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浪动物的原因

流浪动物的原因

流浪动物的原因

流浪动物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流浪动物;形成原因;危害;改善办法

对于都市快节奏的当代人来说,饲养宠物似乎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宠物,已经成为不少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比如,它们的存在,对于那些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所带来的寂寞、压力、不自信等,都可能会得到些许的缓解,宠物的存在对于这个社会来说是必然的。然而大量的宠物饲养,随之带来的诸多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如宠物弃养、动物带来的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等而由于宠物市场的扩张过快,相应的法律措施和具体动物管理机构又没有跟上,导致目前因为宠物弃养(主因)、流浪动物自然繁殖等原因北京市流浪动物数量剧增。

1 流浪动物产生的原因

一、被饲主弃养

因为据科学调查统计75%以上的流浪动物是由于认为抛弃产生的,而随着宠物动物数量的迅速扩增,必然导致北京市内流浪动物的迅猛增加。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居住环境发生变化之后,许多人在离开时也抛弃了自己的宠物,而这是流浪狗数量迅速增加的最直接原因。不再被需要,所以被抛弃,农民上楼后不再需要看家护院,养狗的费用却会有明显增加,很容易做出抛弃动物的决定。

二、流浪动物的自然繁殖

除了人为弃养,流浪动物的自然繁殖也是一个流浪动物数量庞大的重要原因就是流浪动物无意识的繁殖。每每经过夏季,就到达了流浪动物数量的高峰期。据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SPA)的统计,全世界大概有5亿只流浪狗和散养的狗和大致同样数量的流浪猫(WHO数据显示,其中流浪狗大概2亿只),而这些主要源于主人的弃养。猫和狗又都有着较高的繁殖率,一只未绝育的成年母猫每年可以生三胎,每胎3-5只。一只母猫3年就可以产下超过40只小猫。即使成活率不高,依然可以使流浪猫的N群迅速壮大。他们无意识的繁殖,也是造成流浪动物增多的重要原因。

三、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原因

我国政府没有设置专门的流浪动物收容所。我国至今没有一部保护动物福利的总括性法律。由于流浪动物数量大,增长过快,相应的法律措施和具体动物管理机构又没有跟上,导致流浪动物问题越来越严重。

2 流浪动物的危害

一、传播狂犬病的卫生隐患

狂犬病毒通过神经系统传播,死亡率近乎100%人若被带有病毒的动物咬伤或皮肤外伤处接触带有病毒的动物都有可能被感染。

二、随意穿行道路,干扰交通秩序

在我国因避让流浪动物引发大量的交通事故,甚至在香港还发生过为躲避流浪狗而导致38辆汽车连续相撞的恶性事故。

三、流浪动物的病菌携带

流浪动物因为自身环境所限,经常穿梭在垃圾堆等病菌极度容易滋生的地方,本身也不具备清洁条件,极易感染和携带寄生虫。

四、影响市容市貌

在北京逐步进入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市区里公园中、马路上、市郊周围经常看得到流浪动物的身影,这本身就和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的理念不符,特别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形象。

五、对居住地生态的影响

有的,猫咪看似娇小可爱但情况并非如此,猫,特别是无主猫(流浪猫、野猫、散养的牧场猫)是野生动物的头号敌人。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每年14亿~37亿鸟类、69亿~207亿哺乳动物死于无主猫和家猫的捕杀,其中多数死亡是无主猫导致的。

六、对人民精神文化的侵害

在治理流浪动物的时候,政府及其动物监管部门总会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治理流浪动物手段过于粗暴强硬的话(如街头直接扑杀、直接抓回条件极差的动物收容所、不恰当的安乐死、不恰当的节育措施等)会招致民众反感不满,因为我国是一个继承儒家“仁”“爱”文化精髓的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这本质上和我们的理念不和。一些扑杀流浪动物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我国精神文化的一种侵害。但是另一方面政府放任不管任由其发展,又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

3 改善措施相关意见

一、法律法规方面

有人曾经说过,看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动物,就能看出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小动物保护法。有法可依,对小动物们来说绝对是一件安身立命的大事,我们多么期盼,在中国,小动物保护法能早日出台,小动物们的生活有所保障,避免更过类似虐猫、虐狗事件的发生。首先让我们看看外国的一些关于小动物保护法规:

二、放开对民间动物保护机构的限制

给予一些经过认定的民间保护组织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优惠。这是一个对政府和人民都有利的事情,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更好的聚民力解决流浪动物带来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可得到民众多方面的支持,化解因处理流浪动物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推广教化

在官方平台,公益广告方面帮助人们树立一种理念,养动物是一生的事情,不要凭借一时冲动,要养就好好养,考虑清楚,没条件能力就不要考虑养宠物。

参考文献

[1]周丹.与流浪动物共同期待[J].宠物世界.2008(9).

[2]杨玉艾,江波,孙永科. 我国新发人畜共患传染病及其防控策略[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09(04)

流浪动物的原因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转换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到精益的生产运作方式就是鉴别和消除浪费。本文以精益生产方式的思想为核心,鉴别出了生产运作方式的浪费现象,并通过提出建立良好的质量评估体系、采用拉动式的生产系统、改善工作场所布局、改善业务流程等消除浪费的方法,进一步说明了精益生产理念对于提高生产设备的人、机效率和降低运作成本方面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精益生产 单件流 浪费 拉动式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了我国。企业们的人力成本基本上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此情况下,只有对制造企业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此情况下,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实施精益生产,消除浪费现象显得尤为重要。

精益生产理论

(一)精益生产的定义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又称精良生产,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等。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它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一项名为“国际汽车计划”的研究项目中提出来的。它们在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对比后,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称之为精益生产,以针对美国大量生产方式过于臃肿的弊病。精益生产综合了大量生产与单件生产方式的优点,力求在大量生产中实现多品种和高质量产品的低成本生产。

(二)精益生产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管理理念的比较

精益生产作为一种从环境到管理目标都是全新的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并非简单地应用了管理手段,而是一套与企业环境、文化以及管理方法高度融合的管理体系,因此精益生产自身就是一个自治的系统。优化范围不同。大批量生产方式源于美国,是基于美国的企业间关系,强调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每个企业以财务关系为界限,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而相关企业,无论是供应商还是经销商,则以对手相对待。精益生产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管理理念的区别在于:

精益生产方式则以产品生产工序为线索,组织密切相关的供应链,一方面降低企业协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保证稳定需求与及时供应,以整个大生产系统为优化目标。

对待库存的态度不同。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库存是必要的恶物”。精益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库存是万恶之源”。精益生产方式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同时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缺陷与问题。它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从而不断暴露生产中基本环节的矛盾并加以改进,不断降低库存以消灭库存产生的“浪费”。基于此,精益生产提出了“消灭一切浪费”的口号,追求零浪费的目标。

