是专业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需要加强。为在国际高校中提高自己的地位,需塑造良好形象,加强机构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这就应该从高校的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入手。软件方面,注重提高地域国际汉语教师特点,加强汉语教师小语种语言能力培养,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和互动,派出教师到各国学习、访问,学习掌握小语种教学特点,或者派出教师到东南亚国家参与教学,加快实现省内与东南亚国家课程建设接轨;硬件方面,应增加对高校的投资,加强高校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一流教学资源的局面。

2.4 建立国别教材资源库。与东南亚范围内汉语热旺盛需求相比,多语种教材需求量仍然很大,东南亚国别汉语教材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需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足够的重视,还需要各位汉语教师继续努力。

3 云南高校东盟留学生教育前景展望

3.1 通过人才培养,打造云南高等教育的品牌效应。云南周边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相比较而言,云南高校的高等教育资源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将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留学生教育两方面优势紧密结合,打造、整合成一个优秀的“人才培养基地”平台。要建设完善的国际汉语课程体系,建设强大的汉语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产生积极的社会文化功能,结合各个国家和地区学生学习汉语的特点,深入探寻行之有效的汉语教学法和教学模式。要进一步开设商务汉语、旅游汉语、医学汉语等不同类别课程,课程设置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象,根据留学生母语背景、汉语水平、年龄特征来组织教学,同时重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高水品的留学生高等教育,最终树立良好品牌并形成品牌效应。

3.2 通过人才培养,树立良好的国际教育形象。致力国际汉语教材编写和教辅资源开发,积极做好市场推广。设立国际汉语教材库,建设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积极做好市场推广。需加大多语种教材开发力度,提升教材对东南亚各国学生汉语学习覆盖率。东南亚各国多语种教材开发是一个未开垦的新领域,根据该地区汉语教学发展需要,编写符合地域宗教文化特色的汉语教材,积极开发国际汉语教辅系列衍生产品。例如从汉语教学本位出发,研制汉语教学软件,辅助汉语教学的发展轨迹和主要模式,建立文化多媒体数据库,构建开放式动态教材库,确立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在东南亚各国举办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展览,为国际汉语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3.3 着眼未来发展,打造一个重要的面向东南亚国家的“人才培养孵化器”。未来云南高等教育输出,不是原有格局的延续,而是要有新的提升,要在更高水平上分享教育国际化的利益,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云南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应围绕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及“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面向东南亚留学生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明确的战略和任务,清晰合理地布局全省高等教育输出,进行东南亚来滇学习汉语人数预测,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士录主编《云南蓝皮书:东南亚报告2007-2008》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3.王士录著《东盟科技发展与对外科技合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师 师德 师风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47-01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对外汉语教师的教育培训则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80年代后,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规模迅速增长,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据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的统计,2010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达265090人,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外国留学人员数量将达到50万,届时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

汉语学习人数的增加,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2007年3月,国务院学位办了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并设立了24所试点院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门培养适用于新形势的汉语国际教师。《方案》对汉语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规定: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

和普通老师一样,汉语国际教师首先要做好教书和育人的工作,即教会外国留学生说汉语、掌握汉语基本知识。由于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对于汉语教师,要求拥有比其他教师更高的素质。即在给外国留学生传播中华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传递责任和关爱,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国当代教师良好的师风和师德。

中国传统教育始终强调“言传身教”。一个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其职业道德、生活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中国学生如此,对外国学生亦如此。对于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师的言传身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开阔的眼界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研究如何把汉语进行最有效的国际推广的学科,这个专业所培养的汉语国际教师要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不能只做井底之蛙。能够站在国际舞台上考虑汉语教学工作,始终将自己的工作与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联系在一起。

二 高尚的品德情操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还有优良的道德情操。

较之传统大学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外国人。外国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中国社会的初步印象,之后会把自己对中国的印象传递给周围的人,从而影响这些人对中国的印象。外国学生学习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他们的汉语教师,学生对中国、对中国人的印象很大程度上都与汉语教师的言行表现有密切的联系。

“外交无小事”,汉语国际教师教授汉语,传授中国文化,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在师德师风和教学业务上的要求也更高。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我们应时刻铭记:汉语国际教师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还代表了祖国。在品德和情操上应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注意自己在教学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三 宽阔的人文情怀

外国学生到中国学习,都会面临跨文化交际障碍。为了能让外国学生尽快克服“文化休克”现象,尽早融入学校生活,除了日常汉语教学活动,汉语国际教师还应带领他们走出课堂感受中国社会,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如参加中国人的婚礼、品尝中国美食、景点文化游览等;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和比赛并给学生悉心指导;帮助刚来学校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交朋友,与中国学生结对子等。此外,还应积极关心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状况。留学生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又常年生活在国外,加上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他们在心灵上可能会感到空虚、孤寂,思想、心理上的问题与生活问题一样不容忽视。汉语教师应该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在心理、生活、学习上多方面为学生解答、咨询。

四 正确的从教心态

正确积极的从教心态是汉语国际教师的必备品质之一。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人格魅力,要想得到学生的喜爱,自己必须先喜欢上学生。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同时也很艰苦,尤其派往国外时需要汉语教师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独立工作生活,承担各种有关汉语、汉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国际教师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师德师风的培养也不可或缺。师德师风的工作做得扎实,将为国际汉语教师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积极的精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