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浪动物的危害

流浪动物的危害

流浪动物的危害

流浪动物的危害范文第1篇

所谓冲浪风筝运动,是指运动员通过控制一只巨型充气风筝,在风的作用下,通过操纵充气风筝来实现自身的升降及转向,并结合脚下踩着的滑板,在海面、湖面上完成滑行或各种花式动作的运动。冲浪风筝主要装备分为:风筝,风筝线,把手(筝力释放系统),腰带,滑板。

冲浪风筝运动缘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叫CORY.R的美国人接触了飞翔伞型的风筝,认为大型风筝拉力完全可以取代快艇拉人在水面上滑行,随后他尝试手持风筝,脚踩滑板进行冲浪。但在没风的情况下,风筝会自然坠落水中,难以再度放飞,因此很难普及。几年后,两位法国兄弟设计出一种类似行伞的风筝,此风筝的翼面及龙骨石充气的,所以落到水上不会下沉,而且可以再次起飞。1998年在美国夏威夷海滩就会有人将充气风筝和冲浪板结合一起玩。从此冲浪风筝运动就在全世界风行起来。目前国际帆船联合会正在积极推广冲浪风筝项目,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从事这项运动的人数众多,而且该项目有可能作为2016年巴西夏季奥运会帆船比赛备选项目。

二、风筝冲浪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冲浪风筝运动遭遇的一个潜在的最危险的敌人就是离岸流,因为它是造成海上死亡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有相当的人数是因为离岸流而丧失的,哪怕是最资深的冲浪者都很难幸免于难。所谓离岸流,顾名思义就是离开海岸冲向海洋的水流。这种水流的特点是速度极快,能量巨大,与海岸大约成90度角。离岸流的通常时速可以达到七千米每小时,其形成主要是海岸线的形状引起的,它的特点是,这股强劲的水流是在海面表面流,所以它有肯能将冲浪者卷入海中,即使在不太深的海域,离岸流同样可以把你掀翻。这时你只要镇定,尽量将身体保持在水平面的位置,这样你就不会被吸入海底。离岸流之所以危险,不仅仅是因为来势凶,速度快,最关键的是因为它来的时候没有任何预兆。波浪冲击海岸线,而海岸线又给了水流反作用,这时候,海拔较低的海滩上,海水会一直冲击海滩,把海滩冲成坡状,最后水流又顺坡而下,重新流入海中。当然通常情况下,顺坡而下的水流是没有那么大的能量的,但是由于有些坡面不是很陡,坡面又非常的长,以至于积蓄了太多的能量了,而且中将爆发,于是就产生了离岸流。冲浪爱好者可能即将要水起,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却被卷入海底。另外,沙洲也是冲浪爱好者要提防的地形。它是那种很像水池的地方。波浪推着向沙丘积蓄能量。最后以巨大的作用力将水流推向大海。冲浪者可能没有反映就被卷入海中。

除了环境的影响,风筝冲浪运动本身也存在安全隐患:一是溺水问题。造成溺水原因包括风筝线缠绕冲浪者身体导致溺水、无救生衣等装备的保护造成溺水以及运动不可避免的落水后经常性的呛水。二是碰撞治伤问题。造成碰撞的原因包括风筝把冲浪在岸上拖行,撞到异物,和划伤;进行花式动作时,冲浪板打到头,造成脑震荡;两风筝相撞事故或风筝撞到异物;风筝线割伤身体;风筝降落时,脚后跟软组织挫伤。三是不能有效求救的问题。造成求救失败原因包括:单纯靠求救手势求救,目标小,难以被及时发现;呼叫求救,求救方式原始,也难以被及时发现。

三、冲浪风筝运动防护设计的构想

运动产品的安全设计要避免以消费者的单纯个人喜好为导向,而应该以运动过程的行为模式和与之相联系的环境出发探求,研究人在运动过程当中真正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解决运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问题的同时,去努力平衡运动员心理和生理的差异性。当然人――产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深层次的,在满足人的单纯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同时,还应考虑人的文化、所处时代、价值观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防护冲浪风筝运动伤害的构想,其内容包括:第一,防溺水;第二,防撞击;第三,有效求救功能。