业务控制观不同。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用人制度基于双方的“雇用”关系,业务管理中强调达到个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则,并以严格的业务稽核来促进与保证,同时稽核工作还防止个人工作对企业产生的负效应。精益生产源于日本,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在专业分工时强调相互协作及业务流程的精简(包括不必要的核实工作),消灭业务中的“浪费”。

质量观不同。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产中的必然结果。精益生产基于组织的分权与人的协作观点,认为让生产者自身保证产品质量的绝对可靠是可行的,且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其核心思想是,导致这种概率性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身并非概率性的,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消除一切次品所带来的浪费”,追求零不良。

对人的态度不同。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管理中的严格层次关系。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人被看作附属于岗位的“设备”。精益生产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协调,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这种方法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而非机器。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

精益生产理念中的浪费类型及消除方法

(一)精益生产理念中的浪费类型

转换传统的大批大量生产方式到精益的生产运作方式就是鉴别和消除浪费。而鉴别和消除浪费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浪费。因为浪费是对最终产品没有价值增值或有助于产品转换的任何生产活动。浪费只是增加了时间和花费,没有增值。浪费会导致生产流程停止,降低竞争力。精益生产就是达到尽善尽美,要每个员工都参与到改善活动中,努力消除企业里每个环节中的每一个浪费,哪怕微不足道,也一定要消除。而精益生产理念中的浪费有七个基本类型,具体如下:

生产过程中检验的浪费。由于产品质量管理不善、不良品的产生等原因造成的浪费,被称为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浪费。在生产过程中,任何的不合格品产生,都会造成材料、设备、人工等的浪费。任何检验、修补都是额外的成本支出。

生产过剩的浪费。由于在生产中生产了比需求过大的数量、生产比需求更快、生产方式落后等原因造成的浪费,被称为生产过剩的浪费。有人认为一些工序生产过多的半成品或产成品能够提高效率或减少产能损失,保证向客户的供货周期。其实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看法,因为供货周期是与整体配套量相关联的,而不是部分工序的效率与产能,部分工序生产过多配套量可能并没增加,库存量却已经增加了。

物料转移的浪费。由于大规模批量生产、不符合准时制生产要求、生产过剩等原因造成物料转移的增加,被称为物料转移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如果分解开来,又包含放置、堆积、移动、整理等动作的浪费。大部分人都会认同过多搬运是一种无效的动作,也有人会认为搬运是必须的动作,因为没有搬运,如何做下一个动作。但针对一个具体的加工工序,究竟多少次就是过多的搬运?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默认它的存在,而不设法减少它。

动作的浪费。由于不合理的设备、办公室及场地工作,在企业的生产线中工作人员出现过度的走动、一些重复动作及不必要的动作等,这些现象被称为动作的浪费。要达到同样的作业目的,会有不同的动作,这其中哪些动作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呢?有没有必要有反转的动作、步行的动作、弯腰的动作等? 若设计得好,有很多动作都能被省掉。

等待的浪费。由于生产原料供应中断、作业不平衡和生产计划安排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无事可做的等待,被称为等待的浪费。在企业生产中,经常出现加工进度不同步、作业安排不当,造成下道工序都不能正常进行生产,有可能无法按期交货,而当能够配套后,又需要抢进度,此时可能会出现加班等带来的浪费问题。

库存的浪费。由于管理方式的落后及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或本区域生产量化控制一次性批量下单生产,而不结合主生产计划需求流线生产所导致局部大批量库存等,这些现象被称为库存的浪费。库存的增加会产生不必要的搬运、堆积、放置、防护处理、找寻等浪费。同时库存的增加会占用企业资金,造成物品价值的降低,甚至变成呆滞品,使企业利润减少。

流程的浪费。由于对真正的顾客需求不明确或不很了解、存在多余业务步骤等原因造成的浪费,被称为流程的浪费。在企业工艺专业化车间里,生产线路长,生产周期长,生产布局不合理,重复搬运多,并导致工人倾向于过量加工,形成大量在制品库存,导致生产成本很高。

(二)消除浪费的方法

建立良好的质量评估体系。精益生产方式的思想之一就是要用一切办法来消除、减少一切非增值活动,例如检验、维修等造成的浪费。具体方法就是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质量评估体系,对主要物料供应商质量进行评估。因为物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因此,也可以通过建立供应商质量体系,把好产品质量关,确保采购优质的原料,在源头上控制质量,预防错误的发生,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检验频率,减少生产过程中检验方面的浪费。

采用拉动式生产系统。精益生产方式所强调的是“适时生产”,也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数量的适当的东西。具体方法就是推行拉动式生产系统,即企业只有在接到客户订单后才开始生产,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按订单来进行采购、制造、配送的。物是按订单信息要求而流动的,因此从根本上消除了呆滞物资,从而也就消灭了库存,减少了生产过剩、库存等方面的浪费。

采用单件流的方式。单件流指的是当产品以顾客需要的速率通过整个生产流程时的一种状况。通过单件流的方式,可以把生产过程中那些不能创造价值的工序或动作尽可能的减少,同时减少放置、堆积、移动、整列等物料转移的浪费,以此来提升生产效率。

改善工作场所布局。根据生产流进行设备布局,并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并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加以标示。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工作人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通过改善工作场所,减少物料转移、员工动作方面的浪费。

建立平衡的生产计划。企业在编制生产计划时,要对市场需求、产品预期库存、生产能力、现有资源、原辅材料供应能力等各方面信息的全面考虑。同时把信息管理纳入计划部门,成立计划信息部,加强外部信息与生产各工序之间信息的相互沟通,形成了供求双方及生产上下游之间的及时沟通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生产原料供应中断、作业不平衡和生产计划安排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无事可做的等待方面的浪费。

改进管理思想。精益生产方式认为“库存是万恶之源”。 到底为什么要有库存量,最大的理由是管理者“怕出问题”。 生产中出现问题怎么办?会不会因部分设备出问题,而影响整条生产线或工厂的生产呢?于是乎为了不使影响扩大,库存便成了必要,众多的问题也被隐藏起来,所有进步的步调自然变慢了。因此,要改变管理思想,想尽一切办法降低库存,力争实现零库存。同时,精益生产是一个不断消除浪费和节约时间实现精益的过程,有人将这一过程比喻为企业改进的“长征”,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长期努力才能达到完美无缺的精益境地的。应该管理者必须改变管理思想,以保证精益生产实施过程的领导、组织管理、资源支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改善业务流程。企业对现有业务流程的梳理、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即称为流程的改善。企业根据业务环境的变化,将企业现有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真正的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从客户的角度来确定流程,分析现有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删除业务流程中多余步骤或对客户没有增加价值的业务环节,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完善和改进,从而完成对业务流程整个生命周期的建模、运行、管理监控和优化。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生产制造中的精益生产理念中的几种基本浪费类型及消除这些浪费的主要方法,包括建立良好的质量评估体系、采用拉动式生产系统、改善工作场所布局、改善业务流程等方法。通过对精益生产方式中这些消除浪费方法的研究,对于同类制造企业的效率提升具有有益的启发、参考和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美]杰弗里•莱克(Jeffrey K.Liker)著.李芳龄译.丰田汽车案例―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美]詹姆斯P.沃马克,丹尼尔T.琼斯.从精益生产到精益企业.中欧国际商学院EMBA讲议稿