首先,防溺水护身装置研究应该以冲浪风筝安全隐患中溺水问题的分析为基本纲领,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构想。造成溺水的原因一般包括:风筝线缠绕冲浪者身体导致溺水(危害等级 A 级);无救生衣等装备的保护造成溺水(危害等级 A 级);运动不可避免的落水后经常性的呛水(危害等级 B级)根据这些原因,在冲浪风筝装置上可以考虑:针对风筝缠线问题,冲浪者可通过割线这种方式来实现救援。针对无救生衣问题,冲浪者可通过浮力设备来防止溺水。针对呛水问题,冲浪者可通过一定装置使鼻口与水面隔离来解决。

其次,防撞击护身装置研究应该以冲浪风筝安全隐患中撞击致伤的问题的分析为基本纲领,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构想。造成碰撞的原因包括:风筝把冲浪在岸上拖行,撞到异物,和划伤(危害等级 A 级);进行花式动作时,冲浪板打到头,造成脑震荡(危害等级 A 级);两风筝相撞事故(危害等级 B级);风筝线割伤身体(危害等级 B级);风筝降落时,脚后跟软组织挫伤(危害等级 B级)。针对上述问题,分别可以从对关键部位,如胸,肩,脊椎、头部等进行保护;在运动装备上加入信号指示,防止两人同时向一处飞行;加入缓冲装置以防类似伤害等来解决。

第三,呼救装置研究应该以冲浪风筝安全隐患中的如何有效求救问题的分析为基本纲领,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构想。造成求救失败原因包括单纯靠求救手势求救,目标小,难以被及时发现(危害等级 B 级);呼喊求救,求救方式原始,也难以被及时发现(危害等级 B 级)。而这些问题则可以通过发信号或拉警报的方式求救,或是通过无线电设备来与其他人员取得联系后求救等方式解决。

除了对设备装置加以设计进行防护,另外冲浪者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离岸流能量最强的地方是岸线到沙洲出口的这条线,所以应该远离这条线。

2、万一陷入离岸流,保持冷静最重要。冲浪者本能会往岸边游,但是其实是徒劳的。冲浪者基本还是会被卷入海中。所以,冲浪者要做的是不是游向海滩,而是应该沿着海岸线游。如果当时水流太急,可以等几秒钟。然后再游。

3、到这时救生衣就是救命衣。所以资深的冲浪者也应该穿戴。那些没有穿救生衣,而且拼命向岸边游的冲浪者往往就会有生命危险。

4、最好的救助就是装救生衣,然后发信号,保持冷静,保留体力。因为很难有人凭自己力气右到岸上。所以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呼救和发信号给同伴。

5、如果冲浪过程遭遇离岸流,请不要盲目去救被困者。如果你有足够的浮力和救生设备。

流浪动物的危害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雷电;弱电设备;防雷;接地

【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19-01

一、概况

雷击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具有极强大的破坏能力。几个世纪来,人类通过对雷击破坏性的研究、探索,对雷电的危害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雷害。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控制系统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使用越来越广,人们在受益于微电子的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受到其一旦损坏就损失巨大的困扰。实际中,在增加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候,往往对自动控制系统的防雷未加考虑或考虑不够的情况较多,一旦有雷电波侵入,设备损坏一般是巨大的,有的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每次雷击主要原因是由于一次设备发生雷击后在弱电设备造成的浪涌超过了设备承受的能力而损坏设备的,浪涌的主要形式是电源浪涌、信号浪涌。而这种浪涌在新建或扩建设备时又往往不被重视,所以本文在介绍常用的弱电防雷的同时,重点探讨了浪涌对弱电设备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二、弱电设备雷电危害的主要原因分析

雷电会导致多种不同形式的危害,没有任何一种办法可以全面防止雷电的危害,通过各种有效的办法可将雷害的程度降到最低,在多年的实际中人们对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的认识比较高,防护也相对完善,但对雷电浪涌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相对比较薄弱,雷击弱电设备的情况就是对弱电防雷考虑不够造成的。其主要的雷电形式及雷害情况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构架、动植物上,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造成建筑物等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

2、感应雷是雷电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放电时,在附近的户外传输信号线路、埋地电力线、设备间连接线产生电磁感应并侵入设备,使串联在线路中间或终端的电子设备遭到损害。感应雷虽然没有直接雷猛烈,但其发生的几率比直击雷高得多。

3、雷电浪涌是近年来由于微电子的不断使用引起人们极大重视的一种雷电危害形式,同时其防护方式也不断完善。最常见的电子设备危害不是由于直接雷击引起的,而是由于雷击发生时在电源和通讯线路中感应的电流浪涌引起的。一方面由于电子设备内部结构高度集成化(VLSI芯片),从而造成设备耐压、耐过电流的水平下降,对雷电(包括感应雷及操作过电压浪涌)的承受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容易遭受雷电波侵入。

这样的浪涌电压完全有可能一次性将电子设备损坏。信号系统浪涌电压的主要来源是感应雷击、电磁干扰、无线电干扰和静电干扰。金属物体(如电话线)受到这些干扰信号的影响,会使传输中的数据产生误码,影响传输的准确性和传输速率。排除这些干扰将会改善网络的传输状况。

三、弱电设备防雷措施

按照防护范围可将弱电设备的防雷措施分为两类,外部防护和内部防护。外部防护是指对安装弱电设备的建筑物本体的安全防护,可采用避雷针、分流、屏蔽网、均衡电位、接地等措施,这种防护措施人们比较重视、比较常见,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内部防护是指在建筑物内部弱电设备对过电压(雷电或电源系统内部过电压)的防护,其措施有:等电位联结、屏蔽、保护隔离、合理布线和设置过电压保护器等措施,这种措施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办法,也不够完善,下边对弱电设备防雷进行探讨,主要对雷电浪涌及地电位差的防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弱电设备的外部防护

弱电设备的外部防护首先是使用建筑物的避雷针将主要的雷电流引人大地;其次是在将雷电流引人大地的时候尽量将雷电流分流,避免造成过电压危害设备;第三是利用建筑物中的金属部件以及钢筋可以作为不规则的法拉第笼,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如果建筑物中的设备是低压电子逻辑系统、遥控、小功率信号电路的电器,则需要加装专门的屏蔽网,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5m-5m,6m-4m的网格,所有均压环采用避雷带等电位连接;第四是建筑物各点的电位均衡,避免由于电位差危害设备;第五是保障建筑物有良好的接地,降低雷击建筑物时接点电位损坏设备。

2、弱电设备的内部保护

从EMC(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防雷保护由外到内应划分为多级保护区。最外层为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主要是由外部(建筑)防雷系统保护,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保护区的界面划分主要通过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管道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从。级保护区到最内层保护区,必须实行分层多级保护,从而将过电压降到设备能承受的水平。一般而言,雷电流经传统避雷装置后约有50%是直接泄人大地,还有50%将平均流入各电气通道(如电源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

随着电脑通信设备的大规模使用,雷电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以往的防护体系已不能满足电脑通信网络安全的要求。应从单纯一维防护转为三维防护,包括:防直击雷,防感应雷电波侵入,防雷电电磁感应,防地电位反击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影响等多方面作系统综合考虑。

多级分级(类)保护原则:即根据电气、微电子设备的不同功能及不同受保护程序和所属保护层确定保护要点作分类保护;根据雷电和操作瞬间过电压危害的可能通道从电源线到数据通信线路都应做多级层保护。

(1)电源部分防护

弱电设备的电源雷电侵害主要是通过线路侵入。高压部分有专用高压避雷装置,电力传输线把对地的电压限制到小于6000V(1EEEEC62.41),而线对线则无法控制。所以,对380V低压线路应进行过电压保护,按国家规范应有三部分:建议在高压变压器后端到二次低压设备的总配电盘问的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避雷器或保护器,作一级保护;在二次低压设备的总配电盘至二次低压设备的配电箱间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保护器,作二级保护;在所有重要的、精密的设备以及UPS的前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或保护器,作为三级保护。

目的是用分流(限幅)技术即采用高吸收能量的分流设备(避雷器)将雷电过电压(脉冲)能量分流泄人大地,达到保护目的,所以,分流(限幅)技术中采用防护器的品质、性能的好坏是直接关系网络保护的关键,因此,选择合格优良的避雷器或保护器至关重要。

(2)信号部分保护

对于信息系统,应分为粗保护和精细保护。粗保护量级根据所属保护区的级别确定,精细保护要根据电子设备的敏感度来进行确定。

(3)接地处理

一定要求有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因所有防雷系统都需要通过接地系统把雷电流泄人大地,从而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如果机房接地系统做得不好,不但会引起设备故障,烧坏元器件,严重的还将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还有防干扰的屏蔽问题,防静电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接地系统来解决。