3.贾江丽.精益生产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初探[J].机械管理开发, 2010(8)

流浪动物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流浪儿童;亚文化;偏差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3 5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视角

在我国流浪儿童一般是指年龄在18周岁以下,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于社会超过24小时,造成基本生存条件失去可靠保障而陷于困境中的少年儿童。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过早地脱离了家庭,进入社会,失去了普通儿童一般能得到的物质资源和家庭与社会支持,面临个人生活困难,迫不得已自己养活自己。这些儿童缺乏实际文化教育以及知识技能的掌握,尚未形成健全的自我概念,同时失去了来自学校、家长在行为、道德以及价值观上的正确引导,因此极易在试图维持个人生活时脱离社会主流的价值体系,自然而然地接受和融入一种非社会性甚至性的亚文化。

流浪亚文化对流浪儿童具有约束力、渗透力和牵引力,并且产生出与之相符的信奉对象、思想倾向、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流浪亚文化对流浪儿童的负面作用是结构性的,表现在将儿童从主流社会文化体系中剥离出来并给予不正当的价值观,减少和丧失儿童对他人情感、角色和需求的自觉理解能力,使儿童生活物质获取与消费方式形成不当和过度的掠夺型和边缘型,将其心理意识形成封闭型、隔断型和排他型。在流浪亚文化中,流浪儿童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人格解体。

当儿童被动或主动地离开家庭,走向街头时,他会对与自己有相同遭遇的其他儿童产生深深的共鸣和认同感,即使同伴存在不良违法行为,也会比一般人产生更多的宽容,甚至久而久之产生趋同,在行为、心理上都融入到流浪儿童这一群体当中,因此,易在与其他成员的频繁互动中逐渐习得与社会规范不符的偏差行为,比如打架斗殴、偷窃诈骗、强乞蛮讨等等。

本研究通过质性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想要探求流浪儿童偏差行为的类型和行为频率,并且通过一个真实的个案,透析流浪亚文化如何作用于流浪儿童的偏差行为。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方式

流浪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进行流浪儿童的研究无法像一般研究那样大规模随机取样。由于寻找真正处于流浪状态的儿童在操作性上具有极大的难度,所以本研究的被试来自于上海北京两地救助站中被收留的流浪儿童。

本研究结合了半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第一部分质性访谈包括20名受访流浪儿童,年龄分布在13岁到18岁,其中男性15名,女性5名。访谈内容主要针对的是流浪儿童的流浪经历、行为方式、情绪态度等。

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1份,年龄分布在10岁到18岁,其中男性35名,女性6名。问卷以流浪儿童的流浪生活状态和偏差行为为主。

三、流浪儿童的偏差行为分析

(一)什么是偏差行为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界定,依据行为的危害性,将之划分为三类:

(1)犯罪行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

(2)违法行为;

(3)不良行为。

就流浪儿童这一边缘群体而言,他们的行为大多偏离了社会规范所认可的“正常”,然而由于身为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他们也极少蓄意犯下严重罪行,因此他们的偏差行为较多的属于第三类。

(二)流浪儿童偏差行为的出现频率

研究在提炼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对辱骂他人、打架、偷窃、等13种不符合正常儿童行为规范的偏差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要求流浪儿童回忆在最近的两个月里发生这些行为的次数。

调查发现这些流浪儿童在最近的两个月中无一例外地至少出现过1种偏差行为,多则达到10种。其中,出现概率(1次或1次以上)最高的是辱骂他人(95.1%),其次是与他人打架(80.5%)和参与群架(63.4%)。这些行为都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且一般是未经深思熟虑冲动而为之,可见很多流浪儿童缺乏忍耐力,急躁易被激怒,共感能力较差,很难站在他人,即被攻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不计后果。

我们发现,一旦吸烟这一行为习得,其发生频率就会非常高,说明其易上瘾性。流浪儿童大都缺少合法的经济来源,乞讨、捡破烂所得只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一旦染上烟瘾,易催生其他一些偏差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偷窃等。酗酒、等一旦成瘾,也会促使他们另找途径来获取金钱。

流浪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常常会得到他人的同情,一些儿童却利用陌生人的这种善意来谋取钱财,36.6%的被调查儿童表示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曾经编造悲惨流浪经历博取他人同情。不管是不是出于生计迫于无奈,这些孩子利用大众的同情心,走出了行骗的第一步。

近30%的流浪儿童曾经携带管制刀具。经访谈发现,携带武器的一般是形成团伙的流浪儿童,他们结成帮派,或在成人指使下参与暴力事件或者盗窃。

一些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如吸毒和恐吓、勒索等仅出现在少部分流浪儿童身上。

考虑到流浪儿童防御心较重,在回答问卷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掩饰、避重就轻的特点,他们实际偏差行为的出现频率可能比统计结果所显示的还要高。

四、流浪亚文化对偏差行为的催生作用――一个真实案例的解读

(一)真实案例:用拳头养活自己

小亮三天前刚由派出所送到流浪儿童救助站。问及为何进派出所,这个还显得一脸稚嫩的孩子平静地吐出两个字:砍人。为什么砍人?收到的仍然是干干脆脆的两个字:惹我。

小亮因在学校打人而被开除,之后未经得父母同意孤身一人来到上海金山找打工的爸爸。父亲虽然一开始不同意,但是既然来了也懒得撵他走,偶尔给他些零用钱,其它的基本就不管也管不着了。后来小亮结识了一些同样来自四川的孩子,大多跟他一样离家在外,独自闯荡。但是这些孩子并不像人们对于流浪儿童的一般认识那样衣衫褴褛、乞讨街头。他们有自己的团伙自己的住处,因为他们挣钱的方式也很特别――替人打架。小亮和他们认识以后很快搬离了父亲的住处,因为他身手不错,很快被“老大”所器重。据小亮说,在四川帮中,他基本上类似于二把手,和他平起平坐的有三人,其余都是小弟。