四、结论

弱电设备的防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尤其是弱电设备的雷电浪涌防护还重视不够,也常常由其而引起设备的损坏,所以在完善弱电设备外部防护的同时,要加强弱电设备的内部防护,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首先要完善弱电外部雷电防护,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接闪引入地下泄散。

2、其次要阻塞沿电源线或数据、信号线引入的过电压波。

流浪动物的危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物;雷电防护;分析探讨 ;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雷电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形式,它能够释放出非常大的具有破坏力的能量,而这种破坏力是难以预测的。以目前的科技发展情况来说人类是无法组织和控制雷电造成的危害,只能采取必要的防雷电的措施把损害降低到最小。雷电之所以具有这么大的破坏力是因为在其发生的时候会瞬间产生强大的电流以及强高压电,如果击中建筑物会严重损坏其电子设备以及通信系统。所以,对建筑物进行防雷电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项措施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说建筑物内外部的防雷的具体要求,采取的措施科学合理才能保证防雷电的效果。

浅析雷电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

近些年来,内蒙古地区随着建筑业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使用较多微电子技术的智能建筑逐渐增多,这些建筑受雷电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建筑物处于雷电比较活跃的地区其内部的电源、通讯、信息系统等会受到很大的损害,比较轻的会造成死机,严重的就会对设备造成永久性的损害。传统的建筑物都会有一定的防雷系统,对建筑物以及其内部人员进行保护,但是传统的防雷系统的保护作用不是很全面,对于雷电感应、静电、电路浪涌等干扰不能有效的防止。雷电对建筑物产生的危害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如果当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上面安装的防雷系统时,那么强大的电流虽然可以通过避雷装置导入大地,可是其产生的巨大电池效应会使供电线路跳火。②建筑物外的供电和通讯线路也会受到雷电电流的影响,但是就连离建筑物几公里以外的供电线路雷电电流也不会轻易的放过,都能够沿线入侵到建筑物内部。③城市公共输电网的切换以及大的电力用户的启停;建筑物内大的供电设备的频繁启停都会引起比较大的浪涌。④如果是建筑物或是地面被雷击中,那么与其相连的通讯、供电、数据线路等设施都会受到传输或感应的电磁脉冲或者是浪涌电流;而可以对设备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造成直接危害的就是静电感应。

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技术探析

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技术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但是首要应该明确的就是建筑物的防雷区域的划分以及明确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建筑物防雷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建筑物雷电保护区的合理科学的划分。那么具体来说划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要根据建筑物内部所具有的电子仪器和设备的真实情况和它们所对应的防雷能力等级来判定;②当雷电击中建筑物时,建筑物的防雷电设备将雷电流导出的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脉冲会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造成干扰以及相关的损害等。常见的防雷设备就是安装避雷针,但是我们要明确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才能对其更好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探讨下如何使建筑物能够更好的防止雷电的袭击。

首先,对建筑物内部防雷技术措施的探讨。⑴建筑物的电气线路是会穿越不同防止雷电的交界处,那么在交接处应该安装浪涌保护器,防止雷电电流的冲击。这些浪涌保护器在实际操作时应该相互之间密切的配合,至于它们之间的承载量的分配需要看他们各自的耐受力如何,它们之间的分配与配合可以有效的将雷电的危害降低到浪涌保护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⑵防止信息系统设备遭受严重的雷电伤害的有效方法就是对其进行雷电防护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止雷击发生时所产生的瞬间浪涌与电磁脉冲。那么现代的新型防雷技术主要依据的是均压等电位连接,它主要是指把防雷的各种方法和措施都放在一个均压的等电位的连接网络中,以设备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对建筑物内部的各个金属部件以及信息设备,还有那些穿越在不同界面的金属部件以及信息系统进行等电位连接。这样做的主要的目的在于在防雷空间内的各个设备之间防止出现电位差,采用导线或者是连接排座等进行等电位连接,在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浪涌保护器来做等电位的链接。