“打一次架一千多……我天天住的是金茂宾馆,一天三百,饭什么的都有……我抽的是中华,还有雪茄,就是三十块钱一盒那种,里面五根。”小亮说几个月来他一共打了80次。高得让人惊异的频率。

说起打架――或者砍人的经历,小亮平静的语气中会掺杂些许得意。“有一次我去买烟,一个男人看见我,他让我把钱掏出来,我说什么钱,他把刀拿出来说他妈的把钱拿出来,我也把刀拿出来我说你想干嘛,他马上砍了我一刀,我就砍他一刀。”小亮被砍的这刀伤缝合了还

没拆线,但是他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打架怕什么,大不了挨几刀。”

现在,对于小亮来说最难以忍受的是被强制收留在救助站,远离了大宾馆、雪茄和一切他为之兴奋的事情。小亮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出去。“我想跑,谁都拦不住我。假如我想跑出去,有人拦,我就拿凳子砸。打不赢直接抢他手机,甩出去,他就找他手机去了。”尽管常常握着美国军刀伤人,这个只有十四岁的孩子的话语中还是透露着可笑的幼稚与无知,“上海的警察算什么,等我出去,马上到金山,把安徽帮、河南帮还有四川I青龙帮全部加起来,总能和警察相比吧。”

面对这个脸庞清秀、向我们展露过纯真笑容的孩子,我不禁假想:如果他的爸爸没有不管他,如果他没有融入那伙儿孩子当中,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二)案例的解读

1,从主流文化脱离

小亮原本和其他孩子一样,有正常的学校生活,还算完整的三口之家。一次意外的事件让他的角色突然之间转变了。也许打架被开除一事向我们揭示了他原本所具有的暴力倾向,也许这当中掺杂着学校、家庭或其它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学校的放弃和父母的放任对于小亮之后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涉世未深,经验不足,甚至还没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他还未形成自己健全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他需要在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下认识符合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他需要在学校这一环境中接受主流文化的渲染。在这个人生的关键期,离开学校、离开家庭,独自流落在外无疑于把自己与主流文化相隔离。

抛却一些被拐卖、被抛弃的孩子不讲,为什么一些家庭健全的孩子也会选择流浪这条路?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一些孩子的流浪其本质在于“逃离”,逃离一个让他不堪忍受的环境:无法应对或者不想应对的学业、暴力或者冷淡的父母。其中一个孩子的话尤其让人寒心:“与父母比起来,饥饿和寒冷算得了什么!”因此,在我们探寻一些亚文化形成的根源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要反思,主流社会中是否存在一些因素迫使人们选择主动逃离?

在小亮的例子中,父母的放任不管无疑促成了他转向与他志同道合的流浪儿童群体。有个心理学家将儿童的心理需要分为四种:爱与安全的需要、寻求新体验的需要、表扬与认可的需要、责任感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儿童就有可能发展出情绪和行为问题。当一个孩子无法在学校、家庭等主流文化环境中满足这些需要――尤其是爱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满足,他就会转向其他地方寻求替代满足。对于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说,那些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类似想法的孩子,无疑成了获取这些满足的主要来源。

从脱离主流文化到进入―个边缘群体,这中间的角色转变具有个体原因和外部原因,有个体主动趋近的力量,也有外部环境的无形中产生的推力――学校、家长的放弃和漠然无异于起到了推动作用。

2,对流浪亚文化的认同与融合

当一个孩子在异乡碰到流浪在外的同龄人时,易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相似的经历、相似的学校家庭关系或者共同的志趣或信念让他们走到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群体,虽然他们并没有在物理距离上走到,但是“流浪儿童”这一身份的归属,让他们觉得与自己的同类在心理上相互接近。

小亮与当地流浪儿童群体的接触和融入就是物理距离和心理共鸣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原本只算得上是在学校滋事的违纪少年,但是与这一群已经形成独特生活方式的孩子走到一起后,他被他们所影响,接受了他们的生活物质获取方式――用拳头和刀具替人“解决烦恼”以此获得金钱。当然,首先他对此产生了价值上的认同,认同这些独立于成人的孩子养活自己甚至满足自己欲望的方式,

小亮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很多流浪儿童在遇到与自己原有的信念相冲突的价值观之后,都会几经挣扎,他们认为偷东西、骗人是不好的,不愿意跟那些早已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许久的流浪儿童同流合污,他们觉得自己走到这一步是迫于无奈,不愿再继续步入深渊。但是未能及时得到救助的孩子会渐渐发现,如果不跟着大部队的步伐,孤立的他难以生存于街头。当发现别人以他们所不认同的方式获得更好的生活时,就会对原本坚守的信念产生怀疑,继而动摇,逐渐地,他们会合理化那些原本认定不对、不好的行为,为它们找出理由,比如说,“偷东西是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但是既然这个社会没有善待我,我为什么要为他人考虑”、“生存最重要,为了生存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也是没办法的事”。他们用这些合理化的观念来平衡自己的认知失调。于是,他们让自己改变了原来的立场,认同了流浪群体的生存方式,并且融入到流浪儿童的群体中。而为了确保自己作为群体成员的身份,他们会尽量在行为上与群体的大多数保持一致,如果其他人都抽烟,那么自己也会跟着抽;如果其他人商量好去偷自行车,那么即使心中仍有所顾忌,迫于同伴压力,他也会加入。

这种“保持原则―矛盾―合理化―认同―融入”的行为改变模式,是很多流浪儿童在接触流浪亚文化并趋同于该亚文化的价值体系的一个过程,也是为什么很多原本并无倾向甚至老实守法的孩子,走上街头以后却染上许多恶习和偏差行为的原因。

3,流浪亚文化对流浪儿童的牵引力

当人们正为把一个不幸迷途的孩子解救出来而感到欣慰时,小亮却觉得这是一种人生自由的剥夺,而救助站就是将他与自己的正常生活相隔离的深牢大狱,动辄就要招集兄弟们杀过来帮自己“越狱”。即使远离原来的同伴,流浪亚文化仍然以强大的牵引力将小亮拉向自己。

对于真正融入流浪群体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在这个群体当中获得了在原本的生活圈中也许得不到的需要满足,比如来自生活资料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有时候通过违法行为获取)、同伴的社会支持、自我价值的肯定(比如被学校开除的小亮却在流浪儿童群体中得到重用和很高的身份),尤其是一些个体内在需要的满足,使得流浪儿童心甘情愿地滞留在这个群体中。同时,相同的经历和信念也让这些孩子在流浪亚文化群体中寻找到了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可以弥补他们在遭受城市主流文化的排斥和隔离后带来的心理上的失落和孤独感。

另一方面,当失去了社会规范的约束力,“超我”对“本我”的监控减弱,也没有成人的监护和管教,很多流浪儿童会放纵自己的欲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骂人就骂,想打人就打,想抽烟就抽,没烟抽就偷。他们的心理忍耐度和控制能力开始降低,就像小亮说的“有时候我也觉得这样不对,但是别人一惹我我就控制不住要打他”。偏差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一旦形成,多次重复后很容易变成习惯。

基于以上的原因,当流动儿童一旦融入了流浪亚文化,就难以自拔,而一旦他们习得了被这一亚文化所认可的偏差行为后很难快速矫正。

如果此时实施强制救助,直接将他们从流浪亚文化中拽出来,放进纯粹的主流文化中生活,在短期内可能会产生强烈的不适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在救助站的孩子即使有吃有喝、有救助人员的关心,仍然一心想往外逃,或者将他遣送回家乡后仍要三番五次再次踏上流浪之路的原因。

流浪动物的原因范文第4篇

2、稻盛和夫的经营之道:成功=专业人才+资本+技术。 答案永远在现场!

3、精益生产就是要用最少的资源,最短的时间,持续地实现最大的价值!

4、充分竞争的多元化市场环境决定了企业必须以降低成本来提升利润空间(成本减法)

5、企业的两大经营主体 :市场和现场

6、企业控制成本的有效途径 :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通过改变工作方法来降低成本、通过对企业存在问题的持续改善。

7、精益生产是贯彻以人为中心的思想,通过管理模式、人员组织、制造过程、产品结构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

8、5S 基 础 管 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9、精益的五大核心思想: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浪费 ;使问题可视化、一目了然 ;复杂事情简单化, 简单事情标准化;使价值流动起来,产生附加值 ;以使品质为先,满足客户的需求。

10、精益生产的五大原则:价值、价值流、流动、拉动、完美。

11、精益改善工具:5S及目视化 、标准化作业 、准时化生产、全员设备保全、全员质量管理、七大改善手法 、消除七大浪费 。

12、推行5S管理的目的 :改善工作环境,提升企业形象 ;增加员工归属感和组织活力 ;减少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差错,保障安全和质量 ;减少查找与等待,提升工作效率 。

13、推行目视化管理的目的 :工作现场一目了然,提高工作效率化 ;使异常情况和问题点能够及时直观反映出来,便于迅速控制风险 ;便于监督实施。

14、5S---整理的实施方法:使用频率区分法 、物品特性区分法 、价值分析法、 红牌作战定点照相.

15、 5S---整理的实施要领 :暂时不用,长期不用,随时使用的物品要区分;常用品---经常使用,马上就用的物品;非急品---有使用价值,但使用频度很小的物品;不用品---没有任何用途,即要废除的物品;要有勇气敢于抛弃可有可无的不用品。

16、定点摄影法:目的:横向比较,给予后进单位压力和动力; 纵向比较: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改善。 原则:同一位置、同一高度、同一角度拍摄。

17、红牌作战法特点:对实施现场各角落的“问题点”张贴红色标签,整理阶段可用于寻找现场不要物。“红牌作战”可操作性强,应用不单限于整理阶段,适用于5S活动推行过程各阶段。

18、红牌作战法中红牌张贴对象: ①现场所有不要物; ②物品摆放违反三定原则; ③ 所有安全隐患点 。

19、5S—整顿与目视化管理实施方法:定置管理(定位、定品、定量) 、目视化管理、看板管理 、定置率检查。

20、5S---整顿的三要素 :场所 、方法 、标识

21、5S---清扫实施方法:划分区域明确责任、清扫方法标准化、根据对象准备工具、定检管理、每天清扫5分钟。

22、5S---清洁实施方法:三不原则 :不恢复、不制造、不扩散脏乱;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工具标准化。

23、5S---素养实施方法:机会教育;专业训练;天天教育5分钟;时时5S,事事5S;5S文化的建设。

24、5S---精益改善是素养提升的关键 :引导员工细节中消除浪费降低成本;培养作业员的问题意识和改善意识;创建文明健康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改善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促进员工满意。

25、改善提案的定义:个人或团体在日常工作中,将对公司经营有利的革新、改善、合理化建议提出且实施并书写在规范的报告上的一种自主改善活动,分为一般提案(是指效果一般或经济价值不明显的提案)和重点提案(是指效果明显或经济价值高的或可以推广的提案)。

26、5S推进的四个阶段 :文化阶段 、习惯化阶段 、行事化阶段、形式化阶段 。

27、生产标准化:将每一个流程的要素和动作标准化,确保流程不因为人为因素而发生改变。是以人的动作为中心、以没有浪费的操作顺序有效地进行生产的作业方法。

28、为何需要“生产标准化”:先是通过制订作业标准,才能实现标准作业;只有标准化才能保持流动的稳定;标准化的效率最高,浪费最少。

29、标准化作业目的 :低成本生产、用作目视化管理的工具、用作改善的工具

30、标准化作业---三要素 :标准节拍时间、标准手持、标准作业顺序 。

31、何为设备管理:通过对设备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效能、安全三方面为侧重点,以有效满足企业生产为出发点,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来实现设备全面、系统和科学管理的过程。

32、TPM---设备管理的三全思维:全效率、全系统、全员。

33、TPM---设备管理的目标 :用最少费用获得最大的设备效益 。

34、设备的六大损失 :停机损失、换模调试损失、暂停机损失、减速损失、启动过程次品损失、质量缺陷和返工。

35、TPM---设备管理的关键点 :提升人员的技能 、改善设备的性能 、改善运行环境 。

36、TPM---设备管理的四大内容:设备日常管理、设备的点检管理、设备的润滑管理、设备的维修管理。

37、TPM---设备的日常管理 :设备资料管理 、设备日常维护 、有效生命期维修 、备品备件管理 、全员设备管理 。

38、TPM---设备的点检管理 的目的:尽早发现缺陷,预防故障于未然,通过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可查明故障原因,提出消除故障的措施,确定故障修理的范围、编制工程实施、备品、备件供应等精确合理的设备维修计划。延长设备寿命,提高设备效率。

39、TPM---设备点检工作 的8定:定点、定人员、定方法、定点检表格、定项目、定周期、定标准、定纪录。

40、TPM---设备点检处理原则中专职点检员必须记住的原则:有隐患或有故障的设备,不过夜。

41、TPM---设备点检“三位一体”:指岗位操作员的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员的定期点检、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三者结合起来的点检制度。

42、TPM---设备点检五层防护线是:岗位操作员的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员的定期点检、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对出现问题的要进一步通过技术诊断等找出原因及对策、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精密检测。

43、TPM---设备维护保养原则:及时性 、正确性 、可追朔性 。

44、TPM---设备保养要求 :整齐 、清洁、润滑、安全。

45、TPM---三好原则:管好、用好、修好。

50、TPM---对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会使用 、会保养 、会检查 、会排除故障 。