其次,对建筑物外部防雷技术措施的探讨。⑴建筑物接闪装置的安装。现代很多建筑物都是智能的,对于智能建筑物的防雷装置的安装可以选择安装接闪装置,这个装置没有严格的规定,可是在避雷针、避雷网格以及避雷带中任意选择、组合。当然,要是在具体选择时,要对建筑物自身以及周围的环境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比如说建筑物的周围场地的施工环境、能否保证与建筑物整体的协调性、是否经济适用等。建筑物形态的不同是要选择不同的接闪装置的。对于智能建筑来说其屋面只要符合一定的要求是可以用来当作接闪器的。接闪器的设计无需很复杂,只要保证建筑物在雷电安全区就可以进行比较随意的组合,但是对其安装设计也是有一定的规矩和要求的:对于建筑物的避雷针以及避雷网格的规格和尺寸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满足相关的要求接闪装置可以单独使用或者是随意组合。⑵对于建筑外的相关设备也要进行等电位连接。首先,应该在建筑物上装置均压环,并且要控制两个均压环之间的垂直距离。对于危险性比较大的金属结构或是金属设备都是应该连接到均压环上的,这样可以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就尽量的避免受到损害。其中,利用接地干线环路进行装置均压环是很有必要的。⑶建筑物防雷设备的安装中必不可少的设施之一就是接地电阻,那么对接地电阻的选择主要是看接地装置如何让排列组合,如果是直流工作接地、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这三项共同运用一组接地装置时其电阻值最好不要高于4欧姆。⑷建筑物防雷系统中对接地体的选择也是尤为重要的。应该采用合适的接地体,从而可以避免危险的接触电压以及跨步电压,那么一般情况下建议使用电阻值比较小的接地体。建筑物适宜采用单一的共用接地装置,防雷效果会好一点。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防雷技术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今的建筑的发展速度超越了防雷技术的发展水平,所以防雷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和探索,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建筑物防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关俊华.雷电对建筑物内电磁环境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年会――Sl3雷电物理、监测预警和防护[c].2011.

[2]刘军,杨新.建筑物防雷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109-111.

[3]谢海华;现代建筑内的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韩广存;风压自动监测系统抗干扰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5]卢燕;电涌保护器的性能与试验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流浪动物的危害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雷击铁路信号系统危害影响

一、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化进程的不断进步,让铁路系统在城市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铁路在交通保障过程中如果发生事故经常都是因为信号系统的原因,铁路信号系统很容易遭受雷击的危害影响,应该加强雷击影响分析研究并针对性的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信号系统防雷措施。

二、雷击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影响类型

(1)电磁脉冲。如果雷电正面击中设置了信号设备的建筑物或装有信号设备场所附近的建筑以及地面高耸出来的其他物体,雷击形成的雷电电磁脉冲就会在信号系统里面产生电流或者过电压。(2)电磁感应。当雷云在放电或者雷电在雷云之间,在不远的户外传输信号电缆线、信号路线、埋地电力线、设备间连接则会有电磁感应同时侵入设备的现象叫做感应雷。(3)冲击波。假如冲击波电压的幅度没有高到用动作高压避雷针和击穿变压器绝缘侵入回路时,其实雷电冲击波还可以通过绕在组间分布电容藕合的方式,入侵到信号低压回路,让信号电源设备产生过电流和过电压。(4)轨道电路。当雷击侵入信号设备的轨道电路时,轨道电路的传输线一般是比地面高出很多的钢轨。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有的铁道旁的高大物体很容易遭到雷击,例如大山、树林、大桥等。(5)雷电浪涌。引起人们更加关注的一种雷击危害影响是这几年来电子设备比如说计算机联机设备的连续运用,而且它的雷电防护方法也在推崇出新。这类雷击危害的主要原因是电流和通讯线路在雷击发生时感应的电流浪涌而造成的,而不是因为直接雷击大部分平常的电子设备而引起的危害。(6)直接雷击。直接雷击是指雷电活动区域内直接通过建筑物的构架、钢轨对地放电及其信号传输的路线而产生的一种电击现象。

三、雷击影响铁路信号系统的主要途径

(1)从交流电源系统侵入。雷电击穿高低压间的绝缘层是因为它从交流电源系统侵入后,经过高压电线传至没有装避雷设备的高压变压器造成的。(2)从轨道电路侵人。雷电波向信号设备采用钢轨作为传输线的轨道电路侵入后到达轨道电路器材,从而造成器材的破坏。(3)由电缆通道侵入。即使电化区段使用地下电缆,但是因为雷云对地放电的主放电电流会产生垂直电场和可以在电缆通道中感应出很高雷电亚的水平电场。雷电波侵入了连接铁路信号室内、外设备的电缆,而且还被传到了室内设备造成内部设备的破坏。