51、TPM---设备润滑的作用 :减少摩擦,降低磨损;降低温度;传递动力;冲洗作用;减少振动,起到缓冲防震作用;密封作用;防腐防锈作用。

52、TPM---设备润滑的分类 :气体润滑 、液体润滑 、半固体润滑 、固体润滑 。

53、TPM---设备润滑要求:定点、定质、定量、定期、定人。

54、TPM---设备管理的分类 :事后维修 、预防维修 、生产维修 、维修预防 、年度检修 。

55、TPM---设备预防维修与维修预防的区别 :维修预防是在设备制造初期就开始采取措施对设备故障进行预防,而预防维修是对设备制造后出现的设备故障规律进行总结,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56、TQM---质量管理发展趋势 :质量检验、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管理。

57、TQM---全面质量管理特点 :全面性、全员性、预防性 、服务性 、科学性 。

58、TQM---全员质量管理内涵:强烈的关注顾客 、坚持不断地改进 、改进组织中的每项工作 、精确地度量 、向员工授权 。

59、TQM---全员质量管理内容 :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 、使用过程。

60、TQM---工序质量控制的三个重点 :针对生产工序或工作中的质量关键因素建立质量管理点;在企业内部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QC小组,并对之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养工作;由于制造过程越来越依赖于设备,所以工序质量控制的重点将逐步转移到对设备工作状态有效控制上来。

61、TQM---全员质量管理推进步骤:设立专门质量管理机构,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完善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制订严格的流程和标准;通过培训教育使企业员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顾客第一”的思想;做好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工作,包括现场监测、分析、结果检验等,保证准确统一;推动全员参与,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调动积极性,推进全员参与;做好质量信息工作,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定期分析与改进。

62、价值流:即是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从开始到结束所经过的所有过程(包括增值和非增值的)。

63、价值流分析方法 :客户需求逆推法、工作增值流动法、当前流程分析法。

64、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有四种增值的工作: 使物料变形、组装、改变性能、部分包装。

65、常见的七大浪费:动作浪费 、搬运的浪费 、过度加工的浪费、过量生产的浪费 、不良的浪费 、等待的浪费 、库存的浪费 。

66、过量生产造成浪费的弊端 :占用生产场地,物流阻塞;库存、在制品增加;产品积压造成不良发生;资金占用、周转率降低;影响计划的灵活性及生产系统快速应对的能力。

67、如何消除过量生产的浪费:提升内部制造能力;均衡化与流程调整。

68、产品不良造成的损失 :产品报废;挑选、检查、维修带来的损失;企业信誉的影响;延伸的复合损失。

69、不良浪费产生的原因 :标准作业欠缺(设计原因) ;过分要求品质,增加了不良(过度加工) ;人员技能欠缺;品质控制点设定错误;认为可修理而不认真导致不良 ;检查方法、基准等不完备;设备、模夹器具造成的不良。

70、不良浪费的消除:自働化、标准作业生产;愚巧化(防误防呆)的装置;“三不政策”的实施 (不制造、不流出、不接收);品保制度的确立及运行;定期的设备、模夹具保养;持续开展“5S活动”。

71、搬运浪费的表现形式 :过度搬运(频繁搬运);过多的搬运设备(配置过多或使用过多);大面积储存区(暂存区或是仓库使用);过量配送人员(人员成本增加);仓储质量降低(区域过度及空间影响);过度能源消耗(油、电、气消耗);损坏或丢失物品(搬运磕碰与储存时效)。

72、搬运浪费产生的原因 :集中布局与生产模式 ;布局设计缺陷;局部布局细致度;生产批量;布局缺乏连续性;搬运方式和工具。

73、搬运浪费的改善 :机械化原则;自动化原则;标准化原则;均衡原则;直线原则;安全第一原则。

74、动作浪费指生产中在动作上的不合理而导致的时间、效率、场地、人员及人身等方面的浪费。不必要的动作、无附加价值的动作,及较慢的动作。

75、动作浪费的表现:两手空闲、单手空闲、作业动作停止、动作幅度过大、左右手交换、步行多、转身角度大 、移动中变换动作 、未掌握作业技巧 、伸背动作 、弯腰动作 、重复及不必要的动作 。

76、动作合理原则(人体的动作方面) :双手并用原则、对称反向原则、排除合并原则、降低动作等级原则、减少动作空间限制性原则、避免动作突变原则、节奏轻松原则、连续圆滑的曲线动作 、利用物体的惯性 、降低动作注意力 。

77、作业配置原则:材料、工装的定点、定容、定量;材料、工装预置在小臂的工作范围内;简化材料、工装取放;物品的移动以水平移动最佳;利用物品自重进行工序间传递和移动;作业高度适度以便于操作;满足作业要求的照明。

78、等待的浪费表现 形式:自动化机器作业中,安排人员“监视”的等待;作业不饱满产生的人、机等待;设备故障、材料不良的等待;生产计划不准产生的人、机等待;上下工程间未衔接好造成的工程间的等待。

79、等待浪费产生的原因:来料不及时造成等待浪费 ;生产不平衡造成非瓶颈处的局部等待;生产计划导致的等待;生产线切换造成的等待;生产中设备原因造成的下游制程等待;人机不平衡造成的人或机器的等待;品质问题造成的停机等待;最小搬运量定额太高,搬运批次少;管理造成的人、机等待(如安排不当、开会、操作不熟练等)。

80、等待浪费造成的影响:延长交货时间;成本压力增加。

81、等待浪费的消除方法:平衡产能 ;减少搬运批量, 提高搬运频次;减少来料、生产计划、设备故障、品质异常等原因的停线 ;缩短切换时间 ;人机平衡 ;对于管理造成的人、机等待,我们需要做的是合理的工作安排,作业员培训及操作机能及作业熟练度的提升,产线基础管理水平的提升等。

82、库存浪费的表现形式 :不良品存在库房内待修;设备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安全库存;怕换线时间太长,便大量生产;采购过多的物料变库存。

83、库存浪费的消除方法 :库存意识的改革;均衡化生产,产线产能平衡改善;生产流程调整顺畅;快速换线换模;生产计划安排考虑库存消化。

84、库存管理的“三不”:不大批量生产、不大批量搬运、不大批量采购。

85、发现浪费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浪费;识别工序中哪里存在浪费;使用合适的工具来消除已识别的特定浪费;实施持续改进措施,重复实施上述步骤。

86、IE七大手法:防止错误法 、动作改善法、流程程序法、5W1H法、人机配合法、双手操作法、工作抽查法。

87、目视化管理车间--通道要点: 走道通畅,干净整洁,无堵塞占用情况;有明显的作业区以及人流物流通道的划分,标识清晰准确,无脱落损坏。

88、目视化管理车间--生产线要点: 整体布局紧凑,设备状态清晰,物流通道标识清晰、通畅无堵塞;线边物料根据生产节拍安排,不能有过多物料的堆积且有清晰准确的定位标识;物料尽可能靠近生产线,避免过多的搬运;地面或设备上洒落的物料要及时清理或有相关防范措施,避免地面或设备的污染。

89、目视化管理车间--暂存区要点:暂存区整体布局清晰,区域划分明确,物料严格按照定位区域整齐摆放,不得压线或 随意摆放;暂存区物料状态(包括名称、批号、数量、合格/待验等)标识清晰;对划分的货位实行编码管理,对可移动的货位牌同样进行编号,且一一对应,防止交 叉混淆。

90、目视化管理车间--容器具要点:容器具根据使用频率和物品特性合理存放,方便取用和放置;容器具按规定的定置方法和数量放置在相应位置;文件记录填写及时准确,摆放整齐;地面保持清洁,无明显污渍和水迹。

91、目视化管理车间--制水间要点:制水设备设施摆放安全有序,无杂物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 设备设施状态标识完整准确,控制柜各类按钮标识清晰明了;桌面试剂、文件等摆放有序,标识准确齐全,防护用品柜内物品分类整齐摆放;对制水设备的各类管道进行颜色标识,标明管道内容物及其流向。

92、目视化管理车间--洁具室要点: 抹布要根据清洁设备或区域的洁净等级要求分类存放,并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车间内拖布要清洗干净后统一挂在洁具架上,并做好标识;悬挂的洁具下方要有托盘或水槽,避免洁具架下方积水。

93、目视化管理-----文件要点: 日常填写的记录、文件统一在墙上指定区域管理,标识清晰准确,一一对应;《三定管理表》张贴位置合理,便于点检(张贴位置即为照片拍摄的视角)。 且现场物品状态要与照片内容一致。

94、目视化管理-----看板要点:公司级宣传看板内容包含企业精益管理方针、规划以及其他精益相关知识;车间管理看板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看板内容,不拘泥于一种模板,所涉及内容一定与本车间相关;生产现场看板每日更新,含当日生产任务,排班情况、实时进度或完成情况等信息。

95、目视管理安全--消防栓要点: 消防栓要有简洁明了的使用方法指示;消防栓前不允许堆放其他物品;消防设施有点检基准、责任人等,定期点检以确保消防设施的有效性。

96、目视化管理实验室--移液管要点: 将常用移液管进行分类,按实际情况确定使用数量;在移液管架上划分相应类别的区域,通过不同颜色进行区分并张贴对应规格的标识;多余移液管(使用次数较少或者备用)应在收纳在仪器柜或抽屉,妥善保管。

97、目视化管理实验室--大型仪器要点: 大型检验仪器要有设备管理卡(设备名称、型号、责任人等);设备线路要捆扎整齐,并做好标识;对废液桶要定位管理,并做好液位的警示线标识。

98、目视化管理---仓库要点: 仓库要有平面布局图,明确指示仓库分区情况以及各区域存放货品的相关信息;仓库内货品摆放状况与平面图一致,无不明信息的货品(即无货位卡);货位及通道规划合理,托盘整齐摆放,不得占用通道或者压线;对各区域进行编号管理,区域指示标识牌清晰易见;货品不可直接放在地面上,托盘或者货架上的货品堆放不可超过限高线。

99、仓库--五金库要点: 有整体的平面布局图,便于快速查找物品存放区域; 对各区域进行编码管理,将五金劳保品分类存放并有区域指示牌;每个货位要有相关货位卡,有入库和发放的相关信息;货品摆放要根据遵循安全易取的原则,常用轻质物品放中层或上层,不常用或者较 重物品放下层;同类物品也要按规格细分管理,不可混杂存放。

100、目视化管理---设备要点: 设备表面无积尘、无明显油污,状态牌指示准确;设备上不能有散落的零件,随意放置的修理工具,(半)成品以及其他物料等;设备危险部位或者比较重要的核心部位要有警示标识;操作流程较复杂的工序,在设备上要有简洁明了的操作指引,每条指引不超过一行;设备要有设备点检基准,每日要进行点检并记录。

101、目视化管理设备----气瓶要点:气瓶要有清晰准确的标识;气瓶靠墙立放,并用铁链固定或其他固定措施,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气瓶带有阀门和仪表的要有明确的开关标识和仪表安全范围指示标识。

102、目视化管理设备----仪表要点:仪表盘面用不同色带标识出指示范围,黄色一般为未到达正常值或警戒范围,绿色 为正常范围,红色为超标范围;温湿度记录表要实时填写。

103、目视化管理设备---工具要点:如有工具陈列柜,将工具分类摆放并在存放工具位置上画上它的形状(形迹管理);在工具柜或工具箱上贴附工具清单,个人工具箱要有物品管理卡(包括使用者、工具 清单等)。

104、目视化管理设备---管道要点:管道标识清晰准确,包括内容物名称、方向、颜色等;排列的管道标识张贴整齐,张贴位置便于观察。

105、目视化管理办公区域——桌面要点:

桌面无杂物,只摆放常用办公用品及当日使用的文件,非当日使用文件应纳入文件夹 存放;物品摆放整齐,定位清晰(可采用隐形标识的方式进行定位);线缆捆扎整齐,不可凌乱堆放桌下,避免安全隐患;保持桌面干净整洁,人离开半小时以上时应将桌面收拾成规定状态。

106、目视化管理办公区域——抽屉要点:第一抽屉内摆放一般办公用品;第二抽屉内通常放置书籍、笔记本等;第三抽屉内通常放置个人的物品,或者不太常用的参考资料、文件等;抽屉内物品通过隔断方式分类摆放整齐,便于取放查找。

107、目视化管理办公区域——整体环境要点:办公室保持干净,无废弃物或者不明物,走道通畅; 窗台无积尘,玻璃干净明亮,墙面无乱涂画、污染,看板整洁无过期文件通告等; 垃圾篓统一定置摆放。

108、目视化管理办公区域——文件柜/物品柜要点:首先对文件进行分类,常用文件放置在柜子的中层,便于放取查阅;对文件夹实行行迹化管理; 在文件柜的外面有每层文件的名称(或编号)索引; 非透明文件柜物品分类整齐摆放,外面有相应的目视化管理卡片,包括柜内物品的摆 放实景照片。