四、铁路信号系统避免雷击影响的应对措施

1、充分利用各种防雷设备。(1)避雷针:它可以很好地预防直击雷。对于面积不是很大的工程设施和建筑物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它是很平常的避雷工具。(2)避雷线:避雷线是一种悬挂在被保护物体上方的和避雷针一样为了保护电器设备将雷电引向自己并通过接地系统导入大地的也叫架空底线的接地导线。(3)避雷网、避雷带:主要是为了防雷保护建筑物的一种欲避雷线方雷装置相似的东西。(4)避雷器:有三种主要的避雷器,分别是:管型、阀型和使用最广泛的氧化锌避雷器。

2、改善铁路通信设备的室外环境。为了使雷电流通过低阻抗接地系统向大地泄放时让信号系统处于雷电电磁波屏蔽中,以此来保护人员、设备和建筑物的安全,所以要规范等电位连接和基站建设,因为现行的铁路信号电缆一般都可以达到几十公里长,所以在所有的电缆之间都要做好屏蔽连接,为了达到防雷的作用,还要求适当的多处接地。

3、加强室内设备防雷措施。(1)电源系统的保护:为了对低压线路进行过压保护、防止浪涌电压窜入为电子设备造成损坏、抑制电源浪涌电压,所以要在室内核心电子机柜的单元电源入口和电源线路入口安装电压保护装置;(2)信号设备以及计算机系统的保护:为了保护信号设备等电位和符合要求的地线的可靠连接,所以信号楼内的室内不仅要形成连接均匀、完善均压环的一层蔽网,还有信号方面也要在计算机房、控制室、机械室、电源平室通过铜条在墙角环相连接的地方做好均压。在机械室附近遭受雷击后,为了最大可能的减少雷电对室内信号设备的影响、屏蔽雷电产生的强电场干扰,故而在机械室安装法拉第笼。

五、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信号系统要避免雷击危害影响安全顺利发挥作用,必须加强对雷击影响的分析研究,才能在信号系统的完善构建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防雷措施。

参考文献

流浪动物的危害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损坏因素;盐蚀;冻胀;防治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建筑主要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材料,而中中原因都是因为混凝土的不足与破坏。在设计的时不但要考虑选择性能优良的混凝土,而且还必须考虑具体的地质地形条件,根据不同的地形与环境条件设计不同的建筑物,最大程度减少对灌水区建筑物的损害。

灌水区建筑物损坏主要形式

1、水冻

冻融病害可直接导致混凝土品质劣化。水的冻结对其固定边界产生很大的膨胀压力,这种压力在混凝土内部可能引起裂纹,使孔隙扩大。这种压力随着水的冻融而出现或消失,周而复始,使混凝土发生疲劳破坏并加快有效成分的融蚀,导致结构混凝土内部材料损失,整体疏松,强度下降,渗透加剧,从而使建筑物发生实质性的老化。冻融产生的所有破坏均可在混凝土的密度、强度以及孔隙特性等指标上反映出来。

渠道

边坡滑坍,护面损坏。渠坡冻胀土冻融后,因抗剪强度变小,边坡失去稳定产生坍塌,排水沟重于灌水渠,深沟重于浅沟,土壤含盐越多,滑坍越重。

建筑物

由于建筑物或多或少受到自然以及人为影响,翼墙断裂,隔墙拔起,护坝破裂,中墩隆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内部

冲磨、裂缝、空蚀等表层剥蚀并不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品质。高速水流冲刷、泥沙磨损、浪击以及空蚀的作用是:剥落表面以消耗建筑物的有效承载面或厚度,使得混凝土表面粗糙化,增加出现或扩大裂缝并侵蚀内部的可能性;增大糙率,导致冲磨加剧,减少过流能力。冲磨,裂缝应当侧重于修复。

碳化

灌水区建筑的碳化速度最快的是水灰比大,水泥用量少,长期处于水位升降区域内,日照较多的那部分混凝土,有裂缝外伤的结构混凝土被碳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其危害:第一是被碳化域内的混凝土出现收缩裂纹,减少结构厚度或承载截面,使碳化逐渐向内部发展;第二是碳化过程直接消耗混凝土的有效粘结成分,并由渗透水溶解带出,碳化域内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抗渗能力明显下降;第三是碳化层酸性化。一旦碳化超过超过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就会锈蚀,截面受损甚至断裂。