流浪动物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动物救助;非营利组织;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29-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人们的业余生活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尤其是精神层面上也发生了较为深远的变化。小猫小狗等宠物也已经进入到了千家万户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快乐。但是由于宠物方面的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以及宠物主人的个人疏忽或道德观念的丧失,导致大量的宠物流浪在社会里。因此,流浪动物的救助已然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性问题。近年来,从网络等渠道的相关报道可以发现,民间自发组织的救助动物的团体正在慢慢形成规模。西安地区“西安爱心小动物救助基地”就是其中之一。它自基地成立到今天已经8年了,但因为运营资金短缺,原场地被政府征用等问题,必须重新选址并建立基地。这些问题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动物救助工作的进行。

(一)非营利组织概念的界定

民间组织是指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由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发组建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独立于政府、市场之外的公民社会部门,又被称之为非营利组织或者是第三部门。但由于中国的民间组织具有其特定产生背景,因此无论是在内部治理的制度化程度上和外部环境的规范性上,还是在国家公民的主体性上,都不可避免的烙上了中国转型时期的特色。

(二)救助对象的界定

本文所讲的流浪动物主要指的是流浪在城市街道、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内的没有得到主人照顾的犬与猫(常见的流浪动物主要犬与猫两种动物)。一方面流浪动物的卫生状况会带来多种疾病的交叉感染,另一方面也会严重影响一个地区的整体社会卫生、环境状况。

相对于流浪动物救助中心的具体情况来看,就目前的实际数据,流浪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多,流浪动物救助中的实际承载量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救助中心每月所要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于要对流浪动物进行有效接管,还来自救助中心自身条件限制的压力。例如,接管道的动物所要耗费的食物资源、治疗费用,还有就是要面临房租、水电、员工工资等多方面的考验,而且救助中心的经济来源实则是依靠民间人士的自愿捐助和救助中心负责人自己捐助这两部分,但若只是依靠救助中心的援助又是远远不够的。更不要说还有持续不断的流浪动物需要援助。所以,鉴于救助中心的资源的配置有很大缺口,救助中心最有必要救助的对象应该是那些如若不进行救助,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的动物。

(三)中国与西方国家针对于民间组织动物救助的不同

流浪动物问题一直是一个关于动物保护援助的全球性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域都因地制宜的采取了适合自己国家国情的政策,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规定了动物主人不得随意遗弃自己所认养的动物。在这一点上就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中国国内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宠物注册流程。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不得随意丢弃宠物。在美国和加拿大,流浪动物都会由民间救助组织负责收留。例如在美国有美国慈善协会,他们都会分管动物救助部分的事宜,经费则是由政府资助其中的一部分,其余来自民间的自愿性捐款;在英国则有全球历史最为悠久的动物福利组织―防止虐待动物协会。该协会有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同时还进行动物的收容和治疗受伤动物的工作。日本明确规定滥杀或任意伤害动物是要处以徒刑的。各机构寻回的动物都必须带到医院做检查,根据狗的状况进行筛选,严重的狗给予安乐死,剩下健康的狗可以领回领养所。因此,在中国与国外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国外机构更注重权力,不仅是人有权力,动物也有其自身的权力。而在中国,因为相关法制体系的建立还不完善,造成流浪动物的种种问题。

(四)如何做到合理救助

案例:居住地址闸北区交城路386弄盛世馨苑小区。虽然周某行为古怪,但在居民眼中,她却是一致公认的“爱猫人”。居民表示,经常看到她领小猫回家,最多时四五只一起带回来,家里养不下,她在楼下还自建一个猫棚,晚上经常看到她在猫棚前对着小猫自言自语:“乖乖来,妈妈喂你们吃好吃的。”后来猫棚被拆了,周某还是不断从外面带猫回来。令居民们感到奇怪的是这些小猫“只进不出”,只要进了周某家中就全部失踪了。日前,在上海时常会看到被残忍杀害并遭丢弃的猫咪尸体,她也被称为上海虐猫女。随后,许多爱护动物的人士聚集起来,一起声讨“虐猫女”。并发生的打架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十分恶劣。

从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在领养动物后,致使大部分犬、猫流入社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愿继续进行养育使命或其他诸多因素,但并没有进行虐待直至残忍杀害的地步。案例中的“爱猫人”并没有尊重动物的权利,也没有做到抚养人的义务。而依法办事是中国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然而,我国现行的动物保护法及法规《野生动物保护法》主要是保护野生动物,而且是限定于濒危的、有极高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动物中的绝大部分如农场动物、娱乐动物、宠物、实验动物等则没有被纳入被保护之列。而2002年《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首次增加了动物福利的内容。但也仅限于提到,并没有具体措施。因此,法律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长远发展。真正地让动物保护志愿者们应该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据地去为动物们谋求其应有的权力。

(五)非营利组织参与救助的社会意义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团体,具有其政府、相关部门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可做到使社会照顾、社会规制、社会公正等之间的相互融合。

1.非营利组织参与救助,是社会救助的中坚力量。非营利组织由于其非政府性、公益性和志愿性,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接近社会基层,了解群众。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的部分志愿者就是来自于社会基层,能更了解社会大众的情况,能更具体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有能力深入基层。并同基层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这在针对动物救助过程中更具有亲和力。并且能参与到相关救助工作的志愿者,在投身救助的本身就是关心动物的,因此,不会对救助对象也就是流浪动物产生二次伤害。

2.非营利组织参与流浪动物救助能够满足多样化的救助服务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社会大众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非营利组织在参与流浪动物救助是所要采取的方式、方法也应随之发生改变。因此,非营利组织在救助流浪动物时对救助的服务需求也就应该相应的有所提升。

3.非营利组织能够整合社会力量与资源,为公民参与救助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在一定意义上,非营利组织即是救助的重要支柱力量,也要为其他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救助提供了一个良性运作的平台。就目前状况来看,各个社会救助站都存在着任务繁杂、人手不够,资金短缺等的问题,非营利组织能够有效组织志愿者服务团队以聚集社会分散的人力资源来实施救助工作。同时,可以在互动平台上相关救助信息,为施善者提供一个了解救助对象的平台,这样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整体资源,可以说,非营利组织是社会力量的粘合剂,它改变了原来的僵化组织体系,他的出现为参与救助的各类社会力量提供了纵向与横向沟通的新渠道。

参考文献:

[1]刘春湘.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

[2]邓秀文.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制约因素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郭艳丽.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4]叶娟娟.流浪动物民间救助之路[N].河北日报,2009-06-02010.

[5]应琛.民间救助的尴尬[J].新民周刊,2013,(07):30-33.

[6]江蝶.流浪宠物救助过程中某些问题的思考[J].中国动物保健,2012,(05):10-11.

[7]朱四倍.流浪动物有“家”不仅是公民个人之事[N].东莞日报,2012-06-26A02.

[8]孙婷.在流浪狗救助站[J].美文(下半月),2008,10:16-18.