二、灌水区建筑物破坏的成因分析

1、冻融破坏

灌区地下水位埋深多为1~3m,冬季寒冷,冰冻指数高,土质大多为黏土,壤土和粉沙土类,存在严重冻害破坏的自然条件。土壤中的水分在负重条件下结成冰晶,使土体膨胀,含水率越高。因建筑物或砌层约束了土体的冻胀变形而产生巨大的推力,使衬砌护面遭到破坏,许多建筑物受冻胀破坏严重。

盐胀

土壤中的盐分析出并吸水结晶时,体积膨大而产生盐胀。硫酸盐盐胀最严重。夏季溶解度最高,随着气温的降低,溶解度逐渐降低,动机盐分析并出结晶,体积膨大,挤压四周土体,在土壤空隙不能容纳全部晶体时,土体将慢慢向上隆起而膨胀。土体在膨胀与收缩反复交替作用下,形成松胀层,致使建筑物基础不稳定。土坝上游混凝土板护坡因盐胀而导致破坏,尤其是对渠系的破坏很大。

可溶性盐分对建筑材料产生危害

调查证明当土中氯盐含量大于5%时,对水泥和石灰产生腐蚀作用,使加固土的密度和水稳性降低。

硫酸盐对建筑材料产生危害

硫酸盐含量大于1%时,除具有腐蚀性作用外,还因盐胀使水泥加固土、砂浆、混凝土等产生疏松、剥落、掉皮等严重侵蚀现象。可溶性盐分对砖、金属件、橡胶、木材等也具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作用。

受风浪作用破坏

风浪大,坡浪对水利工程的破坏表现在:当波峰冲击坡面时,形成较大射流,动能变为势能,波浪沿护坡面上爬,板前水位高于板后水位,护坡承受正压力;随着风力的减弱,沿坡面上爬的波浪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回落,势能转变为动能,由上而下冲击波谷,致使板前水位低于板后水位,护坡板承受扬压力。在波浪反复冲击下,护坡混凝土板不断承受正、负压力的交替变化。风力越大波浪越高,对护坡板产生的正负压力则越大,当板后扬压力超过混凝土板的自重时,板将被顶起,发生移位。受隔墙作用,磨阻力增大,板与板之间分缝阻力较小,使板缝处向外凸出,发生变形,板缝增宽,而板下易出现液化或被波浪掏空。悬空的混凝土板在波浪的拍打下产生断裂。

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

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拌和、浇筑、振捣、养护差,降低了混凝土强度和抗渗、抗冻性能,加速了混凝土的碳化。建筑物背面回填土夯压不实,土料选择不合理等。

三、 防治措施

1、总结灌区经验不足,合理选择建筑物类型与材料。既要考虑经济条件,更要考虑经久耐用。时间证明,某种结构类型的使用时间和地点不能到处搬用。

2、设计中对冻胀和盐渍土的危害充分重视,认真分析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不同类型的盐渍土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3、重视施工质量,严把施工质量关。施工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施工者和监理者,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要树立质量意识,提高施工水平,建立严格的质检验收制度。

4、将冻层内的盐渍土、冻胀土的部分或全部换成非冻胀土。置换的多少应视建筑物的基本要求和渠基土下水埋深而定。同时应对置换基础进行严格的碾压(夯实)。在置换材料与混凝土之间,铺设一层防渗材料,可起到良好的防渗、防盐碱和抗冻胀作应。

5、预防维护工作正常进行,注重运行和维修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以提高工作技能,同时定期对灌区建筑物安全进行复查,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及时修补。

6、严格按照科学的要求实施工程运行管理,杜绝长官意志的行政命令式的运行方式。

7、保证工程修建费用的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对工程的及时维护和养护,避免工程带病运行。总之,水工建筑物损害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只要规划、设计合理,施工质量好,并正确运行和及时维修,就能够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发挥其最大效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灌水区建筑物的损害是难免的,但是既然不能免除,只有将他降到最低,所以,就要求设计施工单位充分考虑各种有可能对建筑物损害的因素,然后尽量减少损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灌水区建筑物研究也更加深刻,笔者相信,在不就的将来,通过对优良建筑物的不懈最求,降低灌水区建筑物的损害的问题一定会解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